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5022B -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85022B CN111385022B CN201811642827.7A CN201811642827A CN111385022B CN 111385022 B CN111385022 B CN 111385022B CN 201811642827 A CN201811642827 A CN 201811642827A CN 111385022 B CN111385022 B CN 1113850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error code
- preset
- interleaving depth
- time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9022 nonlinear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5—Performance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10/07953—Monitoring or measuring OSNR, BER or 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误码检测方法和相关设备,其中,该误码检测方法中,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并确定第一序列中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其中,该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可见,基于该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能够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进而有利于及时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第一序列的总错误比特数与第一序列的总比特数之间的比值,即误码率的波动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更加及时的检测到上述缓变所引起的信道突发误码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频带宽、抗干扰性能力强以及信号衰减小等优势,占有了世界通信中的主要传输方式,特别是,光纤通信中引入了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Correction,FEC)编码技术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的抗突发误码能力有限,需要通过交织技术对信道中的突发误码进行离散化,使其靠近高斯白噪声,才能被前向纠错译码器纠错。
其中,交织技术采用交织深度来表征该交织器对信道中突发误码的离散能力,因此,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会规划多档交织深度的交织器,以匹配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在传输距离短,信道环境良好的场景时,选用低深度的交织档位,保证能够有效通信的同时实现低功耗;在远距离传输或者信道环境恶劣的场景时,选用高深度的交织档位,打散光纤非线性导致的突发误码,提高系统的通信能力。
然而,针对光纤通信系统中,器件会逐渐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也会发生缓变,并在这些老化、缓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该场景下的交织器无法胜任所产生的信道突发误码情况,进而导致译码器不可纠,从而导致业务传输失败。因此,如何及时检测该光纤通信系统的上述缓变过程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中器件、光纤非现象效应发生的缓变所导致的信道突发误码情况。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误码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所述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选的,接收端可以从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可选的,所述接收端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可以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均为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其中,各预设误码序列的N取值不同,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确定第一序列中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及时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第一序列的总错误比特数与第一序列的总比特数之间的比值,即检测误码率在各个预设统计周期的波动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更加及时的检测到上述缓变所引起的信道突发误码情况。
可选的,接收端还可以统计一个预设统计周期内第一序列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这样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误码率方式,由于误码率变化很缓慢,但上述缓变引起的非线性突发误码会更快出现相比,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及时检测信道的突发误码情况。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端可以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一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比如,该预设误码序列为N取值较大的序列,即接收端可以只统计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较多的比特的序列,出现的次数,这样,接收端可以在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的信道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可以尽量降低接收端的工作量。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端可以从第一序列中确定多个预设误码序列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的影响情况。比如,第一预设误码序列为解交织器和译码器能够纠错的,最大的误码序列,如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8个比特的误码序列,第二预设误码序列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6个比特的误码序列,第三预设误码序列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3个比特的误码序列,这样,接收端通过确定这三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可以及时且全面的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的缓变对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特别是,当该第一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较多时,就可以及时告知用户或采用自适应交织深度调节的方式来调整交织深度值;当第二预设误码序列、第三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较多,但第一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较少时,就可以继续检测该误码统计,而暂时不对交织深度值进行调整,等等。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端还可以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该最大误码长度为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比特的比特位数的最大值,这样,能够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最大影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端可以在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或者,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接收端可以在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这样,有利于发送端及时了解信道传输的突发误码情况,从而有利于发送端及时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端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或者,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接收端在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这样,有利于接收端在确定信道突发误码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向发送端请求对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进行调整。
可见,上述两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能够使得发送端及时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从而使得译码器能够及时纠错,保证了业务传输质量。与现有技术中,一应用场景采用固定的交织深度值,在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因该交织深度值无法胜任,导致译码器无法纠错,进而导致业务传输失败的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有效提升了光纤通信系统的系统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所述生成的第二序列为所述接收端生成的,与所述发送端在发送的数据流中插入的序列相同的序列;所述接收端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可选的,接收端可以在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
可选的,所述接收端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所述接收端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其中,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
