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5152A -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5152A
CN111405152A CN202010171985.XA CN202010171985A CN111405152A CN 111405152 A CN111405152 A CN 111405152A CN 202010171985 A CN202010171985 A CN 202010171985A CN 111405152 A CN111405152 A CN 111405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amera
dielectric layer
stat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19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7198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051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05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515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6715 priority patent/WO2021179883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反射模块,机壳中设摄像头,机壳设两透光孔,两透光孔分位于机壳的不同表面,摄像头朝向任一透光孔设置,反射模块设于两透光孔之间,且反射模块位于摄像头和与摄像头朝向的透光孔之间,反射模块用于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在透光状态下将其中一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摄像头,以及在反射光线状态下将另一透光孔入射的光反射至摄像头。采用本实施例,能控制不同方向上的光线通过摄像头,从而采用一个摄像头能实现不同方向的拍摄。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功能的不断发展,摄像头已成为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中不可缺少的电子器件。当前,电子设备上通常都安装有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分别用于实现用户对于前、后方位的拍摄要求。
但是,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当用户需拍摄电子设备的除了前、后方位的景象时,通常需手持电子设备并移动其位置以对准需拍摄方位的景象。这种拍摄方式较麻烦,需用户不停移动调整拍摄位置,用户使用体验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及拍摄方向控制方法,能够满足用户除了前、后方位的拍摄需求,无需用户手动移动调整拍摄位置,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摄像头;
机壳,所述摄像头设置在所述机壳中,所述机壳上设有两透光孔,两所述透光孔位于所述机壳的不同表面,所述摄像头朝向任一所述透光孔设置;以及
反射模块,所述反射模块设置在两所述透光孔之间,且所述反射模块位于所述摄像头和与所述摄像头朝向的所述透光孔之间;
所述反射模块用于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在透光状态下将其中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所述摄像头,以及在反射状态下将另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光反射至所述摄像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具有相对间隔设置的正面和背面,以及围合于所述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面;
其中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机壳侧面,另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机壳的正面或背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设于所述正面的屏幕、设于所述背面的后盖,以及设于所述侧面的中框;
其中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中框上,另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屏幕或所述后盖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两所述透光孔分别为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
所述第一透光孔具有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二透光孔具有第二中心线,所述摄像头具有拍摄光轴,所述拍摄光轴与所述第一中心线大致重合,所述拍摄光轴与所述第二中心线大致相交,所述反射模块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拍摄光轴的相交处,所述拍摄光轴与所述反射模块的法线的夹角和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反射模块的法线的夹角大致相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模块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孔侧,所述第二面位于所述摄像头侧,所述反射模块倾斜于所述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与所述反射模块的夹角为α,0<α<9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二中心线,α=45°。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模块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电介质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用于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电压,以使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透光状态和所述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电介质层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或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
所述电介质层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透光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一电压,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反射光线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二电压;
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大于所述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大于或等于0;
或,
所述电介质层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透光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三电压,以使所述电介质层呈透明状;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反射光线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四电压,以使所述电介质层呈深色状;
