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7277A - 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7277A
CN111527277A CN201880083962.4A CN201880083962A CN111527277A CN 111527277 A CN111527277 A CN 111527277A CN 201880083962 A CN201880083962 A CN 201880083962A CN 111527277 A CN111527277 A CN 111527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ch
noise
striker
hood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39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27277B (zh
Inventor
小河濑昇
西条俊久
伊藤友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27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7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27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7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Abstract

一种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与安装于发动机罩的撞针卡合而使所述发动机罩关闭,其中,该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主闩锁,安装于车身,以闩锁轴为中心从解闩位置旋转到闩锁位置而与所述撞针卡合;棘轮,与从所述解闩位置旋转到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主闩锁卡合而将所述主闩锁保持于所述闩锁位置;闩锁弹簧,具有线圈部、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腿部及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腿部;及防噪声闩锁,能够以所述闩锁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被所述闩锁弹簧施力,将与所述主闩锁卡合的所述撞针向解闩方向推压,所述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闩锁轴的轴芯偏心。

Description

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基于作为申请日为2017年12月27日的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51848号,并且主张基于同一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其整体通过参照引入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罩(发动机盖)用的闩锁装置,即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对使发动机罩抬起的闩锁弹簧进行了改良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安装于发动机罩的撞针及闩锁单元,该闩锁单元安装于车身,与撞针咬合。该闩锁单元具备闩锁和棘轮,该闩锁通过与撞针的抵接卡合来对抗闩锁弹簧的作用力而从解闩位置旋转到闩锁位置,该棘轮通过与旋转到闩锁位置后的闩锁卡合而将闩锁保持于闩锁位置。在伴随发动机罩的开启操作而从棘轮释放了闩锁时,闩锁弹簧具有强力的弹簧转矩,该弹簧转矩使闩锁向解闩方向旋转并能够将发动机罩从关闭位置(闩锁位置)推升2cm~3cm到抬起位置为止。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推压杆(防噪声杆)轴固定于与闩锁同一轴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该推压杆利用弹簧作用力将卡合于闩锁的撞针向解闩方向推升而使撞针压接于闩锁。在该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中,通过使撞针压接于闩锁,使两者间的间隙消失,从而实现在撞针与闩锁之间产生的嘈杂音(rattle)的抑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324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闩锁弹簧的弹簧转矩将能够可靠地抬起发动机罩的强度设定为基准。因此,在以往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中存在如下课题,在使发动机罩从开启状态成为关闭状态时,倾向于由弹簧转矩产生的阻力变得过强,损害了关闭操作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与安装于发动机罩的撞针卡合而使所述发动机罩关闭,其中,该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主闩锁,安装于车身,以闩锁轴为中心从解闩位置旋转到闩锁位置而与所述撞针卡合;棘轮,与从所述解闩位置旋转到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主闩锁卡合而将所述主闩锁保持于所述闩锁位置;闩锁弹簧,具有线圈部、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腿部及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腿部;及防噪声闩锁,能够以所述闩锁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被所述闩锁弹簧施力,将与所述主闩锁卡合的所述撞针向解闩方向推压,所述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闩锁轴的轴芯偏心。