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27467B -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27467B
CN111427467B CN201910024386.2A CN201910024386A CN111427467B CN 111427467 B CN111427467 B CN 111427467B CN 201910024386 A CN201910024386 A CN 201910024386A CN 111427467 B CN111427467 B CN 111427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rea
lea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43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27467A (zh
Inventor
庞宏辉
朴成珉
李承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243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274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27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27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27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27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触控模组具有第一区、第二区及两者之间的弯折区,包括多个电极、软性电路板及电极引线组,弯折区两侧的电极引线经软性电路板电连接。本发明以软性电路板电连接弯折区两侧的电极引线,使电极引线避开弯折区,软性电路板中的线路由于受到上下两层聚酯薄膜的保护耐弯折性优异,使触控模组的折叠性能大幅度提高,从而避免现有触控模组弯折区的电极引线由于受到弯折应力易断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移动终端如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都有向轻薄化、可弯折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在便携终端中使用的触控模组,也逐渐开始要求柔性,柔性是指产品可以弯曲,甚至可折叠的形态,它使得产品体积更小,携带更方便。
现有触控模组常使用塑料做基材,在其上制作透明电极及电极引线,然而电极引线较多且都集中在边框区域,多次弯折的情况下,电极引线易发生断裂,导致触摸性能不良。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触控模组经常弯折的区域的电极引线受应力影响易断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耐弯折性较好的触控模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模组,具有第一区、第二区及连接所述第一区及第二区之间的弯折区,所述触控模组包括:
电极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的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邻,所述弯折区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的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邻;
第一软性电路板,相邻于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弯折区;
第一电极引线组,位于所述电极层外围,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组包括第一引线部及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引线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引线部的一端和第一引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本发明通过软性电路板电连接弯折区两侧的电极引线,使电极引线避开弯折区,软性电路板中的线路由于受到上下两层聚酯薄膜的保护耐弯折性优异,使触控模组的折叠性能大幅度提高,从而避免现有触控模组弯折区的电极引线由于受到弯折应力易断裂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
第二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所述第二引线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
第二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端部通过第二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第一电极引线组跨越第一区、弯折区及第二区连接至控制电路,其中,电极引线在弯折区两侧通过软性电路板电连接。而第二电极引线组仅位于第二区,直接连接至控制电路,从而使所有的第一电极均电连接至控制电路。
优选地,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
第三软性电路板,相邻于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弯折区;
第三电极引线组,位于所述电极层外围,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包括第三引线部及第四引线部,所述第三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四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引线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一端和第三引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
第四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通过第四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第一电极的电信号通过两侧电极引线分别引出,避免只在一侧有电极引线时电信号传输距离远、电阻大、信号弱的问题,可有效减小电阻,提高灵敏性,该方案尤其适用于大尺寸触控模组。
优选地,所述电极层还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在空间上相交叉;
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五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五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组成电容式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及感应电极,当用户触摸屏幕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手指吸收走一个很小的电流,根据电流变化得出触摸位置。
优选地,所述电极层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的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邻,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依次间隔排列设置;
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
第三软性电路板,相邻于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弯折区;
第三电极引线组,位于所述电极层外围,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包括第三引线部及第四引线部,所述第三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四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三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引线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一端和第三引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
第四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第三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通过第四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第一电极及第三电极间隔排列且沿同一方向延伸,第一区的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电极引线均分为两个部分,两部分通过软性电路板电连接,避开弯折区。本方案为单层单点自电容触控模组,每一电极既是驱动电极也是感应电极,实现整个触控模组的触控功能,单层电极使模组整体更薄,电极在同一层且沿同一方向设置,工艺简单。
