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3815A -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3815A
CN111503815A CN202010353801.1A CN202010353801A CN111503815A CN 111503815 A CN111503815 A CN 111503815A CN 202010353801 A CN202010353801 A CN 202010353801A CN 111503815 A CN111503815 A CN 111503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conditioning system
defrosting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38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辉玲
杜顺开
谭周衡
曾小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380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038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03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38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4Heater, e.g. gas burner, electric ai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7/00Detail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 F25B2347/02Details of defrosting cycles
    • F25B2347/021Alternate defro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化霜辅助系统,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装置、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空调系统可通过冷媒循环系统切换执行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空调系统可通过化霜辅助系统执行化霜操作,化霜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空调系统运行,并记录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长;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一,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时,下一次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二。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可以提升化霜效果和化霜效率。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系统的化霜效率较低,化霜效果欠佳,例如换向化霜方式需要将空调系统停机,导致化霜时间较长,例如旁通化霜方式,由于化霜系统没有形成压力差,排气温度迅速降低,可能会出现化霜不干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所述化霜控制方法可以提升化霜效果和化霜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系统。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化霜辅助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装置、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所述空调系统可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切换执行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所述空调系统可通过所述化霜辅助系统执行化霜操作,所述化霜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并记录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长;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一,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时,下一次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二。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化霜控制合理,提升了空调系统的化霜效果及化霜效率,且便于在化霜效率和化霜效果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化霜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采用所述模式二完成化霜操作时,记录的运行时长归零并重新开始记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t,所述t满足:1.5h≤t≤8h。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采用所述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判断是否满足以下三个结束条件之一,如果满足,则结束本次化霜操作,结束条件A1: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一温度值;结束条件A2: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二温度值,且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所述第一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值;结束条件A3: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三预设时长,所述第三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采用所述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判断是否满足以下三个结束条件之一,如果满足,则结束本次化霜操作,结束条件B1: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三温度值,结束条件B2: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四温度值,且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四预设时长,所述第三温度值大于所述第四温度值,所述第四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值,所述第四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结束条件B3: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五预设时长,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四预设时长,且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值为6℃,所述第二温度值为4℃,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40s,所述第三预设时长为4min,所述第三温度值为14℃,所述第四温度值为8℃,所述第四预设时长为80s,所述第五预设时长为15min。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空调系统开始执行所述制热模式,检测室外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室外温度T4所处的温度区域范围,判断是否满足对应温度区域范围的化霜开始条件,如果是,则可开始进入一次化霜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T4>T41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1,所述开始条件C1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六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3连续低于第五温度值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七预设时长;当T42<T4≤T41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2,所述开始条件C2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八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六温度值;当T43<T4≤T42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3,所述开始条件C3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九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七温度值;当T44<T4≤T43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4,所述开始条件C4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十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八温度值;当T4≤T44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5,所述开始条件C5为:所述压缩机的累计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一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3小于等于第九温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T41、T42、T43、T44满足:T41>T42>T43>T44、4℃≤T41≤10℃、-5℃≤T42≤4℃、-10℃≤T43≤0℃、-15℃≤T44≤-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化霜辅助系统包括第一并联旁路和加热器,所述第一并联旁路与所述节流装置所在的第一管路并联,所述加热器用于加热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冷媒,其中,在所述模式一下,控制所述压缩机工作,所述换向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通,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通,控制所述第一并联旁路放通,控制所述加热器加热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冷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化霜辅助系统还包括:第二并联旁路和控制组件,所述第二并联旁路与连接在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的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加热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并联旁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的通断,其中,在所述模式一下,控制所述第二并联旁路放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模式二下,控制所述压缩机工作,所述节流装置工作,所述第一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分别阻断,所述换向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通,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始进入一次化霜操作还需满足:所述加热器的温度满足预设条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装置、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一并联旁路、第二并联旁路、加热器和控制组件,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换向装置切换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接通,且使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接通,所述第一并联旁路与所述节流装置所在的第一管路并联,所述第二并联旁路与连接在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的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加热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并联旁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的通断,所述空调系统具有用于化霜操作的模式一,在所述模式一下,所述第一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分别放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接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接通。