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一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该发动机罩闩锁装置还具备基板,该基板具有侧壁,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弯曲片,通过所述第一腿部抵接于所述侧壁,所述第二腿部卡定于所述防噪声闩锁,并且所述线圈部卡定于所述弯曲片,从而所述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闩锁轴的轴芯偏心。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二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腿部设置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与所述侧壁抵接,伴随所述防噪声闩锁向闩锁方向的旋转,所述弯曲部在相对于所述侧壁滑动接触的同时向上方移动。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所述基板还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到达所述侧壁。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中的任一个,其中,所述防噪声闩锁轴固定于所述闩锁轴,从而能够以所述闩锁轴为中心旋转。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五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所述主闩锁和所述防噪声闩锁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互相重叠地配置。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五方式或第六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所述防噪声闩锁能够和所述主闩锁一起与所述撞针卡合,所述主闩锁和所述防噪声闩锁以在所述主闩锁及所述防噪声闩锁的旋转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游隙的方式互相连动地旋转。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一方式~第七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中的任一个,其中,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该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是被以U字状互相对向的对向壁围起的槽,用于与所述撞针卡合而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所述对向壁中的一方的壁为推压壁,该推压壁与所述撞针抵接而将所述撞针向所述解闩方向推压,所述对向壁中的另一方的壁为限制壁,该限制壁限制所述撞针向所述解闩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八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所述防噪声闩锁轴固定于所述闩锁轴,在所述主闩锁设置有主闩锁用保持部,该主闩锁用保持部是被以U字状互相对向的对向壁围起的槽,用于与所述撞针卡合而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所述主闩锁中的所述主闩锁用保持部的上部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与所述防噪声闩锁中的所述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的上部重叠。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基于第一方式~第九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中的任一个,其中,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棘轮限制部,该棘轮限制部与所述棘轮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重叠。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使线圈部24a的中心X相对于防噪声闩锁22的旋转轴芯偏心,由此,能够保持维持发动机罩的抬起所需要的弹簧转矩,并减小在使发动机罩从解闩状态向闩锁状态关闭时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能够使发动机罩的关闭操作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能够提高具备线圈部和从线圈部延伸的第一腿部及第二腿部的扭力螺旋弹簧的组装操作性。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及第六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通过同一轴将主闩锁和防噪声闩锁轴固定,由此,防噪声闩锁能够对主闩锁的正面侧整体地进行加强。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使防噪声闩锁与主闩锁连动,因此能够将防噪声闩锁作为针对主闩锁的加强构件而使用。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能够通过防噪声闩锁对主闩锁与撞针的卡合部分进行加强。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能够通过防噪声闩锁抑制主闩锁的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的变形。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能够通过防噪声闩锁抑制棘轮的向棘轮轴的轴芯方向的位移变形。
