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4737A -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4737A
CN111374737A CN201811647999.3A CN201811647999A CN111374737A CN 111374737 A CN111374737 A CN 111374737A CN 201811647999 A CN201811647999 A CN 201811647999A CN 111374737 A CN111374737 A CN 1113747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puncture
arm
need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4799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宝峰
黄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engh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engh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engh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engh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4799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747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4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47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61B17/3421Cannul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刺芯组件和具有其的穿刺器,穿刺芯组件包括穿刺组件、支撑组件和缝合组件,穿刺组件包括穿刺尖端和穿刺芯杆;缝合组件包括驱动件、和被驱动件驱动而旋转的传动件和与传动件连接的缝合件;缝合件包括与传动件固定的缝合臂、和固定于缝合臂一端的缝合针头,缝合针头包括用于与缝合线的一端连接的系线部,系线部为贯穿缝合针头的通孔。基于本发明提供的缝合针头,缝合线的缠绕路径为:从通孔的一端穿入另一端穿出,而后经过缝合针头外表面后再次回到通孔穿入的一端,以此循环后,缝合线形成的线圈即使直径增大,也无法从缝合针头滑落,从而使得缝合线与缝合针头连接更加牢固。

Description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科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属于医疗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在腹腔手术、胸腔手术等微创外科手术中,穿刺器可以在人体的腔壁中建立进入通道,以便供吻合器或其他手术器械(如内窥镜、剪刀、导丝、导管、滤器、支架等)进入体腔内,并提供气体进出的通道,以便进行检查或手术操作。
手术时,医生一般先在患者人体组织上划开一个小切口,再将穿刺器的穿刺尖端对准划开的小切口左右往复转动的同时向下移动穿刺器,使穿刺芯组件引导穿刺套管穿过患者人体组织的皮层;接着拔出穿刺芯组件,吻合器或其他手术器械即可通过穿刺套管进出患者体腔进行手术操作。现有的穿刺芯组件只起到穿刺的作用,在引导所述穿刺套管自人体腹部的切口进入患者体内后,即被丢弃。
手术结束时,从穿刺伤口取出穿刺套管组件,缝合穿刺伤口。因微创手术的穿刺孔小而深,尤其是肥胖患者的人体组织较厚,若缝合不当,患者在术后容易产生穿刺孔疝等并发症。可使用专门的缝合器械缝合穿刺伤口,来减少上述并发症,但是这样需要额外增加手术器械,缝合成本较高,且手术器械繁多、操作不便;并且,专门缝合穿刺伤口的缝合器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因此可使用带有缝合功能的穿刺器。
现有的穿刺器中的缝合组件中,缝合针头与缝合线的连接结构为:缝合针头上具有直径小于缝合臂的柱,缝合线围绕该柱若干圈形成线圈后打结,这种连接结构实质为缝合针头套入线圈后,线圈收紧使得线圈直径减小至无法脱离缝合针头,但一般缝合线由弹性材料制成,因此缝合线即使打结也有可能松动而造成线圈的直径发生变化,若线圈的直径增大至略大于缝合针头的直径时,线圈容易从缝合针头外表面滑落。因此有必要针对缝合针头和缝合线的连接结构进行改进,以使得缝合针头在穿刺人体组织以及穿刺芯杆时,缝合线能够始终与缝合针头牢固连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穿刺芯组件和具有该穿刺芯组件的穿刺器,将系线部改良为贯穿缝合针头的通孔,缝合线在通过通孔若干圈后打结,使得缝合线形成的线圈无法从缝合针头滑落,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穿刺芯组件,包括穿刺组件、支撑组件和缝合组件,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穿刺尖端和穿刺芯杆;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穿刺尖端,所述缝合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接;
所述穿刺芯杆具有杆内腔,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缝合组件容置于所述杆内腔中;
所述缝合组件包括驱动件、被驱动件驱动的传动件、和与所述传动件固定连接或可转动地连接的缝合件;所述缝合件包括缝合臂、和固定于所述缝合臂一端的缝合针头,所述缝合针头包括用于拴系缝合线的系线部,所述系线部为贯穿所述缝合针头的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缝合针头包括针尖部、与针尖部一体成型的针体部,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针尖部和所述针体部的交界处。