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并联旁路、第二并联旁路、加热器和控制组件,使得空调系统可以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有效提升了空调系统的化霜效率,同时保证了室内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还能够调节所述第一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一管路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和/或调节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为设于所述第一并联旁路上的电动二通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为设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联分支位置或并联汇合位置的电动三通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为蓄热器,所述蓄热器包括蓄热盒体、加热元件和换热元件,所述蓄热盒体内填充有蓄热介质,所述蓄热盒体内限定出放置空间,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换热元件均设在所述放置空间内,所述换热元件串接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热器还包括支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之间,所述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支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连以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加热元件设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以与所述换热元件间隔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为PTC。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为导磁材料件,所述蓄热器还包括电磁元件,所述电磁元件设在所述蓄热盒体上且与所述加热元件电磁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放置空间的下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热器还包括用于稳定所述蓄热盒体内的气体压力的缓冲结构。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或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箭头表示冷媒流动方向;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系统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箭头表示冷媒流动方向;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系统的再一个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箭头表示冷媒流动方向;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模式一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模式二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加热器的爆炸图;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系统100、第一管路100a、第二管路100b、
冷媒循环系统1、
压缩机11、排气口111、回气口112、
换向装置12、第一阀口121、第二阀口122、第三阀口123、第四阀口124、
室内换热器13、室外换热器14、节流装置15、
化霜辅助系统2、
第一并联旁路21、第二并联旁路22、
加热器23、蓄热器230、
蓄热盒体231、放置空间2310、
加热元件232、
换热元件233、第一换热部分2331、第二换热部分2332、
支架234、安装空间2340、第一支架2341、第二支架2342、
控制组件24、电动二通阀24a、电动三通阀24b、
第一控制阀241、第二控制阀2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控制方法。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冷媒循环系统1,冷媒循环系统1包括压缩机11、换向装置12、室内换热器13、室外换热器14、节流装置15,空调系统100可通过冷媒循环系统1切换执行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例如,换向装置12具有第一阀口121、第二阀口122、第三阀口123和第四阀口124,第一阀口121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相连,第二阀口122与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相连,第三阀口123与室内换热器13的一端相连,室内换热器13的另一端与节流装置15的一端相连,第四阀口124与室外换热器14的一端相连,室外换热器14的另一端与节流装置15的另一端相连,换向装置12切换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和第四阀口124中的其中一个接通,且使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和第四阀口124中的另一个接通。
例如,当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时,室内换热器13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14为蒸发器,此时冷媒循环系统1可以执行制热模式,当第一阀口121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接通时,室内换热器13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14为冷凝器,此时冷媒循环系统1可以执行制冷模式。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化霜辅助系统2,空调系统100可通过化霜辅助系统2执行化霜操作,避免霜层影响空调系统100的性能。空调系统100具有用于化霜操作的模式一和模式二,化霜辅助系统2可以采用模式一对空调系统100进行除霜,化霜辅助系统2也可以采用模式二对空调系统100进行除霜,且模式一和模式二分别采用不同的化霜方式实现化霜。
如图4-图7所示,化霜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空调系统100运行,并记录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时长;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一,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下一次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二。则当记录的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在空调系统100需要化霜时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如果空调系统100不需要化霜则不执行化霜操作,当记录的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下一次需要化霜时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如果空调系统100不需要化霜则不执行化霜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空调系统100在这段时间内的化霜次数不作具体限制;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空调系统100在这段时间内的化霜次数也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空调系统100在这段时间内的化霜次数可以大于等于1次,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空调系统100在这段时间内的化霜次数可以大于等于1次,空调系统100在记录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间段内的化霜次数与在记录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间段内的化霜次数可以相等或不等。
由此,在空调系统100需要化霜时,可以避免因始终采用模式一进行化霜易导致化霜不干净、不彻底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始终采用模式二进行化霜易导致空调系统100化霜效率较低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果及化霜效率,以更好地保证空调系统100的性能。
例如,采用模式一进行化霜的化霜时间相对采用模式二化霜的化霜时间较短,从而在记录的空调系统100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由于运行时长较短,从而在空调系统100需要执行化霜操作时采用模式一进行化霜,有利于减短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时间,提升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率;在记录的空调系统100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在空调系统100需要执行化霜操作时采用模式二进行化霜,换言之,在记录的空调系统100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的首次需要化霜时,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以便于对空调系统100进行彻底化霜,有效解决了空调系统100化霜不干净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化霜辅助系统2可以用于对冷媒循环系统1的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当然,化霜辅助系统2还可以用于对冷媒循环系统1的室内换热器13进行除霜。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化霜辅助系统2用于对冷媒循环系统1的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则化霜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空调系统100执行制热模式,并记录制热模式的运行时长;当记录的制热模式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一,当记录的制热模式的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下一次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二。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控制方法,化霜控制合理,提升了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果及化霜效率,且便于在化霜效率和化霜效果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化霜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采用模式二完成化霜操作时,记录的运行时长归零并重新开始记录,换言之,在空调系统100的实际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并采用模式二完成化霜时,表明空调系统100已实现较为彻底地除霜,便于实现良好的运行性能,此时记录的运行时长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如此可以进入下一循环,以便于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果及化霜效率。由此,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空调系统100在这段时间内的化霜次数可以为1次,且该次化霜操作采用模式二,可以避免多次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易导致化霜时间较长、效率低。
当然,采用模式二完成化霜操作时,还可以不将记录的运行时长归零,则接下来记录的运行时长会始终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长为t,t满足:1.5h≤t≤8h,从而便于第一预设时长的合理设置,可以避免第一预设时长过短易导致空调系统100不需要进行化霜,也可以避免第一预设时长过长易导致空调系统100长时间化霜不干净而影响空调系统100的换热性能。其中,t可以取1.5h、或2h、或3.5h、或5h、或7h、或8h等。
例如,t=2h,则化霜控制方法包括: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两小时时,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一,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两小时时,下一次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判断是否满足以下三个结束条件之一,如果满足,则结束本次化霜操作。其中,结束条件A1为: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一温度值,结束条件A2为: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二温度值,且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第一温度值大于第二温度值,结束条件A3为: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三预设时长,第三预设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