上述及其他的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例示出本申请的附图的以下的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开启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省略了正面侧的构件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关闭状态下的闩锁体及棘轮的主视图。
图4是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主闩锁的主视图。
图5是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防噪声闩锁的主视图。
图6是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棘轮及操作杆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主闩锁与防噪声闩锁之间的游隙的简略图。
图8是示出主闩锁及防噪声闩锁的撞针保持部与撞针之间的间隙的简略图。
图9是示出关闭状态下的扭力螺旋弹簧的移动的简略图。
图10是示出开启状态(抬起状态)下的扭力螺旋弹簧的移动的简略图。
图11是示出基板的倾斜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的主视图。在多数的车辆中,发动机室配置于车厢内的前侧,对于覆盖发动机室的典型的发动机罩(省略图示),其后端部(基端部)利用合页等轴固定于车身。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具备固定于车身的前端部的闩锁单元11和固定于发动机罩的前端部(转动端部)的撞针12。
如图1及图2所示,闩锁单元11具备金属制的基板13。在基板13的左右两侧形成有矩形的安装孔14、14。安装孔14、14与分别插通于安装孔14、14的螺栓15、15的轴径相比形成得充分大,利用两者的游隙对闩锁单元11的安装位置进行微调整。
在基板13的上部中央形成有使上端开口的沿纵方向的撞针槽16。如图1所示,隔着撞针槽16,在基板13的左方利用闩锁轴17轴固定闩锁体18,在基板13的右方利用棘轮轴19轴固定棘轮20。闩锁轴17的轴芯和棘轮轴19的轴芯以互相平行的方式设定。
闩锁体18具备主闩锁21(图4)和防噪声闩锁22(图5)。主闩锁21和防噪声闩锁22以在闩锁轴17的轴芯方向上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主闩锁21和防噪声闩锁22实际上互相连动地旋转,并由第一闩锁弹簧23及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解闩方向)施力。棘轮20由棘轮弹簧25的作用力向闩锁卡合方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施力。
图1示出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的开启状态(解闩状态)。当发动机罩被关闭时,撞针12向下方移动,进入撞针槽16内,与闩锁体18抵接并卡合。通过该一系列的动作,闩锁体18对抗第一闩锁弹簧23及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而向闩锁方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
接下来,当闩锁体18到达闩锁位置时,棘轮20通过棘轮弹簧25的作用力与闩锁体18卡合而维持发动机罩(撞针12)的关闭状态。此外,图1中的副闩锁26被表示在撞针12的移动路径上,如后述那样,通过与撞针12的抵接向侧方被推出。因此,副闩锁26不阻碍撞针12的向下移动。
主闩锁21和防噪声闩锁22均轴固定于闩锁轴1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13与防噪声闩锁22之间配置主闩锁21。
在主闩锁21形成有凹部或开口部21a,在防噪声闩锁22形成有向开口部21a内突出的突起22a(参照图7等)。开口部21a在以闩锁轴17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圆周方向)上与突起22a相比更大地开口。如图7所示,在开口部21a与突起22a之间设定有圆周方向上的游隙27。通过该设定,主闩锁21和防噪声闩锁22以具有圆周方向上的游隙27而互相连动地旋转的方式连结。游隙27利用于在主闩锁21与撞针12之间产生的嘈杂音的降低。对于嘈杂音的降低稍后叙述。
如图1、图3、图8等所示,在主闩锁21形成有与撞针12卡合的卡合槽21b,在防噪声闩锁22形成有与撞针12卡合的卡合槽22b。卡合槽21b和卡合槽22b为互相类似的形状,互相向闩锁轴17的放射方向延伸。在卡合槽21b及卡合槽22b的里侧的部分且接近闩锁轴17的部分形成有撞针保持部21c、22c,该撞针保持部21c、22c为被互相对向的对向壁围起的槽,两侧壁(对向壁)大致并行且呈U字状。如图3所示,在关闭状态下,撞针12与里侧的撞针保持部21c、22c卡合。在此,撞针保持部21c是主闩锁用保持部的一例,撞针保持部22c是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的一例。
