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3827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3827A
CN111383827A CN201911364503.6A CN201911364503A CN111383827A CN 111383827 A CN111383827 A CN 111383827A CN 201911364503 A CN201911364503 A CN 201911364503A CN 111383827 A CN111383827 A CN 111383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lock
lead
bobbin
coil device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45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83827B (zh
Inventor
熊谷胜
佐佐木胜一
岩仓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83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3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83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3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高的线圈装置,上述线圈装置(10)具有:绕线架(20),其上卷绕构成第一线圈部(35)的第一导线(37)和构成第二线圈部(36)的第二导线(38);端子台(80),其将第一导线(37)的一对第一引线部(37a、37b)和第二导线(38)的一对第二引线部(38a、38b)引出。端子台(80)与绕线架(20)分体构成,从大致垂直于绕线架的卷绕轴Z的方向安装于绕线架(20)的端子台连接部(22)。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选用作例如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线圈装置,其具备将导线的一对引线部引出的端子台。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线圈装置中,因为端子台与绕线架一体成形,所以在端子台的规格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制作绕线架整体,设计自由度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48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创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高的线圈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绕线架,其上卷绕构成第一线圈部的第一导线和构成第二线圈部的第二导线;
端子台,其将所述第一导线的一对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导线的一对第二引线部引出,其中,
所述端子台与所述绕线架分体构成,从大致垂直于所述绕线架的卷绕轴的方向安装于所述绕线架的端子台连接部。
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端子台与绕线架分体构成,安装于绕线架。因此,在端子台的规格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仅将安装于绕线架的端子台置换为切合其规格的端子台即可,无需重新制作绕线架整体。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以与端子台的规格变更灵活地对应且设计自由度高的线圈装置。
另外,可以将绕线架和端子台分开成形,能够使用适用于它们的材料进行成形。例如,通过使用导热性高的材料对绕线架进行成形,能够得到导热性优异的线圈装置。另外,通过使构成绕线架的材料包含填料,可得到强度优异的绕线架,能够提高线圈装置的强度。另外,通过成形性优异的材料对端子台进行成形,由此,即使对由复杂的形状构成的端子台也可以提高尺寸精度,能够对线圈装置的小型化作出贡献。
另外,在对绕线架进行成形时,无需使用考虑了端子台的规格的模具,可以使用切合绕线架的规格的模具。因此,与对端子台一体化的绕线架进行成形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模具的结构,制造容易。
而且,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能够从大致垂直于绕线架的卷绕轴的方向将端子台安装于绕线架的端子台连接部。因此,容易将在端子台具备的端子的高度位置相对于绕线架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容易进行对与线圈装置的端子连接的外部端子的定位。
优选的是,在所述端子台连接部具备与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长边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卡合槽卡合的卡合片。通过将卡合片嵌入式安装于卡合槽,容易进行端子台和绕线架的接合作业,同时也容易进行对端子台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绕线架的定位。另外,能够将端子台与端子台连接部牢固地连接。
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一导线的一方的第一引线部朝向所述端子台的一侧的端部附近引出,将所述第二导线的一方的第二引线部朝向所述端子台的另一侧的端部附近引出,
