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0478U - 显示器支架 - Google Patents

显示器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0478U
CN219530478U CN202320376168.7U CN202320376168U CN219530478U CN 219530478 U CN219530478 U CN 219530478U CN 202320376168 U CN202320376168 U CN 202320376168U CN 219530478 U CN219530478 U CN 219530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egment
display
arm
cavity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761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卉
李英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761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0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0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0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支架,显示器支架包括显示器安装座、支撑臂和固定座,显示器安装座用于连接显示器,固定座用于与桌子固定,支撑臂的两端分别与显示器安装座和固定座连接;支撑臂包括第一臂段,第一臂段的前端与显示器安装座连接,第一臂段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盖体,第一壳体和第一盖体可拆卸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能够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第一壳体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线缺口,第一过线缺口的开口端能够供线缆进出第一过线缺口,第一盖体遮挡第一过线缺口的开口端以形成第一过线孔,第一过线孔与第一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支架能够将线缆收纳在其内部,而且,将线缆收纳在显示器支架的内部的操作较为便捷。

Description

显示器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器支架。
背景技术
显示器的背面通常会连接若干线缆,为了减少外露的线缆,可以选择将线缆的一部分容纳在显示器支架的内部,使线缆在显示器支架的内部进行走线。然而,基于显示器支架和线缆的结构特点,现有的显示器支架与线缆之间的组装便捷性较低。例如,使用者需要将线缆的一端从显示器支架的进线口插入显示器支架内部,然后再将线缆的这一端从显示器支架的出线口中抽出;但在显示器支架较狭长的情况下,使用者难以将手伸入显示器支架的内部,从而难以将线缆从进线口拉到出线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显示器支架,将线缆的一部分收纳到该显示器支架内部的操作便捷性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显示器支架,包括:显示器安装座,用于连接显示器;固定座,用于与桌子连接;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支撑臂包括第一臂段,所述第一臂段的前端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臂段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盖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盖体可拆卸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能够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线缺口,所述第一过线缺口的开口端能够供线缆进出所述第一过线缺口,所述第一盖体遮挡所述第一过线缺口的开口端以形成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器支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第一过线孔是由第一盖体盖住第一过线缺口而形成的,在需要将线缆收纳到显示器支架的内部时,使用者可以先将线缆弯折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将线缆的某些部位放入第一过线缺口,最后再将第一盖体盖在第一壳体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支架,在需要将线缆收纳到显示器支架的内部时,不需要先将手伸到显示器支架的内部然后用手在显示器支架的内部对线缆进行拉扯。因此,将线缆收纳到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支架的内部的操作便捷性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盖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磁吸连接或卡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过线孔设置有多个,其中,所述第一臂段的后端的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臂段的侧面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线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一连接座,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连接;第二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臂段的后端;第一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第二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四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连线相互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摩擦片接触,所述第一摩擦片为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和/或,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摩擦片接触,所述第二摩擦片为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和/或,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三摩擦片,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三摩擦片接触,所述第三摩擦片为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和/或,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四摩擦片,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四摩擦片接触,所述第四摩擦片为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三转轴,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一连接座通过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第三转轴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弹力用于阻碍所述第一