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7848B - 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7848B
CN111307848B CN201911201786.2A CN201911201786A CN111307848B CN 111307848 B CN111307848 B CN 111307848B CN 201911201786 A CN201911201786 A CN 201911201786A CN 111307848 B CN111307848 B CN 1113078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lysis
measurement data
serv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alysis resu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017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07848A (zh
Inventor
寺下卫作
铃木桂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dz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imadz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dzu Corp filed Critical Shimadz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07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7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07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78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2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 G01N23/223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by irradiating the sample with X-rays or gamma-rays and by measuring X-ray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722Communications; Identification
    • G01N35/00871Communications between instruments or with remote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07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secondary emission
    • G01N2223/076X-ray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40Imaging
    • G01N2223/413Imaging sensor array [CCD]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在分析系统(100)中多个分析装置(EDX)与服务器(4)被进行了通信连接,多个分析装置(EDX)的各个分析装置(EDX)包括进行试样的测定的装置主体(1)和对由装置主体(1)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的信息处理装置(2)。信息处理装置(2)具有用于存储测定数据和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第一存储部,基于第一存储部中存储的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4)。服务器(4)具有第二存储部,该服务器(4)构建储存有从信息处理装置(2)接收到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保存到第二存储部。

Description

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31317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分析系统,在该分析系统中利用因特网将进行试样的分析的多个分析装置与服务器被进行了连接。在上述文献中,服务器具备储存与分析装置的分析条件相关的数据的数据库,通过将与由大量的个人或团体进行过的分析相关的信息储存为数据库,使得所有人都能共享所储存的信息。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分析系统中,存在很多希望在与服务器连接的多个分析装置之间共享测定数据的场景。为此,服务器当从多个分析装置分别接收到测定数据时,构建所接收到的测定数据的数据库并保存到存储装置。据此,各分析装置的用户能够从数据库中检索其它的分析装置的测定数据,并将该测定数据下载到自装置中。
然而,根据分析的方法及分析对象等的不同,一个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变大,因此若想要将从多个分析装置发送的多个测定数据全部储存到数据库中,则需要使用于存储数据库的存储装置的容量足够大。另外,在发生了存储装置的容量不足时,需要追加存储装置的容量。其结果是,担心分析系统的运用成本升高。
另外,根据分析的对象的不同,存在如下情况:用户不需要浏览全部的测定数据,仅想浏览测定数据中的特定的定量值。即使是这样的情况,用户也需要经过从服务器下载测定数据并从该测定数据中提取特定的定量值的过程,担心用户的便利性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多个分析装置与服务器被进行了通信连接的分析系统中实现以下情况:抑制服务器的存储装置的容量增加,并且以高的用户便利性将多个分析装置的测定数据进行共享。
在本发明的某个方面,在分析系统中多个分析装置与服务器被进行了通信连接,其中,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其进行试样的测定;以及信息处理装置,其对由装置主体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信息处理装置具有用于存储测定数据和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第一存储部,基于第一存储部中存储的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具有第二存储部,该服务器构建储存有从信息处理装置接收到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保存到第二存储部。