由此,当空调系统100满足A1、A2和A3中的任一条件时,表明采用模式一执行的化霜操作已达到所需的化霜效果,空调系统100就可以结束采用模式一执行的化霜操作,从而使得空调系统100判断退出采用模式一执行的化霜操作的方式较多,有利于保证空调系统100化霜控制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无霜化霜的概率,有利于降低空调系统100的能耗。
其中,第三预设时长可以小于第一预设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判断是否满足以下三个结构条件之一,如果满足,则结束本次化霜操作。其中,结束条件B1为: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三温度值,结束条件B2为: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四温度值,且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四预设时长,第四预设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第三温度值大于第四温度值,第四温度值大于第一温度值,则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第三温度值和第四温度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为:第三温度值>第四温度值>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结束条件B3为: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五预设时长,第五预设时长大于第四预设时长,且第五预设时长大于第三预设时长。
由此,当空调系统100满足B1、B2和B3中的任一条件时,表明采用模式二执行的化霜操作已达到所需的化霜效果,空调系统100就可以结束采用模式二执行的化霜操作,从而使得空调系统100判断退出采用模式二执行的化霜操作的方式较多,有利于保证空调系统100化霜控制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无霜化霜的概率,有利于降低空调系统100的能耗。
其中,第四预设时长还可以小于第三预设时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第三预设时长、第四预设时长和第五预设时长之间的大小关系为:第一预设时长>第五预设时长>第三预设时长>第四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由此,化霜操作的时长设置合理,避免化霜操作时长过长易导致空调系统100性能欠佳,也可以避免化霜操作时长过短易导致化霜效果欠佳,从而使得化霜操作的结束判断更加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温度值为6℃,第二温度值为4℃,第二预设时长为40s,第三预设时长为4min,第三温度值为14℃,第四温度值为8℃,第四预设时长为80s,第五预设时长为15min。
当然,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第三温度值和第四温度值的取值不限于上述数值;第二预设时长、第三预设时长、第四预设时长和第五预设时长的取值也不限于上述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当空调系统100开始执行制热模式,检测室外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室外温度T4所处的温度区域范围,判断是否满足对应温度区域范围的化霜开始条件,如果是,则可开始进入一次化霜操作。例如,可以设置多个温度区域范围,每个温度区域范围分别对应一个化霜开始条件,在获取室外温度后,可以得出检测到的室外温度处于哪一个温度区域范围内,则判断是否满足与检测到的室外温度所处的上述温度区域范围对应的化霜开始条件,如果满足,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比如,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根据检测到的室外温度所处的温度区域范围,如果判断满足对应温度区域范围的化霜开始条件,则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时,根据检测到的室外温度所处的温度区域范围,如果判断满足对应温度区域范围的化霜开始条件,则下一次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
由此,由于室外温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空调系统100的结霜程度,本申请根据室外温度的高低,设置不同的化霜开始条件,使得空调系统100可以更加智能地根据室外温度的大小来判断空调系统100的结霜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执行化霜操作,避免空调系统100频繁执行化霜操作、或长时间不执行化霜操作,使得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操作设置更加合理。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系统100开始执行制热模式,则室内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则室外换热器14存在结霜的可能,此时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控制方法即是针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化霜。
下面,以温度区域范围有三个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后,可以得出温度区域范围为两个、或三个以上的技术方案。
三个温度区域范围分别为第一温度区域范围、第二温度区域范围和第三温度区域范围,第一温度区域范围对应第一化霜开始条件,第二温度区域范围对应第二化霜开始条件,第三温度区域范围对应第三化霜开始条件。当空调系统100开始执行制热模式,检测室外温度,如果检测到的室外温度处于第一温度区域范围内,则判断是否满足第一化霜开始条件,如果满足,则可以开始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当然,如果检测到的室外温度处于第二温度区域范围内,则判断是否满足第二化霜开始条件,如果满足,则可以开始执行一次化霜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可以与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相同,以便于简化空调系统100的控制逻辑,降低设计成本。当然,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还可以与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T4>T41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1,开始条件C1为: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六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连续低于第五温度值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七预设时长。也就是说,温度区域范围T4>T41对应的化霜开始条件为开始条件C1。
在T4>T41时,如果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六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连续低于第五温度值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七预设时长,那么判断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1,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将不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1,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
当T42<T4≤T41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2,开始条件C2为: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八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六温度值。也就是说,温度区域范围T42<T4≤T41对应的化霜开始条件为开始条件C2。
在T42<T4≤T41时,如果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八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的最低值T30与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之差T30-T5大于等于第六温度值,那么判断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2,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将不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2,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其中,T30可以理解为室外换热器14当前运行状态前一段设定时间内的室外换热器14出口的最低温度值。
当T43<T4≤T42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3,开始条件C3为: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九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七温度值。也就是说,温度区域范围T43<T4≤T42对应的化霜开始条件为开始条件C3。
在T43<T4≤T42时,如果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九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之差T30-T5大于等于第七温度值,那么判断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3,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将不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3,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
当T44<T4≤T43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4,开始条件C4为: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十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八温度值。也就是说,温度区域范围T44<T4≤T43对应的化霜开始条件为开始条件C4。
在T44<T4≤T43时,如果空调系统100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十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之差T30-T5大于等于第八温度值,那么判断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4,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将不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3,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
当T4≤T44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5,开始条件C5为:压缩机11的累计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一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小于等于第九温度值。也就是说,温度区域范围T4≤T44对应的化霜开始条件为开始条件C5。
在T4≤T44时,如果压缩机11的累积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一预设时长,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小于等于第九温度值,那么判断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5,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将不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3,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T41、T42、T43、T44满足:T41>T42>T43>T44、4℃≤T41≤10℃、-5℃≤T42≤4℃、-10℃≤T43≤0℃、-15℃≤T44≤-5℃。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T41=7℃,T42=0℃,T43=-5℃,T44=-12℃。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第五温度值为-3℃,第六温度值为2.5℃,第七温度值为2.0℃,第八温度值为2.0℃,第九温度值为-15℃,第六预设时长为90min,第七预设时长为3min,第八预设时长为29min,第九预设时长为40min,第十预设时长为50min,第十一预设时长为120min。当然,第五温度值的取值不限于-3℃,例如还可以在-3℃附近取值,同样,第六温度值、第七温度值、第八温度值、第九温度值、第六预设时长、第七预设时长、第八预设时长、第九预设时长、第十预设时长和第十一预设时长的取值均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当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可以与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相同,上述开始条件C1~C5可以为执行化霜操作所需满足的开始条件;当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与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不同时,上述开始条件C1~C5可以为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所需满足的开始条件,而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所需满足的化霜开始条件可以根据压缩机的累计运行时长、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累积运行时长的化霜开始条件D1~D4。
