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8235A -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8235A
CN111328235A CN202010103857.1A CN202010103857A CN111328235A CN 111328235 A CN111328235 A CN 111328235A CN 202010103857 A CN202010103857 A CN 202010103857A CN 111328235 A CN111328235 A CN 111328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portion
housing
sealing element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38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二亭
姚秀军
桂晨光
韩久琦
吴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aiyi Tongzh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iyi Tongzh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iyi Tongzh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iyi Tongzh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0385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82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28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82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件、第二壳体件以及密封件,第一壳体件包括顶板部和第一侧板部,第一侧板部沿顶板部的周向外边缘设置;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相连接,以在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之间形成容纳腔,第二壳体件包括底板部和第二侧板部,第二侧板部沿底板部的周向外边缘设置,第一侧板部和第二侧板部相卡接;第一侧板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侧板部的内侧,密封件夹设在第一侧板部和底板部之间,或,第二侧板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侧板部的内侧,密封件夹设在第二侧板部与顶板部之间。

Description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体感臂环等电子产品其塑料外壳结构多拆分为上下两个半壳体,两部分扣合装配形成整体外壳,上下壳体间的连接、固定常采用螺钉连接或胶接,为达到防水防尘效果。
现有设计大多于上下壳体扣合面设置密封圈,于上下壳体其中一扣合面设计密封槽,组装时将密封圈放入槽内,通过扣合面与密封槽压紧密封圈达到隔绝液体与细小颗粒的效果。然而,于壳体扣合面上设计密封槽将会增大壳体厚度,其壳体边缘设计最小厚度为两倍材料加工最小厚度加上最小槽宽,不利于提高空间效率且增加塑料壳体注塑成型难度。于壳体扣合面上设置密封圈,装配过程中密封圈易脱离密封槽,将提高组装难度。而设置密封圈后壳体边缘将难以再设计其他功能,如卡扣、定位榫、定位销等,需于壳体其他位置设计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包括:
第一壳体件,第一壳体件包括顶板部和第一侧板部,第一侧板部沿顶板部的周向外边缘设置;
第二壳体件,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相连接,以在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之间形成容纳腔,第二壳体件包括底板部和第二侧板部,第二侧板部沿底板部的周向外边缘设置,第一侧板部和第二侧板部相卡接;
密封件,第一侧板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侧板部的内侧,密封件夹设在第一侧板部和底板部之间,或,第二侧板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侧板部的内侧,密封件夹设在第二侧板部与顶板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第二侧板部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相卡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为卡扣,第二卡接部为卡槽;或第一卡接部为卡槽,第二卡接部为卡扣;或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均为卡扣。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卡扣的高度小于卡槽的高度,以使卡扣的一端面与卡槽的一侧壁相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为多个,多个第一卡接部间隔地设置在第一侧板部上,第二卡接部为多个,多个第二卡接部与多个第一卡接部一一相对应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为密封胶或密封圈;
其中,底板部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密封件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第一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板部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以使第一侧板部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上;或,
顶板部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密封件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第二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侧板部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以使第二侧板部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为密封垫或密封胶;
密封件与底板部相贴合,且朝向第一侧板部设置,以使第一侧板部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上;或,
密封件与顶板部相贴合,且朝向第二侧板部设置,以使第二侧板部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均为注塑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与第二壳体件采用双料注塑工艺,以使密封件成型于底板部上;
或,密封件与第一壳体件采用双料注塑工艺,以使密封件成型于顶板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部包括第一侧板段和第二侧板段,第一侧板段的厚度大于第二侧板段的厚度,第一侧板段与顶板部相连接,第二侧板段位于第二侧板部的内侧,第二侧板部与第一侧板段相对接;或,
第二侧板部包括第三侧板段和第四侧板段,第三侧板段的厚度大于第四侧板段的厚度,第三侧板段与底板部相连接,第四侧板段位于第一侧板部的内侧,第一侧板部与第三侧板段相对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包括上述的壳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结构为多个,多个壳体结构相连接。