作为优选,所述针尖部为一圆锥体,所述圆锥体的锥顶的正投影得到的角度小于30°。
作为优选,所述针体部为一圆柱体,所述通孔沿着自身轴向贯穿所述缝合针头,所述通孔的轴向垂直于所述针体部的轴向。
作为优选,所述针体部开设有容纳孔,所述缝合臂的所述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纳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件包括齿条;所述传动件包括旋转轴和齿轮,所述齿轮套设于所述旋转轴,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支撑组件;所述缝合臂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轴相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件包括移动块;所述传动件包括转动臂,所述转动臂与所述移动块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有支撑轴和枢转轴,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枢转轴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缝合臂与所述支撑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动臂与所述缝合臂可移动地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穿刺器,包括穿刺套管组件及如上所述的穿刺芯组件,所述穿刺芯组件可伸入所述穿刺套管组件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穿刺芯组件及使用方法和具有该穿刺芯组件的穿刺器,将系线部改良为贯穿缝合针头的通孔,缝合线的缠绕路径为:从通孔的一端穿入另一端穿出,而后途经缝合针头外表面后再次回到通孔穿入的一端,以此循环后,缝合线形成的线圈即使直径增大,也无法从缝合针头滑落,从而使得缝合线与缝合针头连接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穿刺芯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杆内腔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缝合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一个缝合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旋转轴一个视角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旋转轴另一个视角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缝合臂一个视角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缝合臂的另一个视角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一种缝合针头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另一个缝合件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缝合臂旋转18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人体组织被缝合线缝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二中缝合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二中一个缝合件的移动块位于第一位置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移动块运动至第三位置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二中的缝合臂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图1~图13中:
10-穿刺芯组件,11-穿刺芯杆,12-穿刺尖端;
20-缝合组件,21、22-缝合件,211-驱动旋转件,211a、211b-窄侧面,211c-底面,211d-齿,212、222-齿轮,2121、2221-旋转轴,2122-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a-外圆周面,2122b-内圆周面,2122c-左侧面,2122d-右侧面,2122e、2122f-底面,213、223-缝合臂,2131、2231-第一臂,2131a-前侧面,2131b-后侧面,2131c-上表面,2131d-下表面,21311-第一段,21311a-上表面,21311b-下表面,2131’、2231'-弯曲过渡处,2131’a、2231'a-上表面,2131'b-下表面,21312-第二段,21312a-上表面,21312b-下表面,21313-容置孔,2132、2232-第二臂,21321-第一插入部,21321b-圆周侧面,21321c-纵向壁面,21322-第二插入部,,21323-第二臂本体,21323a底面,214、224-缝合针头,2141-针尖部,2141a-外侧面,2142-针体部,2142a-圆周侧面,2142b-底面,2142c-内表面,2143、2243-系线部,21431-孔,21432-柱,2144-容纳孔,2145-通槽,
30-支撑组件,31-第一支撑件,32-第二支撑件;
40-缝合线;
图14~图17中:
