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3495B -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3495B
CN111503495B CN202010325856.1A CN202010325856A CN111503495B CN 111503495 B CN111503495 B CN 111503495B CN 202010325856 A CN202010325856 A CN 202010325856A CN 111503495 B CN111503495 B CN 1115034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rotating
assembly
bracke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58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03495A (zh
Inventor
胡灵超
陈伟雄
王玉年
郭玉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258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034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03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3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03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3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16M11/10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around a horizontal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2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with approximately constant height, e.g. with constant length of column or of le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支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包括转接件和旋转支架主体,旋转支架主体用于驱动转接件绕预设轴线转动;转接件包括转接件本体和设置于转接件本体上的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包括支架安装组件和设备安装结构,支架安装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架安装部,旋转支架主体与部分支架安装部连接;设备安装结构,包括关于预设直线对称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设置有至少两组设备安装结构,且任意两组设备安装结构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的间距不等;预设轴线与预设直线相交。本发明提供的通用型旋转支架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显示设备,适用范围大,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挂架或立架等支架结构用于将电视等显示设备设置于墙上或竖立于某一平面,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调节电视等显示设备的方向,使显示设备既能够横向显示,又能够纵向显示,将显示设备连接至支架的旋转组件上,旋转组件可以驱动显示设备旋转。为了保证显示设备旋转的稳定性,需要保证显示设备的重心与旋转中心大致重合。现有技术中,为了使显示设备的重心与旋转中心大致重合,每种尺寸的电视对应一种支架,这导致支架适用范围小,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显示设备,降低生产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包括转接件和旋转支架主体,所述旋转支架主体用于驱动所述转接件绕预设轴线转动;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转接件本体上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
支架安装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架安装部,所述旋转支架主体与部分所述支架安装部连接;
设备安装结构,用于与显示设备连接,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关于预设直线对称;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设备安装结构,且任意两组所述设备安装结构的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的间距不等;所述预设轴线与所述预设直线相交。
作为优选,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一安装孔;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二安装孔;所述设备第一安装孔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孔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显示设备连接。
作为优选,相邻的两个所述设备第一安装孔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架安装部的间距不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件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上均设置有所述支架安装组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上分别设置有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件本体包括凸筋,所述支架安装组件设置于所述凸筋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安装板和所述凸筋,所述凸筋包括依次连接成U型的第一侧板、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端部均连接有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底板平行,所述设备安装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板,所述支架安装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
作为优选,所述凸筋连接有支撑边,所述支撑边的端面能够与所述旋转支架主体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支架主体靠近所述转接件的一侧具有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支架主体靠近所述转接件的一侧开设有用于线缆穿出的外接开口,所述外接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支架主体包括:
固定组件,安装在待安装结构上;