其中,压缩机启动后开始记录压缩机的运行时长,当压缩机11的累积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二预设时长时,开始条件D1为: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小于第十温度值,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与第一预设偏差值Δ1的和不超过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则当压缩机11的累积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二预设时长时,如果T3<第十温度值、且T3+Δ1≤T30,则采用模式二执行一次化霜操作。
当压缩机11的累积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三预设时长时,开始条件D2为: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小于第十一温度值,且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与第二预设偏差值Δ2的和不超过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则当压缩机11的累积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三预设时长时,如果T3<第十一温度值、且T3+Δ2≤T30,则采用模式二执行一次化霜操作。
当压缩机11的累积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四预设时长时,开始条件D3为: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连续低于第十二温度值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五预设时长。当压缩机11的累积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六预设时长时,开始条件D4为: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小于第十三温度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第十二预设时长为29min,第十三预设时长为35min,第十四预设时长为29min,第十五预设时长为3min,第十六预设时长为120min,第十温度值为-7℃,第十一温度值为-5℃,第十二温度值为-24℃,第十三温度值为-15℃,第一预设偏差值Δ1为1.5℃,第二预设偏差值Δ2为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化霜辅助系统2包括第一并联旁路21和加热器23,第一并联旁路21与节流装置15所在的第一管路100a并联,则第一并联旁路21与节流装置15并联,加热器23用于加热室外换热器14与压缩机11之间的冷媒。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并联旁路21放通时,冷媒通过第一并联旁路21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此时冷媒不会流经节流装置15,节流装置15不工作,当第一并联旁路21阻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一并联旁路21,此时节流装置15工作,冷媒通过节流装置15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例如冷媒循环系统1上可以设置控制组件24,控制组件24可以控制第一并联旁路21的通断,从而实现对冷媒流动路径的控制。
其中,在模式一下(如图3和图8所示),控制压缩机11工作,换向装置12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与室内换热器13接通,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与室外换热器14接通,控制第一并联旁路21放通,控制加热器23加热室外换热器14与压缩机11之间的冷媒。显然,在模式一下,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以使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与室内换热器1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以使压缩机的11的回气口112与室外换热器14接通。
由此可见,在模式一下,压缩机11内压缩完成的冷媒自排气口111流出、并流向室内换热器13,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3内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并联旁路21流向室外换热器14,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4进行换热器后最终通过回气口112流至压缩机11内。其中,由于第一并联旁路21接通,则自室内换热器13流出的冷媒不经过节流装置15、而是通过第一并联旁路21流向室外换热器14,使得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3内进行冷凝放热,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4内也进行冷凝放热,以实现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操作;自室外换热器14流出的冷媒在流向压缩机11的过程中被加热器23加热,可以蒸发成气态后流至压缩机11。
例如,化霜辅助系统2用于对冷媒循环系统1的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则冷媒循环系统1运行制热模式,压缩机11工作,此时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通过换向装置12与室内换热器13接通、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通过换向装置12与室外换热器14接通,且自室内换热器13流出的冷媒通过节流装置15流向室外换热器14;当制热运行一段时间,且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如果需要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则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显然,在上述过程中,换向装置12无需进行切换,则空调系统100无需换向即可采用模式一进行化霜,压缩机11无需停止、再启动,便于空调系统100实现不停机化霜,且室内换热器13仍可以进行制热,以便于保证室内温度,提升室内舒适性。
由此,化霜辅助系统2用于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时,模式一可以实现空调系统100的不换向化霜,且实现了不停机化霜,有利于提升化霜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加热器23对室外换热器14和压缩机11之间的冷媒的加热方式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化霜辅助系统2还包括第二并联旁路22和控制组件24,第二并联旁路22与连接在换向装置12与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之间的第二管路100b并联,加热器23串接于第二并联旁路22,即加热器23设在第二并联旁路22上,第二并联旁路22上的冷媒会流经加热器23,控制组件24控制第一并联旁路21的通断和第二并联旁路22的通断。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并联旁路22放通时,冷媒通过第二并联旁路22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此时冷媒不会流经第二管路100b,当第二并联旁路22阻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二并联旁路22,此时冷媒通过第二管路100b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
其中,在模式一下(如图3和图8所示),控制第二并联旁路22放通,则自换向装置12流向压缩机11回气口112的冷媒需要流经第二并联旁路22,那么第二并联旁路22上的冷媒在流经加热器23时被加热器23加热,从而在蒸发成气态后流至压缩机11回气口112。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并联旁路22和控制组件24,便于实现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二并联旁路22的通断,同时便于实现加热器23对室外换热器14与压缩机11之间的冷媒的加热,使得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控制更加智能,从而更加智能地执行化霜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9所示,在模式二下,控制压缩机11工作,节流装置15工作,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二并联旁路22分别阻断,则冷媒在空调系统100内流动时,流经节流装置15和第二管路100b,换向装置12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与室外换热器14接通,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与室内换热器13接通。显然,在模式二下,第一阀口121与第四阀口124接通,以使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与室外换热器14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接通,以使压缩机的11的回气口112与室内换热器13接通。
由此可见,在模式二下,压缩机11内压缩完成的冷媒自排气口111流出、并流向室外换热器14,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4内进行换热器后,通过第一管路100a、并经过节流装置15节流降压后流向室内换热器13,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3内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二管路100b流至压缩机11回气口112,此时室内换热器13处于制冷状态、室外换热器14处于制热状态。其中,由于第一并联旁路21阻断,冷媒通过第一管路100a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动,由于第二并联旁路22阻断,冷媒通过第二管路100b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动。
由此,化霜辅助系统2用于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时,在模式二下,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以实现对室外换热器14的除霜;也就是说,空调系统100开始执行制热模式,当需要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换向装置12需要切换状态,使得空调系统100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以实现对室外换热器14的化霜,便于实现室外换热器14的彻底除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开始进入一次化霜操作还需满足:加热器23的温度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则空调系统100开始执行制热模式,检测室外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室外温度T4所处的温度区域范围,判断是否满足对应温度区域范围的化霜开始条件且加热器23的温度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是,即满足对应温度区域范围的化霜开始条件、且加热器23的温度满足预设条件(表明加热器23具有足够的热量实现化霜),则可开始进入一次化霜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在T4>T41时,如果判断满足开始条件C1,且加热器23的温度也满足预设条件,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在T4>T41时,如果开始条件C1和加热器23的预设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不满足,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在T42<T4≤T41时,如果判断满足开始条件C2,且加热器23的温度也满足预设条件,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在T42<T4≤T41时,如果开始条件C2和加热器23的预设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不满足,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在T43<T4≤T42时,如果判断满足开始条件C3,且加热器23的温度也满足预设条件,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在T43<T4≤T42时,如果开始条件C3和加热器23的预设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不满足,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在T44<T4≤T43时,如果判断满足开始条件C4,且加热器23的温度也满足预设条件,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在T44<T4≤T43时,如果开始条件C4和加热器23的预设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不满足,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在T4≤T44时,如果判断满足开始条件C5,且加热器23的温度也满足预设条件,则可以执行一次化霜操作;反之,在T4≤T44时,如果开始条件C5和加热器23的预设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不满足,则可以不执行化霜操作。
