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3648A - 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能量传输 - Google Patents

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能量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3648A
CN111373648A CN201780097056.5A CN201780097056A CN111373648A CN 111373648 A CN111373648 A CN 111373648A CN 201780097056 A CN201780097056 A CN 201780097056A CN 111373648 A CN111373648 A CN 111373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er
station
active power
converters
operat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70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索尔纳
J.梅斯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11373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36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7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7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 H02M7/75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757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for high voltage direct transmission lin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9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he static converters being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7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7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 H02M7/7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trol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verter used
    • H02P2201/13DC-link of current link type, e.g. typically for thyristor bridges, having an inductor in series with rectif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流器站(1)和运行变流器站(1)的方法,变流器站具有两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4,5),用于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进行能量传输。在变流器站(1)的第一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4,5)以反向并联连接的方式,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的同一个极(21,23)电连接,变流器(4,5)中的一个作为整流器并且另一个变流器(4,5)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27)上运行。在第二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4,5)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的彼此不同的极(21,23)连接,并且两个变流器(4,5)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27)上运行。在两个运行模式下,通过针对在变流器(4,5)与交流电网(27)之间交换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P12)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在变流器站(1)与交流电网(27)之间交换的站有功功率(P1)。

Description

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能量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进行能量传输的变流器站以及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利用直流电压在远距离上的能量传输,相对于利用交流电压的能量传输,损耗更低并且成本更低,因此在远距离上,经常利用高的直流电压来传输交流电网之间的电能。这种类型的能量传输称为高压直流传输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1
在此,能量传输可以经由单极或者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4
线路)进行。单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2
线路仅具有一个高压线,在该高压线上相对于地电势施加高压。双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3
线路具有两个高压线,其中,在一个高压线上施加相对于地电势为正的高压,并且在另一个高压线上施加相对于地电势为负的高压。下面,将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7
线路的与相同的电压极性相关联的部分,称为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5
线路的极。由此,单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6
线路具有一个极,而双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8
线路具有两个极。
为了将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9
线路与交流电网连接,在交流电网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11
线路的一端之间布置变流器站,在变流器站中,在交流电网的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10
的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之间进行转换。对于与变流器站连接的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112
线路的每个极,变流器站具有变流器,该变流器经常实施为基于晶闸管的线路换向的变流器(LCC=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这些变流器基于在各个阀单元之间相互进行电流换向的原理工作,这些阀单元分别具有一个晶闸管或者串联连接的多个晶闸管。在此,通过电感来维持连续的电流流动。
