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7123B -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7123B
CN111867123B CN201910346571.3A CN201910346571A CN111867123B CN 111867123 B CN111867123 B CN 111867123B CN 201910346571 A CN201910346571 A CN 201910346571A CN 111867123 B CN111867123 B CN 1118671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dom access
access preamble
reference signal
target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65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7123A (zh
Inventor
徐小英
黄曲芳
酉春华
郭英昊
赵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21147495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7751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46571.3A priority patent/CN111867123B/zh
Priority to CA3137983A priority patent/CA3137983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6783 priority patent/WO2020216341A1/zh
Priority to EP23178242.6A priority patent/EP4274321A3/en
Priority to EP20794379.6A priority patent/EP3952570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867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123A/zh
Priority to US17/510,065 priority patent/US2022004672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7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1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6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能够使终端设备明确进行何种类型的随机接入。该方法包括:从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从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使用所确定出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Description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终端设备通过随机接入过程获得和网络设备的上行同步。目前,随机接入类型包括四步随机接入和两步随机接入。网络设备可以同时配置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资源和用于两步随机接入的RACH资源。此在场景下,终端设备无法确定需要进行何种类型的随机接入。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能够使终端设备明确进行何种类型的随机接入。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使用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其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从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所确定出的至少一个,或者,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从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所确定出的一种。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网络设备配置的用于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该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网络设备配置的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在网络设备同时配置了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用于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选择使用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或者,终端设备可以从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随机选取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相应类型的随机接入。
可选地,该随机接入用于数据初传,或者,用于数据重传。
换句话说,在数据初传的情况下,使用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或者,在数据重传的情况下,使用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随机接入为用于数据初传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所述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由于两步随机接入相对于四步随机接入所需时间较短,因此通过采用两步随机接入能够减小接入时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随机接入为用于数据重传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所述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或者四步随机接入。
基于该方案,在用于数据重传的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灵活选择随机接入类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或者,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进行四步随机接入;根据该指示信息,进行随机接入。
基于该方案,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确定随机接入的类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大于该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CSI-RS);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该目标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其中,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或者,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
基于该方案,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先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然后再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量阈值的关系,以及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RSRP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关系,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
作为该方案的一个替代方案,也可以不选择出目标参考信号,而直接根据该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比如,可以直接从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作为该随机接入前导码。由于某些参考信号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可能不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因此相对于前述先选择目标参考信号,再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案,该方案能够提高选择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概率。
应理解,随机接入前导码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channel,PUSCH)资源有对应关系,一个PUSCH资源对应一个最大传输的数据块的大小,即最大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可以认为,随机接入前导码与TBS对应,并且其含义是,当待发送的数据量小于(或,小于或等于)TBS时,可以使用该TBS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以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数据量,是指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PUSCH资源对应的TBS。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PL1,PL1为第一路损阈值。以及,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大于该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
其中,该目标PL为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或者称,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或者,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PL1=PCMAX-TP-Δ1,PL1为第一路损阈值,PCMAX为终端设备在执行随机接入的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TP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目标接收功率,Δ1为该待发送数据与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该目标PL1为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PL1。
基于该方案,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先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然后再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量阈值的关系,以及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与PL1关系,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
作为该方案的一个替代方案,也可以不选择出目标参考信号,而直接根据该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的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比如,可以直接从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的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作为该随机接入前导码。由于某些参考信号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可能不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因此基于该方案,能够提高选择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概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以及,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该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发送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
若配置了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该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小于PL2,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或,
若配置了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该第二数据量阈值,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该第二数据量阈值;或,
若配置了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大于或者等于PL2,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该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
其中,PL2=PCMAX-TP-Δ1-Δ2,PL2为第二路损阈值,PCMAX为终端设备在执行随机接入的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TP为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目标接收功率,Δ1为该待发送数据与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Δ2为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
基于该方案,可以从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出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或者,可以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出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应理解,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以及,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该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发送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
若配置了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该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该待传输的数据通过公共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承载,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该第二数据量阈值;或,
若配置了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该第二数据量阈值,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或,
若配置了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该待传输的数据不通过该CCCH承载,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该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
