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2924A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42924A CN105042924A CN201510292529.XA CN201510292529A CN105042924A CN 105042924 A CN105042924 A CN 105042924A CN 201510292529 A CN201510292529 A CN 201510292529A CN 105042924 A CN105042924 A CN 1050429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air
- valve port
- conditioner
- exchang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29910004682 ON-OFF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736 Capillarie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92 crystall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7 hypotens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第一阀口与排气口连通,第四阀口与回气口连通;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有具有节流降压作用且开度可调的节流组件;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部分,每个换热部分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换热部分的第二端与节流组件相连,至少一个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串联有用于控制冷媒流路通断的控制阀。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可实现空调器的低温制冷,从而可避免冷媒温度较低导致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回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温度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变频空调控制系统中,空调器的运行方式是以设定温度和当前室内环境温度作为数据基础,进行压缩机频率的调节。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相差很大,压缩机就会以高频运行,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相差很小,压缩机就会以低频运行。而当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若此时室内仍需求制冷,空调器依照现有控制模式进行运转时,会处在一个较高的频率状态,由于室外换热器效果太好,比较容易引起室内机结冰、压缩机回液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可实现低温制冷,并可避免室内机结冰、压缩机回液。
[0004]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回气口连通;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有具有节流降压作用且开度可调的节流组件;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部分,每个所述换热部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换热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节流组件相连,至少一个所述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串联有用于控制冷媒流路通断的控制阀。
[000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换热器的换热部分为多个,在空调器运行制冷时,可将冷媒储存在部分换热部分中,以减少空调器中的冷媒的流量,实现空调器的低温制冷,从而可避免冷媒温度较低导致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回液等问题。在空调器需要正常制冷时,储存在换热部分的冷媒可在空调器中正常流通,以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同时,通过调节节流组件的开度控制冷媒节流降压的效果,从而可进一步地控制空调器的制冷效果O
[0006]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部分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串联有所述控制阀。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节流组件为电子膨胀阀。
[0008]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并联有多个冷媒通道,其中一个所述冷媒通道上串联有第一通断阀,其余冷媒通道中的每一个冷媒通道上串联有毛细管和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毛细管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构造出所述节流组件。
[0009] 可选地,其余所述冷媒通道上串联的所述毛细管的长度不同。
[0010]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断阀为电磁阀。
[0011]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断阀为电磁阀。
[0012]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液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液入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0013]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可将预设温度区间[Tlsl,T2sl)分成多个子区间,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 S1:控制所述空调器开启并制冷运行;
[0015] S2: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l,并将检测到的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l与第一预设值T2sl进行比较;
[0016] S3:若Tl < T21sl,所述空调器进入低温制冷模式,若否,则继续比较;
[0017] S4:在所述低温制冷模式,所述节流组件的开度最大,位于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三阀口之间的所述控制阀打开,位于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节流组件之间的控制阀关闭;
[0018] S5:经过预定时间tl后,关闭位于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三阀口之间的所述控制阀,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l所属的子区间,调节所述节流组件的开度,在每个所述子区间,所述节流组件的开度不同;
[0019] 其中,在所述低温制冷模式中,当检测到退出条件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低温制冷模式。
[0020] 可选地,所述退出条件为检测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l大于第二预定值T3sl,所述第二预定值T3sl多所述第一预定值T2sl。
