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2214A - 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 Google Patents

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2214A
CN111332214A CN201911109619.5A CN201911109619A CN111332214A CN 111332214 A CN111332214 A CN 111332214A CN 201911109619 A CN201911109619 A CN 201911109619A CN 111332214 A CN111332214 A CN 111332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reflected wave
sensor
lens
div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096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2214B (zh
Inventor
嵩井启太
大本高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32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2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2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22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03B11/04Hoods or caps for eliminating unwanted light from lenses, viewfinders or focusing aids
    • G03B11/045Lens hoods or shiel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1Support related camera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26Windows, e.g. windscre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具备包含反射波减少结构的传感器罩的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中,提高传感器罩的反射波减少结构周围的美观性。车辆及相机托架具备对外界检测相机的检测空间进行包围的镜头罩,镜头罩具备形成面对检测空间的平坦状的表面(底面)的底面形成部,底面从镜头侧向检测方向而末端扩宽地延伸,在该底面具备反射波减少结构,底面形成部具备将反射波减少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划分部。

Description

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运输设备中,存在具备作为外界检测传感器的相机和将该相机支承于运输设备主体的托架的运输设备(例如,参照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4224860号)。托架形成有相机的镜头罩。在镜头罩内,设置有作为抑制杂散光的反射波减少结构的杂散光屏蔽件(Stray Light Shield)。
此外,近年的相机视角广,因此镜头罩的包含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底面部分变大。在该情况下,伴随于相机的视角的广角化,底面部分及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形成角度也变大,但是,若仅将反射波减少结构扩大而形成,则有可能成为反射波减少结构周边松散的美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是考虑这样的情形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包含反射波减少结构的传感器罩的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中,提高传感器罩的反射波减少结构周围的美观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该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运输设备,具备:外界检测传感器,其检测电磁波;以及传感器托架,其支承于运输设备主体,其中,所述传感器托架具备对从所述外界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延伸的检测空间进行包围的传感器罩,所述传感器罩具备形成与所述检测空间面对的平坦状的表面的表面形成部,所述表面从所述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延伸,在该表面具备减少到达所述检测部的反射波的反射波减少结构,所述表面形成部具备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划分部。
根据上述方案(1),在传感器罩的形成具备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平坦状的表面的表面形成部,设置将反射波减少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划分部,由此划分部成为反射波减少结构的视觉上的突显点(accent),给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外表带来变化。即,在外界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扩大了的情况下,虽然相应地反射波减少结构也变宽,但若只是增宽反射波减少结构则会影响外表,但是,通过在反射波减少结构有意地设置划分部,能够提高反射波减少结构的设计性,提高反射波减少结构周围的美观性。
上述“平坦状”是指基本上没有大的台阶、弯折等,也包括存在平缓的弯曲、固定或加强用的凹凸等的情况。
(2)在上述方案(1)中,也可以是,所述划分部具备形成于所述表面形成部的表面的台阶面。
根据上述方案(2),在表面形成部的成形时同时形成台阶面,能够容易地设定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分割设计。例如,传感器罩的表面以向检测方向越远离检测部则越远离检测中心轴的方式倾斜,但是,通过与该倾斜相配合地使向检测方向远离的区域以远离检测中心轴的方式经由台阶面变化,从而台阶面不再朝向检测部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向检测部侧的反射。
(3)在上述方案(2)中,也可以是,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在所述表面形成有凹凸,所述划分部的台阶面形成有与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凹凸相比具有高低差的台阶。
根据上述方案(3),即便反射波减少结构在表面具有凹凸,由于划分部的台阶面形成有与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凹凸相比具有高低差的台阶,所以,划分部形成反射波减少结构的视觉上的突显点,能够给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外表带来变化。
(4)在上述方案(2)或(3)中,在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检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宽度方向,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面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前后方向,将与所述面宽度方向及所述面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所述划分部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在所述面宽度方向上划分为多个纵区域,所述多个纵区域中的、包含所述检测部的正面的正面区域与在所述面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正面区域的外侧的纵区域相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接近所述检测部的检测中心轴地配置。
根据上述方案(4),将反射波减少结构在面宽度方向上划分为多个纵区域,将检测部的正面区域配置为比面宽度方向外侧的纵区域高(接近检测中心轴),由此正面区域与其外侧的纵区域之间的台阶面不再朝向检测部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向检测部侧的反射。
(5)在上述方案(4)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纵区域中的、越是位于所述面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纵区域,则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越远离所述检测中心轴地配置。
根据上述方案(5),将面宽度方向外侧的纵区域配置为比面宽度方向内侧的纵区域低(远离检测中心轴),由此在面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纵区域间的台阶面不再朝向检测部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向检测部侧的反射。