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座下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支撑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和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以及所述支撑体的顶端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线缆的布线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设置有卡接孔,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支撑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支撑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中,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和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之间;卡接体,连接于所述支撑体,所述卡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卡接体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的顶部向上凸出,所述卡接体卡接于所述卡接孔,所述支撑体的顶端、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和所述卡接体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线缆的布线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器安装座与所述第一连接座转动连接,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向上或向下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臂还包括第二臂段,所述第二臂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臂段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臂段相对于所述第一臂段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臂段的后端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臂段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轴线竖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臂段包括: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过线缺口,所述第二过线缺口的开口端能够供线缆进出所述第二过线缺口;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限定出能够容纳线缆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盖体遮挡所述第二过线缺口的开口端以形成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过线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过线孔设置有多个,其中,所述第二臂段的后端的端面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臂段的侧面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线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器安装座与所述第一臂段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臂段绕一竖直轴线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座包括:上夹板;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与所述上夹板相对固定,所述下安装板间隔设置在所述上夹板的下方,所述下安装板和所述上夹板共同限定出夹持间隙,所述夹持间隙用于容纳桌子的桌板;调节件,与所述下安装板活动连接,所述调节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下安装板升降,所述调节件的顶端位于所述夹持间隙中,所述调节件的顶端和所述上夹板的下表面能够夹紧所述桌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显示器支架的示意图(收纳线缆后的状态);
图2为图1中的显示器支架的第一臂段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第一臂段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E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上升过程中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6为第一连接座上升过程中简化后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和第一连接座之间的转动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和第一连接座之间的转动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9为图3中的第一壳体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的第一臂段拆除第一盖体后的示意图(主要示出第一臂段的后端);
图11为线缆在图9所示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的走向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器安装座与第一臂段之间的组装关系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显示器支架的第二臂段的示意图;
图14为线缆在图13所示的第二壳体的内部的走向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的固定座与桌板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显示器支架,101-显示器安装座,102-第一臂段,103-第二臂段,104-固定座,105-线缆,106-头段,107-支撑臂;
201-第一壳体,202-第一盖体,203-第一过线孔,204-第一连接座,205-第二连接座,206-第一过线缺口,207-第一腔体,208-第一连杆,209-弹性件,210-第二连杆,211-第二磁吸件;
301-第一转轴,302-第二转轴,303-第三转轴,304-第四转轴,305-第五转轴,306-第一端,307-第二端,308-第三端,309-第四端;
401-螺钉,402-套筒,403-第一摩擦片;
501-支撑体,502-卡接体,503-布线槽,504-卡接孔;
601-衔接座,602-插接柱,603-插接孔;
701-第二壳体,702-第二盖体,703-第二过线孔,704-第二过线缺口,705-第二腔体;
801-桌板,802-罩体,803-上夹板,804-下安装板,805-调节件,806-夹持间隙,807-第一连接板,808-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显示器支架100,显示器支架100包括显示器安装座101、固定座104和支撑臂107。