在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中,撞针保持部21c、22c的宽度与撞针12的直径相比形成得宽0.5mm~1mm的程度,在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28。为了使撞针12顺畅地进入金属制的主闩锁21及防噪声闩锁22的撞针保持部21c、22c而卡合,认为间隙28是需要的。
在卡合槽21b及卡合槽22b中的远离闩锁轴17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喇叭状展开的开口(日文:間口)21d、22d。
主闩锁21与棘轮2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主闩锁21的开口21d的侧壁形成有抵接面21e,该抵接面21e供棘轮20的爪20a卡合。在防噪声闩锁22形成有从闩锁轴17向侧方延伸的棘轮限制部22e。棘轮限制部22e延伸到在棘轮轴19的轴芯方向上相对于棘轮20重叠的位置为止。棘轮限制部22e至少在图3中示出的关闭状态下与棘轮20重叠,优选在图1中示出的开启状态下也与棘轮20重叠。
主闩锁21与棘轮2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与此相对,防噪声闩锁22与棘轮20配置在不同的旋转平面上,从而与棘轮20不卡合。
当发动机罩或基板13发生变形等时,沿棘轮轴19的轴芯方向的外力会作用于棘轮20。该方向的外力作为使棘轮20的爪20a脱离主闩锁21的抵接面21e的外力而作用。然而,由于在棘轮20的正面侧以在棘轮轴19的轴芯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有防噪声闩锁22的棘轮限制部22e,因此,棘轮20的正面侧被保护并加强。因此,棘轮20的爪20a与主闩锁21的抵接面21e的卡合状态能够良好地维持。此外,棘轮20的背面侧通过基板13被保护并加强。
第一闩锁弹簧23优选为卡定于闩锁体18的防噪声闩锁22与基板13之间的圆筒螺旋弹簧。第一闩锁弹簧23的作用力经由突起22a与开口部21a的抵接向主闩锁21传递。
第二闩锁弹簧24优选为具备线圈部24a、第一腿部24b和第二腿部24c的扭力螺旋弹簧。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腿部24b的前端侧与基板13的侧壁13a抵接,使第二腿部24c的前端与防噪声闩锁22的卡定孔22f卡定。并且,第二闩锁弹簧24与第一闩锁弹簧23同样地经由突起22a与开口部21a的抵接向主闩锁21传递作用力。
在图3中示出的关闭状态下,棘轮20的爪20a抵接于主闩锁21的抵接面21e,将主闩锁21保持于闩锁位置。另外,棘轮20不与配置于不同的旋转平面上的防噪声闩锁22卡合。因此,防噪声闩锁22能够通过第一闩锁弹簧23及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在解闩方向(逆时针旋转方向)上单独地旋转设置于与主闩锁21之间的游隙27的量。单独旋转了的防噪声闩锁22的撞针保持部22c的下侧的推压壁22g抵接于撞针12的下表面,将撞针12向开启方向推压。通过防噪声闩锁22的移动,撞针12被压接于主闩锁21的撞针保持部21c的上侧的卡合壁21f,在卡合壁21f与推压壁22g之间通过弹簧作用力被夹持。因此,设定于撞针保持部21c、22c与撞针12之间的0.5mm~1mm的程度的间隙28消失(或变窄)。结果,以间隙28作为产生源的嘈杂音被有效地抑制。
在图3中示出的关闭状态下,当撞针12被极强力地向罩开启方向上拉时,主闩锁21的卡合槽21b(卡合壁21f)会变形破损而发动机罩打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兼具抑制嘈杂音的功能及抑制棘轮20向轴向的位移的功能的防噪声闩锁22追加了提高闩锁强度的功能。具体而言,将撞针保持部22c形成为U字状并将其上侧壁(对向壁的一方)作为相对于主闩锁21的卡合槽21b(卡合壁21f)的加强壁22h(限制壁的一例)。
在示出关闭状态的图3中,加强壁22h相对于卡合壁21f错开与游隙27相当的量,从而不与卡合壁21f齐平地配置。然而,在假设卡合壁21f变形了的情况下,加强壁22h立即与撞针12抵接,由此致力于关闭状态的维持,因此对于加强壁22h能够期待充分的加强效果。
防噪声闩锁22以由与主闩锁21同一个闩锁轴17轴固定并覆盖主闩锁21的正面侧的方式配置。因此,防噪声闩锁22也作为抑制主闩锁21的向闩锁轴17的轴芯方向的变形的加强构件发挥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构成主闩锁21的卡合壁21f的上部构造体21g和构成主闩锁21的抵接面21e的下部构造体21h,构成防噪声闩锁22的加强壁22h的上部构造体22k和构成防噪声闩锁22的推压壁22g的下部构造体22m分别与其正面侧相对。即,主闩锁21中的撞针保持部21c的上部在闩锁轴17的轴芯方向上与防噪声闩锁22中的撞针保持部22c的上部重叠。因此,防噪声闩锁22能够良好地抑制主闩锁21的向闩锁轴17的轴芯方向的变形。
棘轮20优选经由连结线材30与车厢内的操作杆29连结(参照图6)。当通过操作杆29使棘轮20逆时针旋转时,在图3中,爪20a从主闩锁21的抵接面21e脱离,闩锁体18通过第一闩锁弹簧23及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向解闩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闩锁体18的向解闩方向的旋转力原则上与第一闩锁弹簧23及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的强度成比例,因此弹簧弹性根据发动机罩的重量等调节强度。
第一闩锁弹簧23及第二闩锁弹簧24所要求的最少的作用力为通过闩锁体18的解锁旋转将发动机罩可靠地抬起至抬起位置为止的作用力。抬起位置是指能够形成驾驶员或维修员可以将手指尖插入发动机罩与车身之间的程度的间隙的位置。通常,间隙的大小约为2cm~3cm。
