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4222B -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4222B
CN111464222B CN202010176462.4A CN202010176462A CN111464222B CN 111464222 B CN111464222 B CN 111464222B CN 202010176462 A CN202010176462 A CN 202010176462A CN 111464222 B CN111464222 B CN 1114642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terminal
receiving antenna
receiving
signal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64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64222A (zh
Inventor
池冰清
闫富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7646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642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64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4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64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4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2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predefined selection schem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发射信号确定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否则,判断从第一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在判断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的多天线的设备天线频繁切换的问题,避免了天线的频繁切换。

Description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联网小无线天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解决信号多径衰落问题,双天线技术应用而生。双天线技术通过两根天线同时接收不同路径的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进行选择、合并,最终得到总的信号,以降低信号多径衰落的影响。目前,在物联网小无线天线领域,比如在物联网智能家居、室内告警检测、遥控控制等场景中,也存在着信号多径衰落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双天线估计信噪比的方法和设备,其设计要点是给出双天线评估信号质量的方法,进而控制TD-SCDMA系统功率。
另外,在相关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天线切换方法,通过在终端上设置至少三组天线,其中一组为与主收发通路连通的主天线,一组为与辅接收通路连通的辅天线,剩余的为空闲天线。上述方案仅依据主、辅天线的工作状态参数的比较结果,或者主、辅天线的工作状态参数和预设门限值的比较结果,进行主、辅天线切换或者将空闲天线切换为主、辅天线,以保证通信质量。
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上述方案在主、辅天线的工作状态参数存在波动但尚不影响信号可靠接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频繁切换天线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多天线的设备天线频繁切换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设备,包括:
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所述发射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否则,判断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
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未存在关联关系且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判断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二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
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未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判断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切换至第二接收天线,并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判断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在判断到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二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建立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否则,切换至所述第一接收天线,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建立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所述发射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包括至少两根接收天线、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相互垂直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的中心点的距离为工作波长的1/4。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发射信号的接收装置、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发射信号确定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否则,判断从第一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在判断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方式,解决了相关技术的多天线的设备天线频繁切换的问题,避免了天线的频繁切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中的实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本实施例应用于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设备,该设备通常是网关设备。在物联网智能家居、室内告警检测、遥控控制等小无线领域,存在着多径信号衰落的问题,在小无线领域的网关设备中使用双天线技术,配合不同物联网节点设备使用,可以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双天线机制通常应用在网关设备的接收场景,这是因为对端设备通常是物联网节点设备,由于物联网节点设备内部空间通常很狭小,难以设计双天线;同时物联网节点设备大多需要考虑省电问题,因此,在对端设备上通常不应用双天线机制而仅在网关设备的接收场景应用双天线机制。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克服了上述的空间狭小或者省电问题后,双天线机制也可以应用于对端设备,在本申请中并不作限定。在下列实施例中,将以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接收设备为例进行描述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接收设备接收目标终端的信号。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接收设备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发射信号确定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
步骤S102,接收设备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步骤S103,接收设备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步骤S104,否则,接收设备判断从第一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
步骤S105,接收设备在判断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在一些较优的实施方式中,两根接收天线以预设轮询时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主动切换天线的功能。本申请中的预设轮询时间大于目标终端的发包间隔,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轮询次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在未侦听到目标终端发射的信号时,始终处于轮询状态。当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并检测到发射信号时,接收设备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该发射信号确定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以及确定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本实施例中的信号强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RP(Reference SignalReceiving Power,信号接收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或者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噪比)。
在信号接收过程中,接收设备根据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否则,判断从第一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在判断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与相关技术中的信号接收方法相比,本方案不是仅通过直接评估双天线接收信号的质量来选择接收天线,而是通过记录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与接收天线的接收情况,提供历史记录参考依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两根接收天线都能够正常接收信号时,减少因信号质量评估导致的频繁切换接收天线的问题,进而减少目标终端与接收设备发生连接异常的情况。
因此,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的多天线的设备天线频繁切换的问题,实现了合理地切换接收天线,从而得到更优的系统性能。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当目标终端或接收设备发生相对移动,或者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引起信号衰落的物理介质时,有可能导致接收设备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发生变化。为了跟踪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还包括记录该信号强度,以便于为后续在涉及两根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的判断中给出参考指标。
在本申请中,以信号强度为RSSI为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为使得本申请的描述清楚、简洁,将第一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定义为RSSI 1,将第二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定义为RSSI 2。此外,设置接收信号强度的预设门限值,记为RSSI0。这里的预设门限值通常是指接收设备与目标终端能进行正常通信的值,也可以指在通信过程中不会引起过大的功耗的值,还可以指用户通信过程中没有实际体验上的不适感的值。通常而言,用户会对终端掉电过快、网络连接不畅、信号连接时断时续感到不适,而这些会引起各种问题的因素都可能是信号强度不理想导致的。
接收天线与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可以是在接收设备中预先配置的,也可以通过下列的方式标定或者更新:
当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一接收天线未存在关联关系且RSSI 1大于或者等于RSSI 0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之后,接收设备根据身份标识信息,进一步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判断RSSI 1是否大于RSSI 2,其中,RSSI 2为第二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在判断到RSSI 1大于RSSI 2的情况下,建立第一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RSSI 1。