显示器安装座101用于与显示器连接(显示器未示出),例如,显示器安装座101通过螺钉401连接在显示器的背面。固定座104用于与桌子连接,支撑臂107的两端分别与显示器安装座101和固定座104连接,以使显示器可以通过显示器支架100安装在桌子上。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臂107包括第一臂段102和第二臂段103,第一臂段102的前端与显示器安装座101连接,第一臂段102的后端与第二臂段103的前端连接,第二臂段103的后端与固定座104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臂107也可以仅包括第一臂段102,第一臂段102的后端直接与固定座104连接。又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臂107所包括的臂段的数量大于二;在显示器支架100包括多个臂段的情况下,第一臂段102为最靠近显示器的那一个臂段。第一臂段102与显示器安装座101之间的连接方式将在后文具体介绍。本实用新型中,臂段的“前端”指臂段更靠近显示器安装座101的一端,臂段的“后端”指臂段远离显示器安装座101的一端。
参照图2图3,第一臂段102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201和第一盖体202。第一壳体20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以便需要安装在第一壳体201内部的零部件能够进入第一壳体201。结合图2和图3,第一盖体202覆盖并封闭第一壳体201顶部的开口,第一盖体202和第一壳体201共同围出第一腔体207。结合图1和图3可知,第一腔体207可以容纳线缆105的一部分。第一壳体201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线缺口206,第一过线缺口206的开口端能够让线缆105进入或离开第一过线缺口206。图3中,第一过线缺口206的开口端位于第一过线缺口206的顶部。当第一盖体202与第一壳体201处于相互连接的状态时(如图2所示),第一盖体202遮挡第一过线缺口206的开口端,第一盖体202的边缘和第一过线缺口206的壁面共同围出第一过线孔203,第一过线孔203与第一腔体207连通。
第一臂段102可以收纳线缆105,下面说明如何将线缆105安装到第一臂段102中以及如何将线缆105从第一臂段102中拆出。将线缆105安装到第一臂段102中的过程大致如下:首先,使用者将线缆105通过第一过线缺口206的开口端放入第一过线缺口206中,并使线缆105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201的内部;然后,使用者将第一盖体202和第一壳体201相互连接,使第一盖体202盖住第一过线缺口206的开口端并形成第一过线孔203。当第一盖体202盖在第一壳体201上之后,线缆105被固定在第一过线孔203中,线缆105无法从第一过线缺口206的开口端离开第一过线缺口206,而且,线缆105的一部分被收纳在第一腔体207中。将线缆105从第一臂段102中拆出的过程则与上述过程相反。若需要拆出线缆105,则需要先将第一盖体202从第一壳体201上拆下,然后再将线缆105从第一过线缺口206和第一壳体201的内部空间取出。
综上,由于第一过线孔203是由第一盖体202盖住第一过线缺口206而形成的,在需要将线缆105收纳到显示器支架100的内部时,使用者可以先将线缆105弯折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将线缆105的某些部位放入第一过线缺口206,最后再将第一盖体202盖在第一壳体201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支架100,在需要将线缆105收纳到显示器支架100的内部时,不需要先将手伸到显示器支架100的内部然后用手在显示器支架100的内部对线缆105进行拉扯。因此,将线缆105收纳到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支架100的内部的操作便捷性较高。
下面再对显示器支架100的其他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臂段102可以设置有两个或更多数量的第一过线孔203,不同的第一过线孔203之间间隔设置;相应地,第一壳体201上开设有两个或更多数量的第一过线缺口206。结合图1和图2,对于同一根线缆105来说,该线缆105会穿过两个不同的第一过线孔20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线缆105的走线布局更合理,第一臂段102的后端的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线孔203,第一臂段102的侧面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线孔203。第一臂段102的侧面是指,第一臂段102在自身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其中,第一臂段10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臂段102的长度方向垂直。
图2示出了基于该设计思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图2中,第一臂段102的长度方向对应前后方向,第一臂段102的宽度方向对应左右方向。如图2所示,第一臂段102的后端的端面设置有一个第一过线孔203,第一臂段102的右侧表面的前端设置有一个第一过线孔203,第一臂段102的左侧表面的前端亦设置有一个第一过线孔203(左侧的第一过线孔203未在图2中示出)。结合图1和图2,若需要将两根线缆105都收纳进第一臂段102中,那么其中一根线缆105可以穿过位于第一臂段102后端的第一过线孔203以及位于第一臂段102左侧的第一过线孔203,另一根线缆105可以穿过位于第一臂段102后端的第一过线孔203以及位于第一臂段102右侧的第一过线孔203。
为方便解释上述第一过线孔203的布局的技术效果,暂且将线缆105靠近显示器且露出在第一臂段102之外的一段称作头段106(如图1所示)。显示器背面的连接器通常会设置在显示器安装座101的左右两侧,以免连接器被显示器安装座101遮挡。由于第一臂段102的侧面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过线孔203,头段106可以从第一臂段102的侧面的第一过线孔203穿出以使头段106与显示器的连接器连接,该设置可以让线缆105的头段106与显示器背面的连接器的位置有良好的适配性。而线缆105的一部分直接从第一臂段102的后端穿出有利于减小线缆105的走线曲折程度,减少线缆105的不必要的弯折,从而降低线缆105受损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02与第一壳体20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设置为卡接或者磁吸连接,这样有利于提高第一盖体202的拆装便捷性,进而提高线缆105和显示器支架100之间的拆装便捷性。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臂段102还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211,第一磁吸件固定于第一盖体202(第一磁吸件位于第一盖体202的底面,图中未示出),第二磁吸件211固定于第一壳体201(如图4所示),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211相对设置,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211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其中,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211均可以设置为磁铁;或者,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211的其中一者设置为磁铁,另一者设置为铁制部件。
若是第一盖体202和第一壳体201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那么第一盖体202的外侧边缘可以设置有卡扣(未示出),第一壳体201的外侧表面或内侧表面可以设置有卡位(卡位可以是孔或者槽,图中未示出),卡扣卡入该第一壳体201侧面的卡位,从而使第一盖体202和第一壳体201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臂段102还包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参照图3,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接座204、第二连接座205、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杆210。在设置有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情况下,显示器可以升降,而且,在显示器的升降过程中,显示器的正面的朝向可以保持不变,这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第一连接座204与显示器安装座101连接,第二连接座205设置在第一臂段102的后端。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座205与第二臂段103连接,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座205也可以考虑直接与桌子或墙壁连接。参照图3,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杆210都设置在第一腔体207的内部,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杆210相互平行,而且第一连杆208设置在第二连杆210的上方。