基于该方案,可以从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出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或者,可以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出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以及,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若没有配置该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该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该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为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该随机接入前导码。
其中,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或者说,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或者,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
基于该方案,可以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量阈值的关系,以及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RSRP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关系,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相比于先根据第一信号强度阈值选择一个参考信号,再判断该参考信号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关系选择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案,该方案实现起来较简单。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以及,该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大于该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为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该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或者说,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或者,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
由于某些参考信号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可能不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因此相对于前述先选择目标参考信号,再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案,该方案能够提高选择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概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使用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包括:从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时机中确定下一个可用发送时机,该发送时机用于发送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在该可用发送时机上使用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该随机接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生成配置信息;向终端设备发送该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与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该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以进行随机接入。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可以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相应步骤。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可以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中的相应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当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用于通过该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该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以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存储器可以与该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该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应理解,相关的数据交互过程例如发送测量配置信息可以为从处理器输出测量配置信息的过程,接收信息可以为处理器接收信息的过程。具体地,处理输出的数据可以输出给发射器,处理器接收的输入数据可以来自接收器。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上述第八方面中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前述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的一个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四步随机接入类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两步随机接入类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LTE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系统,例如,新空口(new radio,NR)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例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此外,可以将CU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参见图1,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101,网络设备101和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例如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102和终端设备103)进行通信。当网络设备发送信号时,网络设备为发射端,终端设备为接收端。反之,当终端设备发送信号时,终端设备为发射端,网络设备为接收端。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相关技术作简单介绍。
终端设备选择合适的小区完成驻留之后,就可以进行随机接入。
参见图2,图2为四步随机接入类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1(message 1,简记作msg 1),消息1也即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网络设备检测到随机接入前导码之后,向终端设备返回响应消息,也即消息2(message 2)。消息2中包含网络侧为终端设备分配的上行资源。终端设备接收到消息2之后,在消息2指示的上行资源上发送消息3。如果网络设备能够正确解码消息3(message 3),则向终端设备返回消息4(message 4),消息4用于通知终端设备竞争成功。经过上述4个步骤,随机接入流程成功。
而随着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等新型无线终端类型的引入,终端设备的数量呈指数上升。如果所有的终端设备都采用四步随机接入类型进行随机接入,会导致网络设备的负荷过重。另外,四步随机接入的时延也比较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两步随机接入类型被引入。
参见图3,图3为两步随机接入类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在两步随机接入过程中,终端设备在消息A中同时携带随机接入前导码和数据(也即,preamble+data)。数据部分通常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如果终端设备之间没有冲突,网络设备成功解码消息A后向终端设备返回消息B。消息B中同时包括针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响应和针对数据的响应。其中,针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响应也即随机接入响应(randomaccess response,RAR)。针对数据的响应通常是RRC消息。这两部响应可以同时发送,也可以先后发送。终端设备对这两部分响应可以是独立解码的。终端设备收到消息B后获知随机接入成功。如果终端设备之间有冲突,网络设备可能无法成功解出消息A中的数据,此时网络设备不向终端设备发送消息B。终端设备在发出消息A之后,等待一个时间窗,如果没有接收到消息B,认为随机接入失败。
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在配置给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occasion)上发送消息A,即包括随机接入前导码和数据。如果网络设备只能成功解码随机接入前导码,而不能成功解码数据,则网络设备只向终端设备回复RAR,而不回复针对数据的响应。终端设备收到RAR之后,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过程,即终端设备重新发送消息1或者消息3。这个过程称之为两步随机接入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
目前,网络设备可以同时配置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用于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此在场景下,终端设备无法确定需要进行何种类型的随机接入。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旨在终端设备明确进行何种类型的随机接入。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在网络设备同时配置了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用于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选择使用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或者,终端设备可以从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随机选取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相应类型的随机接入。
以下,结合图4,对本申请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时,以执行主体为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还可以由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执行,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操作还可以由配置在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200主要包括S410至S420。以下对步骤进行说明。
S410,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
S420,终端设备使用所确定出来的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以下,为了区分,将终端设备所确定出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记作: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其中,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从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所确定出的至少一个。或者,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从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网络设备配置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所确定出的一种,即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一种。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网络设备配置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用于两步随机接入,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用于四步随机接入。
若终端设备所确定出来的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则终端设备进行两步随机接入。若终端设备所确定出来的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为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则终端设备进行四步随机接入。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在网络设备同时配置了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用于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选择使用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或者,终端设备可以从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随机选取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相应类型的随机接入。
可选地,在S410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402,网络设备生成配置信息;
S404,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
具体来讲,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配置信息或者其他的配置信息,配置参考信号集合,该参考信号集合可以包括SSB集合和CSI-RS集合。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配置信息配置SSB集合中每个SSB对应的RACH资源,以及CSI-RS集合中每个CSI-RS对应的RACH资源。一般地,网络设备可将任意两个SSB或CSI-RS对应的RACH资源配置为相同的,也可以配置为不同的。网络设备可将任意SSB对应的随机接入码配置为不同的,也可以配置为相同的。
