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4182B - 用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4182B
CN111434182B CN201880076724.0A CN201880076724A CN111434182B CN 111434182 B CN111434182 B CN 111434182B CN 201880076724 A CN201880076724 A CN 201880076724A CN 111434182 B CN111434182 B CN 111434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dom access
base station
access procedure
restora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67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4182A (zh
Inventor
高桥秀明
内野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434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4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4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4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用户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应用了波束成型的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波束;控制单元,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波束失败的情况下,执行与和所述基站装置的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以及发送单元,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

Description

用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为了实现系统容量的进一步的大容量化、数据传输速度的进一步的高速化、无线区间的进一步的低延迟化等,被称为5G或NR(New Radio,新无线)的无线通信方式(以下,将该无线通信方式称为“5G”或“NR”)的研究正在进行。在5G中,为了在实现10Gbps以上的吞吐量的同时满足使无线区间的延迟为1ms以下的要求条件,进行了各种无线技术的研究。
在NR中,正在研究使用毫米波的无线通信,设想使用比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更高的频带的宽范围的频率。特别是,由于在高频带中传播损耗增大,因而为了弥补该传播损耗,正在研究应用波束宽度窄的波束成型(beam forming)(例如非专利文献1)。
此外,在NR系统中,与LTE系统中的双重连接同样,正在研究在LTE系统的基站装置(eNB)和NR系统的基站装置(gNB)之间分割数据,并通过这些基站装置同时发送接收数据的、被称为LTE-NR双重连接或多RAT(Multi Radio Access Technology,多无线接入技术)双重连接的技术的引入(例如非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14.4.0(2017-09)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7.340 V1.2.0(2017-1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目前的NR系统的研究中,正在研究用户装置在检测到即使切换设为应用了波束成型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对象的波束也无法接收任何波束的状态即“Beam Failure(波束失败)”的状态的情况下,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然而,在检测到“Beam Failure”而执行用于恢复连接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期间,无法明确可否从用户装置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进行应用了波束成型的通信的用户装置在用于从波束检测失败恢复的处理中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用户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应用了波束成型的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波束;控制单元,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波束失败了的情况下,执行与和所述基站装置的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以及发送单元,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公开的技术,进行应用了波束成型的通信的用户装置能够在用于从波束检测失败恢复的处理中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表示进行数字波束成型的电路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表示进行模拟波束成型的电路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进行混合波束成型的电路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发送控制的序列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MAC层中的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TAG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0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装置20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00或用户装置20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一例,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操作时,能够适当地使用现有技术。而该现有技术例如是现有的LTE,但不限于现有的LTE。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LTE”,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具有包含LTE-Advanced和LTE-Advanced以后的方式(例如:5G或NR)的广义含义。
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在现有的LTE中使用的SS(Synchronization Signal,同步信号)、PSS(Primary SS,主SS)、SSS(Secondary SS,辅SS)、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等术语,但这是为了便于记载,也可以将与这些同样的信号、功能等称为其他名称。此外,将NR中的上述术语标记为NR-SS、NR-PSS、NR-SSS、NR-PBCH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在图1中,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各示出了2个,但这只是例子,也可以是更多的。
基站装置100是提供一个以上的小区并与用户装置200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装置100A是LTE小区,基站装置100B是NR小区(以下,在不区分它们的情况下称为“基站装置100”)。
