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10951A -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10951A
CN111510951A CN201910330874.6A CN201910330874A CN111510951A CN 111510951 A CN111510951 A CN 111510951A CN 201910330874 A CN201910330874 A CN 201910330874A CN 111510951 A CN111510951 A CN 111510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onnection
terminal device
threshold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308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栗彦斌
余小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US17/427,26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20078660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72498 priority patent/WO2020156211A1/zh
Priority to EP20747888.4A priority patent/EP3908039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510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0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然后,终端设备在减少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可以适用于基于NSA架构的双连接或多连接系统中上行数据分流,能够提高上行业务的可靠性和效率,且能够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Description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01月31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1910102506.6、申请名称为“一种option3X场景下数据发送路径选择的方法和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在采用非独立组网(non-stand alone,NSA)架构的双连接系统中,当上行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上行分流阈值时,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分流(split)方式,动态调整双连接上发送的上行数据量。示例性地,在基于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技术-新空口(new radio,NR)技术的双连接(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EN-DC)通信系统中,如基于option3x或option3架构的EN-DC双连接通信系统,当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上行数据量阈值,如ul-DataSplitThreshold时,终端设备可以在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MCG)和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各自对应的连接上各发送一部分上行数据。
然而,上述分流方案是在仅考虑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总量的基础上确定的,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如终端设备的移动性、干扰、噪声等,可能导致信道质量恶化的连接上的上行业务质量下降,如误码率升高的问题。同时,为了降低误码率,终端设备还可能不得不采取增加重传次数和/或发射功率等手段,从而导致终端设备的功耗升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能够动态调整基于非独立组网架构的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在双连接上发送的上行数据量,从而提高基于非独立组网架构的双连接通信系统的上行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且能够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该数据发送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然后,终端设备在减少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当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或者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时,终端设备能够减少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即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双连接上的无线信道质量或发射功率,动态调整两个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从而可以避免一个连接上的无线信道质量较差导致该连接上的上行通信质量较差的问题,可以降低上行数据的误码率,从而提高基于非独立组网架构的双连接通信系统的上行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且能够减少上行重传次数,降低上行发射功率,从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示例性地,上述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小于RSRP阈值;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小于RSRQ阈值;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小于RSSI阈值。
可选地,上述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下降斜率大于下降斜率阈值;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上升斜率大于上升斜率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终端设备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可以包括:若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终端设备在第二连接上发送全部待发送数据。
实际应用中,上述待发送数据可以包括第一待发送数据和第二待发送数据。因此,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终端设备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可以包括:若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则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第一待发送数据的同时,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第二待发送数据。
可选地,上述第二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其中,数据量阈值可以由终端设备根据第二连接的承载能力确定。容易理解,数据量阈值可以等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可选地,数据量阈值也可以小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以便为终端设备在第二连接上发送信令预留资源。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模块、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接收模块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发送模块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控制发送模块减少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控制发送模块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
示例性地,上述接收模块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接收模块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小于RSRP阈值;接收模块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小于RSRQ阈值;接收模块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小于RSSI阈值。
可选地,上述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接收模块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下降斜率大于下降斜率阈值;发送模块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上升斜率大于上升斜率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控制上述发送模块在第二连接上发送全部待发送数据。
实际应用中,上述待发送数据可以包括第一待发送数据和第二待发送数据。因此,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则控制发送模块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第一待发送数据的同时,控制发送模块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第二待发送数据。
