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2087A - 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2087A
CN111332087A CN201911320195.7A CN201911320195A CN111332087A CN 111332087 A CN111332087 A CN 111332087A CN 201911320195 A CN201911320195 A CN 201911320195A CN 111332087 A CN111332087 A CN 111332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torsion beam
elongated hole
web
reinforcement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201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约尔格·道
诺伯特·尼可迈耶
埃里克·舒尔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filed Critical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332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20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1Trailing arm twist beam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1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torsion-bar springs only
    • B60G11/183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torsion-bar springs only arranged in a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1Trailing arm twist beam axles
    • B60G21/052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20Semi-rigid axle suspensions
    • B60G2200/21Trailing arms connected by a torsional beam, i.e. twist-beam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10Type of spring
    • B60G2202/13Torsion spring
    • B60G2202/134Torsion spring comprising a transversal torsion bar and/or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10Type of spring
    • B60G2202/13Torsion spring
    • B60G2202/136Twist-beam type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2Mounting of torsion springs
    • B60G2204/1226Mounting of torsion springs on the trailing arms of a twist beam type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01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with embedded inserts for material reinfor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2Joining
    • B60G2206/8207Joining by screwing

Abstract

本发明包括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该扭力横梁轴还包括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扭力横梁包括: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具有第一扭力型材端和第二扭力型材端和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在第一扭力型材端和第二扭力型材端之间延伸的腹板壁,其中第一、第二扭力型材端分别布置在第一、第二附接区域中,第一、第二附接区域分别用于将扭力横梁固定在第一、第二纵臂上;第一、第二加强元件,用于影响扭力横梁的扭转特性,分别具有第一、第二长形孔,该第一、第二长形孔分别用于定义第一、第二加强元件沿纵向轴线的第一、第二轴向位置,其中第一、第二长形孔沿扭力型材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一、第二附接装置,分别接合在第一、第二长形孔中。

Description

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
背景技术
扭力横梁轴通常具有两个纵臂,每个纵臂布置在扭力横梁的一端。扭力横梁端部相对于扭力横梁的中心部分可具有增加的抗扭刚度,以避免履带和/或外倾角变化。特别地,用于加强纵臂与扭力横梁之间连接的隔板可以分别设置在扭力横梁的端部。另外,扭力横梁轴线的侧倾率或抗扭刚度可以通过隔板和/或扭力横梁的形状,位置和/或壁厚来改变。因此,通常,为预定的侧倾率提供单个扭力横梁和隔板的组合,因此可能需要具有多个扭力横梁和/或隔板以改变一种类型的扭力横梁轴的侧倾率。此外,可能需要大量不同的工具来制造不同的隔板和/或扭力横梁。
发明内容
此目的由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解决。有利的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的主题。