例如,在图7的示例中,预设条件可以为加热器23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61,则加热器23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61,则满足预设条件,以便于保证执行化霜操作时,加热器23具有足够的热量实现化霜,从而保证化霜效果和化霜效率。可选地,第一预设温度为60℃,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预设温度还可以为55℃、或65℃、或7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23包括加热元件232,加热器23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空调系统100运行;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并比较加热器23的温度T6与第二预设温度T62和第三预设温度T63;如果T6≤T62,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其中,T62<T63。例如,空调系统100制热运行,且制热运行设定时长t1后,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并比较加热器23的温度T6与第二预设温度T62和第三预设温度T63;如果T6≤T62,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其中设定时长t1满足5min≤t1≤20min。
可以理解的是,当T6≤T62时,则说明加热器23的热量较低,例如加热器23的热量不足以气化室外换热器14和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之间的冷媒,从而需要开启加热元件232以提高加热器23的热量,便于保证加热器23的温度满足预设条件,使得空调系统100在需要除霜时可以及时执行化霜操作,避免因加热器23热量不足导致化霜操作无法正常执行,同时便于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果。当加热元件232开启一段时间后使得T6≥T63,或者第一次获取的加热器23的温度T6直接大于等于T63,则说明加热器23内的热量较高,足够加热室外换热器14和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之间的冷媒以使冷媒气化,则关闭加热元件232,进而可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能耗。
可选地,第二预设温度T62满足:20℃≤T62≤80℃。可选地,23℃≤T62≤67℃;进一步可选地,28℃≤T62≤44℃。
可选地,第三预设温度T63满足:50℃≤T63≤150℃。可选地,55℃≤T63≤120℃;进一步可选地,60℃≤T63≤115℃。
例如,第二预设温度T62可以为40℃、或55℃、或80℃,第三预设温度T63可以为50℃、或70℃、或120℃。
可选地,第三预设温度T63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62,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空调器系统100的及时化霜。
当然,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的过程中,加热元件232还可以保持持续运行,以为化霜操作提供足够的热量,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完成后,可以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如果T6≤T62,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
例如,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的过程中,加热元件232还可以保持持续运行;在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完成后,可以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如果T6≤T62,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过程中、加热元件232保持持续运行的前提下,如果加热器23的温度下降的幅度达到预定阈值时,则判定空调系统100进入模式一,此时加热元件232可以保持持续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过程中,加热元件232保持持续运行,如果加热器23的温度持续以较大阈值降低且持续时长超过预设时长时,则判定加热器23故障并报警,以提醒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过程中、加热元件232保持持续运行的前提下,当空调系统100进入模式一时,空调系统100可以向加热器23发送信号,以使加热器23获取空调系统100已进入模式一的信息,此时加热器23开始持续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过程中、加热元件232保持持续运行的前提下,当模式一结束后,加热器23的温度T6超过预定时间始终无法达到第三预设温度T63,判定加热器23故障并报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系统100未执行化霜操作时,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且在下一次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保持加热元件232持续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间隔一段时间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便于使得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更加灵活、精确。可选地,上述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的时间间隔可以位于1s~150s(包括端点值)范围内。其中,上述时间间隔还可以进一步可选为8s~60s。
例如,加热器23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空调系统100运行;每间隔一段时间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并比较加热器23的温度T6与第二预设温度T62和第三预设温度T63;如果T6≤T63,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其中,T62<T63。由此,便于加热器23时时做好化霜准备,实现空调系统100的及时化霜。
可选地,加热器23上设有第一温度检测装置,以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处设有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以获取室外换热器14的进口温度T5,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开启加热元件232还需要同时满足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均无故障。例如,空调系统100制热运行,且制热运行设定时长t1;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并比较加热器23的温度T6与第二预设温度T62和第三预设温度T63;如果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均无故障,且T6≤T62,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启加热元件232还需要同时满足: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小于出口设定温度TS,则如果T6≤T62,且T<TS,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可以理解的是,当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大于出口设定温度TS时,说明室外换热器14的温度相对较高,此时可以无需执行化霜操作。例如,空调系统100制热运行,且制热运行设定时长t1后,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并比较加热器23的温度T6与第二预设温度T62和第三预设温度T63;如果T6≤T62,且T<TS,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
由此,通过上述条件的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较低时,才有化霜需求,可以避免不需要化霜时加热元件232工作导致能耗浪费,有利于空调系统100的节能。
可选地,出口设定温度TS满足-5℃≤TS≤1℃。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间隔一段时间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和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并相应调整加热元件232是否工作,便于使得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更加灵活、精确,降低能耗。可选地,上述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和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的时间间隔可以位于1s~150s(包括端点值)范围内。其中,上述时间间隔还可以进一步可选为8s~60s。
例如,加热器23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空调系统100运行;每间隔一段时间获取加热器23的温度T6和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并比较加热器23的温度T6与第二预设温度T62和第三预设温度T63,比较室外换热器14的出口温度T3和出口设定温度TS;如果T6≤T62、且T<TS,则开启加热元件232,如果T6≥T63,则关闭加热元件232。其中,T62<T63。由此,同样便于实现空调系统100的及时化霜,同时可以避免蓄热器230热量的浪费。
例如,如图10-图12所示,加热器23为蓄热器230,蓄热器230包括蓄热盒体231、加热元件232和换热元件233,蓄热盒体231内填充有蓄热介质,加热元件232和换热元件233均设在蓄热盒体231内,加热元件232与换热元件233可以间隔设置,则加热元件232工作时,可以将热量通过蓄热介质传递至换热元件233,以实现对空调系统100的冷媒的加热。其中,蓄热介质可选为石蜡。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
如图1-图3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1、换向装置12、室内换热器13、室外换热器14、节流装置15、第一并联旁路21、第二并联旁路22、加热器23和控制组件24,换向装置12具有第一阀口121、第二阀口122、第三阀口123和第四阀口124,第一阀口121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相连,第二阀口122与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相连,第三阀口123与室内换热器13的一端相连,室内换热器13的另一端与节流装置15的一端相连,第四阀口124与室外换热器14的一端相连,室外换热器14的另一端与节流装置15的另一端相连,换向装置12切换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和第四阀口124中的其中一个接通,且使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和第四阀口124中的另一个接通。则压缩机11、换向装置12、室内换热器13、室外换热器14和节流装置15可以构成冷媒循环系统1,冷媒循环系统1可以执行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其中,第一并联旁路21与节流装置15所在的第一管路100a并联,则第一并联旁路21与节流装置15并联,第二并联旁路22与连接在第二阀口122与回气口112之间的第二管路100b并联,加热器23串接于第二并联旁路22,即加热器23设在第二并联旁路22上;控制组件24控制第一并联旁路21的通断和第二并联旁路22的通断。
空调系统100具有用于化霜操作的模式一,如图3和图8所示,在模式一下,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二并联旁路22分别放通,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并联旁路21放通时,冷媒通过第一并联旁路21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此时冷媒不会流经节流装置15,节流装置15不工作,当第一并联旁路21阻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一并联旁路21,此时节流装置15工作,冷媒通过节流装置15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当第二并联旁路22放通时,冷媒通过第二并联旁路22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此时冷媒不会流经第二管路100b,当第二并联旁路22阻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二并联旁路22,此时冷媒通过第二管路100b实现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通