相应的,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包括: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作为最大误码长度。
可选的,接收端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可见,该实施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到接收端和发送端的处理能力,以确定所发送的请求消息的内容。例如,相对于发送端的处理能力,接收端的处理能力较弱时,接收端可以直接将误码统计信息通过回传信道发送给发送端,从而使得发送端根据该误码统计信息进一步确定是否要更新交织深度值。再例如,相对于接收端的处理能力,发送端的处理能力较弱时,接收端可以直接将误码统计信息达到预设阈值的指示信息,通过回传信道发送给发送端,从而使得发送端能够直接根据该指示信息来更新交织深度值即可。
可选的,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收端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监测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交织深度字段是所述发送端以所述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插入到数据流中的;所述接收端监测到所述交织深度字段具有更新的交织深度值时,以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获得解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为包含更新的交织深度值的交织深度字段所在的预设时间单元。可见,该实施方式能够针对交织深度字段执行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的监测,以便于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解交织同步。可选的,所述预设统计周期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预设时间单元。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交织深度调节方法,该交织深度调节方法中,发送端接收请求消息;所述发送端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及时调节交织深度值,从而有利于在光纤通信系统出现纠前劣化缓变过程时,也能保证数据传输质量,有效提升了光纤通信系统的系统性能。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同一场景下只能开启一种交织深度值的交织器,而不能随着实际信道的变化而自适应调节交织深度值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更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中的交织深度字段。相应的,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发送端通过所述调节后的交织器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净荷进行交织,获得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发送端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发送所述交织后的数据。从而,有利于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解交织同步。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可选的,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相应的,发送端响应请求消息,确定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可以包括:发送端根据请求消息中的上述至少一项信息,确定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从而有利用发送端所确定的交织深度值在保证业务传输质量的同时,降低功耗。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误码检测装置,该误码检测装置可以应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接收端中,可选的,该误码检测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接收端的部分或全部操作。其中,该误码检测装置可以包括:提取单元和确定单元,提取单元,用于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所述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选的,提取单元,还可以用于从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确定单元,用于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均为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其中,各预设误码序列的N取值不同,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确定第一序列中一个或多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及时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所述最大误码长度为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误码检测装置还包括异或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所述生成的第二序列为所述接收端生成的,与所述发送端在发送的数据流中插入的序列相同的序列。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异或单元,还用于在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
相应的,确定单元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可以为: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可选的,确定单元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可以为: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作为最大误码长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误码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或者,该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可见,该实施方式可以有利于通知发送端来及时根据请求消息,调节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发送单元,还可以用于在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或者,该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可选的,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误码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监测单元,用于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监测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交织深度字段是所述发送端以所述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插入到数据流中的;所述监测单元还用于在监测到所述交织深度字段具有更新的交织深度值时,触发接收端的解交织器以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获得解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为包含更新的交织深度值的交织深度字段所在的预设时间单元。可选的,上述监测单元也可以位于接收端中的解交织器中,以利用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操作。可选的,所述预设统计周期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预设时间单元。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交织深度调节装置,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可以位于光纤通信系统的发送端中,可选的,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可以包括:接收单元、确定单元以及调节单元。其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请求消息;确定单元,用于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调节单元,用于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及时调节交织深度值,从而有利于在光纤通信系统出现纠前劣化缓变过程时,也能保证数据传输质量,有效提升了光纤通信系统的系统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还可以包括更新单元,利用确定单元确定的交织深度值更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中的交织深度字段,再触发调节单元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相应的,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还可以在调节单元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后,触发发送端通过所述调节后的交织器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净荷进行交织,获得交织后的数据;以及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发送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可选的,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执行时,以使所述设备执行以下操作: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所述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选的,该处理器可以从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该处理器可以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所述最大误码长度为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所述生成的第二序列为所述接收端生成的,与所述发送端在发送的数据流中插入的序列相同的序列;所述处理器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具体为: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具体为: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可选的,该处理器可以在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所述处理器可以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具体为: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具体为:识别所述每个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所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具体为:针对一个或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识别所述每个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具体为: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作为最大误码长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或者,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监测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交织深度字段是所述发送端以所述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插入到数据流中的;监测到所述交织深度字段具有更新的交织深度值时,以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获得解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为包含更新的交织深度值的交织深度字段所在的预设时间单元。可选的,所述预设统计周期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预设时间单元。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设备,该设备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执行时,以使所述设备执行以下操作:发送端接收请求消息;所述发送端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前,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更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中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处理器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后,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所述调节后的交织器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净荷进行交织,获得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发送所述交织后的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的至少两个设备,该两个设备分别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功能。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与上述两个设备进行交互的其他设备。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任一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九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设备执行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确定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织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误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误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误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织深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帧格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误码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织深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交织深度调节方法,能够实现自适应的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保证业务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便于对本申请的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相关的背景技术进行阐述。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信号衰减、噪声积累、色散积累和光纤非线性效应等问题,引入了前向纠错编码技术,该技术可以保证光纤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而,前向纠错码技术需要通过交织技术对信道中的误码进行离散化,使其靠近高斯白噪声,才能被前向纠错译码器纠错。例如,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织示意图,如图1所示,以时钟为周期,输入交织器128拍数据,每拍数据有128比特,交织器输出的数据依次选择图1中箭头所示的数据,即每拍数据均抽出1比特拼接成了128比特的输出数据,从而实现了数据打散的功能。其中,该箭头所示的128比特就代表交织深度为128的跨度。再例如,以时钟为周期,输入交织器的为128拍数据,每拍数据包含128个比特块,每个比特块包含多个比特,交织器可以根据交织深度为128,从每拍数据中抽出1个比特块拼接成128个比特块,作为输出数据。其中,上述所述的交织方式仅仅是一种示例性阐述,并不作为对本申请所适应的交织方式的限定。
目前,交织技术采用交织深度来表征交织器对信道中误码的打散能力,如图1所示,交织深度越大,实现的复杂度就越高,因此,对于一个光纤通信系统会规划多档交织深度的交织器,以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尽可能的低功耗。例如,在距离短,信道环境良好的场景时,可选用低交织深度的交织档位,以保证能够有效通信的同时实现低功耗;再例如,在远距离传输或者信道环境恶劣的场景,可选用高交织深度的交织档位,以打散误码,提高系统的通信能力。
然而,无论在何种应用场景,光纤通信系统中,器件会逐渐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也会发生缓变,并在这些老化、缓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该场景下的交织器无法胜任所产生的信道突发误码情况,进而导致译码器不可纠,从而导致业务传输失败。因此,如何及时检测到该光纤通信系统的上述缓变过程,对信道突发误码的影响情况,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误码检测方法,能够通过第一序列中预设误码序列的出现次数,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及时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误码检测方法进行阐述。
在本申请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是指网络侧的一种用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实体,比如可以是基站,或者可以是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收发点(transmissionand receiver point,TRP)、中继设备,或者具备基站功能的其他网络设备等等。本申请中,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在不同的无线接入系统中基站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MTS网络中基站称为节点B(NodeB),在LTE网络中的基站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在未来5G系统中可以称为收发节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网络节点或g节点B(g-NodeB,gNB),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误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示,该误码检测方法可以应用到光纤通信系统中,具体的,该误码检测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01、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
可选的,接收端可以从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其中,该第一序列为发送端在预设统计周期生成的第二序列,经过信道传输后所对应的序列;其中,发送端在该预设统计周期内生成的第二序列与接收端在该预设统计周期内生成的第二序列相同,也就是说,该第二序列为接收端和发送端均已知的序列,即为接收端和发送端均已知的序列。例如,该第二序列可以为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seudo-RandomBinary Sequence,PRBS),接收端和发送端分别具有PRBS生成器,能够本地生成该PRBS。其中,由于光纤通信系统中,信号衰减、噪声积累等问题,使得第二序列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误码,即接收端提取的第一序列为第二序列在信道传输过程中产生误码的序列。
其中,该预设统计周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复帧。发送端和接收端生成第二序列的方式可以为以复帧为周期生成的。例如,发送端在每个复帧生成的序列,可以插入到每个复帧的开销字段中,使得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中携带该第二序列。
102、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所述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其中,预设误码序列为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也可以称为第一序列的部分序列。例如,假设第一序列为0111000110,预设误码序列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数为2个比特的序列,即该预设误码序列为0110,或者11;如该第一序列0111000110中该预设误码序列0110出现的次数为1。另外,由于第一序列中的另一子序列01110,虽然包含11,但该子序列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数为3个比特,故该子序列01110或111,不为该预设误码序列0110,或11.
