CN111542992B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2992B
CN111542992B CN201880085393.7A CN201880085393A CN111542992B CN 111542992 B CN111542992 B CN 111542992B CN 201880085393 A CN201880085393 A CN 201880085393A CN 111542992 B CN111542992 B CN 1115429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groove
motor
bus bar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53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2992A (zh
Inventor
金子昇
清水康博
涂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42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2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2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2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5/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2205/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drain passages or by venting, breathing or pressure compensating means

Abstract

马达单元具有电动马达、控制装置、汇流条、第1罩和第2罩。电动马达具有马达壳及配置在马达壳的一端的马达法兰。控制装置具有面对马达壳的控制装置壳且支承于电动马达。汇流条从马达法兰朝向控制装置突出且将电动马达和控制装置连接起来。第1罩安装于电动马达且覆盖汇流条的上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2罩安装于控制装置壳。第1罩具有向上侧敞开的槽。第2罩在上侧与槽重叠。

Description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马达和控制马达的控制装置。公知有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为了实现小型化,将控制装置配置在马达附近。例如,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将控制装置配置在马达附近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例。上述这样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大多情况下,控制装置被固定于设在马达的一端的马达法兰。马达和控制装置借助配置于马达法兰的汇流条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0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有时,异物会掉落在马达和控制装置周围。当异物与汇流条相接触时,存在发生短路的可能性,因此,期望一种能够抑制异物与汇流条的接触的技术。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问题来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异物与汇流条的接触的马达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马达单元具有:电动马达,其具有马达壳及配置在所述马达壳的一端的马达法兰;控制装置,其具有面对所述马达壳的控制装置壳且支承于所述电动马达;汇流条,其从所述马达法兰朝向所述控制装置突出,且将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起来;第1罩,其安装于所述电动马达,且覆盖所述汇流条的上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第2罩,其安装于所述控制装置壳,所述第1罩具有向上侧敞开的槽,所述第2罩在上侧与所述槽重叠,所述槽的底以所述槽的长边方向端部位于比所述槽的中央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所述第1罩为绝缘体,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第1罩为一体。
由此,从处于比马达单元靠上侧的位置的构件掉落到马达壳和控制装置壳之间的异物能够被第1罩或第2罩接住。附着在马达壳的表面的异物能够被第1罩接住。附着在控制装置壳的表面的异物能够被第2罩接住。第1罩接到的异物被槽引到不会落在汇流条上的位置,并向下侧掉落。第2罩接到的异物在移动到处于第2罩的下侧的第1罩之后,被槽引到异物不会落在汇流条上的位置,并向下侧掉落。因此,马达单元能够抑制异物与汇流条的接触。
作为马达单元的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1罩在所述槽的端部具有朝向下侧突出的突起。由此,液体不易溜到第1罩的下侧表面。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向电动马达内部的进入。
作为马达单元的理想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槽的至少一部分处,所述槽的短边方向宽度随着朝向上侧去而变小。由此,进到槽中的异物不易从槽中溢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与汇流条的接触。
作为马达单元的理想的技术方案,多个所述汇流条进行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第1罩的长度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所述汇流条至另一端的所述汇流条的最大距离。由此,异物不易落在汇流条上。马达单元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与汇流条的接触。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上述马达单元。由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能够降低因异物导致发生不良的可能性。
作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理想的技术方案,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转向轴,其以相对于水平面成规定角度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及转向柱,其支承所述转向轴,所述转向柱以能够改变所述规定角度的方式安装于车体,所述马达单元安装于所述转向柱,所述槽的长边方向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在所述槽的沿着长边方向的铅垂截面中,所述槽的底在所述规定角度为最大角度的状态以及所述规定角度为最小角度的状态下都相对于水平面形成角度。
