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5432B -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5432B
CN114285432B CN202111675786.3A CN202111675786A CN114285432B CN 114285432 B CN114285432 B CN 114285432B CN 202111675786 A CN202111675786 A CN 202111675786A CN 114285432 B CN114285432 B CN 1142854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requency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antenna
noise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57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85432A (zh
Inventor
孔领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57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854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85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85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4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信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当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设备入网需求以及设备间互联需求的持续增加,单一通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设备搭载了多种通信方式以满足入网和互联的需求,例如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新无线电(New Radio,NR),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蓝牙技术(Bluetooth,蓝牙)等等。
对于多种技术共存的设备,如果盲目使用多种通信技术同时工作,必然会导致两种通信互相干扰而无法通信。以手机中最常见的共存场景WIFI通信和蓝牙通信共存为例,WIFI工作的频段为2400-2483.5MHz,蓝牙工作的频段为2402-2483.5MHz,两种技术工作频段完全重合,若WIFI和蓝牙采用同频段同时工作,其WIFI通信和蓝牙通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在不同通信制式共存场景下,选择相匹配的共存工作模式,降低不同通信制式之间的干扰。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
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
当所述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指示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射频系统,包括:
多支天线;
射频前端模块,包括第一射频通路、第二射频通路和射频开关,所述射频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射频通路、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多支天线连接,用于选择导通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一支天线之间的通路,并选择导通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和另一支天线之间的通路,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
处理器,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连接,用于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当所述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上述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设置两个不同的射频通路,可以分别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而且,通过分别获取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的信号强度指示和信噪比,可以准确识别干扰较小的使用场景,从而在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别以不同的频率对不同通信制式的信号进行收发,即,实现了两种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的共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射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3为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4为一实施例的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强度指示阈值的流程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射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同频段同时工作时的干扰问题,会采用时分复用技术进行通信。即,射频系统对不同通信制式的信号进行分时接收。但是,以蓝牙(Bluetooth,BT)和WIFI为例,通信设备的蓝牙模块和WIFI模块会周期性地争抢硬件。若硬件被蓝牙抢到,就会导致WIFI和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中断,反之亦然。相关的改善技术能够抑制上述争抢问题,但在抑制过程会对WIFI和蓝牙的速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大信号时延,并可能导致WIFI和蓝牙的卡顿现象的发生频率增加。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控制方法,能够对射频系统进行控制,以提供一种不同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之间的干扰较小,且连接稳定的通信控制方法。不同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制式包括但不限于WIFI通信制式、蓝牙通信制式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一通信制式为WIFI通信制式,第二通信制式为蓝牙通信制式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里,也可以第一通信制式为蓝牙通信制式,第二通信制式为WIFI通信制式。图1为一实施例的射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以应用于图1实施例所示的射频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1,射频系统包括多支天线ANT、射频前端模块102和处理器104。
多支天线例如可以为两支天线、四支天线、六支天线等。其中,多支天线可以以均等的数量划分为WIFI天线和蓝牙天线。例如,继续参考图1,射频系统可以包括三支蓝牙天线(BT ANT0、BT ANT1和BT ANT2),并包括三支WIFI天线(WIFI ANT0、WIFI ANT1和WIFIANT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WIFI天线和蓝牙天线的通信频段均为2.4G。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蓝牙天线可以作为WIFI天线使用,WIFI天线也可以作为蓝牙天线使用,以提高天线选择的灵活性。
射频前端模块1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开关和耦合器等器件。功率放大器用于对射频收发器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处理,以提高目标发射功率并增加传输距离。低噪声放大器用于对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处理,以提高接收灵敏度并增加接收距离。其中,设有功率放大器和低噪声放大器的信号传输链路可以理解为射频通路。射频开关可以分别与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多支天线连接,射频开关用于选择导通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与任一天线之间的通路,以选择干扰较小、射频性能较佳的天线进行信号收发。耦合器设置在功率放大器与射频开关之间的射频通路上,可以用于将部分射频信号的目标发射功率耦合反馈到射频收发器,以实现射频信号的功率检测。其中,用于对蓝牙通信制式的信号进行收发处理的射频通路为蓝牙射频通路,用于对WIFI通信制式的信号进行收发处理的射频通路为WIFI射频通路。