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组装好之后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5。为方便描述,将第一连杆208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306和第二端307,并将第二连杆210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三端308和第四端309。参照图5,第一端306与第一连接座204转动连接,第二端307与第二连接座205转动连接,第三端308与第一连接座204转动连接,第四端309与第二连接座205转动连接。更具体地,第一臂段102还包括第一转轴301、第二转轴302、第三转轴303和第四转轴304,第一转轴301穿设第一端306和第一连接座204,第二转轴302穿设第二端307和第二连接座205,第三转轴303穿设第三端308和第一连接座204,第四转轴304穿设第四端309和第二连接座205。
图6示出了图5中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简化模型。图6中,将第一端306和第一转轴301均看作是A点,将第二端307和第二转轴302均看作是B点,将第三端308和第三转轴303均看作是C点,将第四端309和第四转轴304均看作是D点。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杆210相互平行具体是指,第一端306和第二端307之间的连线(线段AB),与第三端308和第四端309之间的连线(线段CD)是相互平行的。此外,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第一端306和第三端308之间的连线(线段AC),与第二端307和第四端309之间的连线(线段BD)相互平行。图6中,线段AB和CD均水平设置,线段AC和线段BD均竖直设置。
下面基于图5和图6说明显示器上升过程中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运动过程,并且假设第二连接座205相对于桌子固定。参照图5,当使用者扶着显示器并将显示器抬起时,第一连接座204亦会上升,相应地,第一连杆208的前端和第二连杆210的前端均会向上转动。如图5和图6所示,基于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特点,在第一连接座204上升的过程中,第一端306和第三端308之间的连线与第二端307和第四端309之间的连线仍会保持平行。因此,尽管第一连接座204的高度和前后位置会变化,但是第一连接座204自身相对于第二连接座205的角度或姿态是不变的。又由于显示器通过显示器安装座101与第一连接座204相连,显示器的朝向在显示器的上升的过程中不变。类似地,在显示器下降过程中,显示器的朝向也是不变的。
因此,在第一臂段102设置有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情况下,显示器的朝向在显示器的升降过程中不变,显示器在自身的升降过程中可以一直保持与使用者正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还包括用于提供阻尼的部件,该部件可以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运动提供阻尼,使第一臂段102能够悬停在不同的角度,进而使显示器能够悬停在不同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一摩擦片403,第一连杆208和第一连接座204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摩擦片403接触。第一摩擦片403的其中一种安装方式如图7所示,图7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横截面的局部示意图。参照图7,第一转轴301包括一个套筒402和两个螺钉401,套筒402穿设第一连杆208和第一连接座204,套筒402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螺钉401与套筒402螺纹连接,且两个螺钉401分别连接在套筒402的两端。第一连杆208包括两个侧板,侧板分别位于螺钉401的螺帽与套筒402的端面之间。沿第一转轴301的轴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第一摩擦片403可以被夹持在第一连接座204和第一连杆208之间,第一摩擦片403同时与第一连接座204和第一连杆208接触。或者,如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摩擦片403可以被夹持在螺钉401的螺帽和第一连杆208的侧板之间,第一摩擦片403与第一连杆208接触。又或者,基于图7,若与螺钉401的螺帽直接接触的为第一连接座204,且与套筒402的端面直接接触的为第一连杆208(相当于第一连杆208和第一连接座204互换),那么第一摩擦片403可以仅与第一连接座204接触。
当第一连杆208相对第一连接座204转动时,第一摩擦片403可以为该转动提供摩擦阻尼。当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姿态如图5下半部分所示时,在显示器的重力作用下,第一连接座204有向下运动的趋势,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杆210亦有向下转动的趋势,但是由于第一摩擦片403提供摩擦力,该摩擦力能够阻碍第一连杆208相对于第一连接座204转动,从而阻碍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变形,进而使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和显示器保持在图5下半部分所示的状态。
基于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特点,只要阻碍第一连接座204、第二连接座205、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杆210四者中的其中两者之间的转动,便可以保持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状态。因此,摩擦片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平行四边形包括第二摩擦片,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接座205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摩擦片接触,第二摩擦片为第一连杆208和第二连接座205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又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臂段102还包括第三摩擦片,第二连杆210和第一连接座204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三摩擦片接触,第三摩擦片为第二连杆210与第一连接座204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又例如,第一臂段102还包括第四摩擦片,第二连杆210和第二连接座205中的至少一者与第四摩擦片接触,第四摩擦片为第二连杆210与第二连接座205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第二摩擦片、第三摩擦片和第四摩擦片的安装方式,均可以参照第一摩擦片的安装方式,此处不详细描述。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第三摩擦片和第四摩擦片至少存在一个即可。