本发明的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包括相卡接的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以及密封在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之间的密封件。通过将密封件设置在第一侧板部与底板部之间或第二侧板部与顶板部之间,即密封件与底板部或顶板部相贴合,密封位置和卡接位置处于不同平面内,从而可以适当降低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的厚度,且密封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剖面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第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第二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第三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的第四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壳体结构;2、弹性圈;10、第一壳体件;11、顶板部;111、第二容纳槽;12、第一侧板部;121、第一卡接部;122、第一侧板段;123、第二侧板段;20、第二壳体件;21、底板部;211、第一容纳槽;22、第二侧板部;221、第二卡接部;222、第三侧板段;223、第四侧板段;30、容纳腔;4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公开。
在对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附图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9,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件10,第一壳体件10包括顶板部11和第一侧板部12,第一侧板部12沿顶板部11的周向外边缘设置;第二壳体件20,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相连接,以在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之间形成容纳腔30,第二壳体件20包括底板部21和第二侧板部22,第二侧板部22沿底板部21的周向外边缘设置,第一侧板部12和第二侧板部22相卡接;密封件40,第一侧板部1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侧板部22的内侧,密封件40夹设在第一侧板部12和底板部21之间,或,第二侧板部2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密封件40夹设在第二侧板部22与顶板部11之间。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包括相卡接的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以及密封在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之间的密封件40。通过将密封件40设置在第一侧板部12与底板部21之间或第二侧板部22与顶板部11之间,即密封件40与底板部21或顶板部11相贴合,密封位置和卡接位置处于不同平面内,从而可以适当降低第一侧板部12以及第二侧板部22的厚度,且密封效果较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件10由顶板部11和第一侧板部12组成,而第一侧板部12为周向侧板,即其与顶板部11形成了一个一端开口的槽。相应地,第二壳体件20由底板部21和第二侧板部22组成,第二侧板部22为周向侧板,即其与底板部21形成了一个一端开口的槽,在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组装后,形成了一个用于容纳电子器件的容纳腔3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部12和第二侧板部22属于卡接,而二者之间从位置上分析属于穿插关系,即第一侧板部12包围第二侧板部22,或第二侧板部22包围第一侧板部12,此处的包围可以是部分包围也不排除全部包围,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部1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侧板部22的内侧,密封件40夹设在第一侧板部12和底板部21之间,即密封件40相对于第一侧板部12和第二侧板部22的卡接位置更加靠近容纳腔30。或,第二侧板部2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密封件40夹设在第二侧板部22与顶板部11之间,即密封件40相对于第一侧板部12和第二侧板部22的卡接位置更加靠近容纳腔3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结构由第一壳体件10、第二壳体件20以及密封件40组成,如图1中,当第一壳体件10与第二壳体件20连接后,从外部无法看到密封件4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部12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21,第二侧板部22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121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221,第一卡接部121与第二卡接部221相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扣,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槽;或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槽,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扣;或第一卡接部121与第二卡接部221均为卡扣。在第一卡接部121与第二卡接部221的连接过程中,卡扣部分需要有一个变形的过程,以此卡设在卡槽或另一卡扣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扣的高度小于卡槽的高度,以使卡扣的一端面与卡槽的一侧壁相接触。在具体卡接过程中,需要保证卡扣可以方便地卡设在卡槽内,故卡槽的高度需要大于卡扣的高度,卡槽的高度即位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卡扣和卡槽配合完成后,卡扣的上下表面与卡槽的两个侧壁相对设置,且其中一个表面与侧壁相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121为多个,多个第一卡接部121间隔地设置在第一侧板部12上,第二卡接部221为多个,多个第二卡接部221与多个第一卡接部121一一相对应地设置。多个第二卡接部221与多个第一卡接部121的设置可以保证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卡接部121和多个第二卡接部221分别沿第一侧板部12和第二侧板部22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221可以是一个,且可以是第一侧板部12和第二侧板部22的周向方向上形成的一整圈。当然,也可以某一种为多个,而另一种为一圈,只要保证能够卡接即可,其具体数量可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221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即可以是底部、顶部或者中部,只要保证稳定连接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40为密封胶或密封圈;其中,底板部21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211,密封件40设置在第一容纳槽211内,第一容纳槽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板部1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以使第一侧板部12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40上;或,顶板部1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11,密封件40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11内,第二容纳槽1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侧板部2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以使第二侧板部22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40上。第一容纳槽211或第二容纳槽111的设置可以保证密封件40稳定地设置在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之间,而第一容纳槽211或第二容纳槽111分别设置在底板部21或顶板部11上可以适当减少第二侧板部22或第一侧板部12的厚度,即不用再第二侧板部22或第一侧板部12上开设容纳槽来防止密封件40。