进一步地,在射频设备出厂前,可以针对不同的天线进行测试,以获取多支天线中任意两支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并形成隔离度矩阵。可以理解的是,蓝牙射频通路和WIFI射频通路上的状况也会影响隔离度数据,因此,隔离度矩阵不仅仅能够反映天线的特性,而是还能够进一步反映天线与射频通路的特性之和。具体地,以图1例的三支蓝牙天线和三支WIFI天线为例,下式为射频系统中多支天线的隔离度矩阵。
其中,iso00是指BT ANT0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0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01是指BT ANT0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1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02是指BT ANT0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2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10是指BT ANT1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0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11是指BT ANT1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1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12是指BT ANT1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2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20是指BT ANT2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0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21是指BT ANT2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1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iso22是指BT ANT2用于收发蓝牙射频信号与WIFI ANT2用于收发WIFI射频信号时的隔离度。隔离度矩阵中的多个隔离度中的最大值可以作为射频系统的最大隔离度ISOMAX。
处理器104可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处理器(例如,WIFI&BT芯片)和中央处理器CPU。其中,短距离无线通信处理器可以用于完成数字信号到射频信号的转换和逆转换过程。数字信号到射频信号的转换包括数字信号的封装成帧、数模信号的转换、调制、上变频等等过程,最终生成了相应的WIFI信号或者蓝牙信号。射频信号到数字信号的逆转换包括下变频、解调、模数信号的转换、解封装等过程。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短距离无线通信处理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可以用于控制射频系统中各个开关的通断等。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例如可以应用于中央处理器中。
图2为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一,参考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控制方法包括步骤202至步骤206。
步骤202,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
其中,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示例性地,若第一射频通路用于对WIFI通信制式的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第二射频通路用于对蓝牙通信制式的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则第一射频信号为WIFI射频信号,第二射频信号为蓝牙射频信号。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ion,RSSI)用于表征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的强弱。可以理解的是,当两支天线同时进行工作时,一支天线发射的射频信号可能干扰另一支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即,两支天线之间的射频信号之间造成互扰。因此,当其中一支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为强信号时,其抗干扰能力较强,另一支天线的互扰对其影响不大。但是,当其中一支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为弱信号时,另一支天线的互扰产生的影响就相对较大。因此,基于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可以对射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初步评价。
步骤204,当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
其中,当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阈值时,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前提下,通常可以对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正确地解调;当信号强度指示小于阈值时,通常无法进行正确地解调。可以理解的是,不同通信制式的射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不完全相同。因此,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不同,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设置。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施例中蓝牙和WIFI使用的均是通用2.4G通用频段,周边的环境噪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可能会存在蓝牙射频信号和WIFI射频信号本身为强信号,即,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但是,接收射频信号的射频通路同时受到环境噪声较大的干扰,而环境噪声叠加上互扰产生的噪声就可能就导致实时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达不到解调门限。因此,在步骤204中还需要进一步获取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以对射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具体地,可以在第二射频通路发射蓝牙射频信号时,获取第一射频通路接收到的WIFI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在第一射频通路发射WIFI射频信号时,获取第二射频通路接收到的蓝牙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其中,为了互相确认信号的收发时刻,可以是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之间存在交互,以互相确认信号的收发时刻;也可以是射频收发器中的WIFI芯片模块和蓝牙芯片模块之间存在交互,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步骤206,当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其中,当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可以认为两个射频通路在同时工作的场景下所收到的干扰均在可接收范围内。即,接收到的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都可以进行正确的解调,发射WIFI射频信号产生的噪声不会对蓝牙射频信号的接收解调产生影响,且发射蓝牙射频信号产生的噪声不会对WIFI射频信号的接收解调产生影响。因此,基于上述判定结果,可以让蓝牙射频通路和WIFI射频通路分别使用不同天线,并以不同的频率同时进行信号收发。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不同的射频通路,可以分别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而且,通过分别获取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的信号强度指示和信噪比,可以准确识别干扰较小的使用场景,从而在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别以不同的频率对不同通信制式的信号进行收发。即,实现了两种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的共存。