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0256B - 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10256B CN111410256B CN202010356862.3A CN202010356862A CN111410256B CN 111410256 B CN111410256 B CN 111410256B CN 202010356862 A CN202010356862 A CN 202010356862A CN 111410256 B CN111410256 B CN 1114102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water
- water distribution
- pipe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egassing, i.e. liberation of dissolved ga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属于火力发电领域,该增效除氧装置设置在除氧器的排水管上,包括布水箱,布水箱底部通过排水管Ⅱ与蓄水箱连通,布水箱顶部通过分布有雾化喷头的布水空心板与排水管Ⅰ连通,从而将排水管Ⅰ内的水呈雾状均匀喷洒在布水箱内,在布水箱内设置有分水器和喷气组件。本发明的增效除氧装置,其核心在于布水箱内分水板上的布水孔及每个布水孔内设置的喷气组件,喷气组件的特殊结构与布水孔的形状和结构相配合,从而在布水箱内形成对除氧水的多次加热除氧,从而提高了除氧效率和除氧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火力发电领域除氧水的生产,具体的说是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
背景技术
除氧器是锅炉及供热系统关键设备之一,如除氧器除氧能力差,将对锅炉给水管道、省煤器和其它附属设备的腐蚀造成的严重损失,引起的经济损失将是除氧器造价的几十或几百倍。除氧器的主要作用:一是利用热力学原理使给水加热到饱和温度,除去给水中溶解气体,二是提高给水温度使机组热循环效率提高。
目前大型机组配备的除氧器有喷雾淋盘式除氧器、旋膜式除氧器和无头除氧器等。不管哪种除氧器,其基本都是利用蒸汽进行加热除氧的,即使用蒸汽与除盐水通过不同方式接触加热,去除除盐水中的溶解氧,因此,蒸汽与除盐水的接触面和接触方式会直接影响除氧效率。
除氧器的设计性能是在理想工况条件下获得的指标数据,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成本、时间、环境温度、配套的压力设备以及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设计的指标,比如,我公司的除氧器,在实际生产中,经过除氧器除氧后的溶解氧含量一般为40-60微克每升,远高于标准值7微克每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除氧器在实际生产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除氧效果远低于标准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该增效除氧装置在现有除氧器和蓄水箱之间加装增效除氧装置,不仅改造幅度小,而且大大增强了除氧效果,能够将除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至15微克每升以下。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包括除氧器,且经除氧器除氧后的水通过排水管Ⅰ进入到蓄水箱内,所述增效除氧装置设置在排水管上,包括布水箱,布水箱底部通过排水管Ⅱ与蓄水箱连通,布水箱顶部通过分布有雾化喷头的布水空心板与排水管Ⅰ连通,从而将排水管Ⅰ内的水呈雾状均匀喷洒在布水箱内,在布水箱内设置有分水器,该分水器包括水平设置的分水板,且该分水板将布水箱内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在分水板上分布有若干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用于导水的布水孔,每个布水孔的断面均为双曲线形状,在每个布水孔的底部设置有环绕布水孔的倒圆台状的集气罩,且集气罩与布水孔的下部配合形成聚气腔,在聚气腔内设置有喷气组件,所述喷气组件包括第一喷气盘和通过连接杆设置在第一喷气盘上的第二喷气盘,其中,第一喷气盘将聚气腔底部的开口遮挡,并在两者间留有缝隙,环绕第一喷气盘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上倾斜的第一喷气孔,以使第一喷气孔喷出的蒸汽倾斜向上喷射到集气罩表面,并依次经集气罩表面和布水孔底部内壁反弹后在聚气腔的顶部中心碰撞汇聚,形成沿布水孔向上的半环形蒸汽流,从而对进入布水孔内的除氧水进行一次加热;