可选地,第二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其中,数据量阈值可以根据第二连接的承载能力确定数据量阈值。容易理解,数据量阈值可以等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可选地,数据量阈值也可以小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以便为终端设备在第二连接上发送信令预留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或芯片系统,也可以视为上述终端设备,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被配置为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另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又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收发器,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该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将会使该计算机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非独立组网架构的双连接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基于EN-DC option3x架构的终端设备的协议架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该通信系统可以为任一采用非独立组网模式部署的双连接系统。
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含:终端设备,网络设备1和网络设备2。其中,图1中的终端设备是指具备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能力的终端设备,主要用于通过空口连接到运营商部署的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上接收网络服务。容易理解,具备支持双连接能力的终端设备通常需要安装两套收发机,或者说两套收发链。网络设备主要用于实现无线协议栈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
其中,双连接可以是终端设备同时与不同制式的网络设备通信,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同时与同一制式的不同网络设备通信,还可以是终端设备与同一网络设备中的不同小区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例如,在第5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部署的第一阶段,往往会选择5G NR的非独立组网方式,例如基于option3x或option3架构的EN-DC双连接通信系统。示例性地,在EN-DC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网络设备1可以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evolved Node B,eNB),网络设备2可以为NR系统中g节点(g Node B,gNB),终端设备可以同时与eNB和gNB通信。又例如,网络设备1和网络设备2均可以为NR系统中gNB,终端设备可以同时与两台gNB通信。再例如,网络设备1和网络设备2也可以共站部署,即网络设备1和网络设备2可以为同一个基站,该基站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小区,双连接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同时与该基站的两个小区同时通信。当然,在共站部署的情况下,上述至少两个小区,可以是支持相同制式的小区,也可以是支持不同制式的小区,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其中,上述网络设备可以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接入网设备或设置于接入网设备中的芯片。该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gNB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另一部分功能。例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物理层的信息,或者,由物理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R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N中的网络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上述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本申请中将前述终端设备及可设置于前述终端设备的芯片统称为终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网络设备的覆盖能力、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等原因,上述终端设备与上述两个网络设备之间的双连接的信号质量可能一直在变化,例如其中一个连接的信号质量和/或强度变差,或者信号质量和/或强度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该连接的上行业务的质量变差,如上行误码率升高,进而导致终端设备增加重传次数和/或增加发射功率,从而导致终端设备的功耗增加。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假定网络设备1为LTE系统的eNB,网络设备2为NR系统的gNB。鉴于NR系统支持的频段通常高于LTE系统支持的频段,即gNB的覆盖能力往往小于eNB的覆盖能力,因此往往采用以eNB为主基站(也可称之为宏基站),以gNG为辅基站(也可称之为微基站)的网络部署方式完成非独立组网。容易理解,在gNB的边缘覆盖区域,终端设备与gNB之间的NR信号会变差,可能导致gNB无法正确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即NR误码率升高。为了降低NR误码率,终端设备可能增加重传次数和/或增加发射功率,则又进一步增加了终端设备的功耗。
容易理解,即使网络设备1和网络设备2采用同一制式,如均网络设备1和2均为gNB,倘若网络设备1的频段低于网络设备2的频段,也有可能发生上述宏-微基站由于覆盖能力不一致所导致的终端设备与微基站之间的上行业务的质量较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为示例性架构图,除图1中所示功能单元之外,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可应用于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或者设置于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或芯片系统。如图2所示,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01,存储器202、收发器203以及通信总线204。
下面结合图2对该终端设备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处理器201是终端设备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201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其中,处理器20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0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202内的数据,执行终端设备200的各种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2中所示的CPU0和CPU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2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2中所示的处理器201和处理器20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2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终端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终端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202可以是独立存在,并通过通信总线204与处理器201相连接。当然,存储器202也可以和处理器201集成在一起。
其中,所述存储器2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软件程序,并由处理器201来控制执行。
收发器203,用于与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如上述双连接通信。示例性地,收发器203也可以用于与其他终端设备通信,如与一个或多个其他终端设备在侧行链路(sidelink,SL)上直接通信等。收发器203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实现接收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实现发送功能。
通信总线20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设部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2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200为设置于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或芯片系统时,收发器203可以为该芯片或芯片系统的输入输出电路或接口,通信总线204可以是该芯片或芯片系统内部的总线,存储器202可以是该芯片或芯片系统内部的存储器,也可以是位于终端设备内部且于该芯片或芯片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或电路连接的存储器。
图2中示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限定,即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上述的终端设备200有时也可以称为通信设备,其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例如,终端设备200可以是便携式电脑、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嵌入式设备、或其他具有图2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终端设备200的类型。
下面将结合图3-图4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适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如图3所示,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01,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
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
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
