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1534A - 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与该拉链有关的方法、以及拉链带 - Google Patents

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与该拉链有关的方法、以及拉链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1534A
CN111491534A CN201880077339.8A CN201880077339A CN111491534A CN 111491534 A CN111491534 A CN 111491534A CN 201880077339 A CN201880077339 A CN 201880077339A CN 111491534 A CN111491534 A CN 111491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tape
band
fastener
sid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73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1534B (zh
Inventor
小宫山葵
宫崎祐一
葛山满夫
高泽成吉
高桥成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91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1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10Slide fasteners with a one-piece interlocking member on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12Interlocking member in the shape of a continuous helix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44B19/346Woven stringer tap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与挠性件(100)结合起来的拉链(91)包括:一对拉链链牙带(92),其具有:拉链带(10),其具有在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和拉链链牙(30),其设置于第1侧缘部(1)侧;以及1个以上的拉头(40),其用于使一对拉链链牙带(92)开闭。拉链带(10)包括:第1带区域(11),在该第1带区域(11),叠置有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和第2带区域(12),其位于第1带区域(11)与第2侧缘部(2)之间。折回部(101)被夹在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之间。

Description

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与该拉链有关的方法、以及拉链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与该拉链有关的方法、以及拉链带。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一链牙带的带能超过啮合链牙部分而位于另一链牙带的带面上的拉链。在该专利文献1的第4页第3~5行记述有使折回部的经线密度比其他部分的经线密度稀疏而容易地折回的内容。
专利文献2公开一种适于手工艺用的拉链用的带。在该专利文献2的第3页的下起第5行~第2行公开有将由锯齿状的纬线划分而成的孔用作手工艺线的通孔的内容(也参照该专利文献2的图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368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51-1357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26所示,在缝制领域中广泛采用了在将设置有拉链链牙30的拉链带10和挠性件100缝合之际,利用包边带900包覆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与拉链带10的缝合部分的方法。利用包边带900防止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和拉链带10的第2侧缘部2暴露,外观变得良好。然而,该方法要求与包边带900的操作有关的熟练度。即使这点被容许,也无法忽视与挠性件100和拉链带10的缝合有关的作业负担。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了减轻伴随挠性件与拉链带的缝合而产生的作业负担这样的新的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是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具备:
一对拉链链牙带,其具有:拉链带,其具有在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和第2侧缘部;和拉链链牙,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部侧;以及
1个以上的拉头,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开闭,
所述拉链带包括:第1带区域,在该第1带区域,叠置有所述挠性件的折回部;和第2带区域,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侧缘部之间,
所述折回部被夹在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之间。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具有与所述第1带区域的厚度不同的厚度。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比所述第1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薄。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包含粗细与所述第1带区域所包含的经线的粗细不同的经线。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包含比所述第1带区域所包含的经线细的经线。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包含与所述第1带区域所包含的经线不同的经线。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包含由比构成所述第1带区域所包含的经线的长丝单体细的长丝单体构成的经线。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1带区域具有斜织的带组织,所述第2带区域具有平织的带组织。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拉链带还具有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之间的第3带区域,
所述第1带区域由纬线和多个经线构成,
所述第2带区域由所述纬线和多个经线构成,
所述第3带区域仅由所述纬线构成。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挠性件的所述折回部的侧缘部由所述拉链带在所述第3带区域弯曲而形成的包覆部覆盖。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拉链带包括设置有至少所述第1带区域的第1带构件和设置有至少所述第2带区域的第2带构件,所述第1带构件和所述第2带构件由1个以上的缝线缝合。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拉链带具有设置于所述第2带区域与所述第1侧缘部之间的加强膜。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挠性件和所述拉链带由两个以上的缝线结合,
所述两个以上的缝线包含将所述第1带区域、所述折回部、所述第2带区域、以及所述挠性件的主体部结合的缝线。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方法是将挠性件和拉链结合的方法,其中,
所述拉链具备:一对拉链链牙带,其具有:拉链带,其具有在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和第2侧缘部;和拉链链牙,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部侧;以及
1个以上的拉头,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开闭,
所述拉链带具有:第1带区域,在该第1带区域,叠置有所述挠性件的折回部;和第2带区域,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侧缘部之间,
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折回部夹在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之间的工序。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方法是结合有拉链的挠性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拉链具备:一对拉链链牙带,其具有:拉链带,其具有在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和第2侧缘部;和拉链链牙,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部侧;以及
1个以上的拉头,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开闭,
所述拉链带具有:第1带区域,在该第1带区域,叠置有所述挠性件的折回部;和第2带区域,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侧缘部之间,