将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方的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方的第二引线部从所述端子台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以相互位于相反侧的方式引出,通过绝缘适配器相互绝缘。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容易使第一引线部在引出端子台的一侧的端部附近足够距离的状态下,朝向端子台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端子立起,在立起时,在第一引线部难以产生松弛或弯曲。因此,可以使第一引线部朝向端子台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端子紧凑地立起,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小型化。此外,第二引线部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绝缘适配器将第一导线的另一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导线的另一第二引线部绝缘,由此能够防止在各引线部间发生短路故障。另外,可以充分确保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之间的空间距离,能够确保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之间的绝缘良好。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第二引线部配置于所述绝缘适配器的外侧和内侧。通过设为这种结构,通过绝缘适配器将第一导线的另一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导线的另一第二引线部隔离,能够有效地实现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之间的绝缘。
优选的是,所述绕线架具有:卷绕筒部,其外周卷绕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
多个凸缘部(檐部),它们在所述卷绕筒部的外周分别形成于在所述卷绕轴的方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在多个所述凸缘部的任一所述端子台侧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延长凸缘部,
所述延长凸缘部将任一所述第一引线部或所述第二引线部向所述端子台的方向引导。
通过将第一引线部或第二引线部与延长凸缘部卡止,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引线部或第二引线部错位,并且在将第一引线部或第二引线部立起于端子台时,容易立起。
优选的是,所述绕线架的所述端子台连接部具有基体部,所述基体部具有至少四个绕线架侧切口,
所述端子台具有与四个所述绕线架侧切口中的三个所述绕线架侧切口对应的三个对置切口、和形成于所述对置切口的相反侧的一个相反侧切口,
在所述端子台与所述端子台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引线部及所述第二引线部中的一个分别通过各绕线架侧切口和对置切口之间,
所述第一引线部或所述第二引线部中的另一个通过所述相反侧切口。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容易将第一导线的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导线的第二引线部立起于端子台。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方α卷绕于所述绕线架。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低高度化,并且能够使线圈装置的泄漏特性的调整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带端子台的绕线架的立体图。
图4A是图3所示的绕线架的立体图。
图4B是从其它角度观察到的图4A所示的绕线架的立体图。
图5是将图3所示的端子台和绝缘适配器分解的立体图。
图6A是将图5所示的绝缘适配器和端子台组合的立体图。
图6B是从其它角度观察到的图5所示的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安装图3所示的端子台前的状态的绕线架的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具有的第一线圈部及第二线圈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变压器10用于例如EV(ElectricVehicle:电动运输工具)、PHV(Plug-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或通勤(车辆)用车载用充电器、或家用或工业用电气设备的电源电路、或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电路等。如图2所示,变压器10具有绕线架20、磁芯(分割芯)40a、40b、以及端子台80。
此外,在附图中,X轴、Y轴及Z轴彼此垂直,X轴与绕线架20的长边方向对应,Y轴与分割一对分割芯42a、42a或一对分割芯42b、42b的分割线的方向大致一致。分割线的方向也可以沿着X轴。Z轴与变压器10的高度(厚度)方向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压器10的Z轴方向的下方成为变压器的设置面。另外,变压器10的Z轴方向的上方成为与电路基板等外部端子的连接部。
绕线架20具有绕线架主体24和形成于绕线架主体24的X轴方向的一端上部的端子台连接部22。此外,绕线架20例如由PPS、PET、PBT、LCP等塑料构成,但也可以由其它绝缘部件构成。优选的是,绕线架20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为了提高强度或导热性,也可以将玻璃等填料填充到这些绝缘部件中。