[0021]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可实现空调器的低温制冷,降低空调器在低温制冷模式时的制冷效果,避免发生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回液现象。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 附图标记:
[0025]空调器 100 ;
[0026] 压缩机1,排气口 11,回气口 12 ;
[0027] 换向组件2,第一阀口 21,第二阀口 22,第三阀口 23,第四阀口 24;
[0028] 室内换热器6,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61,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62 ;
[0029] 室外换热器3,第一换热部分31,第一换热部分的第一端311,第一换热部分的第二端312,第一控制阀313,第二控制阀314,第二换热部分32,第二换热部分的第一端321,第二换热部分的第二端322 ;
[0030] 节流组件4,第一冷媒通道41,第一通断阀411,第二冷媒通道42,第二毛细管421,第三冷媒通道43,第三毛细管431,第四冷媒通道44,第四毛细管441,第二通断阀45 ;
[0031] 气液分离器5,气液入口 51,气体出口 52。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4]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6]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0037]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内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3。
[0038] 如图1所示,压缩机I具有排气口 11和回气口 12,冷媒经过压缩机I压缩后从排气口 11排出,经过室外换热器3和室内换热器6进行热交换后,从回气口 12回到压缩机1,由此,可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
[0039] 如图1和图2所示,换向组件2具有四个阀口,分别为第一阀口 21、第二阀口 22、第三阀口 23和第四阀口 24,第一阀口 21与第二阀口 22和第三阀口 23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四阀口 24与第二阀口 22和第三阀口 23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阀口 21与排气口 11相连,第四阀口 24与回气口 12相连。这样,冷媒从压缩机I的排气口 11排出,流向第一阀口21,并可从第二阀口 22和第三阀口 23的其中一个排出;冷媒回收流向压缩机I时,从第二阀口 22和第三阀口 23的另一个流向第四阀口 24,并从第四阀口 24流向回气口 12,从回气口 12流向压缩机I进行压缩。
[0040] 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61与第二阀口 22相连,室内换热器6的第二端62与节流组件4相连,节流组件4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节流组件4的开度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说,通过设置节流组件4,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冷媒的节流量,进而调节冷媒的节流降压后的温度,从而可调节冷媒的制冷效果。
[0041] 室外换热器3包括多个换热部分,每个换热部分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 23相连,每个换热部分的第二部分与节流组件4相连,也就是说,多个换热部分并联后串联在第三阀口 23和节流组件4之间,冷媒可从第三阀口 23流向每个换热部分。
[0042] 多个换热部分中至少有一个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串联有控制阀,分别为第一控制阀313和第二控制阀314,以用于控制冷媒流路的通断,第一控制阀313可以控制冷媒流入换热部分,第二控制阀314可以控制冷媒流出换热部分。这样,部分冷媒可以储存在两端分别串联有控制阀的换热部分中,具体地,在冷媒量大于需求量时,第一控制阀313打开,第二控制阀314关闭,以阻挡流入该换热部分的冷媒的流通,将部分冷媒储存在该换热部分,降低空调器100中冷媒的流量。在冷媒量不足时,打开第二控制阀314,储存在该换热部分上的冷媒在空调器100中流通,从而控制冷媒的循环流量。
[0043] 其中,在室内运行制冷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 21和第三阀口 23连通,第二阀口 22和第四阀口 24连通,冷媒从第三阀口 23流向室外换热器3,并经过节流组件4流向室内换热器6,并通过第二阀口 22和第四阀口 24回到压缩机I。
[0044] 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室内运行制冷时,可将部分冷媒存在至少一个换热部分上,以降低冷媒的流量,进而降低制冷效果,在冷媒流经节流组件4时,可以调节节流组件4的开度,进而调节冷媒在节流组件4的节流降压效果,可以更进一步地控制冷媒的制冷效果,从而可实现空调器100的低温制冷,避免由于冷媒温度较低导致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I回液等问题。在室外温度较高,空调器100需要正常制冷时,打开第二控制阀314,使得储存在换热部分的冷媒在空调器100中流通,以提高空调器100的制冷效果。
[004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室外换热器3的换热部分为多个,在空调器100运行制冷时,可将冷媒储存在部分换热部分中,以减少空调器100中的冷媒的流量,实现空调器100的低温制冷,从而可避免由于冷媒温度较低导致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I回液等问题。在空调器100需要正常制冷时,储存在换热部分的冷媒可在空调器100中正常流通,以提高空调器100的制冷效果。同时,通过调节节流组件4的开度控制冷媒节流降压的效果,从而可进一步地控制空调器100的制冷效果。
[0046] 如图1所示,室外换热器3的换热部分可以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部分31和第二换热部分32,第一换热部分31的第一端311和第二换热部分32的第一端321均与第三阀口 23连接,第一换热部分31的第二端312和第二换热部分32的第二端322均与节流组件4相连,简言之,第一换热部分31和第二换热部分32并联设置,并串联在第三阀口 23和节流组件4之间。
[0047] 具体地,第一换热部分31的两端串联有第一控制阀313和第二控制阀314,第一控制阀313与第一换热部分31的第一端311相连,第二控制阀314与第一换热部分31的第二端312相连。在第一控制阀313打开,第二控制阀314关闭时,可将流向第一换热部分31的冷媒储存在第一换热部分31中;在第二控制阀314打开时,冷媒从第一换热部分31流出,以增大冷媒的循环量,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可选地,两个控制阀可以为电磁阀,电磁阀反应灵敏,从而可更有效地控制冷媒的流通。
[004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节流组件4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同时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可控制流经的冷媒的流量,而且电子膨胀阀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从而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简单,提高空调器100的装配效率。