本发明基于以下发现,即,上述目的可以通过具有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和两个加强元件的扭力横梁来实现。扭力横梁适于通过将加强元件可变地附接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每个端部来改变扭力横梁的扭转特性。相应的加强元件可以特别是隔板,并且具有细长的孔形开口,可以将附接装置,特别是螺钉或螺栓插入该孔中,以将加强元件连接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特别地,通过在长孔(oblong hole)中的螺纹连接,可以实现加强元件相对于腹板状扭力型材的连续位移,并且因此也可以连续改变扭力横梁的扭转率,侧倾率和/或抗扭刚度。加强元件距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端部越远,则所导致的扭力横梁的抗扭刚度可能越高。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其中,扭力横梁轴还包括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扭力横梁包括腹板状的扭力型材,该腹板形状的扭力型材具有第一扭力型材端和第二扭力型材端以及腹板壁,腹板壁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该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位于第一扭力型材端和第二扭力型材之间。第一扭力型材端布置在第一附接区域中,第一附接区域中用于将扭力横梁附接到第一纵臂,第二扭力型材端布置在第二附接区域中,第二附接区域用于将扭力横梁附接到第二纵臂。
此外,扭力横梁包括用于影响扭力横梁的扭转特性的第一加强元件。第一加强元件具有第一长形孔,该第一长形孔用于定义第一加强元件沿纵向轴线的第一轴向位置,并且第一长形孔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扭力横梁包括第二加强元件,用于影响扭力横梁的扭转特性。第二加强元件具有第二长形孔,用于沿着纵向轴线定义第二加强元件沿纵向轴线的第二轴向位置,并且第二长形孔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扭力横梁还包括接合在第一长形孔中的第一附接装置和接合在第二长形孔中的第二附接装置。扭转特性取决于第一加强元件沿着纵向轴线的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加强元件沿着纵向轴线的第二轴向位置。
第一固定装置和/或第二固定装置可以包括螺钉或由螺钉形成,该螺钉穿过相应的长形孔并接合在腹板状的横梁中。例如,可以将螺钉直接拧入腹板状的横梁中。
扭力横梁可以是刚性的并且是在扭力上柔性的,以在两个纵臂之间形成扭转连接。此外,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可以至少部分地形成为U形型材,其中腹板壁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由两个侧腹板横向地限制。此外,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可以是尤其是单壁的金属型材。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横截面可沿纵向轴线的方向变化,其中具有横截面的扭力横梁的,尤其是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横截面区域的抗扭刚度和/或抗弯强度是可变的。
加强元件可以布置成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部分地间隔开,其中,加强元件可以在相应的长形孔的区域中接触腹板状的扭力型材。此外,加强元件可以具有弯曲角和/或侧腹板,其在纵臂的方向上增加,以提高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在相应的扭力型材端处的抗弯强度。
加强元件从纵臂延伸到纵向轴线的中心,其中,加强元件的横截面区域和/或横截面宽度可以朝着中心减小,使得加强元件在纵臂处宽于在相应的远离纵臂的端部处。加强元件可以例如形成为梯形的和/或具有横向布置的加强腹板。加强元件或杆状的扭力型材的横截面尤其可以分别由侧板或加强腹板的板厚度,横向于纵轴线的宽度和/或腹板高度来确定。
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可以与第一扭力型材端和第二扭力型材端制成一体,特别是由半成品金属制品和/或定制的坯件制成。
为了产生扭力梁,可以与扭力横梁和加强元件形成通用的组件组合,这使得可以在不使用不同形状和/或不同组件对的组件的情况下实现不同的抗扭强度和/或弯曲刚度。扭力横梁和加强元件在平台,特别是制造平台和/或车辆平台内可以是相同的,并且可以通过使得加强元件产生相对于扭力横梁的位移来改变抗扭强度。由于长形孔在加强元件中的适配,因此还可以实现抗扭强度的特别小的改变。此外,可以在大范围内连续改变抗扭强度。因此,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扭力横梁,可以精确地并且以较小的步长调节扭力横梁轴的运动特性。
此外,可能有利的是,不必完全松开固定装置和/或加强元件,因为可以通过移动加强元件来实现加强元件相对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位置改变。为此,可以仅松开固定装置,尤其是螺纹连接。不必移除或破坏加强元件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上的附接。因此,对于改变加强元件的位置,可以减少必要的工作时间和/或必要的工具工作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加强元件可以牢固地连接至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各个加强元件例如可以通过粘结连接,尤其是通过在侧腹板上的焊接连接而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连接。
此外,加强元件可以沿着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上的现有空间布置,分别移动以调节抗扭刚度。因此,可以有利地增加对扭力横梁的抗扭刚度的调节。
此外,通过加强元件相对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连续位置调节,扭力梁的构件的,特别是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和/或加强元件的材料品质的波动,可以得以补偿。结果,有利地可以减小相同适配的扭力横梁的和/或扭力梁的抗扭刚度的分散。为此,可以对加强元件的位置进行小步调节,其中位移距离小于固定装置,特别是螺纹连接的直径。