如果在阀单元的导通时间段期间,电流流动过零,使得在电流换向时接替该阀单元的阀单元被点火之前,流过该阀单元的电流流动已经熄灭,则必须再次点火已经熄灭的阀单元,于是将其称为间歇运行(Lückbetrieb)。这种间歇运行引起高的损耗,并且对变流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运行中最好避免间歇运行。由于该原因,线路换向的变流器以最小电流流动运行,最小电流流动例如约为额定电流的5%到10%,并且在最小电流流动下,肯定不会出现间歇运行。但是这同时意味着,如果在该运行范围内不附加地降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21
直流电压,则每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具有例如约为额定功率的5%至10%的最小传输功率,然而这又意味着损耗增大。
因此,在接通(解封)线路换向的变流器时,在没有其它措施的情况下,在输电网中发生有功功率跳变,有功功率跳变伴随着无功功率跳变。这些功率跳变具有不期望的副作用,并且也造成电压跳变,这种电压跳变在弱交流电网中过大,并且必须通过成本密集的措施来补偿。
使有功功率跳变减小的一种可能性是,在电流保持相同的情况下,降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22
的直流电压,然而这使损耗增大。
在双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23
线路的情况下,还存在如下可能性,即,通过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24
线路的两个极,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传输有功功率,来使有功功率跳变减小。在此,以协调的方式,分别在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25
线路连接的多个变流器站上,两个变流器中的一个作为整流器运行,整流器从与其连接的交流电网汲取变流器有功功率,而另一个变流器作为逆变器运行,逆变器将变流器有功功率传输到交流电网中。在这种情况下,从变流器站传输的站有功功率,是该变流器站的两个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的差。由此,可以使站有功功率小于每个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特别是小于每个变流器的最小传输功率,从而尽管两个变流器至少以其最小传输功率运行,但是可以使有功功率跳变减小。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以下缺点,即,通过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26
线路的两个极传输有功功率,产生了高的传输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给出一种特别是在有功功率跳变方面得到改善的具有线路换向的变流器的变流器站以及运行这种变流器站的方法,该变流器站用于经由双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27
线路进行能量传输。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方法,以及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0的特征的变流器站来解决。
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内容。
在根据本发明的运行变流器站的方法中,变流器站具有两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用于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进行能量传输,在第一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以反向并联连接的方式,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同一个极电连接,变流器中的一个作为整流器在交流电网上运行,并且另一个变流器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上运行。在第二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彼此不同的极连接,并且两个变流器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上运行。在这两个运行模式下,通过针对在变流器与交流电网之间交换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在变流器站与交流电网之间交换的站有功功率。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用于在双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31
线路上运行具有两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的变流器站。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变流器以反向并联连接的方式以单极的方式运行,即,在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32
线路的同一个极上运行。在该运行模式下,变流器中的一个作为整流器在交流电网上运行,即,该变流器从交流电网汲取有功功率。另一个变流器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上运行,即,该变流器将有功功率传输到交流电网中。在第二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以传统的方式运行,在该传统的方式下,两个变流器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彼此不同的极连接,并且两个变流器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上运行。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由于变流器中的一个作为整流器运行,并且另一个变流器作为逆变器运行,因此变流器站与交流电网交换的站有功功率是两个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的差。由此,即使两个变流器至少以其最小传输功率运行,也可以使站有功功率小于每个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特别是小于每个变流器的最小传输功率。特别是,如果两个变流器以相同的变流器有功功率运行,则可以设置为零的站有功功率。因此,第一运行模式尤其适合用于接通和关断变流器站,以减小或者完全避免在接通或者关断时引起的有功功率跳变。由于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在变流器有功功率大的情况下,站有功功率和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33
线路传输的功率可以小,因此第一运行模式还适合用于在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34
设备首次投入运行的过程中,以大的变流器有功功率进行测试,即使交流系统和/或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35
线路尚未设计为用于大功率或者不可用于大功率。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由于两个变流器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运行,因此变流器站与交流电网交换的站有功功率,是两个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的和。因此,该运行模式适合用于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36