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40为密封垫或密封胶;密封件40与底板部21相贴合,且朝向第一侧板部12设置,以使第一侧板部12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40上;或,密封件40与顶板部11相贴合,且朝向第二侧板部22设置,以使第二侧板部22的端面压设在密封件40上。密封垫或密封胶不需要利用容纳槽来进行固定,而是依靠自身结构特性以及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的挤压来固定。
在一个实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侧板部22的部分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顶板部1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11,密封件40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11内,第二容纳槽111为封闭槽,即其与第二侧板部22的整个端面相接触(即沿周向方向延伸,并非与整个平面相接触,只是一个封闭的周向,形成了封闭空间),从而对容纳腔30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密封。第一侧板部12上的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扣,而第二侧板部22上的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槽,卡扣卡设在卡槽内。其中,卡扣和卡槽分别为4个,其中,密封件40可以为密封胶或密封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均为注塑件。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可均为塑料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40与第二壳体件20采用双料注塑工艺,以使密封件40成型于底板部21上;或,密封件40与第一壳体件10采用双料注塑工艺,以使密封件40成型于顶板部11上。密封件40可以是注塑在底板部21的第一容纳槽211内,或顶板部11的第二容纳槽111内,或者是直接注塑在底板部21的内表面上,或直接注塑在顶板部11的内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部12包括第一侧板段122和第二侧板段123,第一侧板段122的厚度大于第二侧板段123的厚度,第一侧板段122与顶板部11相连接,第二侧板段123位于第二侧板部22的内侧,第二侧板部22与第一侧板段122相对接;或,第二侧板部22包括第三侧板段222和第四侧板段223,第三侧板段222的厚度大于第四侧板段223的厚度,第三侧板段222与底板部21相连接,第四侧板段223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第一侧板部12与第三侧板段222相对接。此处的对接并不完全理解为第二侧板部22与第一侧板段122相接触,只是代表位置上的相对关系,即第二侧板部22的端部与第一侧板段122的端部相对设置,二者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分离的。相应地,此处的对接并不完全理解为第一侧板部12与第三侧板段222相接触,只是代表位置上的相对关系,即第一侧板部12的端部与第三侧板段222的端部相对设置,二者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分离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四侧板段223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密封件40贴合在顶板部11上,即密封件40在第四侧板段223的压设下实现固定,其与第四侧板段223的整个端面相接触(即沿周向方向延伸,并非与整个平面相接触,只是一个封闭的周向,形成了封闭空间),从而对容纳腔30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密封。第一侧板部12上的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扣,而第二侧板部22上的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槽,卡扣卡设在卡槽内。其中,密封件40为密封胶或密封垫,密封胶可以直接涂敷在顶板部1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侧板段123位于第二侧板部22的内侧,底板部21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211,密封件40设置在第一容纳槽211内,第一容纳槽211为封闭槽,即其在第二侧板段123的压设下实现固定,其与第二侧板段123的整个端面相接触(即沿周向方向延伸,并非与整个平面相接触,只是一个封闭的周向,形成了封闭空间),从而对容纳腔30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密封。第一侧板部12上的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槽,而第二侧板部22上的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扣,卡扣卡设在卡槽内。其中,密封件40为密封胶或密封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四侧板段223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顶板部1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11,密封件40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11内,第二容纳槽111为封闭槽,即其与第四侧板段223的整个端面相接触(即沿周向方向延伸,并非与整个平面相接触,只是一个封闭的周向,形成了封闭空间),从而对容纳腔30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密封。第一侧板部12上的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扣,而第二侧板部22上的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槽,卡扣卡设在卡槽内。其中,密封件40为密封胶或密封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四侧板段223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顶板部1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11,密封件40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11内,第二容纳槽111为封闭槽,即其与第四侧板段223的整个端面相接触(即沿周向方向延伸,并非与整个平面相接触,只是一个封闭的周向,形成了封闭空间),从而对容纳腔30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密封。