此外,特别是根据客户要求,可以以较低的制造和/或开发成本实现对抗扭刚度的后续调节。另外,由于例如可以不需要对扭力横梁的形状进行调节,而可以仅进行加强元件相对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相对位置调节,因此可以减少制造具有改进的抗扭刚度的扭力横梁的交货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扭转特性是侧倾率或扭转率或抗扭刚度。扭转率可以例如在预定的,特别是作用在扭力横梁上的径向作用的力或扭矩下以一定角度描述扭力横梁的扭转。抗扭刚度描述了扭力横梁对弹性变形的抵抗力,特别是当扭转力矩作用在扭力横梁上时。可以相对于纵向轴线为扭力横梁限定扭转惯性矩。扭力横梁的扭转也可以通过腹板状的扭力型材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的长度和/或加强元件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的长度来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附接装置在第一附接区域内从腹板壁上升并且第二附接装置在第二附接区域内从腹板壁上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元件和第二加强元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加强肋。结果,实现了可以增加加强元件的抗弯刚度和/或抗扭刚度的优点。加强肋可以特别地在相应的加强元件的表面法向轴线的方向上形成并且布置在加强元件的面对和/或远离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一侧上。
加强肋尤其可以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可变的高度,以便改变加强元件沿着纵向轴线的抗弯刚度和/或抗扭刚度。特别地,加强元件的抗弯刚度和/或抗扭刚度可以与加强肋的加强肋高度成正比。加强肋的加强肋高度可以例如至少朝着加强元件的相应端部减小和/或在纵臂的方向上增大。
加强肋可以进一步包括加强肋宽度,其中,加强元件的抗弯刚度和/或抗扭刚度可以与加强肋宽度成正比。加强肋宽度和/或加强肋高度可以朝着扭力横梁的中心进一步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元件被设置为在距第一扭力型材端预定距离处设置扭转特性的预定值,并且第二加强构件被设置为在距第二扭力型材端预定距离处设置扭转特性的预定值。
加强元件尤其可以布置成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相应的边界边缘相距一定距离,该相应的边界边缘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限定了扭力型材。各个加强元件距相应的扭力型材端的距离越大,则扭力横梁的抗扭刚度可以越高。例如,加强元件可在长形孔的外部区域中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连接,以实现软侧倾率或减小的抗扭刚度。此外,加强元件可以在长形孔的内部区域中连接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上,以便实现更紧密的侧倾率或增加的抗扭刚度。各个长形孔的外部区域可以布置成比相应的长形孔的内部区域更靠近相应的纵臂。
加强元件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以便能够改变或重新调节扭力横梁的抗扭刚度。特别地,由于运动,力,材料变化和/或磨损而引起的抗扭刚度的变化可以借助于加强元件相对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变化为预定的抗扭刚度。通过移动加强元件,可以实现对扭力横梁的抗扭刚度的无级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元件的第一轴向位置取决于第一长形孔的长度或第一附接装置在第一长形孔内的位置,并且第二加强元件的第二轴向位置取决于第二长形孔的长度或第二加强元件在第二长形孔中的位置。加强元件的轴向位置尤其描述了加强元件沿着和/或平行于纵向轴线的布置。此外,长形孔的长度也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形成。
附接装置尤其可以由突起,抬高或螺栓形成,该突起,抬高或螺栓可以接合在相应的长形孔中,以至少横向于长形孔的长度固定加强元件。特别地,附接装置可以形成为至少横向于长形孔的纵向方向明确地接合在长形孔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长形孔可以与纵向轴线成一定角度布置,以实现加强元件的平行于纵向轴线的位移和/或旋转,以及加强元件横向于纵向轴线的位移和/或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附接装置由腹板壁上的相应的开口形成,其中各个开口与相应的长形孔对准。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于第一轴向位置的第一加强元件是可拆卸的或不可拆卸的,特别是以力配合或材料结合的方式与第一附接装置连接,并且处于第二轴向位置的第二加强元件是可拆卸的或不可拆卸的,特别是以力配合或材料结合的方式与第二固定装置连接。特定的加强元件可以特别地被拧,焊接,胶合和/或铆接到相应的附接装置上。加强元件与固定装置的连接可以将加强元件以预定的朝向固定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上。相应的加强元件与相应的附接装置的连接也可以是孔焊接,铆接,冲压,粘接或上述连接可能性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附接装置具有内螺纹和第一螺钉,并且第一加强元件通过第一螺钉以力配合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附接装置,该第一螺钉穿过第一长形孔并接合在内螺纹中。第二附接装置具有内螺纹和第二螺钉,并且第二加强元件通过第二螺钉以力配合的方式连接至第二附接装置,该第二螺钉穿过第二长形孔并接合在内螺纹中。此外,可以在相应的螺钉的头部与相应的加强元件之间布置垫圈,以便增加加强元件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之间的螺钉连接的强度。用于将内螺纹引入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中,特别是腹板壁中的切入处可以通过冲压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附接装置可以包括具有外螺纹的螺栓,该螺栓布置在腹板壁上并且与相应的长形孔对准。此外,各个附接装置可以包括具有内螺纹的螺栓,该内螺纹可以拧到螺栓上,以便将相应的加强元件连接到腹板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附接装置和第二附接装置形成为引导销。引导销可至少部分地穿过长形孔,使得长形孔的内边缘和/或内表面接触引导销的外表面或面向外表面。