线路传输大的有功功率。
在这两个运行模式下,通过针对在变流器与交流电网之间交换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变流器站。在第一运行模式下,针对两个变流器的有功功率预设值通常彼此不同,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一致,特别是为了设置为零的站有功功率,例如为了在没有有功功率跳变的情况下接通或者关断变流器站。在第二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通常以一致的有功功率预设值运行,使得每个变流器有功功率是站有功功率的一半大。然而,在第二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也可以以彼此不同的有功功率预设值运行。
也就是说,除了变流器站的传统的(第二)运行模式之外,在该传统的运行模式下,在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41
线路的不同的极上,两个变流器两者都作为整流器或者都作为逆变器运行,本发明还能够实现另一个(第一)运行模式,在该运行模式下,变流器站以小的站有功功率运行,特别是可以在减小对交流电网的影响的情况下,来接通和关断变流器站。
本发明的一个设计方案设置为,在两个运行模式之间进行运行模式切换时,首先关断两个变流器中的一个,同时将另一个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设置为在运行模式切换之前实现的站有功功率,之后将关断的变流器从在该变流器关断之前与该变流器连接的极分离,并且与另一个极连接,最后接通关断的变流器,并且在改变后的运行模式下,变流器站以与运行模式切换之前相同的站有功功率运行。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使得能够避免由于改变运行模式而引起的站有功功率中的有功功率跳变。
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设置为,预先给定针对站有功功率的阈值,并且对于阈值以下的站有功功率,变流器站以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在阈值以上,变流器站例如以第二运行模式运行。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考虑到第一运行模式尤其适合于小的站有功功率,因为在该运行模式下,站有功功率是两个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的差。特别是,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可以设置小于变流器的最小传输功率的站有功功率,最小传输功率用于避免变流器的间歇运行。在此,阈值例如等于变流器站的变流器的最小传输功率的和,或者大于该和。
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设置为,在以第一运行模式接通变流器站时,通过无级地改变有功功率预设值,站有功功率从接通有功功率开始增加,和/或在以第一运行模式关断变流器站时,通过无级地改变有功功率预设值,站有功功率下降到关断有功功率。在此,接通有功功率和/或关断有功功率特别是可以为零。本发明的这些设计方案能够实现变流器站在没有有功功率跳变的情况下,或者在有功功率跳变相对于传统的运行减小的情况下的软接通和/或关断。
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设置为,为了改变站有功功率的流动方向,变流器站以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其中,通过无级地改变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改变站有功功率。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使得在改变站有功功率的流动方向时,连续地改变站有功功率,并且避免了站有功功率中的有功功率跳变。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进行能量传输的变流器站包括:两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变流器分别可以选择性地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上运行,并且可以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两个极中的每一个电连接;以及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按照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通过针对在变流器与交流电网之间交换的变流器有功功率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由变流器站从交流电网汲取的站有功功率。
根据本发明的变流器站使得能够执行具有上面提到的优点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相对于具有线路换向的变流器的传统的变流器站,仅需要使得两个变流器能够反向并联的电路以及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本发明对反向并联连接的变流器的变流器有功功率进行控制。对于该电路,必要时可以使用变流器站的已经存在的开关设备,其中,在需要的情况下,必须将这些开关设备的绝缘水平提高到高压电势。控制单元的设置例如可以通过对应的编程来实现。因此,相对于具有线路换向的变流器的传统的变流器站,根据本发明的变流器站的附加的硬件开销相对较低。因此,必要时也可以使用本发明来升级已有的具有线路换向的变流器的双极变流器站。
根据本发明的变流器站的一个设计方案设置为,每个变流器可以直接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一个极连接,并且可以通过换极开关与另一个极连接。当变流器站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51
线路与多于一个的另外的变流器站连接(即所谓的多端运行,Multiterminal-Betrieb)时,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52
线路的简单的换极是不可能的,因此经常无论如何都设置有换极开关。
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设置为,交流电网为三相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变流器例如可以具有十二个阀单元,该十二个阀单元以十二脉冲桥电路布置,十二脉冲桥电路由两个六脉冲桥电路构成,其中,每个阀单元特别是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晶闸管。此外,在此,每个变流器可以通过变压器单元与交流电网连接,变压器单元对于交流电网的每一相,具有初级绕组、第一次级绕组和第二次级绕组,其中,初级绕组通过星形电路彼此连接,第一次级绕组通过三角形电路彼此连接,并且第二次级绕组通过星形连接彼此连接。前面提到的本发明的设计方案涉及三相交流电网之间的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61
线路的主流构造。在这些情况下,特别是具有十二脉冲变流器和上面提到的其它特性的变流器站已经得到了证明,其因此也是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然而,应当指出,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提到的类型的三相交流电网和/或变流器,而是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单相交流电网和/或六脉冲变流器。
附图说明