如图2所示,副闩锁26通过轴31被轴固定于基板13的背面侧。在该情况下,副闩锁26在图2中通过弹簧32被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施力,在图1中通过弹簧32被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施力。在副闩锁26的向上方延伸的臂33的前端形成有能够与向关闭方向移动的撞针12抵接的倾斜面34。在图1中,当撞针12因关闭而向下移动时,撞针12抵接于倾斜面34并使副闩锁26顺时针旋转。因此,撞针12的向下移动不会被阻碍。
在副闩锁26设置有在驾驶员或维修员将手指尖插入了抬起的发动机罩与车身之间时能够触碰的开启杆35。
当通过操作杆29的操作使棘轮20的爪20a从主闩锁21的抵接面21e脱离时,撞针12(发动机罩)被通过第一闩锁弹簧23及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而进行解闩旋转的闩锁体18抬起,移动到抬起位置。撞针12在抬起状态下成为由闩锁体18最大限度推升后的状态,但是与形成于副闩锁26的臂33的钩36相比位于下方。另外,副闩锁26的移动和棘轮20的移动独立。因此,即使因例如行驶中的事故而棘轮20从闩锁体18脱落,副闩锁26的钩36也能够可靠地捕获撞针12而防止发动机罩的开启。
对于使抬起位置的发动机罩完全开启,只需通过开启杆35使副闩锁26旋转而使钩36从撞针12的向上方的移动轨迹上脱离即可。
如图1所示,在闩锁体18的下方附近配置有闩锁开关37。闩锁开关37通过闩锁体18的旋转位置检测发动机罩处于关闭状态还是开启状态(抬起状态)。
如图9及图10所示,扭力螺旋弹簧制的第二闩锁弹簧24的线圈部24a卡定于防噪声闩锁22的弹簧卡定弯曲片22j(弯曲片的一例)。弹簧卡定弯曲片22j从闩锁轴17隔开规定的距离。在该情况下,卡定于弹簧卡定弯曲片22j的线圈部24a的中心X相对于闩锁轴17的轴芯偏心。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第一腿部24b形成有与基板13的侧壁13a抵接的弯曲部24d。在防噪声闩锁22从闩锁位置(图9)及解闩位置(图10)中的一方的位置向另一方的位置位移时,弯曲部24d在相对于侧壁13a滑动接触的同时移动。
如图1所示,安装孔14形成于基板13的两侧的向后方膨出的固定面13c。固定面13c相对于闩锁体18的旋转面大致平行。在固定面13c中的靠内侧的侧面形成有供第一腿部24b抵接的纵方向的侧壁13a(参照图11)。
对于将第二闩锁弹簧24组装于闩锁单元11,组装者首先使第二腿部24c的端部卡定于防噪声闩锁22的卡定孔22f,使线圈部24a卡定于防噪声闩锁22的弹簧卡定弯曲片22j。
相对于第二腿部24c大幅张开的状态下的第一腿部24b抵接于或以能够相对的方式朝向在基板13的固定面13c的上部形成的横向的上壁13d。在基板13中的上壁13d与固定面13c之间形成有倾斜面13b。倾斜面13b从上壁13d朝向固定面13c逐渐地向后方倾斜。
组装者使抵接于上壁13d的第一腿部24b以与上壁13d的抵接解除的方式向后方移动,接下来,利用倾斜面13b使第一腿部24b移动到固定面13c为止,在该状态下进一步使第一腿部24b挠曲而卡定于固定面13c的侧方的侧壁13a。
通过以上,第一腿部24b能够顺畅地越过向后方突出的固定面13c而卡定于侧壁13a。
防噪声闩锁22在闩锁位置(参照图3及图9)与解闩位置(参照图1及图10)之间旋转位移角度A。如上所述,线圈部24a的中心X相对于闩锁轴17的轴芯偏心。因此,伴随防噪声闩锁22的旋转,线圈部24a以将闩锁轴17的轴芯作为中心而公转的方式圆弧状地移动。第二闩锁弹簧24的扭转量由扭转角度B被决定,该扭转角度B是将第一腿部24b与侧壁13a的抵接点和线圈部24a的中心X连结的线段与将第二腿部24c的端部(卡定孔22f)和线圈部24a的中心X连结的线段所成的角(参照图9及图10)。
当防噪声闩锁22从解闩位置(参照图10)旋转到闩锁位置(参照图9)时,由于线圈部24a一边以闩锁轴17的轴芯为中心公转一边移动,因此线圈部24a远离侧壁13a。因此,抵接于侧壁13a的第一腿部24b相对于线圈部24a少扭转线圈部24a远离侧壁13a的量。结果,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的第二闩锁弹簧24的扭转角度B与使线圈部24a的中心X与闩锁轴17的轴芯一致的非偏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
当防噪声闩锁22从解闩位置(参照图10)旋转到闩锁位置(参照图9)时,第一腿部24b相对于线圈部24a扭转。因此,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与扭转角度B成比例地增加。结果,在如本实施方的情况那样使线圈部24a相对于闩锁轴17偏心了的情况下,与使线圈部24a相对于闩锁轴17为非偏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防噪声闩锁22从解闩位置旋转到闩锁位置为止时的第二闩锁弹簧24的扭转角度B。
根据以上的结构,本实施方式与使线圈部24a相对于闩锁轴17的轴芯为非偏心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在解闩状态下的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处于相同条件而减弱在闩锁状态下的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能够在确保了使发动机罩抬起的弹簧转矩的基础上,减弱使其从解闩状态向闩锁状态关闭时的第二闩锁弹簧24的作用力。伴随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能够使发动机罩的关闭操作性提高。
另外,如上所述,伴随防噪声闩锁22的旋转,第一腿部24b的弯曲部24d在相对于基板13的侧壁13a滑动接触的同时向上方移动。具体而言,伴随防噪声闩锁22从解闩位置(参照图10)向闩锁位置(参照图9)旋转,弯曲部24d在与侧壁13a滑动接触的同时向上方移动。结果,本实施方式与弯曲部24d无法伴随防噪声闩锁22的旋转而向上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二闩锁弹簧24的扭转角度B。