20-缝合组件,21、22-缝合件,211-驱动件,2111-移动块,2111a-前面,21111、21112-通孔,212、222-转动臂,2121、2221-第一转动臂,2121a、2221a-第一转动臂本体,2121b、2221b-第一突出轴,2121c、2221c-第二突出轴,2122、2222-第二转动臂,2122a、2222a-第三突出轴,2123、2223-枢转轴,213、223-缝合臂,2131、2231-直臂,21311、22311-限位槽,2132、2232-弯臂,2133-支撑环,2134-支撑轴,214、224-缝合针头;
30-支撑组件,31-第一支撑件,32-第二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穿刺器,穿刺器包括穿刺芯组件以及套设于穿刺芯组件外侧的套管组件。穿刺芯组件,包括穿刺组件10、缝合组件20和支撑组件30。所述穿刺组件10包括穿刺芯杆11和用于穿刺人体组织形成穿刺口的穿刺尖端12。穿刺组件10由壁和壁包裹的内腔组成,穿刺组件10的壁包括穿刺芯杆11的管壁和穿刺尖端12的壁,内腔至少包括杆内腔。如图1所示,穿刺芯杆11为所述管壁包裹杆内腔形成的空心圆管,穿刺芯杆11的管壁包括圆周侧壁,圆周侧壁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未标号);穿刺尖端12大体呈圆锥形,设置在穿刺芯杆11的远端。
请参照图2,支撑组件30设置于穿刺尖端12的壁的上表面,当穿刺芯杆11和穿刺尖端12连接时,支撑组件30容置于杆内腔中。支撑组件30用于支撑缝合组件20,缝合组件20至少部分与支撑组件30连接。支撑组件30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件,分别为第一支撑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初始状态时(即缝合组件位于初始状态而未运动时),缝合组件20全部容置于杆内腔中,并且缝合组件20容置在两个支撑件之间的空间中。
在本发明中,设定靠近医生的一端为“近端”或“上方”,而远离医生的一端即靠近患者身体的一端为“远端”或“下方”。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将穿刺芯杆11邻接穿刺尖端12的一端视为“远端”或“下方”,穿刺芯杆11的另一端为“近端”或“上方”,将朝向穿刺芯杆11中心轴线的方向视为“内”,将远离穿刺芯杆11中心轴线的方向视为“外”。
手术时,医生先在患者的人体组织划开一个小切口,再将本发明提供的穿刺器中的穿刺尖端12穿刺人体组织形成穿刺伤口,接着套管组件的下半部分、套设于其内部的穿刺芯杆11的下半部分跟随穿刺尖端12进入穿刺伤口内,然后拔出穿刺芯组件,将套管组件留在穿刺伤口中,将外科手术器械伸入套管组件中对穿刺伤口下方的人体组织进行手术,待手术完毕后,取出外科手术器械,将穿刺芯组件重新插入套管组件中,启动缝合组件20进行缝合。
请参照图3和图4,缝合组件20缝合包括驱动件211、与驱动件211配合的传动件、与传动件配合的缝合件21、22,缝合件21包括与传动件配合的缝合臂213、设置在缝合臂213端部的缝合针头214。本发明包括设置在穿刺伤口一侧的传动件和缝合件21和在穿刺伤口对称一侧的传动件和缝合件22,两个传动件结构和位置对称,两个缝合件结构和位置对称。两个缝合件共用同一个驱动件,两个缝合针头共系同一根缝合线40。
以下根据缝合组件20的结构不同,形成了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驱动件211为一沿穿刺芯杆11的轴向延伸的齿条,齿条一端向穿刺芯杆11的近端延伸,根据实际需要,可进一步延伸形成操作柄(未示出),供医生抓握,使得驱动件211能沿着穿刺芯杆11轴向移动。驱动件211的移动过程中具有三个典型的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分别对应缝合臂213未旋转、旋转90°和旋转180°时所对应的位置。齿条的另一端向穿刺芯杆11的远端延伸。齿条包括两个相对的宽侧面、两个相对的窄侧面211a和211b,一个顶面和一个底面211c。齿条的齿211d设置于两个窄侧面211a和211b上,齿条的底面211c面向穿刺尖端12。
传动件包括旋转轴2121、和与齿条啮合且套设在旋转轴2121外表面的齿轮212。旋转轴2121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支撑件31,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支撑件32。齿轮212与齿条啮合,与旋转轴2121相固定而同步转动,齿轮212的中心轴线与旋转轴2121的中心轴线重合。当驱动件211沿着穿刺芯杆11的轴向移动时,带动齿轮212旋转,而与齿轮212相固定的旋转轴2121,被齿轮212带动而自转。由于旋转轴2121需要支撑齿轮212并带动齿轮212旋转,受力复杂,因此在旋转轴2121外表面设置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请参照图5和图6,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为半圆柱体,其包括外圆周面2122a、内圆周面2122b、位于上述两个面之间的左侧面2122c、右侧面2122d、两个底面2122e、2122f,内圆周面2122b与旋转轴2121的外表面贴合,左侧面2122c与第一支撑件31一体成型,右侧面2122d与齿轮212的端面接触。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与旋转轴2121的材料和安装顺序不同,两者无法一体成型。在旋转轴2121带动齿轮212旋转时,旋转轴2121受到齿轮212的反作用力而晃动,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给予旋转轴2121限位,减小旋转轴2121的晃动幅度,防止旋转轴2121产生剧烈晃动而折断。并且由于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为半圆柱体,仅套设在旋转轴2121的外表面的上半部分,缝合件22的缝合臂223得以与旋转轴2121的外表面的下半部分接触,从而可给予缝合件22的缝合臂223让位。
以上是缝合件21对应的传动件的结构,缝合件22对应的传动件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在此不赘述,以下描述缝合件21的结构,缝合件22的结构同样不作赘述。