第一侧板部12上的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槽,而第二侧板部22上的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扣,卡扣卡设在卡槽内。其中,密封件40为密封胶或密封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可拆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壳体(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相互接触的表面为扣合面,在扣合面上方分别于上壳体与下壳体边缘设计卡扣与卡槽,相互扣接实现上下壳体的连接、固定。于上壳体顶部内表面设置密封圈(密封件40),于上壳体顶部内表面设计密封槽(第二容纳槽111)以安装密封圈,密封槽的深度与宽度应参考密封圈材料相应的标准尺寸。将下壳体边缘向上延伸,与扣合面形成阶梯落差。在装配时,将密封圈放入上壳体密封槽内,上下壳体扣合,下壳体将密封圈于上壳体密封槽内压紧,实现壳体的密封,以保护壳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其中,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是一种应用于穿戴式电子设备带有防水防尘密封功能且使用卡扣连接的新型塑料壳体结构,通过改变密封槽、密封圈的位置,将扣合面、密封槽、卡扣设计于壳体不同位置。以此结构提高壳体的结构效率,以最小的壳体壁厚达成扣接与密封的效果,提高密封壳体的空间利用率并维持壳体结构强度与刚度;且此结构扣合过程中扣合面不影响密封圈,密封圈安装后即不会脱离密封槽,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此外,扣合面、密封槽形成阶梯落差,密封槽被包覆于上壳体内侧,不直接接触外部环境,以此提高壳体防水、防尘效果。此外,上下壳体角色可互换、卡扣与卡槽设计位置可以互换,密封圈可以为密封胶垫、密封胶或壳体的双料注塑取代。扣接是指两个零件以外凸的卡扣与内凹的卡槽,装配时通过挤压弹性变形,最终形成凹凸形状的紧密配合,以形成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40是指使用包含但不限于橡胶、硅胶等柔性、具有弹性的有机材料制作形成的零件,其外形可为圆形、矩形或其余易于成型的简单形状。
在一个实施了中,密封槽(第一容纳槽211或第二容纳槽111)是指用于安装密封件40的沟槽结构,在密封件40受压变形时,维持密封件40外形与位置,其外形尺寸于需依照机械设计标准进行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双料注塑是指在塑料注塑成型时,在模具不同位置注入不同材料,使其结构特性不同,以达成不同目的。
本发明的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提高了密封壳体的空间利用率,缩小因设计密封槽而增加的结构厚度。降低了因安装密封件40增加的组装难度。提高了密封效果,提高壳体防水防尘能力。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包括上述的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体感臂环等电子产品。穿戴设备的电子器件设置在壳体结构的容纳腔3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结构1为多个,多个壳体结构1相连接。其中,多个壳体结构1通过穿戴部连接,即相邻两个壳体结构1之间均具有穿戴部,以此将多个壳体结构1串联为一个环状机构,从而实现佩戴。穿戴部可以皮带、布带、橡胶带、弹性圈或金属带等。穿戴部可以是多个,依次连接相邻两个壳体结构1,或穿戴部是一个整体,实现对多个壳体结构1的串联。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壳体结构1为多个,多个壳体结构通过弹性圈2进行连接,即弹性圈2卡设在第一壳体件10和第二壳体件20之间,最终弹性圈将多个壳体结构1连接为环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结构也可以直接相连接,即多个壳体结构围成了一个环状的佩戴设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件(10),所述第一壳体件(10)包括顶板部(11)和第一侧板部(12),所述第一侧板部(12)沿所述顶板部(11)的周向外边缘设置;
第二壳体件(20),所述第一壳体件(10)和所述第二壳体件(20)相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壳体件(10)和所述第二壳体件(20)之间形成容纳腔(30),所述第二壳体件(20)包括底板部(21)和第二侧板部(22),所述第二侧板部(22)沿所述底板部(21)的周向外边缘设置,所述第一侧板部(12)和所述第二侧板部(22)相卡接;
密封件(40),所述第一侧板部(1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侧板部(22)的内侧,所述密封件(40)夹设在所述第一侧板部(12)和所述底板部(21)之间,或,所述第二侧板部(2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所述密封件(40)夹设在所述第二侧板部(22)与所述顶板部(1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部(12)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21),所述第二侧板部(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21)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221),所述第一卡接部(121)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21)相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槽;或所述第一卡接部(121)为卡槽,所述第二卡接部(221)为卡扣;或所述第一卡接部(121)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21)均为卡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高度小于所述卡槽的高度,以使所述卡扣的一端面与所述卡槽的一侧壁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121)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部(12)上,所述第二卡接部(2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221)与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121)一一相对应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40)为密封胶或密封圈;
其中,所述底板部(21)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211),所述密封件(40)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211)内,所述第一容纳槽(2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部(1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以使所述第一侧板部(12)的端面压设在所述密封件(40)上;或,
所述顶板部(1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11),所述密封件(40)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111)内,所述第二容纳槽(1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侧板部(2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以使所述第二侧板部(22)的端面压设在所述密封件(4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40)为密封垫或密封胶;