根据上述分析系统,服务器构建多个分析装置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由此能够针对各分析装置的用户提供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服务。由于分析结果摘要与测定数据相比能够使文件大小减小,因此与将测定数据保存到第二存储部的结构相比,即使将从各分析装置向服务器发送的分析结果摘要全部保存到第二存储部中,也能够将构建数据库所需要的第二存储部的容量抑制得小。因而,能够避免第二存储部的容量不足,结果是能够抑制分析系统的运用成本的增加。
另外,各分析装置的用户通过从服务器下载分析结果摘要,能够立即获知测定数据中的特定的定量值。因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优选的是,服务器构成为:针对多个分析装置公开数据库中储存的多个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
通过这样,各分析装置的用户通过参照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能够选择想要确认详细内容的测定数据。
优选的是,多个分析装置包括第一分析装置和第二分析装置,第一分析装置和第二分析装置分别具有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和第二信息处理装置。第二信息处理装置当从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中选择第一分析装置的测定数据时,向服务器发送对所选择的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服务器向第一信息处理装置通知来自第二信息处理装置的浏览请求。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当被服务器通知浏览请求时,从第一存储部读出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并发送到服务器。第二信息处理装置从服务器接收测定数据。
通过这样,各分析装置的用户能够经由服务器来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的测定数据。
优选的是,分析结果摘要由表示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概要的文档数据构成。据此,能够使分析结果摘要的文件大小与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相比减小,因此能够将构建数据库所需要的第二存储部的容量抑制得小。
优选的是,分析结果摘要的文件大小与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相比较小。据此,能够使分析结果摘要的文件大小与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相比减小,因此能够将构建数据库所需要的第二存储部的容量抑制得小。
优选的是,多个分析装置的各分析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构成为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向服务器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当接收到浏览请求时,在下一次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向服务器发送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
通过这样,通过在与对服务器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相同的定时对服务器发送测定数据,能够降低服务器的负荷。
优选的是,多个分析装置的各分析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构成为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向服务器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当接收到浏览请求时,在下一次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之前向服务器发送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
通过这样,在想要尽快获得测定数据等要求即时性的情况下,用户不用等待下一次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就能够获取到想要的测定数据。
在本发明的某个方面,能够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的分析装置具备:装置主体,其进行试样的测定;以及信息处理装置,其对由装置主体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信息处理装置具有用于存储测定数据和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存储部,基于存储部中存储的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
根据上述分析装置,在服务器中,能够构建从各分析装置发送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能够在多个分析装置之间共享分析结果摘要。
优选的是,服务器具有储存从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的多个分析装置发送的多个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针对多个分析装置公开多个分析结果的一览。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信息处理装置当从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中选择其它的分析装置的测定数据时,向服务器发送对所选择的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
据此,各分析装置的用户通过参照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能够选择想要确认详细内容的测定数据。
优选的是,信息处理装置当被服务器通知对自己的分析装置中的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时,从存储部读出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并发送到服务器。
据此,能够经由服务器将被进行了浏览请求的测定数据发送到其它的分析装置。