此外,每个SSB对应的RACH资源可以包括两步RACH资源和四步RACH资源。或者,一些SSB对应的RACH资源可以包括两步RACH资源,另一些SSB对应的RACH资源可以包括四步RACH资源。两步RACH资源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用于发送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四步RACH资源包括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用于发送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时机包括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地,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可以共享,即,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相同,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没有显式配置,但配置了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则认为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配置的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相同。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没有显式指示,则认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相同。例如,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没有显式配置,但配置了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则认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配置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相同。
一般来说,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在相同的时候,网络设备可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但本申请并不排除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相同,以及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相同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仅以每个SSB都有对应的发送时机和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某些SSB可能没有对应的发送时机,因此也没有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以下,以SSB为例,对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可能的对应关系进行举例说明。
对应关系一
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发送时机,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相同,或者,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不同。应理解,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不同表示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之间没有交集,下述类似的表述也表示类似的含义,下文中将不再说明。在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不同的情况下,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该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即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该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之间没有交集。一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任意两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一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共享该SSB对应的发送时机。
下文中均以该SSB集合共包括4个SSB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性的,参见表1,表1示出了不同SSB对应不同发送时机、不同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不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1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11
示例性的,参见表2,表2示出了不同SSB对应不同发送时机、相同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相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应理解,不同SSB也可以对应相同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对应不同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不同SSB可以对应不同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对应相同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表2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12
示例性的,参见表3,表3示出了不同SSB对应相同发送时机、不同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不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3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13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21
示例性的,参见表4,表4示出了不同SSB对应相同发送时机、相同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相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4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22
对应关系二
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该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用于两步随机接入也可以用于四步随机接入,即与一个SSB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由两步随机接入和四步随机接入共享。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不同的情况下,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该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该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不同。一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任意两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一个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可以共享该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示例性的,参见表5,表5示出了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对应相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5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31
示例性的,参见表6,表6示出了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对应相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另一情况。
表6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32
示例性的,参见表7,表7示出了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对应不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7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33
对应关系三
该SSB集合中一部分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另一部分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为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的数量和对应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在对应关系三下,可选地,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发送时机,且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相同。并且,不同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示例性的,参见表8,表8示出了不同SSB对应相同发送时机和不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8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41
在对应关系三下,可选地,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发送时机,且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并且,不同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示例性的,参见表9,表9示出了不同SSB对应不同发送时机和不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9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42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51
在对应关系三下,可选地,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发送时机,且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不同,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并且,不同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相同,也就是说,同一随机接入前导码在对应不同SSB时,作用也不同。
示例性的,参见表10,表10示出了不同SSB对应不同发送时机和相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10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52
在对应关系三下,可选地,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发送时机,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所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相同,且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不同。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
进一步地,对于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与发送时机以及SSB的对应关系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对应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所对应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相同,且对应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不同。对应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发送时机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应理解,两步RACH资源的配置方式可以和四步RACH资源的配置方式互换。
示例性的,参见表11,表11示出了对应同一类型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对应不同发送时机和相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情况。
表11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61
在对应关系三下,可选地,每个SSB对应至少一个发送时机,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所对应的发送时机相同,且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两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和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不同。
进一步地,对于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与发送时机以及SSB的对应关系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对应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所对应的四步随机接入的发送时机相同,且对应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对应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任意两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示例性的,参见表12,表12示出了对应同一类型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对应不同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相同发送时机的情况。
表12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62
Figure GDA0003600543320000171
应理解,表1至表12仅是示例性说明,并不对应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可以看出,对于在对应关系一和对应关系二,每个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都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于对应关系三,每个SSB仅对应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一种。
本申请中,一种情况下,S210所确定出的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从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出来的。以下,将结合上文中所描述的RACH资源与参考信号的对应关系,对终端设备如何从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说明。
方式A
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