此外,引导销的高度可以小于加强元件的板厚度,以通过接合在引导销中的螺钉将加强元件压向腹板壁。因此,附接装置可以形成为以压缩力作用在加强元件的支承表面上,以将加强元件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附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应的引导销具有用于容纳紧固螺钉的内螺纹,或者以材料结合的方式结合到相应的加强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一体地形成,特别是形成为金属板成型件。此外,可以通过热成型或冷成型来形成腹板状的扭力型材。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横截面形状可以对应于U形,V形,Ω形,O形或半圆形。此外,扭力型材可以具有从一个型材形状到另一型材形状的连续过渡。扭力型材端部可以具有用于接收相应的加强元件的平坦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元件和第二加强元件均一体地形成,特别是形成为金属板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腹板壁由相对的纵向边带界定,并且第一加强元件和第二加强元件在纵向边带之间抵靠腹板壁。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扭力梁轴的扭力横梁的方法,其中,扭力横梁轴还包括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该方法包括形成具有第一扭力型材端和第二扭力型材端的腹板状的扭力型材以及在第一扭力型材端部和第二扭力型材端之间的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纵轴的方向延伸的腹板壁。第一扭力型材端布置在第一附接区域中,第一附接区域用于将扭力横梁附接到第一纵臂,第二扭力型材端布置在第二附接区域中,第二附接区域用于将扭力横梁附接到第二纵臂。
在第一附接区域内,可以形成第一附接装置,其在第一附接区域内从腹板壁升起。此外,在第二附接区域内,可形成第二附接装置,其在第二附接区域内从腹板壁升起。
此外,该方法包括提供用于影响扭力横梁的扭转特性的第一加强元件,其中第一加强元件具有第一长形孔,用于沿着纵向轴线固定第一加强元件的第一轴向位置,其中第一长形孔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其中,特别是由螺钉形成的第一附接装置接合在第一长形孔中。
此外,该方法包括将第一加强元件布置在第一轴向位置,并且在第一轴向位置将第一加强元件连接到扭力型材和/或第一附接装置。特别地,第一加强元件可以被焊接到扭力型材和/或第一附接装置。
该方法包括提供用于影响扭力横梁的扭力性能的第二加强元件。第二加强元件具有第二长形孔,用于沿着纵向轴线固定第二加强元件的第二轴向位置,并且第二长形孔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二附接装置,特别是螺钉,接合在第二长形孔中。
此外,该方法包括将第二加强元件布置在第二轴向位置,并且将第二加强元件与扭力型材和/或第二附接装置连接在第二轴向位置。特别地,第二加强元件可以被焊接到扭力型材和/或第二附接装置。
根据第三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扭力横梁轴,该扭力横梁轴具有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纵臂和第二纵臂,并且具有扭力横梁,该扭力横梁在第一扭力型材端与第一纵臂连接,在第二扭力型材端与第二纵臂连接。
附图说明
将参考附图解释其他实施例。附图示出了:
图1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扭力横梁轴。
图2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扭力横梁。
图3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扭力横梁。
附图标记列表:
100 扭力横梁
101 扭力横梁轴
103-1 第一纵臂
103-2 第二纵臂
105 扭力型材
107-1 第一扭力型材端
107-2 第二扭力型材端
109 腹板壁
111-1 第一附接区域
111-2 第二附接区域
113-1 第一附接装置
113-2 第二附接装置
115-1 第一加强元件
115-2 第二加强元件
117-1 第一长形孔
117-2 第二长形孔
119 纵向轴线
121-1 加强肋
121-2 加强肋
123-1 第一螺钉
123-2 第二螺钉
125-1 预定距离
125-2 预定距离
125 横截面轴线
201 引导销
203-1 纵向边带
203-2 纵向边带
205-1 加强腹板
205-2 加强腹板
301 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车辆的具有扭力横梁100的扭力横梁轴101的示意图。扭力横梁轴101还具有第一纵臂103-1和第二纵臂103-2。
扭力横梁100包括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该腹板形状的扭力型材105具有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和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以及腹板壁109,腹板壁109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在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和第二扭力型材107-2之间延伸。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布置在第一附接区域111-1中,第一附接区域111-1用于将扭力横梁100紧固到第一纵臂103-1,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布置在第二附接区域111-2中,第二附接区域111-2用于将扭力横梁100固定到第二纵臂103-2。
此外,扭力横梁100包括在第一附接区域111-1内从腹板壁109升起的第一附接装置113-1和在第二附接区域111-2内从腹板壁109升起的第二附接装置113-2。
此外,扭力横梁100包括用于影响扭力横梁100的扭转特性的第一加强元件115-1。第一加强元件115-1具有第一长形孔117-1,第一长形孔117-1用于定义第一加强元件115-1沿着纵向轴线119的第一轴向位置,并且第一长形孔117-1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上延伸。第一附接装置113-1接合在第一长形孔117-1中。