基站装置100B是提供一个或多个NR小区并与用户装置200进行基于NR的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基站装置100B在与用户装置200进行基于NR的通信时,基站装置100A与基站装置100B也可以使用Dual Connectivity(双重连接)并行地与用户装置200进行通信。基站装置100B和用户装置200都可以进行波束成型来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用户装置200A和用户装置200B(以下,在不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用户装置200”)是智能手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可穿戴终端、M2M(Machine-to-Machine,机器对机器)用通信模块等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通信装置,与基站装置100A或基站装置100B无线连接,利用由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的各种通信服务。在初始接入时或无线连接恢复时,用户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信号,开始随机接入过程。该随机接入除了基于从基站装置100接收到的PBCH的广播信息之外,还基于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广播信息来进行。用户装置200能够基于从基站装置100A获取的信息开始与基站装置100B进行连接。此外,用户装置200也可以不与基站装置100A进行连接,而基于从基站装置100B获取的信息开始与基站装置100B连接。
这里,由于用户装置200A和用户装置200B的物理位置不同,因而来自用户装置200A或用户装置200B的上行链路信号即使在同时被发送的情况下,也会因传播延迟,在不同的时刻到达基站装置100A或基站装置100B。因此,为了防止从各用户装置200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码元间干扰,基站装置100通过定时提前命令(Timing Advance Command)控制各用户装置200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以使在构成上行链路信号的码元的循环前缀(CP)部分中包含延迟信号。即,通过定时提前命令,控制从各用户装置200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以使到达基站装置100的时刻一致。
定时提前命令也可以被包含在从基站装置100发送到用户装置200的随机接入响应中而通知给用户装置200。此外,定时提前命令也可以在其他事件时等被通知给用户装置200。用户装置200能够通过接收到的定时提前命令来调整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此外,用户装置200也可以在接收定时提前命令时,使TA定时器(timeAlignmentTimer)启动或重新启动。若TA定时器期满,则用户装置200停止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双工(Duplex)方式可以是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方式,也可以是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发送波束发送信号也可以与发送乘以了预编码矢量(由预编码矢量预编码了)的信号同义。同样地,使用接收波束接收信号可以与将接收到的信号乘以规定的权重矢量同义。此外,使用发送波束发送信号也可以被表述为在特定的天线端口发送信号。同样地,使用接收波束接收信号可以被表述为在特定的天线端口接收信号。天线端口是指由3GPP的标准定义的逻辑天线端口。另外,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形成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在具备多个天线的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中,可以使用改变各个天线的角度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组合使用预编码矢量的方法和改变天线的角度的方法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此外,例如,在高频带中,也可以使用多个互不相同的发送波束。使用多个发送波束的情况称为多波束运用,使用一个发送波束的情况称为单波束运用。
<波束成型的例子>
图2是表示进行数字波束成型的电路的结构例的图。作为实现波束成型的方法,如图2所示,正在研究具备与发送天线元件数相同数量的DAC(Digital Analog Converter,数模转换器)且进行预编码的基带信号处理与发送天线元件的数量相应地进行的数字波束成型。
图3是表示进行模拟波束成型的电路的结构例的图。作为实现模拟波束成型的方法,如图3所示,正在研究在发送信号通过DAC转换为模拟信号的后级中,使用RF(RadioFrequency,射频)电路内的可变移相器实现波束成型的模拟波束成型。
图4是表示进行混合波束成型的电路的结构例的图。如图4所示,正在研究通过组合数字波束成型和模拟波束成型,利用进行预编码的基带信号处理和RF(RadioFrequency)电路内的可变移相器这两者来实现波束成型处理的混合波束成型。
<实施例>
以下,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发送控制的序列的例子的图。在图5中,示意性地表示在水平面上的用户装置200的天线特性。
如图5所示,在步骤S1中,用户装置200检测Beam Failure。即,用户装置200处于无法接收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波束的状况。接着,在步骤S2中,用户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发送Random Access Preamble(随机接入前导码),开始随机接入过程。该随机接入过程可以是非竞争型随机接入(contention-free random access)过程。接着,在步骤S3中,基站装置100将Random Access Response(随机接入响应)发送给用户装置200。该Random Access Response中也可以包含定时提前命令。用户装置200基于接收到的定时提前命令调整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转移到通常的通信(S3)。
这里,在用户装置200执行从Beam Failure的恢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非竞争型的随机接入过程。正在研究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标准中将从BeamFailure的恢复定义为用户装置200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的契机之一。另外,非竞争型的随机接入所使用的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可以从现有的RACH资源池中选择,也可以预先半静态地决定。此外,也可以在用户装置200中设定与该PRACH资源有关的序列。此外,也可以不使用非竞争型随机接入过程,而使用竞争型随机接入过程。
LTE中的随机接入过程在未获取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步即定时对准(Timingalignment)的情况下被执行。因此,在随机接入过程的执行中,用户装置200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另一方面,由于在NR中,在根据来自PHY层(物理层或层1)的Beam Failure的通知或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的通知,MAC层(MAC Layer)开始了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Beam Failure在下行链路中发生,因而不明确是否获取与上行链路信号有关的定时对准,即能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因此,需要根据Beam Failure的通知或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的通知,在MAC层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的期间适当地进行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有关的控制。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MAC层中的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表示在用户装置200中PHY层检测到Beam Failure时的MAC层的控制的例子。即,详细说明图5所示的序列中的从步骤S1到步骤S2的用户装置200的控制。