由此,无论转向轴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为如何,进到槽中的异物都能被引到槽的端部。因此,槽中不易滞留异物。
作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理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1罩具有:第1壁,其配置在所述槽的靠所述马达法兰的那侧;及第2壁,其配置在所述槽的靠所述控制装置的那侧,且比所述第1壁高。
由此,在马达单元配置为相对于设计好的姿势倾斜的情况下,槽中的异物也不易越过第2壁。因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与汇流条的接触。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异物与汇流条的接触的马达单元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汇流条及其周围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法兰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法兰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法兰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立体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
图11是第1变形例的第1罩的剖视图。
图12是第2变形例的第1罩的剖视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剖视图。
图15是槽的深度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剖视图。
图16是规定角度为最大的状态下的、图14的B-B剖视图。
图17是规定角度为最小的状态下的、图14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发明不被下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下面称为实施方式)所限定。而且,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及与之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即所谓的等同的范围的内容。而且,下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按照由操作者赋予的力所传递的顺序具有方向盘81、转向轴82、第1万向节84、中间轴85和第2万向节86,且与小齿轮轴87相接合。下面的说明中,将搭载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的车辆中的前方仅记作前方,将车辆中的后方仅记作后方。
如图1所示,转向轴82具有输入轴82a和输出轴82b。输入轴82a的一端部与方向盘81相连结,输入轴82a的另一端部与输出轴82b相连结。而且,输出轴82b的一端部与输入轴82a相连结,输出轴82b的另一端部与第一万向节84相连结。
如图1所示,中间轴85将第一万向节84和第二万向节86连结起来。中间轴85的一端部与第一万向节84相连结,中间轴85的另一端部与第二万向节86相连结。小齿轮轴87的一端部与第二万向节86相连结,小齿轮轴87的另一端部与转向齿轮88相连结。转向轴82的旋转经由中间轴85向小齿轮轴87传递。即,中间轴85伴随着转向轴82旋转。
如图1所示,转向齿轮88具有小齿轮88a和齿条88b。小齿轮88a与小齿轮轴87相连结。齿条88b与小齿轮88a相啮合。转向齿轮88利用齿条88b将传递到小齿轮88a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齿条88b与拉杆89相连结。通过齿条88b移动,从而车轮的角度发生变化。
如图1所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具有减速装置92和马达单元1。减速装置92例如为蜗杆减速装置。马达单元1具有电动马达2和控制装置3。由电动马达2产生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92的内部的蜗杆向蜗轮传递,使蜗轮旋转。减速装置92利用蜗杆和蜗轮使由电动马达2产生的扭矩增加。而且,减速装置92向输出轴82b赋予辅助转向扭矩。即,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为柱辅助式。控制装置3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
如图1所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具有扭矩传感器94和车速传感器95。电动马达2、扭矩传感器94和车速传感器95与控制装置3电连接。扭矩传感器94通过CAN(ControllerArea Network)通信,向控制装置3输出传递到输入轴82a的转向扭矩。车速传感器95检测搭载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的车体的行驶速度(车速)。车速传感器95设于车体,通过CAN通信向控制装置3输出车速。
控制装置3安装于电动马达2,其控制电动马达2的动作。控制装置3分别从扭矩传感器94和车速传感器95获取信号。在点火开关98开启的状态下,从电源装置99(例如车载电池)向控制装置3供给电流。控制装置3基于转向扭矩和车速算出辅助转向指令值。控制装置3基于辅助转向指令值,调节供向电动马达2的电流值。控制装置3从电动马达2获取感应电压信息,或获取从设于电动马达2的解析器等输出的信息。通过控制装置3控制电动马达2,从而对方向盘81的操作所需的力变小。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图2中,纸面上侧即为铅垂方向上侧。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线Z相对于水平面形成角度。如图2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电动马达2、控制装置3、三个汇流条4、第1罩5和第2罩6。
下面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中的上侧仅记作上侧,将铅垂方向中的下侧仅记作下侧。将与旋转轴线Z平行的方向记作轴线方向。将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记作径向。将沿着以旋转轴线Z为中心的圆的方向记作周向。
如图2所示,马达单元1中,电动马达2和控制装置3配置得较近。电动马达2具有马达壳20、马达法兰21和端子台23。马达壳20为大致圆筒状的构件,例如由金属形成。马达壳20内置有转子和定子等。转子以旋转轴线Z为中心旋转。在定子卷绕有线圈。能够向线圈供给三相交流电。马达法兰21是将马达壳20的一端的开口封堵的构件。马达法兰21配置在马达壳20的下侧那一端。如图4所示,马达法兰21具有从外周面突出的两个支承部211。端子台23安装于马达法兰21。端子台23与线圈和汇流条4相连接。汇流条4中的电流经由端子台23向线圈供给。