扭力横梁进一步包括第二加强元件115-2,用于影响扭力横梁100的扭转特性。第二加强元件115-2包括第二长形孔117-2,第二长形孔117-2用于定义第二加强元件115-2沿着纵向轴线119的第二轴向位置,其中第二长形孔117-2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上延伸。此外,第二附接装置113-2接合在第二长形孔117-2中。
扭转特性取决于第一加强元件115-1沿纵向轴线119的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加强元件115-2沿纵向轴线119的第二轴向位置。
此外,第一加强元件115-1和第二加强元件115-2中的每个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加强肋121-1、121-2、121-3、121-4。加强肋可以沿着纵向轴线119伸长。
第一加强元件115-1被布置成在距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的第一型材边缘预定距离125-1处设置扭转特性的预定值。第二加强元件115-2布置成在距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另一预定距离125-2内设置扭转特性的预定值。为了获得扭力横梁轴线101相对于抗扭刚度的对称匹配,预定距离125-1、125-2可以相同。为了补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和/或加强元件115-1、115-2的材料变化,可以不同地对预定距离125-1、125-2进行选择。
第一加强元件115-1的第一轴向位置取决于第一长形孔117-1的长度或第一附接装置113-1在第一长形孔117-1内的位置,且第二加强元件115-2的第二轴向位置取决于第二长形孔117-2的长度或第二固定装置113-2在第二长形孔117-2内的位置。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可以分别描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和第二加强元件115-2在纵向轴线119上的位置。在第一轴向位置中的第一加强元件115-1特别是以力配合或材料结合的方式与第一附接装置113-1可释放地连接,并且在第二轴向位置中的第二加强元件115-2特别是以力配合或材料结合的方式与第二附接装置113-2可释放地连接。
第一附接装置113-1由第一螺钉123-1形成,并且第一加强元件115-1通过第一螺钉123-1与腹板状扭力型材105摩擦连接,该第一螺钉123-1穿过第一长形孔117-1并接合到腹板形扭力型材105中。此外,第二附接装置113-2具有第二螺钉123-2,并且第二加强元件115-2通过第二螺钉123-2穿过第二长形孔117-2而力配合地连接至腹板形扭力型材105。螺钉123-1、123-2可以具有工具凹槽,例如呈六角形凹槽,外六角形和/或十字形孔凹槽的形式。
第一附接装置113-1可进一步包括内螺纹,第一螺钉123-1接合在该内螺纹中,以便将第一加强元件115-1紧固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其中,内螺纹布置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上。第二附接装置113-2可进一步包括另一内螺纹,第二螺钉123-1接合到该另一内螺纹以将第二加强元件115-2附接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其中该另一内螺纹布置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上。
此外,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第一加强元件115-1和第二加强元件115-2分别一体地构成,尤其是构成为金属板件和/或作为金属板成型件。
图2示出了根据图1所示的扭力横梁100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根据图1所示的横截面轴线125的图2的绘图平面,该平面与扭力横梁100垂直于纵向轴线相交。第一附接装置113-1形成为引导销201。引导销201具有用于容纳第一螺钉123-1的内螺纹。
腹板壁109由相对的纵向边带203-1、203-2界定。第一加强元件115-1在纵向边带203-1、203-2之间抵靠腹板壁109。
此外,第一加强元件115-1具有两个加强肋121-1、121-3,这两个加强肋布置在加强元件115-1的远离腹板壁109的表面上。此外,在加强元件115-1上形成侧向布置的加强腹板205-1、205-2,该加强腹板适于增加加强元件115-1的抗弯强度和/或抗扭刚度,特别是在腹板壁109的表面法向轴线的方向上增强。
图3示出了扭力横梁100的示意图。扭力横梁100包括具有腹板壁109的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腹板壁109在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扭力横梁100包括用于影响扭力横梁100的扭转特性的第一加强元件115-1。第一加强元件115-1具有第一长形孔117-1,第一长形孔117-1用于定义第一加强元件115-1沿着纵向轴线119的第一轴向位置,并且第一长形孔117-1在腹板形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上延伸。此外,扭力横梁100包括第一附接装置113-1,其接合在第一长形孔117-1中。第一附接装置113-1还包括第一螺钉123-1和垫圈301。扭转特性取决于第一加强元件115-1沿纵向轴线119的第一轴向位置。
如果第一加强元件115-1关于附图平面沿着纵向轴线119相对于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产生向左移位,则扭力横梁100的抗扭刚度会减小。在相反的位移下,扭力横梁100的抗扭刚度可以增加。

Claims (15)

1.一种车辆的扭力横梁轴(101)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该扭力横梁轴(101)还包括第一纵臂(103-1)和第二纵臂(103-2),扭力横梁(100)具有:
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具有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和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以及沿纵向轴线(119)的方向在所述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和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之间延伸的腹板壁(109),其中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布置在用于将扭力横梁(100)固定到第一纵臂(103-1)的第一附接区域中(111-1),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布置在用于将扭力横梁(100)固定到第二纵臂(103-2)的第二连接区域(111-2)中;