请参照图7至图9,缝合臂213包括第一臂2131和第二臂2132,第一臂2131的一端与旋转轴2121相固定,第一臂2131的另一端与第二臂2131相固定。在旋转轴2121上,齿轮212位于第一臂2131的一端与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之间。第一臂2131具有前侧面2131a、后侧面2131b、上表面2131c和下表面2131d,前侧面2131a与两个表面2131c和2131d之间具有圆角过渡面,后侧面2131d和两个表面2131c和2131d之间也具有圆角过渡面。当齿条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臂2131未旋转;当齿条移动至第二、第三位置的过程中,旋转轴2121带动第一臂2131旋转。第一臂2131旋转带动第二臂2132旋转。如图12所示,贯通穿刺芯杆11的管壁设置有让位开口13,供第一臂2131和第二臂2132自杆内腔旋转伸出。
较佳地,第一臂2131具有一弯曲过渡处2131’。第一臂2131被弯曲过渡处2131’分隔成直的第一段21311和直的第二段21312,并且第一段21311与第二段21312平行。第一段21311具有上表面21311a和下表面21311b,第二段21312具有上表面21312a和下表面21312b,上表面21311a、上表面21312a和弯曲过渡处2131’的上表面2131’a组成了上表面2131c,下表面21311b、下表面21312b和弯曲过渡处2131'的下表面2131'b组成了下表面2131d,上表面21311a与上表面21312a平行,上表面2131’a和下表面2131’b平行,下表面21311b与下表面21312b平行。当齿条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臂2131未旋转,第一段21311和第二段21312均保持在水平方向,上表面21311a的轴向高度高于上表面21312a的轴向高度,下表面21311b的轴向高度高于下表面21312b,弯曲过渡处2131’与缝合件22的旋转轴2221接触,从而在不减少缝合臂213的尺寸的前提下,给予旋转轴2221让位,使得缝合臂213既能维持应有的强度,也具有给予缝合件22让位的让位结构;当齿条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一臂2131旋转180°后至极限位置,下表面21312b的轴向高度高于下表面21311b,上表面21312a的轴向高度高于上表面21311a,下表面21312b与穿刺伤口一侧的人体组织接触,且接触面积足够大,使得人体组织不至于被第二段21312顶起。上述轴向高度是指以穿刺尖端12为参考基准,在轴向上,平面与穿刺尖端12之间的距离。
第二臂2132包括套合于第一臂2131内的部分并定义为第一插入部21321,还包括与缝合针头214插接的部分并定义为第二插入部21322,第二臂2132除去第一插入部21321和第二插入部21322,剩余的部分定义为第二臂本体21323,第二臂本体21323位于第一插入部21321和第二插入部21322之间。
第一插入部21321为非完整的圆柱体,其包括圆周侧面21321b和纵向壁面21321c,第一臂2131上开设与第一插入部21321形状匹配的容置孔21313,用于容置第一插入部21321,当第一插入部21321插入容置孔21313内时,圆周侧面21321b和纵向壁面21321c与容置孔21313的内壁面贴合,并且第一插入部21321与容置孔21313过盈配合;
第二臂本体21323包括面对第一臂2131的底面21323a,当第一插入部21321插入容置孔21313内,底面21323a与第一臂2131的第二端21312的下表面21312b抵接,用于阻挡第二臂本体21323进入容置孔21313。
第二插入部21322为沿着第二臂21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圆柱体,但其外径小于第二臂本体21321的外径。
整个第二臂2132弯曲形成一段圆心角为90°的圆弧。较佳地,第二臂2132也可延伸形成一直线状,与第一臂2131之间形成45°的夹角,但发明并不受限于此。
请参照图10,缝合针头214包括针尖部2141、与针尖部2141一体成型的针体部2142、开设在针尖部2141和针体部2142交界处的系线部2143、开设在针体部2142上的容纳孔2144、开设在针体部2142上的通槽2145。
请继续参照图10,针尖部2141为圆锥体,包括外表面2141a,圆锥体的正投影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圆锥体的锥顶对应,该顶角角度小于30°,该种形状是为了增加针尖部2141的尖锐度,使其可以顺利刺入人体组织。
请继续参照图10,针体部2142为一空心圆柱体,其包括圆周面2142a、底面2142b和内表面2142c,圆周面2142a和内表面2142c之间为针体部2142的壁。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系线部2143为沿垂直于缝合针头214的轴向的方向贯穿缝合针头214的孔21431,缝合线40的端部从该孔21431的一端穿入,从另一端穿出,穿出后沿着针尖部2141的外表面2141a回到之前穿入的一端,再次穿入该孔21431内,以此循环,缠绕若干圈后打结,将包括缝合线的一个端部在内的部分缝合线拴系于系线部。
容纳孔2144开设于针体部2142的沉孔,容纳孔2144的开口位于底面2142b,该沉孔与第二臂2132的第二插入部21322配合,该沉孔的内径略小于第二插入部21322的外径。该容纳孔2144的设置使得缝合针头214与缝合臂213之间形成了可拆卸连接,当两者连接时,第二插入部21322位于容纳孔2144内;当两者分离时,第二插入部21322从容纳孔2144内移出。
由于第二插入部21322进入容纳孔2144会使得整个针体部2142发生变形,因此在针体部2142上开设通槽2145。该通槽2145从圆周面2142a贯穿针体部2142的壁至内表面2142c,通槽2145从针体部2142底面2142b沿着针体部2142的壁向针尖部2141的方向延伸,并沿针体部2142的轴向形成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开口位于底面2142b。较佳地,该通槽2145靠近针尖部2141的一端制成圆角状,以减少该端部的应力集中度。
