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19285A - 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19285A CN111519285A CN202010278864.5A CN202010278864A CN111519285A CN 111519285 A CN111519285 A CN 111519285A CN 202010278864 A CN202010278864 A CN 202010278864A CN 111519285 A CN111519285 A CN 1115192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ing
- roller
- dense
- fiber
- fiber strip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31/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 motions
- D01G31/006—On-line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process and product paramet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5/00—Carding machines or accessories; Card clothing; Burr-crushing or removing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carding or other preliminary-treatment machines
- D01G15/02—Carding machines
- D01G15/12—Details
- D01G15/2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carding el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5/00—Carding machines or accessories; Card clothing; Burr-crushing or removing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carding or other preliminary-treatment machines
- D01G15/84—Card clothing; Manufacture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1G15/90—Lags, e.g. for jute c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本发明对加持点的前后侧纤维条、前后端的纤维质量以及前后侧纤维条沿着长度方向的质量分布变化的测试,即为绘制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两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前弯钩指数,绘制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两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后弯钩指数,从而实现对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同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梳理装置,对截取且中间加持的纤维条依次进行上下同时梳理阶段、下梳理阶段以及上梳理阶段,一方面将没有被加持点加持的纤维梳掉,另一方面将被加持点加持的且含有弯钩的纤维梳理伸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纺纱过程中,首先将杂乱无序且含有较多杂质的较大的纤维块经开松和除杂作用后制的具有一定均匀度的纤维丛或者纤维卷,而后再将纤维丛或者纤维卷经细致深入的开松除杂作用制成初始的纤维条,此时的纤维条内的纤维伸直状态较差,且纤维条的,纤维多为前部或后部、或者前后两端均含有弯钩的状态,而后这种纤维条再经过精梳和并条、或者直接并条,此一方面实现条子内的纤维伸直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改善长度方向的重量不匀率,从而得到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熟条。综上所述,条子作为纺纱的中间环节的产物,其内在的质量尤其是条子内的纤维的弯钩状态将对成纱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对这种中间环节产物的内在质量的测试。但是,由于条子是纺纱的中间产物,使得对其内在质量的测试变得尤其困难,尤其是对于纤维状态的判断。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给出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通过对截取且中间加持的纤维条梳理后伸出加持点的前、后侧纤维条前、后端的纤维质量、以及前、后侧纤维条沿着长度方向的质量分布变化的测试实现纤维条内前、后弯钩纤维的数量统计,从而实现对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截取及加持:将所需测试的条子随机的截取等长的10~30段,截取的每段纤维条的截取长度为纤维条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两倍,同时在截取的纤维条的中间点处采用加持装置加持;
步骤二,梳理:对经加持装置固定的纤维条通过梳理装置依次进行上下同时梳理阶段、下梳理阶段以及上梳理阶段;
步骤三,前弯钩指数统计:
绘制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若干份并标记等分点,根据上述理论,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前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给出纤维条的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将纤维条沿着上述等分点进行切断,且将切断后的每一份的纤维条进行称重测试,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所述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所述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绘制于同一坐标系;
所述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所述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前弯钩指数,即可反映前弯钩质量分布;
步骤四,后弯钩指数统计:
绘制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若干份并标记等分点,根据上述理论,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前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给出纤维条的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将纤维条沿着上述等分点进行切断,且将切断后的每一份的纤维条进行称重测试,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所述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所述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绘制于同一坐标系;
所述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所述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后弯钩指数,即可反映后弯钩质量分布。
较佳的,步骤一中,所述加持装置与截取的纤维条的加持长度小于纤维条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百分之一。
较佳的,步骤一中,所述加持装置沿着纤维条的宽度方向分布有3~6个等间距排列的加持点,从而将纤维条沿着宽度方向等分成3~6份分别进行加持。
较佳的,所述上下同时梳理阶段为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疏的上下梳针同时运作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梳理,然后恢复初始位置,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密的上下梳针同时运作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再次梳理;所述下梳理阶段为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密的下梳针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梳理;所述上梳理阶段为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密的上梳针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梳理。