在绕线架主体24上卷绕构成图8所示的第一线圈部35的第一导线37和构成第二线圈部36的第二导线38。
如图3、图4A及图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10的绕线架20的卷绕筒部28的Z轴方向的两端,端部隔壁凸缘31及32以向半径方向的外方延伸的方式与X-Y平面大致平行地一体成形。在位于端部隔壁凸缘31及32的Z轴方向之间的卷绕筒部28,第一线圈部35和第二线圈部36配置于在Z轴方向(卷绕轴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在第一线圈部35卷绕构成一次线圈或二次线圈中的任一方的第一导线37,在第二线圈部36卷绕构成一次线圈或二次线圈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导线3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第一线圈部35和第二线圈部36之间的卷绕筒部28的外周形成有大致平行于X-Y平面的绝缘隔壁凸缘30。在第一线圈部35形成有针对各区划将沿着第一导线37的卷绕轴(Z轴)彼此相邻的导线卷绕部分彼此分离的卷绕隔壁凸缘3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线圈部35同样,在第二线圈部36也形成有针对各区划将沿着第二导线38的卷绕轴(Z轴)彼此相邻的导线卷绕部分彼此分离的卷绕隔壁凸缘34。如图4B所示,在各卷绕隔壁凸缘33及34上形成有将相邻的各区划S1、S2或S1a、S2a彼此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槽33a、34a。
如图4B所示,连接槽33a、34a在卷绕隔壁凸缘33、34沿着X轴形成于配置有X轴方向的端子台连接部22的一侧的相反侧。这些连接槽33a、34a分别以到达卷绕筒部28的外周壁的深度形成于各隔壁凸缘33及34的周向的一部分。
如图4B所示,在通过隔壁凸缘30、33、31在Z轴方向上分隔的区划S1、S2上卷绕图8所示的第一导线37,可以针对各区划S1、S2将导线卷绕部分彼此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区划S1、S2的沿着Z轴的区划宽度设定为仅一根导线37可进入的宽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区划宽度设定为两根以上导线37可进入的宽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划宽度优选全部相同,但也可以存在些许差异。
在图8所示的第二线圈部36,也与第一线圈部35同样,在通过图4B所示的隔壁凸缘30、34、32在Z轴方向上分隔的区划S1a、S2a上卷绕图8所示的第二导线38,可以针对各区划S1a、S2a将导线卷绕部分彼此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区划S1a、S2a的沿着Z轴的区划宽度设定为仅一根导线38可进入的宽度。此外,也可以使区划宽度与导线38的线径一致。
另外,将图4B所示的隔壁凸缘30~34的径向宽度设定为一根(一层以上)以上导线37或38可进入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设定为可卷绕2~10层导线的径向宽度。各隔壁凸缘30~34的径向宽度优选全部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如图2所示,在端子台连接部22安装有与绕线架20分体构成的端子台80。将图8所示的第一导线37的第一引线部37a、37b和第二导线38的第二引线部38a、38b引出并固定于端子台80。端子台连接部22的Y轴方向宽度及X轴方向宽度根据端子台80的底面的Y轴方向宽度及X轴方向宽度等确定。
如图4A所示,在绕线架20的X轴方向的左侧具备端子台连接部22,在端子台连接部22的X轴方向的相反侧的绕线架主体24上形成有突出片29。突出片29具有大致平行于YZ平面的面,从绕线架主体24的上表面朝向Z轴的上方突出。突出片限制图1所示的磁芯40a的X轴方向的移动。
与绕线架20一体成形的端子台连接部22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基体部22a、和与该基体部22a大致垂直地朝向Z轴的上方向立起的绝缘壁22b。绝缘壁22b与Z-Y平面平行地形成,是用于确保图3所示的端子60a~60d和图1所示的磁芯40a的绝缘的部件。另外,基体部22a与X-Y平面平行地形成,用于安装图3所示的端子台80。
另外,在基体部22a,为了将图8所示的导线37、38的引线部37a、37b、38a、38b导向图3所示的端子台80的端子60a~60d,如图4A所示,四个绕线架侧切口23a~23d分别沿着Y轴断续地向X轴方向凹陷而形成。另外,在基体部22a的沿着Y轴的两端形成有Z轴方向的壁厚比中央薄的卡合片22c。各卡合片22c可以插入在图6B所示的端子台80的背面形成于Y轴方向的两端下方的卡合槽84c、86c并与其嵌合。
如图5所示,端子台80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杆部件82,端块84及86分别在杆部件82的Y轴方向的两端一体化。在端块84的Z轴方向的上部形成有定位销84a,在端块86的Z轴方向的上部也形成有同样的定位销86a。在一端块84的Z轴方向的下方形成有下降片84d。如图1所示,下降片84d引导位于Y轴方向的里侧的第一引线部37a向Z轴上方的立起,同时确保第一引线部37a和磁芯40a的绝缘。
如图5所示,在杆部件82的X轴方向的背面,与这些切口相向的对置切口82a、82c、82d与图4A所示的绕线架侧切口23a、23c、23d的Y轴方向的位置对应地以沿着Y轴方向断续地向X轴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对置切口82a、82c之间,这些切口82a、82c位于X轴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向X轴方向凹陷的相反侧切口82b形成于杆部件85的X轴方向的表侧面。该切口82b与图4A所示的绕线架侧切口23b的Y轴方向的位置对应地形成。