第一加强元件(115-1),用于影响扭力横梁(100)的扭转特性,其中第一加强元件(115-1)具有第一长形孔(117-1),所述第一长形孔(117-1)用于定义第一加强元件(115-1)沿纵向轴线(119)的第一轴向位置,其中第一长形孔(117-1)在所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附接装置(113-1),接合在所述第一长形孔(117-1)中;和
第二加强元件(115-2),用于影响扭力横梁(100)的扭转特性,其中第二加强元件(115-2)具有第二长形孔(117-2),所述第二长形孔(117-2)用于定义第二加强元件(115-2)沿纵向轴线(119)的第二轴向位置,其中第二长形孔(117-2)在所述腹板状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附接装置(113-2),接合在第二长形孔(117-2)中;其中,所述扭转特性取决于第一加强元件(115-1)沿纵向轴线(119)的所述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加强元件(115-2)沿纵向轴线(119)的所述第二轴向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特性是侧倾率或扭转率或抗扭刚度。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接装置(113-1)在所述第一附接区域(111-1)中从所述腹板壁(109)升起,且所述第二附接装置(113-2)在所述第二附接区域(111-2)中从腹板壁(109)升起。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和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均包括至少一个加强肋(121-1、121-2)。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被布置为在距所述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预定距离处设置扭转特性的预定值,且第二加强元件(115-2)被布置为在距所述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预定距离处设置扭转特性的预定值。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的所述第一轴向位置取决于所述第一长形孔(117-1)的长度或所述第一附接装置(113-1)在第一长形孔(117-1)内的位置,且第二加强元件(115-2)的所述第二轴向位置取决于第二长形孔(117-2)的长度或第二附接装置(113-2)在第二长形孔(117-2)内的位置。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的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与所述第一附接装置(113-1)连接,特别是以力配合或材料结合的方式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轴向位置的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13-2)连接,特别是以力配合或材料结合的方式连接。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接装置(113-1)具有内螺纹和第一螺钉,其中,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通过第一螺钉穿过第一长形孔(117-1)并与该内螺纹接合,以力配合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附接装置(113-1)连接,且所述第二附接装置(113-2)具有内螺纹和第二螺钉,其中,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通过第二螺钉穿过第二长形孔(117-2)并与该内螺纹结合,以力配合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附接装置(113-2)连接。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接装置(113-1)和所述第二附接装置(113-2)形成为引导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引导销具有用于容纳紧固螺钉或与相应的加强元件(115-1、115-2)材料结合的内螺纹。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一体地形成,特别是形成为金属板成形件。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中,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和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各自一体地形成,特别是形成为金属板件。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壁(109)由相对的纵向边带(203-1、203-2)界定,且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和第二加强元件(115-2)在所述纵向边带(203-1、203-2)之间抵靠所述腹板壁(109)。