在步骤S11中,在用户装置200中PHY层检测到Beam Failure。这里,使用图7说明TAG(Timing Alignment Group,定时对准组)。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TAG的图。在图7中,示出了设定3个TAG#A、TAG#B和TAG#C的情形。“P小区”和“S小区1”属于TAG#A,使用带域A。“S小区2”和“S小区3”属于TAG#B,使用带域B。“PS小区”和“S小区4”属于TAG#C,使用带域C。P小区和S小区是CA(Carrier Aggregation,载波聚合)或DC(Dual Connectivity,双重连接)中的PCell(Primary Cell,主小区)和SCell(Secondary Cell,副小区)。PS小区是DC中的PSCell(Primary SCell,主副小区)。另外,例如,可以是带域A为LTE中使用的带域而带域B和带域C为NR中使用的带域,也可以是带域A、带域B和带域C全部为NR中使用的带域。
按每个TAG设定TA定时器。在图7中,TAG按每个带域设定,但TAG不是必须按每个带域设定,是对于特定的用户装置200而言无线特性近似的多个小区的例子。此外,包含P小区的TAG可以被定义为pTAG(primary TAG,主TAG),不包含P小区的TAG可以被定义为sTAG(secondary TAG,副TAG)。在图7中,TAG#A是pTAG,TAG#B或TAG#C是sTAG。
回到图6。在步骤S12中,MAC层从PHY层接收与Beam Failure有关的通知。与该通知有关的MAC层中的控制可以按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进行。
以下说明第一控制例。在属于某个TAG的服务小区上PHY层检测到Beam Failure时,PHY层向MAC层通知“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S12)。在MAC层接收到该通知的时间点,MAC entity(MAC实体)视为该TAG的TA定时器已期满(S13)。即,用户装置200在TA定时器期满以后不进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以外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接着,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S14)。
以下说明第二控制例。在属于某个TAG的服务小区上PHY层检测到Beam Failure时,PHY层向MAC层通知“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S12)。在MAC层接收到该通知,随机接入过程在该服务小区上开始的时间点(S14),MAC entity视为该TAG的TA定时器期满(S13)。即,用户装置200在TA定时器期满以后不进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以外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第二控制例中,可以在步骤S13之前执行步骤S14。
以下说明第三控制例。在属于某个TAG的服务小区上PHY层检测到Beam Failure时,PHY层向MAC层通知“Beam Failure的检测”(S12)。在MAC层接收到该通知,随机接入过程在该服务小区上开始的时间点,MAC entity视为该TAG的TA定时器期满(S13)。即,用户装置200在TA定时器期满以后不进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以外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接着,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S14)。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控制例中,在使某个TAG的TA定时器期满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该TAG以外的TAG的TA定时器的启动状态。例如,在pTAG的TA定时器期满的情况下,对于sTAG,可以不使TA定时器期满而维持状态,仅使pTAG的TA定时器期满。
此外,在PHY层检测到“Beam Failure”、进行“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且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的流程中,PHY层和MAC层的建模可以为:
1)PHY层向MAC层通知“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
2)PHY层向MAC层通知“Beam Failure的检测”,MAC层触发“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
3)PHY层进行“Beam Failure”的检测和“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进一步地,PHY层向MAC层通知随机接入过程的开始,MAC层开始随机接入过程。PHY层向MAC层通知随机接入过程的开始时,作为Cause(契机),可以设定“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的恢复(Recovery)”。
另外,作为第四控制例,即使在开始了基于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TA定时器期满而继续获取定时对准的状态。然而,MAC entity在直至根据Beam Failure的恢复请求而开始的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为止的期间,即使有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等其他物理信道或物理信号的发送机会,也不进行实际的发送。即,也可以将用于Beam Failure的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优先于其他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用户装置200即使接收经由用于发送PUSCH的PDCCH的UL grant(许可),也可以丢弃在直至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为止的期间接收到的UL grant。或者,用户装置200基于经由PDCCH接收到的UL grant来准备PUSCH发送。即,也可以生成UL MAC PDU。随机接入过程在发送定时之前未完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基于所生成的UL MAC PDU的PUSCH发送。
与上述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操作,也可以应用于属于与根据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而开始随机接入过程的服务小区相同的TAG的所有服务小区。此外,根据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在属于与开始随机接入过程的服务小区不同的TAG的服务小区中,也可以在执行该随机接入过程的期间执行上行链路发送。
在上述第一控制至第四控制例中,各个控制例可以被限定为仅在以下情况下执行:
1)根据小区类别的情况划分
1-1)在设定了PRACH的服务小区中检测到Beam Failure,或触发了从BeamFailure恢复的请求的情况
1-2)在设定PUCCH的服务小区即SpCell(特殊小区,即PCell或PSCell)或设定PUCCH的SCell中,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被触发的情况
1-3)在SpCell中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被触发的情况
1-4)在从网络指定的服务小区中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被触发的情况