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折回部夹在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之间的工序。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带是如下拉链带,该拉链带由分别在纵向上延伸的多个经线和在与所述纵向正交的横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纬线构成,各经线以反复在带上表面侧跨所述纬线、在带下表面侧跨所述纬线的方式延伸,其中,
该拉链带具备:
第1带区域,在该第1带区域,由所述经线跨着的所述纬线的第1部分以第1节距间隔配置;
第2带区域,在该第2带区域,由所述经线跨着的所述纬线的第2部分以与所述第1节距间隔相等的第2节距间隔配置;以及
第3带区域,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之间,
在所述第3带区域中,不存在所述经线,在所述纬线的所述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延伸的所述纬线的第3部分以与所述第1节距间隔或所述第2节距间隔相等的第3节距间隔配置。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1部分~第3部分分别是所述至少一个纬线所包含的、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一组纬线部分。
在若干情况下,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所述第3部分之间形成有跨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的间隔的整个范围的横长的开口,
所述开口的纵开口宽度是与所述经线通过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所述纬线的所述第1部分或所述第2部分之间所需要的空间相应的宽度。
在若干情况下,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所述第3部分之间形成有跨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的间隔的整个范围的横长的开口,所述开口的横开口宽度大于所述开口的纵开口宽度的两倍。
在若干情况下,拉链带还具备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第1侧缘部和第2侧缘部。所述第1带区域位于距所述第1侧缘部比距所述第2侧缘部近的位置,所述第2带区域位于距所述第2侧缘部比距所述第1侧缘部近的位置。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1带区域包括:第1副带区域,其与所述第3带区域相邻;和第2副带区域,其配置于比所述第1副带区域靠近所述第1侧缘部的位置,所述第1副带区域的带组织与所述第2副带区域的带组织不同。
在若干情况下,在所述第1副带区域中,与所述第2副带区域相比较,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被较高的密度地编织。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1副带区域具有1/1的带组织。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1副带区域所包含的所述经线比所述第2副带区域所包含的所述经线细。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具有1/1的带组织。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2带区域包括:第3副带区域,其与所述第3带区域相邻;和第4副带区域,其配置于比所述第3副带区域靠近所述第2侧缘部的位置,所述第3副带区域的带组织与所述第4副带区域的带组织不同。
在若干情况下,在所述第3副带区域中,与所述第4副带区域相比较,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被较高的密度地编织。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3副带区域具有1/1的带组织。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3副带区域所包含的所述经线比所述第4副带区域所包含的所述经线细。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链牙带具备:上述所记载的拉链带;以及拉链链牙,其配置于所述拉链带的靠近第1侧缘部的位置。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第3带区域配置于距所述第2侧缘部比距所述第1侧缘部近的位置。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具备:一对拉链链牙带,其分别是上述所记载的拉链链牙带;以及
拉头,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开闭。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拉链链牙与所述第3带区域之间的横向间隔比所述第2带区域的横向宽度大。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衣物是包括上述所记载的拉链和所述拉链所缝的挠性件的衣物,其中,
以所述挠性件的折回部被夹在所述拉链带的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之间的方式缝合所述挠性件和所述拉链带。
在若干情况下,所述挠性件和所述拉链带由在所述纵向上延伸的至少两根缝线缝合。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方法是上述所记载的拉链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衣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使所述拉链带在所述拉链带的所述第3带区域弯曲的工序;以及
以将所述挠性件的折回部夹在所述拉链带的所述第1带区域与所述第2带区域之间的方式缝合所述挠性件和所述拉链带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形态,能够提供对简化缝制工序做出贡献的拉链或拉链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的概略的主视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表示在拉链带的第1带区域上叠置有挠性件的折回部、拉链带被缝线缝在挠性件后的状态。
图4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表示在拉链带的第1带区域上的挠性件的折回部上叠置有第2带区域、且它们由缝线缝合起来的状态。
图5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表示第1带区域、折回部、以及拉链带的主体部由缝线缝合起来的状态。
图6是拉链带被缝在挠性件后的状态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一对拉链带分别被缝在挠性件后的状态的拉链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拉链带的带组织的示意图。
图9是拉链带中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位于第1带区域和第2带区域的分界与拉链链牙之间的中间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利用缝线将图9所示的拉链链牙带的拉链带和挠性件缝合起来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拉链带由第1带构件和第2带构件构成的情况的示意图。拉链带中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位于第1带区域和第2带区域的分界与拉链链牙之间的中间。
图12是包括图11所示的拉链链牙带的拉链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利用两根缝线将拉链带缝在挠性件的形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使用恒定厚度的拉链带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的拉链的概略的俯视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公开的拉链带的带上表面或带下表面的概略的一个例子的带组织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本公开的拉链带的带上表面或带下表面的概略的另一带组织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本公开的拉链带的带上表面或带下表面的概略的又一带组织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拉链带在第3带区域中弯曲而形成包覆部的情况。
图20是表示本公开的拉链链牙带的拉链带被缝在挠性件后的状态的示意图,挠性件的折回部被夹在第1带区域与第2带区域之间。
图21是本公开的缝制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拉链带的第1带区域的经线与第2带区域的经线的粗细不同的带组织的示意图。
图23是具有图22所示的带组织的拉链带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
图24是表示拉链带的第1带区域被一分为二、在靠近第2侧缘部的带区域中使用了细的经线、在靠近第1侧缘部的带区域中使用了粗的经线的带组织的示意图。
图25是具有图24所示的带组织的拉链带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
图26是表示为了缝合拉链带和挠性件而使用包边带的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6,并对本发明的非限定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过度说明,就能够组合各实施方式和/或各特征。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能够理解由该组合带来的相辅相成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参照附图以发明的记述为主要的目的,存在为了方便作图而简化的情况。关于某拉链、拉链带或方法所记述的多个特征除了理解为这些特征的组合之外,还理解为与其他特征独立的单独的特征。单独的特征由“若干情况”这样的表述明示。单独的特征不是仅对例如附图所公开的拉链、或拉链带有效,可理解为在其他各种拉链、或拉链带中也通用的普遍的特征。