(6)在上述方案(4)或(5)中,也可以是,在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检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宽度方向,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面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前后方向,将与所述面宽度方向及所述面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所述划分部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在所述面前后方向上划分为多个横区域,所述多个横区域中,越是在所述面前后方向上向所述检测方向远离所述检测部的横区域,则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越远离所述检测中心轴地配置。
根据上述方案(6),越是向检测方向远离检测部的横区域则配置为越低(越远离检测中心轴),由此在面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区域间的台阶面不再朝向检测部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向检测部侧的反射。另外,传感器罩的表面以越向检测方向远离检测部则越远离检测中心轴的方式倾斜,但是,能够与该倾斜相配合地使多个横区域的高度自然地变化而配置。
(7)在上述方案(1)~(6)中任一项中,也可以是,所述划分部具备描绘于所述表面的线及花纹、所述表面上的处理的切换部、以及将所述表面形成部设为分割结构的情况下的分割部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上述方案(7),通过在表面形成部的表面描绘线及花纹等、对表面上的色彩、表面处理及形状等这样的处理进行切换、以及将表面形成部设为分割结构的情况下的分割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容易地设定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分割设计。
(8)本发明的一方案的传感器托架支承于运输设备主体,其中,所述传感器托架具备对从检测电磁波的外界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延伸的检测空间进行包围的传感器罩,所述传感器罩具备形成与所述检测空间面对的平坦状的表面的表面形成部,所述表面从所述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而末端扩宽地延伸,在该表面具备减少到达所述检测部的反射波的反射波减少结构,所述表面形成部具备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划分部。
根据本发明的,在具备包含反射波减少结构的传感器罩的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中,能够提高传感器罩的反射波减少结构周围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外界检测相机周边的局部截面的左侧视图。
图3是从表面侧观察支承上述外界检测相机的相机托架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支承上述外界检测相机的相机托架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5是从图4取下外界检测相机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从图5取下分割体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从表面侧观察上述分割体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上述分割体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9是支承上述外界检测相机的相机托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是示出上述分割体与固定体的重叠结构的第一例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A-A剖视图,是示出上述分割体与固定体的重叠结构的第二例的剖视图。
图12A是相机罩的反射波减少结构的俯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XIIB部放大图,示出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划分部的第一例。
图13A是相机罩的反射波减少结构的俯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XIIIB部放大图,示出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划分部的第二例。
图14A是相机罩的反射波减少结构的俯视图。
图14B是图14A的XIVB部放大图,示出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划分部的第三例。
图15是相机罩的反射波减少结构的俯视图,示出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划分部的第四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若无特殊记载,则设为与以下说明的车辆1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辆左右中心的线CL1。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运输设备)1在车室CA的前方具备前窗(窗)2及前窗玻璃(风窗玻璃)3,在车室CA的侧方具备侧窗(窗)4及侧窗玻璃5。
附图标记6表示车室CA上方的顶棚,附图标记Wf表示前轮,附图标记Ds表示侧门,附图标记1a表示车辆主体(运输设备主体)1a。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主体1a设为从车辆1中除去外界检测相机10及相机托架20而得到的部分(安装外界检测相机10及相机托架20的对象)。
在前窗玻璃3的上部且左右中央部的内表面3a侧(车室CA侧),设置有作为外界检测传感器的外界检测相机10。外界检测相机10例如是利用了CCD(Charge CoupledDevice)、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数码相机。外界检测相机10例如周期性地反复对车辆前方进行拍摄。外界检测相机10检测到的信息被用于检测方向的物体的位置、种类、速度等的识别,基于该识别,进行车辆1的驾驶辅助控制、自动驾驶控制等。附图标记10A表示外界检测传感器(相机)的安装结构。
图2是包含车辆1的外界检测相机10周边的局部截面的左侧视图,
图3是从表面侧(后述的底面形成部26的厚度方向的底面26a侧)观察支承外界检测相机10的相机托架20而得到的俯视图,图4是从背面侧(后述的底面形成部26的厚度方向的背面26b侧)观察支承外界检测相机10的相机托架20而得到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从车室侧覆盖外界检测相机10周边的罩类未图示。
如图2~图4所示,外界检测相机10具备抑制了上下方向的厚度的扁平状的主体部11和配置于主体部11的后部上方的圆柱状的镜头12。
镜头12使作为中心轴线的光轴CL3为大致水平地配置,使镜头表面12a朝向车辆前方(检测方向)。图2中箭头F1表示外界检测相机10的沿着光轴CL3的检测方向,箭头B1表示检测方向的相反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方向设为指向车辆前方的一方向,相反方向设为指向车辆后方的一方向。即,双向的光轴方向中,将一方向设为检测方向,将另一方向设为相反方向。外界检测相机10在外观上关于光轴CL3构成为大致左右对称。
外界检测相机10经由相机托架20而固定于后高地倾斜的前窗玻璃3的内表面3a。相机托架20例如是合成树脂制的射出成型件,通过粘接剂等贴附于前窗玻璃3的内表面3a。相机托架20设置成沿着前窗玻璃3的倾斜,从车室侧在该相机托架20安装有外界检测相机10。相机托架20及外界检测相机10的周围从车室侧由未图示的相机罩覆盖。
一并参照图9的立体图,相机托架20一体形成有包围从外界检测相机10的镜头12侧向检测方向延伸的检测空间K1的镜头罩21和贴附于前窗玻璃3的内表面3a的贴附部22。在相机托架20的大致中央部,具备形成使外界检测相机10的镜头12从车室侧向镜头罩21内露出的开口28b的镜头用开口部28。镜头罩21形成为从镜头用开口部28向前方而越靠前侧则越增宽左右宽度。
镜头12的光轴(检测中心轴)CL3从镜头12的中心通过检测空间K1,到达封闭镜头罩21的开口21b的前窗玻璃3。
镜头罩21具备形成从下方面对检测空间K1的底面26a的底面形成部26和形成从左右侧方面对检测空间K1的侧面27a的侧面形成部27。镜头罩21中,在上下方向(与底面26a交叉(正交)的方向)上与底面26a对置的上表面部分被切掉,该缺口部分(开口21b)由前窗玻璃3的内表面3a封闭。底面26a呈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成为侧视下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及光轴CL3前低地倾斜的平面。底面26a乃至底面形成部26在从与底面26a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形成为越靠前侧则越增宽左右宽度的三角形形状。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俯视”,若无特殊记载,则设为从与底面26a垂直的方向观察,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俯视图”,若无特殊记载,则设为从与底面26a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底面26a不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平面,也可以是用于形成(排列)后述的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细微的凹凸的基准面(假想面)。
以下,将底面26a的俯视下与检测方向F1正交的方向(双向,沿着底面26a的左右方向)设为面宽度方向X1,将底面26a的俯视下与面宽度方向X1正交的方向(双向,沿着底面26a的前后方向)设为面前后方向Y1,将与面宽度方向X1及面前后方向Y1正交的方向(双向,与底面26a垂直的上下方向)设为高度方向Z1。从高度方向Z1观察相当于所述俯视。