可选的,所述接收端可以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可以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均为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其中,各预设误码序列的N取值不同,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端可以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一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比如,该预设误码序列为N取值较大的序列,即接收端可以只统计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较多的比特数,这样,接收端可以在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的信道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可以尽量降低接收端的工作量。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端可以从第一序列中确定多个预设误码序列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的影响情况。比如,第一预设误码序列为解交织器和译码器能够纠错的,最大的误码序列,如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8个比特的误码序列,第二预设误码序列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6个比特的误码序列,第三预设误码序列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3个比特的误码序列,这样,接收端通过确定这三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可以及时且全面的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的缓变对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特别是,当该第一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较多时,就可以及时告知用户或采用自适应交织深度调节的方式来调整交织深度值;当第二预设误码序列、第三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较多,但第一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较少时,就可以继续检测该误码统计,而暂时不对交织深度值进行调整,等等。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第一序列中预设误码序列的出现次数,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及时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第一序列的所有错误比特数与第一序列的比特数之间的比值,即检测误码率在各个预设统计周期的波动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基于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统计次数,更加及时的检测到上述缓变过程,避免由于误码率变化过于缓慢而导致无法检测到该缓变过程的问题。
再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误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3所示的误码检测方法与图2所示的误码检测方法相比,接收端还可以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也就是说,图3所示的误码检测方法还包括:
103、接收端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该最大误码长度为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这样,与图2所示的误码检测方法相比,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进一步及时检测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情况所发生的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最大影响。
再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误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图4所示的误码检测方法,与图2、图3所示的误码检测方法相比,接收端可以采用误码图样序列来确定上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具体的,如图4所示,该误码检测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01、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
202、接收端将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
其中,生成的第二序列为所述接收端生成的,与所述发送端在发送的数据流中插入的序列相同的序列,如上述图6所示的复帧开销中插入的第二序列。
其中,步骤201和202可以同时进行,即接收端直接将提取的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误码图样序列。这样,接收端只需存储每个预设统计周期的误码图样序列即可,而不必分别存储提取的第一序列和生成第二序列,从而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相应的,图3中,步骤102,接收端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如下步骤203所述的操作;步骤103中,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可以为如下步骤204所述的操作。
203、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204、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可选的,所述接收端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所述接收端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例如,接收端和发送端的PRBS生成器在预设统计周期内生成的第二序列为ABDCEAAAACCCCD,接收端提取的第一序列为ABDCEBBBBCCDCD;将该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进行异或,得到的误码图样序列为00110111100110,其中,0表示该比特未出现误码,1表示该比特出现误码,从而,可以从该误码图样序列中获得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即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为4,因此,该误码图样序列的最大误码长度为4;以及,针对N=2的第一预设误码序列(也可以称为第一预设误码图样,为0110),N=4的第二预设误码序列(也可以称为第二预设误码图样,为011110),该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第一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为2,出现第二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为1。
可选的,接收端根据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接收端将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按比特进行平移,分别与该预设误码图样序列进行比较,每出现一次就相当于该预设误码图样序列的次数加1。例如,该预设误码序列为0110,则将误码图样序列00110111100110向右按比特平移与该预设误码序列(0110)比较的过程为:该误码图样序列按比特平移到第四比特0011011110|0110,出现一次0110;继续按比特平移,平移到第13比特0|0110111100110,又出现一次;再继续按比特平移后,该误码图样序列所有比特比较完,可见,该预设图样序列0110出现的次数为2。
可见,图4所述的误码检测方法,能够根据上述误码统计信息,如在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和/或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以及时发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缓变过程对信道突发误码情况的影响。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中检测整体的误码率波动的方法相比,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更加及时的检测到上述缓变过程,避免由于误码率变化过于缓慢而导致无法检测到该缓变过程。例如,现有技术中,误码检测方法需要统计每个预设统计周期内出现的误码总比特数,基于该误码总比特数计算出误码率,并进一步的绘制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误码率的波动曲线的方式,使得维测人员了解信道情况;而本申请实施例,可针对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检测所提取的第一序列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以及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中的至少一个信息,就能够及时检测出信道突发误码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基于上述图2至图4所述的误码检测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交织深度调节的方法,能够根据上述误码检测方法确定的检测结果,如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以及一个或多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中的至少一项,自适应的调节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结合误码率的统计结果,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以使发送端对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进行调节。
以下以图5为例,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织深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交织深度调节方法进行阐述。
如图5所示,该交织深度调节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301、接收端在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或者,接收端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可以通过回传信道将请求消息发送给发送端。