图1是拉链91的概略的主视图。如从图2~图7可知那样拉链91与挠性件100结合。未必限定于此,拉链91被缝在挠性件100。拉链91具有左右一对拉链链牙带92和用于使左右一对拉链链牙带92开闭的拉头40。各拉链链牙带92具有拉链带10和拉链链牙30。拉链带10具有在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拉链带10的宽度由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规定。拉链链牙30设置于拉链带10的第1侧缘部1上或第1侧缘部1侧。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与拉头40的移动方向一致。也可设想拉链构成为隐形拉链的形态。
由于拉头40的前进而左右一对拉链链牙带92闭合,由于拉头40的后退而左右一对拉链链牙带92打开。由于拉头40的前进而各拉链链牙带92的拉链链牙30卡合,由于拉头40的后退而解除各拉链链牙带92的拉链链牙30的卡合。前后方向参照拉头的移动方向来理解。左右方向参照拉链链牙带92相邻的方向来理解。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
拉头40能是金属制或树脂制拉头。如图1和7所示,拉头40具有:上翼板41;下翼板42;连结柱(未图示),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结合上翼板41和下翼板42;左右一对凸缘部43,其从上翼板41的左右侧缘部沿着上下方向(在图示中,向下方)延伸;拉片安装柱44;以及拉片45。拉头40在连结柱的左右具有一对前口,在其相反侧具有一个后口。在拉头40后退时,利用连结柱解除了啮合的左右的拉链链牙30分别经由前口从拉头内向拉头外移动。各拉链链牙带92的拉链带10穿过拉头40的凸缘部43与下翼板42之间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能采用除了图示例以外的种类的拉头作为拉头40。
拉链带10在一方向上纵长。在拉链带10包含于拉链91的情况下,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拉链带10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在拉链带10包含于拉链91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称为左右一对侧缘部。拉链链牙30设置于第1侧缘部1侧。拉链带10是具有带上表面16和与带上表面16相反的一侧的带下表面17的、具有柔软性的织物。
在若干情况下,拉链链牙30是单丝沿着前后方向被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螺旋状链牙。螺旋状链牙在第1侧缘部1侧的位置处能利用缝线缝在拉链带10。拉链链牙30并不限于螺旋状链牙。能采用树脂链牙或金属链牙作为拉链链牙30。树脂链牙或金属链牙能在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上以恒定节距排列。
在若干情况下,各拉链链牙带92具有前止51、第1加强膜61、以及第2加强膜62中的至少一个。前止51是树脂零部件或金属零部件,在拉链链牙30的前端位置处固定于拉链带10的第1侧缘部1。前止51阻止拉头40的前进、即、确定拉头40的前方停止位置。第1加强膜61是用于加强拉链带10的前端部的树脂膜。第2加强膜62是用于加强拉链带10的后端部的树脂膜。各膜61、62被粘贴于拉链带10的带上表面16和/或带下表面17。各膜61、62能通过热压接粘贴于拉链带10。在若干情况下,拉链91还具有开离嵌装件52,一对拉链链牙带92能够完全分离。在若干情况下,各膜61、62设置于后述的第2带区域12与第1侧缘部1之间。各膜61、62未层叠于第2带区域12上。由此,可确保第2带区域12的柔软性。
图2是拉链链牙带92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拉链链牙带92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表示在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上叠置有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拉链带10被缝线201缝在挠性件100后的状态。图4是拉链链牙带92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表示在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上的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上叠置有第2带区域12、且它们由缝线缝合起来的状态。图5是拉链链牙带92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表示第1带区域11、折回部101、以及拉链带10的主体部102由缝线缝合起来的状态。图6是拉链带10被缝在挠性件100后的状态的拉链链牙带92的概略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一对拉链带10分别被缝在挠性件100后的状态的拉链91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拉链带10具有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换言之,拉链带10可划分成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第1带区域11配置于第1侧缘部1侧,第2带区域12配置于第2侧缘部2侧。如后述那样,恰当地设定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各自的厚度。此外,在拉链带10的靠近第1侧缘部1的位置处拉链链牙30置于第1带区域11上,但未必限定于此。第2带区域12的宽度(横向宽度)W2是第1带区域11的宽度(横向宽度)W1以下,但未必限定于此。拉链带10并不限于单层的带底布,也能够采取在带底布上形成有层压层的形态。
在若干情况下,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是0.3mm以上,和/或,第1带区域11的宽度W1是6mm以上。另一方面,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处于0.1mm~0.4mm的范围内,和/或,第2带区域12的宽度W2是3mm以上。能满足第1带区域11的宽度W1>第2带区域12的宽度W2。
基于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和/或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的减小,能够减小后述的第1带区域11的重叠区域11a的带厚度和/或第2带区域12的重叠区域12a的带厚度。由此,针在贯通拉链带10之际所受到的贯通阻力减小。
能够如图3~图5所示那样将拉链91缝在挠性件100。此外,挠性件100是布、布料、网眼原材料、天然皮革、人造皮革、树脂片材、橡胶片材、金属片材这样的、具有挠性的任意的材料。典型而言,挠性件100是衣物的原材料,包含于衣物。挠性件100具有上表面106和下表面107(参照图5)。挠性件100具有折回部101和主体部102,在折回部101与主体部102之间具有U字状或V字状的弯曲部103。折回部101是为了具有与主体部102的下表面107相对的下表面107而相对于主体部102折回来的部分。
如图3所示,在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上叠置有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折回部101和第1带区域11由缝线或粘接层(例如双面胶带)或热压接这样的结合手段结合。优选的是,折回部101和第1带区域11由缝线201缝合。由此,挠性件100与拉链链牙带92的相对的位置被固定。在若干情况下,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位于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的分界附近。也可设想如下情况:根据挠性件100的原材料、缝制时的误差,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朝向拉链带10的第1侧缘部1偏移地定位,或者,朝向拉链带10的第2侧缘部2偏移地定位。
第1带区域11具有叠置有折回部101的重叠区域11a。重叠区域11a的宽度(横向宽度)W1a与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和第1带区域11的接触范围一致或相对应。在若干情况下,重叠区域11a的宽度(横向宽度)W1a比第2带区域12的宽度(横向宽度)W2大。
第2带区域12位于第1带区域11与第2侧缘部2之间。第2带区域12具有与折回部101重叠的重叠区域12a。也可以将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重叠区域11a称为第1重叠区域、将第2带区域12所包含的重叠区域12a称为第2重叠区域。在若干情况下,重叠区域12a的宽度(横向宽度)W2a是重叠区域11a的宽度(横向宽度)W1a以下。
如图4所示,通过将拉链带10的第2带区域12向第1带区域11上折回,第2带区域12的重叠区域12a被叠置于第1带区域11的重叠区域11a上的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上。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被夹在第1带区域11(重叠区域11a)与第2带区域12(重叠区域12a)之间。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被拉链带10覆盖,抑制该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暴露。折回部101和第2带区域12由缝线或粘接层(例如双面胶带)或热压接这样的结合手段结合。优选的是,第1带区域11、折回部101、以及第2带区域12由缝线202缝合。由此,更可靠地抑制在洗涤之际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暴露的情况。
拉链带10在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的分界处弯曲而形成包覆部19。包覆部19是形成于拉链带10的弯曲部。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被拉链带10的包覆部19覆盖,抑制该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暴露。未必限定于此,在若干情况下,以拉链带10的第2侧缘部2未达到缝线201的形态将第2带区域12叠置于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上。