当启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时,能够有效提升蓝牙射频信号和WIFI射频信号的收发速率,并降低通信时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射频系统由非共存工作模式进入蓝牙和WIFI共存工作模式后,可以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先以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以确保与路由器或蓝牙耳机等器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实现稳定的连接后,处理器可以在需要的时间执行如图2实施例所示的通信控制方法,以提高蓝牙射频信号和WIFI射频信号的收发速率。其中,在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下,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可以使用相同天线(即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时连接至同一支天线),也可使用不同天线(即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至两支天线),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图3为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二,参考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控制方法包括步骤302至步骤314。其中,步骤302至步骤310的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302,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
步骤304,判断第一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
步骤306,当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
步骤308,判断第一信噪比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
步骤310,当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步骤312,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隔离度矩阵获取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包括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小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小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第一信噪比小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以及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天线为连接至第一射频通路的天线,第二天线为连接至第二射频通路的天线。示例性地,结合参考图1,若当前连接至WIFI射频通路的天线是WIFIANT2,连接至蓝牙射频通路的天线是BT ANT1,则可以查找前述隔离度矩阵中的iso12作为当前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ISOxy。可以理解的是,隔离度对两支天线之间的互扰情况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当前的隔离度,执行相应的天线选择和切换操作,以进一步抑制天线的干扰问题。
步骤314,当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其中,第二预设条件中的阈值可以是射频系统的最大隔离度ISOMAX。即,当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等于最大隔离度ISOMAX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具体地,当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等于最大隔离度ISOMAX时,当前的两支天线可以理解为射频系统中互扰最低的两支天线。可以理解的是,若当前的隔离度最大的两支天线都不足以抑制互扰和环境噪声的叠加干扰对解调的影响,则射频系统中的其他天线必然也无法抑制上述影响,即,也无法满足前述信号强度指示和信噪比的阈值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以提高射频信号的接收可靠性。进一步地,当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的持续时长超过预设时长,或当前的通信速率要求较高时,可以重复执行图3实施例中的各步骤,以评估能否由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切换至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当同时满足用于管控通信质量的两个阈值条件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别使用不同天线进行频分复用的通信,以提高通信速率。当不满足任一阈值条件,且当前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达到最大隔离度ISOMAX时,就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时分复用的工作方式,以抑制不同通信制式的射频信号之间的互扰,从而提高射频信号接收的可靠性。基于以上控制逻辑,本实施例实现了一种灵活性较高的通信控制方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当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从多支天线中选择新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新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大于原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具体地,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可以理解为,当前的两支天线不是射频系统中隔离度最大的两支天线。因此,可以选择射频系统中的其他天线组合方式,以提高通信质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射频通路对不同通信制式的射频信号的收发处理不完全相同,因此,只要改变了第一射频通路和/或第二射频通路连接的天线,就应当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天线组合方式。一示例性地,结合参考图1,假设前一时刻连接至第一射频通路的天线是BT ANT2,连接至第二射频通路的天线是BT ANT1,而当前时刻连接至第一射频通路的天线是BT ANT1,连接至第二射频通路的天线是BT ANT2。即使重新选择的两支天线与原天线相同,但是连接关系不同。而且,结合天线与射频通路之间新的连接关系,若新隔离度大于原隔离度,就可以认为是一个满足要求的新的天线组合方式。
因此,采用本实施例的上述调节方式,可以使得新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信号强度指示和/或信噪比优于原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从而提升实现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的几率。一示例性地,在选择新的天线时,根据预设隔离度矩阵,可以直接选择隔离度最大的两支天线作为新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以最大程度上地提升实现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的几率。另一示例性地,也可以选择隔离度略大于原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两支天线作为新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并预留通信质量最佳的天线,以支持其他更加重要的通信功能。因此,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选择新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方式,只要隔离度满足要求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前,还包括如下步骤。分别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以及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强度指示阈值。在本实施例中,分别为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配置不同的强度指示阈值,可以进行更加准确的通信控制,从而提高通信控制方法的可靠性,并改善射频系统的通信性能。
图4为一实施例的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强度指示阈值的流程图,参考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强度指示阈值包括步骤402至步骤406。
步骤402,获取在无干扰环境中第一射频通路对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吞吐量。