以上为缝合件21的结构,缝合件22的结构与缝合件21完全相同,但缝合件21和缝合件22共用一个驱动件211,且缝合件21和缝合件22的运动路线关于该同一个驱动旋转件211对称,如图11所示。
缝合线40包括两个端部,一端系于缝合件21的缝合针头214的系线部2143,另一端系于缝合件22的缝合针头224的系线部2243。缝合线40除去两个端部,其余部分藏匿于穿刺芯组件的缝合线容纳处,从而被穿刺芯组件携带至穿刺伤口内并在穿刺伤口下方释放形成一条曲线。比如,缝合线容纳处为开设在穿刺芯杆11的壁的外表面的凹槽(未图示),所述缝合线40除去两个端部,剩余的部分则容置于凹槽内,当缝合时,缝合针头214和224带动缝合线40的两个端部移动,从而使得缝合线40容置于凹槽内的部分被抽动,从而自凹槽内掉落至穿刺芯组件下方形成曲线段,但此时缝合线40的两个端部仍然与缝合针头缠绕,并跟随缝合针头运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穿刺芯组件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齿轮212与窄侧面211a的齿211d啮合,齿轮222与窄侧面211b上的齿211d啮合。当齿条位于第一位置、缝合组件20未旋转时,齿轮212和齿轮222位于齿条的靠近底面211c的部分。缝合件21的第一臂2131位于水平方向,并且位于齿条的宽侧面211a所在的一侧,其弯曲过渡处2131’的上表面2131’a与旋转轴2221接触,此时整个缝合臂213皆容置于杆内腔中;同样,缝合件22的第一臂2231也位于水平方向,并且位于齿条宽侧面211b所在的一侧,其弯曲过渡处2231’的上表面2231'a与旋转轴2121接触,此时整个缝合臂223也皆容置于杆内腔中。
当需要缝合组件20运动时,通过操作柄等使驱动件211沿穿刺芯杆11的轴向从上向下移动,驱动件211(即齿条)驱动齿轮212和222转动,齿轮212带动旋转轴2121自转从而带动缝合件21的缝合臂213旋转,齿轮222带动旋转轴2221自转从而带动缝合件22的缝合臂223旋转,两个缝合臂213和223的旋转方向相反。当齿条沿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缝合臂213和223已经旋转了90°,两个第一臂2131和2231位于竖直方向,此时两个第二臂2132和2232已经运动至杆内腔外,缝合针头214和人体穿刺伤口一侧的人体组织的A点接触,缝合针头224与穿刺伤口另一侧的人体组织的B点接触。请参照图12,缝合臂213和223继续旋转,缝合线40的一端跟随缝合针头214从A点刺入人体组织,同时,缝合线40的另一端跟随缝合针头224从B点刺入人体组织;随着缝合臂213和223继续旋转,缝合针头214和224带动缝合线40的两端在人体组织内移动。当齿条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一臂2131和2231旋转至旋转的角度极限180°,此时两个第一臂2131和2231的再次位于水平方向,但第一臂2131和22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臂2132和2232的全部皆位于杆内腔外,缝合针头214携带缝合线40的一端从穿刺伤口侧面的C点穿出,缝合针头224携带缝合线40的另一端从穿刺伤口的侧面的D点穿出。
上述的“穿刺伤口侧面”是指,将穿刺伤口看作孔洞,孔洞上方为体外,孔洞下方为体内,孔洞周围为人体组织,穿刺伤口的侧面是指孔洞的侧壁,穿刺伤口两侧的人体组织是指孔洞周围的人体组织。
较佳地,上述A、B两点所在的位置位于患者的筋膜层底层,从该处缝合更有利于穿刺伤口的愈合。
缝合针头214和224各自进入穿刺芯杆11的管壁上设置的针头接收件内,针头接收件设置于穿刺芯杆11管壁与C点和D点对应之处,针头接收件使缝合针头214和224固定。通过操作柄等使驱动件211沿穿刺芯杆11的轴向从下向上移动,使得齿条逐渐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直至第一位置,而由于驱动件211(即齿条)驱动齿轮212和222转动,则此时齿轮212和222的旋转方向与驱动件211从上向下移动时相反,由于缝合针头214和224已被针头接收件固定,又由于缝合臂213和缝合针头214为可拆卸连接,缝合臂223和缝合针头224为可拆卸连接,则缝合臂213在撤回的过程中,与缝合针头214发生分离,缝合臂223也与缝合针头224分离,自此,缝合臂213从C点撤回至A点,直至完全缩回杆内腔中,同样地,缝合臂223从D点撤回至B点,直至完全缩回至杆内腔中。请参照图13,接着,沿着穿刺芯杆11的轴向使穿刺芯组件从下向上移动,直至将穿刺芯组件拔出体外,在穿刺芯组件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缝合针头214和224位于穿刺芯杆11的针头接收件内,使得缝合线40的两端跟随两个缝合针头移动,穿刺伤口下方的缝合线40的所述其余部分被抽动并逐渐缩短,造成了穿刺伤口的收紧,最终在收紧的穿刺伤口上方将缝合线40打结,剪去多余的缝合线40,则穿刺伤口缝合完成。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14~17,以下对缝合件21作详细描述,由于缝合件22结构相同,不作赘述。
驱动件211包括一位于两个支撑件之间的移动块2111,移动块2111沿着穿刺芯杆11的径向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具有三个典型的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分别对应缝合臂213旋转0°、90°和旋转180°所形成的状态;移动块2111包括面对第一支撑件31的前面2111a和面对第二支撑件32的后面(图中未示出);移动块211上开设两个对称的通孔21111和21112。
传动件包括转动臂212,转动臂212包括第一转动臂2121和第二转动臂2122,第一转动臂2121的一端与移动块211可旋转地连接,第一转动臂2121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臂2122可旋转地连接。第一转动臂2121的形状为非直线,比如可以为折线状或者圆弧状。