在本发明的某个方面,在能够与多个分析装置进行通信连接的服务器中,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包括进行试样的测定的装置主体和对由装置主体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的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构成为:基于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具有存储部,构建储存有从信息处理装置接收到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保存到存储部。
根据上述服务器,通过构建多个分析装置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能够针对各分析装置的用户提供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服务。由于分析结果摘要与测定数据相比能够使文件大小减小,因此能够将构建数据库所需要的存储部的容量抑制得小。因而,能够避免存储部的容量不足,结果是能够抑制分析系统的运用成本的增加。另外,各分析装置的用户通过从服务器下载分析结果摘要,能够立即获知测定数据中的特定的定量值。因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优选的是,服务器构成为针对多个分析装置公开数据库中储存的多个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
据此,各分析装置的用户通过参照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能够选择想要确认详细内容的测定数据。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在分析系统中多个分析装置与服务器被进行了通信连接,在该分析系统的信息处理方法中,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具有用于存储试样的测定数据和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第一存储部,服务器具有第二存储部。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基于第一存储部中存储的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以及服务器构建从多个分析装置发送的多个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存储到第二存储部。
根据上述信息处理方法,服务器通过构建多个分析装置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能够针对各分析装置的用户提供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服务。由于分析结果摘要与测定数据相比能够使文件大小减小,因此能够将构建数据库所需要的第二存储部的容量抑制得小。另外,各分析装置的用户通过从服务器下载分析结果摘要,能够立即获知测定数据中的特定的定量值。因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优选的是,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服务器针对多个分析装置公开数据库中储存的多个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
通过这样,各分析装置的用户通过参照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能够选择想要确认详细内容的测定数据。
优选的是,多个分析装置包括第一分析装置和第二分析装置。第一分析装置和第二分析装置分别具有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和第二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第二信息处理装置当从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中选择第一分析装置的测定数据时,向服务器发送对所选择的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服务器向第一信息处理装置通知来自第二信息处理装置的浏览请求;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当被服务器通知浏览请求时,从第一存储部读出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并发送到服务器;以及第二信息处理装置从服务器接收测定数据。
据此,各分析装置的用户能够经由服务器来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的测定数据。
通过下面的结合附图可理解的与本发明有关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以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2是概要地示出图1所示的分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说明由分析装置的装置主体获取的测定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4是概要地示出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概要地示出服务器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分析结果摘要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由分析系统执行的处理的一例的序列图。
图8是示出测定数据一览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请求文件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由分析系统执行的处理的其它例的序列图。
图11是说明以往的分析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下面设为对图中的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原则上不重复进行该部分的说明。
图1是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参照图1,分析系统100是进行试样的分析的系统,具备服务器4、存储装置5以及N台(N为2以上的整数)分析装置EDX1~EDXN。
分析装置EDX1~EDXN中的各个分析装置是进行试样的分析的装置。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分析装置EDX1~EDXN也统称为分析装置EDX。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分析装置EDX,例示向试样照射X射线后测定由试样产生的荧光X射线的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例如是能量色散型(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的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