[0049]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多个冷媒通道,多个冷媒通道并联设置在室内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3之间,其中一个冷媒通道上串联有第一通断阀411,也就是说,该冷媒通道不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一通断阀411可以控制该冷媒通道的通断;其余冷媒通道中的每一个冷媒通道上均串联有毛细管和第二通断阀45,其中,毛细管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二通断阀45可控制每一个冷媒通道的通断,由此可知,第一通断阀411、毛细管和第二通断阀45构造出节流组件4,从而可实现节流组件4对冷媒的节流降压作用。通过采用第一通断阀411、毛细管和第二通断阀45构造出节流组件4,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成本。
[0050] 可选地,其余每个冷媒通道上串联的毛细管的长度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冷媒通道的节流降压效果不同,其中,毛细管的长度越长,其节流降压效果越好,这样,通过多个冷媒通道的开启和关闭,即控制第一通断阀411和多个第二通断阀45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可控制节流组件4的节流降压的效果,进而控制流经的冷媒的制冷效果。
[0051]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四个冷媒通道,分别为第一冷媒通道41、第二冷媒通道42、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四冷媒通道44,第一冷媒通道41串联有第一通断阀411,第二冷媒通道42上串联有第二毛细管421和一个第二通断阀45,第三冷媒通道43串联有第三毛细管431和一个第二通断阀45,第四冷媒通道44串联有第四毛细管441和一个第二通断阀45,其中,第二毛细管421、第三毛细管431和第四毛细管441的长度依次增大,在空调器100运行制冷时,可以根据空调器100的制冷需要,选择四个冷媒通道中的一个或多个冷媒通道导通。
[0052]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通断阀411和第二通断阀45可以为电磁阀,电磁阀反应灵敏,可与控制器相连,从而可有效控制冷媒通道中冷媒的流通。
[005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气液分离器5,如图1和图2所示,气液分离器5具有气液入口 51和气体出口 52,气液入口 51与第四阀口 24相连,气体出口 52与回气口 12相连,这样,气液分离器5可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分离后的气态冷媒可从气体出口 52并通过回气口 12流向压缩机I进行压缩,以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可以避免压缩机I发生液击现象。
[0054]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该空调器100预设温度区间为[Tlsl,T2sl),并可分成多个子区间,其中Tlsl小于T2sl。从而在不同的温度区间空调器100可实现不同的制冷效果,避免在低温制冷时,由于冷媒温度过低,导致室内机结冰或压缩机I回液现象。
[0055] 首先,控制空调器100开机并运行制冷,检测室外环境温度为Tl,并将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l与第一预设值T2sl进行比较,若Tl < T21sl,空调器100进入低温制冷模式,若Tl多T21sl,则继续比较,并保持正常制冷状态。
[0056] 在低温制冷模式时,节流组件4的开度先调节到最大,位于换热部分和第三阀口23之间的控制阀打开,位于换热部分和节流组件4之间的控制阀关闭,使得部分冷媒流入并储存在串联有控制阀的至少一个换热部分中,以减少冷媒流量。
[0057] 在经过预定时间tl后,关闭位于换热部分和第三阀口 23之间的控制阀,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l所属的子区间,调节节流组件4的开度,在每个子区间,节流组件4的开度不同;其中,在低温制冷模式中,当检测到退出条件时,空调器100退出低温制冷模式。
[0058] 由此可知,在低温制冷模式,由于室外环境温度较低,室外换热器3的换热效果好,因此通过将部分冷媒储存在一部分换热部分内,可以减少循环流动的冷媒的流量,同时通过控制节流组件4的开度,调整进入到室内换热器6中的冷媒的温度,从而可以避免因流入到室内换热器6中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导致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回液。
[0059]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实现空调器100的低温制冷,降低空调器100在低温制冷模式时的制冷效果,避免发生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I回液现象。
[0060]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退出条件可为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l大于第二预定值T3sl,第二预定值T3sl彡第一预定值T2sl。例如,在T2sl为20°C时,则T3sl彡20°C,在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l是大于20°C的任何温度时,空调器100均退出低温制冷模式,进入普通制冷模式。
[0061] 下面参考图1和图2对该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0062] 对于预设温度区间而言,例如,预设温度区间[Tlsl,T2sl)可为[-30,20),以每个子区间的温度差为5°C,可将预设区间温度分为十个子区间,十个子区间分别为[15,20)、[10,15)、[5,10)、[0,5) , [-5,0) , [-10,-5)、[-15,-10)、[-20,-15)、[-25, -20)和[-30,-25)ο
[0063]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空调器100开机制冷,检测检测室外环境温度为Tl,在Tl< T21sl (即Tl < 200C )时,打开第一换热部分31的第一控制阀313,关闭第二控制阀314,冷媒从第三阀口 23流向第一换热部分31和第二换热部分32,第二换热部分32的冷媒流通,并流向节流组件4,流经第一换热部分31的冷媒将储存在第一换热部分31中,在经过预定时间tl后,第一控制阀313关闭,冷媒只流向第二换热部分32。
[0064] 然后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l所属的子区间,调节节流组件4的开度,即控制第一冷媒通道41、第二冷媒通道42、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四冷媒通道44的通断,进而调节节流组件4的节流降压效果。
[0065] 例如,如图1所示,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15,20)时,第四冷媒通道44开启流通,其他冷媒通道关闭,也就是说,第四冷媒通道44上的第二通断阀45开启,第二冷媒通道42和第三冷媒通道43上的第二通断阀45以及第一冷媒通道41上的第一通断阀411关闭,此时冷媒节流降压作用最大,制冷效果最好。
[0066] 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10,15)时,第三冷媒通道43流通,其他冷媒通道均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5,10)时,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四冷媒通道44开启流通,第二冷媒通道42和第一冷媒通道41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0,5)时,第二冷媒通道42开启流通,其他冷媒通道均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_5,0)时,第四冷媒通道44和第二冷媒通道42开启流通,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一冷媒通道41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10,-5)时,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二冷媒通道42开启流通,第一冷媒通道41和第四冷媒通道44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15,-10)时,第四冷媒通道44、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二冷媒通道42开启流通,第一冷媒通道41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20,-15)时,第一冷媒通道41开启流通,第四冷媒通道44、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二冷媒通道42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25,-20)时,第一冷媒通道41、第三冷媒通道43和第四冷媒通道44开启流通,第二冷媒通道42关闭;在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30,-25)时,四个冷媒通道均开启。