以及,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目标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本申请中,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进一步地,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
应理解,参考信号对应的RSRP是指对该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RSRP。
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可以理解为,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任意两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的两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不同,一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该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
应理解,随机接入前导码与PUSCH资源有对应关系,一个PUSCH资源对应一个最大传输的数据块的大小,即最大TBS。可以认为,随机接入前导码与TBS对应,并且其含义是,当待发送的数据量小于(或,小于或等于)TBS时,可以使用该TBS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以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数据量,是指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PUSCH资源对应的TBS。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为网络设备配置的SSB集合或者CSI-RS集合。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以及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所述配置信息配置。或者,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以及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可以根据网络设备通过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的PUSCH资源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和PUSCH频域资源的大小确定。应理解,PUSCH资源为用于发送待传输的数据的资源。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和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和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类似地,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和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是现有技术中选择四步RACH随机接入前导的条件或现有技术中选择SSB的条件,具体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应理解,这里对任一概念或词语或术语所作的说明也适用于下述任一方式,因此在下文中描述其他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时,将不再对相同的概念或词语或术语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中,可以由PUSCH资源配置信息配置PUSCH资源。PUSCH资源配置信息可以包含PUSCH的时域和频域资源、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可以重复发送的次数、MCS、PUSCH初始发送功率、PUSCH目标接收功率、PUSCH发送功率的攀升步长、相对随机接入前导的功率偏差(即,下文中的Δ1)中的至少一个。其中,PUSCH初始发送功率可以是消息A初传时的PUSCH的发送功率。PUSCH目标接收功率是网络设备期望的PUSCH的接收功率,终端设备根据这个值和路损等确定消息A的PUSCH的发送功率。PUSCH发送功率的攀升步长是指终端设备在消息A重传时的攀升功率的步长,比如在消息A发送后没有收到网络设备的响应时进行重传时进行PUSCH部分的功率攀升的步长。相对随机接入前导的功率偏差是消息A的PUSCH部分的发送功率和消息A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功率(即,下文中的TP)的差值(Δ1)。可选的,在消息A初传时,消息A的PUSCH部分的发送功率根据这个偏差和消息A的随机接入前导部分的发送功率等确定。消息A的随机接入前导部分的发送功率是根据路损和网络设备配置的消息A的随机接入前导部分的目标接收功率确定的。为便于理解,下文中将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记作:第一SSB-RSRP门限;将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记作:第一CSI-RS-RSRP门限;将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记作:第二SSB-RSRP门限;将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记作:第二CSI-RS-RSRP门限。可以理解,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是本申请中选择两步RACH随机接入前导的条件或选择SSB的条件。
下面分别以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和2为例,对方式A进行说明。
(1)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
为便于理解,下文中将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时配置的第一数据量阈值,记作:TBS#1。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配置的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如果存在,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将选择的SSB作为目标SSB。
然后,终端设备再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1,则表示不能进行两步随机接入。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目标SSB的RSRP是否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如果目标SSB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则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方式A至方式D中,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是指,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应理解,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时,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1,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第二SSB-RSRP门限,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TBS#1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还应理解,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可以理解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大于或者等于待传输的数据量。
(2)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
为便于理解,下文中将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时的两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分别记作:TBS#1和TBS#2。其中,TBS#1<TBS#2。TBS#1与第二SSB-RSRP门限#1对应,TBS#2与第二SSB-RSRP门限#2对应。
具体地,与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时类似,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配置的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如果存在,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将选择的SSB作为目标SSB。
然后,终端设备再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或者,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2。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2,则表示不能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目标SSB的RSRP是否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如果目标SSB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则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举例来说,假设TBS#1对应的一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前导码组#1,TBS#2对应的一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前导码组#2,那么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是前导码组#1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也可以是前导码组#2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优选的是,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从前导码组#1中选择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或者,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2,且大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目标SSB的RSRP是否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如果目标SSB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则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支持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在这里,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只能是前导码组#2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应理解,若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数值,假设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TBS#1,TBS#2,TBS#3,……,且与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依次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第二SSB-RSRP门限#1,第二SSB-RSRP门限#2,第二SSB-RSRP门限#3,……,任一第一数据量阈值TBS#i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第二SSB-RSRP门限#i,那么,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1,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第二SSB-RSRP门限#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i且小于或者等于TBS#(i+1),则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i+1),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第二SSB-RSRP门限#(i+1)。举例来说,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时,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TBS#1,则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1,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第二SSB-RSRP门限#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1且小于或者等于TBS#2,则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2,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第二SSB-RSRP门限#2。
应理解,本文中仅以参考信号为SSB为例进行说明,参考信号为CSI-RS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这里不再赘述。
方式B
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
以及,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定义可以参考方式A。
可选地,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进一步地,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
这里也分别以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和2为例,对方式B进行说明。
(1)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如果存在,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作为目标SSB。接着,终端设备再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2)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或者,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2。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的SSB,如果存在,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作为目标SSB。接着,终端设备再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2,且大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的SSB,如果存在,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作为目标SSB。接着,终端设备再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方式B与方式A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式B可以直接从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中选择出目标SSB,而方式A需要首先从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中选择出目标SSB。相比于方式A,方式B的效率较高。