分析装置EDX由装置主体1和信息处理装置2构成。装置主体1对试样进行测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1构成为对由试样产生的荧光X射线进行检测,来测定构成试样的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信息处理装置2控制装置主体1中的测定,并且对由装置主体1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与作为通信网的代表例的因特网3连接。由此,分析装置EDX1~EDXN各自的信息处理装置2以能够经由因特网3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
并且,在分析系统100中,服务器4与因特网3连接。因而,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与服务器4之间能够经由因特网3双向地发送和接收数据。
服务器4与存储装置5连接。存储装置5是用于保存在服务器4与分析装置EDX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存储部。在图1的例子中,由外置于服务器的存储装置5构成了存储器,但是也可以设为在服务器4中内置存储部的结构。存储装置5对应于“第二存储部”的一个实施例。
图2是概要地示出图1所示的分析装置EDX的结构例的图。
参照图2,分析装置EDX是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装置主体1由试样室10和测定室20构成。试样室10和测定室20的内部空间被壳体13气密地包围,能够根据需要将内部保持为真空。
试样室10在底部具备试样台11。在试样台11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部12。在试样台11上以覆盖开口部12的方式载置试样S。试样S以测定位置从开口部12露出的方式被载置在试样台11上。
在测定室20的壁面上具备X射线管21和检测器22。X射线管21朝向试样S照射一次X射线。X射线管21具有射出热电子的灯丝和将热电子变换为规定的一次X射线后射出的靶材。从X射线管21射出的一次X射线通过开口部12后被照射至试样S的测定位置。向检测器22入射由试样S发出的二次X射线(荧光X射线),来测定荧光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
在测定室20中设置有挡板23、一次X射线过滤器24、准直器25以及摄像部28。挡板23、一次X射线过滤器24以及准直器25构成为能够通过驱动机构26在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上滑动。
挡板23由铅等X射线吸收材料形成,在需要时能够插入到一次X射线的光路中来将一次X射线切断。
一次X射线过滤器24由根据目的选择出的金属箔形成,使从X射线管21发出的一次X射线中的本底成分(日语:バックグラウンド成分)衰减来提高所需的特性X射线的S/N比。在实际的装置中,使用由种类互不相同的金属形成的多个过滤器24,根据目的选择出的过滤器24通过驱动机构26被插入到一次X射线的光路中。
准直器25是在中央具有圆形状的开口的光圈,用于决定向试样S照射的一次X射线的光束的大小。准直器25由铅、黄铜等X射线吸收材料形成。在实际的装置中,开口直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准直器25沿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并排设置,根据目的选择出的准直器25通过驱动机构26被插入到一次X射线光束线路中。
摄像部28设置于测定室20的下部。摄像部28通过在试样台11上形成的开口部12来拍摄试样S的测定位置。摄像部28例如构成为包括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等被划分为多个像素的摄像元件。在进行测定前,进行荧光X射线分析的测定者能够使由该摄像部28获取到的图像显示于未图示的显示装置,一边观看该图像一边调整试样S的测定位置。
信息处理装置2构成为以作为运算处理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为主体。关于信息处理装置2,例如能够利用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2与X射线管21、检测器22以及摄像部28连接。
信息处理装置2控制由装置主体1进行的测定。具体地说,信息处理装置2控制X射线管21中的管电压、管电流、照射时间等,并且分别驱动挡板23、一次X射线过滤器24以及准直器25。
信息处理装置2在进行测定时获取由检测器22检测出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信息处理装置2基于由检测器22检测出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进行各元素的定量分析。图3是说明由分析装置EDX的装置主体1获取的测定数据的一例的图。在图3中例示出由装置主体1的检测器22检测出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图3的横轴表示能量,图3的纵轴表示荧光X射线强度。在二次X射线的光谱中,在各元素所固有的能量位置处出现荧光X射线的峰。因而,通过调查二次X射线的光谱的峰位置,能够确定试样S中含有的元素。
关于确定出的元素的定量法,存在FP法(基本参数法)和标准曲线法这两种方法。在FP法中,在假定了主要成分的组成之后,利用理论公式再现荧光X射线的实测强度,由此求出各元素的定量值。在标准曲线法中,需要对具有相同的组成且含量已知的多个标准试样进行测定并制作标准曲线,另一方面,在FP法中,不需要进行该处理,因此具有能够简单地执行分析的优点。此外,利用FP法得到的定量值也被称为半定量值,以区别于利用标准曲线法求出的严格的定量值。
测定数据中除了包含表示图3所示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的数据以外,还包含表示测定条件的数据。测定数据以在分析装置EDX中使用的软件的格式来表现。
图4是概要地示出信息处理装置2的结构的图。
参照图4,信息处理装置2构成为具备用于控制装置整体的CPU 32:保存程序和数据的存储部,信息处理装置2按照程序进行动作。存储部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34、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36以及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40。
ROM 34能够保存由CPU 32执行的程序。RAM 36能够暂时保存在CPU32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利用的数据,能够作为被利用为工作区的暂时性数据存储器发挥功能。HDD 40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能够保存由装置主体1得到的测定数据、由摄像部28获取到的图像数据、由信息处理装置2得到的分析结果等在信息处理装置2中生成的信息。也可以是,除了采用HDD 40以外还采用快闪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装置,或者也可以采用快闪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装置以取代HDD 40。HDD 40对应于“第一存储部”的一个实施例。