所述第一喷气盘上的第一喷气孔均由第一蒸汽进管供给水蒸气,第一蒸汽进管与锥形换热管的蒸汽出口连通,所述锥形换热管为一根空心铜管呈螺旋排布形成的底部直径大于顶部直径的锥形盘管,且锥形盘管的表面上空心铜管之间形成螺旋的旋线,所述的锥形换热管的顶部处于聚气腔底部的开口内,以使进入布水孔的除氧水通过开口落到锥形换热管的表面,并在沿锥形换热管外壁向下流动过程中与锥形换热管内的蒸汽进行二次换热;所述锥形换热管的底部设置有向其内送入蒸汽的第一蒸汽注入管;
所述第二喷气盘为伸入到布水孔中部狭窄处的圆锥件,环绕第二喷气盘分布有倾斜向上的第二喷气孔,以使第二喷气孔喷出的蒸汽倾斜吹到布水孔的中部内壁上,形成对聚气腔的“气封”的同时,在布水孔中部狭窄处形成低压区,以促使聚气腔内的蒸汽沿布水孔向上喷射,进而与布水孔的除氧水接触加热;所述第二喷气孔由第二蒸汽注入管向其注入蒸汽。
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布水箱的下腔室内设置有一排由第一蒸汽总管统一供给蒸汽的第二蒸汽支管,且相邻两根第二蒸汽支管的间隙下方设置有一根第一蒸汽支管,所有的第一蒸汽支管均由第二蒸汽总管统一供给蒸汽;所述分水板上的布水孔呈排状均匀分布,且每一排布水孔对应一条第二蒸汽支管和第一蒸汽支管,以使该排任意一个布水孔下方的第一蒸汽注入管与第一蒸汽支管连通,第二蒸汽注入管与第二蒸汽支管连通;所述第一蒸汽注入管和第二蒸汽注入管形成除氧水第三换热区,第二蒸汽支管和第一蒸汽支管形成除氧水第四换热区。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布水孔包括上部的外扩迎水区、中部的狭窄区和底部的外扩散水区,从而使除氧水在经过狭窄区时被蒸汽由下自上吹扫,并贴着外扩散水区的侧壁分散向下,提高了加热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狭窄区的最窄处直径为0.5-1.5cm,外扩迎水区顶部最大直径处大于外扩散水区底部的最大直径处,且外扩迎水区顶部最大直径为布水孔深度的0.8-1.2倍,外扩散水区底部最大直径为布水孔深度的0.4-0.6倍。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连接杆上固定有第三喷气盘,环绕第三喷气盘的侧面倾斜设置有第三喷气孔,以使第三喷气孔喷出的蒸汽倾斜撞击到布水孔下部的内壁上后反弹向上;所述第三喷气孔也由第二蒸汽注入管向其注入蒸汽;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第二喷气盘的锥底中心处具有圆锥状凹坑,以在第二喷气盘的底部形成环形的翼片;将第三喷气盘上的第三喷气孔喷出的蒸汽与布水孔下部侧壁的接触点定义为蒸汽拐点,将蒸汽拐点处的切线方向定义为基准线,将第三喷气孔与蒸汽拐点的连线定义为射线A,将圆锥状凹坑顶点与蒸汽拐点的连线定义为射线B,所述射线A与基准线的夹角为锐角,且大于射线B与基准线的夹角,同时,射线B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小于圆锥状凹坑侧壁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从而使第三喷气孔喷出的蒸汽流在遇到布水孔下部内壁反弹后,一部分蒸汽流能够借助该圆锥状凹坑形成在聚气腔内的环流。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第二蒸汽注入管内的蒸汽压力大于第一蒸汽注入管内的蒸汽压力。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锥形换热管设置在金属网板上,该金属网板为边缘固定在布水箱内壁上的金属板,且金属板上密布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透水孔形成的网状板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第二喷气盘的锥顶上连接有1-4条拨杆,所述的拨杆的底部铰接在第二喷气盘顶部,顶端延伸至布水孔的上部,并斜靠在布水孔的中部,以使在水蒸气的吹动下产生拨动,防止除氧水在布水孔中部产生阻挡除氧水下流的水膜。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除氧器包括一封闭箱体,在该封闭箱体内设置有蓄热填料层,蓄热填料层的上方分布有通过供水管供水的旋膜式喷头,蓄热填料层的下方设置有向封闭箱体内注入蒸汽的蒸汽管线,封闭箱体的底部最低处连接有排水管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增效除氧装置,其核心在于布水箱内分水板上的布水孔及每个布水孔内设置的喷气组件,喷气组件的特殊结构与布水孔的形状和结构相配合,从而在布水箱内形成对除氧水的多次加热除氧,从而提高了除氧效率和除氧效果;