最后,如图5所示,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以及挠性件100的主体部102由缝线203缝合。缝线203沿着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挠性件100的上表面106描绘缝合线迹。
挠性件100与拉链带10的缝制能够通过手工作业进行,或者能够使用现有或特别订制的缝纫机进行。能够通过手工作业技艺高超地重叠挠性件100和拉链带10,并缝合两者。在使用缝纫机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引导构件而将拉链链牙带92引导到针位置。同样地,能够使用引导构件而将挠性件100引导到针位置。
第2带区域12能够具有与第1带区域11的厚度不同的厚度(参照图2)。在若干情况下,第2带区域12具有比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小的带厚度TH12(参照图2)。也就是说,第2带区域12比第1带区域11薄。通过使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与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之间带有差异,使拉链带10沿着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的分界折回变得容易。能够通过各种方法使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与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之间带有差异。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的粗细的经线,从而能够使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与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之间带有差异。通过使第1带区域11的带组织与第2带区域12的带组织不同,从而能够使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与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之间带有差异。通过使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与第2带区域12所包含的经线4不同,从而能够使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与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之间带有差异。经线4是多根长丝被集束而成的复丝。例如,构成第2带区域12所包含的经线4的长丝单体比构成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的长丝单体细。换言之,第2带区域12包含由比构成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的长丝单体细的长丝单体构成的经线4。基于对带底布赋予1层以上的层压层,能够增加拉链带10的厚度。也可以是除这些方法以外的方法。
在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与第2带区域12所包含的经线4不同的形态中,能在第1带区域11的经线4的柔软性与第2带区域12的经线4的柔软性之间产生差异。也设想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与第2带区域12所包含的经线4虽然不同、但不在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与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之间产生差异的形态。
在若干情况下,第1带区域11包含由M(M是2以上的自然数)根长丝构成的经线4,另一方面,第2带区域12包含由N(N是2以上的自然数)根长丝构成的经线4。N小于M,和/或,第2带区域12的经线4的长丝比第1带区域11的经线4的长丝细。由此,促进第2带区域12的更高的柔软性。此外,长丝的粗细(纤维径)由例如分特表示。
图8是表示拉链带10的带组织的示意图。拉链带10由分别在纵向上延伸的多个经线4和在与纵向正交的横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纬线6构成。各经线4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纬线6、在带下表面17侧跨纬线6的方式延伸。也能够将经线4中的存在于纬线6的上方的部分称为“浮部”,也能够将经线4中的存在于纬线6的下方的部分称为“沉部”。各经线4是浮部和沉部交替地连续而成的。在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的整个范围内使用了共同的纬线6。
如图8所示,第1带区域11具有斜织的带组织,第2带区域12具有平织的带组织。由此,促进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比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小的情况(参照图2)。在平织的带组织中,纬线6被经线4高密度地约束,带厚度减小。
如图8所示,第2带区域12包含比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细的经线4。直接地说,第2带区域12由比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细的经线4构成。通过由比第1带区域11的经线4细的经线4构成第2带区域12,能够使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比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小(参照图2)。也设想第2带区域12包含比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粗的经线4、第2带区域12的带厚度TH12比第1带区域11的带厚度TH11大的形态。
图8所示那样的拉链带10能够使用现有的织机来制造。也设想由单丝构成的拉链链牙30被编入拉链带10的带组织的形态。换言之,并不限于拉链链牙30如图示那样利用缝线安装于拉链带10的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拉链带10自身来抑制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暴露。在图26所示那样的形态中只要不使用包边带900,包边带900的管理负担、材料成本就被从根本上消除。另外,与使用包边带900的情况相比较,能减轻缝制工序的作业负担。
图9是拉链带10中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位于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的分界与拉链链牙30之间的中间的拉链链牙带92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拉链链牙带92的拉链带10和挠性件100利用缝线缝合起来的状态的示意图。在若干情况下,拉链带10中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B1位于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的分界B2与拉链链牙30之间的中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拉链带10包覆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
更具体而言,第1带区域11具有第1厚度TH11m的副带区域11m和第2厚度TH11n的副带区域11n。满足TH11m>TH11n。第2带区域12的厚度与第1带区域11的副带区域11n的第2厚度TH11n相等。第2带区域12比第1带区域11的一部分、直接地说副带区域11m薄。拉链带10中的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B1被设定成副带区域11m与副带区域11n的分界。分界B1位于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的分界B2与拉链链牙30之间的中间,另外,位于重叠区域11a的范围内。
拉链带10被折回成第2带区域12配置于上述的折回部101上,由此,抑制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暴露。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被厚度比副带区域11m的厚度小的副带区域11n和第2带区域12夹持。副带区域11n、折回部101、以及第2带区域12的合计厚度减小,另外,缝纫针受到的贯通阻力减小。
图11是表示拉链带10由第1带构件10p和第2带构件10q构成的情况的示意图。拉链带10中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B1位于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的分界B2与拉链链牙30之间的中间。图12是包括图11所示的拉链链牙带的拉链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拉链带10包括第1带构件10p和第2带构件10q,第1带构件10p的侧缘部与第2带构件10q的侧缘部重叠。第1带构件10p和第2带构件10q由缝线或粘接层(例如双面胶带)或热压接这样的结合手段结合。优选的是,第1带构件10p和第2带构件10q由1根以上的缝线205缝合。拉链带10中的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B1设定于第1带构件10p与第2带区域12的结合位置。分界B1位于第1带区域11和第2带区域12的分界B2与拉链链牙30之间的中间。未必限定于此,但分界B1位于重叠区域11a的范围内。
拉链链牙30设置于拉链带10的下表面17(第1带构件10p的下表面17)。也设想拉链链牙30设置于拉链带10的上表面16、或装入于拉链带10的带组织的情况。在若干情况下,第2带构件10q的厚度比第1带构件10p的厚度小。也就是说,第2带区域12比第1带区域11薄。能够向第1带构件10p分配作为拉链带10的底布的作用,能够向第2带构件10q分配覆盖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作用。为了达成作为拉链91的目标的横拉强度,使第1带构件10p为更强的带组织,另一方面,能够使第2带构件10q为挠性更高的带组织或原材料。在拉链带10由第1带构件10p和第2带构件10q构成的情况下,不受由现有的织机可实现的拉链带10的宽度(横向宽度)制约,能够使拉链带10成为更宽的宽度。