信息处理装置2还包括通信接口42、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接口38、输入部44以及显示部46。通信接口42是信息处理装置2与包括装置主体1和服务器4在内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所用的接口。
I/O接口38是向信息处理装置2进行输入或从信息处理装置2进行输出所用的接口。如图4所示,I/O接口38与输入部44及显示部46连接。
输入部44从测定者接受包括针对信息处理装置2的指示的输入。输入部44包括键盘、鼠标、与显示部46的显示画面一体地构成的触摸面板等,接受试样的测定条件、针对摄像部28的摄像指示等。
在设定测定条件时,显示部46例如能够显示测定条件的输入画面、由摄像部28获取到的试样S的测定位置的图像等。在测定过程中,显示部46能够将由检测器22检测出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及由信息处理装置2得到的分析结果与由摄像部28获取到的表示试样S的测定位置的图像一起显示。
图5是概要地示出服务器4的结构的图。
参照图5,服务器4构成为:具备用于控制装置整体的CPU 52以及保存程序和数据的存储部,服务器4按照程序进行动作。存储部包括ROM 54、RAM56、HDD 60以及存储装置5。
ROM 54能够保存由CPU 52执行的程序。RAM 56能够暂时保存在CPU52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利用的数据,能够作为被利用为工作区的暂时性数据存储器发挥功能。HDD 60和存储装置5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能够保存从信息处理装置2发送的信息。
信息处理装置2还包括通信接口62和I/O接口58。通信接口62是服务器4与包括信息处理装置2在内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所用的接口。
I/O接口58是向服务器4进行输入或从服务器4进行输出所用的接口。I/O接口58与存储装置5连接。存储装置5是用于储存在服务器4与信息处理装置2之间发送和接收的数据的存储器。
服务器4能够构成为具有与一般的计算机相当的功能。服务器4还可以包括显示部和输入部。
返回到图1,在分析装置EDX中,当利用装置主体1对试样S进行测定时,信息处理装置2将包含图3所示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的测定数据保存到HDD40(图4)中。信息处理装置2还对测定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保存到HDD 40中。
信息处理装置2每隔预先设定的发送周期T,关于HDD 40中保存的一个或多个分析结果的各个分析结果生成相当于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信息处理装置2经由因特网3将所生成的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4。此外,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周期T能够是几小时、一天或一周等,能够由对分析系统100进行管理的上级的控制装置设定为任意的期间。或者,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时刻能够由用户使用输入部44设定为任意的时刻。
图6是示出分析结果摘要的一例的图。在图6的例子中,分析结果摘要是将在一个发送周期T的期间获取到的某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以表的形式汇总所得到的。
图6的表是将遵照RoHS(Directive on 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Equipment:关于电子电气设备中包含的特定有害物质的使用限制的欧盟议会及欧盟委员会指令)标准对试样S中包含的镉(Cd)、铅(Pb)、汞(Hg)、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六价铬(Cr)这些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汇总所得到的。表是针对分析对象的每个元素表示出定量值、标准偏差σ以及判定结果的形式。
关于测定数据名,记载进行了定量分析的测定数据的文件名。
关于定量值,使用通过FP法求出的各元素的定量值(半定量值),该FP法是假定成为试样S的产品的主要成分的组成并利用理论公式再现荧光X射线的实测强度的方法。当然,也可以使用通过标准曲线法求出的定量值。
例如根据基于重复进行测定得到的荧光X射线的测定结果多次计算出的元素的浓度的值,来计算标准偏差σ。或者,根据通过一次测定得到的理想σ来计算标准偏差σ。
判定结果基于将定量值与预先决定的管理基准值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例如能够用“OK”、“NG”、“灰区”这三个等级来表示。例如,在定量值小于第一管理基准值的情况下判定为“OK”,在定量值超过比第一管理基准值高的第二管理基准值的情况下判定为“NG”,在定量值为第一管理基准值以上且为第二管理基准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灰区”。
分析结果摘要还可以包含二次X射线的光谱。在图6的例子中,示出分析对象的元素中的至少一个元素(Cd、Pb、Cr)的光谱。
其中,分析结果摘要中包含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是将表示图3所示的二次X射线的曲线的图像数据转换为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便携式文档格式)文件等文档数据所得到的。因而,光谱数据的文件大小与测定数据本身的文件大小相比较小。
在此,图6所示的分析结果摘要是基于通过利用分析装置EDX对试样S进行测定得到的测定数据而生成的。该测定数据包含表示由装置主体1的检测器22检测出的二次X射线的光谱的数据(参照图3),由每种能量的荧光X射线强度的测定值构成。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存在几兆字节(MB)左右至几十兆字节的范围的文件大小。例如在分析装置为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的情况下,存在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为几十兆字节的情况。
与此相对地,分析结果摘要能够通过仅由以表形式表示的文字信息构成的文本文件和作为二次X射线的光谱的数据的PDF文件构成。分析结果摘要的文件大小为几千字节(KB)左右,与测定数据相比,能够使文件大小大幅地减小。