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3具有控制装置壳30和连接器33。控制装置壳30例如由金属形成。控制装置壳30内置有具有电子零部件的基板等。控制装置壳30例如借助螺栓等紧固构件固定于马达法兰21。将控制装置壳30固定于马达法兰21的紧固构件安装于马达法兰21的支承部211。控制装置壳30面对马达壳20。连接器33配置在控制装置壳30的下侧端部。在连接器33连接有汇流条4。控制装置3借助连接器33和汇流条4向电动马达2供给电流。
汇流条4是将电动马达2和控制装置3连接起来的导体。汇流条4例如由金属形成。汇流条4的一端与电动马达2的端子台23相连接。汇流条4的另一端与控制装置3的连接器33相连接。汇流条4从马达壳20朝向连接器33突出。因此,汇流条4具有未被马达壳20和连接器33覆盖到的部分。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汇流条及其周围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法兰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法兰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法兰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立体图。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剖视图。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
如图4所示,第1罩5安装于电动马达2的马达壳20。第1罩5为绝缘体,例如由树脂形成。作为用于第1罩5的树脂,能够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oly ButyleneTerephthalate:PBT)。第1罩5和汇流条4为一体。例如,第1罩5和三个汇流条4通过嵌入成型一体地形成。第1罩5覆盖各汇流条4的上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三个汇流条4进行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图3的纸面进深方向)上的第1罩5的长度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汇流条4至另一端的汇流条4的最大距离。即,如图7所示,排列方向上的第1罩5的长度L2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汇流条4至另一端的汇流条4的最大距离L1。因此,第1罩5的在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在轴线方向上不与汇流条4重叠。如图7所示,第1罩5配置在马达法兰21的两个支承部211之间。第1罩5的在周向上的端部与支承部211之间的在排列方向上的间隙长度G小于或等于相邻的汇流条4在排列方向上的中心间距(间距)P。由此,能够在作为控制装置壳30与马达法兰2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支承部211附近配置第1罩5。能够抑制第1罩5相对于控制装置壳30的错位,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4的变形。如图8所示,第1罩5具有凸部55、壁部56和槽51。
如图8所示,凸部55为从第1罩5的上侧表面突出的呈大致圆柱状的构件。如图5所示,凸部55嵌于设在马达壳20的孔。利用凸部55使第1罩5相对于马达壳20定位。
如图8所示,壁部56从第1罩5的上侧表面突出。壁部56配置在比凸部5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壁部56具有沿着马达壳20的内周面的形状,如图3所示,壁部56嵌在马达壳20的内侧。
如图8所示,槽51设于第1罩5的上侧表面。槽51朝向上侧敞开。槽51弯折,且沿着周向延伸。槽51具有两个弯折部。槽51处于第1罩5的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全长的整个范围。槽51的长边方向端部在第1罩5的侧面开口。槽51也被称为排水槽。
图9是利用包含旋转轴线Z的平面将第1罩5切开后得到的截面。图9所示的截面中,槽51的底58描绘成半圆。如图10所示,槽51的底58以槽51的长边方向端部位于比槽51的中央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槽51的底58以随着从槽51的长边方向中央朝向端部去而远离马达壳20的方式倾斜。第1实施方式中,第1罩5的上侧表面为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因此,槽51随着从槽51的长边方向中央朝向端部去而变深。而且,在槽51的表面实施有用于提高憎水性的涂层。例如,槽51的表面用氟树脂涂敷。换言之,第1罩5在槽51的表面具有用于提高憎水性的覆盖材料。
如图3所示,第2罩6安装于控制装置3的控制装置壳30。第2罩6为绝缘体,例如由树脂形成。作为用于第2罩6的树脂,能够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第2罩6位于连接器33的上侧。第2罩6在轴线方向上与第1罩5的槽51重叠。第2罩6在上侧与槽51重叠。上述排列方向上的第2罩6的长度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汇流条4至另一端的汇流条4的最大距离。因此,第2罩6的在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在轴线方向上不与汇流条4重叠。
另外,第1罩5和第2罩6的形状和材质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也可以是,例如,槽51的底58未必呈倾斜。槽51的底58也可以不是曲面状,也可以是平面状。而且,也可以是,第2罩6的上侧表面以靠近电动马达2的端部(径向内侧端部)位于比距电动马达2较远的端部(径向外侧端部)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第1罩5可以不与汇流条4一体地形成,在第1罩5与汇流条4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隙。该情况下,第1罩5也可以不是绝缘体,例如也可以用金属等形成。在第1罩5和汇流条4单独地配置的情况下,第1罩5能够通过对现有的马达壳等实施加工来进行安装。
第1罩5所具有的槽51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该情况下,第2罩6只要在上侧与多个槽51中的至少一个槽重叠即可。而且,第2罩6也可以具有槽。
汇流条4的数量未必限于三个。例如,在电动马达2具有两个三相交流电系统的情况下,汇流条4的数量变为六个。六个汇流条4沿一方向排列。六个汇流条4进行排列的方向即为排列方向。该情况下,上述最大距离L1意为从六个汇流条4中的一端的汇流条4至另一端的汇流条4的在排列方向上的最大距离。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马达单元1具有电动马达2、控制装置3、汇流条4、第1罩5和第2罩6。电动马达2具有马达壳20及配置在马达壳20的一端的马达法兰21。控制装置3具有面对马达壳20的控制装置壳30且支承于电动马达2。汇流条4从马达法兰21朝向控制装置3突出且将电动马达2和控制装置3连接起来。第1罩5安装于电动马达2且覆盖汇流条4的上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2罩6安装于控制装置壳30。第1罩5具有向上侧敞开的槽51。第2罩6在上侧与槽51重叠。
