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4581B -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4581B
CN111414581B CN202010155677.8A CN202010155677A CN111414581B CN 111414581 B CN111414581 B CN 111414581B CN 202010155677 A CN202010155677 A CN 202010155677A CN 111414581 B CN111414581 B CN 1114145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sk
hidden danger
management
control
ac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56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14581A (zh
Inventor
刘业娇
任玉辉
刘进才
李焘
信包霞
杨夺
赵自豪
李绪萍
康恩胜
任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Long'an Safety Evaluation Co ltd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Long'an Safety Evaluation Co ltd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Long'an Safety Evaluation Co ltd,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Long'an Safety Evalu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556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145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14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4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14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45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4Manufactu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方法包括:步骤1、合理划分风险评估单元;步骤2、辨识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步骤3、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步骤4、风险分级管控;步骤5、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步骤6、编制隐患排查清单;步骤7、隐患排查治理;步骤8、评审和持续改进。本发明引入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频率概念,实现动态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同时将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定义为事故隐患,隐患排查治理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构建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真正实现事故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就是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体系。而风险分级管控的重点在于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及风险分级管控等;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在于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编制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及进行隐患排查治理等。目前在建设双重预防体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用单一风险评估方法而确定的风险等级不变,同时隐患排查治理与现有管控措施不关联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引入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频率概念,实现动态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同时将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定义为事故隐患,隐患排查治理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构建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真正实现事故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同时隐患排查治理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构建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提升企业全员风险管理认知,形成标准化、信息化的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建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方法,包括:
步骤1、合理划分风险评估单元:
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操作及作业活动对厂区进行风险评估单元划分,同时按照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进行编制,其中岗位单元是安全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
步骤2、辨识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
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单元内包含的事故类别(GB6441-1986)→每种事故从人(R,主要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W,主要指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等)、管(G,主要指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等)三大方面辨识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具体的危险、有害因素(代码)(GBT 13861-2009)(对于评估单元为某种设备时,主要使用事故树分析法(简称FTA))→建议的控制措施。
其中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按照风险评估单元以危险源辨识表的形式表示,同时辨识有无重大危险源;
步骤3、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
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的不同特性,选择基于改进的LEC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进行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
步骤4、风险分级管控;
根据改进的LEC方法所计算出的危险性D的分值,将D分值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对应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即四色表标识,并对其进行分级管控。其中重大风险、较大风险由公司级管控,一般风险由车间级管控,低风险由班组、岗位级管控。
步骤5、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
将事故隐患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将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定义为事故隐患,将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和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对应起来,即一级事故隐患对应重大风险用红色标识,以此类推;
步骤6、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结合风险评估单元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并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编制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
步骤7、隐患排查治理:
根据隐患排查四色表,分级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现隐患的排查、登记、治理、整改销号的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步骤8、评审和持续改进:
将风险辨识、风险等级划分、控制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以及公司相关制度、方案、规定、组织架构进行适宜性、充分性以及有效性评价,同时引导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与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创建、运行过程中开展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持续改进。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包括:
对于风险评估单元为作业活动时,单一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AHP-LEC法);对于由多系统多个设备共同作用形成的事故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AHP-LEC)法与事故树(FTA)法。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包括:
将事故发生可能性调整为由项目对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即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进行量化赋值,在量化赋值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先考虑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体现提高本质安全程度的目的;
考虑现有管控措施对控制事故发生的整体有效性和每项管控措施的个体有效性即失效频率,用n/N表示,其中N表示检查的总次数,n表示在检查总次数中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次数,决定动态风险等级;
每个风险评估单元所包含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的权重均采用AHP进行赋值,具体运用yaahp元决策软件进行计算;
其中,危险有害因素Li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
Li=Lmax×qci×n/N
其中Lmax为L最大取值;
qci为建议控制措施的权重,用AHP方法计算,其中建议控制措施在1-3条;
n/N为失效频率,其中N表示检查的总次数,n表示在检查总次数中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次数;
L实际计算值为这个事故类别下Li值之和,L数值选择分值表中接近且大于Li的数值,最终计算出危险性D的值。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方法,引入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频率概念,实现动态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对于风险评估单元为某种作业活动时,单一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AHP-LEC法);对于由多系统多个设备共同作用形成的事故尝试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AHP-LEC)法+事故树(FTA)法。
此外,将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定义为事故隐患,隐患排查治理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构建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真正实现事故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箕斗跑车事故树。
图3示出了冒顶片帮事故危险有害因素及各层次权重。
图4示出了某铁矿风险四色分布图(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合理划分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
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等,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操作及作业活动对厂区进行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划分,同时按照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等进行编制,其中岗位单元是安全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设备检修、开启、调试等特殊活动,不可遗漏。
在该步骤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利于管控的角度出发,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包含的内容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一套装置、一项活动。
③至少应包含一类能量或危险有害物质。
④某风险应是企业需要管控的,低风险的活动或设备、装置、区域等可忽略,如办公活动、电脑。
⑤同类别的设备、装置是否一并识别不能一概而论“合并同类项”;如同一区域的车床(机加工设备)、不同区域不同型号的压力容器,应考虑不同的位置、类型、危险程度等。
⑥可对划分好的风险点进行不同层级的编号,以便后续使用。
风险评估单元划分结果及编号情况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步骤2、辨识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
依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等标准,在进行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细分:
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单元内包含的事故类别(GB6441-1986)→每种事故从人(R,主要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W,主要指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等)、管(G,主要指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等)三大方面辨识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具体的危险、有害因素(代码)(GBT 13861-2009)(对于评估单元为某种设备时,主要使用事故树分析法(简称FTA))→建议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按照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以危险源辨识表的形式表示,同时辨识有无重大危险源。
步骤3、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
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的不同特性,选择基于改进的LEC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进行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本发明中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风险评估单元的特性确定,对于风险评估单元为某种作业活动时,单一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AHP-LEC法);对于由多系统多个设备共同作用形成的事故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AHP-LEC)法+事故树(FTA)法。
LEC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员工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作业危险性用D=L*E*C来表示。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iable)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quency)
C—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consequence)
通常算法是以现场作业条件(或类比作业条件)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1)取值标准
表1示出了LEC各参数取值表。
表1
2)危险等级划分标准
表2示出了危险性D取值及危险等级划分表。
表2
本发明中考虑多数事故发生都是由多个危险有害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具体项目来说,事故发生可能性取决于对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程度,L的取值由专家组赋值,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调整为由项目对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即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进行量化赋值,量化赋值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先考虑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体现提高本质安全程度的目的。
②充分考虑现有管控措施对控制事故发生的整体有效性和每项管控措施的个体有效性即失效频率,用n/N表示,其中N表示检查的总次数,n表示在检查总次数中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次数,决定动态风险等级。
③每个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所包含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的权重均采用AHP进行赋值,具体运用yaahp元决策软件进行计算。
危险有害因素Li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
Li=Lmax×qci×n/N
其中Lmax—L最大取值;
qci—建议控制措施的权重。可用AHP方法计算,其中建议控制措施可1~3条左右。
n/N—失效频率。其中N表示检查的总次数,n表示在检查总次数中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次数。
L实际计算值为这个事故类别下Li值之和,考虑实际工作中风险往往偏大,然后L数值选择分值表中接近且大于Li的数值,最终计算出D值。
根据改进的LEC方法所计算出的危险性D的分值,将D分值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对应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即四色表标识。除此之外的重大危险源一般界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评估结果即风险等级确定与划分以单元风险评估结果四色表的形式表示。