优选地,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靠近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的第三侧边。
电极引线布局对称,工艺简单,同时最少的引线跨越弯折区,耐弯折。
优选地,所述第一区及所述第二区形状及大小相同,且以所述弯折区为轴对称设置。
弯折区两侧结构对称,折叠后占据空间更小,便于携带。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组的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软性电路板的相对两侧边,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的第三引线部和第四引线部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的相对两侧边。
电极引线的端部电连接至电路板的相对两侧边,引线弯折次数少,制作工艺简单。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组的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与第一软性电路板的同一侧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的第三引线部和第四引线部与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的同一侧电连接。
电极引线的端部电连接至电路板的同一侧,绑定区占据空间小,相应地,触摸区增大。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柔性触摸显示屏,包括:
可挠性显示模组;
第一方面所述的触控模组,位于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表面并与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电性连接。
触摸显示屏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模组,电极引线避开触控模组的弯折区排布,耐弯折性能好。
本发明的触控模组,电极引线避开触控模组的弯折区排布,避免电极引线被弯折,进而避免触控模组弯曲应力致电极引线受损,进而延长触控模组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触控模组耐弯折性较差,经常弯折部位的电极引线受弯曲应力影响而导致线路损坏,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另一侧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00、触控模组;10、第一区;20、第二区;30、弯折区;1001、第一侧边;1002、第二侧边;1003、第三侧边;40、电极层;401、第一电极;402、第二电极;403、第三电极;501、第一软性电路板;502、第二软性电路板;503、第三软性电路板;601、第一电极引线组;6011、第一引线部;6012、第二引线部;602、第二电极引线组;603、第三电极引线组;6031、第三引线部;6032、第四引线部;604、第四电极引线组;605、第五电极引线组;70、电介质层;701、第一柔性基底;702、第二柔性基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方面一实施例的触控模组100具有第一区10、第二区20及连接第一区10及第二区20之间的弯折区30。其中,第一区10和第二区20的命名是为了对弯折区30两侧的区域进行区分,实际应用中第一区10和第二区20的位置可互换。触控模组100包括电极层40,位于电极层40外围的第一软性电路板501和第二软性电路板502,及位于电极层40外围的第一电极引线组601、第二电极引线组602和第五电极引线组605。
在本实施例中,弯折区30将触控模组100平分为第一区10及第二区20。第一区10及第二区20形状及大小相同,弯折区30两侧结构对称,折叠后占据空间更小,便于携带。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区10和第二区20的形状和/或大小也可以不同,要根据实际应用而定。
电极层4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电极401和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电极402。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在空间上交叉,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多个第一电极401等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多个第二电极402等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电极401和第二电极402为长条形,可以为矩形,也可以是多种不同形状组合成的长条形。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01和第二电极402均为矩形。第一电极401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100的相对的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相邻,其中,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是为了对触控模组100的两个侧边进行区分,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的位置可互换。弯折区30也分别与触控模组100的相对的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相邻。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01及弯折区3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第二电极40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
第一电极401和第二电极402为透明导电材料,可以为金属纳米材料或者碳纳米材料,可以选用纳米银、纳米铜、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也可以为其他柔性透明导电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01为驱动电极,第二电极402为感应电极。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01为感应电极,第二电极402为驱动电极。
相互绝缘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组成电容式触控模组,当用户触摸电容屏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手指吸收走一个很小的电流,根据电流变化得出触摸位置。
第一电极401和第二电极402通过电介质层70间隔开。电介质层70材质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I(聚酰亚胺)、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聚碳酸酯)或COP(环烯烃共聚物)等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为其他柔性透明材料。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电介质层70为柔性基底,第一电极层401制备于电介质层70的一侧,第二电极层402制备于电介质层70的相对另一侧。两电极层分别位于柔性基底的相对两个表面,触控模组整体更薄。
请参阅图3,在另一实施例中,电介质层70包括第一柔性基底701及第二柔性基底702,第一电极层401制备于第一柔性基底701的一侧,第二电极层402制备于第二柔性基底702的一侧,且第一电极层401与第二柔性基底702相邻。两电极层分别位于两个柔性基底的表面,可通过将两个电极层分别设置于两个柔性基底后,再将两个具有电极层的柔性基底贴合固定,制程简单,可减少划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引线组601、第二电极引线组602和第五电极引线组605的材质可以为铜或者银。
请参阅图1及图4,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相邻于弯折区30的靠近第一侧边1001的端部,且跨越第一区10、第二区20及弯折区30。
第二软性电路板502设置于第二区20且位于电极层40的外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软性电路板502还靠近触控模组100的第三侧边1003,第三侧边1003相邻于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且位于第二区20。