如此设置,当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并检测到发射信号,接收设备辨别出目标终端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时,一方面,接收设备并未立即切换至第二接收天线去接收信号,而是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以进一步避免频繁切换天线。另一方面,接收设备又对比了当下的信号强度和前一次记录的信号强度,取信号强度值更高的天线刷新记录,以优化天线选择机制。
当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设备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当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二接收天线未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目标终端与接收设备处于初次连接或历史连接信息被抹除的情况,此时,建立第一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RSSI 1。
当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在接收设备判断到RSSI 1小于RSSI 0的情况下,切换至第二接收天线,并从第二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判断第二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RSSI 2是否大于RSSI 1;在判断到RSSI 2大于RSSI 1的情况下,采用第二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建立第二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RSSI 2;否则,切换至第一接收天线,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建立第一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RSSI 1。
在本实施例中,若轮询到的其中一根天线所接收的信号强度值小于预设门限值,则切换至另一根天线,判断这两根天线的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取信号强度值较大的天线完成信号接收,实现了灵活选取天线的效果。其中,在判断这两根天线的接收到的信号强度的过程中,若判断结果为这两根天线的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都低于预设门限值,则切换至本次轮询到的天线,采用该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以均衡这两根天线的工作时间。
以下采用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描述和说明。
当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目标终端与接收设备处于初次连接或历史连接信息被抹除的情况下,发射信号的接收流程一如图2所示。接收设备未接收到信号前,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以预设轮询时间进行切换。在检测到需接收信号后,根据流程一所示的流程进行判断以及切换,完成接收后接收设备记录目标终端并保存该目标终端对应的信号强度值(RSSI)。由于目标终端有可能被移动,或目标终端附近环境可能会出现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造成接收设备需要更新记录,此时对应图3所示的流程。
当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目标终端与接收设备处于非初次连接或历史连接信息没有被抹除的情况下,发射信号的接收流程如图3所示。
在接收设备轮询到第一接收天线时,若记录第二接收天线接收良好的目标终端发送信号,且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被第一接收天线检测捕获,且RSSI 1大于或者等于RSSI 0,则使用第一接收天线完成接收。并比较此时记录的RSSI 1与之前记录的RSSI 0,取RSSI值高的天线刷新记录。若此时RSSI 1小于RSSI0,则马上切换到第二接收天线完成接收。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设备,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例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子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系统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41,第一判断模块42,第一接收模块43,第二判断模块44,第二接收模块45;其中,
获取模块41,用于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发射信号确定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
第一判断模块42,耦合至获取模块41,用于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第一接收模块43,耦合至第一判断模块42,用于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第二判断模块44,耦合至第一接收模块43,用于判断从第一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
第二接收模块45,耦合至第二判断模块44,用于在判断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模块43还包括:记录子模块,用于记录第一信号强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第三判断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判断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二信号强度,其中,第二信号强度为第二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
第一建立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第二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建立第一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第一信号强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判断模块还包括第二建立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到目标终端与第二接收天线未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建立第一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第一信号强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判断模块44还包括:
切换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切换至第二接收天线,并从第二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第二接收天线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一信号强度;
接收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第一信号强度的情况下,采用第二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建立子模块,用于建立第二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第二信号强度;
否则,切换子模块切换至第一接收天线,接收子模块采用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建立子模块建立第一接收天线和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第一信号强度。
另外,结合图1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可以通过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来实现,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51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52。
具体地,上述处理器51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或者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可以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存储器52可以包括用于数据或指令的大容量存储器。举例来说而非限制,存储器52可包括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软盘驱动器、闪存、光盘、磁光盘、磁带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驱动器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52可包括可移除或不可移除(或固定)的介质。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52可在数据处理装置的内部或外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52是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52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在合适的情况下,该ROM可以是掩模编程的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除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EPROM)、电可改写ROM(EAROM)或闪存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
处理器51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5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报警收敛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还可以括通信接口53和总线50。其中,如图5所示,处理器51、存储器52、通信接口53通过总线50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53,主要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模块、装置、单元和/或设备之间的通信。
总线50包括硬件、软件或两者,将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的部件彼此耦接在一起。举例来说而非限制,总线可包括加速图形端口(AGP)或其他图形总线、增强工业标准架构(EISA)总线、前端总线(FSB)、超传输(HT)互连、工业标准架构(ISA)总线、无限带宽互连、低引脚数(LPC)总线、存储器总线、微信道架构(MCA)总线、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PCI-Express(PCI-X)总线、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AT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局部(VLB)总线或其他合适的总线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总线5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总线。尽管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和示出了特定的总线,但本申请考虑任何合适的总线或互连。
该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可以基于获取到的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从而实现结合图1描述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二,如图6所示,该设备包括:第一接收天线61,第二接收天线62,第一接收天线61和第二接收天线62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接收天线的中心点与第二接收天线的中心点相距1/4电磁波波长64,从而确保信号多径过来时,保证至少有一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不在信号最差的波谷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天线61和第二接收天线62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弹簧天线。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天线61和第二接收天线62适用频段包括但不限于常规使用的小无线频段,比如无线频段433、无线频段868、无线频段915。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印刷电路板63,印刷电路板63上设有天线预留调试位,天线预留调试位用于放置第一接收天线61和第二接收天线62。第一接收天线61和第二接收天线62分布在接收设备整机结构体的角落,周围净空,通过印刷电路板63与小无线通讯收发元器件耦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63上设有开关,开关用于切换至第一接收天线或第二接收天线。具体地,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的匹配位分别预留在印刷电路板63上,印刷电路板63上带有射频开关完成天线切换选择工作。
