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3720B - 一种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73720B CN111373720B CN201880074932.7A CN201880074932A CN111373720B CN 111373720 B CN111373720 B CN 111373720B CN 201880074932 A CN201880074932 A CN 201880074932A CN 111373720 B CN111373720 B CN 1113737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sliding
- elastic sheet
- elastic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sliding enclosures, e.g. sliding keyboard or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7—Sliding mechanism with one degree of freed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可减小终端内滑动结构的厚度和重量,简化生产和装配工艺。该终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滑盖和第二滑盖,以及在第一滑盖和第二滑盖之间设置的滑动结构;该滑动结构包括能够沿滑动方向相对滑动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其中,第一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弹片,第二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弹片;第二基板与第二滑盖的外壳固定,该外壳包括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二侧边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沿该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凹槽,第二表面沿该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凹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滑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机械活动件。通过滑轨,能够实现设备的打开与收起。传统的滑盖手机中一般也是通过设置滑动结构实现上滑盖与下滑盖之间的相对滑动过程。
图1为现有的一种滑盖手机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手机的上滑盖120与下滑盖140设置有滑动结构,上滑盖120与下滑盖140可以通过该滑动结构相对滑动,当上滑盖120和下滑盖140滑动打开时,键盘可以露出来供用户使用。
如图2所示,上述滑动结构通常包括与上滑盖120固定的上滑板201、与下滑盖140固定的下滑板202以及设置在上滑板201和下滑板202之间的助力弹簧(图2中未示出)。助力弹簧虽然能够使滑动结构的滑动过程更加流畅,但助力弹簧的存在增加了整个滑动结构的厚度和重量,同时增加了上述滑动结构在生产、装配时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可减小终端内滑动结构的厚度和重量,并简化了滑动结构的生产和装配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滑盖和第二滑盖,以及在第一滑盖和第二滑盖之间设置的滑动结构;该滑动结构包括能够沿滑动方向相对滑动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与该滑动方向平行;其中,第一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弹片,第二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弹片;第二基板与第二滑盖的外壳固定,该外壳包括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二侧边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沿该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凹槽,第二表面沿该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凹槽,这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与这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一一对应。
这样一来,通过在第一基板的两侧边上设置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使得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滑动时可带动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分别与外壳接触后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形变后产生的弹力可以保证整个滑动过程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不会随意滑动,从而提高了整个滑盖式终端的稳定性。
同时,外壳上的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在滑动过程中还起到了限位作用。这样一来,无需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额外设置助力弹簧和限位结构,从而可降低整个终端的厚度和重量,终端的生产工艺和装配工艺的难度也相应降低。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当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滑动时,第一弹片在上述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之间与第一表面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同时,第二弹片在上述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之间与第二表面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形变后产生的弹力可以保证整个滑动过程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不会随意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一弹片包括第一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接收到指向第二侧边的作用力时产生弹性形变;第二弹片包括第二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接收到指向第一侧边的作用力时产生弹性形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一弹性部件为V形或弧形;第二弹性部件为V形或弧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一限位凹槽的形状与第一弹片的形状对应;第二限位凹槽的形状与第二弹片的形状对应,使得第一弹片可以被固定在第一限位凹槽中,第二弹片可以被固定在第二限位凹槽中,对滑动过程起到限位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弹片被固定在一个第一限位凹槽内,第二弹片被固定在对应的第二限位凹槽内;