步骤4、风险分级管控
本发明中规定了风险等级划分与改进的LEC法危险性等级的对应关系以及各自的管控层级,具体见下表3,表3示出了风险等级与管控层级对照表。
表3
注意加强变更风险管控,开展安全风险公告,设置重大风险告知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绘制公司、车间风险四色分布图。
步骤5、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
本发明中将事故隐患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将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定义为事故隐患。将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和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对应起来,即一级事故隐患对应重大风险用红色标识,以此类推。
其中关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若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中包含的所有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管控措施有符合国家制定的各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无论其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的风险级别是何种等级,一律将该单元中包含的所有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均划分为重大事故隐患,高于一级事故隐患,亦用红色标识。
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以事故隐患分级四色表的形式表示,并着重强调隐患所在场所。
步骤6、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结合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并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编制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
隐患排查清单以事故隐患排查四色表的形式表示,并着重强调现有管控措施。同时将现有管控措施失效视为隐患,统计归纳到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中。
步骤7、隐患排查治理
根据隐患排查四色表,分级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现隐患特别是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登记、治理、整改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步骤8、评审和持续改进
每年至少对“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将风险辨识、风险等级划分、控制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以及公司相关制度、方案、规定、组织架构等进行适宜性、充分性以及有效性评价。
同时引导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与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创建、运行过程中开展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持续改进。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实例例1:基于改进的LEC某铁矿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方法
(1)合理划分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
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等,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操作及作业活动对厂区进行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划分,同时按照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等进行编制,其中岗位单元是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并对划分好的风险评估单元进行不同层级的编号,以便后续使用。
本实例1中对某铁矿进行了风险评估单元划分,共10个单元,仅以D3和D4为例,见表4,表4示出了某铁矿风险评估单元划分(部分)。
表4
(2)辨识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
事故类别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来进行划分;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分为R(人)、W(物、环境)和G(管理)几方面。
危险有害因素(代码)参照《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 13861-2009)划分,对于评估单元为某种设备时,主要使用事故树分析法(简称FTA)。
辨识结果以单元风险辨识表的形式表示。
本实施例1中对表1中D3单元岗位(作业活动)凿岩(D3-F1-Z1-G1)进行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有冒顶片帮、中毒窒息、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职业危害等事故类别,仅以冒顶片帮为例,见表5,表5示出了凿岩D3-F1-Z1-G1风险辨识表(部分)。同时辨识有无重大危险源。
表5
对于评估单元为某种设备时,主要使用事故树分析法(简称FTA)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本实施例1中对表4中D4单元岗位(作业活动)箕斗(D4-F1-Z2-G2)进行辨识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为例,见图2和表6,表6示出了箕斗D4-F1-Z2-G2风险辨识表。
表6
(3)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
本发明中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风险评估单元的特性确定,对于风险评估单元为某种作业活动时,单一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AHP-LEC法);对于由多系统多个设备共同作用形成的事故尝试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AHP-LEC)法+事故树(FTA)法。
对于L的取值引入失效频率概念,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进行量化赋值,每个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所包含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的权重均采用AHP进行赋值,具体运用yaahp元决策软件进行计算。
根据改进的LEC方法所计算出的危险性D的分值,将D分值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对应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即四色表标识。除此之外的重大危险源一般界定为一级风险。
本实施例1中对表5中的冒顶片帮事故类别利用AHP-LEC法进行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以单元风险评估四色表表示,见表7,表7示出了凿岩D3-F1-Z1-G1风险评估四色表(部分)。其中危险有害因素及建议措施权重利用AHP进行赋值,具体运用yaahp元决策软件进行计算,见图3。
/>
/>
/>
表9
(6)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结合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并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编制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
本实施例1中对表4中凿岩D3-F1-Z1-G1编制了隐患排查清单,以事故隐患排查四色表的形式表示,并着重强调现有管控措施,见表10,表10示出了凿岩D3-F1-Z1-G1隐患排查四色表(部分)。
表10
(7)隐患排查治理
根据隐患排查四色表,分级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现隐患特别是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登记、治理、整改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本实施例1中编制了隐患排查与治理等台账样表,分别见表11、表12,表11示出了隐患排查台账,表12示出了隐患治理台账。重大隐患的排查治理台账样表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制,不做举例。
表11
表12
(8)评审和持续改进
每年至少对“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将风险辨识、风险等级划分、控制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以及公司相关制度、方案、规定、组织架构等进行适宜性、充分性以及有效性评价。
同时引导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与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创建、运行过程中开展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持续改进。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上实施例仅是示例性实施例,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种变化、替换以及改变。