旋转组件,与所述支架安装组件连接,并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能够根据显示设备尺寸选择合适的设备安装组件与显示设备连接,选择合适的支架安装部与旋转支架主体连接,从而使显示设备可以稳定地旋转。本发明提供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显示设备,适用范围大,厂家无需配备多种旋转支架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旋转支架结构、显示设备与连接框架的待装配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旋转支架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旋转支架主体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旋转支架主体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旋转支架结构安装在显示设备上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旋转支架主体显示出容置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卡槽部与挂耳卡接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限位件与挂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固定组件上挂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旋转组件显示出外接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旋转支架主体的爆炸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旋转支架主体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设备、转接件与旋转支架主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转接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底座与转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的爆炸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台阶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旋转支架主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底座与转接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旋转支架主体;11、固定组件;111、固定安装部;1111、通孔;1112、第一主体;1113、第一轴套部;1114、穿轴孔;112、支撑块;1121、第一弧形面;113、挂耳;12、旋转组件;121、旋转安装部;1211、容置槽;1212、第二主体;1213、第二轴套部;1214、外接开口;1215、凸耳;122、环形阻尼件;123、弧形阻尼件;13、驱动装置;131、齿条部;1311、齿形结构;1312、限位触头;132、齿轮箱;1321、驱动齿轮;133、驱动组件;14、限位开关;141、限位弹片;15、第一限位部;16、第二限位部;17、转轴组件;171、限位部;1711、第二弧形面;172、转轴主体;1721、储油槽;173、锁定件;174、轴承;1741、滚珠;18、驱动板;19、容置空间;
2、连接框架;21、容置区域;22、卡槽部;221、第一凹槽;222、第二凹槽;2221、导向斜面;
23、定位孔;24、限位件;241、连接部;242、限位部;25、避让槽;26、扎线孔;261、第一扎线孔;262、第二扎线孔;263、第三扎线孔;264、第四扎线孔;
3、线缆;4、转接件;41、支架安装部;42、设备安装结构;421、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1、设备第一安装孔;422、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1、设备第二安装孔;43、第一本体;44、第二本体;45、凸筋;451、第一侧板;452、底板;453、第二侧板;46、安装板;47、支撑边;
5、底座;51、容纳槽;52、螺纹孔;53、立柱穿线孔;
6、转接结构;61、上定位卡槽;62、加强筋;63、第四固定孔;64、第一固定孔;65、转接结构穿线孔;66、下定位卡槽;67、避让孔;
7、台阶螺钉;71、螺帽;72、中间部;73、螺杆;8、第一螺钉;9、第二螺钉;
100、显示设备;101、显示设备本体;102、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转支架结构,如图1-2所示,旋转支架结构包括旋转支架主体1,旋转支架主体1包括固定组件11、旋转组件12及驱动装置13,其中,固定组件11安装在待安装结构上,旋转组件12安装在显示设备100上,并与固定组件11转动连接,驱动装置13设置于固定组件11和旋转组件12之间,驱动装置13用于驱动旋转组件12旋转,以带动显示设备100在其所在平面内相对固定组件11旋转。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一中,待安装结构可以为墙体或固定的架体等。
通过驱动装置13的驱动,旋转组件12相对固定组件11旋转的同时,能够带动显示设备100在其所在平面内相对待安装结构旋转,从而实现显示设备100角度的调整,该角度可随旋转角度的改变而变化,以此满足使用者对角度调节的需求,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普通挂架或立架而言,该旋转支架结构更加实用和灵活。
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电视机、电脑显示器、广告机和儿童教育机,利用旋转支架结构能够方便调整显示设备100的角度,比如将横屏切换为竖屏,或者是调整为某一特定角度,通过满足使用者的不同角度需求,能够实现将显示设备100调整到最佳观看效果的目的。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11包括固定安装部111,固定安装部111与待安装结构相连,旋转组件12包括旋转安装部121,旋转安装部121与显示设备100相连,固定安装部111和旋转安装部121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驱动装置13的容置空间19。
具体地,固定安装部111包括第一主体1112及第一翻边,旋转安装部121包括第二主体1212及第二翻边,第一主体1112设置为圆形薄板结构,第二主体1212与第一主体1112相匹配,第一翻边围设在第一主体1112的边缘并朝向旋转安装部121凸起,第二翻边围设在第二主体1212的边缘并朝向固定安装部111凸起,而且第一主体1112的尺寸小于第二主体1212的尺寸,以使固定安装部111位于旋转安装部121的内侧时,第一翻边位于第二翻边的内侧,且第一翻边至少部分与第二翻边叠设,以保证固定安装部111与旋转安装部121之间的封闭性,从而保证能够为驱动装置13提供一个密封性良好的容置空间19。上述的固定安装部111和旋转安装部121的结构简单有效,相比其他形状和结构,更能保证在旋转安装部121和固定安装部111相对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两个结构间的封闭性。可选地,旋转安装部121和固定安装部111均由钣金件制成,加工方便,且不易变形。
为了实现显示设备100能够在其所在平面内相对待安装结构旋转,需要旋转安装部121绕着某一特定轴线相对固定安装部111转动。为此,旋转支架主体1还包括转轴组件17,旋转组件12的旋转安装部121通过转轴组件17与固定组件11的固定安装部111转动连接,在驱动装置13的驱动下,旋转安装部121将以转轴组件17为旋转中心相对固定安装部111旋转,从而带动显示设备100在其所在平面内以转轴组件17为旋转中心相对待安装结构旋转。
为便于将转轴组件17与固定安装部111和旋转安装部121组装配合,在第一主体1112的中心设置有朝向旋转安装部121的第一轴套部1113,第二主体1212的中心设置有朝向固定安装部111的第二轴套部1213,第一轴套部1113套设在第二轴套部1213的外侧且与第二轴套部1213同轴设置。相应地,转轴组件17包括转轴部,转轴部包括转轴主体172,转轴主体172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孔道,将第二轴套部1213穿设在该孔道内,以使转轴主体172位于第一轴套部1113及第二轴套部1213之间,且转轴主体172的端部恰好能够抵接在第二主体1212上,在驱动装置13的驱动下,旋转安装部121及转轴部将以转轴主体172为旋转中心相对固定安装部111旋转,从而带动显示设备100在其所在平面内以转轴主体172为旋转中心相对待安装结构旋转。
此外,转轴部还包括限位部171,限位部171设置在转轴主体172的远离第二主体1212的一端上,限位部171与第一主体1112相抵接。具体为,限位部171的朝向第二主体1212的一侧恰好抵接在第一主体1112上,以保证旋转过程中的固定安装部111和旋转安装部121的相对位置及状态,进而有效保证平稳转动。本实施例中,转轴主体172设置为圆柱结构,限位部171设置为法兰结构,限位部171设置在转轴主体172的一端且与转轴主体172同轴设置。为提高转轴部的整体性,以保证转轴部的强度,转轴部采用一体成型加工出转轴主体172和限位部171。另外,转轴部为塑胶材质构件,以便在第二主体1212绕转轴部相对第一主体1112转动时,限位部171与第一主体1112相抵接的同时会产生相对第一主体1112的转动,而塑胶材质的转轴部与金属材质的第一主体1112配合,不易产生较大的摩擦和噪音,有利于保证结构质量及旋转的平稳性。
为了方便转轴部的安装和拆卸,转轴组件17还包括锁定件173,锁定件173穿过第二主体1212与转轴部相连,以将旋转安装部121与转轴部相连。具体地,锁定件173包括锁紧螺栓及螺母,锁紧螺栓依次穿过第二主体1212、转轴主体172和限位部171,以使锁紧螺栓的大端部抵接在第二主体1212上,锁紧螺栓的小端部位于限位部171的沉孔内,再通过螺母与锁紧螺栓的螺纹连接,能够将旋转安装部121与转轴部可靠锁紧。优选锁定件173设置多个,且多个锁定件173沿转轴部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以保证受力均匀,并提高连接强度。
更为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71的与第一主体1112相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弧形面1711,第二弧形面1711的设置减小了限位部171与第二主体1212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减少摩擦阻力。