在镜头罩21形成在面宽度方向X1上宽度宽的底面26a,相应地反射波减少结构25也形成为在面宽度方向X1上宽度宽。底面26a呈根据镜头12的画角而越远离镜头12则越增宽左右宽度的末端扩宽的形态。底面26a在检测方向F1上越远离镜头12则在面宽度方向X1上越扩宽。底面26a不限于完全的平面,也可以是基本上没有大的台阶、弯折等的平坦状(也包括存在平缓的弯曲、用于固定、加强的凹凸等的情况。)。在底面26a像平缓地弯曲那样的情况下,例如沿着跨底面26a的两端间的直线的方向成为面宽度方向X1。
侧面27a乃至侧面形成部27形成为从底面形成部26的后部两侧的左右倾斜边部向后上方弯折而立起。侧面27a形成为从镜头用开口部28的左右侧缘部朝向底面形成部26的前缘部的左右两端部而使向后上方的立起高度渐减。侧面27a的上下宽度相对于底面26a的左右宽度较小,因此镜头罩21及检测空间K1形成为抑制了上下宽度的扁平状。
镜头罩21的上表面部形成有位于外界检测相机10的检测方向的开口21b。开口21b由镜头用开口部28的上缘部、左右侧面形成部27的上缘部、底面形成部26的前缘部包围而形成。开口21b在镜头罩21乃至相机托架20固定于前窗玻璃3的状态下,由前窗玻璃3的内表面3a封闭。前窗玻璃3配置于外界检测相机10的检测方向,是使外界检测相机10检测的光(电磁波)透过的透过构件的一例。
镜头罩21在面对检测空间K1的表面21a(底面26a及左右侧面27a)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底面26a)具备减少到达镜头12的反射光(反射波)的反射波减少结构(杂散光屏蔽件(Stray Light Shield;SLS))25。本实施方式的反射波减少结构25例如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多个沿着左右方向呈截面三角形形状地延伸的波形状。通过反射波减少结构25,抑制杂散光(Stray Light,反射波)到达外界检测相机10的镜头12。
底面26a在设置有波形状等立体形状的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情况下,成为形成所述立体形状时的基准面(假想面)。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波形状等图案形状沿着所述基准面排列多个。图案形状不限于一定周期的图案形状,也可以是具有规定的变化或是不定期的图案形状。另外,不限于立体形状,也可以是褶皱、涂装等表面处理。也可以在镜头罩21的侧面27a具备反射波减少结构25。
图3、图4中的线CL2表示相机托架20的左右中心。相机托架20构成为关于线CL2而大致左右对称。相机托架20在俯视下使左右中心CL2与车辆左右中心CL1一致。外界检测相机10在俯视下使光轴CL3与相机托架20的左右中心CL2及车辆左右中心CL1一致。例如,在将外界检测相机10从车辆左右中心CL1错开地设置的情况等下,有时候相机托架20的左右中心CL2从车辆左右中心CL1偏移地配置,且外界检测相机10的光轴CL3从相机托架20的左右中心CL2偏移地配置。另外,有时候相机托架20、外界检测相机10构成为左右非对称。
参照图3、图9,镜头罩21的形成具备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底面26a的底面形成部26分割构成为包含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一部分(固定侧结构部25a)并固定于车辆主体1a(例如前窗玻璃3)的固定体30和包含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剩余的其他部分(分割侧结构部25b)并构成为相对于固定体30能够分离的分割体40。固定体30与贴附部22一体形成,能够包含贴附部22而当成一体的固定体30。
一并参照图4~图8,分割体40设置于在俯视下与光轴CL3重叠的大概矩形形状的范围。详细而言,形成分割体40的俯视的简要形状的平板部48(参照图7、图8)具备以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前边部40a1、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左右侧边部40a2、以越靠左右外侧则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左右后倾斜边部40a3、形成于左右后倾斜边部40a3的内侧端之间的后中央缺口部40a4。在固定体30设置有形成使分割体40匹配的大概矩形形状的开口37b的固定侧开口部37。在将分割体40安装于固定侧开口部37的状态下,固定体30与分割体40将构成底面26a的表面互相共面或平行地配置。在镜头罩21的侧面27a具备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包含侧面形成部27的一部分的分割体40。
在底面形成部26的固定体30侧(背面26b侧)安装有外界检测相机10。在外界检测相机10中,在主体部11的前端部左侧,朝向前方而突出设置有第一传感器被固定部15,在主体部11的前端部右侧,朝向前方而突出设置有第二传感器被固定部16。在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在固定侧开口部37的左侧,朝向下方而突出设置有与第一传感器被固定部15对应的第一传感器固定部35,在固定侧开口部37的右侧,朝向下方而突出设置有与第二传感器被固定部16对应的第二传感器固定部36。
第一传感器被固定部15及第二传感器被固定部16相对于第一传感器固定部35及第二传感器固定部36,以沿着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的方式进行后方移动而(一边朝向后方移动一边)插入。由此,第一传感器被固定部15及第二传感器被固定部16与第一传感器固定部35及第二传感器固定部36成为非紧固连结的卡合状态。本实施方式的“非紧固连结的卡合状态”的意思是,不使用螺栓、螺母等紧固连结构件而结合。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置换为使用紧固连结构件而结合的结构。通过在这些第一传感器固定部35与第二传感器固定部36之间架设外界检测相机10,能够抑制由设置固定侧开口部37导致的固定体30的刚性降低。
在外界检测相机10的主体部11的后端部11a的左右中央部,设置有第三传感器被固定部17。在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处,在固定侧开口部37的后方,设置有与第三传感器被固定部17对应的第三传感器固定部39。通过主体部11的后端部11a以从下方接近底面形成部26的方式移动,由此第三传感器被固定部17相对于第三传感器固定部39弹性地卡合。由此,第三传感器被固定部17与第三传感器固定部39成为非紧固连结的卡合状态。
通过各传感器被固定部15~17与各传感器固定部35、36、39的卡合,外界检测相机10被安装于相机托架20的固定体30。外界检测相机10在俯视下与分割体40重叠。
图5是从图4取下外界检测相机10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从图5取下分割体40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4~图6所示,在相机托架20的背面(背面26b)处,在第一传感器固定部35及第二传感器固定部36的后方,分别立起设置有以沿着外界检测相机10的主体部11的左右侧部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后方延伸壁部35a及第二后方延伸壁部36a。第一后方延伸壁部35a及第二后方延伸壁部36a分别在前窗玻璃3、固定体30及外界检测相机10的重叠方向(层叠方向)上立起。第一后方延伸壁部35a及第二后方延伸壁部36a作为外界检测相机10安装时的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外界检测相机10的主体部11被设为稍微左右非对称,与此相配合地,第一传感器固定部35及第二传感器固定部36的配置也被设为稍微左右非对称。
在第一传感器固定部35及第二传感器固定部36的左右内侧部,分别设置有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壁部35b及第二壁部36b。第一壁部35b及第二壁部36b也分别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立起。第一壁部35b及第二壁部36b作为分割体40安装时的引导件而发挥功能。例如在第一壁部35b的左右内侧设置有前后一对肋35c。前后肋35c使左右内侧端接近分割体40的左侧缘,这些前后肋35c成为分割体40的左侧的安装引导件。
图7是从表面侧(平板部48的表面48a侧,底面26a侧)观察分割体40而得到的俯视图,图8是从背面侧(平板部48的背面48b侧,背面26b侧)观察分割体40而得到的俯视图。
参照图7、图8,分割体40具备在厚度方向的一侧面(表面48a)具有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平板部48。平板部48在俯视的外周部(设为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具备前边部40a1、左右侧边部40a2、左右后倾斜边部40a3、后中央缺口部40a4。
前边部40a1形成于平板部48的前端部,俯视下以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方式延伸。
左右侧边部40a2形成于平板体的左右侧端部,俯视下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
左右后倾斜边部40a3形成于平板体的左右后端部,俯视下以越靠左右外侧则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后中央缺口部40a4在分割体40的后部左右内侧形成于左右后倾斜边部40a3的内侧端之间,俯视下呈向前方凸出的半圆形状。