1-5)在被激活的小区中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恢复的请求被触发的情况
在上述1-1至1-4所示的小区以外的小区中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Failure恢复的请求被触发的情况下,例如,对于该小区,用户装置200可以向基站装置100进行特定的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特定的CSI报告例如可以将Out-Of-Range(OOR)(超出范围)设为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值。或者,用户装置200也可以进行基于PUCCH的从Beam Failure的恢复。
此外,作为从Beam Failure恢复的方法,可以执行基于PUCCH的方法和基于RACH的方法。这里,不应用基于PUCCH的方法的情况例如是指用户装置200不具有能力(没有完成Inter-operability Testing(互操作性测试))的情况、从网络信令通知不使用基于PUCCH的方法的情况、未从网络信令通知基于PUCCH的方法所需的信息的情况。
如上所述,基于小区类别的从Beam Failure恢复的执行方法总结如下:
1)在PCell或PSCell中,执行基于RACH的从Beam Failure的恢复。
2)在未设定PRACH或上行链路的通常的SCell中,由于无法执行基于RACH的从BeamFailure的恢复,因而可以进行基于PUCCH的从Beam Failure的恢复,或对CSI报告的CQI值设定OOR来进行恢复。
3)在设定PRACH的通常的SCell中,可以执行基于RACH的从Beam Failure的恢复,也可以进行基于PUCCH的从Beam Failure的恢复,或对CSI报告的CQI值设定OOR来进行恢复。
关于用于从Beam Failure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可以应用以下说明的变形例。
在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的恢复的时间点,随机接入过程已经由于其他触发或原因而开始了的情况下,则用于从Beam Failure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可以被取消而不开始。MAC层可以向其他层(PHY层、RRC层)通知用于从Beam Failure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被取消。
另外,也可以不取消用于从Beam Failure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可以是已经开始的随机接入过程被保留至完成为止,在已经开始的随机接入过程完成的时间点,开始用于从Beam Failure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在已经开始的随机接入过程经过了规定的期间也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取消用于从Beam Failure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
另外,即使在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的恢复的时间点,随机接入过程已经由于其他触发或原因而开始了的情况下,用于从Beam Failure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也可以中断已经开始的随机接入过程而开始。
另外,在多个服务小区中,在检测到Beam Failure或从Beam Failure的恢复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规定的优先级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例如,可以优先SpCell(PCell或PSCell)。此外,例如也可以优先设定了PUCCH的小区(SpCell或PUCCH SCell)。此外,例如也可以优先从网络指定的小区。此外,例如也可以优先具有特定的标识符、CellIndex或ScellIndex的小区。
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用户装置200通过根据起始定时、小区所属的TAG、小区的类别、基于RACH或PUCCH的恢复的划分条件、已经开始的随机接入过程等,对用于从波束检测失败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或基于PUCCH的恢复过程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适当的发送控制。
即,进行应用了波束成型的通信的用户装置能够在用于从波束检测失败恢复的处理中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
(装置结构)
接着,说明执行到此为止所说明的处理和操作的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的功能结构例。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包括实施上述实施例的功能。这里,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也可以分别仅具备实施例中的一部分功能。
<基站装置100>
图8是表示基站装置10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8所示,基站装置100具有发送单元110、接收单元120、设定信息管理单元130和同步设定单元140。图8所示的功能结构只不过是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功能区划和功能单元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
发送单元110包括生成向用户装置200侧发送的信号,并以无线发送该信号的功能。接收单元120包括接收从用户装置200发送的各种信号,并从接收到的信号中获取例如更高层的信息的功能。此外,发送单元110具有向用户装置200发送NR-PSS、NR-SSS、NR-PBCH、DL/UL控制信号等的功能。此外,例如,发送单元110向用户装置200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接收单元120从用户装置200接收随机接入前导码。
设定信息管理单元130存储预先设定的设定信息、以及发送给用户装置200的各种设定信息。设定信息的内容例如是与随机接入有关的信息、与TAG有关的信息等。
同步设定单元140进行在实施例中说明的、基站装置100中对用户装置200进行的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
<用户装置200>
图9是表示用户装置20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9所示,用户装置200具有发送单元210、接收单元220、设定信息管理单元230和同步控制单元240。图9所示的功能结构只不过是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功能区划和功能单元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
发送单元210根据发送数据生成发送信号,并以无线发送该发送信号。接收单元220无线接收各种信号,并从接收到的物理层的信号中获取更高层的信号。此外,接收单元220具有接收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NR-PSS、NR-SSS、NR-PBCH、DL/UL控制信号等的功能。此外,例如发送单元210对基站装置100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接收单元120从基站装置100接收随机接入响应。
设定信息管理单元230存储由接收单元220从基站装置100接收到的各种设定信息。此外,设定信息管理单元230还存储预先设定的设定信息。设定信息的内容例如是与随机接入有关的信息、与TAG设定有关的信息等。
同步控制单元240进行在实施例中说明的、与用户装置200中的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另外,也可以将同步控制单元240中的与信号发送有关的功能单元包含在发送单元210中,将同步控制单元240中的与信号接收有关的功能单元包含在接收单元220中。