2)本发明将布水孔设计成双曲线形状,从而使自上而下的除氧水能够在中部狭窄区在下部蒸汽吹动下均匀沿布水孔的内壁实现分散,增大了与蒸汽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加热效果;而布水孔下部具有的集气罩则形成将喷气组件容纳在其中的聚气腔,从而能够提高聚气腔内的温度,在除氧水经过聚气腔时提高了加热效果;
3)本发明的喷气组件中,第一喷气盘上的第一喷气孔喷出的蒸汽,能够在聚气腔内形成半环形蒸汽流,从而与沿聚气腔内壁流动的除氧水充分接触加热,而第二喷气盘延伸到布水孔中部狭窄处,其上的第二喷气孔内喷出的蒸汽,一部分形成对下部聚气腔的气封,另一部分则向上喷射,起到引导聚气腔内蒸汽向上运动的引流作用,不仅起到进一步加热作用,并且在上升过程中,与除氧水充分接触加热;
4)本发明的喷气组件中还设置辅助作用的第三喷气盘,其上的第三喷气孔喷出的蒸汽,能够与第二喷气盘底部的圆锥状凹坑配合,形成聚气腔内的环流,提高了加热效果;
5)本发明通过布水孔和聚气腔后下流的除氧水,是沿锥形换热管的表面向下流动的,在此过程中,与锥形换热管内的蒸汽进行热交换,从而又进行了一次加热除氧,提高了除氧效果;
6)本发明中,向第一喷气孔内供给蒸汽的第一蒸汽注入管和向第二喷气孔内供给蒸汽的第二蒸汽注入管分别形成处于锥形换热管下方的除氧水第三换热区,而在其下方具有向这些第一蒸汽注入管和第二蒸汽注入管内供给蒸汽的第一蒸汽支管和第二蒸汽支管,这些第一蒸汽支管和第二蒸汽支管在除氧水第三换热区下方形成第四换热区,从而使除氧水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经过至少四次的加热或换热过程,大大提高了除氧效果,经实验证明,能够将除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到15微克每升以下的标准,与现有的指标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除氧器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布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除氧水多级加热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布水孔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喷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喷气组件与布水孔的配合示意图;
图8为图7与锥形换热管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1、除氧器,101、供水管,102、旋膜式喷头,103、蓄热填料层,104、蒸汽管线,105、排水管Ⅰ,2、蓄水箱,3、布水箱,301、布水空心板,302、第二蒸汽支管,303、第一蒸汽支管,304、排水管Ⅱ,305、金属网板,306、上腔室,307、下腔室,4、分水器,401、分水板,402、布水孔,4021、外扩迎水区,4022、狭窄区,4023、外扩散水区,403、集气罩,404、聚气腔,405、开口,5、喷气组件,501、第一喷气盘,502、第一喷气孔,503、第一蒸汽进管,504、第三喷气盘,505、第三喷气孔,506、连接杆,507、第二喷气盘,508、第二蒸汽注入管,509、圆锥状凹坑,5010、第二喷气孔,5011、拨杆,6、锥形换热管,601、旋线,602、第一蒸汽注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如图2-8所示,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包括除氧器1,且经除氧器1除氧后的水通过排水管Ⅰ105进入到蓄水箱2内,所述增效除氧装置设置在排水管5上,包括布水箱3,布水箱3底部通过排水管Ⅱ304与蓄水箱2连通,布水箱3顶部通过分布有雾化喷头的布水空心板301与排水管Ⅰ105连通,从而将排水管Ⅰ105内的水呈雾状均匀喷洒在布水箱3内,在布水箱3内设置有分水器4,该分水器4包括水平设置的分水板401,且该分水板401将布水箱3内分为上腔室306和下腔室307,在分水板401上分布有若干连通上腔室306和下腔室307用于导水的布水孔402,每个布水孔402的断面均