当第一基板带动第一弹片从第一限位凹槽滑出,并带动第二弹片从第二限位凹槽滑出后,第一弹片与第一表面挤压产生弹性形变,第二弹片与第二表面挤压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基板被固定在该外壳内;
当第一基板带动第一弹片滑入另一第一限位凹槽,并带动第二弹片滑入另一第二限位凹槽后,第一弹片被固定在另一第一限位凹槽内并恢复形变,第二弹片被固定在另一第二限位凹槽内并恢复形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之间的表面为第一凸起面,上述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之间的表面为第二凸起面,第一凸起面和第二凸起面均向第一基板内部凸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一凸起面为弧面或V形表面;第二凸起面为弧面或V形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一凸起面的顶点位于该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之间的中垂线上;第二凸起面的顶点位于该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之间的中垂线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滑动过程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一弹片从一个第一限位凹槽滑动至第一凸起面顶点,以及第二弹片从对应的一个第二限位凹槽滑动至第二凸起面顶点,第二阶段包括:第一弹片从第一凸起面顶点滑动至另一个第一限位凹槽,以及第二弹片从第二凸起面顶点滑动至另一个第二限位凹槽;
在第一阶段中,第一弹片与第一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大,第二弹片与第二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大,使得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滑动阻力越来越大;
在第二阶段中,第一弹片与第一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逐渐恢复,第二弹片与第二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逐渐恢复,并对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滑动提供助力。
也就是说,当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滑动时,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与壳体的第一凸起面接触时先被压缩以积聚弹力,而后又释放该弹力以提供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滑动时的助力,从而提高用户在滑动终端的上下滑盖时感受到的滑动手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该滑动结构的厚度不大于1.2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一滑盖为终端的上滑盖,第二滑盖为终端的下滑盖;第一基板与该上滑盖固定,第二基板与该下滑盖固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终端中各部件的名字对设备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部件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部件的功能和本申请的实施例类似,即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滑盖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滑盖手机内滑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动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滑动时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滑动时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滑动结构可以包含在终端中。通过该滑动结构,可以实现终端的一部分相对于终端的另一部分进行滑动。其中,所述的终端例如可以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数码相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导航装置、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或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等。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动结构包括能够相对滑动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可与终端的第一滑盖固定,第二基板可与终端的第二滑盖固定,这样,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相对滑动时可带动终端的第一滑盖和第二滑盖相对滑动。
以下实施例中均以第一滑盖为终端的上滑盖,第二滑盖为终端的下滑盖,第一基板为滑动结构的上基板,第二基板为滑动结构的下基板举例说明。此时,第一基板为与上滑盖固定的上基板,第二基板为与下滑盖固定的下基板。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滑盖设置为终端的下滑盖,将第二滑盖设置为终端的上滑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示例性的,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该滑动结构包括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上基板301可与终端的上滑盖固定,下基板302可与终端的下滑盖固定。
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之间可以通过滑轨和滑槽的配合实现相对滑动。例如,可以在下基板302相对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滑轨,相应的,可以在上基板301中与上述两个侧边分别对应的侧边上设置滑槽(例如工字型滑槽或h型滑槽)。这样,将下基板302上的滑轨分别插入上基板301上的滑槽后,滑槽和滑轨互相配合可使得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之间能够相对滑动。
当然,也可以在下基板302上设置滑槽,并在上基板301上设置滑轨,以实现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之间的相对滑动。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终端中各个部件的结构来选择各个滑槽和各个滑轨的数目、位置和大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仍如图3A所示,上述上基板301的第一侧边303上设置有第一凹槽304,与第一侧边303相对的第二侧边305上设置有第二凹槽306。第一侧边303(或第二侧边305)与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相对滑动时的滑动方向平行。