从前边部40a1的左右侧部朝向前方而突出设置有第一被固定部41及第二被固定部42。在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处,在固定侧开口部37的前侧,分别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与第一被固定部41及第二被固定部42对应的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32。第一被固定部41及第二被固定部42分别相对于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32,以沿着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的方式进行前方移动而插入。由此,第一被固定部41及第二被固定部42与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32成为非紧固连结的卡合状态。
在此,作为分割体40侧的被固定部的第一被固定部41及第二被固定部42形成为分别比作为固定体30侧的固定部的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32脆弱。即,第一被固定部41及第二被固定部42例如通过设置薄壁部、缺口等、或者使材料相对于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32不同中的至少一方,而形成得脆弱。由此,在将分割体40从固定体30取下时等,即便在产生这些固定部分的损坏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分割体40侧破坏来保护固定体30侧。
从左右后倾斜边部40a3分别朝向平板部48的表面48a侧而立起有第一突出壁部46a及第二突出壁部46b。各突出壁部46a、46b形成为从后倾斜边部40a3向后上方弯折而立起。各突出壁部46a、46b配置成在固定体30的左右侧面形成部27的背侧重叠。各突出壁部46a、46b形成有俯视下与后倾斜边部40a3大致平行的立起顶端部。各突出壁部46a、46b相对于与平板部48的表面48a的正交方向倾斜,形成为与侧面形成部27大致平行。各突出壁部46a、46b形成为使左右内侧的内侧端在俯视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各突出壁部46a、46b的内侧端与后中央缺口部40a4的左右前端相连。
在突出壁部46a、46b的立起顶端部的左右内侧,分别朝向后方且左右外侧而突出设置有与平板部48的表面48a呈大致平行的第一弹性变形片45a及第二弹性变形片45b。各弹性变形片45a、45b俯视下形成为三角形形状,具有俯视下以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后边部和俯视下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外侧边部。各弹性变形片45a、45b的内侧端与突出壁部46a、46b的内侧端相连,它们直至到达后中央缺口部40a4的左右前端为止,形成为俯视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直线状。
在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处,在固定侧开口部37的后侧,突出设置有与弹性变形片45a、45b分别对应的第一突起部38a及第二突起部38b。弹性变形片45a、45b被固定体30的各突起部38a、38b分别向远离固定体30的一侧按压。由此,后述的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与第三固定部33及第四固定部34的卡合加强,分割体40的后端部没有松动地牢固地固定于固定体30。
在突出壁部46a、46b的立起顶端部的左右外侧,在弹性变形片45a、45b的左右外侧空开间隔地,分别朝向后方突出设置有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在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处,在固定侧开口部37的后侧,分别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与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对应的第三固定部33及第四固定部34。通过分割体40的后端部以从下方接近固定体30的方式移动,从而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相对于第三固定部33及第四固定部34分别弹性地卡合。由此,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与第三固定部33及第四固定部34成为非紧固连结的卡合状态。
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与弹性变形片45a、45b空开间隔地分离,所以它们一方的弹性变形难以给另一方的弹性变形带来影响。
在此,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也形成为分别比对应的第三固定部33及第四固定部34脆弱。由此,在将分割体40从固定体30取下时等产生损坏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分割体40侧破坏来保护固定体30侧。
在突出壁部46a、46b的背面侧,分别突出设置有形成与平板部48的背面48b同一面状的按压面的第一按压部47a及第二按压部47b。各按压部47a、47b从突出壁部46a、46b的背面向后方伸出,在弹性变形片45a、45b的前方形成俯视三角形形状等的按压面。在各按压部47a、47b,适当形成有向背面48b侧开放的减重凹部。各按压部47a、47b设为互相稍微左右非对称。除了按压部47a、47b之外,分割体40构成为左右对称。外界检测相机10及相机托架20在用于不同的车种类、传感器配置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左右非对称,但是,若分割体40左右对称,则容易挪用。
在此,弹性变形片45a、45b及按压部47a、47b比第一被固定部41及第二被固定部42接近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地配置。由此,若在将分割体40安装于固定体30时按压按压部47a、47b,则容易使第三被固定部43及第四被固定部44卡合于固定体30,且容易使弹性变形片45a、45b弹性变形。例如,在分割体40的背面48b安装有片状的加热器49。安装于分割体40的功能部件不限于加热器49,也可以是例如室内灯、车扬声器等。
<关于反射波减少结构的间隙>
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示出上述分割体40与固定体30的重叠结构的第一例。
若在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之间产生间隙,则光会从该间隙侵入镜头罩21内而成为杂散光,给外界检测相机10的检测精度带来影响。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之间,在沿着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的方向上产生了重叠(重叠量R1)。即,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具备相对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从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侧重叠的重叠部40b。
在图10的例子中,将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及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分别设为互相啮合的阶梯状的截面形状。所谓“互相啮合的阶梯状的截面形状”,是在将分割体40从背面26b侧嵌入固定侧开口部37时,在与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正交的方向上规定分割体40的位置,且将分割体40的包含分割侧结构部25b的表面配置成与固定体30的包含固定侧结构部25a的表面平行的截面形状。在沿着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的方向上,在分割体40的周围形成间隙,允许分割体40的部件公差等而使得容易嵌入固定侧开口部37。
图11是图9的A-A剖视图,示出上述分割体40与固定体30的重叠结构的第二例。
在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之间产生重叠的截面形状不限于上述阶梯状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例如如图11所示,将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及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设为分别互相匹配的倾斜状的截面形状。该情况下,也在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之间,在沿着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的方向上产生了重叠R1。即,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具备相对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从底面形成部26的背面26b侧重叠的重叠部40b。
图10、图11的例子可以说是固定侧开口部37的底面26a上的缘部比分割体40的背面26b上的缘部处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侧。满足该条件即可,分割体40与固定体30的重叠结构不限定于图10、图11的例子。像这样,通过设为在分割体40与固定体30之间在沿着包含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表面(底面26a)的沿着面的方向上不产生间隙的配置,从而即便在将反射波减少结构25设为分割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光向镜头罩21内的侵入。
<关于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分割设计>