14.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扭力横梁轴(101)的扭力横梁(100)的方法,所述扭力横梁轴(101)还包括第一纵臂(103-1)和第二纵臂(103-2),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该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具有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和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以及沿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在所述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和所述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之间延伸的腹板壁(109),其中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布置在用于将所述扭力横梁(100)固定到所述第一纵臂(103-1)的第一附接区域(111-1)中,所述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布置在用于将扭力横梁(100)固定到所述第二纵臂(103-2)的第二附接区域(111-2)中,其中在所述第一附接区域(111-1)内形成第一附接装置(113-1),该第一附接装置在所述第一附接区域(111-1)中从所述腹板壁(109)升起,且在所述第二附接区域(111-2)内形成第二附接装置(113-2),该第二附接装置在所述第二附接区域(111-2)中从所述腹板壁(109)升起;
提供用于影响扭力横梁(100)的扭转特性的第一加强元件(115-1),其中第一加强元件(115-1)具有第一长形孔(117-1),所述第一长形孔(117-1)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沿所述纵向轴线(119)的第一轴向位置,其中所述第一长形孔(117-1)沿所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附接装置(113-1)接合在所述第一长形孔(117-1)中;
将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布置在第一轴向位置;
在所述第一轴向位置将所述第一加强元件(115-1)连接到所述扭力型材(105)和/或附接装置(113-1);
提供用于影响扭力横梁(100)的扭转特性的第二加强元件(115-2),其中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具有第二长形孔(117-2),该第二长形孔(117-2)用于定义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沿所述纵向轴线(119)的第二轴向位置,其中所述第二长形孔(117-2)在所述腹板状的扭力型材(105)的纵向轴线(119)的方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二附接装置(113-2)接合在所述第二长形孔(117-2)中;
将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放置在第二轴向位置;和
在所述第二轴向位置将所述第二加强元件(115-2)连接到所述扭力型材(105)和/或所述第二附接装置(113-2)。
15.一种车辆的扭力横梁轴(101),包括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纵臂(103-1)和第二纵臂(103-2),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横梁(100),所述扭力横梁在第一扭力型材端(107-1)处与所述第一纵臂(103-1)连接,且在第二扭力型材端(107-2)处与所述第二纵臂(103-2)连接。
CN201911320195.7A 2018-12-19 2019-12-19 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 Pending CN1113320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132767.6 2018-12-19
DE102018132767.6A DE102018132767B3 (de) 2018-12-19 2018-12-19 Torsionsquerträger einer Verbundlenkerachse eines 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Torsionsquerträger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2087A true CN111332087A (zh) 2020-06-26

Family

ID=70681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0195.7A Pending CN111332087A (zh) 2018-12-19 2019-12-19 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2087A (zh)
DE (1) DE102018132767B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5307A (zh) * 2021-08-31 2021-11-19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力梁悬架、扭转刚度的调节方法及车辆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0393A (ja) * 1993-03-26 1994-10-04 Kubota House Kk 鉄骨系住宅の建方工法及び柱頭ピース
JP2001349064A (ja) * 2000-06-05 2001-12-21 Okabe Co Ltd 仮設養生体の支持機構
JP2007236284A (ja) * 2006-03-08 2007-09-20 Yanmar Co Ltd 田植機の苗マット支持機構
US20090212510A1 (en) * 2008-02-25 2009-08-27 David John Hoppert Adjustable traction block
CN104057795A (zh) * 2013-03-20 2014-09-24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机构
CN205185771U (zh) * 2015-12-18 2016-04-27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半独立悬架
JP2016108082A (ja) * 2014-12-05 2016-06-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06056903U (zh) * 2016-08-26 2017-03-29 泰安海力华益实验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试验台用样件固定装置