本方案还提供一种梳理装置,具体结构如下:所述梳理装置包括前梳理装置和后梳理装置,所述前梳理装置与所述后梳理装置结构一致,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加持点前侧与后侧。
较佳的,所述前梳理装置上梳理辊、下梳理辊、第一上升降装置、第一下升降装置、第二上升降装置、第二下升降装置、上伸缩杆以及下伸缩杆,所述上梳理辊位于纤维条的上部,所述上梳理辊包括上密梳理辊和上疏梳理辊,所述上密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一上升降装置与所述上伸缩杆连接,所述上疏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二上升降装置与所述上伸缩杆连接;所述下梳理辊包括下密梳理辊和下疏梳理辊,所述下密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一下升降装置与所述下伸缩杆连接,所述下疏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二下升降装置与所述下伸缩杆连接。
较佳的,还包括上密梳理齿和上疏梳理齿,所述上密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上密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上密梳理齿,所述上密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上密梳理辊的外圆周上;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上疏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上疏梳理齿,所述上疏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上疏梳理辊的外圆周上。
较佳的,还包括下密梳理齿和下疏梳理齿,所述下密梳理辊上沿着其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下密梳理齿,所述下密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下密梳理辊的外圆周上;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沿着其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下疏梳理齿,所述下疏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下疏梳理辊的外圆周上。
较佳的,所述上密梳理齿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小于所述上疏梳理齿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所述下密梳理齿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小于所述下疏梳理齿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
较佳的,所述上密梳理齿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等于所述下密梳理齿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且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下密梳理齿和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上密梳理齿呈交错排列;所述上疏梳理齿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等于所述下疏梳理齿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且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下疏梳理齿和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上疏梳理齿呈交错排列。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条子沿着长度方向截取,且截取长度等于条子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两倍,而后将截取的纤维条中间加持固定,同时将加持点的两端的纤维采用梳理装置反复梳理,且梳理过程中首先采用分布疏的梳针、再采用分布密的梳针进行梳理,此一方面将没有被加持点加持的纤维梳掉,另一方面将被加持点加持的且含有弯钩的纤维梳理伸直,而后对梳理后伸出加持点的前侧纤维条前端的纤维质量的分布变化实现纤维条内前弯钩纤维的数量统计,对梳理后伸出加持点的后侧纤维条后端的纤维质量的分布变化实现纤维条内后弯钩纤维的数量统计,从而实现对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
具体实施方式
条子作为纺纱的中间环节的产物,其内在的质量尤其是条子内的纤维的弯钩状态将对成纱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这种中间环节产物的内在质量测试即可得知中间环节条子质量的好坏。但是,由于条子是纺纱的中间产物,使得对其内在质量的测试变得尤其困难,尤其是对于纤维状态的判断。
实施例1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本方案涉及一种梳理装置,所述梳理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前梳理装置和后梳理装置,所述前梳理装置与所述后梳理装置结构一致,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加持点前侧与后侧,对所述加持点前侧和后侧的纤维条进行梳理。所述前、后梳理装置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前梳理装置包括上梳理辊和下梳理辊,所述上梳理辊位于纤维条的上部,所述上梳理辊包括上密梳理辊和上疏梳理辊,所述上密梳理辊通过第一上升降装置与上伸缩杆连接,所述上疏梳理辊通过第二上升降装置与所述上伸缩杆连接;所述下梳理辊包括下密梳理辊和下疏梳理辊,所述下密梳理辊通过第一下升降装置与下伸缩杆连接,所述下疏梳理辊通过第二下升降装置与所述下伸缩杆连接。
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上密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上密梳理齿,所述上密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上密梳理辊的外圆周上,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上疏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上疏梳理齿,所述上疏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上疏梳理辊的外圆周上,所述上密梳理齿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小于所述上疏梳理齿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
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下密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下密梳理齿,所述下密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下密梳理辊的外圆周上,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下疏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下疏梳理齿,所述下疏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下疏梳理辊的外圆周上,所述下密梳理齿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小于所述下疏梳理齿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所述上密梳理齿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等于所述下密梳理齿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且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下密梳理齿和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上密梳理齿呈交错排列,所述上疏梳理齿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等于所述下疏梳理齿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且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下疏梳理齿和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上疏梳理齿呈交错排列。
所述后梳理装置结构与上述上述前梳理装置结构完全一致。