对于方式A和方式B,根据前文所描述的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对应关系可知,如果存在目标SSB,并且如果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对应关系为对应关系一或对应关系二,就很有可能能确定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存在目标SSB,并且如果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对应关系为对应关系三,则可能不能确定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比如,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对应关系如表8所示,并且选择出的目标SSB为ID为2的SSB,由于ID为2的SSB只对应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因此不能确定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说,不存在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方式C
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
以及,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并且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以及如果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并将目标参考信号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目标参考信号可以是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参考信号。其中,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定义可以参考方式A。
这里也分别以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和2为例,对方式C进行说明。
(1)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配置的SSB集合是否包括第一集合,以及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第一集合中任一SSB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以及如果SSB集合中存在第一集合,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第一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如果存在,再接着判断这些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作为目标SSB,并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2)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配置的SSB集合是否包括第一集合,如果包括,则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或者,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2。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中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1的SSB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的SSB,如果存在,再接着判断这些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的SSB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作为目标SSB,并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或者,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2,且大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中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2的SSB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的SSB,如果存在,再接着判断这些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的SSB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作为目标SSB,并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方式D
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
以及,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以及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并将目标参考信号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目标参考信号可以是对应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参考信号。其中,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定义可以参考方式A。
这里也分别以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和2为例,对方式D进行说明。
(1)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如果存在,再接着判断这些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作为目标SSB,并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2)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或者,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2。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的SSB,如果存在,再接着判断这些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1的SSB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作为目标SSB,并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2,且大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的SSB,如果存在,再接着判断这些对应的RSRP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2的SSB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作为目标SSB,并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方式D与方式C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式D可以直接判断SSB集合中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而方式C需要首先从SSB集合中确定出所有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再从所有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中确定出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相比于方式C,方式D的效率较高。
对于方式C和方式D,根据前文所描述的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对应关系可知,如果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对应关系为对应关系一或对应关系二,如果存在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就可能能确定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参考信号与RACH资源的对应关系为对应关系三,并且如果大于第二SSB-RSRP门限的SSB中存在至少一个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SSB,就可能能确定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方式E
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PL1,PL1为第一路损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
以及,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从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可选地,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进一步地,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
本申请中,PL1=PCMAX-TP-Δ1,PL1为第一路损阈值,PCMAX为终端设备在执行随机接入的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TP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目标接收功率,Δ1为所述待发送数据与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PCMAX、TP和Δ1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通过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也可以是协议约定,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目标PL1为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PL1。
举例来说,路损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RSRP和终端设备测量的RSRP的差值。其中,网络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RSRP可是网络设备配置给终端设备的。或者,网络设备可直接配置PL1,或者由协议规定PL1。
下面分别以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和2为例,对方式E进行说明。
(1)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配置的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如果存在,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将选择的SSB作为目标SSB。
然后,终端设备再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1,则表示不能进行两步随机接入。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目标SSB对应的路损是否小于目标PL1。如果目标SSB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则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方式E和方式F中,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是指,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目标PL1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应理解,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1时,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1,目标PL1为唯一的一个PL1,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为,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TBS#1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2)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
为便于理解,下文中将TBS#1对应的PL1记作:PL1#1,将TBS#2对应的PL1记作:PL1#2。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首先判断配置的SSB集合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如果存在,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SSB-RSRP门限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将选择的SSB作为目标SSB。
然后,终端设备再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1,或者,是否小于或者等于TBS#2。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2,则表示不能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目标SSB对应的路损是否小于PL1#1。如果目标SSB对应的路损小于PL1#1,则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或者,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TBS#2,且大于TBS#1,则终端设备判断目标SSB对应的路损是否小于PL1#2。如果目标SSB对应的路损小于PL1#2,则判断目标SSB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是否满足条件的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包括,则可以将目标SSB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应理解,若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数值,假设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TBS#1,TBS#2,TBS#3,……,且与该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依次对应的PL1为PL1#1,PL1#2,PL1#3,……,任一第一数据量阈值TBS#i对应的PL1为PL1#i,那么,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TBS#1,则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1,目标PL1为PL1#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i且小于或者等于TBS#(i+1),则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i+1),目标PL1为PL1#(i+1)。举例来说,第一数据量阈值的数量为2时,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TBS#1,则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1,目标PL1为PL1#1。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TBS#1且小于或者等于TBS#2,则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TBS#2,目标PL1为PL1#2。
方式F
网络设备配置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PL1,PL1为第一路损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该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