在端子台80与图4A所示的端子台连接部22连接的状态下,该切口82b与绕线架侧切口23b连通,在该部分插入图5所示的绝缘适配器70的引导槽76的Z轴方向的上部壁。绝缘适配器70具有弯曲的侧面部71、形成于侧面部71的Z轴方向的上部的上表面部72、以及形成于侧面部71的Z轴方向的下部的底面部73。在侧面部71的弯曲外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引导槽76。图8所示的第一导线37的另一引线部37b在Z轴方向上通过引导槽76。
如图5所示,在绝缘适配器70的上表面部72形成有钩部74,形成于端子台80的杆部件82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嵌合突起90与形成于钩部74的卡合孔74a卡合,绝缘适配器70安装于端子台80。绝缘适配器70的上表面部72以与杆部件82的Z轴方向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
在将端子台80与图4A所示的端子台连接部22连接后,可以将绝缘适配器70安装于端子台80,在将端子台80与图4A所示的端子台连接部22连接之前,也可以将绝缘适配器70安装于端子台80。反正在将端子台80安装于图4A所示的端子台连接部22之前,如图7所示,引线部37a、38b、38a分别通过绕线架侧切口23a、23c、23d。只有引线部37b不通过绕线架侧切口23b。
例如,通过将图6A所示的带绝缘适配器70的端子台80安装于图7所示的端子台连接部22,图7所示的引线部37a、38b、38a分别被夹持在切口23a、23c、23d和切口82a、82c、82d之间。之后,图7所示的引线部37b通过图6A所示的引导槽76和切口82b在Z轴上立起。
如图6A所示,在形成于杆部件82的相邻的切口82a~82d之间,分别沿着Y轴方向断续地形成端子安装部83a~83d。如图3所示,在这些端子安装部83a~83d安装有端子60a~60d。各端子60a~60d分别具有引线连接部61和外部连接部62。如图1所示,各引线部37a、37b、38b、38a与引线连接部61铆接。或者,也可以通过铆接以外的方式连接。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芯40a、40b可以分别与具有相同形状的两个分割芯42a、42a及42b、42b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分割芯42a、42a及42b、42b均为相同的形状,在Z-Y截面具有截面E字形状,构成所谓的E型芯。配置于Z轴方向的下部的另一对分割芯42b、42b也在Z-Y截面具有截面E字形状,构成所谓的E型芯。
配置于Z轴方向的上侧的各分割芯42a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基体部44a、和从基体部44a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Z轴方向突出的一对中脚部46a及侧脚部48a。配置于Z轴方向的下侧的各分割芯42b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基体部44b、和从基体部44b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Z轴方向突出的一对中脚部46b及侧脚部48b。
基体部44a、44b的外表面与形成于连接于绕线架主体24的一端上部的端子台80的内侧面(绕线架20的X轴方向的中心侧)的端子台突出部、和形成于绕线架主体24的另一端上部的突出片29的内侧面抵接,由此,可以防止磁芯40a、40b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错位。
将一对中脚部46a从Z轴方向的上方插入绕线架20的芯脚用贯通孔26的内部。同样,将一对中脚部46b从Z轴方向的下方插入绕线架20的芯脚用贯通孔26的内部,在贯通孔26的内部,这些前端构成为与中脚部46a的前端接触或隔着规定间隙相向。
在构成贯通孔26的卷绕筒部28的内周面在X轴方向的对置位置,分离用凸部27(参照图2)沿着Z轴方向形成。分离用凸部27介于中脚部42a、42a之间,同时介于中脚部42b、42b之间,这些中脚部42a、42a或中脚部42b、42b彼此构成为在贯通孔26的内部隔着规定间隙相向且互不接触。能够根据分离用凸部27的Y轴方向的厚度调整规定间隙。
中脚部42a、42a或中脚部42b、42b分别在组合状态下以与贯通孔26的内周面形状一致的方式具有在X轴方向上长的椭圆柱形状,但对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与贯通孔26的形状一致地使其变化。另外,侧脚部48a、48b具有与盖50的盖主体52的外周面形状一致的内侧凹曲面形状,其外表面具有平行于X-Z平面的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各分割芯42a、42b的材质而言,可举出金属、铁氧体等软磁性材料,但没有特别限定。
盖50的盖主体52具有覆盖绕线架主体24的外周的形状。在盖主体52的Z轴方向的两端,从盖主体52朝向绕线架主体24沿大致垂直方向弯折的卡止片54一体成形。
形成于盖主体52的Z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卡止片54具有卡止突出片540。在卡止突出片540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孔540a。
卡止突出片540固定于图4A所示的台阶部25的台阶宽部250。较详细而言,如果将卡止突出片540固定于台阶宽部250,则形成于台阶宽部250的突起250a与卡止突出片540的孔540a嵌合。由此,一对卡止片54以夹着绕线架主体24的Z轴方向的上下表面的方式安装,配置于形成于绕线架主体24的上表面的台阶部25。
如图2所示,在盖主体52的X轴方向的两端外表面分别一体成形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侧脚导向片56。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侧脚导向片56与基体部44a、44b的X轴方向外侧的外表面抵接,但也可以与侧脚部48a、48b的X轴方向外侧的外表面抵接。侧脚部48a、48b的内表面与位于一对侧脚导向片56之间的盖主体52的外表面接触,通过一对侧脚导向片56制限侧脚部48a、48b的X轴方向的移动。