并且,第一凹槽304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弹片307,第二凹槽306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弹片308。其中,弹片的特点是:只在一个方向(即最小刚度平面)上容易弯曲,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拉伸刚度和弯曲刚度。本申请中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均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容易弯曲。例如,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接收到指向上述第二侧边305的力后可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第二弹片308的弹性部件接收到指向上述第一侧边303的力后也可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
示例性的,如图3B中的(a)所示,以上述第一弹片307举例,第一弹片307中可包括V形的弹性部件a,并且,该V形的弹性部件a开口均指向上基板301内部。或者,如图3B中的(b)所示,上述第一弹片307(或第二弹片308)中的弹性部件也可以是弧形等形状(即弹性部件b),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当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相对滑动时,上述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的弹性部件会被压缩而产生弹性形变,此时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在上基板301所在的平面内被施加了一个指向上基板301内部的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可完成上基板301向顶部或向底部的滑动过程。一般而言,底部指的是靠近终端底部的位置,顶部指的是靠近终端顶部的位置。终端的底部和顶部一般指的是当终端被用户正常使用时的底部和顶部。
以第一弹片307举例,如图4中的(a)所示,可向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a施加一个指向终端顶部的第一作用力F1,第一作用力F1可被分解为在x轴上的第一分力F1(x)以及在y轴上的第二分力F1(y)。响应于第一分力F1(x),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a沿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弹性部件a内积聚弹力。又因为第二分力F1(y)指向顶部,因而可产生推动上基板301向终端顶部滑动的助力。
相应的,如图4中的(b)所示,可向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a施加一个指向终端底部的第二作用力F2,第二作用力F2可被分解为在x轴上的第一分力F2(x)以及在y轴上的第二分力F2(y)。响应于第二分力F2(x),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a沿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弹性部件a内积聚弹力。又因为第二分力F2(y)指向底部,因而可产生推动上基板301向终端底部滑动的助力。
又或者,如图4中的(c)所示,可向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a施加一个与滑动方向垂直(即在x轴上)的第三作用力F3,此时第三作用力F3在y轴上没有分量。而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a响应于x轴上的第三作用力F3,可沿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弹性部件a内积聚弹力。后续,当弹性部件a内积聚的弹力被释放时,释放出的弹力可推动上基板301向终端顶部或底部滑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A所示的滑动结构,如图5所示,该滑动结构还包括用于固定下基板302的壳体501。例如,该壳体501可以是终端中下滑盖的后壳。壳体501可以包裹住下基板302远离上基板301的表面,以及下基板302的各个侧边。那么,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装配完成后,可装配壳体501与下基板302。此时,壳体501中与上述第一侧边303相对的表面为第一表面502,壳体501中与上述第二侧边305相对的表面为第二表面503。
其中,第一表面502上沿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凹槽504(例如,凹槽504a和凹槽504b),第二表面503上沿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凹槽505(例如,凹槽505a和凹槽505b)。每个第一限位凹槽504的位置可与一个第二限位凹槽505的位置相对应。每个第一限位凹槽504的形状可与第一弹片307的形状相对应,每个第二限位凹槽505的形状可与第二弹片308的形状相对应。两个第一限位凹槽504(或两个第二限位凹槽505)之间的距离为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之间的最大滑动距离。
在初始状态下,第一侧边303上的第一弹片307被固定在第一限位凹槽(例如凹槽504a)内,第二侧边305上的第二弹片308被固定在与第一限位凹槽对应的第二限位凹槽(例如凹槽505a)内。此时,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均未发生弹性形变。
当用户向上滑盖施加一个向下滑动的力时,上滑盖会相对于下滑盖开始向下滑动,此时,上滑盖会带动上基板301相对于下基板302朝向凹槽504b和凹槽505b滑动,进而带动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从凹槽504a和凹槽505a内滑出。
此时,如图6所示,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从凹槽504a滑出后与第一表面502相挤压产生形变,结合图4中的(c)所示,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与第一表面502产生挤压后,相当于对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在x轴上施加了上述第三作用力F3,使得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弹片307为了恢复该弹性形变,会同时向第一表面502施加一个与第三作用力F3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作用力。类似的,仍如图6所示,第二弹片308的弹性部件从凹槽505a滑出后也会与第二表面503相挤压产生形变,同样也在x轴上产生了两个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作用力。因此,上基板301向底部滑动时被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在垂直于滑动方向(即x轴)上产生的两组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作用力阻挡,使得整个上基板301能够稳定的被固定在下基板302上,不会因为重力、晃动等作用随意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当用户继续向上基板301施加向下滑动的作用力时,上基板301向下滑动并带动第一弹片307滑动至凹槽504b,且带动第二弹片308滑动至凹槽505b。此时,第一弹片307积聚的弹力被释放后恢复弹性形变,并被固定在凹槽504b中,同样,第二弹片308积聚的弹力也被释放后恢复弹性形变,并被固定在凹槽505b中,完成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之间的整个滑动过程。