结合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的特性、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实现方式,将变得更清楚并且更容易理解,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在此: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变流器站的电路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63
线路连接的两个变流器站,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64
线路连接的三个变流器站。
在附图中,对彼此对应的部分设置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经由双极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62
线路30进行能量传输的变流器站1的电路图。变流器站1包括两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4、5(LCC=Line CommutatedConverter),线路换向的变流器4、5分别可以在三相交流电网27、28、29上,选择性地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运行。
每个变流器4、5具有十二个阀单元7,这些阀单元7以十二脉冲桥电路26布置,十二脉冲桥电路26由两个六脉冲桥电路26.1、26.2构成。每个阀单元7具有一个晶闸管或者串联或并联连接的多个晶闸管。过电压放电器9与每个阀单元7并联连接。
每个变流器4、5通过变压器单元11与交流电网27连接,变压器单元11对于交流电网27的每一相具有初级绕组13、第一次级绕组15和第二次级绕组17。每个变压器单元11的初级绕组11通过星形电路彼此连接,第一次级绕组15通过三角形电路彼此连接,并且第二次级绕组17通过星形电路彼此连接。
每个第一次级绕组15的每个绕组端部与由六个阀单元7形成的第一六脉冲桥电路26.1连接。每个第二次级绕组17的远离星形电路的星形点19的绕组端部,与由相应的变流器4、5的其它六个阀单元7形成的第二六脉冲桥电路26.2连接。
第一变流器4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71
线路30的第一极21连接。为此,第一变流器4的第二六脉冲桥电路26.2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72
线路30的第一极21连接。第二变流器5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73
线路30的第二极23连接。为此,第二变流器5的第二六脉冲桥电路26.2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74
线路30的第二极23连接。此外,两个变流器4、5经由针对中压设计的变流器连接线25彼此连接。为此,两个变流器4、5的第一六脉冲桥电路26.1与变流器连接线25连接。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变流器站1、2,其在直流侧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75
线路30彼此连接。在交流侧,第一变流器站1与第一交流电网27连接,并且第二变流器站2与第二交流电网28连接。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76
线路30在两个变流器站1、2之间,以第一极21和第二极23以及高压线32、34以双极的方式构造。
每个变流器站1、2像在图1中示出的变流器站1一样构造,其中,每个变流器站1、2的两个变流器4、5中的每个,可以选择性地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77
线路30的两个极21、23中的每个连接。为此,与相应的一个极21、23连接的每个变流器站1、2的输出端,可以经由极连接线36和两个中断开关42,或者经由换极线48、49和两个换极开关38彼此连接。此外,每个变流器站1、2的极连接线36,可以经由重新配置开关40,与变流器站1、2的变流器连接线25连接。变流器站1、2的变流器连接线25经由中压线44彼此连接。每个变流器站1、2具有控制单元46,通过控制单元46来控制变流器站1、2的变流器4、5的阀单元7。
每个变流器站1、2与和其连接的交流电网27、28交换站有功功率P1、P2,其中,Pi表示变流器站i的站有功功率(对于i=1,2)。在此,变流器站i的站有功功率Pi由变流器站i的第一变流器4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i1和变流器站i的第二变流器5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i2得到。在图2中通过箭头示出了每个有功功率流的方向。
在图2中示出的情况下,两个变流器站1、2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一运行模式下运行。在此,每个变流器站1、2的两个变流器4、5,以反向并联连接,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81
线路30的第一极21连接,其中,每个变流器站1、2的第一变流器4直接与第一极21连接,而第二变流器5通过换极开关38与第一极21连接。也就是说,变流器站1、2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分别以单极的方式、即仅在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82
线路30的极21上运行。
每个变流器站1、2的变流器4、5中的一个作为整流器运行,变流器站1、2的另一个变流器4、5作为逆变器运行。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第一变流器站1的第一变流器4作为逆变器运行,这意味着,第一变流器4将变流器有功功率P11传输到第一交流电网27中。第一变流器站1的第二变流器5作为整流器运行,这意味着,第二变流器5从第一交流电网27汲取变流器有功功率P12。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假设P11大于P12,从而第一变流器站1将站有功功率P1=P11-P12传输到第一交流电网27中。
第二变流器站2的第一变流器4作为整流器运行,这意味着,第一变流器4从第二交流电网28汲取变流器有功功率P21。第二变流器站2的第二变流器5作为逆变器运行,这意味着,第二变流器5将变流器有功功率P22传输到第二交流电网28中。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假设P21大于P22,从而第二变流器站2从第二交流电网28汲取站有功功率P2=P21-P22。
借助每个变流器站1、2的控制单元46,通过针对变流器有功功率P11、P12、P21、P22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该变流器站1、2的站有功功率P1、P2。通过针对每个变流器站1、2的两个变流器4、5的相同的有功功率预设值,即对于P11=P12和P21=P22,特别是可以设置为零的站有功功率P1、P2,即P1=0并且P2=0。
此外,在图2中标出了电流I1至I8以及通过箭头示出的其方向,电流I1至I8分别流过第一高压线32、中压线44、两个变流器站1、2的变流器4、5和换极线48、49。在所示出的示例中,例如流过第一变流器站1的第一变流器4的电流I3,被分为流过第一高压线32和换极线48的电流I1、I7。在开头描述的方法中,通过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83
线路30的两个高压线32、34,在站有功功率P1、P2为零的情况下,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传输有功功率,来避免接通或者关断变流器站1、2时的有功功率跳变,相对于开头描述的方法,在此,有利地使由于通过高压线32的电流流动而产生的功率损耗减小。在站有功功率P1、P2为零的特殊情况下,即对于P1=0和P2=0,甚至可以完全避免由于通过高压线32和中压线44的电流I1、I2而产生的功率损耗,因为这些电流I1、I2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为零。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三个变流器站1、2、3,其在直流侧经由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91