沿着X轴方向靠近端子台80的一侧脚导向片56比另一侧脚导向片56大地成形,如图1所示,在将盖50安装于绕线架20时,配置于图8所示的第一导线37的一第一引线部37a的附近。因此,靠近端子台80的一侧脚导向片56确保第一导线37的一第一引线部37a和芯40a、40b之间的绝缘距离(空间距离及沿面距离),同时发挥将第一引线部37a向Z轴上方引导的作用。此外,盖50由与绕线架20同样的塑料等绝缘部件构成。
如图3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导线37的一对第一引线部37a、37b中的一第一引线部37a朝向端子台80的一侧的Y轴方向第一端部附近引出,朝向第一端侧端子60a立起。
将第一引线部37a从区划S1(卷绕筒部28的外周上的沿着Z轴距端子台80最远的位置)引出到端子台80的一侧的Y轴方向第一端部附近。第一引线部37a的一端与第一端侧端子60a连接。
另外,将一对第一引线部37a、37b中的另一第一引线部37b朝向位于端子台80的第一端侧端子60a和第二端侧端子60c之间的第一内侧端子60b立起。将第一引线部37b从区划S2沿平行于卷绕轴的方向立起于比第一引线部37a靠端子台80的中央附近。第一引线部37b的一端与第一内侧端子60b连接。
另外,将第二导线38的一对第二引线部38a、38b中的一第二引线部38a朝向端子台80的另一侧的Y轴方向第二端部附近引出,朝向第二端部附近的第二端侧端子60d立起并连接。将第二引线部38a从区划S1a立起。
另外,将一对第二引线部38a、38b中的另一第二引线部38b朝向位于端子台80的第一内侧端子60b和第二端侧端子60d之间的第二内侧端子60d立起。将该第二引线部38b从区划S2a(卷绕筒部28的外周上的沿着Z轴距端子台80最近的位置)引出,与第二内侧端子60c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于图4B所示的卷绕隔壁凸缘34的X轴另一侧的连接槽34a,将图8所示的第二导线38α卷绕于图4B所示的卷绕筒部28。另外,利用形成于图4B所示的卷绕隔壁凸缘33的X轴另一侧的连接槽33a,将图8所示的第一导线37α卷绕于卷绕筒部28。此外,第一导线37及第二导线38的卷绕方法不限于α卷绕,也可以为正常卷绕。
在变压器10的制造中,首先,准备绕线架20、第一导线37、第二导线38、盖50、磁芯(分割芯)40a、40b、以及与绕线架20分体构成的端子台80。在端子台80上嵌入成形或粘接有第一端侧端子60a、第一内侧端子60b、第二端侧端子60c、以及第二内侧端子60d。
接着,将图8所示的第一线圈部35和第二线圈部36形成于图4A所示的绕线架20的外周。此外,图8所示的第一线圈部35及第二线圈部36的形成也可以使用自动卷绕机进行。另外,导线37及38可以由单线构成,也可以由绞线构成,优选由绝缘包覆导线构成。第二导线38可以与第一导线37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37的外径比第二导线38的外径大,例如优选为
Figure BDA0002338061040000111
Figure BDA0002338061040000112
如图7所示,一第一引线部37a通过绕线架侧切口23a,第二引线部38、38b分别通过绕线架侧切口23d、23c。另一引线部37b不通过绕线架侧切口23b。
接着,将图4A所示的卡合片22c从X轴方向插入由图6B所示的端子台80的卡合钩84b、86b形成的卡合槽84c、86c,将图6A所示的带绝缘适配器70的端子台80安装于端子台连接部22。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接着,使图7所示的另一第一引线部37b通过图6A所示的引导槽76。
接着,如图1所示,将各引线部37a~37d分别与端子60a~60d的引线连接部61连接。之后,将图2所示的一对盖50安装于绕线架20。之后,从芯脚用贯通孔26的X轴方向的两侧插入在X轴方向上分离的一对分割芯42a、42a的中脚部46a和在X轴方向上分离的一对分割芯42b、42b的中脚部46b。
接着,根据需要,以图1所示的端子盖100覆盖安装于绕线架20的端子台80的周围。另外,根据需要,将变压器10收纳于壳体(未图示),并以灌封树脂(封装树脂)加以灌封。作为灌封树脂,在注入后也由软质硅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等构成,灌封树脂的纵向模数优选为0.1~100MPa。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10中,端子台80与绕线架20分体构成,安装于绕线架20。因此,在端子台80的规格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仅将安装于绕线架20的端子台80置换为切合其规格的端子台即可,无需重新制作绕线架20整体。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以与端子台80的规格变更灵活地对应且设计自由度高的变压器10。
另外,可以将绕线架20和端子台80分开成形,能够使用适用于它们的材料进行成形。例如,通过使用导热性高的材料对绕线架20进行成形,可得到导热性优异的变压器10。另外,通过使填料包含于构成绕线架20的材料中,可得到强度优异的绕线架20,能够提高变压器10的强度。另外,通过成形性优异的材料对端子台80进行成形,由此,即使对由复杂的形状构成的端子台80也可以提高尺寸精度,能够对变压器10的小型化作出贡献。