本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截取及加持:将所需测试的条子随机的截取等长的10~30段,截取的每段纤维条的截取长度为纤维条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两倍,同时在截取的纤维条的中间点处采用加持装置加持;
其中:选择的所述加持装置与纤维条的加持长度小于纤维条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百分之一;在所述加持装置上,沿着纤维条的宽度方向分布有3~6个等间距排列的加持点,从而将纤维条沿着宽度方向等分成3~6份分别进行加持,从而实现对纤维条稳定的加持。
步骤二,梳理:对经加持装置固定的纤维条通过梳理装置依次进行上下同时梳理阶段、下梳理阶段以及上梳理阶段;
其中:所述步骤二需从初始阶段进入上下同时梳理阶段,再到下梳理阶段,最后是上梳理阶段。初始阶段,所述第一上升降装置和所述第二上升降装置完全处于上升状态、所述第一下升降装置和所述第二下升降装置完全处于下降状态,此时的所述上密梳理辊、所述上疏梳理辊、所述下密梳理辊、所述下疏梳理辊处于初始位置。
上下同时梳理阶段,首先通过所述第二上升降装置将所述上疏梳理辊沿着所述上伸缩杆下降、通过所述第二下升降装置将所述下疏梳理辊沿着所述下伸缩杆上升,直至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上疏梳理齿嵌入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下疏梳理齿之间,且同时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下疏梳理齿嵌入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上疏梳理齿之间,在两者相互嵌入过程中,将纤维条沿着宽度方向等分割成小的纤维束,而后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上疏梳理齿沿着所述上疏梳理辊的圆周方向进行转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下疏梳理齿沿着所述下疏梳理辊的圆周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纤维条宽度方向上的梳理过程,同时所述前梳理装置的所述上伸缩杆和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所述后梳理装置的所述上伸缩杆和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从而实现对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循环的梳理过程,且所述下疏梳理辊和所述上疏梳理辊的转速、循环梳理次数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而后将所述上疏梳理辊和所述下疏梳理辊恢复至初始位置,通过所述第一上升降装置将所述上密梳理辊沿着所述上伸缩杆下降、通过所述第二上升降装置将所述下密梳理辊沿着所述下伸缩杆上升,直至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上密梳理齿嵌入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下密梳理齿之间,且同时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下密梳理齿嵌入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上密梳理齿之间,在两者相互嵌入过程中从而将纤维条沿着宽度方向等分割成更小的纤维束,而后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上密梳理齿沿着所述上密梳理辊的圆周方向进行转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下密梳理齿沿着所述下密梳理辊的圆周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纤维条宽度方向上的梳理过程,同时所述前梳理装置的所述上伸缩杆和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所述后梳理装置的所述上伸缩杆和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从而实现对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循环的梳理过程,且所述下密梳理辊和所述上密梳理辊的转速、循环梳理次数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而后将所述上密梳理辊和所述下密梳理辊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完成上下同时梳理阶段的梳理过程。
下梳理阶段,通过所述第一下升降装置将所述下密梳理辊沿着所述下伸缩杆上升,此时由于纤维条经过了上下同时梳理阶段的梳理,从而使得纤维条内的纤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随机的嵌入在所述下密梳理齿之间,而后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下密梳理齿沿着下密梳理辊的圆周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纤维条宽度方向上的梳理过程,同时所述前梳理装置的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所述后梳理装置的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从而实现对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第三循环的梳理过程,且所述下密梳理辊的转速、循环梳理次数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上梳理阶段,通过所述第一上升降装置将所述上密梳理辊沿着所述下伸缩杆下降,此时由于纤维条经过了上下同时梳理阶段和下梳理阶段的梳理,纤维条内的纤维随机的嵌入在所述上密梳理齿之间,而后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上密梳理齿沿着所述上密梳理辊的圆周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纤维条宽度方向上的梳理过程,同时所述前梳理装置的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所述后梳理装置的所述下伸缩杆沿着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进行来回的伸缩,从而实现对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第四循环的梳理过程,且所述上密梳理辊的转速、循环梳理次数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在步骤二梳理作用下,不仅将未被加持点加持的纤维梳理掉,而且将被加持点加持的纤维梳理成完全伸直状态。
步骤三,前弯钩指数统计:
绘制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若干份并标记等分点,根据上述理论,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前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给出纤维条的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将纤维条沿着上述等分点进行切断,且将切断后的每一份的纤维条进行称重测试,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所述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所述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绘制于同一坐标系;
所述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所述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前弯钩指数,即可反映前弯钩质量分布。
其中:由于位于加持点前侧和后侧的纤维条的长度等于纤维条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因此,经梳理后仍被加持点加持的弯钩纤维的弯钩被伸直后的纤维最大长度不会大于原位于加持点前侧或后侧的纤维条的长度,也就是纤维弯钩不会伸出原位于加持点前侧或后侧的纤维条,因此,由于原来处于弯钩状态的纤维中的弯钩伸直会使得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发生变化,也就是纤维内前弯钩的数量可以用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的变化来表征,因此,将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的变化记为前弯钩指数。同时,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一定数量的份数并标记等分点,此时等分的份数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则如果纤维条内没有前弯钩纤维,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前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得出纤维条的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于同一坐标系上的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与坐标系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相同的,但是围成的图形是不相同的,也就是由于前弯钩纤维的伸直改变了前侧纤维条的质量分布,因此,将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记为前弯钩指数。
