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7383U -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47383U CN216147383U CN202122226094.2U CN202122226094U CN216147383U CN 216147383 U CN216147383 U CN 216147383U CN 202122226094 U CN202122226094 U CN 202122226094U CN 216147383 U CN216147383 U CN 2161473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ckle
- shell
- clamping
- guide surface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卡扣组件包括第一卡扣及第二卡扣,第一卡扣包括第一主体部及卡合部,第一主体部具有第一表面,卡合部连接第一表面且与第一主体部合围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装空间,卡合部远离第一主体部一侧具有与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导向面,第二卡扣包括与卡合部卡接的卡接件、与卡接件连接的弹性件,卡接件远离弹性件一侧具有与第一导向面平行的第二导向面,弹性件可沿第二方向伸缩,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卡接件沿第一方向安装于安装空间且与卡合部卡接前,第二导向面抵接第一导向面,带动弹性件沿第二方向产生弹性形变,使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保持贴合。该设计能有效提升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组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者对穿戴设备(例如手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穿戴设备中的某些部件在日常佩戴的过程中容易磨损,故需要对磨损的部件进行及时更换,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能够有效提升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组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卡扣组件;该卡扣组件包括第一卡扣以及第二卡扣,第一卡扣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卡合部,第一主体部具有第一表面,卡合部连接于第一表面且与第一主体部合围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装空间,卡合部远离第一主体部的一侧具有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第二卡扣包括与卡合部卡接配合的卡接件、与卡接件连接的弹性件,卡接件远离弹性件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导向面平行的第二导向面,弹性件可沿第二方向伸缩,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其中,在卡接件沿第一方向安装于安装空间且与卡合部卡接配合前,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抵接,以带动弹性件沿第二方向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保持贴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该穿戴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上述的卡扣组件,第一卡扣以及第二卡扣中的一者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一卡扣以及第二卡扣中的另一者与第二本体连接。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卡接件沿第一方向安装于安装空间且与卡合部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卡接件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推力的作用下,第一导向面对第二导向面施加垂直于第二导向面的压力,推力与压力形成平行于第二方向的合力,卡接件在该合力的作用下挤压弹性件,使得弹性件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做伸缩运动,从而使得卡接件在沿第一方向安装于安装空间且与卡合部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卡接件的第二导向面始终能够与卡合部的第一导向面贴合,从而增强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在装配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卡接件沿第一方向装设于卡合部前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卡接件沿第一方向装设于卡合部中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卡接件沿第一方向装设于卡合部后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卡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卡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二卡扣的爆炸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二卡扣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爆炸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中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爆炸图;
图16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中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卡扣组件;11、第一卡扣;111、第一主体部;1111、第一表面;112、卡合部;1121、第一部分;11211、卡槽;1122、第二部分;11221、第一导向面;113、安装空间;X、第一方向;12、第二卡扣;121、卡接件;Y、第二方向;1211、第三部分;1212、第四部分;12121、第二导向面;1213、第五部分;122、弹性件;123、第一壳组件;1231、第一壳底板;1232、第一壳侧板;12321、通孔;1233、容置空间;124、第二壳组件;1241、第二壳顶板;1242、第二壳侧板;1243、滑动空间;1244、开口;1245、壳盖板;1246、滑孔;20、穿戴设备;21、第一本体;211、周侧面;22、第二本体;221、安装部;2211、第一端面;2212、第一安装槽;2214、穿孔;2215、第二安装槽;222、第二主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者对穿戴设备(例如手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穿戴设备中的某些部件在日常佩戴的过程中容易磨损,故需要对磨损的部件进行及时更换,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具体的,在一种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的表带与表盘的连接方式主要为生耳针连接,先将生耳针插入表带中,然后将生耳针的下端插入表盘的表耳处的针孔位中,再将生耳针的上端靠近表耳处的针孔位,用生耳批卡住生耳针下压并将生耳针推入表耳的内侧,再将生耳针的上端推入表耳的针孔位并固定好生耳针,随后轻轻拉扯表带确保生耳针与表耳处的针孔位卡位准确。