第一电极引线组601位于电极层40外围,第一电极引线组601包括第一引线部6011及第二引线部6012,第一引线部6011位于第一区10,第二引线部6012位于第二区20。位于述第一区10的第一电极401相邻于第一侧边1001的端部与第一引线部6011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引线部6012的一端和第一引线部60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电连接,第二引线部6012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第一引线部6011及第二引线部6012通过跨越第一区10及第二区20的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电连接,第一电极引线组601避开弯折区,软性电路板中的线路由于受到上下两层聚酯薄膜的保护耐弯折性优异,使触控模组的折叠性能大幅度提高,从而避免现有触控模组弯折区的电极引线由于受到弯折应力易断裂的问题。
第二电极引线组602设置于第二区20且位于电极层40的外围,位于第二区20的第一电极401相邻于第一侧边1001的端部通过第二电极引线组602与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电连接。与第一区10的第一电极40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组601跨越第一区10、弯折区30和第二区20连接至第二软性电路板502,与第二区20的第一电极401电连接的第二电极引线组602在第二区20直接连接至第二软性电路板502,从而使所有的第一电极401均可通过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电连接至控制电路。
第五电极引线组605,设置于第二区20且位于电极层40的外围。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电极引线组605还靠近触控模组100的第三侧边1003。第二电极402位于第二区20的端部通过第五电极引线组605与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电连接。
以上各电极引线组连接至软性电路板的部位为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绑定区(图中未示出),绑定区由多个等间隔且相互平行的绑定块组成,绑定块可以是金属焊盘。绑定块用于搭接电极引线组(601、602、605),电极引线与绑定块搭接的一侧包含多个等间隔且相互平行的引脚(图中未示出),绑定块与电极引线上的引脚一一对应。制作中可辅助定位,便于搭接,也能避免多个电极引线搭接到一起引起的短路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引线组最终电连接至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第二软性电路板502远离电极引线绑定区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电极引线也可通过其他元件电连接至控制电路。
请继续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引线组601的第一引线部6011和第二引线部6012分别电连接于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的相对两侧边。电极引线的端部电连接至电路板的相对两侧边,引线弯折次数少,制作工艺简单。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第三电极引线组603和第四电极引线组604。
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相邻于弯折区30的靠近第二侧边1002的端部,且跨越第一区10、第二区20及弯折区30。
第三电极引线组603位于电极层40外围,第三电极引线组603包括第三引线部6031及第四引线部6032,第三引线部6031位于第一区10,第四引线部6032位于第二区20,位于第一区10的第一电极401相邻于第二侧边1002的端部与第三引线部6031的一端电连接,第四引线部6032的一端和第三引线部60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电连接,第四引线部6032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二软性电路板502。
第四电极引线组604,设置于第二区20且位于电极层40的外围,位于第二区20的第一电极401相邻于第二侧边1002的端部通过第四电极引线组604与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电连接。
第一电极401的电信号通过两侧电极引线分别引出,避免只在一侧有电极引线时电信号传输距离远、电阻大、信号弱的问题,可有效减小电阻,提高灵敏性,该方案尤其适用于大尺寸触控模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引线组603的第三引线部6031和第四引线部6032分别电连接于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的相对两侧边。
请参阅图5及图6,本发明第一方面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模组100,其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是第一电极引线组601的第一引线部6011和第二引线部6012的端部与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的同一侧电连接,第三电极引线组603的第三引线部6031和第四引线部6032的端部与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的同一侧电连接。电极引线的端部电连接至电路板的同一侧,绑定区占据空间小,相应地,触摸区增大。
请参阅图7,本发明第一方面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模组100,具有第一区10、第二区20及连接第一区10及第二区20之间的弯折区30。触控模组100包括电极层40,位于电极层40外围的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第二软性电路板502和第三软性电路板503,及位于电极层40外围的第一电极引线组601、第二电极引线组602、第三电极引线组603及第四电极引线组604。
电极层4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电极401和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三电极403,第一电极401和第三电极403依次间隔排列设置。第一电极401和第三电极403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100的相对的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相邻,弯折区30也分别与触控模组100的相对的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相邻。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01、第三电极403及弯折区3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01及第三电极403均既作为驱动电极也作为感应电极。第一电极401及第三电极403间隔排列且沿同一方向延伸,第一区10的第一电极401和第三电极403的电极引线均分为两个部分,两部分通过软性电路板电连接,避开弯折区。本方案为单层单点自电容触控模组,每一电极既是发射电极也是接收电极,实现整个触控模组的触控功能,单层电极使模组整体更薄,电极在同一层且沿同一方向设置,工艺简单。
请继续参阅图7,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相邻于弯折区30的靠近第一侧边1001的端部,且跨越第一区10、第二区20及弯折区30。
第二软性电路板502设置于第二区20且位于电极层40的外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软性电路板502还靠近触控模组100的第三侧边1003,第三侧边1003相邻于第一侧边1001和第二侧边1002且位于第二区20。
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相邻于弯折区30的靠近第二侧边1002的端部,且跨越第一区10、第二区20及弯折区30。
第一电极引线组601位于电极层40外围,第一电极引线组601包括第一引线部6011及第二引线部6012,第一引线部6011位于第一区10,第二引线部6012位于第二区20。位于述第一区10的第一电极401相邻于第一侧边1001的端部与第一引线部6011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引线部6012的一端和第一引线部60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电连接,第二引线部6012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二软性电路板502。