有时会在处于比马达单元1靠上侧的构件、或马达壳20和控制装置壳30发生结露。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侧掉落。即,水滴朝向马达法兰21和连接器33掉落。而且,除了水之外,有时还有油或灰尘等朝向马达法兰21和连接器33掉落。即,有异物朝向马达法兰21和连接器33掉落。当水、油或灰尘等异物附着于汇流条4时存在发生短路的可能性,因此不优选。而且,为了使马达单元1小型化,在马达法兰21周围,零部件较密集,因此不易发现异物。
对此,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从处于比马达单元1靠上侧的构件掉落到马达壳20和控制装置壳30之间的异物能够被第1罩5或第2罩6接住。附着在马达壳20的表面的异物能够被第1罩5接住。附着在控制装置壳30的表面的异物能够被第2罩6接住。第1罩5接到的异物被槽51引到不会落在汇流条4上的位置,并向下侧掉落。第2罩6接到的异物在移动到处于第2罩6的下侧的第1罩5之后,被槽51引到异物不会落在汇流条4上的位置,并向下侧掉落。因此,马达单元1能够抑制异物与汇流条4的接触。
而且,马达单元1中,槽51的底58以槽51的长边方向端部位于比槽51的中央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由此,进到槽51中的异物容易被引到槽51的端部。因此,槽51中不易滞留异物。
而且,马达单元1中,第1罩5为绝缘体。汇流条4和第1罩5为一体。由此,能够实现马达单元1的小型化。
而且,马达单元1中,多个汇流条4进行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上的第1罩5的长度L2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汇流条4至另一端的汇流条4的最大距离L1。由此,异物不易落在汇流条4上。马达单元1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与汇流条4的接触。
而且,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具有马达单元1。由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能够降低因异物导致发生不良的可能性。
第1变形例
图11是第1变形例的第1罩的剖视图。另外,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第1变形例的第1罩5A在槽51的端部具有突起53。突起53从设有槽51的表面的背面(下侧表面)突出。突起53朝向下侧突出。突起53也被叫做控水部。另外,突起53的形状不限定于图11所示的形状。突起53只要具有不会使从槽51的端部掉落的液体溜到第1罩5A的下侧表面的形状即可。
采用第1变形例,液体不易溜到第1罩5A的下侧表面。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向电动马达2的内部的进入。
第2变形例
图12是第2变形例的第1罩的剖视图。另外,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2变形例的第1罩5B具有槽51B。在槽51B的短边方向上的、槽51B的上端部的宽度W1小于在短边方向上的、槽51B的最大宽度W2。即,在槽51B的一部分处,短边方向宽度随着朝向上侧去而变小。
采用第2变形例,进到槽51B中的异物不易从槽51B中溢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与汇流条4的接触。
第2实施方式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剖视图。图15是槽的深度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1罩的剖视图。图16是规定角度为最大的状态下的、图14的B-B剖视图。图17是规定角度为最小的状态下的、图14的B-B剖视图。另外,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C具有转向柱83和马达单元1C。转向柱83为支承转向轴82的构件。转向轴82能够以旋转轴线R为中心旋转。转向柱83以转向轴82能够以旋转轴线R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82。例如,转向柱83借助轴承支承转向轴82。旋转轴线R相对于水平面成规定角度。
转向柱83以能够改变旋转轴线R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规定角度的方式安装于车体。即,转向柱83以能够相对于车体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体。例如,转向柱83借助枢轴支架安装于车体。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C中,能够进行倾斜位置的调节。例如,规定角度的最大值为25°。规定角度的最小值为21°。即,在转向柱83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规定角度为23°。转向柱83能够在基于中立位置的-2°以上+2°以下的范围移动。另外,中立位置是指规定角度为最大值时的位置与规定角度为最小时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如图13所示,马达单元1C安装在转向柱83的上表面。例如,马达单元1C以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线Z与转向轴82的旋转轴线R正交的方式安装于转向柱83。
马达单元1C中,第1罩5C具有槽51C、第1壁52和第2壁54。槽51C沿着与旋转轴线R平行的方向DR。第1壁52和第2壁54为形成槽51C的构件。第1壁52配置在槽51C的靠马达法兰21(参照图2)的那侧。第2壁54配置在槽51C的靠控制装置3(参照图2)的那侧。第2壁54在槽51C的深度方向DH上比第1壁52高。
图14表示槽51C的深度方向DH与基准线V平行时的状态。基准线V是与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线Z平行的直线。将图14所示的状态下的、经过第1壁52的面对槽51C的缘521和第2壁54的面对槽51C的缘541的直线设为直线M1。直线M1相对于水平面H成第1角度θ1。第1角度θ1大于或等于规定的第2角度θ2。第2角度θ2例如为15°。由此,如图15所示,在槽51C的深度方向DH相对于基准线V倾斜的情况下,缘541仍然位于比缘521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16所示,在槽51C的沿着长边方向的铅垂截面中,槽51C的底58C在规定角度为最大角度θmax的状态下相对于水平面H形成角度。如上所述,最大角度θmax例如为25°。如图17所示,在槽51C的沿着长边方向的铅垂截面中,槽51C的底58C在规定角度为最小角度θmin的状态下相对于水平面H形成角度。如上所述,最小角度θmin例如为21°。即,在槽51C的沿着长边方向的铅垂截面中,无论规定角度为如何,槽51C的底58C都相对于水平面H形成角度。