图11是说明以往的分析系统1000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参照图11,以往的分析系统1000的基本结构与图1所示的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系统100的基本结构相同,但是不同点在于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经由因特网3将由装置主体1得到的测定数据发送到服务器4。具体地说,信息处理装置2构成为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T向服务器4发送由装置主体1得到的测定数据。
服务器4当接收到从各分析装置EDX发送的测定数据时,构建关于分析装置EDX的测定数据的数据库。构建出的数据库被用于由分析装置EDX1~EDXN得到的测定数据的检索。数据库被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
像这样,服务器4通过构建分析装置EDX的测定数据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能够对各分析装置EDX的用户提供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测定数据的服务。
然而,另一方面,在一个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达到几十兆字节的情况下,为了将从各分析装置EDX定期发送的测定数据全部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需要事先将存储装置5的容量设为足够大。特别地,在想要长期地保存测定数据的情况下,事先将存储装置5的容量设为足够大的必要性变得明显。另外,在发生了存储装置5的容量不足时,需要追加存储装置5的容量。其结果是,担心分析系统的运用成本升高。
另外,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存在如下情况:用户不需要浏览全部的测定数据,只想浏览测定数据中的特定的定量值。即使是这样的情况,用户也需要经过从服务器4下载测定数据并从该测定数据中提取特定的定量值的过程,担心用户的便利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析系统100中,各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构成为:向服务器4发送作为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以取代发送测定数据。服务器4当从各分析装置EDX接收到分析结果摘要时,构建关于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服务器4通过构建分析装置EDX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能够对各分析装置EDX的用户提供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服务。
据此,分析结果摘要与测定数据相比能够使文件大小充分地减小,因此与将测定数据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的以往的分析系统1000(参照图11)相比,即使将从各分析装置EDX发送到服务器4的分析结果摘要全部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也能够将构建数据库所需要的存储装置5的容量抑制得小。因而,能够避免存储装置5的容量不足,结果是能够抑制分析系统100的运用成本的增加。
另外,分析结果摘要中包含表示分析对象的各元素的定量值的数据,因此用户通过从服务器4下载分析结果摘要,能够立即获知测定数据中的特定元素的定量值。因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面说明的那样,各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经由服务器4对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发送浏览请求,由此用户还能够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测定数据。
下面,使用图7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系统100中的分析装置EDX和服务器4的动作。
图7是表示由分析系统100执行的处理的一例的序列图。在图7中,为使说明简单,关于由分析装置EDX1、EDX2以及服务器4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省略了其它的分析装置EDX3~EDXN。
在分析系统100中,分析装置EDX1、EDX2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T经由因特网3向服务器4发送分析结果摘要。在图7中,在时刻t1,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关于HDD 40中储存的多个分析结果生成分析结果摘要(S11)。例如,分析结果摘要由关于一个或多个测定数据的各测定数据表示分析结果的表以及二次X射线的光谱构成(参照图6)。信息处理装置2经由因特网3将所生成的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4(S12)。
分析装置EDX2的信息处理装置2也通过与分析装置EDX1同样的方法,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T生成分析结果摘要(S21),并经由因特网3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4(S22)。
服务器4当从分析装置EDX1、EDX2接收到分析结果摘要时(S31),构建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下面也称为分析结果DB),并将该数据库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S32)。由此,分析装置EDX1、EDX2的用户能够检索分析结果DB并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分析结果摘要。
接着,服务器4针对多个分析装置EDX公开分析结果DB中储存的多个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该一览示出每个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因此也称为“测定数据一览”。在图7的例子中,服务器4在浏览器中显示测定数据一览(S33)。在图8中示出服务器4通过浏览器显示的测定数据一览的一例。参照图8,在测定数据一览中,将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分析结果摘要相对应地进行显示。在图8的例子中,作为分析结果摘要,仅显示了分析对象的各元素的定量值。
返回到图7,服务器4通过浏览器显示的测定数据一览能够由各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进行浏览(browsing)。例如,假定由分析装置EDX2的信息处理装置2进行浏览的情况(S23)。