采用生耳针连接的表带与表盘在安装与拆卸时都需要使用生耳批,且表带与表盘的拆卸过程较为困难,影响用于体验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图7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卡扣组件10,能够有效提升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组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卡扣组件10包括第一卡扣11以及第二卡扣12,第一卡扣11包括第一主体部111以及卡合部112,第一主体部111具有第一表面1111,卡合部112连接于第一表面1111且与第一主体部111合围形成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安装空间113,卡合部112远离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具有与第一方向X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11221,第二卡扣12包括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的卡接件121、与卡接件121连接的弹性件122,卡接件121远离弹性件122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导向面11221平行的第二导向面12121,弹性件122可沿第二方向Y伸缩,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其中,在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第二导向面12121与第一导向面11221抵接,以带动弹性件122沿第二方向Y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第二导向面12121与第一导向面11221保持贴合。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卡扣组件10,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卡接件121在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推力的作用下,第一导向面11221对第二导向面12121施加垂直于第二导向面12121的压力,推力与压力形成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合力,卡接件121在该合力的作用下挤压弹性件122,使得弹性件122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伸缩运动,从而使得卡接件121在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卡接件121的第二导向面12121始终能够与卡合部112的第一导向面11221贴合,从而增强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在装配过程中的稳定性。
以下结合图1-图7对卡扣组件10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卡扣组件10包括第一卡扣11以及第二卡扣12。
如图1-图4所示,第一卡扣11作为卡扣组件10中的其中一个子卡扣,第一卡扣11包括第一主体部111以及卡合部112,这里对第一主体部111以及卡合部112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主体部111以及卡合部112的具体形状进行设计。
第一主体部111具有第一表面1111,卡合部112连接于第一表面1111且与第一主体部111合围形成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安装空间113。其中,第一表面1111对应第一主体部111上用于与卡合部112连接的表面。这里对第卡合部112与第一主体部111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也不做限定,例如卡合部112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上,卡合部112也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上。且可以理解的是,卡合部112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上以后,卡合部112凸出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故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以及卡合部112的内侧表面所共同围设的区域即为上述安装空间113。安装空间113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应该理解成与卡扣组件10的组装方向相同的方向。
卡合部112远离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具有与第一方向X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11221,也就是说,第一导向面1122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倾斜相交(也即不垂直),或者说,第一导向面11221包括平行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的第一子平面、垂直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的第二子平面。关于第一导向面11221的具体倾斜方向以及第一导向面11221在卡合部112上的具体位置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第二卡扣12作为卡扣组件10中的另一个子卡扣,第二卡扣12包括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的卡接件121,也就是说,第二卡扣12通过卡接件121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来实现与第一卡扣11的连接,关于卡接件121的具体结构、卡接件121与卡合部112之间的具体卡合方式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第二卡扣12还包括与卡接件121连接的弹性件122,弹性件122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经受力产生弹性形变的其他弹性材料,还可以是经通电产生弹性形变的其他弹性材料。关于弹性件122与卡接件12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弹性件122与卡接件121的具体连接方式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弹性件122可沿第二方向Y伸缩,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其中,可以在力作用下,弹性件122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拉伸运动,对应的在力撤销后,弹性件122恢复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收缩运动;当然,也可以在力作用下,弹性件122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收缩运动,对应的在力撤销后,弹性件122恢复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拉伸运动。
卡接件121远离弹性件122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导向面11221平行的第二导向面12121,也即第二导向面12121相对于第一表面1111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导向面11221相对于第一表面1111的倾斜角度相同。关于第二导向面12121的具体倾斜方向以及第二导向面12121在卡接件121上的具体位置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第二导向面12121与第一导向面11221抵接,以带动弹性件122沿第二方向Y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第二导向面12121与第一导向面11221保持贴合。
如图2所示,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卡接件121在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F推的作用下,第一导向面11221对第二导向面12121施加垂直于第二导向面12121的作用力F压,作用力F推与作用力F压形成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作用力F合,卡接件121在作用力F合的作用下挤压弹性件122,使得弹性件122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伸缩运动,从而使得卡接件121在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卡接件121的第二导向面12121始终能够与卡合部112的第一导向面11221贴合,从而增强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在装配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1-图3所示,考虑到第一导向面11221只要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倾斜设置,在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