(硬件结构)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功能结构图(图8和图9)示出了以功能为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构成单元)可以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此外,对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没有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由多个要素物理地和/或逻辑地结合而成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地和/或逻辑地分开的两个以上的装置直接连接和/或间接(例如,通过有线和/或无线)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此外,例如,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00以及用户装置200均可以作为进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功能。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基站装置100或者用户装置200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分别可以构成为在物理上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装置1002、辅助存储装置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以及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装置”这一用词能够更换为电路、设备(device)、单元(unit)等。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的硬件结构可以构成为包含一个或多个由图示的1001~1006所示的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不包含一部分装置。
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中的各功能通过如下方法实现: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装置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从而由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存储装置1002及辅助存储装置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和/或写入。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来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1001也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构成。
此外,处理器1001从辅助存储装置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向存储装置1002读出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据此来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了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装置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图8所示的基站装置100的发送单元110、接收单元120、设定信息管理单元130、同步设定单元140。此外,例如,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装置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图9所示的用户装置200的发送单元210、接收单元220、设定信息管理单元230和同步控制单元240。尽管说明了通过1个处理器1001执行上述各种处理,但也可以通过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依次执行上述各种处理。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1个以上的芯片来安装。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信线路从网络发送。
存储装置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由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存储装置1002也可以被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1002能够保存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而能够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辅助存储装置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CD-ROM(CompactDisc ROM,压缩盘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软盘、光磁盘(例如压缩盘、数字多功能盘、蓝光(Blu-ray)(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存(例如卡、棒、键驱动(Key drive))、软盘(Floppy)(注册商标)、磁条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辅助存储装置1003也可以被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包含存储装置1002和/或辅助存储装置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及其他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基站装置100的发送单元110以及接收单元120。此外,也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用户装置200的发送单元210以及接收单元220。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和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一体地构成(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及存储装置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进行信息通信的总线1007来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在装置间由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可以分别构成为包含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1个硬件来实现处理器1001。
(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应用了波束成型的通信,具有: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波束;控制单元,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波束失败的情况下,执行与和所述基站装置的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以及发送单元,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装置200通过进行用于从波束检测失败恢复的随机接入过程或基于PUCCH的恢复过程的控制,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适当的发送控制。即进行应用了波束成型的通信的用户装置能够在用于从波束检测失败恢复的处理中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