在若干情况下,第2带构件10q是包边带。通过将包边带用作第2带构件10q,可确保较高的挠性,另外,也可促进轻量化。能够利用市场上销售的包边带作为包边带。
图13是表示拉链带10利用两根缝线201、204缝在挠性件100后的形态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用于结合挠性件100和拉链带10的缝线包括结合第1带区域11(重叠区域11a)、折回部101、第2带区域12(第2重叠区域12a)、以及挠性件100的主体部102的缝线204。与图5所示的情况相比,可减少缝线的根数,可促进使缝制工序的所需时间缩短化。
在利用拉链带10覆盖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情况下,无需如图26所示那样将包边带900缝在拉链带10。因而,如图13所示,能够利用两根缝线201、204缝合拉链带10和挠性件100。
图14是表示使用恒定厚度的拉链带10的情况的示意图。在使用恒定厚度的拉链带10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拉链带10包覆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第2带区域12的厚度未必比第1带区域11的厚度小。
以下,参照图15~图21而主要记述拉链带10的各种形态。图15是拉链91的概略的俯视示意图。图16是表示拉链带10的带上表面或带下表面的概略的一个例子的带组织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拉链带10的带上表面或带下表面的概略的另一带组织的示意图。图18是表示拉链带10的带上表面或带下表面的概略的又一带组织的示意图。图19是拉链链牙带92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拉链带在第3带区域13中弯曲而形成包覆部19的情况。图20是表示拉链链牙带92的拉链带10缝在挠性件100后的状态的示意图,挠性件的折回部被夹在第1带区域与第2带区域之间。图21是缝制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
如在图15中示意性地表示那样,拉链带10还具有位于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之间的第3带区域13。如从图16~图18清楚地可知那样,第1带区域11由纬线6和多个经线4构成,第2带区域12由纬线6和多个经线4构成,第3带区域13仅由纬线6构成。通过在拉链带10设置仅由纬线6构成的第3带区域13,能够提供在拉链带10的弯曲方面具有方向性的拉链带10。直接地说,能够沿着位于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的中间的第3带区域13弯折拉链带10。能够以图3和图4所示的形态将拉链带10的第2带区域12重叠于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上。
在图15所示的情况下,各膜61、62被选择性地粘贴于第1带区域11。在若干情况下,追加性地,各膜61、62也被粘贴于第2带区域12。但是,加强膜未被粘贴于第3带区域13。可避免或抑制加强膜被粘贴于第3带区域13、拉链带10的柔软性降低的情况。
如图15~图18所示,拉链带10由分别在纵向上延伸的多个经线4和在与纵向正交的横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纬线6构成。各经线4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纬线6、在带下表面17侧跨纬线6的方式延伸。拉链带10具有:第1带区域11,在该第1带区域11,由经线4跨着的纬线6的第1部分81以第1节距间隔j1配置;第2带区域12,在该第2带区域12,由经线4跨着的纬线6的第2部分82以与第1节距间隔j1相等的第2节距间隔j2配置;以及第3带区域13,其位于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之间。
第1带区域11包含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纬线6的第1部分81、在带下表面17侧跨纬线6的第1部分81的方式延伸的多个经线4。第2带区域12包含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纬线6的第2部分82、在带下表面17侧跨纬线6的第2部分82的方式延伸的多个经线4。纬线6的第1部分81能理解为纬线6的属于第1带区域11的部分。纬线6的第2部分82能理解为纬线6的属于第2带区域12的部分。
第1带区域11位于距第1侧缘部1比距第2侧缘部2近的位置。第2带区域12位于距第2侧缘部2比距第1侧缘部1近的位置。未必限定于此,但第3带区域13位于距第2侧缘部2比距第1侧缘部1近的位置。在若干情况下,第1侧缘部1包含于第1带区域11,和/或,第2侧缘部2包含于第2带区域12。在若干情况下,第1侧缘部1包含于带组织与第1带区域11的带组织不同的带区域,和/或,第2侧缘部2包含于带组织与第2带区域12的带组织不同的带区域。
在第3带区域13中,不存在经线4,在纬线6的第1部分81与第2部分82之间延伸的纬线6的第3部分83以与第1节距间隔j1或第2节距间隔j2相等的第3节距间隔j3配置。在若干情况下,第3带区域13仅由第3节距间隔j3的第3部分83构成。由此,可提供在拉链带10的弯曲方面具有方向性的拉链带10。可促进如图20所示那样用于包覆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包覆部19形成于拉链带10的情况。
在不存在经线4的第3带区域13中,在纵向上相邻的第3部分83之间形成有跨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的间隔的横长的开口9。在若干情况下,纬线6包括多个更细的线而构成,或是多个更细的线被加捻而成的。纬线6的第3部分83未被经线4约束,结果能在纵向上具有鼓起。其结果,横长的开口9整体上或局部地被纬线6的第3部分83封闭。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带组织的结构的观点考虑,也可理解为在第3部分83之间形成有横长的开口9。
横长的开口9的纵开口宽度V9能跨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的间隔地恒定。这能理解为归结为纬线6的第3部分83以第3节距间隔j3配置。开口9的纵开口宽度V9能由于纬线6的第3部分83的鼓起而变动。即、可预期与第3部分83的鼓起相应的横向上的纵开口宽度V9的变动。开口9的纵开口宽度V9是与经线4通过在纵向上相邻的纬线6的第1部分81或第2部分82之间所需要的空间相应的宽度。在若干情况下,左右横拉拉链带10,在各第3部分83不会在纵向上鼓起而是沿着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了的状态下,观察开口9的纵开口宽度V9。
在若干情况下,开口9的横开口宽度L9是0.3mm以上。作为追加或替代,在若干情况下,开口9的横开口宽度L9是2.6mm以下。在包括图示例在内的若干情况下,开口9是横长的矩形形状的开口。开口9的开口形状能根据第2带区域12相对于第1带区域11的相对的位置而变化。例如,在第2带区域12相对于第1带区域11向前方偏移时,第3部分83倾斜地延伸,开口9成为倾斜地延伸的开口形状。在若干情况下,开口9的横开口宽度L9大于开口9的纵开口宽度V9的两倍。
第3带区域13是纬线6的第3部分83以第3节距间隔j3配置的区域,不具有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纬线6的第3部分83、在带下表面17侧跨纬线6的第3部分83的方式延伸的经线4。在若干情况下,第3带区域13具有多个水溶性的经线(未图示)。水溶性的经线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纬线6的第3部分83、在带下表面17侧跨纬线6的第3部分83的方式延伸。纬线6的第3部分83能理解为纬线6的属于第3带区域13的部分。通过使用水溶性的经线,能够直接使用现有的织机来制造本公开的拉链带10。
第1部分81~第3部分83能分别是包含于至少一个纬线6的、在纵向上相邻的一组纬线部分7。纬线部分7是在横向上延伸的部分。在若干情况下,至少一个纬线6在一个拉链带10中在横向的两端处折回。在若干情况下,纬线6的在横向上向相反方向延伸的一组的部分和经线纺织。这能是如下结果:在织机纺织拉链带10时,纬线6被向横向的第1方向牵引,接着纬线6被向横向的第1方向的相反的第2方向牵引。
第1节距间隔j1比由经线4跨着的纬线6的第1部分81的纵向宽度大。第2节距间隔j2比由经线4跨着的纬线6的第2部分82的纵向宽度大。第3节距间隔j3比纬线6的第3部分83的纵向宽度大。第1节距间隔j1~第3节距间隔j3能分别定义为一组纬线部分7的纵向的中心点的间隔。如在图16中所例示那样,节距间隔能如节距间隔j2’、j2”那样在纵向上偏移地理解。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1带区域11能包括:第1副带区域21,其与第3带区域13相邻;和第2副带区域22,其设置于比第1副带区域21靠近第1侧缘部1的位置。在包括图16在内的若干情况下,第1副带区域21的带组织与第2副带区域22的带组织不同。在第1副带区域21中,经线4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一个第1部分81、在带下表面17侧跨一个第1部分81的方式延伸。另一方面,在第2副带区域22中,经线4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两个第1部分81、在带下表面17侧跨两个第1部分81的方式延伸。在第2副带区域22中,经线4的暴露于带上表面16或带下表面17的部分沿倾斜方向偏移地配置。作为一个例子,第1副带区域21具有1/1的带组织,第2副带区域22具有斜织的带组织。此外,关于1/1的带组织,领会为一组纬线部分7是一根纬线。在第1副带区域21中,与第2副带区域22相比较,经线4和纬线6被较高的密度地编织。由此,不使用粘接剂,和/或,不固着经线4和纬线6,就可避免或抑制第1带区域11中的经线4向第3带区域13侧运动的情况。
在包括图17在内的若干情况下,第1副带区域21的带组织与第2副带区域22的带组织相同。在第1副带区域21中,经线4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两个第1部分81、在带下表面17侧跨两个第1部分81的方式延伸。在第2副带区域22中,经线4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两个第1部分81、在带下表面17侧跨两个第1部分81的方式延伸。在第1副带区域21和第2副带区域22中,经线4的暴露于带上表面16或带下表面17的部分沿倾斜方向偏移地配置。作为一个例子,第1副带区域21和第2副带区域22具有斜织的带组织。