其中,所述第三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预设电压,所述第四电压小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预设电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模块还包括第一透光板和第二透光板,所述第一透光板、所述第二透光板分别贴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外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模块为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具有透明状态,以及镜面反射光线状态或部分反射光线状态。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拍摄方向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为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子设备;
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反射模块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
当切换至透光状态时,所述反射模块将其中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所述摄像头,实现第一方向的拍摄;当切换至反射光线状态时,所述反射模块将另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全部或部分光反射至所述摄像头,实现第二方向的拍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通过设置两位于机壳不同表面的透光孔,将摄像头朝向任一透光孔设置,且反射模块设置在摄像头和与摄像头朝向的透光孔之间。该反射模块可用于在透光状态和反射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可实现透射其中一透光孔的光线至摄像头拍摄成像,或者是实现在反射状态下将另一透光孔入射的光反射至摄像头拍摄成像。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控制不同方位上的光线进入摄像头,从而采用一个摄像头也能够实现不同方位的拍摄,无需用户手动移动对准位置,操作方式简单,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反射模块与第一中心线、第二中心线及拍摄光轴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二透光孔设于屏幕的结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二透光孔设于后盖的结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反射模块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介质层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时的透光光路图;
图9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介质层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时的反射光路图;
图10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介质层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时的反射光路图;
图10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介质层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时的透光光路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电子设备的拍摄方向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包括摄像头11、机壳10和反射模块20。其中,摄像头11设于机壳10中,摄像头11具有拍摄光轴O’。机壳10上设置有两个透光孔10a、10b,两透光孔10a、10b位于机壳10的不同表面,摄像头11朝向任一透光孔设置。反射模块20设置在两个透光孔10a、10b之间,且反射模块20位于摄像头11以及与该摄像头11朝向的透光孔之间。该反射模块20用于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可实现在透光状态下将其中一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摄像头11拍摄成像,以及,可实现在反射光线状态下将另一透光孔入射的光反射至摄像头11拍摄成像。
采用本发明的方案,将反射模块20在摄像头11以及与该摄像头11朝向的透光孔之间,利用反射模块20能够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从而控制在透光状态下将其中一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摄像头11进行拍摄成像,或者是在反射光线状态下将另一透光孔入射的光反射至摄像头11进行拍摄成像,从而可以利用一个摄像头11实现不同方位上的拍摄,无需设置两个摄像头11,节省电子设备100的造价成本,同时在不同方位上实现拍摄时,也无需用户手动调整拍摄位置,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传统技术中,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单一摄像头实现不同方位上的拍摄时,通常需设置能够发生转动以改变其反射面与摄像头朝向的反射镜,该反射镜的转动主要由驱动机构(例如电机)驱动发生,这种设置方式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驱动机构的设计不仅占用电子设备内部的空间,同时组装成本也较高,不利于该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和成本控制。
而本申请中,采用固定设置的反射模块20,利用反射模块20能够实现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的切换,从而在采用单一摄像头11实现不同方位的拍摄的前提下,取代了传统反射镜需旋转设置的方案,即,解决了反射镜由旋转调整为固定的问题,使得反射镜可在电子设备100内固定,无需额外设置驱动机构驱动旋转,结构设计简单且有利于控制电子设备100的成本。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可为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掌上电脑等具有摄像头11的终端产品,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见图2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以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说明,该两个透光孔10a、10b可分别为第一透光孔10a和第二透光孔10b。
该机壳10可具有相对间隔设置的正面和背面,以及围合在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面。第一透光孔10a、第二透光孔10b可分别设置在机壳的侧面和正面,或者,第一透光孔10a、第二透光孔10b可分别设置在机壳的侧面和背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将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机壳10的侧面,而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机壳10的正面或背面。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将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机壳10的侧面,而第一透光孔10a则设置在机壳10的正面或背面。
具体地,机壳10可包括设于机壳10的正面的屏幕12、设于机壳10的背面的后盖13,以及设置在侧面的中框14。
则,对应地,第一透光孔10a可设置在中框14上,第二透光孔10b可设置在屏幕12或后盖13上。或者,可将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中框14上,而第一透光孔10a则设置在屏幕12或后盖13上。
可以理解的是,因机壳10通常为长方形,因此,中框14包括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及包括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以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的侧面为例。