可选的,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接收端可以在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或者,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接收端在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
302、发送端接收请求消息,并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303、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上述误码统计信息达到预设条件时,就可以通知发送端及时调节交织深度值,从而有利于在光纤通信系统的信道误码纠前劣化缓变过程中,也能保证数据传输质量,有效提升了光纤通信系统的系统性能。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虽然设计多个档位的交织器,但在同一场景下只能开启一种交织深度的交织器,而不会随着实际信道的变化而实时改变交织深度值的问题。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如何确定上述误码统计信息可以参考图2至图4相关内容的阐述,这里不再详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更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中的交织深度字段;相应的,接收端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监测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交织深度字段是所述发送端以所述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插入到数据流中的。这样,有利于接收端及时检测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最新的交织深度值。
例如,该交织深度字段位于复帧开销中,如图6所示,该复帧格式中可以包括帧头信息、净荷以及开销三个字段,其中,该开销字段中可以包括第二序列字段以及交织深度字段。其中,第二序列字段中用于携带发送端生成的第二序列;该交织深度字段包括交织深度信息,该交织深度信息中包括交织深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统计周期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预设时间单元,该预设时间单元可以为子帧、复帧或FEC复帧等。
相应的,发送端通过所述调节后的交织器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净荷进行交织,获得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发送端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发送所述交织后的数据。相应的,接收端检测到交织深度字段中更新的交织深度值时,也可以以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获得解交织后的数据。
可见,经过上述交互操作,可以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解交织同步。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该实施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到接收端和发送端的处理能力,以确定所发送的请求消息包含的内容。
可选的,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误码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误码检测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接收端的相关操作。如图7所示,该误码检测装置可以包括:提取单元401、确定单元402,其中:
提取单元401,用于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
确定单元402,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所述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单元402,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所述最大误码长度为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
可选的,提取单元401,还可以用于从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确定单元402,用于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均为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其中,各预设误码序列的N取值不同,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7所示的误码检测装置还包括异或单元403,用于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所述生成的第二序列为所述接收端生成的,与所述发送端在发送的数据流中插入的序列相同的序列。
相应的,确定单元402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确定单元402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可以为: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可选的,确定单元402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可以为:针对多个预设误码序列中的每个预设误码序列,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每个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其中,确定单元402针对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
其中,确定单元402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包括: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作为最大误码长度。
图7所示的误码检测装置,还可以执行上述交织深度调节方法的相关操作,该误码检测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404,用于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或者,发送单元404用于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误码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监测单元,用于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监测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交织深度字段是所述发送端以所述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插入到数据流中的;所述监测单元还用于在监测到所述交织深度字段具有更新的交织深度值时,触发该接收端中的解交织器以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获得解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为包含更新的交织深度值的交织深度字段所在的预设时间单元。可选的,上述监测单元可以位于接收端中的解交织器中,以利用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操作。
所述误码检测装置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织深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的相关操作。如图8所示,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可以包括:接收单元501、确定单元502以及调节单元503,其中:
接收单元501,用于接收请求消息;
确定单元502,用于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调节单元503,用于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还可以包括更新单元,利用确定单元502确定的交织深度值更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中的交织深度字段,再触发调节单元503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相应的,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还可以在调节单元503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后,触发发送端通过所述调节后的交织器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净荷进行交织,获得交织后的数据,以及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发送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所述交织深度调节装置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7和/或图8所示的装置,也就是说,该设备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或者接收端的相关操作,也可以具有上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相关功能。该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如可设置于上述发送端和/或接收端内的芯片或电路。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610和存储器620。该存储器62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6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620存储的指令,以使所述设备实现前述接收端或发送端的相关操作,比如误码检测方法和/或交织深度调节方法等。
进一步的,该网络还可以包括接收器640和发送器650。再进一步的,该网络还可以包括总线系统630。