第二电极引线组602设置于第二区20且位于电极层40的外围,位于第二区20的第一电极401相邻于第一侧边1001的端部通过第二电极引线组602与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电连接。
第三电极引线组603位于电极层40外围,第三电极引线组603包括第三引线部6031及第四引线部6032,第三引线部6031位于第一区10,第四引线部6032位于第二区20,位于第一区10的第三电极403相邻于第二侧边1002的端部与第三引线部6031的一端电连接,第四引线部6032的一端和第三引线部60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电连接,第四引线部6032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二软性电路板502。
第四电极引线组604,设置于第二区20且位于电极层40的外围,位于第二区20的第三电极403相邻于第二侧边1002的端部通过第四电极引线组604与第二软性电路板50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引线组601的第一引线部6011和第二引线部6012分别电连接于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的相对两侧边。第三电极引线组603的第三引线部6031和第四引线部6032分别电连接于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的相对两侧边。
请参阅图8,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引线组601的第一引线部6011和第二引线部6012电连接于第一软性电路板501的同一侧,第三电极引线组603的的第三引线部6031和第二引线部6032与电连接于第三软性电路板503的同一侧电。
本实施例中,其他相应特征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不赘述。
本发明的触控模组,电极引线避开触控模组的弯折区排布,避免电极引线被弯折,进而避免触控模组弯曲应力致电极引线受损,从而延长触控模组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触控模组耐弯折性较差,经常弯折部位的电极引线受弯曲应力影响而导致线路损坏,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柔性触摸显示屏,包括可挠性显示模组和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模组100,触控模组100位于可挠性显示模组表面并与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电性连接。具体地,所述显示模组可以为现有技术的显示模组,在这里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区、第二区及连接所述第一区及第二区之间的弯折区,所述触控模组包括:
电极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的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邻,所述弯折区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的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邻;
第一软性电路板,相邻于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弯折区;
第一电极引线组,位于所述电极层外围,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组包括第一引线部及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引线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引线部的一端和第一引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所述第二引线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
第二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端部通过第二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软性电路板,相邻于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弯折区;
第三电极引线组,位于所述电极层外围,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包括第三引线部及第四引线部,所述第三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四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引线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一端和第三引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
第四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第一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通过第四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还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在空间上相交叉;
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五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五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的两端分别与触控模组的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邻,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依次间隔排列设置;
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
第三软性电路板,相邻于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弯折区;
第三电极引线组,位于所述电极层外围,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包括第三引线部及第四引线部,所述第三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四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三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引线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一端和第三引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
第四电极引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且位于所述电极层的外围,位于所述第二区的第三电极相邻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通过第四电极引线组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性电路板靠近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的第三侧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及所述第二区形状及大小相同,且以所述弯折区为轴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组的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软性电路板的相对两侧边,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的第三引线部和第四引线部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的相对两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组的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与第一软性电路板的同一侧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组的第三引线部和第四引线部与所述第三软性电路板的同一侧电连接。
10.一种柔性触摸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挠性显示模组;
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触控模组,位于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表面并与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电性连接。