此外,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转轴主体172的周向设置有储油槽1721,储油槽1721能够容纳润滑油。具体地,储油槽1721的槽口朝向第一轴套部1113设置,通过储油槽1721能够在转轴主体172和第一轴套部1113之间持续供油,以在转轴部与第一主体1112之间形成油膜,通过油膜润滑能够进一步降低摩擦阻力和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转轴组件17还包括轴承174,轴承174套设在转轴主体172上,具体为套设在第一轴套部1113上,并位于第二主体1212和第一主体1112之间,轴承174的滚珠1741分别与第二主体1212和第一主体1112滚动接触,一方面能够在第二主体1212和第一主体1112之间提供横向支撑,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轴承174伴随第一主体1112相对第二主体1212同步转动时,轴承174与第二主体1212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以保证平稳旋转,固定组件11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与固定安装部111相连,支撑组件能够支撑于旋转组件12和固定安装部111之间。本实施例中,将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主体1112的周边,并靠近第一翻边,以在第二主体1212的边缘和第一主体1112的边缘之间提供横向支撑。最终通过支撑组件和轴承174的协同配合,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二主体1212和第一主体1112的相对位置,使得第二主体1212和第一主体1112的间距更加稳定,从而能够提高旋转支架主体1的结构刚度,进而使得旋转更平稳。
更为具体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块112,多块支撑块112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一主体1112的周边,且支撑块112的朝向第二主体1212的一面为第一弧形面1121,第一弧形面1121与第二主体1212相抵接。通过设置多个支撑块112,能够使支撑力分布地更均匀,支撑更全面,还能有效控制支撑组件的占用空间;通过设置第一弧形面1121,能够减小与第二主体1212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摩擦阻力。本实施例中,支撑块112共设置四个且沿第一主体1112的周边均匀分布,在有限的容置空间19内,支撑组件的占用面积较小,且支撑力分布均匀,能够有效控制旋转支架主体1的重量,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具体设置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支撑组件与固定安装部111可以是分体加工成型再连接成一体,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加工,支撑块112可以是长方体、立方体或球体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不作限定。
如图2和图5所示,驱动装置13包括传动组件及驱动组件133。其中,传动组件包括齿条部131和齿轮箱132,齿条部131设置于第一主体1112上,齿轮箱132设置于第二主体1212上,齿轮箱132与齿条部131啮合传动;驱动组件133设置于第一主体1112上,驱动组件133用于驱动齿轮箱132转动。通过驱动组件133与齿轮箱132的传动连接,以及齿轮箱132与齿条部131的啮合传动,能够实现旋转组件12以转轴组件17为旋转中心相对固定组件11的转动,其结构简单有效。具体地,驱动组件133包括驱动电机,齿轮箱132的输出端设置有驱动齿轮1321,驱动齿轮1321与齿条部131啮合配合,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驱动齿轮1321相对齿条部131转动,将带动旋转组件12以转轴组件17为旋转中心相对固定组件11转动,齿轮齿条的啮合传动方式能够精准控制旋转组件12与固定组件11的相对运动,以提高旋转支架结构的角度调节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3的齿轮箱132及驱动组件133通过壳结构装配在一起,以提高整体性,并使结构更加紧凑。而且通过驱动电机的正转和反转,可以实现旋转组件12以转轴组件17为旋转中心相对固定组件11的往复转动。
具体而言,驱动装置13通过壳结构与第一主体1112相连,使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安装在第一主体1112上,整体性更好,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之间的电连接更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单独安装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即将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分开安装在第一主体1112上,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齿条部131设置为圆弧结构,圆弧结构的内侧设置有齿形结构1311,齿形结构1311与驱动齿轮1321相啮合,通过驱动电机的驱动,驱动齿轮1321将沿切向相对齿条部131移动,移动轨迹为弧线,将带动旋转组件12以转轴组件17为旋转中心相对固定组件11转动。具体而言,将齿形结构1311设置在齿条部131的内侧,即驱动齿轮1321与齿形结构1311的内切圆相配合,一方面能够使驱动装置13的结构更紧凑,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够增大动力力臂长度,以提高旋转力。
可选地,旋转支架结构的旋转角度可以通过齿条部131的弧长及弧度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将齿条部131的弧长设置为1/4圆,即弧度设置为90°,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驱动齿轮1321能够沿切向相对齿条部131转过1/4圆的弧长,从而带动了旋转组件12以转轴组件17为旋转中心相对固定组件11进行90°转动,进而实现了显示设备100的横向和竖向切换,即显示设备100的横屏和竖屏的切换。在实际应用中,弧长和弧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为对旋转支架结构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定,防止旋转范围超过极限位置,旋转支架主体1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设置在旋转安装部121上,限位组件能够限定旋转安装部121的转动角度,使得旋转支架结构的旋转角度控制在极限范围内,进而避免发生过度转动,而损坏旋转支架结构。
可选地,如图2、6、7所示,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开关14,限位开关14与驱动组件133的控制电路电连接,限位开关14能够被所述齿条部131触发,以控制驱动组件133的启停。具体地,限位开关14包括限位弹片141,限位弹片141为限位开关14的主体上的弹性凸起,齿条部131的朝向限位开关14的一端凸设有限位触头1312,当旋转组件12转动到极限位置时,限位触头1312将与限位弹片141相抵触,触发限位开关14与驱动组件133的连接断开,驱动装置13将停止驱动,使得旋转组件12随即停止旋转。更为具体地,限位弹片141与限位开关14的主体倾斜设置,以保证限位弹片141与限位触头1312间形成缓冲配合,从而避免限位开关14伴随旋转安装部121同步转动时,固定侧的齿条部131的限位触头1312对限位弹片141产生冲击而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中,限位开关14设置有两个,旋转组件12转动的极限位置包括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因此驱动组件133的转动范围就在这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将两个限位开关14分别设置在驱动组件133的转动范围的两端,当旋转组件12转动到竖直位置或水平位置时,对应的限位开关14恰好能够与齿条部131的对应一端的限位触头1312相配合,通过限位触头1312与限位弹片141的抵触,能够触发限位开关14与驱动组件133断开连接,使得驱动装置13停止驱动,旋转组件12停止旋转。