为双曲线形状,在每个布水孔402的底部设置有环绕布水孔402的倒圆台状的集气罩403,且集气罩403与布水孔402的下部配合形成聚气腔404,在聚气腔404内设置有喷气组件5,所述喷气组件5包括第一喷气盘501和通过连接杆506设置在第一喷气盘501上的第二喷气盘507,其中,第一喷气盘501将聚气腔404底部的开口405遮挡,并在两者间留有缝隙,环绕第一喷气盘501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上倾斜的第一喷气孔502,以使第一喷气孔502喷出的蒸汽倾斜向上喷射到集气罩403表面,并依次经集气罩403表面和布水孔402底部内壁反弹后在聚气腔404的顶部中心碰撞汇聚,形成沿布水孔402向上的半环形蒸汽流,从而对进入布水孔402内的除氧水进行一次加热;
所述第一喷气盘501上的第一喷气孔502均由第一蒸汽进管503供给水蒸气,第一蒸汽进管503与锥形换热管6的蒸汽出口连通,所述锥形换热管6为一根空心铜管呈螺旋排布形成的底部直径大于顶部直径的锥形盘管,且锥形盘管的表面上空心铜管之间形成螺旋的旋线601,所述的锥形换热管6的顶部处于聚气腔404底部的开口405内,以使进入布水孔402的除氧水通过开口405落到锥形换热管6的表面,并在沿锥形换热管6外壁向下流动过程中与锥形换热管6内的蒸汽进行二次换热;所述锥形换热管6的底部设置有向其内送入蒸汽的第一蒸汽注入管602;
所述第二喷气盘507为伸入到布水孔402中部狭窄处的圆锥件,环绕第二喷气盘507分布有倾斜向上的第二喷气孔5010,以使第二喷气孔5010喷出的蒸汽倾斜吹到布水孔402的中部内壁上,形成对聚气腔404的“气封”的同时,在布水孔402中部狭窄处形成低压区,以促使聚气腔404内的蒸汽沿布水孔402向上喷射,进而与布水孔402的除氧水接触加热;所述第二喷气孔5010由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向其注入蒸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气盘501上的第一喷气孔502为处于不同高度的两层环形喷气孔,当然也可以是3层甚至更多;第二喷气盘507上的第二喷气孔5010也是处于不同高度的两层环形喷气孔,当然也可以是3层甚至更多。
以上为本发明的基本实施例,可在以上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优化和限定,从而得到以下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如图3和4所示,所述布水箱3的下腔室307内设置有一排由第一蒸汽总管统一供给蒸汽的第二蒸汽支管302,且相邻两根第二蒸汽支管302的间隙下方设置有一根第一蒸汽支管303,所有的第一蒸汽支管303均由第二蒸汽总管统一供给蒸汽;所述分水板401上的布水孔402呈排状均匀分布,且每一排布水孔402对应一条第二蒸汽支管302和第一蒸汽支管303,以使该排任意一个布水孔402下方的第一蒸汽注入管602与第一蒸汽支管303连通,第二蒸汽注入管508与第二蒸汽支管302连通;所述第一蒸汽注入管602和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形成除氧水第三换热区,第二蒸汽支管302和第一蒸汽支管303形成除氧水第四换热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蒸汽支管303的直径不小于两根第二蒸汽支管302的间隙,从而使除氧水在下落过程中必然会落到第一蒸汽支管303或第二蒸汽支管302的表面,进而发生热交换;每一根第一蒸汽支管303和其相邻的第二蒸汽支管302的中间位置对应一排布水孔402的中心,这样能够使这一排布水孔402下方的第一蒸汽注入管602和第二蒸汽注入管508竖直向下分别与第一蒸汽支管303或第二蒸汽支管302连通,从而在竖直平面内形成一排排交错的第一蒸汽注入管602和第二蒸汽注入管508,而且一根第一蒸汽支管303上连接有相邻两排布水孔402下方的第一蒸汽注入管602,一根第二蒸汽支管302上连接有相邻两排布水孔402下方的第二蒸汽注入管508。所述第二蒸汽注入管508上部分设置在连接杆506内,并与第二喷气孔5010连通,其余部分穿过锥形换热管6的内部空腔向下延伸。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布水孔402包括上部的外扩迎水区4021、中部的狭窄区4022和底部的外扩散水区4023,从而使除氧水在经过狭窄区4022时被蒸汽由下自上吹扫,并贴着外扩散水区4023的侧壁分散向下,提高了加热效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狭窄区4022的最窄处直径为0.5-1.5cm,外扩迎水区4021顶部最大直径处大于外扩散水区4023底部的最大直径处,且外扩迎水区4021顶部最大直径为布水孔402深度的0.8-1.2倍,外扩散水区4023底部最大直径为布水孔402深度的0.4-0.6倍。