由此,在模式一下,由于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且第二并联旁路22放通,则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与室内换热器13通过换向装置12接通,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与室外换热器14通过换向装置12和第二并联旁路22接通,同时由于第一并联旁路21放通,则节流装置15不工作。此时,压缩机11内压缩完成的冷媒自排气口111流出、并流向室内换热器13,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3内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并联旁路21流向室外换热器14,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4进行换热器后通过换向装置12和第二并联旁路22流至压缩机11回气口112;显然,在模式一下,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3内进行冷凝放热,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4内也进行冷凝放热,使得室外换热器14的整体或部分不再吸热,如果只靠冷媒循环系统1易导致空调系统100中冷媒的吸热量不足,此时可以开启加热器23,使得加热器23可以对流经第二并联旁路22的冷媒进行加热,以实现热量补充。
当冷媒循环系统1运行制热模式时,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二并联旁路22分别阻断,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当冷媒循环系统1运行制冷模式时,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二并联旁路22分别阻断,第一阀口121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接通。
可以理解的是,模式一可以用于对空调系统100的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也就是说,冷媒循环系统1制热运行一段时间后,室外换热器14上存在结霜,如果需要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可以采用模式一实现化霜。显然,在上述过程中,换向装置12无需进行切换,则空调系统100无需换向即可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压缩机无需停止、再启动,便于空调系统100实现不停机化霜,有效提升了化霜效率,且室内换热器13仍可以进行制热,便于保证室内温度,提升室内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通过设置第一并联旁路21、第二并联旁路22、加热器23和控制组件2,使得空调系统100可以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在保证化霜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率,同时保证了室内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可以采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控制方法控制化霜,也可以不采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控制方法控制化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具有用于化霜操作的模式二,如图1和图9所示,在模式二下,压缩机11工作,节流装置15工作,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二并联旁路22分别阻断,换向装置12切换以使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与室外换热器14接通、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与室内换热器13接通。由此,丰富了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方式,便于空调系统100取得良好的化霜效果和化霜效率。
具体而言,模式二也可以用于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也就是说,冷媒循环系统1制热运行一段时间后,室外换热器14上存在结霜,如果需要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可以采用模式二实现化霜。在模式二下,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二并联旁路22分别阻断,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显然,模式二可以理解为空调系统100由制热模式切换成制冷模式,以实现对室外换热器14的除霜,即换向化霜。由此,可以避免极端工况条件下、模式一化霜不干净导致空调系统100的制热衰减,例如模式一不足以将空调系统100的底盘上的霜化干净,从而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可以避免长期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易导致底盘结冰、使得空调系统100制热能力衰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控制组件24还能够调节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一管路100a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和/或调节第二并联旁路22和第二管路100b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则包括以下多种情况:1、控制组件24能够调节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一管路100a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2、控制组件24可以调节第二并联旁路22和第二管路100b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3、控制组件24不仅可以调节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一管路100a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还可以调节第二并联旁路22和第二管路100b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
由此,使得控制组件24的控制效果更好,便于使得空调系统100的控制和使用更加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控制组件24包括第一控制阀241和第二控制阀242,第一控制阀241为设于第一并联旁路21上的电动二通阀24a,第二控制阀242为设于第二并联旁路22和第二管路100b并联分支位置(如图1所示)或并联汇合位置的电动三通阀24b,例如,第二并联旁路22的一端与第二管路100b的一端相连以形成并联分支位置,第二并联旁路22的另一端与第二管路200b的另一端相连以形成并联汇合位置。电动三通阀24b可以设在并联分支位置、也可以设在并联汇合位置。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电动二通阀24a的开度调节第一并联旁路21和第一管路100a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通过控制电动三通阀24b的开度调节第二并联旁路22和第二管路100b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
电动二通阀24a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通过第一并联旁路21分别连接在第一管路100a的两端;电动三通阀24b具有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第四端口与第二阀口122接通,第五端口与加热器23的一端相连,第六端口通过第二管路100b与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接通,加热器2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并联旁路22与压缩机11的回气口112接通。其中,电动三通阀24b切换第四端口与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中的其中一个接通,例如第四端口与第五端口接通时,第四端口与第六端口阻断,第四端口与第六端口接通时,第四端口与第五端口阻断。
当空调系统100不需要化霜时,化霜辅助系统2可以不参与冷媒的循环,在制热模式下,如图2所示,压缩机11工作,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电动二通阀24a关闭以使第一并联旁路21阻断、节流装置15工作,第四端口与第六端口接通以使第二并联旁路22阻断,此时电动三通阀24b处于0步状态;在制冷模式下,如图1所示,压缩机11工作,第一阀口121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电动二通阀24a关闭以使第一并联旁路21阻断、节流装置15工作,第四端口与第六端口接通以使第二并联旁路22阻断。
当空调系统100需要化霜时,如果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如图3和图8所示,压缩机11工作,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电动二通阀24a打开以使第一并联旁路21放通、节流装置15不工作,第四端口与第五端口接通以使第二并联旁路22放通,此时电动三通阀24b处于608步状态,加热器23对流经第二并联旁路22的冷媒进行加热。如果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如图1和图9所示,压缩机11工作,第一阀口121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电动二通阀24a关闭以使第一并联旁路21阻断、节流装置15工作,第四端口与第六端口接通以使第二并联旁路22阻断。
由此,化霜辅助系统2用于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时,如果采用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则空调系统100由制热模式切换至模式一,如图8所示,在切换过程中,压缩机11始终保持工作,换向装置12无需动作(例如,换向装置12始终处于通电状态以保持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电动二通阀24a由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电动三通阀24b由0步状态切换至608步状态;上述切换过程可以需要第一切换时长tq1,第一切换时长tq1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例如第一切换时长tq1可以设为4s。
如果采用模式一完成化霜操作后,空调系统100需要由模式一切换至制热模式,如图8所示,在切换过程中,压缩机11始终保持工作,换向装置12无需动作(例如,换向装置12始终处于通电状态以保持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电动二通阀24a由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电动三通阀24b由608步状态切换至0步状态;上述切换过程可以需要第二切换时长tq2,第二切换时长tq2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第二切换时长tq2与第一切换时长tq1可以相等或不等,例如第二切换时长tq2可以设为10s。
如果采用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则空调系统100由制热模式切换至模式二,如图9所示,压缩机11需要先停机、然后启动,换向装置12动作以使第一阀口121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接通(例如,换向装置12由通电状态下的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切换至断电状态下的第一阀口121与第四阀口124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电动二通阀24a始终保持关闭状态,电动三通阀24b始终保持0步状态。
如果采用模式二完成化霜操作后,空调系统100需要由模式二切换至制热模式,如图9所示,在切换过程中,压缩机11需要先停机、然后启动,换向装置12动作以使第一阀口121与第三阀口123接通、第二阀口122与第四阀口124接通(例如,换向装置12由断电状态切换至通电状态),电动二通阀24a始终保持关闭状态,电动三通阀24b始终保持0步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在模式一下,空调系统100的温度分布可以为: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处的冷媒温度为70℃,室内换热器13处的冷媒温度为50℃,室外换热器14处的冷媒温度为20℃,电动三通阀24b处的冷媒温度为-5℃,加热器23处的冷媒温度为10℃;在模式二下,空调系统100的温度分布可以为:压缩机11的排气口111处的冷媒温度为70℃,室外换热器14处的冷媒温度为20℃,节流装置15处的冷媒温度为-5℃,室内换热器13处的冷媒温度为-20℃。