线路30彼此连接。在交流侧,第一变流器站1与第一交流电网27连接,第二变流器站2与第二交流电网28连接,并且第三变流器站3与第三交流电网29连接。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92
线路30以第一极21和第二极23以双极的方式构造。变流器站1、2、3经由高压线32、34彼此连接。
像在图1中示出的变流器站1一样,构造每个变流器站1、2、3,其中,每个变流器站1、2、3的两个变流器4、5中的每个,可以选择性地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93
线路30的两个极21、23中的每个连接。为此,分别与极21、23连接的每个变流器站1、2、3的输出端,可以经由极连接线36和两个中断开关42,或者经由换极线48、49和两个换极开关38彼此连接。此外,每个变流器站1、2、3的极连接线36,可以经由重新配置开关40与变流器站1、2、3的变流器连接线25连接,并且在变流器站1、2、3与重新配置开关40的连接线、和变流器站1、2、3的每个变流器4、5之间,具有中断开关42。变流器站1、2、3的变流器连接线25经由中压线44彼此连接。每个变流器站1、2、3具有控制单元46,通过控制单元46来控制变流器站1、2、3的变流器4、5的阀单元7。
每个变流器站1、2、3与和其连接的交流电网27、28、29交换站有功功率P1、P2、P3,其中,Pi表示变流器站i的站有功功率(对于i=1,2,3)。在此,变流器站i的站有功功率Pi,由变流器站i的第一变流器4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i1和变流器站i的第二变流器5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i2得到。再次通过箭头示出每个有功功率流的方向。
第一变流器站1以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在此,第一变流器站1的两个变流器4、5,以反向并联连接的方式,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094
线路30的相同的第一极21连接,其中,第一变流器站1的第一变流器4直接与该第一极21连接,而第一变流器站1的第二变流器5通过换极开关38与第一极21连接。第一变流器4作为逆变器运行,这意味着,第一变流器4将变流器有功功率Pl1传输到第一交流电网27中。第二变流器5作为整流器运行,这意味着,第二变流器5从第一交流电网27汲取变流器有功功率P12。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假设P11大于P12,从而第一变流器站1将站有功功率P1=P11-P12传输到第一交流电网27中。
第二变流器站2和第三变流器站3分别以传统的第二运行模式运行,即,这些变流器站2、3中的每个的两个变流器4、5与
Figure BDA0002499838040000101
线路30的不同的极21、23连接,并且两个变流器4、5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运行。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第二变流器站2的两个变流器4、5作为整流器运行,变流器4、5分别从第二交流电网28汲取变流器有功功率P21和P22。因此,第二变流器站2从第二交流电网28汲取站有功功率P2=P21+P22。
第三变流器站3的两个变流器4、5作为逆变器运行,变流器4、5分别将变流器有功功率P31和P32传输到第三交流电网29中。因此,第三变流器站3将站有功功率P3=P31+P32传输到第三交流电网29中。
借助每个变流器站1、2的控制单元46,通过针对变流器站1、2的变流器4、5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P12、P21、P22、P31、P32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该变流器站1、2的站有功功率P1、P2、P3。
在图2和3中示出的示例中,处于第一运行模式的变流器站1、2、3的站有功功率P1、P2、P3,是变流器站1、2、3的两个变流器4、5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至P32的差。因此,即使两个变流器4、5至少以其最小传输功率运行,也可以使第一运行模式下的站有功功率P1、P2、P3,小于每个变流器4、5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至P32,特别是小于用来防止变流器4、5的间歇运行的最小传输功率。特别是,通过变流器站1、2、3的两个变流器4、5以相同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至P32运行,也可以设置变流器站1、2、3的为零的站有功功率P1、P2、P3。
因此,优选针对变流器站1、2、3的小的站有功功率P1、P2、P3,使用第一运行模式。例如,预先给定针对变流器站1、2、3的站有功功率P1、P2、P3的阈值,并且对于阈值以下的站有功功率P1、P2、P3,变流器站1、2、3以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在此,阈值例如等于变流器站1、2、3的变流器4、5的最小传输功率的和,或者大于该和。对于阈值以上的站有功功率P1、P2、P3,变流器站1、2、3优选以第二运行模式运行。
在变流器站1、2、3的两个运行模式之间进行运行模式切换时,首先关断变流器站1、2、3的两个变流器4、5中的一个,并且同时将另一个变流器4、5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至P32,设置为在运行模式切换之前实现的站有功功率P1、P2、P3。之后,将关断的变流器4、5从在关断变流器4、5之前与变流器4、5连接的极21、23分离,并且与另一个极21、23连接。最后,将关断的变流器4、5再次接通,并且变流器站1、2、3以改变后的运行模式,以与运行模式切换之前相同的站有功功率P1、P2、P3运行。以这种方式,避免由于运行模式的改变引起的站有功功率P1、P2、P3中的有功功率跳变。
特别是,使用第一运行模式来接通以及关断变流器站1、2、3,以便减小或者完全避免由于接通或者关断引起的有功功率跳变。此外,在接通变流器站1、2、3时,处于第一运行模式的变流器站1、2、3的站有功功率P1、P2、P3,优选通过无级地改变针对变流器有功功率P11至P32的有功功率预设值,从接通有功功率开始增加。在关断变流器站1、2、3时,第一运行模式下的站有功功率P1、P2、P3,通过无级地改变针对变流器有功功率P11至P32的有功功率预设值,下降到关断有功功率。在此,接通有功功率和/或关断有功功率特别是可以为零。由此,使得能够在没有有功功率跳变的情况下实现变流器站1、2、3的软接通和关断。
此外,优选使用变流器站1、2、3的第一运行模式,来改变站有功功率P1、P2、P3的流动方向。在此,优选也通过无级地改变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改变站有功功率P1、P2、P3,使得在改变站有功功率P1、P2、P3的流动方向时,也连续地改变站有功功率P1、P2、P3,并且避免站有功功率P1、P2、P3中的有功功率跳变。
虽然在细节上通过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中推导出其它变形方案,而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至3 变流器站
4、5 变流器
7 阀单元
9 过电压放电器
11 变压器单元
13 初级绕组
15、17 次级绕组
19 次级侧星形点
21、23 极
25 变流器连接线
26 十二脉冲桥电路
26.1、26.2 六脉冲桥电路
27至29 交流电网
30 高压直流传输线路
32、34 高压线
36 极连接线
38 换极开关
40 重新配置开关
42 中断开关
44 中压线
46 控制单元
48、49 换极线
I1至I8 电流