在本实施例中,所谓布水孔402的深度,实际上是分水板401的厚度。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如图6-8所示,所述连接杆506上固定有第三喷气盘504,环绕第三喷气盘504的侧面倾斜设置有第三喷气孔505,以使第三喷气孔505喷出的蒸汽倾斜撞击到布水孔402下部的内壁上后反弹向上;所述第三喷气孔505也由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向其注入蒸汽;
所述第二喷气盘507的锥底中心处具有圆锥状凹坑509,以在第二喷气盘507的底部形成环形的翼片;将第三喷气盘504上的第三喷气孔505喷出的蒸汽与布水孔402下部侧壁的接触点定义为蒸汽拐点,将蒸汽拐点处的切线方向定义为基准线,将第三喷气孔505与蒸汽拐点的连线定义为射线A,将圆锥状凹坑509顶点与蒸汽拐点的连线定义为射线B,所述射线A与基准线的夹角为锐角,且大于射线B与基准线的夹角,同时,射线B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小于圆锥状凹坑509侧壁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从而使第三喷气孔505喷出的蒸汽流在遇到布水孔402下部内壁反弹后,一部分蒸汽流能够借助该圆锥状凹坑509形成在聚气腔404内的环流。
本实施例中,射线A与基准线的夹角一般为50-70°,射线B与基准线的夹角一般为35-45°,射线B与垂直方向夹角一般为30-50°,圆锥状凹坑509侧壁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一般为48-70°。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内的蒸汽压力大于第一蒸汽注入管602内的蒸汽压力,一般是第一蒸汽注入管602内蒸汽压力的1.1-1.4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内的蒸汽优选为间歇式供应,即每供应1-2s蒸汽,则停止1s。
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如图8所示,所述锥形换热管6设置在金属网板305上,该金属网板305为边缘固定在布水箱3内壁上的金属板,且金属板上密布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透水孔形成的网状板结构。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如图6-8所示,所述第二喷气盘507的锥顶上连接有1-4条拨杆5011,所述的拨杆5011的底部铰接在第二喷气盘507顶部,顶端延伸至布水孔402的上部,并斜靠在布水孔402的中部,以使在水蒸气的吹动下产生拨动,防止除氧水在布水孔402中部产生阻挡除氧水下流的水膜。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除氧器1包括一封闭箱体,在该封闭箱体内设置有蓄热填料层103,蓄热填料层103的上方分布有通过供水管101供水的旋膜式喷头102,蓄热填料层103的下方设置有向封闭箱体内注入蒸汽的蒸汽管线104,封闭箱体的底部最低处连接有排水管Ⅰ105。
在本发明的以上各实施例中,所述布水孔402的加工采用双向扩孔加工法,即在分水板401上钻孔,之后在所钻孔的两端分别进行扩孔操作,扩孔的标准是按照布水孔402的直径和深度参数指标,孔的某一深度对应一个直径参数,依据该参数进行扩孔操作。
本发明的以上各实施例中,由于蒸汽进入到布水箱3内,因此导致其内的气压会越来越大,故此,需要在布水箱3的顶部设置气压阀,用来平衡其内的气压维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除氧效果,特作出如下除氧实验:
实验例1:将实施例1作为实验例1,即在现有的旋膜除氧器的排水管上加装实施例1中的增效除氧装置,检测从排水管Ⅱ304排出的除氧水的溶解氧含量;
实验例2:将将实施例2作为实验例2,即在现有的旋膜除氧器的排水管上加装实施例2中的增效除氧装置,检测从排水管Ⅱ304排出的除氧水的溶解氧含量;
实施例3:将实施例5作为实验例5,即在现有的旋膜除氧器的排水管上加装实施例5中的增效除氧装置,检测从排水管Ⅱ304排出的除氧水的溶解氧含量;
实验例4:将实施例2和5糅合形成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检测从排水管Ⅱ304排出的除氧水的溶解氧含量;