其中,处理器610、存储器620、接收器640和发送器550通过总线系统630相连,处理器5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62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接收器640接收信号,并控制发送器650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中网络设备的步骤。其中,接收器640和发送器650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收发器。所述存储器620可以集成在所述处理器610中,也可以与所述处理器610分开设置。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接收器640和发送器650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处理器610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或者通用芯片实现。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考虑使用通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或发送端所述的操作。即将实现处理器610,接收器640和发送器650功能的程序代码存储在存储器中,通用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的代码来实现处理器610,接收器640和发送器650的功能,比如,处理器610可以调用存储器620中的程序代码,或者基于接收器640和发送器650,执行图7中发送单元或图8中接收单元的相关操作,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接收端或发送端执行的相关操作或实施方式。
所述设备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发送端可以包括编码器、交织器、序列生成器以及图8所示的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其中,编码器用于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编码;交织器用于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交织处理,例如,将序列生成器以复帧周期生成的第二序列添加到如图6所示的复帧开销中,与交织后的数据通过并行接口发送给接收端。
接收端可以包括译码器、解交织器、序列生成器以及上述图7所示的误码检测装置。其中,译码器用于对解交织后的数据进行解码;解交织器用于基于如图6所示的复帧开销中的交织深度值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序列生成器与发送端的序列生成器功能相同,用于生成预设统计周期的第二序列。
如图10所示,误码检测装置可以从接收的数据中提取第一序列和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运算,获得误码图样序列,以及根据该误码图样序列,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以及一个或多个预设误码长度的次数。其中,第一序列为接收端从预设统计周期内接收的数据中提取的,并且为发送端在预设统计周期生成的第二序列经过信道传输后所对应的序列;第二序列为序列生成器在同一预设统计周期内生成的序列。具体的,该误码检测装置的相关操作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的相关阐述,此处不再详述。
相应的,如图10所示,发送端的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可以接收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可以由接收端通过回传信道发送给发送端;发送端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以及更新交织深度字段中的交织深度值,等等。具体的,该交织深度调节装置的相关操作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的相关阐述,此处不再详述。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光纤通信系统,能够一个或多个预设统计周期内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和/或每个预设误码长度的次数,从而有利于根据这些误码统计信息发现光纤通信系统在随着器件老化、光纤非线性效应等缓变对信道突发误码的影响情况。进一步的,该光纤通信系统还能够及时根据这些误码统计信息,触发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从而保证了业务传输的质量。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简称为“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
该总线系统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误码检测方法中由接收端执行的相应操作和/或流程,或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交织深度调节方法中由发送端执行的相应操作和/或流程。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误码检测方法中由接收端执行的相应操作和/或流程;或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交织深度调节方法中由发送端执行的相应操作和/或流程。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误码检测方法中由接收端执行的相应操作和/或流程,或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交织深度调节方法中由发送端执行的相应操作和/或流程。可选地,该芯片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与该处理器通过电路或电线与存储器连接,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该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进一步可选地,该芯片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该通信接口连接。通信接口用于接收需要处理的数据和/或信息,处理器从该通信接口获取该数据和/或信息,并对该数据和/或信息进行处理。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还应理解,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等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误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
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和/或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所述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最大误码长度为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
所述接收端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或者,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所述生成的第二序列为所述接收端生成的,与发送端在发送的数据流中插入的序列相同的序列;
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所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包括:
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包括:
所述接收端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作为最大误码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
或者,
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均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监测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交织深度字段是所述发送端以所述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插入到数据流中的;所述接收端监测到所述交织深度字段具有更新的交织深度值时,以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获得解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为包含更新的交织深度值的交织深度字段所在的预设时间单元。
7.一种交织深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接收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或者,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所述发送端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更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中的交织深度字段;
所述发送端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通过所述调节后的交织器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净荷进行交织,获得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
所述发送端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发送所述交织后的数据。
9.一种误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接收端中,所述装置包括:
提取单元,用于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提取第一序列;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和/或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所述预设误码序列为所述第一序列的子序列,且为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为N个比特的序列,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最大误码长度为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连续错误比特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在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或者,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向发送端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调节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异或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序列与生成的第二序列进行异或,获得第一序列的误码图样序列;所述生成的第二序列为所述接收端生成的,与发送端在发送的数据流中插入的序列相同的序列;
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具体为:
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