可选地,除了采用限位开关14外,限位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机构,将第二限位机构设置为机械限位,以保证在限位开关14失效时,还能对旋转组件1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定。具体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15和第二限位部16,第一限位部15和第二限位部16的其中一个设置于齿条部131上,另一个设置于旋转组件12上,第一限位部15与第二限位部16相抵接,以限制旋转组件12的旋转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5设置于齿条部131上,第二限位部16设置于旋转安装部121上,第一限位部15与第二限位部16相抵接,以限制旋转组件12的旋转角度。具体而言,第一限位部15设置为齿条部131的端部的第一限位平面,第二限位部16设置为安装在旋转安装部121上的凸块,该凸块的朝向第一限位平面的一侧设置为第二限位平面,当旋转组件12转动到极限位置时,第二限位平面能够与第一限位平面相抵接,以使旋转组件12与固定组件11相对静止,从而限制旋转组件12的旋转角度。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结合起来,通过限位过程相互协同配合,实现双重限位,进而提供双重保护。具体而言,如图6、7所示,将限位开关14设置在第二限位部16(凸块)的顶部,将限位触头1312凸设在第一限位部15所在平面的上部,以使限位触头1312相对第一限位平面朝向第二限位部16凸出。可选地,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第一限位机构先于第二限位机构作用。本实施例为第一限位机构先于第二限位机构作用,具体而言,当旋转组件12转动到极限位置时,首先发生限位触头1312与限位弹片141的抵触,此时第一限位部15的第一限位平面与第二限位部16的第二限位平面之间存在间隙,如果限位开关14没有失效,通过限位触头1312与限位弹片141的抵触,可以将驱动装置13停运,旋转组件12随即停止旋转;如果限位开关14失效,驱动装置13将会继续驱动,带动旋转组件12继续转动,第一限位平面与第二限位平面的间隙逐渐减小直至相互抵接,此时,旋转组件12与固定组件11相对静止,形成机械限位,旋转组件12不再转动。最终通过限位开关14和机械限位的双重限位,提供了双重保护,使旋转支架结构的转动更可控。
考虑到驱动装置13是旋转支架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中厚度最大的,它的厚度决定着结构整体厚度,而结构整体厚度越大,显示设备100与待安装结构之间的距离则越大,这意味着所占用的空间会越大。为此,将驱动装置13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为伸出旋转组件12的主体,以便利用显示设备100的背部的空间容纳该伸出部分,因为该伸出部分不再占用固定组件11和旋转组件12之间的容置空间19,相比将驱动装置13整体容纳在容置空间19内,减小了旋转支架结构的占用空间,减小了显示设备100与待安装结构间的距离,实现了减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是驱动装置13中厚度最大的构件,其厚度决定着驱动装置13的厚度,因此,将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为伸出旋转组件12的主体,具体为,伸出旋转组件12的第二主体1212。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0可以为超薄液晶电视机等显示设备,如图2、8所示,该显示设备100包括显示设备本体101以及壳体102,显示设备本体101为液晶显示屏,壳体102设置于显示设备本体101的下部,并凸出于显示设备本体101设置,而壳体102能够将设置在显示设备本体101上的电路板、散热等构件包裹起来,旋转组件12安装于壳体102上,旋转组件12与显示设备本体101之间具有间隙,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的凸出于第二主体1212的结构能够伸入到该间隙内。通过将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伸出旋转组件12主体的这部分结构容纳在旋转组件12与显示设备本体101之间的间隙内,能够减小旋转支架结构的占用空间,进而减小显示设备100与待安装结构间的距离,实现减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3、8、9所示,在第二主体1212上设置容置槽1211,容置槽1211的槽口朝向固定组件11设置,容置槽1211的槽底朝向背离固定组件11的一侧凸出,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出第二主体1212并容纳在容置槽1211内。通过容置槽1211对该伸出部分的容纳,能够减小旋转支架结构的占用空间,进而减小显示设备100与待安装结构间的距离,实现减薄效果,而且结构简单,密封性好。
具体地,容置槽1211的形状与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的形状相匹配,便于在容纳该伸出部分的同时,利用容置槽1211的槽壁对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进行限位,而且容置槽1211还不会占用第二主体1212过多的安装面积。
本实施例中,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由壳结构包裹为一体,通过该壳结构与第一主体1112相连,使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一次性安装在第一主体1112上,相应的,容置槽1211需要设置为能够容纳该壳结构的形式。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分开安装在第一主体1112上时,就需要分别对应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设置槽结构。具体地,容置槽1211包括第一仿形槽及第二仿形槽,其中,第一仿形槽与驱动组件133的形状相适配,第二仿形槽与齿轮箱132的形状相适配。通过设置第一仿形槽及第二仿形槽,能够分别容纳驱动组件133和齿轮箱132,并且能够利用各自的仿形槽单独进行限位,从而提升了限位效果。
此外,在齿轮箱132和驱动组件133分开安装在第一主体1112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驱动组件133和齿轮箱132之间良好的电连接,可以将第一仿形槽与第二仿形槽设置为相连通,以避免设置在第一仿形槽和第二仿形槽之间的槽壁对驱动组件133和齿轮箱132的电连接产生干涉,而且相比分别加工第一仿形槽与第二仿形槽,相连通的加工更简单。
当然,除了采用容置槽1211外,还可以采用容置孔。具体地,在第二主体1212设置容置孔,驱动组件133和齿轮箱132的至少部分结构由容置孔伸出第二主体1212。利用容置孔,既能实现减薄效果,而且加工制作更简单。更为具体地,容置孔的形状与驱动组件133和齿轮箱132的形状相适配,能保证在实现驱动组件133和齿轮箱132通过容置孔伸出第二主体1212的同时,避免了第二主体1212的安装面积的浪费。
更进一步地,为避免容置槽1211或容置孔内部的尖角刮伤驱动组件133、齿轮箱132或包裹它们的壳结构,将容置槽1211和容置孔的内部的尖角处均设置为倒角结构,以保护驱动组件133、齿轮箱132或包裹它们的壳结构的表面质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主体1212上还设置有外接开口1214,设置在第二主体1212上的驱动板18能够通过外接开口1214与旋转支架主体1的外部相连通。具体地,驱动板18的朝向旋转支架主体1内部的一侧能够与驱动组件133和/或限位开关14电连接,利用驱动板18的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对驱动组件133和/或限位开关14供电并传输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旋转支架主体1的旋转运动,而驱动板18的朝向旋转支架主体1外部的一侧能够与外接电源相连通,外接电源通过驱动板18向旋转支架主体1供电。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为将旋转支架主体1安装在待安装结构上,通常会在待安装结构上预先安装一个连接支架,旋转支架主体1与连接支架相连,以将旋转支架结构与待安装结构相连。然而,连接支架本身存在一定厚度,旋转支架结构安装于待安装结构后的整体厚度必然包含了连接支架的厚度,不利于实现极致超薄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2、10、11所示,本实施例的旋转支架结构还包括连接框架2,连接框架2安装于待安装结构上,旋转支架主体1通过连接框架2安装于待安装结构上,连接框架2围成容置区域21,连接框架2上设置有卡槽部22;相应地,旋转支架主体1上设置挂耳113,挂耳113与卡槽部22卡接配合,以将旋转支架主体1安装在容置区域21内,并使旋转支架主体1与待安装结构贴合,旋转支架主体1能够驱动与旋转支架主体1相连的显示设备100在其所在平面内相对待安装结构转动。
该连接框架2的结构简单有效,通过卡槽部22与挂耳113的卡接配合,能够将旋转支架主体1可靠地安装在待安装结构上,并且通过容置区域21对旋转支架主体1的收容作用,使得旋转支架主体1的朝向待安装结构的一侧能够与该待安装结构相贴合,使得旋转支架结构安装于待安装结构后的整体厚度不再包含连接框架2本身的厚度,从而能够实现极致超薄的效果。
如图1、2、10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框架2为矩形框架结构,卡槽部22设置在矩形框架结构的框架上,容置区域21设置在方形框架结构的内部,旋转支架主体1恰好能够收容在容置区域21内,而不与方形框架结构发生干涉,并通过挂耳113与卡槽部22卡接配合,使得旋转支架主体1与待安装结构相贴合。