卡合部112的第一导向面11221都能够对卡接件121进行导向,以提升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组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且第一导向面11221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的倾斜方向不同,会导致卡接件121的具体结构以及弹性件122所产生的弹性形变的方向不同,为提升该卡扣组件10的实用性,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111限定出中轴线,第一导向面11221位于卡合部112靠近中轴线的一侧,且第一导向面11221自卡合部112远离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至靠近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第一导向面11221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也即第一导向面11221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自靠近第一表面1111的一侧至远离第一表面1111的一侧向外倾斜。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一导向面11221设计成相对于第一表面1111向外倾斜,在满足第一导向面11221对卡接件121的导向作用的同时,能够减小卡扣组件10整体的结构尺寸,以提升卡扣组件10的实用性。
如图1-图3所示,考虑到第一导向面11221所在平面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之间所夹的夹角的取值也决定了卡接件121在卡合于卡合部112上之前,卡合部112的第一导向面11221对卡接件121的导引稳定性,为增强卡合部112的第一导向面11221对卡接件121的导引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面11221与第一表面1111之间所夹的锐角α满足条件式:30度≤α≤60度,其中,锐角α的角度可以但不仅限于30度、45度或60度等。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锐角α的取值为45度。该设计中,通过设计第一导向面11221与第一表面1111之间所夹的锐角α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实现卡合部112的第一导向面11221对卡接件121的良好导向作用,以增强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的整个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降低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的安装难度。
如图1-图3所示,考虑作为实现与卡接件121的卡合连接的卡合部112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为增强卡接件121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的便携性,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合部112包括第一部分1121以及第二部分1122,第一部分1121连接于第一表面1111,第一部分1121开设有与安装空间113连通的卡槽11211,卡接件121卡接配合于卡槽11211,第二部分1122连接于第一部分1121远离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第二部分1122具有第一导向面11221。该设计中,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卡接于卡合部112之前,卡接件121挤压弹性件122使弹性件122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伸缩运动,从而使得卡接件121的第二导向面12121始终保持与第二部分1122的第二导向面12121贴合,直至卡接件121的第二导向面12121与第二部分1122的第一导向面11221完全错开,弹性件122恢复弹性形变并带动卡接件121沿第二方向Y做伸缩运动至与第一部分1121的卡槽11211卡接配合,从而实现卡接件121与卡合部112的卡接固定。
其中,第一部分1121作为卡合部112中对卡接件121进行固定的部件,这里对第一部分112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例如第一部分1121可以呈矩形块状结构,且可以在第一部分1121开设沿平行于第二方向Y延伸的卡槽11211,且卡槽11211可以贯穿第一部分1121。
第二部分1122作为卡合部112中在卡接件12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安装空间113且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前用于对卡接件121进行导向的部件,这里对第二部分112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例如第二部分1122可以呈矩形块状结构,第一导向面11221即为第二部分1122上的对应表面。
第二部分1122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部分1121远离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
如图5-图6所示,考虑到第二卡扣12搭配第一卡扣11组成通用的卡扣组件10,用于实现两个待组装部件(例如下文提到的第一本体21以及第二本体22)之间的连接,为降低第二卡扣12与待组装部件之间的安装难度,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扣12还包括第一壳组件123,第一壳组件123包括第一壳底板1231以及第一壳侧板1232,第一壳侧板1232具有相对于设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第一壳底板1231位于第一端口且与第一壳侧板1232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1233,第一壳侧板1232开设有与容置空间1233连通的通孔12321,卡接件121经由第二端口部分位于容置空间1233内,且卡接件121与第一壳底板1231和/或第一壳侧板1232滑移配合,卡接件121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的部分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
其中,第一壳组件123作为第二卡扣12的外壳,第一壳组件123包括第一壳底板1231以及连接于第一壳底板1231外围的第一壳侧板1232,第一壳底板1231与第一壳侧板1232共同围设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容置空间1233,容置空间1233的开口即为第一壳侧板1232的上述第二端口。
卡接件121可以通过某中间连接结构与第一壳底板1231和/或第一壳侧板1232滑移连接,例如该中间连接结构包括滑块和滑槽,滑块设置于第一壳底板1231以及第一壳侧板1232的其中一者上,滑槽设置于第一壳底板1231以及第一壳侧板1232的另一者上,滑块与滑槽滑移配合。
通孔12321可以是圆形孔也可以是矩形孔,使用者可以借助外部工具(例如顶针)穿过通孔12321来挤压卡接件121抵接,卡接件121受力挤压与之连接的弹性件122,弹性件122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伸缩运动,使卡接件121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的部分与卡合部112脱离,从而实现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的拆卸。
如图5-图6所示,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121包括第三部分1211、第四部分1212以及第五部分1213,第三部分1211具有面向通孔12321的连接面,第三部分1211位于容置空间1233内且与第一壳底板1231和/或第一壳侧板1232滑移配合,第三部分1211连接弹性件122,第四部分1212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且与连接面连接,且第四部分1212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第二导向面12121位于第四部分121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第五部分1213位于第三部分1211远离第四部分1212的一侧且与连接面连接,第五部分1213经由通孔12321部分穿出第一壳侧板1232外。