Claims (2)

1.一种构建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方法,包括:
步骤1、合理划分风险评估单元:
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操作及作业活动对厂区进行风险评估单元划分,同时按照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单元进行编制,其中岗位单元是安全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
步骤2、辨识危险源,所述危险源为危险、有害因素,
其中,从人、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这三个方面辨识危险源;
其中危险源辨识结果按照风险评估单元以危险源辨识表的形式表示,同时辨识有无重大危险源;
步骤3、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
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不同特性,选择基于改进的LEC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进行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
步骤4、风险分级管控:
根据改进的LEC方法所计算出的危险性D的分值,将D分值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对应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即四色表标识,并对其进行分级管控;其中重大风险、较大风险由公司级管控,一般风险由车间级管控,低风险由班组、岗位级管控,制作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风险告知卡,绘制风险分布四色图;
步骤5、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
将事故隐患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将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定义为事故隐患,将隐患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和风险等级的确定与划分对应起来,即一级事故隐患对应重大风险,用红色标识;二级事故隐患对应较大风险,用橙色标识;三级事故隐患对应一般风险,用黄色标识;四级事故隐患对应低风险,用蓝色标识;
步骤6、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结合风险评估单元的危险源辨识,并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编制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
步骤7、隐患排查治理:
根据隐患排查四色表,分级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现隐患的排查、登记、治理、整改销号的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步骤8、评审和持续改进:
将风险辨识、风险等级划分、控制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以及公司相关制度、方案、规定、组织架构进行适宜性、充分性以及有效性评价,同时引导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与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创建、运行过程中开展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持续改进;
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包括:
将事故发生可能性调整为由项目对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即与现有管控措施相关联进行量化赋值,在量化赋值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先考虑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体现提高本质安全程度的目的;
考虑现有管控措施对控制事故发生的整体有效性和每项管控措施的个体有效性即失效频率,用n/N表示,其中N表示检查的总次数,n表示在检查总次数中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次数,决定动态风险等级;
每个风险评估单元所包含的危险源的权重均采用AHP进行赋值,具体运用yaahp元决策软件进行计算;
其中,危险有害因素Li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
Li=Lmax×qci×n/N
其中Lmax为L最大取值;
qci为建议控制措施的权重,用AHP方法计算,其中建议控制措施在1-3条;
n/N为失效频率,其中N表示检查的总次数,n表示在检查总次数中现有管控措施的失效次数;
L实际计算值为这个事故类别下Li值之和,L数值选择分值表中大于Li的数值,最终计算出危险性D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改进的LEC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包括:
对于风险评估单元为作业活动时,单一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于由多系统多个设备共同作用形成的事故使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与事故树法。
CN202010155677.8A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Active CN1114145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5677.8A CN111414581B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5677.8A CN111414581B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4581A CN111414581A (zh) 2020-07-14
CN111414581B true CN111414581B (zh) 2023-11-10