第一透光孔10a可设置在中框14的左侧侧面,也可设置中框14的右侧侧面,或者是设置在中框14的上端端面(顶端端面),或者是设置在中框14的下端端面(底端端面)。其中,上述左侧、右侧、上端、下端为对应图2的纸面方向的左、右、上、下方向。
将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的任一侧面或任一端面,可以实现采集中框14的侧面或端面上的光线,从而摄像头11可实现该中框14的侧面或端面上的拍摄,弥补了当前手机只能拍摄用户当前方位和用户后方方位的景象的不足。
例如,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该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而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屏幕12的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屏幕12时,摄像头11可为前置摄像头,在反射模块20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可通过第二透光孔10b入射光线至反射模块20,利用反射模块20将光线反射至摄像头11,从而实现前置拍摄,此时,用户可实现自拍、视频通话或拍摄用户当前方位的景象。
结合此实施方式,当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的侧面时,该摄像头11可实现侧拍和前置拍摄。即,在反射模块20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可通过反射模块20反射至摄像头11,实现前置拍摄。而当需要侧拍时,可使得反射模块20由反射光线状态切换至透光状态,即可利用反射模块20将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透射至摄像头11中,实现侧向拍摄,此时,用户可实现拍摄侧向(例如左侧或右侧)方位上的景象。
采用此方式,利用一个前置摄像头11即可实现前置拍摄和侧向拍摄,无需额外增加用于侧向拍摄的摄像头11,不仅可降低电子设备100的造价,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复杂度低、集成度高等优点。
同理,结合此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的端面时,该摄像头11可实现正向拍摄和前置拍摄。即,在反射模块20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可通过反射模块20反射至摄像头11,实现前置拍摄。而当需要正向拍摄时,可使得反射模块20由反射光线状态切换至透光状态,即可利用反射模块20将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透射至摄像头11中,实现正向拍摄,此时,用户可实现拍摄正向(例如用户视角的上方或下方)方位上的景象。
采用此方式,利用一个摄像头11即可实现前置拍摄和正向拍摄,无需额外增加用于正向拍摄的摄像头11,不仅可降低电子设备100的造价,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复杂度低、集成度高等优点。
例如,如图7所示,图7中示出了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而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后盖13的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结构。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后盖13时,摄像头11可为后置摄像头,在反射模块20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可通过第二透光孔10b入射光线至反射模块20,利用反射模块20将光线反射至摄像头11,可实现后置拍摄,此时,用户可实现拍摄用户正前方方位的景象。
结合此实施方式,当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的侧面时,该摄像头11可实现侧拍和后置拍摄。即,在反射模块20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可通过反射模块20反射至摄像头11,实现后置拍摄。而当需要侧拍时,可使得反射模块20由反射光线状态切换至透光状态,即可利用反射模块20将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透射至摄像头11中,实现侧向拍摄,此时,用户可实现拍摄侧向(例如左侧或右侧)方位上的景象。
采用此方式,利用一个后置摄像头11即可实现后置拍摄和侧向拍摄,无需额外增加用于侧向拍摄的摄像头11,不仅可降低电子设备100的造价,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复杂度低、集成度高等优点。
同理,结合此实施方式,当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的端面时,该摄像头11可实现正向拍摄和后置拍摄。即,在反射模块20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可通过反射模块20反射至摄像头11,实现后置拍摄。而当需要正向拍摄时,可使得反射模块20由反射光线状态切换至透光状态,即可利用反射模块20将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透射至摄像头11中,实现正向拍摄,此时,用户可实现拍摄正向(例如用户视角的上方或下方)方位上的景象。
采用此方式,利用一个摄像头11即可实现后置拍摄和正向拍摄,无需额外增加用于正向拍摄的摄像头11,不仅可降低电子设备100的造价,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复杂度低、集成度高等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屏幕12上时,该第二透光孔10b可设置在屏幕12朝向中框14的正面的一面,此时,该第二透光孔10b可通过屏幕12上的盖板封盖该第二透光孔10b。
对应地,当该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后盖13时,该第二透光孔10b可为通孔,即,第二透光孔10b可贯通该后盖13,此时,为了防止灰尘、颗粒物等外部杂物以及液体进入该第二透光孔10b内,可在该第二透光孔10b处设置封盖于该第二透光孔10b的镜片。外界光线可通过该镜片进入第二透光孔10b内,然后再通过反射模块20反射至摄像头11实现拍摄成像。
本发明实施例以该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上(如图2中的左侧)以及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屏幕12,即,摄像头11可实现侧拍和前置拍摄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透光孔10a可为圆孔、方孔、椭圆孔等,第二透光孔10b同样可为圆孔、方孔、椭圆孔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中框14的侧面上时,该第一透光孔10a可为通孔,即,第一透光孔10a贯通中框14的侧面,同样的,为了防止灰尘、颗粒物等外部杂物以及液体进入第一透光孔10a内,可在该第一透光孔10a处设置封盖于该第一透光孔10a的镜片,外界光线可通过该镜片进入第一透光孔10a内,然后再通过反射模块20将光线入射至摄像头11上。
参见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对机壳10内部空间、屏幕12的有效显示面积的占用,以及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该摄像头11、反射模块20、第一透光孔10a以及第二透光孔10b可设置在机壳10的靠近其上端的位置。
考虑到反射模块20需将第一透光孔10a入射的光线透射至摄像头11,或将第二透光孔10b入射的光线反射至摄像头11,因此,为了减少光线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该摄像头11、第一透光孔10a和第二透光孔10b尽量靠近设置。即,可将摄像头11和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机壳10的相同侧,例如,可设置在机壳10的左侧,同理,第二透光孔10b可设置在屏幕12靠近左侧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摄像头11和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机壳10的不同侧,例如,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机壳10的左侧,而摄像头11设置在机壳10的右侧。或者是,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机壳10的左侧,而摄像头11则设置在机壳10的中部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不论摄像头11和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同一侧或者是不同侧,第二透光孔10b均需位于该反射模块20和摄像头11之间,以确保在反射模块20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能够通过反射模块20反射至摄像头11上。