在此,在镜头罩21中,伴随于单反相机10的视角的广角化,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形成角度也变大,但是,在该情况下,若只是将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扩大而形成,则有可能导致成为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周边松散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A~图15所示,通过对扩大了的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设置例如利用台阶形状等而成为视觉上的划分的划分部60,从而给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带来了分割设计(分割为多个区域的设计)。由此,在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设置视觉上的突显点而看起来紧凑,避免了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过宽这样的印象。另外,在划分出的多个区域分别设置反射波减少结构25来确保非反射特性,因此确保了底面26a整体的非反射特性。
图12A及12B示出在面宽度方向X1(在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左右方向)上将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纵区域51~54的例子。在图12A及12B的例子中,底面26a具有以沿着面前后方向Y1的方式延伸的作为划分部60的纵台阶面61~63。图12A及12B的纵台阶面61~63形成为与镜头12的检测方向F1平行地延伸。
多个纵区域51~54中的、俯视下在面宽度方向X1的中心包含光轴CL3的正面区域51位于镜头12的前方。正面区域51形成为俯视下在面前后方向Y1上长的长方形形状。正面区域51在越靠前侧则越增宽左右宽度的末端扩宽的底面26a上配置于最高的位置(在高度方向Z1上接近光轴CL3的位置)。位于正面区域51的左右外侧的区域(在图12A及12B的例子中为第二纵区域52~第四纵区域54)越靠左右外侧则呈阶梯状使位置越低地配置。
各纵区域51~54的表面互相平行地配置。
在面宽度方向X1上相邻的纵区域51~54之间,形成有俯视下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纵台阶面61~63。各纵台阶面61~63朝向左右外侧。即,各纵台阶面61~63不朝向镜头12侧,因此能够抑制光等从纵台阶面61~63向镜头12侧的反射。并且,通过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将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宽度宽的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纵区域51~54,避免了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过宽这样的印象。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通过将正面区域51的左右外侧的纵区域52~54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在左右内侧相邻的纵区域配置于高的位置而使纵区域51~54间的纵台阶面61~63朝向左右内侧即镜头12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朝向镜头12侧的纵台阶面61~63也设置反射波减少结构25。需要说明的是,电可以将纵区域的面宽度方向X1的长度(宽度)形成为,越是靠近镜头12的部分则越窄,越是远离镜头12的部分则越宽(未图示)。另外,也可以将纵区域的面宽度方向X1的长度(宽度)形成为,越是靠近镜头12的部分则越宽,越是远离镜头12的部分则越窄(未图示)。
在图12A及12B的例子中,设为具有俯视下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的作为划分部60的纵台阶面61~63的设计,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如图13A及13B所示,设为例如具有俯视下以沿着从镜头12呈放射状地扩展的检测方向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的作为划分部60的纵台阶面61、62的设计。
图13A及13B的纵台阶面61、62也可以说是形成为与镜头12的检测方向F1平行地延伸。
在车辆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纵区域51~53中的、俯视下在面宽度方向X1的中心包含光轴CL3的正面区域51位于镜头12的前方。正面区域51形成为俯视下越靠前侧则越增宽左右宽度的梯形形状。正面区域51在越靠前侧则越增宽左右宽度的末端扩宽的底面26a中配置于最高的位置(在高度方向Z1上接近光轴CL3的位置)。位于正面区域51的左右外侧的区域(在图13A及13B的例子中为第二纵区域52、第三纵区域53)越靠左右外侧则呈阶梯状使位置越低地配置。各纵区域51~53的表面互相平行地配置。
在面宽度方向X1上相邻的纵区域51~53之间,形成有俯视下与正面区域51的侧缘平行地延伸的(或以沿着从镜头12呈放射状地扩展的检测方向F1的方式延伸的)纵台阶面61、62。各纵台阶面61、62朝向左右外侧。
即,各纵台阶面61、62不朝向镜头12侧,因此能够抑制光等从纵台阶面61、62向镜头12侧的反射。通过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将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宽度宽的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纵区域51~53,从而避免了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过宽这样的印象。通过使纵台阶面61、62在俯视下末端扩宽地倾斜,设为容易与末端扩宽的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贴切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与图12A及12B的例子同样,也可以将纵区域的面宽度方向X1的长度(宽度)形成为,越是靠近镜头12的部分则越窄,越是远离镜头12的部分则越宽(未图示)。另外,也可以将纵区域的面宽度方向X1的长度(宽度)形成为,越是靠近镜头12的部分则越宽,越是远离镜头12的部分则越窄(未图示)。
图14A及14B示出在面前后方向上将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横区域55~57的例子。在图14A及14B的例子中,底面26a具有以沿着面宽度方向X1的方式延伸的作为划分部60的横台阶面65、66。
底面26a例如将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包含规定数的波形状的范围作为俯视下在面宽度方向X1上延伸并与检测方向(光轴CL3)交叉的横区域55~57而设定有多个。该多个横区域55~57(在图14A及14B的例子中为第一横区域55~第三横区域57)在面前后方向Y1上排列。位于最后侧(镜头侧)的第一横区域55在底面26a中配置于最高的位置。在位于第一横区域55的前侧的区域(在图14A及14B的例子中是第二横区域56、第三横区域57),越靠前侧则呈阶梯状使位置越低地配置。各横区域55~57的表面互相平行地配置。
在面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区域55~57之间,形成有俯视下在面宽度方向X1上延伸的横台阶面65、66。各横台阶面65、66朝向前侧。即,各横台阶面65、66不朝向镜头12侧,因此能够抑制光等从横台阶面65、66向镜头12侧的反射。各横台阶面65、66及各横区域55~57通过俯视下以沿着与相机10的光轴CL3正交的方向(面宽度方向X1)延伸,从而起到使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在面前后方向Y1上看起来瘦长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横区域的面前后方向Y1的长度形成为,越是靠近镜头12的部分则越窄,越是远离镜头12的部分则越宽(未图示)。另外,也可以将横区域的面前后方向Y1的长度形成为,越是靠近镜头12的部分则越宽,越是远离镜头12的部分则越窄(未图示)。
图15示出将底面26a及反射波减少结构25在面宽度方向X1(在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左右方向)及俯视放射状的检测方向F1(或面前后方向Y1)的各方向上划分为多个区域的例子。在图15的例子中,底面26a具有作为以沿着俯视放射状的检测方向F1(或面前后方向Y1)的方式延伸的划分部60的纵台阶面61和作为以沿着面宽度方向X1的方式延伸的划分部60的横台阶面65。纵台阶面61形成于夹着相机10的正面区域51的左右两侧。横台阶面65形成于面前后方向Y1的中间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中间”,意味着不仅对象的两端间的中央还包含对象的两端间的内侧的范围。
纵台阶面61在横台阶面65所处的前后方向位置前后被分割。纵台阶面61分割为位于后侧(镜头12侧)的后部纵台阶面61a和位于前侧的前部纵台阶面61b。前部纵台阶面61b相对于后部纵台阶面61a隔着横台阶面65的左右内侧部而向左右方向外侧偏置。正面区域51的侧缘由后部纵台阶面61a、横台阶面65的左右内侧部及前部纵台阶面61b形成为俯视曲轴状。
分割纵台阶面61的位置也可以基于图15的2根面宽度方向X1的两箭头部分FX1、FX2的长度之比来决定。另外,也可以基于2根面前后方向Y1的两箭头部分FY1、FY2的长度之比来决定。例如,在以面宽度方向X1的长度为基准而决定的情况下,可以将“靠近镜头12侧的长度FX1”:“远离镜头12侧的长度FX2”之比设为1∶2等整数比。另外,在以面前后方向Y1的长度为基准而决定的情况下,可以将“从镜头12到横台阶面65的长度FY1”:“从镜头12到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顶端的长度FY2”之比设为1∶2等整数比。这些面宽度方向X1及面前后方向Y1的长度之比适当设定。各台阶面的位置也可以基于上述部分的长度以外的其他部分的长度来设定。另外,在不使用长度之比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设定为与任意的部分相同的长度等方法(在图15的中央附近使在面宽度方向上排列着2个的两箭头部分FX1、FX3的长度互相相等等)。