另外,在对绕线架20进行成形时,无需使用考虑了端子台80的规格的模具,可以使用切合绕线架20的规格的模具。因此,与对端子台80一体化的绕线架进行成形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模具的结构,制造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架20具有可以与端子台80连接的端子台连接部22。因为设为这种结构,所以能够容易地将端子台80经由端子台连接部22安装于绕线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因为端子台连接部22仅形成于绕线架20的X轴一侧,所以图6A所示的端子台80也同样仅配置于绕线架20的X轴一侧。因此,与端子台80形成于绕线架20的X轴两侧的以往的变压器相比,可以实现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80配置于绕线架20的X轴一侧,具有在Y轴方向上长的形状。即,端子台80的Y轴方向的两端朝向位于椭圆形状的绕线架主体24的外侧的死空间(椭圆内切的方形空间的角部)突出。这样,能够有效利用变压器10的死空间,同时通过配置端子台80对变压器10的小型化作出贡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端子台80从大致垂直于绕线架20的卷绕轴(Z轴)的方向(X轴方向)安装于绕线架20的端子台连接部22。因此,容易将在端子台80具备的端子60a~60d的引线连接部61及外部连接部62的高度位置相对于绕线架20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容易进行引线部37a、37b、38a、38b的连接。另外,容易进行对与变压器10的端子60a~60d的外部连接部62连接的外部端子的定位。
另外,如图1所示,各端子60a~60d的引线连接部61在变压器10中在Y轴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向X轴的外侧水平突出,因此,容易进行端子60a~60d和引线部37a、37b、38a、38b的连接。另外,各端子60a~60d的外部连接部62在Y轴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向Z轴的上方向突出,在这些外部连接部62的Y轴方向的两侧,定位销84a、86a配置于端子台80。因此,在将电路基板(省略图示)等配置于变压器10的上部的情况下,容易进行与电路基板的定位和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在端子台连接部22具备与形成于图6B所示的端子台80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卡合槽84c、86c卡合的卡合片22c。通过将卡合片22c嵌入式安装于卡合槽84c、86c,端子台80和绕线架20的接合作业变得容易,同时对端子台80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绕线架20的定位也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将端子台80与端子台连接部22牢固地连接。
另外,将第一导线37的一第一引线部37a朝向端子台80的一侧的端部附近引出,将第二导线38的一第二引线部38a朝向端子台80的另一侧的端部附近引出。将第一导线37的另一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导线38的另一第二引线部38b从端子台80的Y轴方向的中央以相互位于相反侧的方式引出,如图3所示,通过绝缘适配器70相互绝缘。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导线37的另一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导线38的另一第二引线部38b配置于绝缘适配器70的外侧和内侧而绝缘。
因为设为这种结构,所以在将第一引线部37a引出端子台80的一侧的端部附近充分距离的状态下,可以朝向端子台80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端子60a立起,在立起时,在第一引线部37a难以产生松弛或弯曲。因此,可以使第一引线部37a朝向端子台80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端子60a紧凑地立起,能够实现变压器10的小型化。此外,第二引线部38a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绝缘适配器70将第一导线37的另一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导线38的另一第二引线部38b绝缘,由此能够防止在各引线部37b、38b间发生短路故障。另外,可以充分确保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引线部38b之间的空间距离,能够使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引线部38b之间的绝缘良好。
另外,第一导线37的另一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导线38的另一第二引线部38b配置于绝缘适配器70(侧面部71)的外侧和内侧。因为设为这种结构,所以通过绝缘适配器70将第一导线37的另一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导线38的另一第二引线部38b隔离,能够有效地实现第一引线部37b和第二引线部38b之间的绝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绕线架20具有:卷绕筒部28,其外周卷绕第一导线37及第二导线38;多个凸缘部30~33,它们在卷绕筒部28的外周分别形成于在卷绕轴的方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在多个凸缘部30~33的任一端子台连接部22侧的周向的一部形成有延长凸缘部331,延长凸缘部331将任一第一引线部37a向端子台连接部22的绕线架侧切口23a的方向引导。
通过将第一引线部37a与延长凸缘部331卡止,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引线部37a错位,并且在将第一引线部37a立起于端子台连接部22时,容易立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架20的端子台连接部22具有基体部22a,上述基体部22a具有至少四个绕线架侧切口23a~23d。图6A所示的端子台80具有与图4A所示的四个绕线架侧切口23a~23d中的三个绕线架侧切口23a、23c、23d对应的三个对置切口82a、82c、82d。