P1至P3 站有功功率
P11至P32 变流器有功功率

Claims (15)

1.一种运行变流器站(1)的方法,所述变流器站具有两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4,5),用于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进行能量传输,其中,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4,5)以反向并联连接的方式,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的同一个极(21,23)电连接,变流器(4,5)中的一个作为整流器在交流电网(27)上运行,并且另一个变流器(4,5)作为逆变器在所述交流电网(27)上运行,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两个变流器(4,5)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的彼此不同的极(21,23)连接,并且两个变流器(4,5)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在所述交流电网(27)上运行,
-以及在两个运行模式下,通过针对在变流器(4,5)与所述交流电网(27)之间交换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P12)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在所述变流器站(1)与所述交流电网(27)之间交换的站有功功率(P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运行模式之间进行运行模式切换时,首先关断两个变流器(4,5)中的一个,同时将另一个变流器(4,5)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P12),设置为在运行模式切换之前实现的站有功功率(P1),之后将关断的变流器(4,5)从在其关断之前与其连接的极(21,23)分离,并且与另一个极(21,23)连接,最后接通所述关断的变流器(4,5),并且所述变流器站(1)在改变后的运行模式下,以与运行模式切换之前相同的站有功功率(P1)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预先给定针对站有功功率(P1)的阈值,并且对于所述阈值以下的站有功功率(P1),所述变流器站(1)以所述第一运行模式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阈值以上的站有功功率(P1),所述变流器站(1)以所述第二运行模式运行。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接通所述变流器站(1)时,通过无级地改变所述有功功率预设值,站有功功率(P1)从接通有功功率开始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通有功功率为零。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关断所述变流器站(1)时,通过无级地改变所述有功功率预设值,使站有功功率(P1)下降到关断有功功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断有功功率为零。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为了改变站有功功率(P1)的流动方向,所述变流器站(1)以所述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其中,通过无级地改变所述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改变站有功功率(P1)。
10.一种变流器站(1),用于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进行能量传输,所述变流器站(1)包括:
-两个线路换向的变流器(4,5),所述变流器分别能够选择性地作为整流器或者作为逆变器在交流电网(27)上运行,并且能够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的两个极(21,23)中的每一个电连接,
-以及控制单元(46),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按照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通过针对在所述变流器(4,5)与所述交流电网(27)之间交换的变流器有功功率(P11,P12)的有功功率预设值,来控制由所述变流器站(1)从所述交流电网(27)汲取的站有功功率(P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流器站(1),
其特征在于,
每个变流器(4、5)能够直接与高压直流传输线路(30)的一个极(21,23)连接,并且能够通过换极线(48,49)和换极开关(38),或者通过极连接线(36)和中断开关(42)与另一个极(21、23)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流器站(1),
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电网(27)为三相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流器站(1),
其特征在于,
每个变流器(4,5)具有十二个阀单元(7),所述阀单元以十二脉冲桥电路(26)布置,所述十二脉冲桥电路由两个六脉冲桥电路(26.1,26.2)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流器站(1),
其特征在于,
每个阀单元(7)具有至少一个晶闸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器站(1),
其特征在于,
每个变流器(4,5)通过变压器单元(11)与所述交流电网(27)连接,所述变压器单元对于所述交流电网(27)的每一相,具有初级绕组(13)、第一次级绕组(15)和第二次级绕组(17),其中,所述初级绕组(13)通过星形电路彼此连接,所述第一次级绕组(15)通过三角形电路彼此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次级绕组(17)通过星形电路彼此连接。
CN201780097056.5A 2017-11-22 2017-11-22 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能量传输 Pending CN1113736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7/080108 WO2019101306A1 (de) 2017-11-22 2017-11-22 Energieübertragung über eine bipolare hochspannungs-gleichstrom-übertragungsstreck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3648A true CN111373648A (zh) 2020-07-03

Family

ID=60702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7056.5A Pending CN111373648A (zh) 2017-11-22 2017-11-22 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能量传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1645B2 (zh)
EP (1) EP3695504A1 (zh)
CN (1) CN111373648A (zh)
CA (1) CA3081773C (zh)