CN201910024386.2A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Active CN1114274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4386.2A CN111427467B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4386.2A CN111427467B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27467A CN111427467A (zh) 2020-07-17
CN111427467B true CN111427467B (zh) 2022-05-10

Family

ID=7154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4386.2A Active CN111427467B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2746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7407A (zh) * 2016-11-08 2017-03-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可弯折柔性触摸屏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CN106557203A (zh) * 2016-11-08 2017-04-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触摸屏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CN107580088A (zh) * 2017-09-18 2018-01-12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触控屏及电子装置
CN107977116A (zh) * 2017-12-15 2018-05-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面板、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18120139A1 (zh) * 2016-12-30 2018-07-05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CN108255359A (zh) * 2018-01-05 2018-07-0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7690038U (zh) * 2017-09-19 2018-08-03 欧菲影像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触控传感器和触摸屏
CN108766988A (zh) * 2018-05-31 2018-11-0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03103A (zh) * 2018-05-30 2018-11-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899341A (zh) * 2018-06-29 2018-11-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9094B (zh) * 2010-09-10 2013-12-11 Au Optronics Corp 可撓性顯示面板
TWI576739B (zh) * 2015-11-05 2017-04-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US10916221B2 (en) * 2017-05-03 2021-02-09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7407A (zh) * 2016-11-08 2017-03-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可弯折柔性触摸屏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CN106557203A (zh) * 2016-11-08 2017-04-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触摸屏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WO2018120139A1 (zh) * 2016-12-30 2018-07-05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CN107580088A (zh) * 2017-09-18 2018-01-12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触控屏及电子装置
CN207690038U (zh) * 2017-09-19 2018-08-03 欧菲影像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触控传感器和触摸屏
CN107977116A (zh) * 2017-12-15 2018-05-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面板、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8255359A (zh) * 2018-01-05 2018-07-0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03103A (zh) * 2018-05-30 2018-11-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766988A (zh) * 2018-05-31 2018-11-0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99341A (zh) * 2018-06-29 2018-11-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27467A (zh) 2020-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8386B2 (en) Touch device
US8816970B2 (en) Touch panel,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
CN105302361B (zh) 指纹传感器以及包括该指纹传感器的触摸设备
US20090236151A1 (en) Touch Panel Device
US7494358B2 (en) Touch panel
US20140267950A1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US9367183B2 (en) Dual-mode touch device
US10120508B2 (en) Touch sensor
CN203191949U (zh) 柔性触控面板结构
CN103838415A (zh) 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US9798406B2 (en) Touch element and touch display module
US9323092B2 (en) Touch panel
US20110006925A1 (en)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30155006A1 (en) Touch panel
US20150062449A1 (en) Touch panel
CN102799329A (zh) 具有单层铟锡化合物电极的投射电容触摸屏面板
JP2007172025A (ja) タッチパネル
KR102119827B1 (ko) 터치 패널
US20070200259A1 (en) Touch panel
KR102262553B1 (ko) 터치 패널
JPWO2018110123A1 (ja)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および機器
CN112654954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装置
CN111538439B (zh) 触控基板、显示装置
CN111427467B (zh)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CN103218092B (zh) 触摸面板、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2

Address after: 231323 Building 1, precision 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Hangbu Tow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HUANGJIAH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City Road 330013

Applicant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