另外,图6A所示的端子台80具有沿着X轴形成于对置切口82a、82c、82d的相反侧的一个相反侧切口82b。在端子台80与端子台连接部22连接的状态下,图7所示的第一引线部37a、37c及第二引线部37d分别通过图7所示的各绕线架侧切口23a、23c、23d和图6B所示的对置切口82a、82c、82d之间。
另外,第一引线部37a、37b中的另一个第一引线部37b通过图6A所示的引导槽76和相反侧切口82b。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容易将第一导线37的第一引线部37a、37b和第二导线38的第二引线部38a、38b立起于端子台80。
另外,第一导线37及第二导线38α卷绕于卷绕筒部28。因为设为这种结构,所以能够实现变压器10的低高度化,并且能够使变压器10的泄漏特性的调整变得容易。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针对变压器的应用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除变压器外,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线圈装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分割芯即E芯-E芯的组合构成磁芯,但也可以通过E芯-I芯的组合对磁芯进行组装。
而且,第一线圈部35和第二线圈部36也可以沿着绕线架20的卷绕轴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地排列,另外,第一引线部37a、37b和第二引线部38a、38b的配置也可以相反。而且,无需将端子60a~60d设置于端子台80,将各引线部37a、37b、38a、38b分开引出即可。将端子分别安装于各引线部37a、37b、38a、38b的前端即可。
标记说明
10 变压器
20 绕线架
22 端子台连接部
22a 基体部
22b 绝缘壁
22c 卡合片
22d 卡合槽
23a~23d 绕线架侧切口
24 绕线架主体
25 台阶部
250 台阶宽部
250a 突起
26 芯脚用贯通孔
27 分离用凸部
28 卷绕筒部
29 突出片
30 绝缘隔壁凸缘
31、32 端部隔壁凸缘
33、34 卷绕隔壁凸缘
331 延长凸缘部
33a、34a 连接槽
35 第一线圈部
36 第二线圈部
37 第一导线
37a、37b 第一引线部
38 第二导线
38a、38b 第二引线部
40a、40b 磁芯
42a、42b 分割芯
44a、44b 基体部
46a、46b 中脚部
48a、48b 侧脚部
50 盖
52 盖主体
54 卡止片
540 卡止突出片
540a 孔
56 侧脚导向片
60a~60d 端子
61 引线连接部
62 外部连接部
70 绝缘适配器
71 侧面部
72 上表面部
73 底面部
74 钩部
76 引导槽
80 端子台
82 杆部件
82a、82c、82d 对置切口
82b 相反侧切口
83a~83d 端子安装部
84、86 端块
84a、86a 定位销
84b、86b 卡合钩
84c、86c 卡合槽
84d 下降片
88 卡合钩
90 嵌合突起
100 端子盖

Claims (8)

1.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绕线架,其上卷绕构成第一线圈部的第一导线和构成第二线圈部的第二导线;
端子台,其将所述第一导线的一对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导线的一对第二引线部引出,该线圈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台与所述绕线架分体构成,从大致垂直于所述绕线架的卷绕轴的方向安装于所述绕线架的端子台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台连接部具备与形成于所述端子台长边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卡合槽卡合的卡合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导线的一方的第一引线部朝向所述端子台的一侧的端部附近引出,
将所述第二导线的一方的第二引线部朝向所述端子台的另一侧的端部附近引出,
将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方的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方的第二引线部从所述端子台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以相互位于相反侧的方式引出,通过绝缘适配器相互绝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方的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方的第二引线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绝缘适配器的内侧和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架具有:卷绕筒部,其外周卷绕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
多个凸缘部,它们在所述卷绕筒部的外周分别形成于在所述卷绕轴的方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在多个所述凸缘部的任一所述端子台侧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延长凸缘部,
所述延长凸缘部将任一所述第一引线部或所述第二引线部向所述端子台的方向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方α卷绕于所述绕线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架的所述端子台连接部具有基体部,所述基体部具有至少四个绕线架侧切口,