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可以包括以下处理:在MAC层接收到来自PHY层的波束接收失败的通知的时间点,使包含接收失败的所述波束的小区所属的定时对准组的定时对准定时器期满;或在MAC层接收到来自PHY层的波束接收失败而请求恢复的通知的时间点,使包含接收失败的所述波束的小区所属的定时对准组的定时对准定时器期满;或在MAC层接收到来自PHY层的波束接收失败而请求恢复的通知而开始随机接入过程的时间点,使包含接收失败的所述波束的小区所属的定时对准组的定时对准定时器期满。根据该结构,用户装置200通过根据向MAC层的通知定时使TA定时器期满,从而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适当的发送控制。
在通过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使包含接收失败的所述波束的小区所属的定时对准组的定时对准定时器期满的情况下,可以维持所述定时对准组以外的定时对准组的定时对准定时器的状态。根据该结构,用户装置200通过根据小区所属的TAG,使TA定时器期满或维持,从而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适当的发送控制。
在开始了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不使包含接收失败的所述波束的小区所属的定时对准组的定时对准定时器期满,在直至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为止的期间,即使存在上行链路发送机会,也不执行发送。根据该结构,用户装置200通过维持小区所属的TAG的TA定时器,等待随机接入过程的完成,从而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适当的发送控制。
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可以根据包含接收失败的所述波束的小区的类别,切换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的发送。根据该结构,用户装置200根据SpCell、设定了PUCCH的SCell、设定了PRACH的小区等的小区类别,切换随机接入过程或基于PUCCH的恢复顺序,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适当的发送控制。
在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随机接入过程在MAC层中开始时,其他随机接入过程已经开始了的情况下,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随机接入过程被中断,表示所述中断的信息可以从MAC层被通知给PHY层或RRC层。根据该结构,用户装置200通过不中断已经开始的随机接入过程,而向其他层通知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随机接入过程的中断,从而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适当的发送控制。
(实施方式的补充)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所公开的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指出,这些数值就仅为一例,也可以使用适当的任意值。上述的说明中的项目的区分对于本发明而言并不是本质性的,既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在2个以上的项目中记载的事项,也可以将在某一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应用于在其他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只要不矛盾)。功能框图中的功能单元或处理单元的边界未必对应于物理性部件的边界。既可以通过物理上的1个部件来执行多个功能单元的操作,或者也可以通过物理上的多个部件执行1个功能单元的操作。关于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处理过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替换处理的顺序。为了便于对处理进行说明,使用功能性的框图说明了基站装置100和用户装置200,而这样的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基站装置100所具有的处理器进行操作的软件以及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用户装置200所具有的处理器进行操作的软件也可以分别被保存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速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HDD)、可移动盘、CD-ROM、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其他适当的任意存储介质中。
此外,信息的通知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高层信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信令、广播信息(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其他信号或这些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也可以被称为RRC消息,例如可以是RRC连接设置(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设定(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Future RadioAccess,未来无线接入)、W-CDMA(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CDMA2000、UMB(Ultra MobileBroadband,超移动宽带)、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Bluetooth(注册商标)、利用其他适当的系统的系统和/或基于这些而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态/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等,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更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通过示例性的顺序提示各种步骤的要素,不限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就在本说明书中由基站装置100进行的特定操作而言,也存在根据情况而由其上位节点(upper node)进行的情况。在由具有基站装置100的1个或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nodes)构成的网络中,对于为了与用户装置200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操作,能够由基站装置100和/或基站装置100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例如,可以考虑MME或者S-GW等,但不限于此)来进行,这是显而易见的。上述例示了基站装置100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为1个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多个其他网络节点的组合(例如,MME以及S-GW)。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伴随着执行而切换地使用。
用户装置200有时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设备、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一些其他适当的术语。