第2带区域12包括:第3副带区域23,其与第3带区域13相邻;和第4副带区域24,其设置于比第3副带区域23靠近第2侧缘部2的位置。第2带区域12能具有1/1的带组织。在若干情况下,第3副带区域23的带组织与第4副带区域24的带组织相同、或不同。在包括图16在内的若干情况下,第3副带区域23的带组织与第4副带区域24的带组织相同,具有1/1的带组织。在第3副带区域23中,与第4副带区域24相比较,经线4被更高密度地织入。第3副带区域23和第4副带区域24具有1/1的带组织。在包括图17在内的若干情况下,第3副带区域23的带组织与第4副带区域24的带组织不同。与对第1带区域11的第1副带区域21和第2副带区域22进行了说明的内容同样的说明也适用于第2带区域12的第3副带区域23和第4副带区域24,省略重复说明。
未必限定于此,第1副带区域21所包含的经线4比第2副带区域22所包含的经线4细。作为追加或替代,第3副带区域23所包含的经线4比第4副带区域24所包含的经线4细。由此,不使用粘接剂,和/或,不固着经线4和纬线6,就可避免或抑制第1带区域11中的经线4向第3带区域13侧运动的情况。
图18表示设置有两个以上上述的仅由纬线6构成的带区域的例子。如图18所示,拉链带10追加地包括带组织与第3带区域13的带组织相同的至少一个复制第3带区域13’。此外,复制第3带区域13’可理解为不存在经线4、并以与第1节距间隔j1或第2节距间隔j2相等的第3节距间隔j3配置有在纬线6的第1部分81与第2部分82之间延伸的纬线6的第3部分83的区域。图18所图示的复制第3带区域13’的横向宽度可不同于图18所图示的第3带区域13的横向宽度。在复制第3带区域13’与第2副带区域22之间配置有带组织与第1副带区域21的带组织相同的第5副带区域25。以在第1侧缘部1侧与复制第3带区域13’相邻的方式设置有第6副带区域26,其具有与第1副带区域21的带组织相同的带组织。以在第1侧缘部1侧与第6副带区域26相邻的方式设置有第7副带区域27,其具有斜织的带组织。对于第1带区域11或第2带区域12所包含的副带区域的带组织,并不限于所图示和所记述的组合,能够进行各种组合。在若干情况下,第1带区域11的整体是斜织的带组织,和/或,第2带区域12的整体是斜织的带组织。
能够如图19所示那样使拉链带10在第3带区域13中弯曲而将第2带区域12配置于第1带区域11上。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的侧缘部109由拉链带10在第3带区域13弯曲而形成的包覆部19覆盖(参照图20)。换言之,拉链带10能够通过第3带区域13的弯曲而具有用于包覆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的侧缘部109的包覆部19。由于基于第3带区域13而得以改善的拉链带10的弯曲性,从而如图20所示那样将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夹在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之间的操作性得以改善,代替性地或追加地,拉链带10与挠性件100的缝合的操作性也得以改善。
在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与拉链带10缝合之际,也能促进省略否则就变成必须的包边带900(参照图26)。不使用包边带900,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被拉链带10覆盖,不依赖包边带900,就可抑制挠性件100的侧缘部109的暴露。通过省略包边带900,使衣物轻量化。此外,在第3带区域13中,在横向上延伸的第3部分83在纵向上以恒定的节距间隔j3排列,对拉链带10的弯曲赋予方向性。
在若干情况下,拉链链牙30与第3带区域13之间的横向间隔W1z比第2带区域12的横向宽度W2大(参照图19)。换言之,第2带区域12的横向宽度W2比拉链链牙30与第3带区域13之间的横向间隔W1小。
图21表示本公开的缝制方法。该缝制方法包括如下工序:使拉链带10在拉链带10的第3带区域13弯曲的工序;和以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夹在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之间的方式缝合挠性件100和拉链带10的工序。能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进行这些工序。
利用拉链带10的弯曲而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被夹在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之间。作为挠性件100与拉链带10的缝合方法,典型而言,如图2~图5所示那样。缝制工序能够包括如下工序:(i)将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载置于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上而缝合的工序;(ii)以将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夹在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与第2带区域12之间的方式缝合挠性件100和拉链带10的工序;以及(iii)以挠性件100的主体部102叠置于第2带区域12上的方式缝合挠性件100和拉链带10的工序。
如图2~图5所示那样,折回部101和第1带区域11由缝线201缝合;第1带区域11、折回部101、以及第2带区域12由缝线202缝合;以及,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以及挠性件100的主体部102由缝线203缝合。
参照图22~图25来进一步记述拉链带10的带组织的各种形态。图22是表示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的经线4的粗细与第2带区域12的经线4的粗细不同的带组织的示意图。图23是具有图22所示的带组织的拉链带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也设想将第3带区域13插入厚度更大的第1带区域11与厚度更小的第2带区域12之间的情况。
如图24所示,拉链带10的第1带区域11被一分为二,在靠近第2侧缘部2的带区域11c中使用较细的经线,在靠近第1侧缘部1的带区域11d中使用较粗的经线。图25是具有图24所示的带组织的拉链带的拉链链牙带的概略的截面示意图。也设想拉链带10中与带厚之差有关的分界B1位于第3带区域13与拉链链牙30的中间的形态。
如下这样验证了缝制工序的作业负担由于本公开的拉链带或拉链提高的情况。
作为实施例,在以下的表1所记载的条件下,评价了使图4所示的缝线202穿过各部分的作业。为了测定贯通阻力,使用了L&M缝纫性能试验仪(L&M Sewability Tester:SDLATLAB)。以测定对象物(拉链带10、挠性件100)未重叠的状态对贯通阻力进行了计量。各贯通阻力的值是测定100次的平均值。贯通阻力的合计是累计各贯通阻力的值而算出来的。
[表1]
厚度(mm) 贯通阻力(g)
重叠区域11a 0.42 55
折回部101 0.59 86
重叠区域12a 0.29 18
合计 1.30 159
作为比较例,在以下的表2所记载的条件下,评价了使图26所示的缝线209穿过各部分的作业。此外,在比较例中,以与实施例相同的条件测定了贯通阻力。以测定对象物(包边带900、拉链带10、挠性件100)未重叠的状态对贯通阻力进行了计量。
[表2]
厚度(mm) 贯通阻力(g)
包边带900 0.10 62
包边带900 0.10 62
拉链带10 0.45 35
折回部101 0.59 86
包边带900 0.10 62
包边带900 0.10 62
合计 1.44 369
在厚度和贯通阻力这两点上,实施例优于比较例。
根据上述的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加入到权利要求书的附图标记用于参考,不应该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目的进行参照。
附图标记说明
100、挠性件;101、折回部;91、拉链;92、拉链链牙带;40、拉头;10、拉链带;11、第1带区域;11a、(第1)重叠区域;12、第2带区域;12a、(第2)重叠区域;13、第3带区域;1、第1侧缘部;2、第2侧缘部;4、经线;6、纬线;7、纬线部分;9、开口。

Claims (36)

1.一种拉链,其是与挠性件(100)结合起来的拉链(91),其中,
该拉链(91)具备:
一对拉链链牙带(92),其具有:拉链带(10),其具有在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和拉链链牙(30),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部(1)侧;以及
1个以上的拉头(40),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92)开闭,
所述拉链带(10)包括:第1带区域(11),在该第1带区域(11),叠置有所述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和第2带区域(12),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侧缘部(2)之间,
所述折回部(101)被夹在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具有与所述第1带区域(11)的厚度不同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比所述第1带区域(11)的至少一部分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包含粗细与所述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的粗细不同的经线(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包含比所述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细的经线(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包含与所述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不同的经线(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包括由比构成所述第1带区域(11)所包含的经线(4)的长丝单体细的长丝单体构成的经线(4)。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1带区域(11)具有斜织的带组织,所述第2带区域(12)具有平织的带组织。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拉链带(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之间的第3带区域(13),
所述第1带区域(11)由纬线(6)和多个经线(4)构成,
所述第2带区域(12)由所述纬线(6)和多个经线(4)构成,