Family

ID=71490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5677.8A Active CN111414581B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145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3983A (zh) * 2020-09-21 2021-01-05 南京安全无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管理系统
CN112116261A (zh) * 2020-09-24 2020-12-22 上海威士顿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风险分级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69407A (zh) * 2021-05-07 2021-08-17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20部队 一种适用于航天发射的全息动态风险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408855B (zh) * 2021-05-21 2023-09-19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风险辨识库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关联的方法
CN113344458A (zh) * 2021-07-07 2021-09-03 北京首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管理措施转置风险检查表的方法
CN114139880B (zh) * 2021-11-08 2022-06-14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动态监测系统
CN114625086A (zh) * 2022-03-14 2022-06-14 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粉煤气化装置的实时生产指标监管系统
CN114707852B (zh) * 2022-03-31 2023-01-31 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管理中心 一种基于风险矩阵的水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评价方法
CN115262468A (zh) * 2022-07-27 2022-11-0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病险水闸安全运行的控制方法
CN115689285B (zh) * 2022-10-25 2023-09-29 北京伊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岗位风险评估赋能训练系统
CN116151626B (zh) * 2023-04-14 2023-07-14 广东远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风险管控能力评测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805211A (zh) * 2023-08-23 2023-09-26 山东全员本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风险四色图的安全生产隐患动态分析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43A (zh) * 2011-07-07 2013-01-09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桥梁施工期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CN104376400A (zh) * 2014-10-27 2015-02-25 广州市中南民航空管通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模糊矩阵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方法
CN106251085A (zh) * 2016-08-10 2016-12-21 中交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06548436A (zh) * 2016-09-29 2017-03-29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昌卷烟厂 危险源风险管控方法和管控装置
CN107451732A (zh) * 2017-07-31 2017-12-08 华腾软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7464053A (zh) * 2017-07-31 2017-12-12 华腾软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企业安全隐患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7730124A (zh) * 2017-10-20 2018-02-23 安厦系统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企业或项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CN109359844A (zh) * 2018-09-30 2019-02-19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次地铁运营安全风险测量方法
CN110428181A (zh) * 2019-08-06 2019-11-08 四川省水利干部学校(四川省水利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CN110428112A (zh) * 2019-08-09 2019-11-08 烟台东方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管理系统
CN110544014A (zh) * 2019-08-06 2019-12-06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一种航天安全风险分级分类及深层次原因分析方法与模型
CN110751394A (zh) * 2019-10-21 2020-02-04 杭州交联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ec的动态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43A (zh) * 2011-07-07 2013-01-09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桥梁施工期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CN104376400A (zh) * 2014-10-27 2015-02-25 广州市中南民航空管通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模糊矩阵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方法
CN106251085A (zh) * 2016-08-10 2016-12-21 中交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06548436A (zh) * 2016-09-29 2017-03-29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昌卷烟厂 危险源风险管控方法和管控装置
CN107451732A (zh) * 2017-07-31 2017-12-08 华腾软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7464053A (zh) * 2017-07-31 2017-12-12 华腾软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企业安全隐患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7730124A (zh) * 2017-10-20 2018-02-23 安厦系统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企业或项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CN109359844A (zh) * 2018-09-30 2019-02-19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次地铁运营安全风险测量方法
CN110428181A (zh) * 2019-08-06 2019-11-08 四川省水利干部学校(四川省水利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CN110544014A (zh) * 2019-08-06 2019-12-06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一种航天安全风险分级分类及深层次原因分析方法与模型
CN110428112A (zh) * 2019-08-09 2019-11-08 烟台东方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管理系统
CN110751394A (zh) * 2019-10-21 2020-02-04 杭州交联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ec的动态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HP-LEC 法在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张娜 等;《军事交通学院学报》;第20卷(第5期);第85-89页 *
基于LEC - AHP 法的建筑施工作业危险性评价;郑应亨 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4期);第104-107、118页 *
我国煤矿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研究;王语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20200115(第2020年1期);B021-43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4581A (zh) 202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14581B (zh) 一种基于改进的lec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构建方法
Zeng et al. Integrating safety, environmental and quality risks for project management using a FMEA method
Hoyos et al.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accident prevention: behavioral strategies and methods
Ch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saf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workers’ behavior and impact of working conditions on injury severity in U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N113689129B (zh) 一种基于风险分级及分级监察的综合性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系统
Tomakov et al. A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ccidents with cranes for lifting and moving loads in industrial plants and construction site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Yilmaz et al. A Risk analysis and ranking application for lifting vehicles used in construction sites with integrated AHP and Fine-Kinney approach
Soltanzadeh et al. Path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uner et al. An effective risk-preventive model proposal for occupational accidents at shipyards
CN112686570A (zh) 一种智能安全风险管控系统
Feng et al. The hybrid systems method integrating 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analysis of major coal mining accidents
CN113657788A (zh) 一种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智能监管系统及方法
Ghousi Applying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ccident analysis by using data min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on one of the Iranian manufactures
CN115600800A (zh) 企业及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系统
Mirsaeidi et al. Fuzzy-based prioritization of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the case of a large gas refinery.
Widiastut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afety risk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Baram Industrial technology, chemical accidents, and social control
Xu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s based on text mining and LIBSVM method
D’u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main factors of drowning/asphyxi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using multi-decision criteria
Reese Industrial safety and health for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Kachila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Geothermal Well Drilling Occupation 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Status Of Workers in Kenya: A Case Study of Menengai Geothermal Prospect
Stupnytska et al. Optimization model for planning set of measures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machine-building enterprises
Yaghini et al. Human factors and human error in the mining industry: A review and lessons from other industries
Prakoso et al.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isk analysis on crane operation at PT. X using the structured What-If technique method
Rafindadi et al. Multi-Criteria comparison of the primary factors of chemical exposur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Yejiao

Inventor after: Ren Sen

Inventor after: Ren Yuhui

Inventor after: Liu Jincai

Inventor after: Li Dao

Inventor after: Xin Baoxia

Inventor after: Yang Duo

Inventor after: Zhao Zihao

Inventor after: Li Xuping

Inventor after: Kang Ensheng

Inventor before: Ren Yuhui

Inventor before: Ren Sen

Inventor before: Liu Yejiao

Inventor before: Liu Jincai

Inventor before: Xin Baoxia

Inventor before: Li Dao

Inventor before: Yang Duo

Inventor before: Zhao Zihao

Inventor before: Li Xuping

Inventor before: Kang Enshe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