对比例1:使用我公司现有的旋膜除氧器进行除氧,检测除氧后的水中溶解氧含量;
对比例2:在我公司现有的旋膜除氧器的排水管上再串联一组新的旋膜除氧器,检测串联的新的旋膜除氧器排水管中的溶解氧含量;
对比例3:将实验例1进行如下改造作为对比例3:将其中的布水孔形状改为圆柱形,而且取消下部的集气罩,检测从排水管Ⅱ304排出的除氧水的溶解氧含量;
检验溶解氧含量时,采用分时段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案,即: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每隔30min取一次除氧水作为样品,检测样品中的溶解氧含量,总共取10次,取平均值作为溶解氧含量,经检测:
实验例1的溶解氧含量为14.8微克每升,实验例2的溶解氧含量为12.3微克每升,实验例3的溶解氧含量为13.5微克每升,实验例4的溶解氧含量为10.2微克每升,对比例1的溶解氧含量为57.6微克每升,对比例2的溶解氧含量为43.2微克每升,对比例3的溶解氧含量为27.9微克每升;
由上述实验可知,本发明能够显著的提高除氧效果,而且采用特殊结构的布水孔和集气罩的配合,也能够显著提高除氧效果。
Claims (7)
1.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包括除氧器(1),且经除氧器(1)除氧后的水通过排水管Ⅰ(105)进入到蓄水箱(2)内,所述增效除氧装置设置在排水管Ⅰ(105)上,包括布水箱(3),布水箱(3)底部通过排水管Ⅱ(304)与蓄水箱(2)连通,布水箱(3)顶部通过分布有雾化喷头的布水空心板(301)与排水管Ⅰ(105)连通,从而将排水管Ⅰ(105)内的水呈雾状均匀喷洒在布水箱(3)内,其特征在于:在布水箱(3)内设置有分水器(4),该分水器(4)包括水平设置的分水板(401),且该分水板(401)将布水箱(3)内分为上腔室(306)和下腔室(307),在分水板(401)上分布有若干连通上腔室(306)和下腔室(307)用于导水的布水孔(402),每个布水孔(402)的断面均为双曲线形状,在每个布水孔(402)的底部设置有环绕布水孔(402)的倒圆台状的集气罩(403),且集气罩(403)与布水孔(402)的下部配合形成聚气腔(404),在聚气腔(404)内设置有喷气组件(5),所述喷气组件(5)包括第一喷气盘(501)和通过连接杆(506)设置在第一喷气盘(501)上的第二喷气盘(507),其中,第一喷气盘(501)将聚气腔(404)底部的开口(405)遮挡,并在两者间留有缝隙,环绕第一喷气盘(501)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上倾斜的第一喷气孔(502),以使第一喷气孔(502)喷出的蒸汽倾斜向上喷射到集气罩(403)表面,并依次经集气罩(403)表面和布水孔(402)底部内壁反弹后在聚气腔(404)的顶部中心碰撞汇聚,形成沿布水孔(402)向上的半环形蒸汽流,从而对进入布水孔(402)内的除氧水进行一次加热;
所述第一喷气盘(501)上的第一喷气孔(502)均由第一蒸汽进管(503)供给水蒸气,第一蒸汽进管(503)与锥形换热管(6)的蒸汽出口连通,所述锥形换热管(6)为一根空心铜管呈螺旋排布形成的底部直径大于顶部直径的锥形盘管,且锥形盘管的表面上空心铜管之间形成螺旋的旋线(601),所述的锥形换热管(6)的顶部处于聚气腔(404)底部的开口(405)内,以使进入布水孔(402)的除氧水通过开口(405)落到锥形换热管(6)的表面,并在沿锥形换热管(6)外壁向下流动过程中与锥形换热管(6)内的蒸汽进行二次换热;所述锥形换热管(6)的底部设置有向其内送入蒸汽的第一蒸汽注入管(602);
所述第二喷气盘(507)为伸入到布水孔(402)中部狭窄处的圆锥件,环绕第二喷气盘(507)分布有倾斜向上的第二喷气孔(5010),以使第二喷气孔(5010)喷出的蒸汽倾斜吹到布水孔(402)的中部内壁上,形成对聚气腔(404)的“气封”的同时,在布水孔(402)中部狭窄处形成低压区,以促使聚气腔(404)内的蒸汽沿布水孔(402)向上喷射,进而与布水孔(402)的除氧水接触加热;所述第二喷气孔(5010)由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向其注入蒸汽;
所述布水箱(3)的下腔室(307)内设置有一排由第一蒸汽总管统一供给蒸汽的第二蒸汽支管(302),且相邻两根第二蒸汽支管(302)的间隙下方设置有一根第一蒸汽支管(303),所有的第一蒸汽支管(303)均由第二蒸汽总管统一供给蒸汽;所述分水板(401)上的布水孔(402)呈排状均匀分布,且每一排布水孔(402)对应一条第二蒸汽支管(302)和第一蒸汽支管(303),以使该排任意一个布水孔(402)下方的第一蒸汽注入管(602)与第一蒸汽支管(303)连通,第二蒸汽注入管(508)与第二蒸汽支管(302)连通;所述第一蒸汽注入管(602)和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形成除氧水第三换热区,第二蒸汽支管(302)和第一蒸汽支管(303)形成除氧水第四换热区;