其中,第三部分1211作为卡接件121中与第一壳底板1231和/或第一壳侧板1232滑移连接的部件,这里对第三部分1211的具体结构也不做限定,例如第三部分1211可以呈矩形板状结构,第三部分1211靠近通孔12321的表面即为上述连接面,第三部分1211还可以具有与连接面相对设置的另一连接面,弹性件122可以与该另一连接面固定连接,弹性件122的另一端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侧板1232上。
第四部分1212作为卡接件121中用于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的部件,第四部分1212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且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三部分1211的连接面上。
第五部分1213作为卡接件121中用于替代外部工具的部件,第五部分1213也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三部分1211的连接面上。使用者可以直接按压第五部分1213,第五部分1213受力向第一壳侧板1232内运动,第五部分1213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三部分1211运动,第三部分1211运动挤压与之连接的弹性件122,弹性件122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伸缩运动,使第四部分1212与卡合部112脱离,从而实现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的拆卸,进一步提升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的拆卸便携性。
如图4-图6所示,考虑到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之间的卡接点的数量的多少也决定了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例如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之间的卡接点的数量越多,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之间的稳定性越好,为进一步增强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2321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壳侧板1232的沿垂直于卡接件121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相对设置的壳壁面各开设有一通孔12321,卡接件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接件121与两个通孔12321一一对应并均与第一壳底板1231滑移配合,弹性件122连接于两卡接件121之间。也就是说,两卡接件121沿第一壳底板1231的长度方向相背设置,这里对弹性件122的数量不做限定,例如弹性件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此时弹性件12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卡接件121的相对设置的表面上,卡合部112的数量亦为两个,两个卡合部112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的相应位置上。通过同时按压两卡接件121,两卡接件121受力挤压与之连接的弹性件122,此时弹性件122的两端同时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并沿第二方向Y做伸缩运动,使两卡接件121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的部分与对应的卡合部112脱离,从而实现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的拆卸。
如图6-图7所示,考虑到卡接件121在力的作用下沿第一壳底板1231的长度方向运动的稳定性也决定了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装配过程中的稳定性,为进一步提升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的装配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扣12还包括第二壳组件124,第二壳组件124连接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第二壳组件124具有供卡接件121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的部分运动且与容置空间1233连通的滑动空间1243,也就是说,第二壳组件124的滑动空间1243限定了卡接件121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的部分的运动轨迹。通过设计第二壳组件124,一方面增强了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装配过程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二壳组件124相当于第二卡扣12的盖体,第二壳组件124盖设第一壳组件123的容置空间1233的开口,对卡接件121以及弹性件122起到良好保护作用。
关于第二壳组件124的具体结构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壳组件124包括第二壳顶板1241以及连接于第二壳顶板1241的两相对侧板的两个第二壳侧板1242,第二壳顶板1241以及两第二壳侧板1242围设形成滑动空间1243,第二壳侧板1242远离第二壳顶板1241的一侧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连接,第二壳顶板1241、第二壳侧板1242以及第一壳侧板1232围设形成与滑动空间1243连通的开口1244,卡接件121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的部分穿出开口1244与卡合部112卡接配合。具体地,第二壳侧板1242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二壳顶板1241的两相对设置的侧边上,第二壳侧板1242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第二壳侧板1242也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第二壳侧板1242还可以通过某一中间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该中间连接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这里不做赘述。
如图7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壳组件124包括壳盖板1245,壳盖板1245连接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壳盖板1245开设有与容置空间1233连通的滑孔1246(即为上述滑动空间1243),卡接件121位于容置空间1233外的部分经由滑孔1246穿出壳盖板1245外。具体地,壳盖板1245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壳盖板1245也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壳盖板1245还可以通过某一中间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壳侧板1232远离第一壳底板1231的一侧,该中间连接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这里不做赘述。
如图8-图16所示,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穿戴设备20,该穿戴设备20包括第一本体21、第二本体22以及上述的卡扣组件10,第一卡扣11以及第二卡扣12中的一者与第一本体21连接,第一卡扣11以及第二卡扣12中的另一者与第二本体22连接。穿戴设备20可以但不仅限于手表、智能手环等。该设计中,具有上述卡扣组件10的穿戴设备20,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卡扣组件10对第一本体21以及第二本体22进行拆卸与安装,提升了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的拆卸与安装的便携性。