具体而言,挂耳113设置在固定安装部111的周向侧壁上,不会增加整体结构的厚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固定安装部111的周向侧壁即为上述提到的固定安装部111的第一翻边。具体为,如图12所示,在固定安装部111的周向侧壁设置通孔1111,将挂耳113的主体安装在固定安装部111内,挂耳113的端部由通孔1111伸出固定安装部111的周向侧壁,这种设置方式不会影响整体结构厚度,而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本实施例中,如图1、10所示,在连接框架2的左右两侧的框架上均设置有卡槽部22,将固定安装部111的左右两侧的挂耳113卡接在对应的卡槽部22内。通过旋转支架主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与连接框架2的左右两侧的相连,保证了横向受力的平衡,从而不会发生旋转支架主体1的边缘倾斜,使旋转支架主体1的安装更稳固。
具体地,卡槽部22包括第一凹槽221及第二凹槽222,第一凹槽221沿连接框架2的左右两侧的框架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凹槽222设置在第一凹槽221的槽壁上,第一凹槽221与第二凹槽222相连通,挂耳113能够通过第一凹槽221卡接于第二凹槽222内。该卡槽部22的结构简单有效,一方面能够方便挂耳113先穿过第一凹槽221再进入第二凹槽222并与第二凹槽222卡接的连串操作,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第二凹槽222的槽壁对挂耳113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壁进行限位,从而防止挂耳113在其厚度方向上晃动,而影响旋转稳定性。第一凹槽221沿连接框架2的左右两侧的框架的厚度方向延伸,可以是贯通结构,也可以是不贯通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21沿连接框架2的左右两侧的框架的厚度方向延伸并贯通。更为具体地,第二凹槽222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保证挂耳113竖直卡接在第二凹槽222内,使得旋转支架主体1始终处于竖立状态,进而保证旋转支架主体1的朝向待安装结构的一侧始终与待安装结构相贴合。
优选在第二凹槽222的槽口处设置导向斜面2221,导向斜面2221用于引导挂耳113进入第二凹槽222内部,通过导向斜面2221能够保证挂耳113更为顺畅地进出第二凹槽222。本实施例中,如图1、2、10所示,第二凹槽222的槽口处设置有导向斜面2221设置有两个,即每个槽壁均设置有一导向斜面2221,两个导向斜面2221形成了喇叭口,能够进一步避免挂耳113进出第二凹槽222时,不与槽壁发生磕碰。
此外,本实施例的连接框架2的底部框架上设置有定位孔23,将设置于固定安装部111的底部的挂耳113插接在该定位孔23内。定位孔23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对旋转支架主体1进行限位,一方面能够保证旋转支架主体1的稳固安装,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旋转支架主体1的竖直状态,防止旋转支架主体1的底部发生倾斜。
此外,本实施例的连接框架2的顶部框架上设置有限位件24,限位件24用于对设置于固定安装部111的顶部的挂耳113进行限位,能够更进一步保持旋转支架主体1的竖直状态,防止旋转支架主体1的顶部发生倾斜。
具体地,如图11所示,限位件24包括连接部241及限位部242,连接部241与连接框架2的顶部框架相连,限位部242与连接部241相连,限位部242的端部与旋转支架主体1相抵持,限位部242的侧面与旋转支架主体1的顶部的挂耳113相抵接,以将挂耳113限位在限位部242和连接框架2之间。通过限位件24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以及挂耳113的厚度方向上同时对旋转支架主体1的顶部进行限位,避免挂耳113沿竖直方向晃动而脱出第二凹槽222,并防止旋转支架主体1的顶部发生倾斜,结构巧妙而有效。
更为具体地,连接框架2的顶部设置有避让槽25,避让槽25的槽口朝向旋转支架主体1设置,限位部242穿设在避让槽25内。避让槽25的设置既方便了限位部242穿过,以与旋转支架主体1相抵持,又能对限位部242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4为一体加工成型,包括横向设置的连接部241和竖向设置的限位部242,连接部241通过锁紧件安装在顶部框架上,限位部242穿过避让槽25竖直向下与旋转支架主体1相抵持。
具体地,旋转支架主体1安装在连接框架2的操作过程是:在旋转支架主体1放入容置区域21的过程中,保持左右两侧的挂耳113对准对应的卡槽部22的第一凹槽221,底部的挂耳113对准定位孔23,移动旋转支架主体1使挂耳113通过第一凹槽221的槽口进入第一凹槽221内,再向下移动旋转支架主体1使挂耳113进入第二凹槽222内并与第二凹槽222卡接的同时,底部的挂耳113插入定位孔23内,此时旋转支架主体1与待安装结构相贴合,再将限位件24安装在顶部框架上,使限位部242穿过避让槽25竖直向下与旋转支架主体1相抵持,限位部242的侧面与旋转支架主体1的顶部的挂耳113相抵接。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线缆3沿着连接框架2的框架布设,为限定线缆3的布设状态,在连接框架2的框架上设置扎线孔26,将扎带穿过扎线孔26并围成闭环结构,通过将线缆3穿入闭环结构内实现对线缆3的限位。值得注意的是,线缆3有一定的活动余量,以保证旋转过程中不发生线缆3硬牵引情况。
具体地,连接框架2的框架上设置有多个扎线孔26,扎线孔26可以设置在框架的端部,也可以设置在框架的中部,以便使用者根据插线口位置合理布设线缆3。以图14所示为例,连接框架2上设置有第一扎线孔261、第二扎线孔262、第三扎线孔263及第四扎线孔264,如果显示设备100的电源插口设置在其背部的右侧,且显示设备10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选择第三扎线孔263和第四扎线孔264进行线缆3绑扎;如果显示设备100的电源插口设置在其背部的左侧,且显示设备10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选择第一扎线孔261、第二扎线孔262和第四扎线孔264进行线缆3绑扎。在其他实施例中,扎线孔26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和其他位置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实施例二
如图15和图16,并结合图1、图10-图14,该实施例二的旋转支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旋转支架主体1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二的旋转支架结构为手动型旋转支架结构,通过手动驱动显示设备100旋转,实现其所在平面内任意角度的切换。
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手动旋转支架结构包括旋转支架主体1,旋转支架主体1包括固定安装部111、旋转安装部121、阻尼机构和转轴组件17。固定安装部111用于与待安装结构连接,固定安装部111开设有穿轴孔1114。旋转安装部121用于与显示设备100相连,旋转安装部121与固定安装部111转动连接,固定安装部111与旋转安装部121之间具有容置空间19。阻尼机构设置于容置空间19内,阻尼机构的一侧与固定安装部111的内壁抵接,另一侧与旋转安装部121的内壁抵接,即阻尼机构的厚度大于容置空间19的厚度。
当需要旋转显示设备100时,手动施力于显示设备100或旋转安装部121,以克服旋转安装部121与阻尼结构之间的摩擦阻力,或克服固定安装部111与阻尼结构之间的摩擦阻力;当显示设备100的角度调节完毕后,撤销施加于显示设备100或旋转安装部121的力,在阻尼结构之间的摩擦阻力的作用下,显示设备100便可以停止转动。
转轴组件17包括相连接的限位部171和转轴主体172,转轴主体172转动穿设于穿轴孔1114,并与旋转安装部121连接,限位部171与固定安装部111的外壁抵接,转轴组件17的限位部171可以限制旋转安装部121沿旋转主体的轴向窜动,转轴组件17可以支撑旋转安装部121,并使旋转安装部121绕转轴组件17的轴线转动。
转轴主体172与固定安装部111的穿轴孔1114的内壁接触,转轴主体172与穿轴孔1114的孔壁正对的位置上开设有储油槽1721,储油槽1721内可以容置润滑油,从而减小转轴主体172与穿轴孔1114的内壁的摩擦力,避免转轴主体172磨损,提高旋转安装部121转动稳定性。限位部171与固定安装部111的外壁抵接还可以限制润滑油泄露。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二中的固定安装部111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示的固定安装部111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旋转安装部121的结构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旋转安装部121未设置容置槽1211,旋转安装部121的其他结构未发生变化。