以及,终端设备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并且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以及如果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且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的参考信号中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并将目标参考信号中满足条件的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目标参考信号可以是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且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的参考信号中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参考信号。其中,目标PL1的定义参见方式E。
可以理解,方式F与方式C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方式G
终端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并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
若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小于PL2,则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
若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数据量阈值,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
若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大于或者等于PL2,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其中,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发送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第二数据量阈值。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PL2=PCMAX-TP-Δ1-Δ2,PL2为第二路损阈值,PCMAX为终端设备在执行随机接入的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TP为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目标接收功率,Δ1为所述待发送数据与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Δ2为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PCMAX、TP、Δ1和Δ2可以通过所述配置信息配置,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为网络设备配置的SSB集合或者CSI-RS集合。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二数据量阈值,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所述配置信息配置。或者,与SSB集合对应的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与CSI-RS集合对应的第二数据量阈值可以通过网络设备通过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的PUSCH资源的MCS和PUSCH频域资源的大小确定。应理解,这里对任一概念或词语或术语所作的说明也适用于下述任一方式,因此在下文中描述其他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时,将不再对相同的概念或词语或术语进行说明。
以SSB为例来讲,简而言之,如果网络设备配置的SSB集合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SSB,则可以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SSB中随机选择一个SSB作为目标SSB。接着,终端设备判断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条件(a)和(b)成立,则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条件(a)和(b)中的任意一项不成立,则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条件(a):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条件(b)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小于PL2。
方式H
终端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若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条件(c)和(d)成立,则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如果条件(c)和(d)中的任意一项不成立,则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条件(c):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条件(d)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路损小于PL2的参考信号。
方式I
终端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并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
若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待传输的数据通过公共控制信道CCCH承载,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若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数据量阈值,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
若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不通过CCCH承载,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方式H和I中,进一步地,若终端设备确定没有配置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从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不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不包括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则终端设备可以从网络设备配置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将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支持待传输的数据量的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为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再如,选择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的方式也可以参考现有的方式,比如基于测量的路损和待发送数据量、基于由CCCH触发的数据量来选。
上文中描述了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是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时,如何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是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时,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本文中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终端设备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之前,终端设备可以确定需要采用两步随机接入进行随机接入。
比如,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以下因素之一或组合确定需要采用两步随机接入进行随机接入:
(1)两步随机接入和四步随机接入的负载信息。例如,两步随机接入的负载低,则确定需要采用两步随机接入进行随机接入;
(2)终端设备发起的上行的原因。例如,上行优先级高,则确定需要采用两步随机接入。例如,紧急呼叫,则确定需要采用两步随机接入
(3)上行业务的质量服务信息。例如,对于非激活(inactive)终端设备,对于质量服务等级高的上行业务,确定需要采用两步随机接入。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一些方式确定目标SSB之后,再确定随机接入类型。比如,若目标SSB中同时包括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所列出的(1)至(3)中之一或多个来确定采用两步随机接入还是四步随机接入。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终端设备进行使用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包括:
终端设备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时机中确定下一个可用发送时机;在该可用发送时机上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通过前文中所描述的一些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可以确定一个目标参考信号。该目标参考信号对应至少一个发送时机(或称可用发送时机),终端设备可以选择下一个发送时机,即在时间上距离当前最近的一个发送时机,在该发送时机上发送所选择的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待传输数据,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以下,对方法400可能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方法400可以用于数据初传。也就是说,S420中所进行的随机接入用于数据初传。应理解,S420所进行的随机接入可以是两步随机接入也可以是四步随机接入。
可选地,在方法400用于数据初传的场景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该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也就是说,在用于数据初传的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再次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当终端设备再次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时,终端设备可以使用上述确定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再次选择随机接入前导码,以进行随机接入。或者,终端设备可以直接使用初传时所使用的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在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组(例如,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目标SSB中所包括的满足条件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任一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可选地,在方法400用于数据初传的场景下,如果该随机接入失败,并且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网络设备指示的回退四步随机接入的RACH资源,则再次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可选地,在方法400用于数据初传的场景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该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四步随机接入或者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
在进行四步随机接入或者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时,终端设备可以首先确定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消息3初传或PUSCH初传时选择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确定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消息3或PUSCH重传时选择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方式,确定用于四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具体可以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初传为四步随机接入的场景下,终端设备也可以直接使用初传时所使用的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或者初传时所使用的目标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在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组(如现有技术中的组A或组B)中的任一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可以指示终端设备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进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或者,终端设备在没有收到网络设备的响应消息时或根据网络设备的负载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进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例如,网络设备发送两步或四步随机接入的负载状态信息,若两步随机接入的负载高,则自行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反之,若四步随机接入的负载高,则自行回退到两步随机接入。
本申请中,可选地,随机接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下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消息B或者消息2;
在网络设备指示数据部分的重传资源后,数据部分在N次重传后仍没有发送成功;
在网络设备指示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的消息3发送后,消息3在N次重传后仍没有发送成功;
在网络设备指示回退到四步随机接入后,消息A的数据部分在N次重传后仍没有发送成功;
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响应消息包含有终端设备发送的Preamble ID和针对这个preamble ID分配的上行授权,即没有包含这个preamble对应的竞争解决信息;
终端设备接收到响应消息时,包含有终端设备所发送的Preamble ID且包含竞争解决信息,但是终端设备没有成功通过竞争解决;。
在网络设备指示重传消息A的情况,重传时携带preamble和PUSCH,重传后仍没有发送成功。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方法400可以用于数据重传。也就是说,S420中所进行的随机接入用于数据重传。