所述第二喷气盘(507)的锥顶上连接有1-4条拨杆(5011),所述的拨杆(5011)的底部铰接在第二喷气盘(507)顶部,顶端延伸至布水孔(402)的上部,并斜靠在布水孔(402)的中部,以使在水蒸气的吹动下产生拨动,防止除氧水在布水孔(402)中部产生阻挡除氧水下流的水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孔(402)包括上部的外扩迎水区(4021)、中部的狭窄区(4022)和底部的外扩散水区(4023),从而使除氧水在经过狭窄区(4022)时被蒸汽由下自上吹扫,并贴着外扩散水区(4023)的侧壁分散向下,提高了加热效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窄区(4022)的最窄处直径为0.5-1.5cm,外扩迎水区(4021)顶部最大直径处大于外扩散水区(4023)底部的最大直径处,且外扩迎水区(4021)顶部最大直径为布水孔(402)深度的0.8-1.2倍,外扩散水区(4023)底部最大直径为布水孔(402)深度的0.4-0.6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506)上固定有第三喷气盘(504),环绕第三喷气盘(504)的侧面倾斜设置有第三喷气孔(505),以使第三喷气孔(505)喷出的蒸汽倾斜撞击到布水孔(402)下部的内壁上后反弹向上;所述第三喷气孔(505)也由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向其注入蒸汽;
所述第二喷气盘(507)的锥底中心处具有圆锥状凹坑(509),以在第二喷气盘(507)的底部形成环形的翼片;将第三喷气盘(504)上的第三喷气孔(505)喷出的蒸汽与布水孔(402)下部侧壁的接触点定义为蒸汽拐点,将蒸汽拐点处的切线方向定义为基准线,将第三喷气孔(505)与蒸汽拐点的连线定义为射线A,将圆锥状凹坑(509)顶点与蒸汽拐点的连线定义为射线B,所述射线A与基准线的夹角为锐角,且大于射线B与基准线的夹角,同时,射线B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小于圆锥状凹坑(509)侧壁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从而使第三喷气孔(505)喷出的蒸汽流在遇到布水孔(402)下部内壁反弹后,一部分蒸汽流能够借助该圆锥状凹坑(509)形成在聚气腔(404)内的环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汽注入管(508)内的蒸汽压力大于第一蒸汽注入管(602)内的蒸汽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换热管(6)设置在金属网板(305)上,该金属网板(305)为边缘固定在布水箱(3)内壁上的金属板,且金属板上密布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透水孔形成的网状板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1)包括一封闭箱体,在该封闭箱体内设置有蓄热填料层(103),蓄热填料层(103)的上方分布有通过供水管(101)供水的旋膜式喷头(102),蓄热填料层(103)的下方设置有向封闭箱体内注入蒸汽的蒸汽管线(104),封闭箱体的底部最低处连接有排水管Ⅰ(10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56862.3A CN111410256B (zh) | 2020-04-29 | 2020-04-29 | 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56862.3A CN111410256B (zh) | 2020-04-29 | 2020-04-29 | 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10256A CN111410256A (zh) | 2020-07-14 |
CN111410256B true CN111410256B (zh) | 2022-03-22 |
Family