如果用户希望上基板301相对于下基板302从凹槽504b(或凹槽505b)滑动至凹槽504a(或凹槽505a),则用户可向上基板301施加一个向上滑动的作用力。此时,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的滑动过程与图5-图7所示的过程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其中,用户向上基板301(或下基板302)施加的作用力实际上可以认为是用户向终端的上滑盖或下滑盖施加的作用力。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上基板301的两侧边上设置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使得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相对滑动时可带动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分别与外壳501相互作用,保证整个滑动过程中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之间不会随意滑动,提高了滑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外壳501上的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在滑动过程中还起到了限位作用。这样一来,无需在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之间额外设置助力弹簧和限位结构,从而可降低整个滑动结构乃至整个终端的厚度和重量,滑动结构的生产工艺和装配工艺的难度也将降低。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图7所示的滑动结构,如图8A所示,还可以将上述第一表面502中凹槽504a和凹槽504b之间的表面设置为凸起的第一凸起面801。第一凸起面801向上基板301(或下基板302)的内部凸起。同样,还可以将上述第二表面503中凹槽505a和凹槽505b之间设置为第二凸起面802,第二凸起面802也向上基板301(或下基板302)的内部凸起。示例性的,第一凸起面801的顶点可以位于凹槽504a和凹槽504b之间的中垂线上,第二凸起面802的顶点可以位于凹槽505a和凹槽505b之间的中垂线上。
如图8B所示,以第一凸起面801举例,第一凸起面801可以是图8B中的(a)所示的弧面,或者,如图8B中的(b)所示,第一凸起面801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角度的两个平面组成的V形凸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相对滑动时,上基板301上的第一弹片307与第一凸起面801接触挤压,上基板301上的第二弹片308与第二凸起面802接触挤压。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之间的整个滑动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限位凹槽滑动至凸起面顶点的第一阶段,另一个是从凸起面顶点滑动至另一限位凹槽的第二阶段。
以上基板301带动第一弹片307从凹槽504a向凹槽504b滑动举例。如图9中的(a)所示,在初始状态下,第一侧边303上的第一弹片307被固定在凹槽504a内。当用户希望上基板301相对于下基板302向底部滑动时,可向上基板301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上基板301向底部开始滑动,并带动第一侧边303上的第一弹片307从凹槽504a内滑出。如图9中的(b)所示,第一弹片307从凹槽504a滑出后与第一凸起面801第一凸起面801接触并发生挤压。此时,结合图4中的(a)所示,第一凸起面801对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施加的作用力相当于上述第一作用力F1,使得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产生弹性形变。同时,为了恢复形变,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也会对第一凸起面801施加一个与第一作用力F1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那么,在滑动至第一凸起面801第一凸起面801顶点的第一阶段内,由于第一弹片307与第一凸起面801第一凸起面801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因此,第一弹片307中弹性部件被挤压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第一弹片307中弹性部件产生的弹性形变也越来越大。此时,上基板301向底部滑动时逐渐被垂直于滑动方向(即x轴)上积聚的弹力阻挡,并且阻力越来越大,用户需要增大向上基板301上施加的向下的作用力。如图9中的(c)所示,在用户施加的作用力的带动下,上基板301可继续带动第一弹片307滑动至第一凸起面801第一凸起面801顶点,完成整个滑动过程的第一阶段。
在滑动过程的第二阶段中,如图10中的(a)-(b)所示,上基板301带动第一弹片307从第一凸起面801顶点向凹槽504b滑动时,结合图4中的(b)所示,第一凸起面801对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施加的作用力相当于上述第二作用力F2,使得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产生弹性形变。同时,为了恢复形变,第一弹片307的弹性部件也会对第一凸起面801施加一个与第二作用力F2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在第二阶段中,由于第一弹片307与第一凸起面801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因此,第一弹片307中弹性部件被挤压的程度越来越小,第一弹片307中弹性部件产生的弹性形变也越来越小,即第一弹片307中弹性部件的弹性形变逐渐恢复。此时,第一弹片307中弹性部件内积聚的弹力被逐渐释放,从而带动上基板301向底部滑动。即在第二阶段中,第一弹片307释放的弹力可在滑动方向上为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之间的相对滑动提供助力,用户只需在上基板301上向下施加较小的力甚至不施加力即可使得上基板301向底部滑动。当第二阶段结束时,如图10中的(c)所示,第一侧边303上的第一弹片307恢复形变,并被固定在凹槽505a内。
也就是说,当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相对滑动时,上基板301上的第一弹片307与壳体501的第一凸起面801接触时先被压缩以积聚弹力,而后又释放该弹力以提供上基板301与下基板302相对滑动时的助力,从而提高用户在滑动上基板301或下基板302时感受到的滑动手感。同时,无需在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之间额外设置助力弹簧和限位结构,可使得整个滑动结构的厚度下降至1.2mm或1.2mm以下。