第一转动臂2121包括第一转动臂本体2121a和第一突出轴2121b、第二突出轴2121c。第一突出轴2121b为第一转动臂本体2121a的一端向移动块2111的通孔21111凸伸形成,第二突出轴2121c为第一转动臂本体2121a的另一端向第二转动臂2122中部开设的通孔(未标号)凸伸形成。当移动块2111沿着穿刺芯杆11的轴向移动时,移动块2111给予第一突出轴2121b外力,使得第一突出轴2121b带动第一转动臂本体2121a移动,从而带动第二突出轴2121c移动。第二支撑件32向第一支撑件31凸伸形成枢转轴2123,枢转轴2123的轴向垂直于穿刺芯杆11的轴向。第二转动臂2122为非直线状,其一端与所述枢转轴2123可枢转地连接,另一端向直臂2131的限位槽21311内凸伸形成第三突出轴2122a。由于第二转动臂2122与枢转轴2123可枢转地连接,当第二突出轴2121c移动时,带动第二转动臂2122枢转,从而带动第三突出轴2122a在限位槽21311内移动。
以上是缝合件21对应的传动件的结构,缝合件22对应的传动件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在此不赘述,以下描述缝合件21的结构,缝合件22的结构同样不作赘述。
缝合臂213包括与第二转动臂2122连接的直臂2131、与直臂2131的一端固定的弯臂2132。直臂2131的另一端与支撑轴2134可转动地连接,支撑轴2134由第二支撑件32向第一支撑件31延伸形成,直臂2131的另一端形成为支撑环2133并套设于支撑轴2134,使得直臂2131可围绕支撑轴2134作枢转运动。直臂2131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开设限位槽21311,第二转动臂2122的第三突出轴2122a位于限位槽21311内,当第三突出轴2122a在限位槽21311内移动时带动直臂2131围绕支撑轴2134枢转。
较佳地,第二转动臂2122包括面对第一支撑件31的前表面(未标号)和面对第二支撑件32的后表面(图中未示出),为了节省空间,第三突出轴2122a位于第二转动臂2122的后表面(图中未示出),直臂2131也面对第二转动臂2122的后表面(图中未示出),使得直臂2131位于第二转动臂2122与第二支撑件32之间。
较佳地,支撑轴2134上也设置支撑轴补强机构(图中未示出),位于支撑环2133与第二支撑件32之间,其也为半圆柱体,其包括外圆周面、内圆周面、位于上述两个面之间的两个侧面、两个底面,内圆周面与支撑轴2134的外表面接触,一个侧面与第二支撑件32一体成型,另一个侧面与支撑环2133接触,支撑轴补强结构的作用与实施例一中旋转轴补强结构2122作用相同,在此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弯臂2132的结构、弯臂2132与直臂2131的连接结构、缝合针头214的结构、缝合针头214与弯臂2132的连接结构、缝合线40与缝合针头214的连接结构皆可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中,缝合件21和缝合件22共用同一个移动块2111,且两者的结构和运动路线皆关于移动块2111对称。
以上为本实施例中缝合组件20的结构描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穿刺芯组件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当移动块2111位于第一位置,缝合组件20并未旋转,缝合件21中的第三突出轴2122a位于直臂2131的限位槽21311内靠近弯臂2132的一端,此时直臂2131的长度方向与水平向平行,缝合臂213皆容置于杆内腔中,同样,缝合件22的第三突出轴2222a位于直臂2231的限位槽22311靠近弯臂2232的一端,缝合臂223也皆容置于杆内腔中;
当需要缝合组件20运动时,驱使移动块2111移动,随着移动块2111的移动,缝合件21的第一突出轴2121b受到移动块2111给予的力而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臂本体2121a移动,在第一转动臂本体2121a的另一端的第二突出轴2121c也跟随移动,同时给予第二转动臂2122外力,使得第二转动臂2122围绕枢转轴2123旋转,第二转动臂2122端部的第三突出轴2122a在限位槽21311内移动,使得直臂2131围绕支撑轴2134作枢转运动,同样,缝合件22的第一突出轴2221b也受到移动块2111给予的力而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臂2221移动,在第一转动臂2221的另一端的第二突出轴2221c也跟随移动,同时给予第二转动臂2222外力,使得第二转动臂2222围绕枢转轴2223旋转,第二转动臂2222端部的第三突出轴2222a在限位槽22311内移动,使得直臂2231围绕支撑轴2234作枢转运动。直至缝合臂213和223旋转了90°,此时移动块2111运动至第二位置,直臂2131、2231位于竖直方向,弯臂2132、2232已经运动至杆内腔外,缝合针头214和人体穿刺伤口一侧的人体组织的A点接触,缝合针头224与穿刺伤口另一侧的人体组织的B点接触。缝合臂213和223继续旋转,缝合线40的一端跟随缝合针头214从A点刺入人体组织,同时,缝合线40的另一端跟随缝合针头224从B点刺入人体组织;随着缝合臂213和223继续旋转,缝合针头214和224带动缝合线40的两端在人体组织内移动;当移动块2111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直臂2131和2231旋转至旋转的角度极限180°,此时两个直臂2131和2231的再次位于水平方向,但直臂2131和22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弯臂2132和2232的全部位于杆内腔外,缝合针头214携带缝合线40的一端从穿刺伤口侧面的C点穿出,缝合针头224携带缝合线40的另一端从穿刺伤口的侧面的D点穿出。
上述的“穿刺伤口侧面”是指,将穿刺伤口看作孔洞,孔洞上方为体外,孔洞下方为体内,孔洞周围为人体组织,穿刺伤口的侧面是指孔洞的侧壁,穿刺伤口两侧的人体组织是指孔洞周围的人体组织。
较佳地,上述A、B两点所在的位置位于患者的筋膜层底层,从该处缝合更有利于穿刺伤口的愈合。