在具体设置中,通常可将第二透光孔10b与反射模块20和摄像头11临近设置。其中,该临近设置是指,反射模块20、摄像头11在第二透光孔10b的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第二透光孔10b临近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摄像头11的镜头在第一透光孔10a的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可部分覆盖该第一透光孔10a。
采用此设置方式,由于摄像头11的镜头在第一透光孔10a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部分覆盖第一透光孔10a,因此,当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通过反射模块20入射至摄像头11上时,摄像头11接收该第一透光孔10a的部分光线,可能存在因光线透过量不足而影响摄像头11的拍摄效果的情况。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摄像头11的镜头在第一透光孔10a的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可完全覆盖该第一透光孔10a。即,摄像头11的镜头在此情况下可尽可能多地接收第一透光孔10a入射的光线,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光线入射,确保摄像头11的拍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模块20为片状,具体可为截面形状为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形状的镜片。该反射模块20可包括相对的第一面20a和第二面20b,第一面20a位于该第一透光孔10a侧,第二面20b位于该摄像头11侧。
考虑到反射模块20设置在第一透光孔10a和摄像头11之间,因此,对于该反射模块20而言,其在第一透光孔10a的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应全部覆盖该第一透光孔10a,这样,在反射模块20处于透光状态时,第一透光孔10a入射的光线可通过反射模块20透射至摄像头11实现拍摄成像。即,可设置在该反射模块20的第一面20a在第一透光孔10a的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全部覆盖该第一透光孔10a。
进一步地,该反射模块20可通过粘胶或者是卡扣的方式固定在机壳10内。具体可为:在机壳10的内底壁设置胶黏剂或者是固体胶,然后在反射模块20上设置胶黏剂或者是固体胶,从而可将反射模块20粘接在机壳10内。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反射模块20在机壳10内的固定可靠性,反射模块20不仅可和机壳10的内底壁通过粘胶固定,同时还可和机壳10的内顶壁通过粘胶固定。具体地,以机壳10包括上述的中框14、屏幕12以及后盖13为例,该反射模块20的两端可分别粘接在中框14朝向屏幕12的一面以及中框14朝向后盖13的一面,从而实现两点固定,提高反射模块20在机壳10内的固定可靠性。
考虑到在反射模块20在处于反射光线状态时,能够将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尽可能多地反射至摄像头11上,因此,该反射模块20的第二面20b的有效反射区域在第二透光孔10b的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应完全覆盖该第二透光孔10b,这样,可有效确保由第二透光孔10b入射的光线可通过该反射模块20尽可能多地反射至摄像头11上。
其中,该有效反射区域为该反射模块20的第二面20b能够接收到第二透光孔10b的入射的光线的区域。
在具体设置中,该反射模块20可靠近该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即,反射模块20朝向摄像头11的第二面20b在第二透光孔10b的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靠近该第二透光孔10b。如此,反射模块20的第二面20b能够接收到第二透光孔10b入射的光线的面积最大,可以减小该反射模块20的体积,减少对机壳10内部空间的占用。
第一透光孔10a具有第一中心线P,第二透光孔10b具有第二中心线M。第一中心线P大致重合于拍摄光轴O’,摄像头11的镜头朝向第一透光孔10a,第二中心线M大致相交于拍摄光轴O’。反射模块20设置在摄像头11和第一透光孔10a之间并位于第二中心线M和拍摄光轴O’的相交处,且,拍摄光轴O’和反射模块20的法线N的夹角和第二中心线M与反射模块20的法线N的夹角大致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中心线P大致重合于拍摄光轴O’是指:在实际光路中,第一中心线P可能出现略微偏差于拍摄光轴O’,但只要能够满足在反射模块20透光状态下,第一透光孔10a的光能够入射至反射模块20透射至摄像头11上即可,因此,该第一中心线P可完全重合于拍摄光轴O’或者是和拍摄光轴O’略有一点偏差,均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允许范围内。
同理,在实际光路中,由于第二中心线M和拍摄光轴O’可能处于不同平面,因此,其二者不一定存在平面意义上的相交,但是,只要能够满足反射模块20在反射光线状态下,第二透光孔10b的光能够入射至反射模块20并反射至摄像头11上即可,因此,第二中心线M只要能够满足和拍摄光轴O’大致相交,均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允许范围内。
进一步地,反射模块20倾斜于第一中心线P,且该第一中心线P和反射模块20之间的夹角为α,0<α<90°。这样,在反射模块20为透光状态下,可将经由第一透光孔10a入射的光线尽可能多地透射至摄像头11上,以及,在反射模块20为反射光线状态下,可尽可能多地将经由第二透光孔10b入射的光线反射至摄像头11上。
优选地,该夹角α可为30°、40°、45°、50°、55°、60°、70°、75°、80°或85°等。
具体地,当第一透光孔10a的第一中心线P和第二透光孔10b的第二中心线M垂直时,该α可为45°。此时,反射模块20的法线N与第二中心线M之间的夹角也为45°,拍摄光轴O’与反射模块20的法线N之间的夹角也为45°。
请参阅图8,在本实施例中,该反射模块20在被施加电压后可在透光状态、镜面反射状态(即,上述的反射光线状态)或部分反射光线之间切换。
具体地,该反射模块20可为电致变色器件,在被施加电压后,其可发生颜色上的变化以改变其自身的透光率和反射率。
其中,透光状态为光线可直接透射的状态,镜面反射状态为具有镜片反射效果的状态,该部分反射光线状态是指:该反射模块20在反射光线时,因其自身结构特性,还具有部分透光功能,因此,可能有部分光线通过该反射模块10反射至摄像头11,但与此同时可能还有部分光线通过该反射模块20透射出去的状态。
具体地,反射模块20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1、电介质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用于配合向电介质层22施加电压,并且,第一导电层21、电介质层22及第二导电层2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其中,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可分别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利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与机壳10内部的控制器或处理器电连接,实现接入电压。
具体地,第一导电层21可为氧化铟锡(ITO)或纳米银形成,从而第一导电层21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较高的透明度。