所述第3带区域(13)仅由所述纬线(6)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挠性件(100)的所述折回部(101)的侧缘部(109)由所述拉链带(10)在所述第3带区域(13)弯曲而形成的包覆部(19)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拉链带(10)包括设置有至少所述第1带区域(11)的第1带构件(10p)和设置有至少所述第2带区域(12)的第2带构件(10q),所述第1带构件(10p)和所述第2带构件(10q)由1个以上的缝线缝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拉链带(10)具有设置于所述第2带区域(12)与所述第1侧缘部(1)之间的加强膜(61、62)。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挠性件(100)和所述拉链带(10)由两个以上的缝线结合,
所述两个以上的缝线包含将所述第1带区域(11)、所述折回部(101)、所述第2带区域(12)、以及所述挠性件(100)的主体部(102)结合的缝线(204)。
14.一种方法,其是将挠性件(100)和拉链(91)结合的方法,其中,
所述拉链(91)具备:一对拉链链牙带(92),其具有:拉链带(10),其具有在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和拉链链牙(30),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部(1)侧;以及
1个以上的拉头(40),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92)开闭,
所述拉链带(10)具有:第1带区域(11),在该第1带区域(11),叠置有所述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和第2带区域(12),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侧缘部(2)之间,
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折回部(101)夹在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之间的工序。
15.一种制造方法,其是结合有拉链(91)的挠性件(100)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拉链(91)具备:一对拉链链牙带(92),其具有:拉链带(10),其具有在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和拉链链牙(30),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部(1)侧;以及
1个以上的拉头(40),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92)开闭,
所述拉链带(10)具有:第1带区域(11),在该第1带区域(11),叠置有所述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和第2带区域(12),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侧缘部(2)之间,
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折回部(101)夹在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之间的工序。
16.一种拉链带,该拉链带(10)由分别在纵向上延伸的多个经线(4)和在与所述纵向正交的横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纬线(6)构成,各经线(4)以反复在带上表面(16)侧跨所述纬线(6)、在带下表面(17)侧跨所述纬线(6)的方式延伸,其中,
该拉链带(10)具备:
第1带区域(11),在该第1带区域(11),由所述经线(4)跨着的所述纬线(6)的第1部分(81)以第1节距间隔(j1)配置;
第2带区域(12),在该第2带区域(12),由所述经线(4)跨着的所述纬线(6)的第2部分(82)以与所述第1节距间隔(j1)相等的第2节距间隔(j2)配置;以及
第3带区域(13),其位于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之间,
在所述第3带区域(13)中,不存在所述经线(4),在所述纬线(6)的所述第1部分(81)与第2部分(82)之间延伸的所述纬线(6)的第3部分(83)以与所述第1节距间隔(j1)或所述第2节距间隔(j2)相等的第3节距间隔(j3)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1部分~第3部分(81、82、83)分别是所述至少一个纬线(6)所包含的、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一组纬线部分(7)。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所述第3部分(83)之间形成有跨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的间隔的整个范围的横长的开口(9),
所述开口(9)的纵开口宽度(V9)是与所述经线(4)通过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所述纬线(6)的所述第1部分(81)或所述第2部分(82)之间所需要的空间相应的宽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在所述纵向上相邻的所述第3部分(83)之间形成有跨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的间隔的整个范围的横长的开口(9),
所述开口(9)的横开口宽度(L9)大于所述开口(9)的纵开口宽度(V9)的两倍。
20.根据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该拉链带还具备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第1侧缘部(1)和第2侧缘部(2),
所述第1带区域(11)位于距所述第1侧缘部(1)比距所述第2侧缘部(2)近的位置,
所述第2带区域(12)位于距所述第2侧缘部(2)比距所述第1侧缘部(1)近的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1带区域(11)包括:第1副带区域(21),其与所述第3带区域(13)相邻;和第2副带区域(22),其配置于比所述第1副带区域(21)靠近所述第1侧缘部(1)的位置,
所述第1副带区域(21)的带组织与所述第2副带区域(22)的带组织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在所述第1副带区域(21)中,与所述第2副带区域(22)相比较,所述经线(4)和所述纬线(6)被较高的密度地编织。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1副带区域(21)具有1/1的带组织。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1副带区域(21)所包含的所述经线(4)比所述第2副带区域(22)所包含的所述经线(4)细。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具有1/1的带组织。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2带区域(12)包括:第3副带区域(23),其与所述第3带区域(13)相邻;和第4副带区域(24),其配置于比所述第3副带区域(23)靠近所述第2侧缘部(2)的位置,
所述第3副带区域(23)的带组织与所述第4副带区域(24)的带组织不同。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在所述第3副带区域(23)中,与所述第4副带区域(24)相比较,所述经线(4)和所述纬线(6)被较高的密度地编织。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3副带区域(23)具有1/1的带组织。
29.根据权利要求26~28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3副带区域(23)所包含的所述经线(4)比所述第4副带区域(24)所包含的所述经线(4)细。
30.一种拉链链牙带,其具备:
权利要求16~2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10);以及
拉链链牙(30),其配置于所述拉链带(10)的靠近第1侧缘部(1)的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拉链链牙带,其中,
所述第3带区域(13)配置于距所述第2侧缘部(2)比距所述第1侧缘部(1)近的位置。
32.一种拉链,其具备:
一对拉链链牙带(92),其分别是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拉链链牙带(92);以及
拉头(40),其用于使所述一对拉链链牙带(92)开闭。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拉链链牙(30)与所述第3带区域(13)之间的横向间隔(W1z)比所述第2带区域(12)的横向宽度(W2)大。
34.一种衣物,其是包括权利要求32所述的拉链(91)和所述拉链(91)所缝的挠性件(100)的衣物,其中,
以所述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夹在所述拉链带(10)的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之间的方式缝合所述挠性件(100)和所述拉链带(10)。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衣物,其中,
所述挠性件(100)和所述拉链带(10)由在所述纵向上延伸的至少两根缝线缝合。
36.一种衣物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34所述的拉链(91)与挠性件(100)结合起来的衣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衣物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使所述拉链带(10)在所述拉链带(10)的所述第3带区域(13)弯曲的工序;以及
以将所述挠性件(100)的折回部(101)夹在所述拉链带(10)的所述第1带区域(11)与所述第2带区域(12)之间的方式缝合所述挠性件(100)和所述拉链带(10)的工序。