如图8-图10所示,考虑到卡扣组件10作为连接第一本体21以及第二本体22的部件,卡扣组件10中的第一卡扣11可以设置于第一本体21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本体22上,第二卡扣12对应的设置于第二本体22或第一本体21上,为便于第一卡扣11在第一本体21以及第二本体22中的一者上的安装、以及第二卡扣12在第一本体21以及第二本体22中的另一者上的安装,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扣11连接于第一本体21的周侧面211,第二本体22用于与第一本体21的周侧面211贴合的第一端面2211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212,第二卡扣12经由第一安装槽2212的槽口嵌设于第一安装槽2212内。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一卡扣11设计在第一本体21的周侧面211上以凸出第一本体21设置,将第二卡扣12设计在第二本体22的第一安装槽2212内以嵌设于第二本体22内设置,第一卡扣11与第二卡扣12卡接配合后,第一卡扣11也嵌设于第二本体22的第一安装槽2212内,使得第二本体22的第一端面2211与第一本体21的周侧面211贴合,增强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之间的结构紧密性,并且提升了该穿戴设备20的整体美观度。
其中,第一卡扣11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本体21的周侧面211上,第二卡扣12可以通过某中间粘接结构(如胶水或双面胶)粘接固定于第一安装槽2212的槽壁上,第二卡扣12也可以通过某中间卡接结构(如凸起和凹孔)卡接固定于第一安装槽2212的槽壁上,第二卡扣12还可以通过某磁性吸附结构(如钢片和磁铁)吸附固定于第一安装槽2212的槽壁上。
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二卡扣12经由第二本体22的第一安装槽2212的槽口嵌设于第二本体22的内部后,为便于使用者拆卸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的操作,故进一步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2还开设有与第一安装槽2212连通的穿孔2214,卡接件121部分嵌设于穿孔2214内。
其中,穿孔2214为贯穿第二本体22的通孔,卡接件121部分嵌设于穿孔2214内,卡接件121的外观面与可以第二本体22的外观面平齐,此时使用者可以直接用手接触卡接件121并按压卡接件121来实现第二本体22与第一本体21之间的拆卸,卡接件121的外观面也可以与第二本体22的外观面间隔(也即不平齐),此时使用者可以借助工具(如顶针)按压卡接件121来实现第二本体22与第一本体21之间的拆卸。
当然,为便于使用者拆卸第一本体21与第二本体22的操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2包括第二主体部222以及连接于第二主体部222一侧的安装部221,第一安装槽2212位于安装部221上,安装部221具有弹性,且安装部221开设有与第一安装槽2212连通的凹槽(图中未示出),卡接件121部分嵌设于凹槽内。
其中,卡接件121部分嵌设于凹槽内,卡接件121的外观面与凹槽的槽壁接触,安装部221具有弹性,此时使用者按压安装部221,安装部221因受力产生弹性形变而按压卡接件121来实现第二本体22与第一本体21之间的拆卸。
当然,如图11-图16所示,为便于第一卡扣11在第一本体21以及第二本体22中的一者上的安装、以及第二卡扣12在第一本体21以及第二本体22中的另一者上的安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扣11与第一本体21呈一体式结构,第二本体22用于与第一本体21的周侧面211贴合的第一端面2211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215,第二卡扣12经由第二安装槽2215的槽口部分嵌设于第二安装槽2215内。
其中,第一卡扣11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本体21的内部,第二卡扣12可以通过某中间粘接结构(如胶水或双面胶)粘接固定于第二安装槽2215的槽壁上,第二卡扣12也可以通过某中间卡接结构(如凸起和凹孔)卡接固定于第二安装槽2215的槽壁上,第二卡扣12还可以通过某磁性吸附结构(如钢片和磁铁)吸附固定于第二安装槽2215的槽壁上,且第二卡扣12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槽2215的槽壁上以后,第二卡扣12的部分经由第二安装槽2215的槽口伸出第二本体22外,以插入第一本体21内并与第一卡扣11卡接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当穿戴设备20为手表时,第一本体21为表盘,第二本体22为表带。第一卡扣11可以设置于表盘的外周面上,表带用于与表盘贴合的第一端面2211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212,第二卡扣12经由第一安装槽2212的槽口完全嵌设于第二本体22内,表盘通过第一卡扣11经由第一安装槽2212的槽口伸入表带内并与第二卡扣12卡接配合,以实现表盘与表带之间的安装。当然,第一卡扣11也可以一体成型于表盘的内部,表带用于与表盘贴合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215,第二卡扣12经由第二安装槽2215的槽口部分嵌设于表带内,表带经由第二卡扣12伸入表盘内并与第二卡扣12卡接配合,以实现表盘与表带之间的安装。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卡扣,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卡合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第一表面,所述卡合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且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合围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装空间,所述卡合部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及
第二卡扣,包括与所述卡合部卡接配合的卡接件、与所述卡接件连接的弹性件,所述卡接件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面平行的第二导向面,所述弹性件可沿第二方向伸缩,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其中,在所述卡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且与所述卡合部卡接配合前,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抵接,以带动所述弹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保持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部限定出中轴线,所述第一导向面位于所述卡合部靠近所述中轴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向面自所述卡合部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至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夹的锐角α满足条件式:30度≤α≤6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
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部分开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卡槽,所述卡接件卡接配合于所述卡槽;
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第一导向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扣还包括第一壳组件,所述第一壳组件包括第一壳底板以及第一壳侧板,所述第一壳侧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壳底板位于所述第一端口且与所述第一壳侧板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侧板开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通孔;
所述卡接件经由所述第二端口部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第一壳底板和/或所述第一壳侧板滑移配合,所述卡接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外的部分与所述卡合部卡接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包括:
第三部分,具有面向所述通孔的连接面,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壳底板和/或所述第一壳侧板滑移配合,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弹性件;