可选地,冷媒循环系统1包括室外风机,空调系统100在制热模式下,室外风机工作,在模式一和模式二下,室外风机均停止工作,以便于保证化霜效果;则空调系统100由制热模式切换至模式一时,室外风机由工作状态切换至停止状态,空调系统100由模式一切换至制热模式时,室外风机由停止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同样,空调系统100由制热模式切换至模式二时,室外风机由工作状态切换至停止状态,空调系统100由模式二切换至制热模式时,室外风机由停止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2所示,加热器23为蓄热器230,蓄热器230包括蓄热盒体231、加热元件232和换热元件233,蓄热盒体231内填充有蓄热介质,蓄热盒体231内限定出放置空间2310,加热元件232和换热元件233均设在放置空间2310内,换热元件233串接于第二并联旁路22,使得第二并联旁路22中的冷媒流经换热元件233。由此可知,蓄热器230可以在压缩机11工作时,蓄热介质吸收压缩机11释放的热量,便于实现能量回收利用;蓄热器230还可以打开加热元件232以通过蓄热介质吸收热量,进而对换热元件233中的冷媒进行加热,以更好地保证蓄热器230对第二并联旁路22中的冷媒的加热效果,有利于使第二并联旁路22中的冷媒气化更加完全,进而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果,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可靠性。同时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蓄热介质,便于换热元件233中的冷媒更加全面、均衡地吸收热量,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蓄热器230还包括支架234,换热元件23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分2331和第二换热部分2332,例如第一换热部分2331和第二换热部分2332呈双排设置,支架234位于第一换热部分2331和第二换热部分2332之间,加热元件232设在支架234上。由此,蓄热器230结构简单,支架234和加热元件232的相对位置设置,有利于提高加热元件232对流经第一换热部分2331和第二换热部分2332的冷媒加热的均匀性,同时支架23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加热元件232进行限位,便于加热元件232稳定设在放置空间2310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部分2331和第二换热部分2332可以串联设置、也可以并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支架234包括第一支架2341和第二支架2342,第一支架2341和第二支架2342相连以限定出安装空间2340,加热元件232设在安装空间2340内以与换热元件233间隔排布,从而可以将加热元件232与换热元件233隔开设置,有利于提升蓄热器230工作时的安全可靠性。
可选地,加热元件232与第一换热部分2331之间的间隔不小于4mm,加热元件232与第二换热部分2332之间的间隔不小于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32为PTC,则加热元件232结构可靠、来源广泛,有利于保证加热元件232加热第二并联旁路22中的冷媒。其中,PTC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然,加热元件232也可以为发热管等直接通电供热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热元件232为需要供电的结构时,则在组装空调系统100时,需要向蓄热盒体231内引入线束,此时可以设置走线密封结构以保证蓄热器230工作的可靠性。例如,蓄热盒体231上设有出线口用于引入或引出线束,则线束与蓄热盒体231之间的间隙有密封圈密封以防止蓄热介质泄漏。又例如,蓄热盒体231上固设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连接加热元件232并外接控制、电源线束。当然,蓄热盒体231也可以设置密封结构以方式蓄热介质泄漏,例如蓄热盒体231包括盖体和一侧敞开的壳体,盖体封盖壳体,则壳体与盖体之间的结合位置可以设置密封圈,以通过密封圈封闭壳体与盖体之间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32为导磁材料件,蓄热器230还包括电磁元件,电磁元件设在蓄热盒体231上,且电磁元件与加热元件232电磁配合。其中,“电磁元件与加热元件232电磁配合”是指当电磁元件通电时,电磁元件可以与加热元件232配合以使加热元件232产生热量,同样可以使得蓄热器230产生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电磁元件可以设在蓄热盒体231的外周壁上,也可以设在蓄热盒体231内部;若蓄热盒体231为双层结构,则电磁元件也可以位于蓄热盒体231的双层结构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盒体231为保温盒体,有利于降低蓄热器230的热量耗散,便于提升蓄热器230加热冷媒的效率,提升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率,降低空调系统100的化霜能耗。例如,蓄热盒体231可以为双层结构,蓄热盒体231的双层结构之间形成有腔室,该腔室可以形成为真空腔室,或者该腔室内可以填充保温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盒体231的外周壁贴附保温棉,保温棉可以对蓄热器230起到保温作用,同样可以降低蓄热器230的能量耗散,提升空调系统100的化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230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和熔断器,温度传感器和熔断器可设在蓄热盒体231的内部,也可以设在蓄热盒体231的外部。当蓄热盒体231为双层结构时,温度传感器和熔断器可以设在蓄热盒体231的双层结构之间,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蓄热介质的温度以获取蓄热器230的温度,熔断器可以避免蓄热器203温度过高而损坏,起到保护蓄热器230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32位于放置空间2310的下部,则加热元件232位于放置空间2310的中部以下的位置,便于使得放置空间2310的上部具有足够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蓄热盒体231内填充的蓄热介质在热量较高时会上浮,从而加热元件232的设置位置可以更好地适应蓄热介质的状态,便于实现蓄热介质的高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器230还包括用于稳定蓄热盒体231内的气体压力的缓冲结构,则通过设置缓冲结构,使得蓄热盒体231可以更好地适应蓄热介质(例如,石蜡)因相变导致的体积变化,从而便于保证蓄热器230蓄热的安全可靠性。
例如,蓄热介质未完全填充蓄热盒体231的内部空间,则蓄热盒体231内部未被填充的预留空间可以构造成缓冲结构;又例如,蓄热盒体231上可以设有通气孔,通气孔可以形成为缓冲结构,通过通气孔的吸气、出气来稳定蓄热盒体231内的气体压力;再例如,蓄热盒体231包括壳体与盖体,盖体与壳体活动连接,以在盖体与壳体之间形成缓冲结构;再例如,蓄热盒体231上设置稳压器,稳压器形成为缓冲结构,通过稳压器来稳定蓄热盒体231内部空间压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3)

1.一种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化霜辅助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装置、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所述空调系统可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切换执行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所述空调系统可通过所述化霜辅助系统执行化霜操作,所述化霜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并记录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长;
当记录的运行时长未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一,当记录的运行时长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时,下一次执行化霜操作则采用模式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霜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采用所述模式二完成化霜操作时,记录的运行时长归零并重新开始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t,所述t满足:1.5h≤t≤8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采用所述模式一执行化霜操作时,判断是否满足以下三个结束条件之一,如果满足,则结束本次化霜操作,
结束条件A1: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一温度值;
结束条件A2: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二温度值,且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所述第一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值;
结束条件A3: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三预设时长,所述第三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采用所述模式二执行化霜操作时,判断是否满足以下三个结束条件之一,如果满足,则结束本次化霜操作,
结束条件B1: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三温度值,
结束条件B2: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大于等于第四温度值,且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四预设时长,所述第三温度值大于所述第四温度值,所述第四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值,所述第四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结束条件B3:本次化霜操作持续运行第五预设时长,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四预设时长,且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值为6℃,所述第二温度值为4℃,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40s,所述第三预设时长为4min,所述第三温度值为14℃,所述第四温度值为8℃,所述第四预设时长为80s,所述第五预设时长为15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空调系统开始执行所述制热模式,检测室外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室外温度T4所处的温度区域范围,判断是否满足对应温度区域范围的化霜开始条件,如果是,则可开始进入一次化霜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T4>T41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1,所述开始条件C1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六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3连续低于第五温度值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七预设时长;
当T42<T4≤T41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2,所述开始条件C2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八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六温度值;
当T43<T4≤T42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3,所述开始条件C3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九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七温度值;
当T44<T4≤T43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4,所述开始条件C4为:所述空调系统连续执行制热模式的时长大于等于第十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最低值T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温度T5之差大于等于第八温度值;
当T4≤T44时,判断是否满足对应的开始条件C5,所述开始条件C5为:所述压缩机的累计运行时长大于等于第十一预设时长,且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3小于等于第九温度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41、T42、T43、T44满足:T41>T42>T43>T44、4℃≤T41≤10℃、-5℃≤T42≤4℃、-10℃≤T43≤0℃、-15℃≤T44≤-5℃。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霜辅助系统包括第一并联旁路和加热器,所述第一并联旁路与所述节流装置所在的第一管路并联,所述加热器用于加热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冷媒,其中,在所述模式一下,控制所述压缩机工作,所述换向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通,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通,控制所述第一并联旁路放通,控制所述加热器加热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冷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霜辅助系统还包括:第二并联旁路和控制组件,所述第二并联旁路与连接在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的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加热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并联旁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的通断,其中,在所述模式一下,控制所述第二并联旁路放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式二下,控制所述压缩机工作,所述节流装置工作,所述第一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分别阻断,所述换向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通,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开始进入一次化霜操作还需满足:所述加热器的温度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14.