WO (1) WO2019101306A1 (zh)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8419A (en) * 1974-03-15 1976-07-06 Allmanna Svenska Elektriska Aktiebolaget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JPH09200957A (ja) * 1996-01-22 1997-07-3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交直変換器の制御装置
JPH1141821A (ja) * 1997-07-18 1999-02-12 Chubu Electric Power Co Inc 交直変換器の制御装置
JPH11252790A (ja) * 1998-02-27 1999-09-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直流送電方法
JP2002176735A (ja) * 2000-09-29 2002-06-21 Sanyo Denki Co Ltd 無停電電源装置及び並列運転型無停電電源装置並びに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並列運転型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856920A (zh) * 2003-09-23 2006-11-01 艾劳埃斯·乌本 用于在电网中发生干扰期间操作风轮机的方法
CN101138141A (zh) * 2005-03-09 2008-03-05 西门子公司 十二脉冲高压直流传输装置
US20100046255A1 (en) * 2005-12-21 2010-02-25 Abb Technology Ltd. Hvdc system
CN102856897A (zh) * 2012-09-12 2013-01-02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一种三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停运方法与策略
CN103219928A (zh) * 2013-05-07 2013-07-24 大连庆鸿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电机软启动器及其软启动方法
CN103795083A (zh) * 2014-02-20 2014-05-14 新疆希望电子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逆变器用并网电流软起动和软停机方法及系统
CN104038040A (zh) * 2014-06-30 2014-09-10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软关断控制模块、参考信号发生单元、功率变换器及相关控制方法
CN104901327A (zh) * 2014-03-07 2015-09-09 Abb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黑启动的双极hvdc系统、控制器及方法
CN105322570A (zh) * 2015-11-03 2016-02-10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农村光伏发电簇的协调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5670685U (zh) * 2013-10-07 2016-11-02 西门子公司 用于传输电功率的设备
CN106208128A (zh) * 2016-08-24 2016-12-07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三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反转方法
CN107147141A (zh) * 2017-04-20 2017-09-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逆变器控制方法和装置
US9819188B1 (en) * 2016-11-22 2017-11-14 Abb Schweiz Ag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488085B2 (de) * 1963-01-30 1970-12-17 Allmänna Svenska Elektriska AB, Västeras (Schweden)j Übertragungsanlage für hochgespannten Gleichstrom
SE339509B (zh) * 1970-02-19 1971-10-11 Asea Ab
DE2605793C2 (de) * 1976-02-13 1984-09-27 Brown, Boveri & Cie Ag, 6800 Mannheim Verfahren zur Inbetriebnahme einer Station einer Hochspannungs-Gleichstrom-Übertragungsanlage (HGÜ)
DE3023698A1 (de) * 1980-06-25 1982-01-14 Brown, Boveri & Cie Ag, 6800 Mannheim Verfahren zur inbetriebnahme einer von mehreren in reihe geschalteten stromrichtergruppen einer hochspannungs-gleichstrom-uebertragungsanlage
US8098504B2 (en) * 2006-01-18 2012-01-17 Abb Technology Ltd. Converter station for connecting an AC system to an end of an HVDC transmission line
RU2384932C1 (ru) * 2006-01-18 2010-03-20 Абб Текнолоджи Лтд. Система электропередачи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ею
EP2773032A1 (en) * 2013-03-01 2014-09-03 GE Energy Power Conversion Technology Ltd Current source converter with gate turn off semiconductor elements and a special commutation mode
US9209679B2 (en) * 2013-12-18 2015-12-08 Abb Technology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power between AC and DC power systems
US9602021B2 (en) * 2014-03-07 2017-03-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ybri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converter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5162155B (zh) * 2015-08-26 2017-10-27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直流故障穿越能力的串联混合型双极直流输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8419A (en) * 1974-03-15 1976-07-06 Allmanna Svenska Elektriska Aktiebolaget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JPH09200957A (ja) * 1996-01-22 1997-07-3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交直変換器の制御装置
JPH1141821A (ja) * 1997-07-18 1999-02-12 Chubu Electric Power Co Inc 交直変換器の制御装置