US20170144503A1 (en) * 2014-03-27 2017-05-25 Yorozu Corporatio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US20180264987A1 (en) * 2017-03-17 2018-09-20 Tarpstop, LLC Shipp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lling tarp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5035A (zh) 2012-07-24 2012-10-24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建安车桥分公司 汽车后扭转梁半独立悬架结构
EP3484734A4 (en) 2016-07-15 2020-03-18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REAR AXLE ARRANGEMENT OF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0393A (ja) * 1993-03-26 1994-10-04 Kubota House Kk 鉄骨系住宅の建方工法及び柱頭ピース
JP2001349064A (ja) * 2000-06-05 2001-12-21 Okabe Co Ltd 仮設養生体の支持機構
JP2007236284A (ja) * 2006-03-08 2007-09-20 Yanmar Co Ltd 田植機の苗マット支持機構
US20090212510A1 (en) * 2008-02-25 2009-08-27 David John Hoppert Adjustable traction block
CN104057795A (zh) * 2013-03-20 2014-09-24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机构
US20170144503A1 (en) * 2014-03-27 2017-05-25 Yorozu Corporatio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JP2016108082A (ja) * 2014-12-05 2016-06-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05185771U (zh) * 2015-12-18 2016-04-27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半独立悬架
CN206056903U (zh) * 2016-08-26 2017-03-29 泰安海力华益实验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试验台用样件固定装置
US20180264987A1 (en) * 2017-03-17 2018-09-20 Tarpstop, LLC Shipp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lling tarp system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5307A (zh) * 2021-08-31 2021-11-19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力梁悬架、扭转刚度的调节方法及车辆
CN113665307B (zh) * 2021-08-31 2023-07-1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力梁悬架、扭转刚度的调节方法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132767B3 (de)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4965B2 (en) Fabricated vehicle axle
US10035377B2 (en) Axle attachment
US8985631B2 (en) Trailer frame
US8960512B2 (en) Cast back clamp and mounting component
WO2011102373A1 (ja) スタビライザ用ブシュ及び車両スタビライザ
BR102015001188B1 (pt) Eixo de automóvel
CN111332087A (zh) 车辆的扭力横梁轴的扭力横梁
US20090011879A1 (en) Bracket for chain tensioner or chain guide
BR112014015255A2 (pt) estrutura de montagem de braço de suspensão
EP2969611A1 (en) Rear twist beam with bulged middle section
EP2818341A1 (en) Vehicle suspension arm
US9650228B2 (en) Roller gui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US20160159182A1 (en) Multi-piece bar pin for elastomeric bushing assembly
DE102008021233A1 (de) Förderkette mit gummielastischer Lagerung
US9341207B2 (en) Web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a web component
US20190054766A1 (en) Axle system
US5333348A (en) Smoothing tool handle mounting assembly
CN207195515U (zh) 钢板弹簧防错结构
EP2607230B1 (en) Self-aligning coupler for superposed surfaces and method of self-aligning coupler for superposed surfaces
WO2018145419A1 (zh) 一种无支撑轮的防缠绕履带轮
US8087717B2 (en) Light weight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reinforcing an automotive roof assembly
KR100960651B1 (ko) 윈드쉴드 와이퍼 어셈블리
US10859103B2 (en) Weld joint assembly
CN220615952U (zh) 一种适配不同纵梁腹高的横梁结构
WO2018181082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