缝合针头214和224各自进入穿刺芯杆11的管壁上设置的针头接收件内,针头接收件设置于穿刺芯杆11管壁的、与C点和D点对应之处,针头接收件使缝合针头214和224固定。通过驱使移动块2111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直至第一位置,使得缝合臂213和223旋转,但旋转方向与移动块211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缝合臂213和223的旋转方向相反,使得缝合臂213和223原路撤回。由于缝合针头214和224已被针头接收件固定,又由于缝合臂213和缝合针头214为可拆卸连接,缝合臂223和缝合针头224为可拆卸连接,则缝合臂213在撤回的过程中,与缝合针头214发生分离,缝合臂223也与缝合针头224分离,自此,缝合臂213从C点撤回至A点,直至完全缩回杆内腔中,同样地,缝合臂223从D点撤回至B点,直至完全缩回至杆内腔中。接着,沿着穿刺芯杆11的轴向使穿刺芯组件从下向上移动,直至将穿刺芯组件拔出体外,在穿刺芯组件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缝合针头214和224位于穿刺芯杆11的针头接收件内,使得缝合线40的两端跟随两个缝合针头移动,缝合线40在穿刺伤口下方的部分被抽动并逐渐缩短,造成了穿刺伤口的收紧,最终在收紧的穿刺伤口上方将缝合线40打结,剪去多余的缝合线40,则穿刺伤口缝合完成。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穿刺芯组件,包括穿刺组件、支撑组件和缝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穿刺尖端和穿刺芯杆;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穿刺尖端,所述缝合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接;
所述穿刺芯杆具有杆内腔,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缝合组件容置于所述杆内腔中;
所述缝合组件包括驱动件、被驱动件驱动的传动件、和与所述传动件固定连接或可转动地连接的缝合件;所述缝合件包括缝合臂、和固定于所述缝合臂一端的缝合针头,所述缝合针头包括用于拴系缝合线的系线部,所述系线部为贯穿所述缝合针头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针头包括针尖部、与针尖部一体成型的针体部,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针尖部和所述针体部的交界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部为一圆锥体,所述圆锥体的锥顶的正投影得到的角度小于3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部为一圆柱体,所述通孔沿着自身轴向贯穿所述缝合针头,所述通孔的轴向垂直于所述针体部的轴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部开设有容纳孔,所述缝合臂的所述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纳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齿条;所述传动件包括旋转轴和齿轮,所述齿轮套设于所述旋转轴,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支撑组件;所述缝合臂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轴相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移动块;所述传动件包括转动臂,所述转动臂与所述移动块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有支撑轴和枢转轴,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枢转轴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缝合臂与所述支撑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动臂与所述缝合臂可移动地连接。
9.一种穿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套管组件及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穿刺芯组件,所述穿刺芯组件可伸入所述穿刺套管组件中。
CN201811647999.3A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Pending CN1113747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7999.3A CN111374737A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7999.3A CN111374737A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4737A true CN111374737A (zh) 2020-07-07

Family

ID=71213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47999.3A Pending CN111374737A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7473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21369A1 (zh) * 2019-05-02 2020-11-05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具有穿刺芯组件的穿刺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7321A (en) * 1993-07-14 1996-06-18 United States Surgical Corporation Instrument for closing trocar puncture wounds