JPH11252790A (ja) * 1998-02-27 1999-09-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直流送電方法
JP2002176735A (ja) * 2000-09-29 2002-06-21 Sanyo Denki Co Ltd 無停電電源装置及び並列運転型無停電電源装置並びに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並列運転型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856920A (zh) * 2003-09-23 2006-11-01 艾劳埃斯·乌本 用于在电网中发生干扰期间操作风轮机的方法
CN101138141A (zh) * 2005-03-09 2008-03-05 西门子公司 十二脉冲高压直流传输装置
US20100046255A1 (en) * 2005-12-21 2010-02-25 Abb Technology Ltd. Hvdc system
CN102856897A (zh) * 2012-09-12 2013-01-02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一种三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停运方法与策略
CN103219928A (zh) * 2013-05-07 2013-07-24 大连庆鸿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电机软启动器及其软启动方法
CN205670685U (zh) * 2013-10-07 2016-11-02 西门子公司 用于传输电功率的设备
CN103795083A (zh) * 2014-02-20 2014-05-14 新疆希望电子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逆变器用并网电流软起动和软停机方法及系统
CN104901327A (zh) * 2014-03-07 2015-09-09 Abb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黑启动的双极hvdc系统、控制器及方法
CN104038040A (zh) * 2014-06-30 2014-09-10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软关断控制模块、参考信号发生单元、功率变换器及相关控制方法
CN105322570A (zh) * 2015-11-03 2016-02-10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农村光伏发电簇的协调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08128A (zh) * 2016-08-24 2016-12-07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三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反转方法
US9819188B1 (en) * 2016-11-22 2017-11-14 Abb Schweiz Ag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7147141A (zh) * 2017-04-20 2017-09-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逆变器控制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81773C (en) 2021-03-16
CA3081773A1 (en) 2019-05-31
US20210036634A1 (en) 2021-02-04
WO2019101306A1 (de) 2019-05-31
EP3695504A1 (de) 2020-08-19
US11121645B2 (en) 2021-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1565B2 (en) Conversion circuit, control method,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US10651755B2 (en) Standby and charging of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s
US9948104B2 (en) Tripolar VSC-HVDC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Oni et al. A review of LCC-HVDC and VSC-HVDC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KR102600766B1 (ko) 모듈형 멀티레벨 컨버터
US9748848B2 (en) Modular multilevel DC/DC converter for HVDC applications
CA2802933C (en) Converter for hvdc transmission and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US10637371B2 (en) Interface arrangement between an alternating current power system and a direct current power system with control of converter valve for fault protection
JPH10313541A (ja) 送電プラント
CA2806738A1 (en) Hvdc converter comprising fullbridge cells for handling a dc side short circuit
CN108336750B (zh) 换流器、基于半vsc三极直流系统及其故障转移控制方法
US9774187B2 (en) Coupling-in and coupling-out of power in a branch of a DC voltage network node comprising a longitudinal voltage source
CN107086605B (zh) 一种电网零起升压的黑启动方法
CN107332260B (zh) 一种用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三相换相系统
CN111373623B (zh) 用于运行变流器站的方法和变流器站
CN111373648A (zh) 经由双极高压直流传输线路的能量传输
CN108054929A (zh) 一种电气化铁路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的变流装置
CN212435577U (zh) 具有故障电流关断能力的电力变换器装置
RU2667095C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ускорегулирующ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силового трансформатора
CN110729748A (zh) 基频开关型高功率因数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器
CN209447712U (zh) 交流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6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Siemens energy Global Ltd.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SIEMENS A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