进一步地,在方法400用于数据重传的场景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四步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也就是说,在用于数据初传的四步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再次选择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在S420中所进行的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并且根据该指示信息,进行随机接入。即,在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终端设备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再次进行随机接入。
具体地,在S420中所进行的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终端设备进行两步随机接入,也可以指示终端设备进行四步随机接入。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后,若该指示信息指示终端设备进行两步随机接入,则终端设备进行两步随机接入,若该指示信息指示终端设备进行四步随机接入,则终端设备进行四步随机接入。
相比于上述两种由终端设备自己决定随机接入失败后再次进行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类型的方式,在该实现方式中,需要网络设备指示随机接入失败后再次进行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类型。
上文中描述了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装置进行说明。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5所示,该通信装置5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510和收发单元52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5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单元执行该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当该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内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执行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400中由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该存储单元可以是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通信装置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5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中的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5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4中的方法中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为了实现图4中的方法的相应流程。具体地,处理单元510可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方法中的S410,收发单元520可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方法中的420和S404。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5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例如,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单元执行该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当该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执行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400中由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该存储单元可以是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通信装置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5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中的网络设备,该通信装置5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4中的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5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为了实现图4中的方法4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当该通信装置500用于执行图4中的方法400时,处理单元510可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方法中的S402,收发单元520可用于执行图4中的方法中的S420和S404。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和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收发单元(收发器)方法执行方法实施例中发送和/或接收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收发单元可以包括发送单元和/或接收单元,收发器可以包括发射器和/或接收器,分别实现收发功能;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应理解,上述各个单元的划分仅仅是功能上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能会有其它的划分方法。
上述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可以是一个芯片,处理单元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单元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单元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位于所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6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6所示,终端设备1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
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6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6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10的收发单元10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10的处理单元102。如图6所示,终端设备10包括收发单元101和处理单元1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图6所示的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设备例如可以为基站。如图7所示,该基站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基站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201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也可称为数字单元(digital unit,DU))202。所述RRU 201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2011和射频单元2012。所述RRU 201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发送上述方法实施例BFR配置。所述BBU 202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所述RRU 201与BBU 2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所述BBU 202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所述BBU(处理单元)202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BBU 2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指示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络),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它网)。所述BBU 202还包括存储器2021和处理器2022,所述存储器2021用于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202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所述存储器2021和处理器2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另外,网络设备不限于上述形态,也可以是其它形态:例如:包括BBU和自适应无线单元(adaptive radio unit,ARU),或BBU和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也可以为客户终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CPE),还可以为其它形态,本申请不限定。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各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中,“当…时”、“若”以及“如果”均指在某种客观情况下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会做出相应的处理,并非是限定时间,且也不要求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实现时一定要有判断的动作,也不意味着存在其它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文中术语“……中的至少一个”或“……中的至少一种”或“……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所列出的各项的全部或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单独存在C,同时存在A和B,同时存在B和C,同时存在A、B和C这六种情况。
应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
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从所述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所确定出的至少一个,或者,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从所述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和所述至少一个四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所确定出的一种;
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随机接入为用于数据初传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两步随机接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随机接入为用于数据重传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或者四步随机接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进行两步随机接入,或者,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进行四步随机接入;
根据所述指示信息,进行随机接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所述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包括:
从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确定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所述目标参考信号的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其中,所述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PL1,PL1为第一路损阈值;
所述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包括:
从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确定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小于目标PL1,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
其中,PL1=PCMAX-TP-Δ1,PL1为第一路损阈值,PCMAX为终端设备在执行随机接入的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TP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目标接收功率,Δ1为待发送数据与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所述目标PL1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PL1。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所述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包括:
从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确定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发送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
若配置了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小于PL2,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或,
若配置了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量阈值,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所述第二数据量阈值;或,
若配置了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路损大于或者等于PL2,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所述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其中,PL2=PCMAX-TP-Δ1-Δ2,PL2为第二路损阈值,PCMAX为终端设备在执行随机接入的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TP为两步随机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目标接收功率,Δ1为待发送数据与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Δ2为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与所述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功率偏差。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所述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包括:
从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确定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发送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
若配置了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量阈值,以及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公共控制信道CCCH承载,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为所述第二数据量阈值;或,
若配置了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量阈值,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所述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或,
若配置了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且,所述待传输的数据不通过所述CCCH承载,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所述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
所述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包括:
从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确定接收功率RSRP大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确定是否配置了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发送数据量大于第二数据量阈值;
若没有配置所述第一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属于第二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所述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从对应的RSRP大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中选择一个目标参考信号,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目标第二信号强度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
11.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为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至少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一个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两步随机接入前导码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量,每个第一数据量阈值对应一个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所述根据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目标参考信号,包括:
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量阈值中的其中一个,并且网络设备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中存在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确定大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参考信号为目标参考信号;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至少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随机接入前导码,包括:
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分别对应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选择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目标第二信号强度为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为所述目标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所对应的第一数据量阈值。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包括:
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时机中确定下一个可用发送时机,所述发送时机用于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所述可用发送时机上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所述随机接入。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包括:
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时机中确定下一个可用发送时机,所述发送时机用于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所述可用发送时机上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所述随机接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随机接入,包括:
从所述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时机中确定下一个可用发送时机,所述发送时机用于发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所述可用发送时机上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所述随机接入。
1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所述处理单元和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346571.3A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8671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6571.3A CN111867123B (zh)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2211474952.8A CN116017751A (zh)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PCT/CN2020/086783 WO2020216341A1 (zh) 2019-04-26 2020-04-24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EP23178242.6A EP4274321A3 (en) 2019-04-26 2020-04-24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A3137983A CA3137983A1 (en) 2019-04-26 2020-04-24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EP20794379.6A EP3952570A4 (en) 2019-04-26 2020-04-24 DIRECT ACCESS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7/510,065 US20220046727A1 (en) 2019-04-26 2021-10-25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6571.3A CN111867123B (zh)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4952.8A Division CN116017751A (zh)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123A CN111867123A (zh) 2020-10-30
CN111867123B true CN111867123B (zh) 2022-12-06

Family

ID=729407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4952.8A Pending CN116017751A (zh)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1910346571.3A Active CN111867123B (zh)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4952.8A Pending CN116017751A (zh) 2019-04-26 2019-04-26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46727A1 (zh)
EP (2) EP4274321A3 (zh)
CN (2) CN116017751A (zh)
CA (1) CA3137983A1 (zh)
WO (1) WO20202163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56626A (zh) * 2020-07-02 2024-04-3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4615709A (zh) * 2020-12-09 2022-06-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信道的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40073956A1 (en) * 2020-12-30 2024-0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5119327A (zh) * 2021-03-19 2022-09-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3004756A1 (zh) * 2021-07-30 2023-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10461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条件的上报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6471702A (zh) * 2022-01-11 2023-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4122B2 (ja) * 2016-09-28 2022-05-24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次世代ワイヤレス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ランダムアクセス
CN108282895B (zh) * 2017-01-06 2019-12-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
US20220124828A1 (en) * 2019-02-01 2022-04-21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WO2020165977A1 (ja) * 2019-02-13 2020-08-2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
US10893544B2 (en) * 2019-02-14 2021-01-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Beam refinement in two-step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CH) procedure
WO2021243620A1 (zh) * 2020-06-03 2021-12-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2570A4 (en) 2022-06-08
EP4274321A2 (en) 2023-11-08
CA3137983A1 (en) 2020-10-29
CN111867123A (zh) 2020-10-30
WO2020216341A1 (zh) 2020-10-29
US20220046727A1 (en) 2022-02-10
EP4274321A3 (en) 2024-01-03
EP3952570A1 (en) 2022-02-09
CN116017751A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7123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392107B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381747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US2022014180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codebook subset, and user equipment
CN113748633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8282296B (zh) 一种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637866B1 (en) Pag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2188622A (zh) 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1757527A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CN109121222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20199902A1 (zh) 一种选择接收波束的方法及装置
CN111699736A (zh) 上行数据的调度方法和设备
CN112543443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JP7145321B2 (ja) 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US2022033034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1935846B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00374887A1 (en)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US2018031029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rocessing method
WO2022027681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7062229A (zh)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11757351B (zh)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5473614A (zh) 一种csi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WO2023151391A1 (zh) 波束训练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1837431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726145B (zh) 上行链路的传输选择方法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