需要说明说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弹片307从凹槽504a向凹槽504b滑动举例说明的,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片308从凹槽505a向凹槽505b滑动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并且,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从底部向顶部的滑动过程也与上述过程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均以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设置在上基板301上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也可以设置在下基板302上。
示例性的,可以在下基板302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滑槽,在与上基板301对应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滑轨。这样,将上基板301的滑轨分别插入下基板302的滑槽后,滑槽和滑轨互相配合可使得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之间能够相对滑动。与图3A-图10类似的,可以在上述下基板302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第一凹槽305和第二凹槽306,并在第一凹槽305的开口处设置第一弹片307,在第二凹槽306的开口处设置第二弹片308。
并且,可在用于固定上基板301的壳体1001(图中未示出)上设置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二限位凹槽,使得下基板302上的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可与壳体1001相互配合,实现滑动过程中的助力和限位等功能。其中,下基板302中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与上述壳体1001相互配合的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中上基板301的第一弹片307和第二弹片308与用于固定下基板302的壳体501相互配合的过程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包含上述滑动结构的终端。如图11所示,该终端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滑盖901和下滑盖902,以及设置在上滑盖901和下滑盖902之间的滑动结构,该滑动结构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滑动结构,能够支持上滑盖901和下滑盖902实现相对滑动。其中,终端的上滑盖901与上述滑动结构中的上基板(例如上述上基板301)固定,终端的下滑盖902与上述滑动结构中的下基板(例如上述下基板302)固定。
从终端的前面板来看,上滑盖901位于下滑盖902的上方。初始状态时,上滑盖901和下滑盖902完全或部分重叠。滑动打开状态时,上滑盖901和下滑盖902在滑动结构903的作用下相对远离,此时上滑盖901和下滑盖902之间重叠部分的面积小于初始状态时上滑盖901和下滑盖902之间的重叠面积。
相对于下滑盖902,所述上滑盖901能够向下或者向上滑动。例如:在初始状态下,上滑盖901能够相对于下滑盖902向下滑动,当上滑盖901向下滑动之后,终端处于滑动打开的状态,在该滑动打开的状态,上滑盖901能够向上滑动以恢复初始状态。或者,在初始状态下,上滑盖901能够相对于下滑盖902向上滑动,当上滑盖901向上滑动之后,终端处于滑动打开的状态,在该滑动打开的状态,上滑盖901能够向下滑动以恢复初始状态。或者,在初始状态下,上滑盖901既能相对于下滑盖902向上滑动,也能相对于下滑盖902向下滑动,并能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示例性的,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爆炸图。如图12所示的,该终端包括显示模组10、前壳20、滑动结构30、后壳40、主板50和电池60。
显示模组10可以包括终端的显示屏。显示屏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终端的各种菜单。显示屏可包括显示面板,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1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机电激光显示(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对于触摸屏的终端,显示模组10还可以包括触控面板,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摸屏上或在触摸屏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终端中的处理器,并能接收该处理器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进一步的,触控面板可覆盖显示面板,当触控面板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终端中的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该处理器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或者集成在一起来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显示模组10与前壳20固定装配。通常情况下,显示模组10这一面为终端的正面;后壳为终端的背面。
滑动结构30包括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上基板301和下基板302能够相对滑动。其中,滑动结构30的具体结构及滑动原理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图3-图9的相关内容,故此处不再赘述。
上基板301与前壳20固定装配。例如:可以通过螺钉将上基板301固定在前壳20上。固定之后,前壳20、显示模组10能够跟随上基板301一起滑动。
下基板302与后壳40固定装配。例如:可以通过螺钉将下基板302固定在后壳40上。后壳40、主板50和电池60固定装配在一起。后壳40、主板50、电池60以及外壳能够跟随下基板302一起滑动。其中,主板50可以为安装了终端所需电路元件的电路板,例如为装了元件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终端的各个组件,仅作举例说明,只是为了说明滑动结构与终端中其它组件的连接关系,并不限定其中各个组件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只要通过本实施例所示的连接关系,能够实现上滑盖和下滑盖之间的滑动即可。每个组件可以有其它的形状和结构,例如显示模组中并未限定显示屏的形状和大小,主板和电池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和结构。
本实施例中,终端的上滑盖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0和前壳20。终端的下滑盖可以包括后壳40。进一步的,下滑盖还可以包括主板50、电池60和外壳。通过滑动结构,上滑盖和下滑盖可以相对滑动。
在其它实施例中,终端的上滑盖可以包括显示模组、前壳、主板和电池,其中,显示模组、前壳、主板、电池和上基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跟随上基板的滑动而滑动;下滑盖包括后壳,其中,后壳和下基板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滑盖和第二滑盖,以及在所述第一滑盖和所述第二滑盖之间设置的滑动结构;
所述滑动结构包括能够沿滑动方向相对滑动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滑动方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弹片,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弹片;