其中,无干扰环境是指没有其他射频通路经天线收发射频信号,也没有环境噪声对第一射频信号的接收性能造成影响的环境。示例性地,若第一射频信号为WIFI射频信号,则该无干扰环境可以称为WIFI-only场景。假设在WIFI-only场景下,通过测试可知第一射频通路对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吞吐量为X。
步骤404,在第二天线以最大发射功率发射第二射频信号时,分别获取第一射频通路在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环境中的信号强度指示和吞吐量。
示例性地,仍以第一射频信号为WIFI射频信号,第二射频信号为蓝牙射频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在本步骤中,可以控制第二天线持续以最大发射功率发射蓝牙射频信号,并控制第一射频信号的发射源依次以不同的发射强度发射WIFI射频信号,以构建不同接收信号强度的环境。基于以上多个环境,可以分别获取第一射频通路在各环境中的信号强度指示和吞吐量。即,测试获得的信号强度指示与吞吐量之间具有一一映射关系。可以理解的是,构建不同接收信号强度的环境的方式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是改变第一天线与第一射频信号的发射源之间的距离等,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可选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的环境可以是接收信号强度逐渐递增的多个环境,也可以是接收信号强度逐渐递减的多个环境。而且,若在某一接收信号强度的环境下,测试获得的信号强度指示满足下述步骤中的条件,即可不再执行后续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的环境中的测试,以提高通信控制方法的效率。
步骤406,确定第二吞吐量对应的信号强度指示作为第一强度指示阈值,第二吞吐量与第一吞吐量之间的比值为预设比值。
具体地,承前述说明,WIFI-only场景下的第一吞吐量为X,可以将吞吐量k1*X称为第二吞吐量,当通过步骤404测试获得的第一射频通路的吞吐量为第二吞吐量时,即可将第二吞吐量对应的信号强度指示作为第一强度指示阈值(RSSI-threshold-WIFI)。其中,k1可以根据对通信质量的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0.5、0.7等,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信号强度指示与吞吐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基于对吞吐量的要求选择对应的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以获取能够确保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的第一强度指示阈值。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系数k1,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通信控制方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强度指示阈值,包括:获取在无干扰环境中第二射频通路对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三吞吐量;在第一天线以最大发射功率发射第一射频信号时,分别获取第二射频通路在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环境中的信号强度指示和吞吐量;确定第四吞吐量对应的信号强度指示作为第二强度指示阈值,第四吞吐量与第三吞吐量之间的比值为预设比值。
具体地,通过测试可知第二射频通路在BT-only场景下,对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三吞吐量为Y。通过控制第一天线持续以最大发射功率发射WIFI射频信号,并控制第二射频信号的发射源依次以不同的发射强度发射蓝牙射频信号,可以构建不同接收信号强度的环境。基于以上多个环境,可以分别获取第二射频通路在各环境中的信号强度指示和吞吐量。即,测试获得的信号强度指示与吞吐量之间具有一一映射关系。基于BT-only场景下的第三吞吐量Y,可以将吞吐量k2*Y称为第四吞吐量,并可以将第四吞吐量对应的信号强度指示作为第二强度指示阈值(RSSI-threshold-BT)。其中,k2可以根据对通信质量的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0.5、0.7等,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信号强度指示与吞吐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基于对吞吐量的要求选择对应的第二强度指示阈值,以获取能够确保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的第二强度指示阈值。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系数k2,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通信控制方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还包括如下步骤。分别获取第一天线对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误码率和第二天线对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误码率,当第一误码率和第二误码率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具体地,误码率(SymbolError Rate,SER)是衡量在规定时间内数据传输精确性的指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误码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的收发质量,从而提高通信控制方法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还包括如下步骤。分别获取第一天线对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重传率和第二天线对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重传率,当第一重传率和第二重传率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具体地,重传是指信号发送端发送某一个数据后,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得到发送的数据对应的报文,就重新发送数据,直到发送成功为止。即,重传率可以理解为衡量数据是否成功发送的指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重传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的收发质量,从而提高通信控制方法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控制方法还可以依次执行对误码率和重传率的阈值判定,例如可以在误码率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后,再判定重传率是否满足第四预设条件,以进一步提高通信控制方法的可靠性。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通信控制方法的通信控制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通信控制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通信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图5为一实施例的通信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参考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信号强度指示获取模块502、第一判断模块504和第二判断模块506。
其中,信号强度指示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第一判断模块504用于当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第二判断模块506用于当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上述通信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通信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通信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图6为一实施例的射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参考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射频系统包括多支天线ANT、射频前端模块602和处理器604。