US5578044A (en) * 1992-09-04 1996-11-26 Laurus Medical Corporation Endoscopic suture system
US20030028201A1 (en) * 2001-05-04 2003-02-06 Francis Navarro Instrument for closing, by subcutaneous suturing, an orifice made in the abdominal wall of a patient
JP2005161050A (ja) * 2003-12-01 2005-06-23 Shoshi Sho 内視鏡用処置具
CN106974706A (zh) * 2017-03-30 2017-07-25 盛君玉 带缝合功能的穿刺鞘
CN107518924A (zh) * 2016-06-20 2017-12-29 柯惠Lp公司 手术闭合装置及方法
CN108261227A (zh) * 2016-12-30 2018-07-10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CN108392236A (zh) * 2017-02-06 2018-08-14 柯惠Lp公司 手术伤口封闭设备
CN108882928A (zh) * 2015-11-12 2018-11-23 瑟吉玛蒂克斯公司 具有剥离板的腹腔镜缝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8044A (en) * 1992-09-04 1996-11-26 Laurus Medical Corporation Endoscopic suture system
US5527321A (en) * 1993-07-14 1996-06-18 United States Surgical Corporation Instrument for closing trocar puncture wounds
US20030028201A1 (en) * 2001-05-04 2003-02-06 Francis Navarro Instrument for closing, by subcutaneous suturing, an orifice made in the abdominal wall of a patient
JP2005161050A (ja) * 2003-12-01 2005-06-23 Shoshi Sho 内視鏡用処置具
CN108882928A (zh) * 2015-11-12 2018-11-23 瑟吉玛蒂克斯公司 具有剥离板的腹腔镜缝合装置
CN107518924A (zh) * 2016-06-20 2017-12-29 柯惠Lp公司 手术闭合装置及方法
CN108261227A (zh) * 2016-12-30 2018-07-10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CN108392236A (zh) * 2017-02-06 2018-08-14 柯惠Lp公司 手术伤口封闭设备
CN106974706A (zh) * 2017-03-30 2017-07-25 盛君玉 带缝合功能的穿刺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21369A1 (zh) * 2019-05-02 2020-11-05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具有穿刺芯组件的穿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5856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delivery
JP6166662B2 (ja) 回転針を用いた皮膚縫合装置
EP1196093B1 (en) Suturing device
US5356424A (en) Laparoscopic suturing device
US5350385A (en) Surgical stab wound closure device and method
CN108261227B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US10966708B2 (en) Stitching end effector
CN108652711B (zh) 具有缝合功能的穿刺芯组件及其穿刺器
EP3563775B1 (en) Port site closure instrument
CN109793557B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CN111374738A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CN111374737A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CN108261228B (zh) 一种穿刺器
CN109199546B (zh) 具有缝合功能的穿刺芯组件及其穿刺器
CN109984810B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CN109303595B (zh) 一种带缝合功能的穿刺器
CA2752043A1 (en) A self suturing trocar
CN109199481B (zh) 用于缝合穿刺孔的缝合组件
CN109984783B (zh) 一种缝合孔的缝合组件
CN109793556B (zh) 一种高度调节装置
CN218105953U (zh) 一种腹腔穿刺缝合器
CN114521931B (zh) 一种用于闭合血管伤口的系统及方法
CN115337061A (zh) 一种用于腹腔镜手术切口的微创筋膜缝合器
CN109984811B (zh) 一种控制装置
EP3711683A2 (en) Laparoscopic purse string sutur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