CN201880077339.8A 2017-11-30 2018-03-07 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与该拉链有关的方法、以及拉链带 Active CN111491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3168 WO2019106806A1 (ja) 2017-11-30 2017-11-30 ファスナーテープ、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衣類及び衣類の製造方法
JPPCT/JP2017/043168 2017-11-30
PCT/JP2018/008873 WO2019106857A1 (ja) 2017-11-30 2018-03-07 可撓性材に対して結合した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これに関する方法、及びファスナーテー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1534A true CN111491534A (zh) 2020-08-04
CN111491534B CN111491534B (zh) 2023-06-16

Family

ID=66664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7339.8A Active CN111491534B (zh) 2017-11-30 2018-03-07 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与该拉链有关的方法、以及拉链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6164B2 (zh)
CN (1) CN111491534B (zh)
TW (1) TWI704877B (zh)
WO (2) WO201910680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5066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118675U (zh) * 2017-07-12 2018-03-20 吉田拉链(深圳)有限公司 拉链带、拉链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WO2023188040A1 (ja) * 2022-03-29 2023-10-05 Ykk株式会社 金属製エレメントの列を備える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それを備え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を備える物品
WO2023242963A1 (ja) * 2022-06-14 2023-12-21 Ykk株式会社 止水ストリンガー及び止水ファスナー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35709U (zh) * 1975-04-22 1976-11-02
US4724586A (en) * 1982-12-14 1988-02-16 Yoshida Kogyo K.K. Water-resistant slide faste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5129127A (en) * 1990-05-18 1992-07-14 Yoshida Kogyo K. K.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CN1369240A (zh) * 2001-01-31 2002-09-18 Ykk株式会社 拉链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78981A (zh) * 2009-05-07 2010-11-10 Ykk株式会社 拉链
JP3208550U (ja) * 2016-11-07 2017-01-2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ファスナーテープ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33290A (en) * 1929-05-13 1933-10-31 Winterhalter Martin Ripping closure and the like
NL135619C (zh) * 1966-01-31
DE1610363C2 (de) * 1966-03-03 1973-10-04 Opti-Holding Ag, Glarus (Schweiz) Reißverschluß mit Leitertragbandern aus schrumpfbarem Material
JPS5836811U (ja) 1981-09-05 1983-03-10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広巾テ−プ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
JPS59179606U (ja) * 1983-05-20 1984-11-30 滝清株式会社 フアスナ−
AU2004100214B4 (en) * 2003-06-27 2005-02-03 Landor & Hawa International Limited Suitcase
JP4312676B2 (ja) * 2004-07-26 2009-08-1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
JP5328519B2 (ja) * 2009-06-26 2013-10-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の取付構造
GB0912179D0 (en) * 2009-07-13 2009-08-26 Ykk Europ Ltd Watertight zip fastener
TW201127314A (en) * 2010-02-12 2011-08-16 xi-wu Jiang Zipper for luggage
EP2682015B1 (en) * 2011-03-04 2019-05-22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4010078A1 (ja) * 2012-07-13 2014-01-16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M462020U (zh) * 2013-02-08 2013-09-21 Tang ting ting 具保護罩之行李箱結構
JP6980557B2 (ja) * 2018-02-19 2021-12-15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およ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35709U (zh) * 1975-04-22 1976-11-02
US4724586A (en) * 1982-12-14 1988-02-16 Yoshida Kogyo K.K. Water-resistant slide faste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5129127A (en) * 1990-05-18 1992-07-14 Yoshida Kogyo K. K.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CN1369240A (zh) * 2001-01-31 2002-09-18 Ykk株式会社 拉链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78981A (zh) * 2009-05-07 2010-11-10 Ykk株式会社 拉链
JP3208550U (ja) * 2016-11-07 2017-01-2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ファスナーテープ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5066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59753A1 (en) 2020-11-19
TWI704877B (zh) 2020-09-21
US11406164B2 (en) 2022-08-09
CN111491534B (zh) 2023-06-16
WO2019106857A1 (ja) 2019-06-06
WO2019106806A1 (ja) 2019-06-06
TW201924566A (zh) 201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1534B (zh) 与挠性件结合起来的拉链、与该拉链有关的方法、以及拉链带
TWI448259B (zh) Zipp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389651B (zh) Invisible zipper with the chain
CN107198301B (zh) 附有拉链的物品及附有拉链的物品的制造方法
TWI389652B (zh) Invisible zipper with the chain
TWI629953B (zh) 拉鏈用拉鏈鏈帶及鏈布構件之製造方法
JP4312200B2 (ja) 編織込み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201735824A (zh) 附有拉鏈之物品及附有拉鏈之物品之製造方法
TWI482601B (zh) Woven into the chain
TWI620528B (zh) 織入鏈帶及縫製品
WO2014010078A1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10545689B (zh) 带拉链的产品及带拉链的产品的制造方法
CN114554902B (zh) 编织拉链牙链带、拉链链条及编织拉链牙链带的制造方法
TW201130442A (en) Fastener chain, method for sewing rows of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astener stringers
JP7496003B2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WO2022168239A1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JPS6236409Y2 (zh)
CN112914204A (zh) 一种双层结构拉链及其双层结构织带
JP2019217411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