该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可以基于获取到的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从而实现结合图1描述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
另外,结合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来实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的,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发射信号的接收装置,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物联网小无线领域,使用双天线分集抵抗信号多径衰落时,未能合理地选择接收天线的问题,实现了合理地切换接收天线,从而得到更优的系统性能。并且,避免了频繁切换接收天线,提升信号接收效率。另外,结合主动轮询与判断切换机制,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所述发射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否则,判断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
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其中,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未存在关联关系且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判断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二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未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切换至第二接收天线,并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判断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在判断到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二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建立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否则,切换至所述第一接收天线,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建立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5.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根接收天线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从第一接收天线获取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并根据所述发射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门限值;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继续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与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
第三判断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判断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二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接收所述目标终端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
第一建立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关系,并记录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6.一种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包括至少两根接收天线、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相互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射信号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接收天线的中心点的距离为工作波长的1/4。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176462.4A 2020-03-13 2020-03-13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4642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6462.4A CN111464222B (zh) 2020-03-13 2020-03-13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6462.4A CN111464222B (zh) 2020-03-13 2020-03-13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4222A CN111464222A (zh) 2020-07-28
CN111464222B true CN111464222B (zh) 2023-06-13

Family

ID=71684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6462.4A Active CN111464222B (zh) 2020-03-13 2020-03-13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642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0646A (zh) * 2021-08-31 2022-01-04 展讯半导体(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通信装置、芯片及其模组设备
CN114675256A (zh) * 2022-03-23 2022-06-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系统、终端、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4759933B (zh) * 2022-04-18 2024-05-17 哈尔滨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31697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switching for dual radio devices
CN107317608A (zh) * 2017-07-10 2017-11-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工作模式选择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8130003A1 (zh) * 2017-01-10 2018-07-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置天线检测方法、设备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15414B2 (ja) * 2002-09-20 2006-08-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GB0908825D0 (en) * 2009-05-21 2009-07-01 Cambridge Silicon Radio Ltd Antenna selection
DE102015122543B4 (de) * 2015-12-22 2023-11-30 Apple Inc. Kommunikationsend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auswählen einer kommunikationsantenne
CN109217909B (zh) * 2018-09-30 2023-11-1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31697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switching for dual radio devices
WO2018130003A1 (zh) * 2017-01-10 2018-07-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置天线检测方法、设备和装置
CN107317608A (zh) * 2017-07-10 2017-11-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工作模式选择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4222A (zh) 202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64222B (zh) 发射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RU2490797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адаптивного переключения режима со множеством входов и множеством выходов в ни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US10164700B2 (en) Fault detection method and fault detection device for external antenna
JP2008538886A (ja) 無線装置
WO2021057215A1 (zh) 传输路径选择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100085907A1 (en) Wireless relay device, wireless terminal, and recording medium that records program
KR20060121965A (ko) 스위칭 빔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빔 스위칭의 과도한임펙트를 감소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020061164A (ko) 안테나 다이버시티 통신 장치
KR20180045181A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통신 프로토콜 설정 방법
CN105978601A (zh) 天线切换方法及接收装置、终端
JP2008530851A (ja) 転送速度基準
CN114285432B (zh)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80062242A1 (en) Adaptive Parasitic Multi-Antenna System
CN113824473B (zh) 控制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US20040214607A1 (en) Cellular phone terminal, antenna changeover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9240829B2 (e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090286486A1 (en) Transmit channel in wideband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system using multiple transmit antenna, and method thereof
US8068877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ntenna selection
US11139874B2 (en) Controll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state of a plurality of antennas
US1099317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including wireless relay devices that determine information about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response signal from a wireless terminal
CN108174353B (zh)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08003275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2422163A (zh) 一种信号接收端的信号接收处理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
KR101989507B1 (ko) 단일 rf 체인에 기반한 빔포밍 장치 및 방법
US11398861B2 (en) Wi-Fi extender and associated antenna selec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