如图15所示,固定安装部111还包括第一轴套部1113,转轴主体172穿设于第一轴套部1113内。本实施例二中旋转安装部121的第二轴套部1213穿设于转轴主体172的孔道内,固定安装部111的第一轴套部1113套设于第二轴套部1213外,第二轴套部1213、转轴主体172与第二轴套部1213同轴设置。第二轴套部1213与转轴组件17通过锁定件173连接。具体地,锁定件173可以包括锁紧螺栓及螺母。
如图15和图16所示,阻尼机构包括环形阻尼件122和多个弧形阻尼件123。环形阻尼件122套设于第一轴套部1113外。优选地,在旋转安装部121旋转时,为了使环形阻尼件122仅与固定安装部111和旋转安装部121中的一个滑动摩擦,提高环形阻尼件122的使用寿命,环形阻尼件122的一侧与固定安装部111和旋转安装部121中的一个连接,另一侧与固定安装部111和旋转安装部121中的另一个的内壁抵接。为使得旋转安装部121各部分受力均匀,多个弧形阻尼件123间隔设置于同一圆周上。更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弧形阻尼件123的间隔相等。在本实施例中,阻尼机构由橡胶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机构还可以由其他弹性材料制成。
转轴主体172与旋转安装部121连接,因此,转轴组件17随旋转安装部121一同旋转,为减小转轴组件17与固定安装部111之间的摩擦力,限位部171靠近固定安装部111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凸起,环形凸起与固定安装部111的外壁抵接。
更进一步地,为减小转轴组件17与固定安装部111之间的摩擦力,环形凸起与固定安装部111抵接的端面为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弧形面1711。
储油槽1721设置有多个,多个储油槽1721沿转轴主体172的周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二中的储油槽1721的结构与作用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手动旋转支架结构还包括连接框架2,固定安装部111通过连接框架2安装于待安装结构上。连接框架2的具体结构和作用、以及连接框架2与旋转支架主体1连接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卡槽部22、旋转支架主体1上设置的挂耳113以及限位件24,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17所示,并结合图1、图2、图9和图13,该实施例三的旋转支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三提供的旋转支架结构为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通用型旋转支架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显示设备100,适用范围大,厂家无需配备多种旋转支架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本实施例三提供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包括转接件4,并主要通过转接件4实现上述效果。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包括转接件4和旋转支架主体1,旋转支架主体1用于驱动转接件4绕预设轴线转动,旋转支架主体1通过转接件4连接于显示设备100。具体地,预设轴线为旋转支架主体1的转轴组件17的中心轴线。转接件4包括转接件本体和设置于转接件本体上的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包括支架安装组件和设备安装结构42。
支架安装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如图17所示)间隔设置的支架安装部41,旋转支架主体1与部分支架安装部41连接。
设备安装结构42包括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关于预设直线对称,且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沿第二方向(如图17所示)间隔设置,预设轴线与预设直线相交。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的间距为D。转接件4设置有至少两组设备安装结构42,且任意两组设备安装结构42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的间距D不等。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尺寸的显示设备100上均间隔设置有两组安装点,且两组安装点的间距随显示设备100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显示设备100的重心R位于两组安装点的连线的中垂线上。
显示设备100的两组安装点分别与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对应。安装显示设备100时,选择其中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的间距D与两组安装点的间距相等的设备安装结构42与显示设备100连接,此时显示设备100的重心R位于预设直线上。根据显示设备100的重心R的位置,调节旋转支架主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选择位置最佳的支架安装部41与旋转支架主体1连接,以尽量缩小显示设备100的重心R与其旋转中心的间距,或使显示设备100的重心R与其旋转中心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为显示设备100的高度方向,此时,预设直线为显示设备100的中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还可以为其他方向,只要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能够根据显示设备100尺寸选择合适的设备安装组件与显示设备100连接,选择合适的支架安装部41与旋转支架主体1连接,从而使显示设备100可以稳定地旋转。通用型旋转支架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显示设备100,适用范围大,厂家无需配备多种旋转支架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组设备安装结构42,其中第一组设备安装组件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的间距D1为200mm,第二组设备安装组件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的间距D2为300mm。当显示设备100的尺寸较小时,可以选择第一组设备安装组件,相反,当显示设备100的尺寸较大时,可以选择第二组设备安装组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设备安装结构42不限于两组,可以是三组,也可以是三组以上。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的间距D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限于200mm和300mm。
优选地,支架安装部41为支架安装孔。优选地,设备安装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设备安装组件关于预设直线对称设置。
优选地,旋转支架主体1可以为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提供的旋转支架主体1。如图17所示,并参照图1和图15,旋转支架主体1包括安装在待安装结构上的固定组件11和与固定组件11转动连接旋转组件12,其中旋转组件12与支架安装组件连接。具体地,旋转支架主体1的旋转安装部121上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凸耳1215,下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凸耳1215,凸耳1215上开设有固定孔,连接件穿过孔和支架安装孔实现转接件4与旋转支架主体1的连接。优选地,一组支架安装组件设置在两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之间,另一组支架安装组件设置在两组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之间。
优选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和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通过连接件与显示设备100连接。如果仅通过调节旋转支架主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不能使显示设备100的重心R与旋转中心重合时,选择合适的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和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与显示设备100连接。