另外,第2角度θ2也可以未必是15°。15°只是第2角度θ2的一例。最大角度θmax也未必是25°。25°只是最大角度θmax的一例。最小角度θmin也未必是21°。21°只是最小角度θmin的一例。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C具有:转向轴82,其以相对于水平面H成规定角度的旋转轴线R为中心旋转;及转向柱83,其支承转向轴82。转向柱83以能够改变规定角度的方式安装于车体。马达单元1C安装于转向柱83。槽51C的长边方向沿着与旋转轴线R平行的方向DR。在槽51C的沿着长边方向的铅垂截面中,槽51C的底58C在规定角度为最大角度θmax的状态以及规定角度为最小角度θmin的状态下都相对于水平面形成角度。
由此,无论转向轴82相对于水平面H所成的角度为如何,进到槽51C中的异物都能被引到槽51C的端部。因此,槽51C中不易滞留异物。
而且,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C中,第1罩5C具有:第1壁52,其配置在槽51C的靠马达法兰21的那侧;及第2壁54,其配置在槽51C的靠控制装置3的那侧,且比第1壁52高。
由此,在马达单元1C配置为相对于设计好的姿势倾斜的情况下,槽51C中的异物也不易越过第2壁54。因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C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与汇流条4的接触。
附图标记说明
1、马达单元;2、电动马达;20、马达壳;21、马达法兰;211、支承部;23、端子台;3、控制装置;30、控制装置壳;33、连接器;4、汇流条;5、5A、5B、5C、第1罩;51、51B、槽;52、第1壁;521、缘;53、突起;54、第2壁;541、缘;55、凸部;56、壁部;58、58C、底;6、第2罩;80、80C、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1、方向盘;82、转向轴;82a、输入轴;82b、输出轴;83、转向柱;84、第1万向节;85、中间轴;86、第2万向节;87、小齿轮轴;88、转向齿轮;88a、小齿轮;88b、齿条;89、拉杆;92、减速装置;94、扭矩传感器;95、车速传感器;98、点火开关;99、电源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
电动马达,其具有马达壳及配置在所述马达壳的一端的马达法兰;
控制装置,其具有面对所述马达壳的控制装置壳且支承于所述电动马达;
汇流条,其从所述马达法兰朝向所述控制装置突出,且将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起来;
第1罩,其安装于所述电动马达,且覆盖所述汇流条的上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
第2罩,其安装于所述控制装置壳,
所述第1罩具有向上侧敞开的槽,
所述第2罩在上侧与所述槽重叠,
所述槽的底以所述槽的长边方向端部位于比所述槽的中央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1罩为绝缘体,
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第1罩为一体,
所述第1罩具有:第1壁,其配置在所述槽的靠所述马达法兰的那侧;及第2壁,其配置在所述槽的靠所述控制装置的那侧,且比所述第1壁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1罩在所述槽的端部具有朝向下侧突出的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槽的至少一部分处,所述槽的短边方向宽度随着朝向上侧去而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槽的至少一部分处,所述槽的短边方向宽度随着朝向上侧去而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进行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第1罩的长度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所述汇流条至另一端的所述汇流条的最大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进行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第1罩的长度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所述汇流条至另一端的所述汇流条的最大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进行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第1罩的长度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所述汇流条至另一端的所述汇流条的最大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进行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第1罩的长度大于排列方向上的从一端的所述汇流条至另一端的所述汇流条的最大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壳是金属,
所述第2罩是绝缘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
转向轴,其以相对于水平面成规定角度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及
转向柱,其支承所述转向轴,
所述转向柱以能够改变所述规定角度的方式安装于车体,
所述马达单元安装于所述转向柱,
所述槽的长边方向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
在所述槽的沿着长边方向的铅垂截面中,所述槽的底在所述规定角度为最大角度的状态以及所述规定角度为最小角度的状态下都相对于水平面形成角度。
CN201880085393.7A 2018-01-04 2018-12-26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11542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0220 2018-01-04
JP2018-000220 2018-01-04
PCT/JP2018/047743 WO2019135377A1 (ja) 2018-01-04 2018-12-26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2992A CN111542992A (zh) 2020-08-14
CN111542992B true CN111542992B (zh) 2022-06-14

Family

ID=67144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5393.7A Active CN111542992B (zh) 2018-01-04 2018-12-26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36947B1 (zh)
JP (1) JP6747605B2 (zh)
CN (1) CN111542992B (zh)