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装置、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一并联旁路、第二并联旁路、加热器和控制组件,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换向装置切换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接通,且使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接通,所述第一并联旁路与所述节流装置所在的第一管路并联,所述第二并联旁路与连接在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的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加热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并联旁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的通断,所述空调系统具有用于化霜操作的模式一,在所述模式一下,所述第一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分别放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接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接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还能够调节所述第一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一管路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和/或调节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冷媒流通量分配情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为设于所述第一并联旁路上的电动二通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为设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联分支位置或并联汇合位置的电动三通阀。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为蓄热器,所述蓄热器包括蓄热盒体、加热元件和换热元件,所述蓄热盒体内填充有蓄热介质,所述蓄热盒体内限定出放置空间,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换热元件均设在所述放置空间内,所述换热元件串接于所述第二并联旁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器还包括支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之间,所述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支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连以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加热元件设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以与所述换热元件间隔排布。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为PTC。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为导磁材料件,所述蓄热器还包括电磁元件,所述电磁元件设在所述蓄热盒体上且与所述加热元件电磁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放置空间的下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器还包括用于稳定所述蓄热盒体内的气体压力的缓冲结构。
CN202010353801.1A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15038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3801.1A CN111503815A (zh)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3801.1A CN111503815A (zh)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3815A true CN111503815A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77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3801.1A Pending CN111503815A (zh)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0381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8143A (zh) * 2020-12-08 2022-06-10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化霜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CN115031358A (zh) * 2022-05-27 2022-09-0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01274A2 (en) * 1996-04-09 1997-10-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Defrosting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EP2444755A2 (de) * 2010-10-22 2012-04-25 Drexel und Weiss Energieeffiziente Haustechniksysteme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üftungseinrichtung
CN103363707A (zh) * 2012-04-09 2013-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CN105910237A (zh) * 2016-05-11 2016-08-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642595A (zh) * 2017-01-10 2017-05-10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6705304A (zh) * 2017-01-10 2017-05-24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6765779A (zh) * 2017-01-10 2017-05-3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以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6839498A (zh) * 2017-02-10 2017-06-1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66670A (zh) * 2017-06-14 2017-09-1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自清洁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289578A (zh) * 2017-05-23 2017-10-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110307680A (zh) * 2019-05-31 2019-10-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01274A2 (en) * 1996-04-09 1997-10-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Defrosting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EP2444755A2 (de) * 2010-10-22 2012-04-25 Drexel und Weiss Energieeffiziente Haustechniksysteme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üftungseinrichtung
CN103363707A (zh) * 2012-04-09 2013-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CN105910237A (zh) * 2016-05-11 2016-08-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642595A (zh) * 2017-01-10 2017-05-10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6705304A (zh) * 2017-01-10 2017-05-24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6765779A (zh) * 2017-01-10 2017-05-3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以及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6839498A (zh) * 2017-02-10 2017-06-1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7289578A (zh) * 2017-05-23 2017-10-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107166670A (zh) * 2017-06-14 2017-09-1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自清洁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307680A (zh) * 2019-05-31 2019-10-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8143A (zh) * 2020-12-08 2022-06-10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化霜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CN115031358A (zh) * 2022-05-27 2022-09-0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和存储介质
CN115031358B (zh) * 2022-05-27 2024-01-30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65673B (zh) 热泵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KR101726008B1 (ko)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CN111503824B (zh)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US9587865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535554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20140105431A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CN111503815A (zh) 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04949207A (zh) 温湿双控型空调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
CN102589182B (zh) 制冷系统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和该冰箱的控制方法
KR20130041712A (ko)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JP201310462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5042924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2506557A (zh) 制冷设备、及其化霜过程中的切换单元控制方法
CN104807258A (zh) 空调系统及其的蓄热除霜装置、方法
CN105698450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2331153A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
EP2623893A1 (en) Heat storage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the heat storage device
CN104121747A (zh) 一种制冷系统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CN10880044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503964B (zh) 冰箱、防冻结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03823A (zh)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14992899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防油堵控制方法
CN114046624B (zh) 一种冷库用的库外安装型的空气冷却器
CN215638186U (zh) 用于冰箱的制冷系统及冰箱
CN202562123U (zh) 制冷系统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