第二导电层23可为氧化铟锡(ITO)或纳米银形成,从而第二导电层23也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较高的透明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电介质层22可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例如,可为硝酸银(AgNO3)、高氯酸银(AgClO4)或溴化银(AgBr)等,该电沉积材料是指:只要在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的电极表面处,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使其一部分析出/沉积或消失的材料。
结合图9A、图9B所示,其中,图9A中示出了电介质层22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在透光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图9B中示出了电介质层22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在反射光路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图9A、9B中的光线数量、位置仅为示意,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当该电介质层22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时,即,此时,该电介质层22为电解液层,当电介质层22处于该透光状态时,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第一电压,从而该反射模块20整体呈透明状,此时,其透光率强,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L2可直接通过电介质层22入射至摄像头11外部,而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L1则可直接通过电介质层22入射至摄像头11上,从而该摄像头11可实现采集该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L1,实现侧向拍摄。
当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第二电压时,则电介质层22由透光状态切换至反射光线状态,此时,电介质层22可实现反射光线。换言之,当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第二电压时,该电介质层22受电压影响,其中的银离子可发生还原,在靠近第一导电层21或靠近第二导电层23的表面析出银薄膜(即形成高反射膜),从而使得该电介质层22可呈现镜面反射状态,此时,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L1可由该电介质层22反射至摄像头11外部,而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L2则经由该电介质层22反射至摄像头11上,从而该摄像头11可采集反射的光线L2,实现前置拍摄。
而当需将该电介质层22切换至透光状态,即,重新实现侧向拍摄时,只需重新对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施加第二电压,则该析出的银薄膜会重新溶解成银离子并消失,从而使得该电介质层22重新呈现透明状态,实现透光。
其中,该第一电压小于该第二电压,并且,第一电压为0或者是趋近于0的电压。即,在电介质层22为透光状态时,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微弱电压或者是不施加电压,使其呈透明状。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第二电压时,可为连续时间内向电介质层22输入正向电压或负向电压,正向电压和负向电压可为直流电压,其可为2.5V。可以得知的是,该电压值为一种可选的示例,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先在一段时间内(例如1s、2s、3s等)向电介质层22施加正向电压,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同样可为1s、2s、3s或者更长时间,例如5s、10s等)向电介质层22施加负向电压(同样可为2.5V)。可以理解的是,向电介质层22施加电压的时间可根据想要保持的反射光线状态的时长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当然,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的电压还可为具有周期性的电压,例如矩形波电压、正弦波电压、三角波电压。或者,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的电压也可为不具有准确的周期性的电压等。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电介质层22可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本实施例对该电致变色层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其透光率和颜色可以随着施加在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即可。例如,该电致变色材料层的材料可为无机物,也可以是有机物。其中,无机物可为三氧化钨(WO3),也可以为五氧化二钒(V2O5)。该有机物可为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例如联砒啶等,该有机物也可为导电聚合物,例如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请一并参阅图10A、图10B,其中,图10A中示出了电介质层22为电致变色材料层在反射光线状态下的光路图,图10B中示出了电介质层22为电致变色材料层在透光状态下的光路图。图10A、10B中的光线数量、位置仅为示意,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可向电介质层22施加第三电压,以使该电介质层22呈现透明状,此时,该电介质层22可处于透光状态。其中,该第三电压大于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的预设电压(可根据实际情况事先设置好),即,当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差值增大时,电介质层22的颜色逐渐变浅直至呈现透明,此时,电介质层22的透光率增大,随之其反射率降低,则由第二透光孔10b入射的大部分光线L2可通过该电介质层22直接入射至摄像头11外,而由第一透光孔10a入射的大部分光线L1则通过该电介质层22直接入射至摄像头11上,从而摄像头11可采集该光线L1,实现侧向拍摄。
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可向该电介质层22施加第四电压,以使该电介质层22由透明状逐渐加深为深色状,例如可为黑色或黑灰色等,此时,由于电介质层22的自身透光率下降,随之其反射率增加,呈现部分反射光线状态,因此,由第一透光孔10a入射的光线L1由该电介质层22发生反射至摄像头11的外部,而由第二透光孔10b入射的光线L2则可通过电介质层22反射至摄像头11上,从而摄像头11可采集该光线L2,实现前置拍摄。
其中,该第四电压小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的预设电压。
也就是说,当该电介质层22需处于透光状态时,可通过增大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差,使得施加在电介质层22上的电压值增大,从而使得电介质层22受电压影响改变其自身的透光率,从而实现透光。
而当需使得电介质层22处于反射光线状态,则可通过减小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差,使得施加在电介质层22上的电压值减小,从而使得电介质层22受电压影响颜色逐渐加深而改变其自身的透光率和反射率,从而实现反射光线。
由此可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在电介质层22上施加的电压大小来改变其透光率和反射率,从而能够改变机壳10正面或侧面入射至摄像头11的光通量,从而实现不同方位上的拍摄。
可以理解的是,对该第一导电层21、第二导电层23施加电压或者是改变其二者的电压差值的方式可通过机壳10内的控制器或处理器来实现。
举例来说,当该电介质层22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时,当用户需实现侧向拍摄时,此时,用户可启动摄像头11,机壳10内的控制器或处理器在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未接入电压或接入微量电压情况下,该电介质层22呈现透明状,此时,光线可经由第一透光孔10a入射至摄像头11上,实现侧向拍摄。