其中,射频前端模块602包括第一射频通路6022、第二射频通路6024和射频开关6026,射频开关6026分别与第一射频通路6022、第二射频通路6024、多支天线ANT连接,用于选择导通第一射频通路6022和一支天线ANT之间的通路,并选择导通第二射频通路6024和另一支天线ANT之间的通路,第一射频通路6022和第二射频通路6024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处理器604与射频前端模块602连接,用于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6022收发的信号,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6024收发的信号;当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当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第一射频通路6022和第二射频通路6024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射频通路被配置有第一状态接口,第二射频通路被配置有第二状态接口,第二状态接口与第一状态接口通信连接,以使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互相传输当前的信号收发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用于通信的状态接口,可以使第一射频通路和第二射频通路之间相互表述工作状态。其中,工作状态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发射、接收、监听等行为上的工作状态,还可包括但不限于当前收发射频参数。而且,状态接口还能实现通信对齐、时钟同步等功能,尤其在步骤204中等,可以对两路信号的收发时刻进行对齐,从而确定对应的信号收发时段,以获取准确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进而可以提高通信控制方法的准确性。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射频收发器中的蓝牙芯片模块和WIFI芯片模块被配置有上述状态接口,并采用相似的方式进行状态交互,以实现相似的对齐和同步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通信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通信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通信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移动蜂窝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通信控制方法。该通信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通信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通信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通信设备的限定,具体的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
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
当所述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隔离度矩阵获取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小于所述第一强度指示阈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小于所述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所述第一信噪比小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以及所述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天线为连接至所述第一射频通路的天线,所述第二天线为连接至所述第二射频通路的天线;
当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从射频系统的多支天线中选择新的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新的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大于原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前,还包括:
获取在无干扰环境中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对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吞吐量;
在所述第二天线以最大发射功率发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时,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在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环境中的信号强度指示和吞吐量;
确定第二吞吐量对应的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第一强度指示阈值,所述第二吞吐量与所述第一吞吐量之间的比值为预设比值;和/或
所述获取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强度指示阈值,包括:
获取在无干扰环境中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对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三吞吐量;
在所述第一天线以最大发射功率发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时,分别获取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在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环境中的信号强度指示和吞吐量;
确定第四吞吐量对应的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所述第四吞吐量与所述第三吞吐量之间的比值为预设比值。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还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天线对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误码率和第二天线对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误码率,当所述第一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误码率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或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天线对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重传率和第二天线对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重传率,当所述第一重传率和所述第二重传率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通路用于对WIFI信号进行收发处理,所述第二射频通路用于对蓝牙信号进行收发处理。
7.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强度指示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8.一种射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支天线;
射频前端模块,包括第一射频通路、第二射频通路和射频开关,所述射频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射频通路、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多支天线连接,用于选择导通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一支天线之间的通路,并选择导通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和另一支天线之间的通路,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分别用于对不同通信制式的短距离无线射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
处理器,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连接,用于获取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指示,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通路收发的信号;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一强度指示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指示大于或等于第二强度指示阈值时,获取发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信噪比,并获取发射所述第一射频信号时接收的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信噪比;当所述第一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二信噪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采用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通路被配置有第一状态接口,所述第二射频通路被配置有第二状态接口,所述第二状态接口与所述第一状态接口通信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射频通路和所述第二射频通路互相传输当前的信号收发状态。