WO (1) WO20191353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63157A1 (en) * 2020-02-04 2021-08-11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Cover for closing a housing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03567A (ja) * 2004-10-07 2006-04-20 Favess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218144A (zh) * 2005-07-11 2008-07-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WO2007026894A1 (ja) * 2005-09-01 2007-03-08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189146A (ja) * 2007-02-05 2008-08-21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組付方法
JP4919068B2 (ja) * 2007-08-10 2012-04-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40522B2 (ja) * 2007-08-21 2012-10-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97658B2 (ja) * 2008-02-12 2014-01-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及びそのサブアセンブリの移送方法
JP4623125B2 (ja) * 2008-04-07 2011-0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ステアリング用電動モ−タ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2073412A1 (ja) * 2010-12-02 2012-06-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55694B2 (ja) * 2011-05-11 2015-01-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6003066B2 (ja) 2012-01-23 2016-10-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機、電動機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546657B1 (ja) * 2013-02-20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子制御装置
JP5973369B2 (ja) * 2013-03-18 2016-08-23 阪神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水切り部材及び水切り構造の施工方法
JP6317579B2 (ja) * 2013-03-28 2018-04-2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におけるカバー構造
JP5490290B1 (ja) * 2013-06-06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アシスト用モータ装置の給電部構造
JP2015204671A (ja) * 2014-04-11 2015-11-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6947B1 (en) 2022-01-26
CN111542992A (zh) 2020-08-14
JPWO2019135377A1 (ja) 2020-01-16
JP6747605B2 (ja) 2020-08-26
EP3736947A4 (en) 2021-03-10
WO2019135377A1 (ja) 2019-07-11
EP3736947A1 (en) 2020-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79909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CN101957169B (zh) 转向角传感器和具有转向角传感器的电动转向装置
US5607316A (en) Structure for fixing a flat cable to a cylindrical rotator
CN111542992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EP2468605A1 (en) EPS motor having steering angle sensor
US9981606B2 (en) Vehicle visual recognition device
JP6121053B2 (ja) 車両用制御装置
US11325546B2 (en) Rotary connector
JP7275206B2 (ja) 回路基板、モーター及び電動式操向装置
CN109769403B (zh) 后保持件和包括该后保持件的马达
US11204083B2 (en) Ball screw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P2711266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10894557B2 (en) Steering column structure
EP2960136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10249504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
US10411544B2 (en) Brushless motor assembly
KR20230073309A (ko) 차량 스티어링 휠
CN114069933B (zh) 驱动部件以及驱动系统
JP7035364B2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001246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60264072A1 (e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signals to and/or from a rotatable component of a mot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module, and motor vehicle
CN109792189A (zh) 辅助机组
KR102157817B1 (ko) 엔코더의 조립 방법, 엔코더 및 서보 모터
EP3609052B1 (en) Motor collision countermeasure structure
JP2010116013A (ja) 車両のドアミラ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