图4为一种基于EN-DC option3x双连接架构的终端设备的协议架构图。如图4所示,从终端设备侧来看,共存在如下三种承载(bearer)类型:主小区组(master cellgroup,MCG)承载、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承载和分流(split)承载。其中,承载可以是信令,也可以是数据,还可以是信令和数据。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MCG承载可以配置E-UTRA PDCP实体,也可以配置NR PDCP实体。容易理解,MCG承载还需要配置E-UTRA RLC实体、E-UTRA MAC实体和E-UTRA PHY实体。当终端设备选择MCG承载发送信令和/或数据时,配置的E-UTRA PDCP实体或NR PDCP实体可以将数据和/或信令,经由E-UTRA RLC实体和E-UTRA MAC实体下发给E-UTRA PHY实体,并通过可支持LTE频段(band)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向主节点(main node,MN)发送。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SCG承载可以配置NR PDCP实体、NR RLC实体、NR MAC实体和NR PHY实体。当终端设备选择SCG承载发送数据时,配置的NR PDCP实体可以将数据,经由NRRLC实体和NR MAC实体下发给NR PHY实体,并通过支持NR频段的RF电路向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发送。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分流承载均配置NR PDCP实体、NR RLC实体、NR MAC实体和NR PHY实体。此外,分流承载还可以配置E-UTRA RLC实体、E-UTRA MAC实体和E-UTRA PHY实体。当上行数据量较小时,终端设备可以选择如下两种数据通路中的一个发送上行数据:数据通路1,包括:NR RLC实体、NR MAC实体和NR PHY实体;数据通路2,包括:E-UTRA RLC实体、E-UTRA MAC实体和E-UTRA PHY实体。容易理解,当上行数据量较大,如上行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上行数据分流阈值,如ul-DataSplitThreshold时,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分流方式,同时在上述数据通路1和数据通路2上各发送一部分上行数据,从而完成全部上行数据的发送。其中,上行数据总量可以是NR PDCP实体的待发送数据量、NR RLC实体的待发送数据量和E-UTRA RLC实体的待发送数据量之和。
示例性地,上述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power,RSRP)小于RSRP阈值;
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quality,RSRQ)小于RSRQ阈值;
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ion,RSSI)小于RSSI阈值。
为了进一步提高终端设备判断的准确性,可选地,上述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下降斜率大于下降斜率阈值;
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上升斜率大于上升斜率阈值。
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下降斜率,用于表示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衰减速度,例如可以用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在指定时间段内的衰减量来表示。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上升斜率,用于表示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增加速度,例如可以用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在指定时间段内的增加量来表示。其中,指定时间段可以是一段时间,如1毫秒(milisecond,ms)、10ms等,也可以是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3GPP)协议规定的一个或多个时间单位,如1个完整时隙(full slot)、2个短时隙(short slot,又称为迷你时隙,mini slot)、1个无线帧(radio frame)等。
上述RSRP阈值、RSRQ阈值、RSSI阈值、下降斜率阈值和上升斜率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或协议规定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中,当满足上述预设条件时,视为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业务质量变差,第一连接已经不能满足上行业务的传输需求,此时需要启动上行业务的分流承载,即执行如下步骤:
S302,终端设备在减少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终端设备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若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终端设备在第二连接上发送全部待发送数据。
示例性地,结合图1和图4,在终端设备启动分流承载的情况下,第一连接为NRPDCP实体、NR RLC实体、NR MAC实体和NR PHY实体组成的与辅节点之间的上行连接,第二连接为NR PDCP实体、E-UTRA RLC实体、E-UTRA MAC实体和E-UTRA PHY实体组成的与主节点之间的上行连接。倘若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且第二连接能够承载原本在第一连接上承载的全部上行数据,则可以将原本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上行数据全部在第二连接上发送。
实际应用中,上述待发送数据可以包括第一待发送数据和第二待发送数据。因此,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终端设备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若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则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第一待发送数据的同时,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第二待发送数据。
可选地,上述第二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其中,数据量阈值可以由终端设备根据第二连接的承载能力确定。示例性地,数据量阈值可以根据第二连接上所能承载的最大上行数据量确定。因此,数据量阈值可以等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可选地,数据量阈值也可以小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如可以为该最大上行数据量的90%、80%等,以便为终端设备在第二连接上发送信令预留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仅仅是一个示例。容易理解,倘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连接满足上述预设条件,且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连接上的信道状态良好,也可以将原本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上行数据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至第一连接上发送,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S301-S302,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图3所示的数据发送方法是以基于EN-DC option3x双连接架构的非独立组网的通信系统为例说明的。事实上,图3所示的数据发送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基于非独立组网架构的其他双连接或多连接通信系统,如基于EN-DC option3架构双连接通信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当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或者终端设备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时,终端设备能够减少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即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双连接上的无线信道质量或发射功率,动态调整两个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从而可以避免一个连接上的无线信道质量较差导致该连接上的上行通信质量较差的问题,可以降低上行数据的误码率,从而提高基于非独立组网架构的双连接通信系统的上行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且能够减少上行重传次数,降低上行发射功率,从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以上结合图3-图4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发送方法。以下结合图5进一步说明能够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的终端设备。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如图3所示的数据发送方法。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500包括:处理模块501、接收模块502和发送模块503。
其中,处理模块501,用于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接收模块502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发送模块503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
处理模块501,还用于在控制发送模块503减少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控制发送模块503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
示例性地,上述接收模块502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接收模块502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小于RSRP阈值;
接收模块502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小于RSRQ阈值;
接收模块502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小于RSSI阈值。
可选地,上述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接收模块502在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下降斜率大于下降斜率阈值;