步骤四,后弯钩指数统计:
绘制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若干份并标记等分点,根据上述理论,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前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给出纤维条的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将纤维条沿着上述等分点进行切断,且将切断后的每一份的纤维条进行称重测试,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所述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所述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绘制于同一坐标系;
所述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所述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后弯钩指数,即可反映后弯钩质量分布。
其中:根据步骤三同理可得,纤维内后弯钩的数量可以用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的变化来表征,将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长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的变化记为后弯钩指数。同时,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后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一定数量的份数并标记等分点,此时等分的份数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则如果纤维条内没有后弯钩纤维,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后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得出纤维条的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于同一坐标系上的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与坐标系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相同的,但是围成的图形是不相同的,也就是由于后弯钩纤维的伸直改变了后侧纤维条的质量分布,因此,将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记为后弯钩指数。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案通过将条子沿着长度方向截取,且截取长度等于条子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两倍,而后将截取的纤维条中间加持固定,同时将加持点的两端的纤维采用梳理装置反复梳理,且梳理过程中首先采用分布疏的梳针、再采用分布密的梳针进行梳理,此一方面将没有被加持点加持的纤维梳掉,另一方面将被加持点加持的且含有弯钩的纤维梳理伸直,而后对梳理后伸出加持点的前侧纤维条前端的纤维质量的分布变化实现纤维条内前弯钩纤维的数量统计,对梳理后伸出加持点的后侧纤维条后端的纤维质量的分布变化实现纤维条内后弯钩纤维的数量统计,从而实现对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申请中所述的“和/或”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
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截取及加持:将所需测试的条子随机的截取等长的10~30段,截取的每段纤维条的截取长度为纤维条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两倍,同时在截取的纤维条的中间点处采用加持装置加持;
步骤二,梳理:对经加持装置固定的纤维条通过梳理装置依次进行上下同时梳理阶段、下梳理阶段以及上梳理阶段;
步骤三,前弯钩指数统计:
绘制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若干份并标记等分点,根据上述理论,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前侧的纤维条的前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给出纤维条的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将纤维条沿着上述等分点进行切断,且将切断后的每一份的纤维条进行称重测试,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所述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所述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绘制于同一坐标系;
所述前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所述前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前弯钩指数,即可反映前弯钩质量分布;
步骤四,后弯钩指数统计:
绘制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根据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上的随机分布理论,经梳理后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质量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呈线性增加,此时将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沿着纤维条的长度方向由前端点往加持点处等分成若干份并标记等分点,根据上述理论,位于加持点处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原纤维条的线密度与一份长度的乘积,位于加持点后侧的纤维条的前端的一份纤维条质量等于零,从而给出纤维条的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
绘制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将纤维条沿着上述等分点进行切断,且将切断后的每一份的纤维条进行称重测试,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所述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与所述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绘制于同一坐标系;
所述后理论质量分布曲线和所述后实际质量分布曲线组成的图形的面积即为后弯钩指数,即可反映后弯钩质量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加持装置与截取的纤维条的加持长度小于纤维条内的纤维的主体长度的百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加持装置沿着纤维条的宽度方向分布有3~6个等间距排列的加持点,从而将纤维条沿着宽度方向等分成3~6份分别进行加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同时梳理阶段为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疏的上下梳针同时运作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梳理,然后恢复初始位置,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密的上下梳针同时运作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再次梳理;所述下梳理阶段为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密的下梳针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梳理;所述上梳理阶段为所述梳理装置中分布密的上梳针对固定的纤维条进行梳理。