如图6所示,在设置有摩擦片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还可以包括弹性件209。弹性件20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转轴302和第三转轴303连接,弹性件209的弹力能够阻碍第一连接座204相对于第二连接座205下降。一方面,弹性件209可以节省使用者增加显示器的高度时所耗费的力气;另一方面,弹性件209的弹力所产生的力矩有利于补偿摩擦片所产生的摩擦力矩与显示器的重力所产生的力矩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实现第一臂段102在多个不同角度下的悬停。
下面结合图6说明弹性件209如何工作。弹性件209设置为拉伸弹簧,弹性件209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参照图6,若以D点为中心点并且第二连接座205相对于桌子固定,那么显示器的重力G所产生的力矩用于驱使第二连杆210逆时针转动,弹性件209的弹力T(拉力)的方向为从C点指向B点,该弹力T用于驱使第一连杆208顺时针转动。因此,弹性件209的弹力能够抵消显示器的一部分重力,节省使用者调节显示器时所需要的力气;而且,弹力所产生的力矩能够补偿摩擦片所提供的摩擦力矩和显示器的重力所产生的力矩之间的差异,从而保证第一臂段102能够在多个角度悬停。
参照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臂段102还包括支撑体501和卡接体502。支撑体501连接于第一壳体201,支撑体501设置在第一腔体207中并位于第一连杆208的侧面和第一腔体207的侧壁之间。第一连杆208的侧面是指第一连杆208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面,第一腔体207的侧壁是指第一腔体207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个端壁。第一卡接体502连接于支撑体501,卡接体502相对于支撑体501的顶部向上凸出。其中,支撑体501、卡接体502和第一壳体20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例如一同注塑成型)。参照图10,第一连杆208的侧面设置有卡接孔504,卡接体502卡接于卡接孔504,如此可以实现第一壳体201和第一连杆208之间的连接,从而使第一壳体201和第一连杆208同步运动。如图9所示,支撑体501的顶端、第一腔体207的侧壁和卡接体50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线缆105的布线槽503。如图11所示,布线槽503可以对线缆105位于第一腔体207内的部分进行约束,提高线缆105的位置和走向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臂段102也可以仅具有支撑体501而不设置卡接体502,第一连杆208的侧面、第一腔体207的侧壁以及支撑体501的顶端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线缆105的布线槽503。在这种设置方式下,为了使第一壳体201可以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同步运动,第一壳体201的两端可以分别和第一连接座204、第二连接座205转动连接。
上文提及了显示器支架100可以在保持朝向不变的情况下升降,下面再对显示器支架100中用于调节显示器的其他姿态参数的结构进行介绍。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器安装座101与第一臂段102的前端转动连接,显示器安装座101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座204向上或向下转动。如此,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位置调节显示器的朝向,将显示器向上翘或向下压。显示器安装座101与第一臂段102之间的其中一种连接方式如图12所示,显示器安装座101与第一臂段102的第一连接座204通过衔接座601转动连接。具体地,显示器支架100还包括衔接座601和第五转轴305,第五转轴305水平设置,且第五转轴305与第一连杆208垂直(第一连杆208在图12中未示出,第一连杆208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五转轴305穿设显示器安装座101和第一连接座204,从而使显示器安装座101能够向上或向下转动。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臂还包括第二臂段103。第二臂段103的前端与第一臂段102的后端转动连接,第二臂段103的后端与固定座104转动连接。若第二臂段103相对于第一臂段102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臂段103相对于固定座104绕第二轴线转动,那么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平行,且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均竖直设置。
在设置有第二臂段103和固定座104的情况下,第一臂段102、第二臂段103的运动自由度能够满足显示器向左、向右、向前和向后运动的需求。当需要调节显示器的左右位置时,使用者可以推动显示器,使显示器向右或向左转动;相应地,在显示器向右或向左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臂段102可以相对于第二臂段103向左或向右转动,又或者,第二臂段103可以相对于固定座104向左或向右转动。当需要调节显示器的前后位置时,使用者可以推动或拉动显示器,使显示器向前或向后运动;相应地,在显示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臂段102和第二臂段103会相互张开(从俯视角度来看),在显示器向后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臂段102和第二臂段103会相互折叠(从俯视角度来看)。
在显示器的左右位置可以调节的情况下,存在这样一种潜在的使用需求:显示器向左或向右转动后,显示器的屏幕的朝向不变。为满足这一需求,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器安装座101与第一臂段102的前端之间的转动连接还能够使显示器安装座101相对于第一臂段102绕一竖直轴线转动。例如,参照图12,衔接座601的后端具有插接柱602,第一连接座204的前端设置有插接孔603,插接柱602和插接孔603的中轴线均竖直设置,插接柱602可转动地插在插孔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同时构建显示器安装座101与第一连接座204之间的多种不同的转动自由度,显示器安装座101与第一连接座204之间也可以通过万向节进行连接。
下面再对第二臂段103和固定座104的结构进行介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臂段103的内部亦能够收纳线缆105的一部分。如图13所示,第二臂段103包括第二壳体701和第二盖体702。参照图14,第二壳体701设置有第二过线缺口704,第二过线缺口704的开口端(图14中对应顶端)能够供线缆105进出第二过线缺口704。结合图13和图14,第二盖体702与第二壳体701可拆卸连接,第二盖体702和第二壳体701共同限定出能够容纳线缆105的第二腔体705,第二盖体702遮挡第二过线缺口704的开口端以形成第二过线孔703,第二过线孔703与第二腔体705连通。第二臂段103中的第二过线孔703的设置与第一臂段102中第一过线孔203的设置类似,本实施例的第二臂段103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将线缆105安装在第二臂段103中或从第二臂段103中取出的操作便捷性。