作为正面区域51外侧的第二纵区域52的后部的后部纵区域52a与后部纵台阶面61a的左右外侧相邻,作为第二纵区域52的前部的前部纵区域52b与前部纵台阶面61b的左右外侧相邻。在俯视末端扩宽的底面26a中,正面区域51配置于最高的位置(接近光轴CL3的位置),正面区域51的后部外侧的后部纵区域52a相对于正面区域51配置于低一级的位置,正面区域51的前部外侧的前部纵区域52b配置于更低一级的位置。
纵台阶面61朝向左右外侧,横台阶面65朝向前方。即,纵台阶面61及横台阶面65都不朝向镜头12侧,抑制光等从纵台阶面61及横台阶面65向镜头12侧的反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将正面区域51的左右外侧的纵区域5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正面区域51高的位置,使正面区域51外侧的纵台阶面61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左右内侧即镜头12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朝向镜头12侧的纵台阶面61也设置反射波减少结构25。
在上述各例中,以台阶面构成了多个区域间的划分部60,但是,划分部60不限于台阶面,也可以以不伴随有例如立体形状的构件(例如描绘于底面26a的线、花纹等)来构成划分部60。另外,也可以以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色彩、表面处理等的切换部来构成划分部60。另外,也可以以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褶皱、波等形状的切换来构成划分部60。另外,在底面形成部26设置分割体40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分割体40的外周部40a与固定侧开口部37的内周部37a的对合部(分割部)的间隙、台阶来构成划分部60。上述立体形状、切换部也可以适当组合来使用。
在具备多个波形状等立体的图案形状的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情况下,相对于各个图案形状,划分部60所具备的台阶面等立体形状被设为高度方向Z1上的高低差大。或者,被设为比各个图案形状中的沿着底面26a的沿面方向的宽度宽的槽。由此,即便是具备立体形状的反射波减少结构25,也能够赋予视觉上的分割设计。在划分部60中允许的立体形状的高低差、宽度是底面26a基本上看起来呈平坦状的程度,不包括像侧壁27a那样大的台阶、弯折等。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具备外界检测相机10和将所述外界检测相机10支承于车辆主体1a的相机托架20,其中,所述相机托架20具备包围从所述外界检测相机10的镜头12侧向检测方向F1延伸的检测空间K1的镜头罩21,所述镜头罩21具备形成面对所述检测空间K1的平坦状的表面(底面26a)的底面形成部26,所述底面26a从所述镜头12侧向检测方向F1而末端扩宽地延伸,在该底面26a具备减少到达所述镜头12的反射光的反射波减少结构25,所述底面形成部26具备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区域51~57的划分部60。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机托架20将外界检测相机10支承于车辆主体1a,其中,所述相机托架20具备包围从所述外界检测相机10的镜头12侧向检测方向F1延伸的检测空间K1的镜头罩21,所述镜头罩21具备形成面对所述检测空间K1的平坦状的表面(底面26a)的底面形成部26,所述底面26a从所述镜头12侧向检测方向F1而末端扩宽地延伸,在该底面26a具备减少到达所述镜头12的反射光的反射波减少结构25,所述底面形成部26具备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区域51~57的划分部60。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镜头罩21中的形成具备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平坦状的底面26a的底面形成部26设置将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区域51~57的划分部60,从而划分部60成为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视觉上的突显点,给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外表带来变化。即,在外界检测相机10的检测范围扩大了的情况下,虽然与此相配合地反射波减少结构25也变宽,但若仅增宽反射波减少结构25,会影响外表,但是,通过在反射波减少结构25有意地设置划分部60,能够提高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设计性,提高反射波减少结构25周围的美观性。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中,所述划分部60具备形成于所述底面形成部26的底面26a的台阶面61~63、65、66。
根据该结构,在底面形成部26的成形时同时形成台阶面,能够容易地设定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分割设计。例如,镜头罩21的底面26a以向检测方向F1越远离镜头12则越远离光轴CL3的方式倾斜,但是,通过与该倾斜相配合地使向检测方向F1远离的区域以远离光轴CL3的方式经由台阶面变化,从而台阶面不再朝向镜头12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向镜头12侧的反射。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中,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25在所述底面26a形成有凹凸,所述划分部60的台阶面61~63、65、66形成有与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凹凸相比具有高低差的台阶。
根据该结构,即便反射波减少结构25在底面26a具有凹凸,由于划分部60的台阶面形成有与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凹凸相比具有高低差的台阶,所以,划分部60形成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视觉上的突显点,能够给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外表带来变化。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中,在将所述底面26a的俯视下与所述检测方向F1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宽度方向X1,将所述底面26a的俯视下与所述面宽度方向X1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前后方向Y1,将与所述面宽度方向X1及所述面前后方向Y1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Z1时,所述划分部60在所述面宽度方向X1上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纵区域51~54,所述多个纵区域51~54中的位于所述镜头12的正面的正面区域51与在所述面宽度方向X1上位于所述正面区域51的外侧的纵区域52~54相比,在所述高度方向Z1上接近所述镜头12的光轴CL3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面宽度方向X1上将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纵区域51~54,将镜头12的正面区域51配置为比面宽度方向X1外侧的纵区域52~54高(接近光轴CL3),正面区域51与其外侧的纵区域52~54之间的台阶面61~63不再朝向镜头12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61~63向镜头12侧的反射。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中,所述多个纵区域51~54中的、越是位于所述面宽度方向X1的外侧的纵区域,则在所述高度方向Z1上越远离所述光轴CL3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面宽度方向外侧的纵区域配置为比面宽度方向X1内侧的纵区域低(远离光轴CL3),从而在面宽度方向X1上相邻的纵区域间的台阶面61~63不再朝向镜头12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61~63向镜头12侧的反射。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中,所述划分部60在所述面前后方向Y1上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25划分为多个横区域55~57、52a、52b,所述多个横区域55~57、52a、52b中,越是在所述面前后方向Y1上向所述检测方向F1远离所述镜头12的横区域,则在所述高度方向Z1上越远离所述光轴CL3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越是向检测方向F1远离镜头12的横区域则配置为越低(越远离光轴CL3),从而在面前后方向Y1上相邻的横区域间的台阶面65、66不再朝向镜头12侧,能够抑制光等从台阶面65、66向镜头12侧的反射。另外,镜头罩21的底面26a以向检测方向F1越远离镜头12则越远离光轴CL3的方式倾斜,但是,能够与该倾斜相匹配地使多个横区域的高度自然地变化而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中,所述划分部60具备描绘于所述底面26a的线及花纹、所述底面26a上的处理的切换部、以及将所述表面形成部26设为分割结构的情况下的分割部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底面形成部的底面描绘线及花纹等、切换底面上的色彩、表面处理及形状等这些处理、以及将表面形成部26设为分割结构的情况下的分割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容易地设定反射波减少结构25的分割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相机托架20不限于固定于前窗玻璃3的结构,也可以固定于前窗玻璃3以外的例如顶棚、前柱等车身。在该情况下,相机托架20也可以是使镜头罩21向检测方向F1(前窗玻璃3侧)从向车身的固定位置延伸的结构。镜头罩21也可以是不与前窗玻璃3相接触地接近配置的结构。镜头罩21的开口21b不限于与前窗玻璃3接触而完全密闭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对于前窗玻璃3具有稍微的间隙地配置并封闭的结构。镜头罩21不限定于固定于前窗玻璃3(透过构件)。车辆1不限于外界检测相机10支承于相机托架20的结构,也可以是相机托架20支承于外界检测相机1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以说是固定体30间接地固定于车身主体1a。