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二滑盖的外壳固定,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滑动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凹槽,所述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与所述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滑动时,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之间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二弹片在所述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之间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包括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接收到指向所述第二侧边的作用力时产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二弹片包括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接收到指向所述第一侧边的作用力时产生弹性形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V形或弧形;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V形或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弹片的形状对应;所述第二限位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弹片的形状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弹片被固定在一个第一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弹片被固定在对应的第二限位凹槽内;
当所述第一基板带动所述第一弹片从该第一限位凹槽滑出,并带动所述第二弹片从该第二限位凹槽滑出后,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一表面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表面挤压产生弹性形变,使得所述第一基板被固定在所述外壳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基板带动所述第一弹片滑入另一第一限位凹槽,并带动所述第二弹片滑入另一第二限位凹槽后,所述第一弹片被固定在该另一第一限位凹槽内并恢复形变,所述第二弹片被固定在该另一第二限位凹槽内并恢复形变。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之间的表面为第一凸起面,所述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之间的表面为第二凸起面,所述第一凸起面和所述第二凸起面均向所述第一基板内部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面为弧面或V形表面;所述第二凸起面为弧面或V形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面的顶点位于所述两个第一限位凹槽之间的中垂线上;所述第二凸起面的顶点位于所述两个第二限位凹槽之间的中垂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滑动过程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述第一阶段包括:所述第一弹片从一个第一限位凹槽滑动至所述第一凸起面顶点,以及所述第二弹片从对应的一个第二限位凹槽滑动至所述第二凸起面顶点,所述第二阶段包括:所述第一弹片从所述第一凸起面顶点滑动至另一个第一限位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弹片从所述第二凸起面顶点滑动至另一个第二限位凹槽;
在所述第一阶段中,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一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大,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大,使得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滑动阻力越来越大;
在所述第二阶段中,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一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逐渐恢复,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凸起面接触时产生的弹性形变逐渐恢复,并对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滑动提供助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的厚度不大于1.2mm。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盖为所述终端的上滑盖,所述第二滑盖为所述终端的下滑盖;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上滑盖固定,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下滑盖固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8/095044 WO2020010496A1 (zh) | 2018-07-09 | 2018-07-09 | 一种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3720A CN111373720A (zh) | 2020-07-03 |
CN111373720B true CN111373720B (zh) | 2021-11-30 |
Family
ID=69142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4932.7A Active CN111373720B (zh) | 2018-07-09 | 2018-07-09 | 一种终端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79652B2 (zh) |
EP (1) | EP3806434B1 (zh) |
CN (1) | CN111373720B (zh) |
WO (1) | WO202001049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04431A1 (en) | 2006-03-01 | 2007-09-06 | Herman Scherling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TW200826606A (en) | 2006-12-06 | 2008-06-16 | Benq Corp | Sliding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CN101272410A (zh) | 2007-03-22 | 2008-09-24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电话及其滑动机构 |