[0067] 在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l大于20°C时,打开第一控制阀313和第二控制阀314,第一换热部分31的冷媒开始流通,并开启第四冷媒通道44,关闭第一冷媒通道41、第二冷媒通道42和第三冷媒通道43,进入普通制冷模式。
[0068]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开机制冷,预设温度区间[Tlsl,T2sl)为[-30,20),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l处于[-30,20)时,首先打开第一换热部分31的第一控制阀313,关闭第二控制阀314,流经第一换热部分31的冷媒储存在第一换热部分31中,第二换热部分32的冷媒流通,并流向节流组件4,在经过预定时间tl后,第一控制阀313关闭,冷媒在第二换热部分32上流通。
[0069] 然后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l所属的每个子区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室外环境温度Tl所属的子区间的温度较高时,电子膨胀阀开度小,冷媒的节流降压效果好,在室外环境温度Tl所属的子区间的温度较低时,电子膨胀阀开度大,节流降压效果降低。
[0070]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可实现空调器100的低温制冷,降低空调器100在低温制冷模式时的制冷效果,避免发生室内机结冰和压缩机I回液现象。
[0071]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72]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73]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回气口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有具有节流降压作用且开度可调的节流组件;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部分,每个所述换热部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换热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节流组件相连,至少一个所述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串联有用于控制冷媒流路通断的控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分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串联有所述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组件为电子膨胀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并联有多个冷媒通道,其中一个所述冷媒通道上串联有第一通断阀,其余冷媒通道中的每一个冷媒通道上串联有毛细管和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毛细管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构造出所述节流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其余所述冷媒通道上串联的所述毛细管的长度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阀为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断阀为电磁阀。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液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液入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9.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将预设温度区间[Tlsl,T2sl)分成多个子区间,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1:控制所述空调器开启并制冷运行; 52: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l,并将检测到的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l与第一预设值T2sl进行比较; 53:若Tl < T21sl,所述空调器进入低温制冷模式,若否,则继续比较; 54:在所述低温制冷模式,所述节流组件的开度最大,位于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三阀口之间的所述控制阀打开,位于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节流组件之间的控制阀关闭; 55:经过预定时间tl后,关闭位于所述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三阀口之间的所述控制阀,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l所属的子区间,调节所述节流组件的开度,在每个所述子区间,所述节流组件的开度不同; 其中,在所述低温制冷模式中,当检测到退出条件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低温制冷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条件为检测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l大于第二预定值T3sl,所述第二预定值T3sl多所述第一预定值T2sl。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92529.XA CN105042924B (zh) | 2015-05-29 | 2015-05-29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92529.XA CN105042924B (zh) | 2015-05-29 | 2015-05-29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42924A true CN105042924A (zh) | 2015-11-11 |
CN105042924B CN105042924B (zh) | 2018-06-01 |
Family