5.一种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梳理装置包括前梳理装置和后梳理装置,所述前梳理装置与所述后梳理装置结构一致,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加持点前侧与后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梳理装置上梳理辊、下梳理辊、第一上升降装置、第一下升降装置、第二上升降装置、第二下升降装置、上伸缩杆以及下伸缩杆,所述上梳理辊位于纤维条的上部,所述上梳理辊包括上密梳理辊和上疏梳理辊,所述上密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一上升降装置与所述上伸缩杆连接,所述上疏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二上升降装置与所述上伸缩杆连接;所述下梳理辊包括下密梳理辊和下疏梳理辊,所述下密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一下升降装置与所述下伸缩杆连接,所述下疏梳理辊通过所述第二下升降装置与所述下伸缩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密梳理齿和上疏梳理齿,所述上密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上密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上密梳理齿,所述上密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上密梳理辊的外圆周上;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沿着所述上疏梳理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上疏梳理齿,所述上疏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上疏梳理辊的外圆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密梳理齿和下疏梳理齿,所述下密梳理辊上沿着其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下密梳理齿,所述下密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下密梳理辊的外圆周上;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沿着其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有所述下疏梳理齿,所述下疏梳理齿为圆环结构且套在所述下疏梳理辊的外圆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梳理齿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小于所述上疏梳理齿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所述下密梳理齿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小于所述下疏梳理齿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梳理齿在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等于所述下密梳理齿在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且所述下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下密梳理齿和所述上密梳理辊上的所述上密梳理齿呈交错排列;所述上疏梳理齿在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等于所述下疏梳理齿在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间隔间距,且所述下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下疏梳理齿和所述上疏梳理辊上的所述上疏梳理齿呈交错排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78864.5A CN111519285B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78864.5A CN111519285B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19285A true CN111519285A (zh) | 2020-08-11 |
CN111519285B CN111519285B (zh) | 2022-01-04 |
Family
ID=71902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78864.5A Active CN111519285B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19285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56236A (ja) * | 2004-03-12 | 2005-09-22 | Isotani Sangyo Kk | 毛紡績用カード及び不均一分散混合毛紡績糸の製造方法 |
CN101270514A (zh) * | 2008-05-08 | 2008-09-24 | 上海交通大学 | 棉及化纤前纺工艺中的梳理牵伸方法 |
CN101333704A (zh) * | 2007-06-29 | 2008-12-31 | 特鲁菲舍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 用于纤维整理或纤维选择含纺织纤维的纤维束的设备 |
CN207793502U (zh) * | 2018-02-02 | 2018-08-31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梳棉机的梳针锯齿盖板 |
-
2020
- 2020-04-10 CN CN202010278864.5A patent/CN1115192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56236A (ja) * | 2004-03-12 | 2005-09-22 | Isotani Sangyo Kk | 毛紡績用カード及び不均一分散混合毛紡績糸の製造方法 |
CN101333704A (zh) * | 2007-06-29 | 2008-12-31 | 特鲁菲舍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 用于纤维整理或纤维选择含纺织纤维的纤维束的设备 |
CN101270514A (zh) * | 2008-05-08 | 2008-09-24 | 上海交通大学 | 棉及化纤前纺工艺中的梳理牵伸方法 |
CN207793502U (zh) * | 2018-02-02 | 2018-08-31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梳棉机的梳针锯齿盖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19285B (zh) | 2022-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867763A2 (en) | A method for producing kapok scribbled by ring spinning | |
CN105671723A (zh) | 一种以胶原纤维为主作为皮层的包芯纱及其加工方法 | |
CN111519285B (zh) | 一种条子内在质量的测试方法及其梳理装置 | |
CN103938307A (zh) | 一种半精纺梳毛工艺及其设备 | |
CN102482805B (zh) | 圆梳针布 | |
CN105970387A (zh) | 一种多微孔超柔纱的制备方法 | |
CN106987934B (zh) | 一种锡林用错位齿金属针布 | |
JPS59116439A (ja) | シ−ス・コア構造糸の製法 | |
CN104611795B (zh) | 高支精梳牛绒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 |
US4961307A (en) | Textile processing employing a stretching technique | |
CN205653546U (zh) | 一种不等距不等工作角锡林针布 | |
CN109023605A (zh) | 梳棉机用盖板针布条 | |
CN110172760B (zh) | 一种带有梳并联工序的精梳纺纱方法 | |
CN205258708U (zh) | 一种针梳机及其喂入装置 | |
CN211522407U (zh) | 一种多级弹性柔性梳理针齿、锡林针布和梳理机 | |
CN211005754U (zh) | 一种针梳机 | |
CN111733503B (zh) | 一种弹性长短复合纱及由其制得的纺织品 | |
CN102704073B (zh) | 分束长丝同轴双向展丝器及应用 | |
CN210341177U (zh) | 一种可同时适用于粗旦跟细旦纤维生产的针梳机针板 | |
CN107604490B (zh) | 一种基于环锭纺系统的拉胀短纤维纱的纺纱装置及方法 | |
CN202482518U (zh) | 一种用于短纤维绒制条的精纺梳毛机中的梳理装置 | |
CN109930252A (zh) | 一种基于纺织的细纱机牵伸装置 | |
US3421185A (en) | Tow combing process | |
CN109989142A (zh) | 一种保暖抗菌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 |
CN216945661U (zh) | 一种可调间距的工业丝用导丝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