所述端子台具有与四个所述绕线架侧切口中的三个所述绕线架侧切口对应的三个对置切口、和形成于所述对置切口的相反侧的一个相反侧切口,
在所述端子台与所述端子台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引线部及所述第二引线部中的一个分别通过各绕线架侧切口和对置切口之间,
所述第一引线部或所述第二引线部中的另一个通过所述相反侧切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反侧切口在与四个所述绕线架侧切口中的一个对应的位置形成于所述端子台。
CN201911364503.6A 2018-12-28 2019-12-26 线圈装置 Active CN111383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8251A JP7157383B2 (ja) 2018-12-28 2018-12-28 コイル装置
JP2018-248251 2018-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3827A true CN111383827A (zh) 2020-07-07
CN111383827B CN111383827B (zh) 2023-05-12

Family

ID=71218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4503.6A Active CN111383827B (zh) 2018-12-28 2019-12-26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57383B2 (zh)
CN (1) CN1113838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26063B1 (ko) * 2021-09-28 2023-04-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슬림형 자성부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4816U (zh) * 1981-02-17 1982-08-23
CN101667510A (zh) * 2009-09-30 2010-03-10 郁晓亮 一种双层结构三相模块式磁保持继电器
JP2014160737A (ja) * 2013-02-19 2014-09-04 Tdk Corp コイル装置
CN204946687U (zh) * 2015-10-12 2016-01-06 江西亚珀电气有限公司 非晶合金变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8174Y2 (zh) * 1977-12-14 1982-02-17
JP5691722B2 (ja) 2011-03-25 2015-04-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圧変換装置
JP6554299B2 (ja) 2015-03-25 2019-07-31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リアクト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4816U (zh) * 1981-02-17 1982-08-23
CN101667510A (zh) * 2009-09-30 2010-03-10 郁晓亮 一种双层结构三相模块式磁保持继电器
JP2014160737A (ja) * 2013-02-19 2014-09-04 Tdk Corp コイル装置
CN204946687U (zh) * 2015-10-12 2016-01-06 江西亚珀电气有限公司 非晶合金变压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长谷川清博等: "三菱新型塑料外壳式自动开关及附属装置", 《低压电器技术情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3827B (zh) 2023-05-12
JP7157383B2 (ja) 2022-10-20
JP2020107856A (ja)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1730B2 (en) Reactor
US9978498B2 (en) Resin-molded core and reactor using the same
CN108231378B (zh) 线圈装置
JP7069763B2 (ja) コイル装置
JP6343141B2 (ja) リアクトル
CN107275043B (zh) 小型变压器
JP2015126148A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109473255B (zh) 线圈装置
JP7143583B2 (ja) コイル装置
JP7238440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11383827B (zh) 线圈装置
CN108231374B (zh) 线圈装置
KR102336621B1 (ko) 압축기 구동 장치 및 상기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8428539B (zh) 线圈装置
US11875928B2 (en) Reactor
CN111383824B (zh) 线圈装置
JP7347129B2 (ja) コイル装置
JP7490332B2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9009040A (ja) ノイズ低減ユニット
CN110098037B (zh) 线圈装置
JPH06204053A (ja) モールドトランス
JP7347143B2 (ja) コイル装置
US20240079176A1 (en) Coil device
JP7385173B2 (ja) コイル装置
US11830650B2 (en) Rea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