ID=54449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92529.XA Active CN105042924B (zh) | 2015-05-29 | 2015-05-29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42924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1265A (zh) * | 2016-06-17 | 2016-11-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CN107449110A (zh) * | 2017-07-26 | 2017-12-08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11854235A (zh) * | 2020-07-20 | 2020-10-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系统、空调器、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WO2020220482A1 (zh) * | 2019-04-30 | 2020-11-0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冷媒系统和空调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42879A (en) * | 1990-03-19 | 1992-09-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CA2335369A1 (en) * | 1999-04-21 | 2000-11-02 | Hideya Nishijima |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WO2008059922A1 (fr) * | 2006-11-16 | 2008-05-22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Conditionneur d'air multi-type |
CN201508077U (zh) * | 2009-09-25 | 2010-06-1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201724480U (zh) * | 2010-06-30 | 2011-01-2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203454450U (zh) * | 2013-08-30 | 2014-02-26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以及具有其的冰箱 |
CN203810805U (zh) * | 2014-03-19 | 2014-09-03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
CN204786771U (zh) * | 2015-05-29 | 2015-11-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15
- 2015-05-29 CN CN201510292529.XA patent/CN1050429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42879A (en) * | 1990-03-19 | 1992-09-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CA2335369A1 (en) * | 1999-04-21 | 2000-11-02 | Hideya Nishijima |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WO2008059922A1 (fr) * | 2006-11-16 | 2008-05-22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Conditionneur d'air multi-type |
CN201508077U (zh) * | 2009-09-25 | 2010-06-1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201724480U (zh) * | 2010-06-30 | 2011-01-2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203454450U (zh) * | 2013-08-30 | 2014-02-26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以及具有其的冰箱 |
CN203810805U (zh) * | 2014-03-19 | 2014-09-03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
CN204786771U (zh) * | 2015-05-29 | 2015-11-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1265A (zh) * | 2016-06-17 | 2016-11-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CN106091265B (zh) * | 2016-06-17 | 2018-11-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CN107449110A (zh) * | 2017-07-26 | 2017-12-08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和方法 |
WO2020220482A1 (zh) * | 2019-04-30 | 2020-11-0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冷媒系统和空调器 |
CN111854235A (zh) * | 2020-07-20 | 2020-10-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系统、空调器、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42924B (zh) | 2018-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786771U (zh) | 空调器 | |
CN104534732A (zh) | 空调器 | |
CN104807229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控制方法 | |
CN105091258A (zh) | 空调器及其冷却控制方法 | |
CN105042924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833010A (zh) | 热回收多联机的室外机及热回收多联机 | |
US9587865B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105674434A (zh) |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 |
CN105157320A (zh) | 冰箱 | |
CN10880044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JP6545252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5240957A (zh) | 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 |
CN204329388U (zh) | 空调器 | |
CN106642790A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4296454A (zh) | 冰箱 | |
CN102287975A (zh) | 冰箱制冷系统、冰箱和该冰箱的控制方法 | |
CN203501527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5387644A (zh) | 冷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042738A (zh) | 冷暖型空调系统和单冷型空调系统 | |
GB2578533A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CN104422208A (zh) | 空调系统 | |
CN112460755B (zh) | 一种空调机组的变频器热管理系统、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 |
CN205174954U (zh) | 制冷系统 | |
CN204534896U (zh) | 热回收多联机的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热回收多联机 | |
CN205536252U (zh) |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