ID=71487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56862.3A Active CN111410256B (zh) | 2020-04-29 | 2020-04-29 | 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1025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95776A (zh) * | 2023-05-15 | 2023-07-07 | 江苏新化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余热制无氧纯水的节能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74516B (zh) * | 2011-11-11 | 2014-01-29 | 张宏生 | 一种高温尾气的热量回收节能装置 |
KR101377360B1 (ko) * | 2012-05-04 | 2014-03-21 | 임관호 | 고효율 진공 탈기기 |
US10605533B2 (en) * | 2015-09-01 | 2020-03-31 | DOOSAN Heavy Industries Construction Co., LTD | Deaerator |
CN205690382U (zh) * | 2016-06-07 | 2016-11-16 | 无锡联营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旋膜式除氧器 |
CN206915807U (zh) * | 2017-07-06 | 2018-01-23 | 陕西立佳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鲍尔环逆流气洗净化塔 |
CN110230810B (zh) * | 2019-07-01 | 2024-10-18 | 连云港市泰格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无蒸汽排放节能除氧器 |
-
2020
- 2020-04-29 CN CN202010356862.3A patent/CN11141025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10256A (zh) | 2020-07-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51024A (zh) | 一种利用高温烟气对锅炉用除氧水二次除氧的系统 | |
CN111410256B (zh) | 一种除氧器用增效除氧装置 | |
CN205592935U (zh) | 一种蒸汽降温器 | |
CN107764079A (zh) | 气体冷却装置、气化炉和气体冷却方法 | |
WO2009068616A1 (en) | Degasser | |
CN106474773A (zh) | 脱气器 | |
CN212273964U (zh) | 一种除氧器用多级换热结构 | |
KR101940356B1 (ko) | 막힘 방지형 증기 발생기 튜브 번들 | |
CN111380047A (zh) | 一种除氧器用多级换热结构 | |
CN212273967U (zh) | 一种利用高温烟气对锅炉用除氧水二次除氧的系统 | |
CN218372179U (zh) | 一种油茶加工用新型脱臭塔 | |
CN212532352U (zh) | 一种小型喷淋塔盘立式除氧器 | |
CN211040931U (zh) | 一种雾化喷嘴及除氧器 | |
CN112142144B (zh) | 一种自洁式浸没燃烧蒸发装置及方法 | |
CN209876900U (zh) | 一种闪蒸蒸汽的引射式热泵减温装置 | |
CN108636011A (zh) | 一种延迟焦化放空塔喷淋系统 | |
CN208591666U (zh) | 一种延迟焦化放空塔喷淋系统 | |
US7601304B1 (en) | Distribution apparatus for contact of hydrocarbon compounds with particles | |
CN102372332A (zh) | 脱气器 | |
CN202671499U (zh) | 焦炉煤气直接冷却及焦油氨水分离装置 | |
CN2139657Y (zh) | 内置式除氧器 | |
CN212657691U (zh) | 出水量可调的除氧器 | |
CN214370119U (zh) | 新型花盘喷雾式高效除氧器 | |
CN219200087U (zh)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5065690U (zh) | 一种混合型除氧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