与第一壳体201和第一盖体202之间的连接方式类似,第二壳体701和第二盖体70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也可以设置为磁吸连接或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过线孔703设置有多个,其中,第二臂段103的后端的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过线孔703,第二臂段103的侧面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过线孔703。可对比图2和图13,第二过线孔703在第二臂段103上的分布位置,与第一过线孔203在第一臂段102上的分布位置类似。同一根线缆105的不同部分可以分别被收纳在第二臂段103的内部和第一臂段102的内部。上述第二过线孔703的布置方式有利于减少线缆105的走线曲折程度,从而降低线缆105受损的风险。具体来说,由于第二臂段103的前端位于第一臂段102的后端的下方(如图1所示),若第二臂段103的前端端面设置有第二过线孔703,那么线缆105需要向后弯折较大的幅度从而绕回到第一臂段102后端的第一过线孔203处,线缆105的走线曲折程度较高。此外,参照图14,由于靠后的第二过线孔703设置在第二臂段103的后端的端面,线缆105可以较为笔直地从靠后的第二过线孔703穿过。
参照图15,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104包括上夹板803、下安装板804和调节件805。上夹板803间隔设置在下安装板804的上方,上夹板803和下安装板804共同限定出夹持间隙806。调节件805与下安装板804活动连接,调节件805能够相对于下安装板804升降,调节件805的顶端位于夹持间隙806中。夹持间隙806可以容纳桌子的桌板801,调节件805的顶端能够与桌板801的底面抵接,上夹板803的下表面能够与桌板801的顶面抵接,即调节件805的顶端和上夹板803的下表面能够夹紧桌板801。
将固定座104与桌子连接的过程大致如下:首先,使桌板801的边缘部分插入夹持间隙806中,并使上夹板803搭在桌板801的顶面上;然后,使调节件805向上运动,使调节件805与上夹板803共同夹紧桌板801。反之,若需要解除固定座104与桌子之间的连接,则可以先令调节件805向下运动,接触调节件805与上夹板803对桌板801的夹持,然后再将固定座104与桌板801分离。
本实施例的固定座104,一方面可以提高显示器支架100与桌子之间的连接便捷性和拆卸便捷性,另一方面可以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桌板801,使显示器支架100能够安装在不同的桌子上。
调节件805可以设置为螺钉,调节件805与下安装板804螺纹连接(螺纹未示出)。如图15所示,调节件805的下端(下端为螺帽或者供使用者抓持的把手)位于下安装板804的下侧,以便使用者拧动调节件805;使用者拧动调节件805便可以使调节件805相对于下安装板804升降。
参照图15,固定座104还包括第一连接板807和第二连接板808,第一连接板807与上夹板803连接,第二连接板808与下安装板804连接。第一连接板807与上夹板80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例如,将一个钣金弯折后,钣金所形成的不同部位分别为第一连接板807和上夹板803;类似地,第二连接板808和下安装板804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807和第二连接板808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连接板807和第二连接板808相对固定。固定座104还包括罩体802,罩体802覆盖第一连接板807的上方,罩体802可以搭接在桌板801的顶面上,罩体802能够遮挡第一连接板807,以提高显示器支架100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14)

1.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器安装座,用于连接显示器;
固定座,用于与桌子连接;
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支撑臂包括第一臂段,所述第一臂段的前端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臂段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盖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盖体可拆卸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能够容纳线缆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线缺口,所述第一过线缺口的开口端能够供线缆进出所述第一过线缺口,所述第一盖体遮挡所述第一过线缺口的开口端以形成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盖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磁吸连接或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孔设置有多个,其中,所述第一臂段的后端的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臂段的侧面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
第一连接座,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连接;
第二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臂段的后端;
第一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
第二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四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连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连线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摩擦片接触,所述第一摩擦片为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
和/或,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摩擦片接触,所述第二摩擦片为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
和/或,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三摩擦片,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三摩擦片接触,所述第三摩擦片为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
和/或,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第四摩擦片,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四摩擦片接触,所述第四摩擦片为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摩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
第二转轴,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第三转轴,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一连接座通过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第三转轴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弹力用于阻碍所述第一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座下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支撑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和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以及所述支撑体的顶端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线缆的布线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设置有卡接孔,所述第一臂段还包括:
支撑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支撑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中,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和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之间;
卡接体,连接于所述支撑体,所述卡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卡接体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的顶部向上凸出,所述卡接体卡接于所述卡接孔,所述支撑体的顶端、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和所述卡接体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线缆的布线槽。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与所述第一连接座转动连接,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向上或向下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还包括第二臂段,所述第二臂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臂段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臂段相对于所述第一臂段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臂段的后端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臂段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轴线竖直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臂段包括:
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过线缺口,所述第二过线缺口的开口端能够供线缆进出所述第二过线缺口;
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限定出能够容纳线缆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盖体遮挡所述第二过线缺口的开口端以形成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过线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线孔设置有多个,其中,所述第二臂段的后端的端面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臂段的侧面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安装座与所述第一臂段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显示器安装座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臂段绕一竖直轴线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
上夹板;
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与所述上夹板相对固定,所述下安装板间隔设置在所述上夹板的下方,所述下安装板和所述上夹板共同限定出夹持间隙,所述夹持间隙用于容纳桌子的桌板;
调节件,与所述下安装板活动连接,所述调节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下安装板升降,所述调节件的顶端位于所述夹持间隙中,所述调节件的顶端和所述上夹板的下表面能够夹紧所述桌板。
CN202320376168.7U 2023-02-24 2023-02-24 显示器支架 Active CN219530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76168.7U CN219530478U (zh) 2023-02-24 2023-02-24 显示器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76168.7U CN219530478U (zh) 2023-02-24 2023-02-24 显示器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0478U true CN219530478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33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76168.7U Active CN219530478U (zh) 2023-02-24 2023-02-24 显示器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04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38323A (zh) * 2024-02-05 2024-04-09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支撑臂、机械臂及手术机器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38323A (zh) * 2024-02-05 2024-04-09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支撑臂、机械臂及手术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530478U (zh) 显示器支架
JPH06205708A (ja) モニターサポートアッセンブリーを備えたオペレーター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
JP2008502080A (ja) 高さ調整可能なディスプレイを備えた一体型コンピュータ
CN111473208B (zh) 一种旋转支架结构
KR101217123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지지장치
JP6403384B2 (ja) 支持フレー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00007682A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지지장치
CN212510246U (zh) 一种手动旋转支架结构
CN110748563B (zh) 磁悬浮装置及其旋转升降机构
JPH087529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090117600A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지지장치
JP4101571B2 (ja)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用支持装置
JPH10164465A (ja) モニター装置
CN210433044U (zh) 一种多媒体电教平台
CN213551902U (zh) 超声设备
CN212510140U (zh) 一种旋转支架结构
CN111503495A (zh) 一种通用型旋转支架结构
CN212510377U (zh) 一种落地式旋转支架结构
CN212564991U (zh) 一种旋转支架结构
CN216560627U (zh) 固定架、试剂仓以及样本分析仪
CN217582867U (zh) 一种扭簧装置及显示器支架
CN108006378A (zh) 一种通用显示器支撑装置
CN212804918U (zh) 显示器升降装置
CN216436974U (zh) 一种电机支架
JP7398687B1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吊り下げ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