基站装置100有时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NB(NodeB)、eNB(enhanced NodeB)、gNB、基站(Base Station)、或一些其他适当的术语。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术语有时包含多种多样的操作。“判断”、“决定”例如能够包括将进行了判定(judging)、计算(calculating)、演算(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在表格、数据库或其他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视为进行了“判断”、“决定”的情况等。此外、“判断”、“决定”能够包括将进行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接入(accessing)(例如,访问内存中的数据)视为进行了“判断”、“决定”的情况等。此外,“判断”、“决定”能够包括将进行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视为进行了“判断”、“决定”的情况。即,“判断”、“决定”能够包括视为“判断”、“决定”了任何操作的情况。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基于”这样的记载除非另有明确记载,否则不意味着“仅基于”。换言之,“基于”这样的记载意味着“仅基于”和“至少基于”双方。
“包括(include)”、“包含(including)”以及它们的变形只要是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这些术语便与术语“具备(comprising)”同样,意图为包含性的。进一步地,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者(or)”意图不是逻辑异或。
在本公开的整体中,例如,在通过翻译增加了英语中的a、an以及the这样的冠词的情况下,除非根据上下文明确示出并非如此,否则这些冠词能够包含多个。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同步控制单元240是控制单元的一例。同步设定单元140是设定单元的一例。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能够不脱离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而作为修正和变更形态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思。
本国际专利申请基于在2017年11月2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229571号,主张其优先权,并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229571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申请。
符号说明
100 基站装置
200 用户装置
110 发送单元
120 接收单元
130 设定信息管理单元
140 同步设定单元
200 用户装置
210 发送单元
220 接收单元
230 设定信息管理单元
240 同步控制单元
1001 处理器
1002 存储装置
1003 辅助存储装置
1004 通信装置
1005 输入装置
1006 输出装置

Claims (3)

1.一种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从基站发送的波束;
控制单元,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波束失败的情况下,执行与和所述基站的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
在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随机接入过程开始了的情况下,在直至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为止的期间,即使存在与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道以外的基于上行链路许可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也不执行发送。
2.一种包含终端和基站的无线通信系统,
所述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波束;
控制单元,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波束失败的情况下,执行与和所述基站的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向所述基站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
在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随机接入过程开始了的情况下,在直至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为止的期间,即使存在与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道以外的基于上行链路许可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也不执行发送,
所述基站具有:
发送单元,向所述终端发送波束;以及
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接收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
3.一种通信方法,由终端执行,该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从基站发送的波束的接收步骤;
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波束失败的情况下,执行与和所述基站的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控制步骤;
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向所述基站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上行控制信号的发送步骤;以及
在基于与所述连接的恢复有关的控制的随机接入过程开始了的情况下,在直至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为止的期间,即使存在与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道以外的基于上行链路许可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也不执行发送的步骤。
CN201880076724.0A 2017-11-29 2018-11-14 用户装置 Active CN111434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9571 2017-11-29
JP2017-229571 2017-11-29
PCT/JP2018/042117 WO2019107151A1 (ja) 2017-11-29 2018-11-14 ユー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4182A CN111434182A (zh) 2020-07-17
CN111434182B true CN111434182B (zh) 2023-10-24

Family

ID=66664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6724.0A Active CN111434182B (zh) 2017-11-29 2018-11-14 用户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2162B2 (zh)
EP (1) EP3720238A4 (zh)
JP (1) JP6967607B2 (zh)
KR (1) KR102371035B1 (zh)
CN (1) CN111434182B (zh)
BR (1) BR112020010377A2 (zh)
PE (1) PE20210141A1 (zh)
RU (1) RU2751543C1 (zh)