CN201114194Y (zh) | 2007-06-13 | 2008-09-10 | 可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滑盖式通讯终端的弹簧模组 |
TWI358935B (en) * | 2007-09-20 | 2012-02-21 | Asustek Comp Inc | Electronic device and sliding cover structure |
CN101394431A (zh) | 2007-09-20 | 2009-03-25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及滑盖结构 |
KR101403888B1 (ko) * | 2007-12-12 | 2014-06-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자동으로 슬라이딩 되는 휴대 단말기 |
CN101562956A (zh) * | 2008-04-18 | 2009-10-21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滑盖机构及应用该滑盖机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
CN101754621A (zh) | 2008-11-28 | 2010-06-23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滑盖式电子装置 |
TWM367554U (en) * | 2009-06-04 | 2009-10-21 | Quanta Comp Inc | Electronic device and sliding assembly thereof |
CN101932217B (zh) | 2009-06-18 | 2013-08-07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滑盖机构及应用该滑盖机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
CN102026513B (zh) | 2009-09-18 | 2012-09-26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
CN201623934U (zh) | 2010-03-26 | 2010-11-03 |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半自动滑盖装置 |
CN102209446A (zh) | 2010-03-31 | 2011-10-05 | 康准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滑动机构 |
TWM387438U (en) * | 2010-03-31 | 2010-08-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Sliding apparatus |
JP2012104282A (ja) | 2010-11-08 | 2012-05-31 | Fujitsu Ltd |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リント基板モジュール |
TWI402031B (zh) * | 2011-04-01 | 2013-07-11 | Primax Electronics Ltd | 滑動機構 |
-
2018
- 2018-07-09 CN CN201880074932.7A patent/CN111373720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09 EP EP18926316.3A patent/EP3806434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7-09 WO PCT/CN2018/095044 patent/WO2020010496A1/zh unknown
- 2018-07-09 US US17/259,038 patent/US11579652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3720A (zh) | 2020-07-03 |
WO2020010496A1 (zh) | 2020-01-16 |
US20210267074A1 (en) | 2021-08-26 |
US11579652B2 (en) | 2023-02-14 |
EP3806434B1 (en) | 2023-09-06 |
EP3806434A4 (en) | 2021-06-16 |
EP3806434A1 (en) | 2021-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94492B2 (ja) | 操作装置 | |
JP5970248B2 (ja) | 電子機器 | |
CN106339030B (zh) | 输入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JP6055041B1 (ja) | 電子機器 | |
JP2002202855A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JP2017091917A (ja) |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6676635B2 (ja) | 回路基板におけるタッチ入力デバイス | |
CN106354202A (zh) | 输入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10119218B (zh) | 触控模块及具有触控模块的电子计算器 | |
US11556189B1 (en) |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 |
CN111373720B (zh) | 一种终端 | |
US20120250251A1 (en) | Press button and portable computer using the same | |
US1084591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15098061A1 (ja) | 電子機器 | |
CN114077317B (zh) | 触控板模块及模块其电子计算机 | |
CN111837375B (zh) | 一种滑动结构及终端 | |
CN111694454B (zh) |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 |
CN111722733B (zh) |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 |
CN112241210A (zh) | 触摸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摸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 |
CN111142611A (zh) |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 |
JP2013069640A (ja) | スイッチ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217932668U (zh) | 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 |
CN115793843A (zh) | 触控板模块及其电子计算机 | |
TWM655714U (zh) | 輸入裝置 | |
TW571324B (en) | A trigger butt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08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Applicant after: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