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包括:
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预设误码序列的次数,具体为:
识别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为N的次数,作为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根据所述误码图样序列,确定所述第一序列中出现的最大误码长度,具体为:
识别所述误码图样序列中出现比特值连续为1的总比特位数的最大值,作为最大误码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
或者,
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最大误码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监测单元,用于以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监测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交织深度字段,所述交织深度字段是所述发送端以所述预设时间单元为周期插入到数据流中的;以及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交织深度字段具有更新的交织深度值时,触发所述接收端中的解交织器以更新的交织深度值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获得解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为包含更新的交织深度值的交织深度字段所在的预设时间单元。
15.一种交织深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端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请求消息;
确定单元,用于响应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发送端中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值;
调节单元,用于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
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和最大误码长度;
或者,
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一项或两项信息:预设误码序列出现的次数大于所述预设误码序列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最大误码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更新单元,用于所述调节单元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前,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更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中的交织深度字段;以及,在所述调节单元利用确定的交织深度值调节所述交织器之后,触发调节后的所述交织器对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中的数据净荷进行交织,获得交织后的数据;以使所述发送端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发送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或者为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单元的下一个预设时间单元。
17.一种光纤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和,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
18.一种光纤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至14任一项所述的误码检测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交织深度调节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42827.7A CN111385022B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PCT/CN2019/129638 WO2020135813A1 (zh) | 2018-12-29 | 2019-12-28 |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42827.7A CN111385022B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85022A CN111385022A (zh) | 2020-07-07 |
CN111385022B true CN111385022B (zh) | 2022-02-25 |
Family
ID=71128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42827.7A Active CN111385022B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85022B (zh) |
WO (1) | WO202013581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47794A1 (zh) * | 2021-01-08 | 2022-07-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误比特率测试方法和装置 |
CN113315572B (zh) * | 2021-03-30 | 2023-11-14 | 阿里巴巴新加坡控股有限公司 | 光模块物理链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光模块、光传输系统 |
CN117220832B (zh) * | 2023-11-07 | 2024-03-15 | 苏州联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误码插入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7692101B (zh) * | 2023-12-04 | 2024-07-09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突发误码检测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0840B (zh) * | 2006-03-02 | 201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具有重传请求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接收端状态报告编制方法 |
EP2377948A1 (en) * | 2008-12-12 | 2011-10-19 | Shenzhen Huada Gene Institute | Error correcting method of test sequence,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gene assembly equipment |
CN101442380B (zh) * | 2007-11-20 | 2013-02-1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高速串行接口编码方式的误码率测试方法与装置 |
WO2014001605A1 (en) * | 2012-06-28 | 2014-01-03 | Ant-Advanced Network Technologies Oy | Processing and error concealment of digital signals |
CN102905295B (zh) * | 2009-04-22 | 2014-11-1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调整preamble序列数目的方法及装置 |
CN104184550A (zh) * | 2014-07-29 | 2014-12-03 | 江苏中兴微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三维度信息的符号交织和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4717040A (zh) * | 2015-03-27 | 2015-06-17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4753643A (zh) * | 2015-04-02 | 2015-07-01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3929211B (zh) * | 2014-04-30 | 2017-02-15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一种bch编码方案自适应调整方法及系统 |
CN106411467A (zh) * | 2016-09-19 | 2017-02-15 | 深圳市锐能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chirp信号的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JP2017050867A (ja) * | 2015-08-31 | 2017-03-09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通信方法、送信端、受信端、およびシステム |
CN106603171A (zh) * | 2017-02-21 | 2017-04-26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终端接收机误比特率的测试方法及设备 |
CN106961608A (zh) * | 2017-04-07 | 2017-07-18 | 山东师范大学 | 高清解码器数字显示混合格式码流自适应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08667561A (zh) * | 2017-03-31 | 2018-10-16 | 深圳超级数据链技术有限公司 | 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28669B2 (en) * | 2003-12-07 | 2008-09-23 | Adaptive Spectrum And Signal Alignment, Inc. | Adaptive FEC codeword management |
CN100413240C (zh) * | 2004-06-18 | 2008-08-20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用于信息长度侦测及错误侦测的改良式循环冗余检验方法 |
KR100604909B1 (ko) * | 2004-10-11 | 2006-07-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가변적인 반복 에러 정정 횟수를 갖는 디지털 신호 처리방법 |
CN100459717C (zh) * | 2005-04-20 | 2009-02-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h.264的压缩视频传输误码消除方法 |