WO (1) WO20191071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756A (zh) * 2017-12-22 2019-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US11444676B2 (en) * 2017-12-27 2022-09-13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546164B1 (ko) * 2018-04-05 2023-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실패 복구를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220109547A1 (en) * 2019-01-10 2022-04-07 Convida Wireless, Llc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for managing beam failure detection
US11310833B2 (en) * 2019-08-29 2022-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CH procedure with timing alignm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4043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接入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7005858A (zh) * 2015-02-13 2017-08-01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MmW系统中间歇性断开的处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9728B2 (ja) * 2007-10-01 2011-07-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US8582527B2 (en) * 2011-07-01 2013-11-12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JP6065521B2 (ja) * 2012-10-25 2017-01-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543660B2 (ja) * 2016-07-18 2019-07-10 華碩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17177257A (zh) * 2016-07-20 2023-12-05 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使用波束成形和选择的无线电设备的移动性
CN116318301A (zh) * 2017-03-09 2023-06-23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波束恢复的方法及其设备
EP3530068A2 (en) * 2017-06-16 2019-08-28 Ofinno, LLC Distributed unit configuration update
EP3649803A4 (en) * 2017-08-04 2020-09-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OCEDURE AND USER DEVICE (UE) FOR RA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10411784B2 (en) * 2017-08-09 2019-09-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 failure recovery
US10951290B2 (en) * 2017-10-26 2021-03-16 Apple In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for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ort selection
MX2020005072A (es) * 2017-11-15 2020-08-13 Nokia Technologies Oy Acceso aleatorio con conmutacion de parte de ancho de banda.
DK3866376T3 (da) 2018-01-09 2022-10-17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remgangsmåder med fysisk lag og mac-lag i en trådløs indretni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5858A (zh) * 2015-02-13 2017-08-01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MmW系统中间歇性断开的处理
CN106804043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接入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cussion on the beam failure recovery impact on RAN2";ZTE Corporation;《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0 R2-1713954》;20171124;全文 *
"Procedure details for beam failure recovery";Huawei;《3GPP TSG RAN WG1 NR Ad Hoc Meeting R1-170993》;20170617;参见正文第1-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0010377A2 (pt) 2020-11-24
EP3720238A4 (en) 2021-08-18
PE20210141A1 (es) 2021-01-22
US11382162B2 (en) 2022-07-05
JP6967607B2 (ja) 2021-11-17
KR102371035B1 (ko) 2022-03-07
US20200383165A1 (en) 2020-12-03
JPWO2019107151A1 (ja) 2020-12-03
KR20200089276A (ko) 2020-07-24
RU2751543C1 (ru) 2021-07-14
WO2019107151A1 (ja) 2019-06-06
CN111434182A (zh) 2020-07-17
EP3720238A1 (en) 202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34182B (zh) 用户装置
US10993174B2 (en) User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preamble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2534945B (zh) 用户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WO2019159294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WO2019159305A1 (ja) ユーザ装置
CN112514512A (zh) 用户装置及发送方法
JP7148528B2 (ja) 端末及び基地局
JP7313343B2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EP3934305A1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4030807A1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866557A1 (en) User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US20220286880A1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U2019449694A1 (en) Terminal
EP3648519B1 (en) Selection of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for initial access
WO2019211913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EP4017109A1 (en)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