外界检测传感器不限于设置于车室前方的窗并对车辆前方进行检测,也可以设置于车室侧方的窗并对车辆侧方进行检测,或者设置于车室后方的窗并对车辆后方进行检测。在外界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方向上配置的透过构件不限于设置于车室的窗的风窗玻璃等窗构件,例如在外装部件的内侧等设置有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传感器设置场所的检测方向上配置的透过构件。在外界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方向上配置的透过构件不限于玻璃,也可以是树脂等。在机动二轮车等不具有车室的运输设备的情况下,外界检测传感器的设置场所可以不是窗构件,而是盖罩的屏幕等透过构件。
例如,相机也可以是不仅拍摄可见光还拍摄红外线等不可见光的相机。也可以不仅是相机等光学传感器,还是使用红外线或毫米波等微波的雷达等电波传感器。就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机的镜头的配置而言,在雷达的情况下成为天线的配置。也可以不是单一的传感器,而是立体摄影机等具备多个传感器的结构。也可以是并用相机及雷达的结构。
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运输设备的一例,作为适用本发明的运输设备的车辆不限于乘用车,也包括货物车,而且,不限于具有车室的车辆,也包括机动二轮车等小型的跨骑型车辆。车辆是二轮、三轮、四轮等的车辆,其驱动源是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电动机、或者它们的组合。电动机使用由连结于内燃机的发电机产生的发电电力、或者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放电电力而动作。另外,运输设备中也包括自行车、铁路、船舶、飞行器等。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运输设备,其具备:
外界检测传感器,其检测电磁波;以及
传感器托架,其支承于运输设备主体,
其中,
所述传感器托架具备对从所述外界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延伸的检测空间进行包围的传感器罩,
所述传感器罩具备形成与所述检测空间面对的平坦状的表面的表面形成部,
所述表面从所述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延伸,在该表面具备减少到达所述检测部的反射波的反射波减少结构,
所述表面形成部具备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划分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设备,其中,
所述划分部具备形成于所述表面形成部的表面的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设备,其中,
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在所述表面形成有凹凸,
所述划分部的台阶面形成有与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的凹凸相比具有高低差的台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设备,其中,
在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检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宽度方向,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面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前后方向,将与所述面宽度方向及所述面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
所述划分部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在所述面宽度方向上划分为多个纵区域,
所述多个纵区域中的、包含所述检测部的正面的正面区域与在所述面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正面区域的外侧的纵区域相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接近所述检测部的检测中心轴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输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纵区域中的、越是位于所述面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纵区域,则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越远离所述检测中心轴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输设备,其中,
在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检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宽度方向,将所述表面的俯视下与所述面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面前后方向,将与所述面宽度方向及所述面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
所述划分部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在所述面前后方向上划分为多个横区域,
所述多个横区域中,越是在所述面前后方向上向所述检测方向远离所述检测部的横区域,则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越远离所述检测中心轴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输设备,其中,
所述划分部具备描绘于所述表面的线及花纹、所述表面上的处理的切换部、以及将所述表面形成部设为分割结构的情况下的分割部中的至少一个。
8.一种传感器托架,其支承于运输设备主体,其中,
所述传感器托架具备对从检测电磁波的外界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延伸的检测空间进行包围的传感器罩,
所述传感器罩具备形成与所述检测空间面对的平坦状的表面的表面形成部,
所述表面从所述检测部侧向检测方向而末端扩宽地延伸,在该表面具备减少到达所述检测部的反射波的反射波减少结构,
所述表面形成部具备将所述反射波减少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划分部。
CN201911109619.5A 2018-12-18 2019-11-12 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Active CN1113322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6624 2018-12-18
JP2018236624A JP7048479B2 (ja) 2018-12-18 2018-12-18 輸送機器およびセンサブラケ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2214A true CN111332214A (zh) 2020-06-26
CN111332214B CN111332214B (zh) 2023-11-07

Family

ID=71072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09619.5A Active CN111332214B (zh) 2018-12-18 2019-11-12 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0754B2 (zh)
JP (1) JP7048479B2 (zh)
CN (1) CN1113322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17651B2 (en) * 2017-04-03 2019-06-11 Denso Corporation Camera module
JP7473504B2 (ja) * 2021-05-31 2024-04-23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デバイス取付構造