CN100592642C (zh) * | 2006-11-28 | 2010-02-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交织器和编/译码器以及交织实现方法 |
CN101022463A (zh) * | 2007-03-20 | 2007-08-22 | 西南科技大学 | 多协议接口数字基带信道模拟器 |
CN102227097B (zh) * | 2011-04-11 | 2013-05-15 | 重庆大学 | 一种可变长度s随机交织器的生成方法 |
CN102684842B (zh) * | 2011-08-17 | 2017-02-01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 一种交织和解交织比特流的方法以及交织器与解交织器 |
CN102957513B (zh) * | 2012-11-16 | 2013-10-30 |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纠错方法和装置 |
CN103391171B (zh) * | 2013-07-26 | 2016-06-29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基于判决反馈的改进选择性映射峰均功率比抑制方法 |
CN104518826B (zh) * | 2013-09-30 | 2017-10-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监测光纤故障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5024706A (zh) * | 2015-03-20 | 2015-11-04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 一种基于bch+rs级联纠错编码方法及系统 |
CN107786305A (zh) * | 2016-08-29 | 2018-03-09 | 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前向纠错后的误码补偿方法和编解码处理装置 |
CN108923891B (zh) * | 2018-08-02 | 2020-10-27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突发信道下的极化码的编译码方法 |
-
2018
- 2018-12-29 CN CN201811642827.7A patent/CN111385022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28 WO PCT/CN2019/129638 patent/WO202013581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0840B (zh) * | 2006-03-02 | 201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具有重传请求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接收端状态报告编制方法 |
CN101442380B (zh) * | 2007-11-20 | 2013-02-1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高速串行接口编码方式的误码率测试方法与装置 |
EP2377948A1 (en) * | 2008-12-12 | 2011-10-19 | Shenzhen Huada Gene Institute | Error correcting method of test sequence,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gene assembly equipment |
CN102905295B (zh) * | 2009-04-22 | 2014-11-1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调整preamble序列数目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4001605A1 (en) * | 2012-06-28 | 2014-01-03 | Ant-Advanced Network Technologies Oy | Processing and error concealment of digital signals |
CN103929211B (zh) * | 2014-04-30 | 2017-02-15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一种bch编码方案自适应调整方法及系统 |
CN104184550A (zh) * | 2014-07-29 | 2014-12-03 | 江苏中兴微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三维度信息的符号交织和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4717040A (zh) * | 2015-03-27 | 2015-06-17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
CN104753643A (zh) * | 2015-04-02 | 2015-07-01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
JP2017050867A (ja) * | 2015-08-31 | 2017-03-09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通信方法、送信端、受信端、およびシステム |
CN106411467A (zh) * | 2016-09-19 | 2017-02-15 | 深圳市锐能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chirp信号的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06603171A (zh) * | 2017-02-21 | 2017-04-26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终端接收机误比特率的测试方法及设备 |
CN108667561A (zh) * | 2017-03-31 | 2018-10-16 | 深圳超级数据链技术有限公司 | 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
CN106961608A (zh) * | 2017-04-07 | 2017-07-18 | 山东师范大学 | 高清解码器数字显示混合格式码流自适应处理系统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Nakagami.m信道RFID系统通信误码率研究;郭凤鸣,何怡刚,杨海;《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0321;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35813A1 (zh) | 2020-07-02 |
CN111385022A (zh) | 2020-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85022B (zh) |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
US11588576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 |
CN109347598B (zh) | 校验码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10567123B2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evaluating link or component quality using syntheti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 | |
US11075652B2 (en) | Polar c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KR20190066065A (ko) | 인코딩 및 디코딩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 |
US20070168835A1 (en) | Seri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1322318A (zh) | 使用先验信息对接收到的消息进行解码的装置及方法 | |
KR102382432B1 (ko) | 비트 에러를 검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9728948B (zh) | 一种运营维护管理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 |
EP4440015A1 (en) |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ystem,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JP4460575B2 (ja) | エラー・レート検出方法および試験装置 | |
US11343018B2 (en) | Polar code interleav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20130159821A1 (en) |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Monitoring Error Code of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CPRI) link | |
CN108270508B (zh) | 一种循环冗余校验crc实现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 |
EP4210251A1 (en)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device i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ystem | |
CN107733568B (zh) | 基于fpga实现crc并行计算的方法及装置 | |
EP3737013A1 (en) | Encoding method, de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 |
EP4266608A1 (en) | Data encoding method, data decod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
CN108696283B (zh) | 数据编码和译码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631915B (zh) | 极性码的编码、译码方法及设备 | |
US20210135784A1 (en) |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s for reliable reception of control messages | |
Orooji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pectrum monitoring for cognitive radios | |
US8923413B2 (en) | Optimization of data processors with irregular patterns | |
CN118677810A (zh) | 误码率测量装置及误码率测量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