当用户需使用前置拍摄时,用户可通过屏幕12上的切换图标或者是通过语音输入指令的方式,机壳10内部的控制器或处理器接收该切换图标指令或者是语音输入指令,控制电源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接通,即,向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输入第二电压,从而该电介质层22中的银离子可发生还原,析出银薄膜,从而具有反射性,可将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L2反射至摄像头11上,实现前置拍摄。
同理,当该电介质层22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时,当用户需使用侧拍功能时,用户可通过语音输入指令或者是点击屏幕12上的摄像头11应用图标,从而机壳10内的控制器或处理器可根据该指令,向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施加第三电压,使其二者之间的电压值增大,从而电介质层22在该电压值作用下呈现透明状,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L1可通过该电介质层22入射至摄像头11上,实现侧向拍摄。
当用户需使用前置拍摄时,同样可通过语音输入指令或者是点击屏幕12上的摄像头11切换图标,从而机壳10内的控制器或处理器可根据该指令,减小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值,从而电介质层22在该电压值作用下颜色逐渐加深,呈现深色(例如黑色、黑灰色等),此时,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L2可通过该电介质层22反射至摄像头11上,实现前置拍摄。
其中,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控制器或处理器接收指令的方式除了上述的语音输入、点击应用图标方式外,还可为在机壳10上设置实体按键或者是设置手势指令等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8,该反射模块20还可包括第一透光板24和第二透光板25,该第一透光板24、第二透光板25分别贴合于第一导电层21、第二导电层23的外表面,即如图8所示的,该第一透光板24设于第一导电层21上表面,第二透光板25贴合于第二导电层23下表面。
为了不影响该反射模块20整体的透光率,第一透光板24可通过粘胶的方式粘接于第一导电层21上,该粘胶可选用光学胶,该第二透光板25可通过粘胶的方式粘接于该第二导电层23的下方,该粘胶同样可选用光学胶。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电子设备100,通过在机壳10上设置第一透光孔10a和第二透光孔10b,第一透光孔10a的第一中心线P与摄像头11的拍摄光轴O’重合,第二透光孔10b的第二中心线M与拍摄光轴O’相交,然后将反射模块20设置在第二透光孔10b的光轴和拍摄光轴O’的相交处。该反射模块20可用于在透光状态和反射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可实现透射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至摄像头11拍摄成像,或者是实现在反射状态下将第二透光孔10b入射的光反射至摄像头11拍摄成像。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控制摄像头11采集不同方位上的光线,从而采用一个摄像头11也能够实现不同方位的拍摄,无需用户手动移动对准拍摄位置,操作方式简单,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将反射模块20倾斜设置在第一透光孔10a和摄像头11之间,反射模块20采用电致变色器件,利用电致变色器件在被施加电压后可改变其自身的透光率和反射率,从而能够改变机壳10不同方位入射至摄像头11的光通量,从而利用一个摄像头11,实现不同方位上的拍摄。本发明方案结构简单,解决了传统使用一个摄像头11实现不同方位上的拍摄时需设置多个旋转设置的反射镜,结构复杂且装配误差较大的问题。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1,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100的拍摄方向控制方法,该电子设备100采用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子设备100。结合图3至图5以及图9A、图9B、图10A、图10B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201、控制反射模块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
202、当切换至透光状态时,反射模块将第一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摄像头,实现第一方向的拍摄;当切换至反射光线状态时,反射模块将第二透光孔入射的全部或部分光反射至摄像头,实现第二方向的拍摄。
其中,该第一方向为对应第一透光孔10a所在方向,第二方向为对应第二透光孔10b所在方向。例如,当第一透光孔10a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中框14时,则该第一方向为摄像头11实现侧向拍摄的方向,当第二透光孔10b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屏幕12时,该第二方向为摄像头11实现前置拍摄的方向。
其中,可通过电子设备100内部的控制器或者是处理器来控反射模块20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可为:反射模块20的电介质层22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当用户需实现侧向拍摄时,此时,用户可启动摄像头11,电子设备100内部的控制器或处理器接收该启动摄像头11的指令,向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施加第一电压,使得该电介质层22呈现透明状,此时,第一透光孔10a入射的光通过电介质层22透射至摄像头11,实现侧向拍摄。
当用户需使用前置拍摄时,用户可通过屏幕12上的切换图标或者是通过语音输入指令的方式,设备主体内部的控制器或处理器接收该切换图标指令或者是语音输入指令,向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输入第二电压,从而该电介质层22中的银离子可发生还原,在电介质层22靠近第一导电层21或靠近第二导电层22的一面析出银薄膜,从而具有反射性,可将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L2反射至摄像头11,实现前置拍摄。
其中,该第一电压小于该第二电压,并且,第一电压为0或者是趋近于0的电压。即,在电介质层22为透光状态时,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微弱电压或者是不施加电压,使其呈透明状。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第二电压时,可为连续时间内向电介质层22输入正向电压或负向电压,正向电压和负向电压可为直流电压,例如可为2.5V。可以得知的是,该电压值为一种可选的示例,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先在一段时间内(例如1s、2s、3s等)向电介质层22施加正向电压,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同样可为1s、2s、3s或者更长时间,例如5s、10s等)向电介质层22施加负向电压(同样可为2.5V)。
当然,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的电压还可为具有周期性的电压,例如矩形波电压、正弦波电压、三角波电压。或者,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向电介质层22施加的电压也可为不具有准确的周期性的电压等。
同理,当该电介质层22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时,当用户需使用侧拍时,用户可通过语音输入指令或者是点击屏幕12上的摄像头11应用图标,从而电子设备100内的控制器或处理器可根据该指令,向该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施加第三电压,即,增大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差,从而电介质层22在该电压作用下呈现透明状,第一透光孔10a的光线L1可通过该电介质层22入射至摄像头11上,实现侧向拍摄。