WO2024108384A1 (zh) * 2022-11-22 2024-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遮光组件、探测装置和终端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58683A1 (de) * 2004-12-06 2006-06-14 Robert Bosch Gmbh Streulichtblende zur Reduzierung des in eine Kamera fallenden Streulichts
CN203358477U (zh) * 2013-05-22 2013-12-25 北京智华驭新汽车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KR20140048530A (ko) * 2012-10-16 2014-04-2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광부를 구비한 차량용 영상 인식 장치
US20160023620A1 (en) * 2013-03-11 2016-01-28 Honda Motor Co., Ltd. Camera unit,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mera unit
CN205305009U (zh) * 2016-01-04 2016-06-08 烟台中正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行驶状态监测预警的图像采集装置
CN106910742A (zh) * 2015-12-17 2017-06-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垂直存储器装置
CN107226036A (zh) * 2016-03-24 2017-10-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传感器托架
JP2018522285A (ja) * 2015-07-27 2018-08-09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移動ユニットのカメラのための散乱光トラップ
CN108983475A (zh) * 2018-08-29 2018-12-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基板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41432A (ja) 2001-05-16 2002-11-27 Murakami Corp 撮像装置
DE10329900A1 (de) 2003-07-03 2005-02-17 Daimlerchrysler Ag Kamera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4024735A1 (de) 2004-05-19 2005-12-15 Leopold Kostal Gmbh & Co Kg Kamera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871971B2 (en) 2011-08-02 2018-01-16 Magma Electronics Inc. Vehicle vision system with light baffling system
EP3425999A1 (de) 2012-03-05 2019-01-09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Scheibenanordnung mit elektrisch beheizbarer streulichtblende
JP5853795B2 (ja) 2012-03-19 2016-0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カメラ
JP5947759B2 (ja) 2013-07-23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ユニット
US9352692B2 (en) 2014-03-10 2016-05-31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Vehicle vision system with camera and mirror mount
DE102014012001B4 (de) 2014-08-12 2021-07-22 Daimler Ag Träger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an einer Scheibe eines Kraftwagens und Kraftwagen
DE102014224860A1 (de) 2014-12-04 2016-06-09 Conti Temic Microelectronic Gmbh Streulichtblende
JP6408505B2 (ja) 2016-03-24 2018-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ブラケット
US10291830B2 (en) * 2017-04-03 2019-05-14 Denso Corporation Vehicle windshield camera module
US10527910B2 (en) 2017-08-29 2020-01-07 Trw Automotive U.S. Llc Vehicle driver assis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58683A1 (de) * 2004-12-06 2006-06-14 Robert Bosch Gmbh Streulichtblende zur Reduzierung des in eine Kamera fallenden Streulichts
KR20140048530A (ko) * 2012-10-16 2014-04-2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광부를 구비한 차량용 영상 인식 장치
US20160023620A1 (en) * 2013-03-11 2016-01-28 Honda Motor Co., Ltd. Camera unit,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mera unit
CN203358477U (zh) * 2013-05-22 2013-12-25 北京智华驭新汽车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JP2018522285A (ja) * 2015-07-27 2018-08-09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移動ユニットのカメラのための散乱光トラップ
CN106910742A (zh) * 2015-12-17 2017-06-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垂直存储器装置
CN205305009U (zh) * 2016-01-04 2016-06-08 烟台中正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行驶状态监测预警的图像采集装置
CN107226036A (zh) * 2016-03-24 2017-10-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传感器托架
CN108983475A (zh) * 2018-08-29 2018-12-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基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92189A1 (en) 2020-06-18
CN111332214B (zh) 2023-11-07
JP2020097332A (ja) 2020-06-25
JP7048479B2 (ja) 2022-04-05
US11460754B2 (en)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32216B (zh) 传感器托架
CN111332214A (zh) 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CN111332215B (zh) 运输设备及传感器托架
US20130235600A1 (en) Automatic vehicle exerior light control system assemblies
US20200094759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EP3495211B1 (en) Sensor mount structure
US11059430B2 (en) Sensor mount structure
CN109229008B (zh) 车辆用灯及车辆
US9791122B2 (en) Rear lamp for vehicle
WO2019177035A1 (ja) バンパーフェイシアを含む車両用外装アセンブリー
CN109562727B (zh) 车辆用检测装置及车辆用灯具
CN110861582A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0868520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US7322728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high-mounted stop lamp
CN102862534A (zh) 车辆的保险杠装置
US20230311783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CN110861585A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的配置结构
CN117377847A (zh) 用于可倾斜车辆的前照灯装置以及具有这种前照灯装置的可倾斜车辆
CN117157213A (zh) 用于车辆的设备承载件
JP2004196020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車両搭載構造
JP2020040419A (ja) 車載光学センサ用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