第四部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外且与所述连接面连接,且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卡合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二导向面位于所述第四部分远离所述第一壳底板的一侧;
第五部分,位于述第三部分远离所述第四部分的一侧且与所述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五部分经由所述通孔部分穿出所述第一壳侧板外。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壳侧板的沿垂直于所述卡接件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相对设置的壳壁面各开设有一所述通孔;
所述卡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卡接件与两所述通孔一一对应并均与所述第一壳底板滑移配合;
所述弹性件连接于两所述卡接件之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扣还包括第二壳组件,所述第二壳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侧板远离所述第一壳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壳组件具有供所述卡接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外的部分运动且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滑动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扣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组件包括第二壳顶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壳顶板的两相对侧边的两个第二壳侧板,所述第二壳顶板以及两所述第二壳侧板围设形成所述滑动空间,所述第二壳侧板远离所述第二壳顶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侧板远离所述第一壳底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壳顶板、所述第二壳侧板以及所述第一壳侧板围设形成与所述滑动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卡接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外的部分穿出所述开口与所述卡合部卡接配合。
10.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组件;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卡扣以及所述第二卡扣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卡扣以及所述第二卡扣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扣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的周侧面;
所述第二本体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周侧面贴合的第一端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卡扣经由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本体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穿孔,所述卡接件部分嵌设于所述穿孔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一侧的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槽位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安装部具有弹性,且所述安装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凹槽,所述卡接件部分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本体呈一体式结构;
所述第二本体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周侧面贴合的第一端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卡扣经由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15.如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为表盘,所述第二本体为表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26094.2U CN216147383U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26094.2U CN216147383U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47383U true CN216147383U (zh) | 2022-04-01 |
Family
ID=80849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26094.2U Active CN216147383U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473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02058A (zh) * | 2022-07-29 | 2022-10-18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产品 |
-
2021
- 2021-09-14 CN CN202122226094.2U patent/CN21614738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02058A (zh) * | 2022-07-29 | 2022-10-18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产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77598B (zh) | 壳体卡固结构 | |
CN211833162U (zh) | 腕戴设备 | |
CN216147383U (zh) | 卡扣组件及穿戴设备 | |
CN108648946B (zh) | 按键组件及电子装置 | |
CN110896419B (zh) | 壳体组件、移动终端及装饰件的装配方法 | |
CN211628024U (zh) |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 |
WO2021169702A1 (zh) | 壳组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2846392U (zh) | 壳组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2368502U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212117323U (zh) | 穿戴设备 | |
CN111965966A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112754118B (zh) | 一种表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2368501U (zh) | 一种可快速更换表带的穿戴设备 | |
CN217846906U (zh) | 腕戴式电子设备和可穿戴设备 | |
CN215124969U (zh) | 新型磁吸表带扣 | |
CN210745138U (zh) |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9590683U (zh) | 表头、可穿戴设备及表框组件 | |
CN113854715A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17137025U (zh) | 表带 | |
CN215910873U (zh) | 头戴式装置 | |
CN113558353B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
CN216983879U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10536892U (zh) | 多功能蓝牙耳机手环组件 | |
CN117369144B (zh) | 一种镜腿组件和头戴显示设备 | |
CN217039139U (zh) |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