此外,伴随防噪声闩锁22的旋转的弯曲部24d的移动距离通过使线圈部24a相对于闩锁轴17偏心得更大而增大。因此,通过将线圈部24a相对于闩锁轴17的偏心设定得更大,能够使第二闩锁弹簧24的扭转角度B更小。伴随于此,抬起转矩得以确保,能够使发动机罩的关闭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由于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实际上是露出的状态,因此容易受到盐害(防冻剂)等的影响。因此,在闩锁体18和棘轮20之外,特别是对于配置于车辆的前侧的副闩锁26和基板13也希望充分的防锈对策。
以往,作为前述的防锈对策,对于副闩锁26和基板13等按照如下记载的顺序实施底层膜的镀锌膜处理、三价铬酸盐膜处理、涂膜的阳离子电沉积涂膜处理。然而,对于阳离子电沉积涂膜,与三价铬酸盐膜相比相对于磷酸锌膜的密接性更优良,因此希望实施底层膜的镀锌膜、磷酸锌膜、涂膜的阳离子电沉积涂膜的防锈表面处理。
标号说明
10 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11 闩锁单元
12 撞针
13 基板
13a 侧壁
13b 倾斜面
13c 固定面
13d 上壁
14 安装孔
15 螺栓
16 撞针槽
17 闩锁轴
18 闩锁体
19 棘轮轴
20 棘轮
20a 爪
21 主闩锁
21a 开口部
21b 卡合槽
21c 撞针保持部(主闩锁用保持部的一例)
21d 开口
21e 抵接面
21f 卡合壁
21g 上部构造体
21h 下部构造体
22 防噪声闩锁
22a 突起
22b 卡合槽
22c 撞针保持部(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的一例)
22d 开口
22e 棘轮限制部
22f 卡定孔
22g 推压壁
22h 加强壁(限制壁的一例)
22j 弹簧卡定弯曲片(弯曲壁的一例)
22k 上部构造体
22m 下部构造体
23 第一闩锁弹簧
24 第二闩锁弹簧
24a 线圈部
24b 第一腿部
24c 第二腿部
24d 弯曲部
25 棘轮弹簧
26 副闩锁
27 游隙
28 间隙
29 操作杆
30 连结线材
31 轴
32 弹簧
33 臂
34 倾斜面
35 开启杆
36 钩
37 闩锁开关
X 中心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与安装于发动机罩的撞针卡合而使所述发动机罩关闭,其中,该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
基板,安装于车身,在左右两侧形成有矩形的安装孔,该安装孔比插通该安装孔的螺栓的轴径大;
主闩锁,安装于所述基板,以闩锁轴为中心从解闩位置旋转到闩锁位置而与所述撞针卡合;
棘轮,与从所述解闩位置旋转到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主闩锁卡合而将所述主闩锁保持于所述闩锁位置;
闩锁弹簧,具有线圈部、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腿部及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腿部;及
防噪声闩锁,能够以所述闩锁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被所述闩锁弹簧施力,将与所述主闩锁卡合的所述撞针向解闩方向推压,
所述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闩锁轴的轴芯偏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侧壁,
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弯曲片,
通过所述第一腿部抵接于所述侧壁,所述第二腿部卡定于所述防噪声闩锁,并且所述线圈部卡定于所述弯曲片,从而所述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闩锁轴的轴芯偏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腿部设置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与所述侧壁抵接,
伴随所述防噪声闩锁向闩锁方向的旋转,所述弯曲部在相对于所述侧壁滑动接触的同时向上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还具有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到达所述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防噪声闩锁轴固定于所述闩锁轴,从而能够以所述闩锁轴为中心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主闩锁和所述防噪声闩锁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互相重叠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防噪声闩锁能够和所述主闩锁一起与所述撞针卡合,
所述主闩锁和所述防噪声闩锁以在所述主闩锁及所述防噪声闩锁的旋转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游隙的方式互相连动地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该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是被以U字状互相对向的对向壁围起的槽,用于与所述撞针卡合而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
所述对向壁中的一方的壁为推压壁,该推压壁与所述撞针抵接而将所述撞针向所述解闩方向推压,所述对向壁中的另一方的壁为限制壁,该限制壁限制所述撞针向所述解闩方向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防噪声闩锁轴固定于所述闩锁轴,
在所述主闩锁设置有主闩锁用保持部,该主闩锁用保持部是被以U字状互相对向的对向壁围起的槽,用于与所述撞针卡合而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