10.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1675786.3A 2021-12-31 2021-12-31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2854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5786.3A CN114285432B (zh) 2021-12-31 2021-12-31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5786.3A CN114285432B (zh) 2021-12-31 2021-12-31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432A CN114285432A (zh) 2022-04-05
CN114285432B true CN114285432B (zh) 2023-07-18

Family

ID=80879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5786.3A Active CN114285432B (zh) 2021-12-31 2021-12-31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854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40574A (zh) * 2022-04-11 2023-11-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获取天线组合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021774B (zh) * 2022-05-17 2024-05-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系统、天线选择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6614155B (zh) * 2023-07-19 2023-11-03 深圳市华曦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通讯的抗干扰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4158A (zh) * 2019-06-14 2019-09-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电子设备及信号传输方法
CN110247678A (zh) * 2019-04-24 2019-09-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及终端
WO2020220257A1 (zh) * 2019-04-30 2020-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71894B2 (en) * 2012-06-22 2015-03-03 Apple Inc. Network reselection by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d on signal-to-noise ratio
CN106922013B (zh) * 2015-12-24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同频段双射频模块的无线接入点和降低信号干扰的方法
CN112910575B (zh) * 2016-07-19 2022-05-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性能测试方法、装置及用户终端
US20220159628A1 (en) * 2019-02-14 2022-05-19 Apple Inc. Methods for simultaneous support of and switching between scheduled and ue autonomous resource selection modes for nr v2x sidelink
EP3906622A1 (en) * 2019-02-22 2021-11-10 Apple Inc.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 testing using angle of arrival (aoa)
CN113726359B (zh) * 2020-05-26 2023-08-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PA Mid器件、射频系统和通信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7678A (zh) * 2019-04-24 2019-09-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及终端
WO2020215965A1 (zh) * 2019-04-24 2020-10-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控制方法及终端
WO2020220257A1 (zh) * 2019-04-30 2020-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234158A (zh) * 2019-06-14 2019-09-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电子设备及信号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432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85432B (zh)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射频系统、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839290B (zh) 信号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151887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8023631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JP546715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複数の無線通信モジュールの共存方法
CN112073129B (zh) 确定天线面板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CN111226481A (zh) 用于多个发送接收点操作的准共位架构增强
CN111107630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2014180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codebook subset, and user equipment
CN109600208A (zh) 一种上行传输、配置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12312416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8092703A (zh) 一种天线通路的切换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923780A (zh) 一种参考信号资源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2312460B (zh) 测量上报的方法与装置
US10939424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network side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WO2021062634A1 (zh)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2062511A1 (zh) 射频收发电路、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285741B (zh) 信号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361035B (zh) 射频系统、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及通信控制装置
US20150188617A1 (en) Radio-frequency processing circuit and rel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4785361B (zh) 射频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4424469A (zh) 一种干扰测量上报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378444A (zh) 射频系统和通信设备
CN114374968A (zh) 终端能力上报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514399A (zh) 天线选择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