发送模块503在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上升斜率大于上升斜率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处理模块501,还用于若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控制上述发送模块503在第二连接上发送全部待发送数据。
实际应用中,上述待发送数据可以包括第一待发送数据和第二待发送数据。因此,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处理模块501,还用于若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则控制发送模块503在第一连接上发送第一待发送数据的同时,控制发送模块503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第二待发送数据。
可选地,第二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其中,数据量阈值可以根据第二连接的承载能力确定数据量阈值。容易理解,数据量阈值可以等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可选地,数据量阈值也可以小于第二连接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以便为终端设备在第二连接上发送信令预留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500可以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设置于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500为设置于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或芯片系统时,处理模块501可以为设置于该芯片或芯片系统内部的处理器,接收模块502可以为该芯片或芯片系统的输入电路或接口,发送模块503可以为该芯片或芯片系统的输出电路或接口。可选地,处理模块501、接收模块502和发送模块503可以通过该芯片或芯片系统内部的总线相互连接。可选地,终端设备5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图5中未示出)。其中,存储模块可以是该芯片或芯片系统内部的存储器,也可以是位于终端设备内部、独立于该芯片或芯片系统,且与该芯片或芯片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或电路相互连接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上述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该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将会使该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如电路)、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和/或”,仅仅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information)”,“信号(signal)”,“消息(message)”,“信道(channel)”、“信令(singalling)”、“消息(message)”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的(of)”,“相应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时候下标如W1可能会笔误为非下标的形式如W1,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小于信号阈值;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
所述终端设备在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小于RSRP阈值;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小于RSRQ阈值;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小于RSSI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还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下降斜率大于下降斜率阈值;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上升斜率大于上升斜率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连接上发送全部待发送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第一待发送数据和第二待发送数据;
所述终端设备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所述第一待发送数据的同时,在所述第二连接上发送所述第二待发送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量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量阈值由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的承载能力确定。
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模块、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连接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所述接收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所述发送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减少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的同时,增加在第二连接上发送的数据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所述接收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小于RSRP阈值;
所述接收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小于RSRQ阈值;
所述接收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小于RSSI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还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
所述接收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接收的信号强度的下降斜率大于下降斜率阈值;
所述接收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的发射功率的上升斜率大于上升斜率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确定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控制所述发送模块在所述第二连接上发送全部待发送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第一待发送数据和第二待发送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则在控制所述发送模块在所述第一连接上发送所述第一待发送数据的同时,在所述第二连接上发送所述第二待发送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量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的承载能力确定所述数据量阈值。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16.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17.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被配置为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19.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将会使所述计算机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
CN201910330874.6A 2019-01-31 2019-04-23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15109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427,268 US20220078660A1 (en) 2019-01-31 2020-01-16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PCT/CN2020/072498 WO2020156211A1 (zh) 2019-01-31 2020-01-16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EP20747888.4A EP3908039A4 (en) 2019-01-31 2020-01-16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2506 2019-01-31
CN2019101025066 2019-01-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10951A true CN111510951A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72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30874.6A Pending CN111510951A (zh) 2019-01-31 2019-04-23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10951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3306A (zh) * 2020-10-09 2021-01-08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终端、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423053A (zh) * 2021-12-29 2022-04-29 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通信方法、通信终端、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CN114500368A (zh) * 2022-04-07 2022-05-13 成都网讯优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路由器