所述主闩锁中的所述主闩锁用保持部的上部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与所述防噪声闩锁中的所述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的上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棘轮限制部,该棘轮限制部与所述棘轮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重叠。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与安装于发动机罩的撞针卡合而使所述发动机罩关闭,其中,该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
主闩锁,安装于车身,以闩锁轴为中心从解闩位置旋转到闩锁位置而与所述撞针卡合;
棘轮,与从所述解闩位置旋转到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主闩锁卡合而将所述主闩锁保持于所述闩锁位置;
闩锁弹簧,具有线圈部、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腿部及从所述线圈部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腿部;及
防噪声闩锁,能够以所述闩锁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被所述闩锁弹簧施力,将与所述主闩锁卡合的所述撞针向解闩方向推压,
所述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闩锁轴的轴芯偏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该发动机罩闩锁装置还具备基板,该基板具有侧壁,
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弯曲片,
通过所述所述第一腿部抵接于所述侧壁,所述第二腿部卡定于所述防噪声闩锁,并且所述线圈部卡定于所述弯曲片,从而所述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闩锁轴的轴芯偏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腿部设置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与所述侧壁抵接,
伴随所述防噪声闩锁向闩锁方向的旋转,所述弯曲部在相对于所述侧壁滑动接触的同时向上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还具有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到达所述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防噪声闩锁轴固定于所述闩锁轴,从而能够以所述闩锁轴为中心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主闩锁和所述防噪声闩锁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互相重叠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防噪声闩锁能够和所述主闩锁一起与所述撞针卡合,
所述主闩锁和所述防噪声闩锁以在所述主闩锁及所述防噪声闩锁的旋转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游隙的方式互相连动地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该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是被以U字状互相对向的对向壁围起的槽,用于与所述撞针卡合而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
所述对向壁中的一方的壁为推压壁,该推压壁与所述撞针抵接而将所述撞针向所述解闩方向推压,所述对向壁中的另一方的壁为限制壁,该限制壁限制所述撞针向所述解闩方向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防噪声闩锁轴固定于所述闩锁轴,
在所述主闩锁设置有主闩锁用保持部,该主闩锁用保持部是被以U字状互相对向的对向壁围起的槽,用于与所述撞针卡合而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
所述主闩锁中的所述主闩锁用保持部的上部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与所述防噪声闩锁中的所述防噪声闩锁用保持部的上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防噪声闩锁设置有棘轮限制部,该棘轮限制部与所述棘轮在所述闩锁轴的轴芯方向上重叠。
CN201880083962.4A 2017-12-27 2018-03-05 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Active CN111527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1848A JP6891384B2 (ja) 2017-12-27 2017-12-27 ボンネットラッチ装置
JP2017-251848 2017-12-27
PCT/JP2018/008202 WO2019130605A1 (ja) 2017-12-27 2018-03-05 ボンネット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7277A true CN111527277A (zh) 2020-08-11
CN111527277B CN111527277B (zh) 2021-11-02