当用户需使用前置拍摄时,同样可通过语音输入指令或者是点击屏幕12上的摄像头11切换图标,从而电子设备100内的控制器或处理器可根据该指令,向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输入第四电压,即,减小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差,从而电介质层22在该电压作用下颜色逐渐加深,呈现深色(例如黑色、黑灰色等),此时,第二透光孔10b的光线L2可通过该电介质层22反射至摄像头11上,实现前置拍摄。
也就是说,当该电介质层22需处于透光状态时,可通过增大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差,使得施加在电介质层22上的电压值增大,从而使得电介质层22受电压影响改变其自身的透光率,从而实现透光。
而当需使得电介质层22处于反射光线状态,则可通过减小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之间的电压差,使得施加在电介质层22上的电压值减小,从而使得电介质层22受电压影响颜色逐渐加深而改变其自身的透光率和反射率,从而实现反射光线。
其中,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控制器或处理器接收指令的方式除了上述的语音、点击应用图标方式外,还可为在电子设备100的机壳10上设置实体按键或者是设置的手势指令等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电子设备的拍摄方向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器或处理器控制反射模块切换其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从而实现不同方位上的光线的反射和透射,改变不同方位上的光通量,使得采用一个摄像头即可实现不同方位上的拍摄,节省造价,结构简单且无需用户手动调整拍摄位置,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像头;
机壳,所述摄像头设置在所述机壳中,所述机壳上设有两透光孔,两所述透光孔位于所述机壳的不同表面,所述摄像头朝向任一所述透光孔设置;以及
反射模块,所述反射模块设置在两所述透光孔之间,且所述反射模块位于所述摄像头和与所述摄像头朝向的所述透光孔之间;
所述反射模块用于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在透光状态下将其中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所述摄像头,以及在反射光线状态下将另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光反射至所述摄像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相对间隔设置的正面和背面,以及围合于所述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面;
其中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侧面,另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机壳的正面或背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包括设于所述正面的屏幕、设于所述背面的后盖,以及设于所述侧面的中框;
其中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中框上,另一所述透光孔设于所述屏幕或所述后盖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透光孔分别为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
所述第一透光孔具有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二透光孔具有第二中心线,所述摄像头具有拍摄光轴,所述拍摄光轴与所述第一中心线大致重合,所述拍摄光轴与所述第二中心线大致相交,所述反射模块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拍摄光轴的相交处,所述拍摄光轴与所述反射模块的法线的夹角和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反射模块的法线的夹角大致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模块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孔侧,所述第二面位于所述摄像头侧,所述反射模块倾斜于所述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与所述反射模块的夹角为α,0<α<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二中心线,α=45°。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模块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电介质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用于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电压,以使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透光状态和所述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层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或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层为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层,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透光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一电压,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反射光线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二电压;
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大于所述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大于或等于0;
或,
所述电介质层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透光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三电压,以使所述电介质层呈透明状;所述电介质层在所述反射光线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向所述电介质层施加第四电压,以使所述电介质层呈深色状;
其中,所述第三电压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预设电压,所述第四电压小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预设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模块还包括第一透光板和第二透光板,所述第一透光板、所述第二透光板分别贴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外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模块为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具有透明状态,以及镜面反射光线状态或部分反射光线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透光孔处设有镜片。
13.一种电子设备的拍摄方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如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
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反射模块在透光状态和反射光线状态之间切换;
当切换至透光状态时,所述反射模块将其中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光透射至所述摄像头,实现第一方向的拍摄;当切换至反射光线状态时,所述反射模块将另一所述透光孔入射的全部或部分光反射至所述摄像头,实现第二方向的拍摄。