CN115226251A (zh) * 2021-04-16 2022-10-2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连接的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WO2023155577A1 (zh) * 2022-02-17 2023-08-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WiFi的中继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4107A (zh) * 2013-06-27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系统
CN104349467A (zh) * 2013-08-01 2015-02-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多连接的数据承载的多流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12003A (zh) * 2014-01-28 2015-07-29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主基站和辅基站的流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6105307A (zh) * 2014-03-18 2016-11-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发送方法
WO2017007171A1 (en) * 2015-07-06 2017-01-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igger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dual connectivity and a device therefor
US20170208501A1 (en) * 2014-09-05 2017-07-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interworking between 3gpp and wlan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035483A1 (en) * 2015-04-10 2018-02-01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190021026A1 (en) * 2016-03-23 2019-01-17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uplink bearer split us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ggregation
CN109246757A (zh) * 2017-05-05 2019-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服务质量架构在双连接系统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4107A (zh) * 2013-06-27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系统
CN104349467A (zh) * 2013-08-01 2015-02-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多连接的数据承载的多流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12003A (zh) * 2014-01-28 2015-07-29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主基站和辅基站的流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6105307A (zh) * 2014-03-18 2016-11-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发送方法
US20170079015A1 (en) * 2014-03-18 2017-03-16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and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20170208501A1 (en) * 2014-09-05 2017-07-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interworking between 3gpp and wlan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035483A1 (en) * 2015-04-10 2018-02-01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17007171A1 (en) * 2015-07-06 2017-01-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igger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dual connectivity and a device therefor
US20190021026A1 (en) * 2016-03-23 2019-01-17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uplink bearer split us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ggregation
CN109246757A (zh) * 2017-05-05 2019-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服务质量架构在双连接系统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L CORPORATION: "UL Support for LWA", 《3GPP TSG-RAN2 MEETING #94 R2-163572》, 27 May 2016 (2016-05-27)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3306A (zh) * 2020-10-09 2021-01-08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终端、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226251A (zh) * 2021-04-16 2022-10-2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连接的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14423053A (zh) * 2021-12-29 2022-04-29 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通信方法、通信终端、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WO2023155577A1 (zh) * 2022-02-17 2023-08-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WiFi的中继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00368A (zh) * 2022-04-07 2022-05-13 成都网讯优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路由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0951A (zh)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0156211A1 (zh)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1867123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70872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60205685A1 (en) Uplink Inter-Site Carrier Aggregation Based on UE Transmission Power and Secondary Cell Load
CN111866849B9 (zh) 基于双通信卡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US11546102B2 (en) Data sending method,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295374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US20220095245A1 (en) Resource sha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CN107548144B (zh) 一种应用于NB-IoT的下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2203275B (zh)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US2022027275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CN111757395A (zh) 信息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455100A (zh) 用于中继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11882620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40016588A1 (en) Apparatu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Allocating a Component Carrier to a Cel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167033B (zh) 在5g中隐藏wlan检测以实现更好的生态系统设计
CN113630884A (zh) 侧链通信的资源块调整方法及装置
EP3739833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JP7041344B2 (ja) 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及びスロット割り当て方法
US1031408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ffic offloading in multi-radio-access-technology networks
WO2021243887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20220279336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hidden node and apparatus
CN116249146B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3202206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