Family

ID=67063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3962.4A Active CN111527277B (zh) 2017-12-27 2018-03-05 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91384B2 (zh)
CN (1) CN111527277B (zh)
WO (1) WO20191306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8518B2 (ja) * 2019-04-25 2022-11-09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5420A (en) * 1976-02-04 1977-08-11 Ohi Seisakusho Co Ltd Doubleelock apparatus
JPS54125021U (zh) * 1978-02-21 1979-09-01
JPH02232487A (ja) * 1989-03-03 1990-09-14 Yuhshin Co Ltd ボンネットロック装置
CN102828663A (zh) * 2012-09-15 2012-12-19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发盖锁锁体
CN106246015A (zh) * 2015-06-15 2016-12-21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车辆发动机罩闩锁和使车辆发动机罩解除闩锁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31388B2 (en) * 2014-09-17 2020-08-04 Magna Closures Inc. Latch with double pull for closure pane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5420A (en) * 1976-02-04 1977-08-11 Ohi Seisakusho Co Ltd Doubleelock apparatus
JPS54125021U (zh) * 1978-02-21 1979-09-01
JPH02232487A (ja) * 1989-03-03 1990-09-14 Yuhshin Co Ltd ボンネットロック装置
CN102828663A (zh) * 2012-09-15 2012-12-19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发盖锁锁体
CN106246015A (zh) * 2015-06-15 2016-12-21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车辆发动机罩闩锁和使车辆发动机罩解除闩锁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91384B2 (ja) 2021-06-18
JP2019116798A (ja) 2019-07-18
WO2019130605A1 (ja) 2019-07-04
CN111527277B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14038B2 (en) Vehicle door latch structure
US9151092B2 (en) Lock unit having a multi-pawl locking mechanism
US8979145B2 (en) Door lock apparatus
CN112867838B (zh) 机动车锁
EP3073036B1 (en) Door latch device for vehicle
US20150115626A1 (en) Lock for a flap or door
JP6458265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ラッチ
US11753853B2 (en) Vehicle door latch
CN111527277B (zh) 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JP6308031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10012013B2 (en) Lock for a flap or door
CN108775208B (zh) 发动机罩锁装置
US9845619B2 (en) Lock for a flap or door
JP6810021B2 (ja) ボンネットラッチ装置
US20190112847A1 (en)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US20220251886A1 (en) Door latch device and actuator
US20220127883A1 (en) Door lock, in particular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JP4168732B2 (ja) テールゲートドアの開放防止機構
JP2008189076A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5064199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6077490A (ja) ドアの開状態防止構造
CN114072563B (zh) 具有防叩击功能的带动力系紧机构的闭合闩锁组件
JP2017214013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2011111810A (ja) ドアハンドル構造
EP1607557A2 (en) La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