CN202010171985.XA 2020-03-12 2020-03-12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4051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1985.XA CN111405152A (zh) 2020-03-12 2020-03-12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PCT/CN2021/076715 WO2021179883A1 (zh) 2020-03-12 2021-02-18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1985.XA CN111405152A (zh) 2020-03-12 2020-03-12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5152A true CN111405152A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32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1985.XA Pending CN111405152A (zh) 2020-03-12 2020-03-12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05152A (zh)
WO (1) WO202117988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9184A (zh) * 2020-10-26 2021-01-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179883A1 (zh) * 2020-03-12 2021-09-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TWI791300B (zh) * 2021-10-05 2023-02-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5511B (zh) * 2022-02-21 2022-05-06 潍坊科技学院 一种自带清理装置的监控摄像头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5592A (zh) * 2004-02-15 2005-08-17 林永全 采用多个感光器件的摄像装置
CN101493634A (zh) * 2009-01-08 2009-07-29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向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0458083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CN107659760A (zh) * 2017-10-25 2018-02-02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6960757U (zh) * 2017-03-31 2018-02-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WO2019031606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株式会社 村上開明堂 エレクトロデポジション素子を駆動する駆動回路及び駆動方法
CN110196524A (zh) * 2019-05-30 2019-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CN110266851A (zh) * 2019-06-26 2019-09-20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及摄像头模组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5152A (zh) * 2020-03-12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5592A (zh) * 2004-02-15 2005-08-17 林永全 采用多个感光器件的摄像装置
CN101493634A (zh) * 2009-01-08 2009-07-29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向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0458083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CN206960757U (zh) * 2017-03-31 2018-02-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WO2019031606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株式会社 村上開明堂 エレクトロデポジション素子を駆動する駆動回路及び駆動方法
CN107659760A (zh) * 2017-10-25 2018-02-02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196524A (zh) * 2019-05-30 2019-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CN110266851A (zh) * 2019-06-26 2019-09-20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及摄像头模组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79883A1 (zh) * 2020-03-12 2021-09-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CN112289184A (zh) * 2020-10-26 2021-01-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91300B (zh) * 2021-10-05 2023-02-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79883A1 (zh)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05152A (zh) 电子设备及其拍摄方向控制方法
CN109040358B (zh) 一种移动终端
US11265405B2 (en) Mobile terminal
CN109547682B (zh)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US10831078B2 (en) Electrochemical optical device
CN113079321B (zh) 摄像头控制方法
CN112074131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KR20130062747A (ko) 이동 단말기
WO2022194057A1 (zh) 光学组件和电子设备
US9128352B2 (en) Controlling direction of light associated with a flash device
EP3754421B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14238565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撮像光学系、撮像装置および窓材
CN112822346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JP2015055820A (ja) 携帯機器
EP2562584A2 (en) Display and electronic unit
CN115943340A (zh) 电化学装置和带电极基板
JPH09325213A (ja) 光反射防止膜付偏光フィルム
KR100691279B1 (ko) 카메라폰용 카메라모듈의 조리개 일체형 셔터
EP3930297A1 (en) Mobile terminal, cover plate, and display assembly
JP6314035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影補助光源装置
WO2019188952A1 (ja) 光透過素子
CN110888251A (zh) 环状液晶调光单元、光圈结构及电子设备
KR20210042610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189620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41927B (zh) 显示屏及具有该显示屏的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