调节旋转支架主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使旋转支架主体1与对应的支架安装部41连接可以实现旋转中心的粗调。优选地,为了实现旋转中心的微调,相邻的两个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支架安装部41的间距不相等。即相邻的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和支架安装部41沿第一方向的间距为旋转中心可调的最小距离。由于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与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是对称设置的,即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与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一一正对设置,因此,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与支架安装部41的间距也不等。
优选地,为了减轻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的重量,转接件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本体43和第二本体44,第一本体43和第二本体44上均设置有支架安装组件,第一本体43和第二本体44上分别设置有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
旋转支架主体1靠近转接件4的一侧具有凸起,凸起位于第一本体43和第二本体44之间。该凸起为实施例一中驱动装置13伸出旋转组件12的主体。因此,当旋转支架主体1为实施例一中的结构时,转接件4的设置不会增加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的厚度。
旋转支架主体1靠近转接件4的一侧开设有用于线缆3穿出的外接开口1214,外接开口1214位于第一本体43和第二本体44之间,从而可以使转接件4避让线缆3,且便于设备与线缆3插接。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为了提高转接件4的强度,转接件本体包括凸筋45,支架安装组件设置于凸筋45上。优选地,旋转支架主体1与凸筋45抵接,从而提高旋转支架主体1安装稳定性。具体地,凸筋45沿第一方向贯穿转接件本体设置。
第一本体43和第二本体44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安装板46和凸筋45,凸筋45包括依次连接成U型的第一侧板451、底板452和第二侧板453,第一侧板451和第二侧板453的端部均连接有安装板46,安装板46与底板452平行,设备安装结构42设置于安装板46,支架安装组件设置于底板452。
为进一步提高旋转支架主体1的稳定性,凸筋45连接有支撑边47,支撑边47的端面能够与旋转支架主体1抵接。
实施例四
如图19-图24所示,该实施例四的旋转支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该旋转支架结构为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其包括底座5,底座5代替了实施例一中的连接框架2,底座5的下端可以设置在地面等待安装结构上,使旋转支架结构形成为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旋转支架主体1与底座5的定位,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还包括转接结构6,优选地,转接结构6为圆盘结构。为提高转接结构6的强度,转接结构6上设置有加强筋62。优选地,加强筋62为环形结构,设置有两组加强筋62,两组加强筋62沿转接结构6的径向间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加强筋62。
为提高转接结构6与底座5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减小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的整体厚度,加强筋62向底座5所在侧凸起,底座5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加强筋62的容纳槽51。
优选地,容纳槽51的槽底开设有螺纹孔52,转接结构6上开设有与螺纹孔52相对应的第四固定孔63,第一螺钉8螺接于螺纹孔52和第四固定孔63。
如图20所示,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还包括旋转支架主体1和台阶螺钉7。转接结构6连接于底座5,转接结构6开设有定位卡槽;旋转支架主体1用于与显示设备100连接,且通过台阶螺钉7与转接结构6定位。如图21和图22所示,其中,台阶螺钉7包括依次连接的螺帽71、中间部72和螺杆73,螺杆73与旋转支架主体1螺纹连接,中间部72插设于定位卡槽,螺帽71抵接于转接结构6远离旋转支架主体1的一侧。其中,旋转支架主体1可以为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旋转支架主体1,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旋转支架主体1。
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与显示设备100的组装过程为,将转接结构6连接在底座5上,将旋转支架主体1与显示设备100连接,并将台阶螺钉7螺接于旋转支架主体1上,然后搬动旋转支架主体1或底座5,使中间部72插设至定位卡槽中,并使螺帽71抵接于转接结构6远离旋转支架主体1的一侧,从而可以实现旋转支架主体1与底座5的定位,并使旋转支架主体1悬挂于底座5上。悬挂并定位旋转支架主体1之后,只需要通过一个工作人员便可以固定旋转支架主体1与转接结构6。旋转支架主体1与底座5的定位和连接过程简单,组装效率高,且全程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如图19和图20所示,转接结构6还开设有允许螺帽71穿过的避让孔67。定位卡槽包括上定位卡槽61和下定位卡槽66。上定位卡槽61开口朝上,并开设于转接结构6的上端;下定位卡槽66开设于避让孔67的下侧,并与避让孔67连通。旋转支架主体1上连接有与上定位卡槽61和下定位卡槽66对应的台阶螺钉7。
如图19、图20和图23所示,转接结构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孔64,旋转支架主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64相对的第二固定孔,第二螺钉9穿设于第一固定孔64和第二固定孔,并与第二固定孔螺接。
如图20所示,旋转支架主体1上开设有支架穿线孔,具体地,第二主体1212上开设有孔,该孔与中转轴主体172的孔道连通,形成支架穿线孔。转接结构6上开设有与支架穿线孔相对设置的转接结构穿线孔65,支架穿线孔和转接结构穿线孔65允许显示设备100的线缆3穿过。
如图24所示,为了隐藏和保护线缆3,底座5为中空结构的立柱,立柱上开设有与转接结构穿线孔65相对的立柱穿线孔53,立柱穿线孔53和立柱内允许线缆3穿过。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件(4)和旋转支架主体(1),所述旋转支架主体(1)用于驱动所述转接件(4)绕预设轴线转动;所述转接件(4)包括转接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转接件本体上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
支架安装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架安装部(41),所述旋转支架主体(1)与部分所述支架安装部(41)连接;
设备安装结构(42),用于与显示设备(100)连接,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关于预设直线对称;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设备安装结构(42),且任意两组所述设备安装结构(42)的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的间距不等;所述预设轴线与所述预设直线相交,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所述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孔(4221)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显示设备(100)连接;
相邻的两个所述设备第一安装孔(4211)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架安装部(41)的间距不相等;
所述旋转支架主体(1)包括:
固定组件(11),安装在待安装结构上;
旋转组件(12),与所述固定组件(11)转动连接;
驱动装置(13),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11)和所述旋转组件(12)之间,所述旋转组件(12)安装在显示设备(100)上,所述驱动装置(13)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组件(12)旋转,以带动所述显示设备(100)在其所在平面内相对所述固定组件(11)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本体(43)和第二本体(44),所述第一本体(43)和所述第二本体(44)上均设置有所述支架安装组件,所述第一本体(43)和所述第二本体(44)上分别设置有所述设备第一安装组件(421)和所述设备第二安装组件(4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本体包括凸筋(45),所述支架安装组件设置于所述凸筋(4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43)和所述第二本体(44)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安装板(46)和所述凸筋(45),所述凸筋(45)包括依次连接成U型的第一侧板(451)、底板(452)和第二侧板(453),所述第一侧板(451)和所述第二侧板(453)的端部均连接有所述安装板(46),所述安装板(46)与所述底板(452)平行,所述设备安装结构(42)设置于所述安装板(46),所述支架安装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45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45)连接有支撑边(47),所述支撑边(47)的端面能够与所述旋转支架主体(1)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主体(1)靠近所述转接件(4)的一侧具有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一本体(43)和所述第二本体(4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主体(1)靠近所述转接件(4)的一侧开设有用于线缆(3)穿出的外接开口(1214),所述外接开口(1214)位于所述第一本体(43)和所述第二本体(44)之间。
CN202010325856.1A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Active CN1115034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5856.1A CN111503495B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5856.1A CN111503495B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3495A CN111503495A (zh) 2020-08-07
CN111503495B true CN111503495B (zh) 2022-07-19

Family

ID=71876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5856.1A Active CN111503495B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03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3863B (zh) * 2020-12-07 2022-07-26 深圳康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壁挂装置以及壁挂式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72847A1 (en) * 2007-03-21 2008-09-24 Associated Industries China, Inc. Display suspending frame
CN102345783A (zh) * 2010-08-05 2012-02-0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器支撑装置
US8226054B2 (en) * 2010-10-18 2012-07-24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Display frame and support unit thereof
CN102865441A (zh) * 2012-10-11 2013-01-09 江苏百弘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器固定结构
CN203594936U (zh) * 2013-11-25 2014-05-14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支架及显示装置
CN105546303A (zh) * 2015-12-11 2016-05-0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上架用显示器前置通用支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72847A1 (en) * 2007-03-21 2008-09-24 Associated Industries China, Inc. Display suspending frame
CN102345783A (zh) * 2010-08-05 2012-02-0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器支撑装置
US8226054B2 (en) * 2010-10-18 2012-07-24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Display frame and support unit thereof
CN102865441A (zh) * 2012-10-11 2013-01-09 江苏百弘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器固定结构
CN203594936U (zh) * 2013-11-25 2014-05-14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支架及显示装置
CN105546303A (zh) * 2015-12-11 2016-05-0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上架用显示器前置通用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3495A (zh) 2020-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73208B (zh) 一种旋转支架结构
CN212510246U (zh) 一种手动旋转支架结构
US11503726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3799111B (zh) 桌面机械臂的驱动结构、桌面机械臂和机器人
US8033513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1503495B (zh)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KR100908729B1 (ko) 틸팅장치
CN214093646U (zh) 支撑架
KR101656614B1 (ko) 모니터 거치장치
US2023015187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fixing apparatus
KR20160121052A (ko) 모니터 거치장치
CN212510377U (zh) 一种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
CN212564991U (zh) 一种旋转支架结构
CN212510140U (zh) 一种旋转支架结构
CN219530478U (zh) 显示器支架
CN112881288A (zh) MicroLED检测设备
CN210197068U (zh) 环形转动装置
CN101441394A (zh) 投影仪调整装置
US11868031B2 (en)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sliding apparatus for photographic equipment and locking assembly thereof
CN214025720U (zh) 桌面机械臂的驱动结构、桌面机械臂和机器人
CN213551902U (zh) 超声设备
KR20090030401A (ko) 디스플레이 기기용 스탠드 장치
CN216560627U (zh) 固定架、试剂仓以及样本分析仪
CN214064391U (zh) 一种可调节转接器
TWM445468U (zh) 安裝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