所述密封件(40)与所述底板部(21)相贴合,且朝向所述第一侧板部(12)设置,以使所述第一侧板部(12)的端面压设在所述密封件(40)上;或,
所述密封件(40)与所述顶板部(11)相贴合,且朝向所述第二侧板部(22)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侧板部(22)的端面压设在所述密封件(4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件(10)和所述第二壳体件(20)均为注塑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40)与所述第二壳体件(20)采用双料注塑工艺,以使所述密封件(40)成型于所述底板部(21)上;
或,所述密封件(40)与所述第一壳体件(10)采用双料注塑工艺,以使所述密封件(40)成型于所述顶板部(1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部(12)包括第一侧板段(122)和第二侧板段(123),所述第一侧板段(12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侧板段(123)的厚度,所述第一侧板段(122)与所述顶板部(11)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段(123)位于所述第二侧板部(22)的内侧,所述第二侧板部(22)与所述第一侧板段(122)相对接;或,
所述第二侧板部(22)包括第三侧板段(222)和第四侧板段(223),所述第三侧板段(22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四侧板段(223)的厚度,所述第三侧板段(222)与所述底板部(21)相连接,所述第四侧板段(223)位于所述第一侧板部(12)的内侧,所述第一侧板部(12)与所述第三侧板段(222)相对接。
1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壳体结构相连接。
CN202010103857.1A 2020-02-20 2020-02-20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13282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3857.1A CN111328235A (zh) 2020-02-20 2020-02-20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3857.1A CN111328235A (zh) 2020-02-20 2020-02-20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8235A true CN111328235A (zh) 2020-06-23

Family

ID=71171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3857.1A Pending CN111328235A (zh) 2020-02-20 2020-02-20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2823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6505A (zh) * 2017-08-14 2017-12-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边咬合结构、壳体结构及其加工方法、热水器
CN108601276A (zh) * 2018-04-04 2018-09-28 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208047091U (zh) * 2018-03-09 2018-11-02 重庆恒芯天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防水防尘中继设备机壳
CN209693275U (zh) * 2018-12-25 2019-11-26 惠州维士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穿戴设备
CN210179347U (zh) * 2019-08-22 2020-03-24 深圳市亚然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支架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6505A (zh) * 2017-08-14 2017-12-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边咬合结构、壳体结构及其加工方法、热水器
CN208047091U (zh) * 2018-03-09 2018-11-02 重庆恒芯天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防水防尘中继设备机壳
CN108601276A (zh) * 2018-04-04 2018-09-28 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209693275U (zh) * 2018-12-25 2019-11-26 惠州维士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穿戴设备
CN210179347U (zh) * 2019-08-22 2020-03-24 深圳市亚然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支架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44275B2 (en) Water-resistant casing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KR100877049B1 (ko) 방수구조
US9520253B2 (en) Button, button arrang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same
US5107071A (en) Sealing and shielding structure
US20130228984A1 (en) Gask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802553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volving a housing with a seal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WO2006064642A1 (ja) 電磁波シールド用ガスケット
CN111901998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JP2013062243A (ja) 防水装置及び防水加工方法
US10670485B2 (en) Pressure sensor unit with rectangular gasket
US9185193B2 (en) Gasket structure for a terminal apparatus
CN217116128U (zh) 摄像头装饰组件及移动终端设备
CN111328235A (zh) 穿戴设备的壳体结构及穿戴设备
JP6774037B2 (ja) 防水型コネクタ
CN114731365B (zh) 摄像头装饰组件及移动终端设备
KR101789925B1 (ko) 푸시버튼 스위치 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작 방법
CN216147383U (zh)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US20060191210A1 (en) Seal for covers for inscription fields
CN211507900U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216019509U (zh) 表带连接结构及腕带式装置
CN219350044U (zh) 按压机构、终端设备
CN110494942B (zh) 防水开关
CN110973779A (zh) 表带固定结构及手表
CN221103783U (zh) 一种防水结构
CN218998496U (zh) 密封圈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