在分析装置EDX2中,信息处理装置2使用作为内容显示用程序的浏览器,经由服务器4将测定数据一览(图8)显示于显示部46。分析装置EDX2的用户通过观看显示部46中显示的测定数据一览,能够获知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在图8的例子中为定量值)。
在测定数据一览中存在想要确认详细内容的测定数据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在测定数据一览上选择该测定数据,来向服务器4请求浏览所选择的测定数据(S24)。例如,如图8所示,在测定数据一览中,与各测定数据名并列地配置复选框。用户通过在与想要确认详细内容的测定数据名对应的复选框中画勾(在图8中为レ标记),能够选择测定数据。
或者,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分析装置EDX2的信息处理装置2自动地选择分析结果摘要中的判定结果表示为“NG”或“灰区”的测定数据,并向服务器4请求浏览所选择的测定数据。据此,能够省去用户选择测定数据的劳力和时间。或者,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用户从由信息处理装置2自动地选择出的测定数据中选择期望的测定数据。
服务器4当在通过浏览器显示测定数据一览之后从分析装置EDX2接收到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时,将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列表化来制作请求文件(S34)。在图9中示出由服务器4制作的请求文件的一例。服务器4针对每个分析装置EDX制作面向信息处理装置2的请求文件。例如,在分析装置EDX2所请求的测定数据与由分析装置EDX1获取到的测定数据相符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制作面向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的请求文件。在请求文件中记载有正在请求的测定数据的文件名。请求文件是文本文件。
当从时刻t1起经过一个发送周期T并到达下一个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的定时(相当于图7的时刻t2)时,在各个分析装置EDX1、EDX2中,信息处理装置2生成在前一个发送周期T的期间获取到的一个或多个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S13、S25)。此时,信息处理装置2从服务器4下载请求文件(参照图9)(S14、S28)。
如果在已下载的请求文件中记载有由自装置获取到的测定数据名,则信息处理装置2从HDD 40读出被指定的测定数据。然后,信息处理装置2将被指定的测定数据与分析结果摘要一起发送到服务器4(S15)。在图7的例子中,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从HDD40读出请求文件中记载的测定数据,并将该测定数据与分析结果摘要一起发送到服务器4。
另一方面,由于请求文件中未记载测定数据名,因此分析装置EDX2的信息处理装置2仅将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4(S27)。
服务器4当从分析装置EDX1、EDX2接收到分析结果摘要时(S35),构建分析结果DB并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S36)。接着,服务器4将从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发送的测定数据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并且将该测定数据在浏览器中显示为能够由除分析装置EDX1以外的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下载的状态(S37)。
在分析装置EDX2中,信息处理装置2当获知自己请求的测定数据为能够下载的状态时,从服务器4下载该测定数据(S28)。由此,分析装置EDX2的用户能够确认测定数据的详细内容。由于测定数据示出二次X射线的光谱,因此用户能够确认光谱的详细内容。
此外,在图7所示的序列中,使用请求文件进行的测定数据的上传处理是一例,也能够利用命令(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来进行测定数据的上传。
另外,在图7的序列中,设为在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T从各分析装置EDX向服务器4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的定时发送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想要尽快获得测定数据等要求即时性的情况下,不等待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强制性地从服务器4向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发送请求文件来使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发送测定数据。
图10是示出由分析系统100执行的处理其它例的序列图,是与图7进行对比的图。在图10中,与图7同样地,关于分析装置EDX1、EDX2以及服务器4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省略了其它的分析装置EDX3~EDXN。
图10的序列图与图7的序列图相比,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发送测定数据的定时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服务器4当在通过浏览器显示测定数据一览之后(S33)从分析装置EDX2接收到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时,将被进行了请求的测定数据列表化来制作请求文件(参照图9)(S34)。服务器4将制作出的请求文件发送到保持该测定数据的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S34A)。
在分析装置EDX1中,信息处理装置2当从服务器4接收到请求文件时(S12A),从HDD40读出请求文件中记载的测定数据并发送到服务器4(S15A)。
服务器4当从分析装置EDX1接收到测定数据时(S35A),将该测定数据保存到存储装置5中,并且将该测定数据在浏览器中显示为除分析装置EDX1以外的其它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能够下载的状态(S37)。
在分析装置EDX2中,信息处理装置2当获知自己请求的测定数据为能够下载的状态时,从服务器4下载该测定数据(S28)。
接着,当从时刻t1起经过一个发送周期T后到达下一个发送分析结果摘要的定时(相当于图10的时刻t2)时,在各个分析装置EDX1、EDX2中,信息处理装置2生成在前一发送周期T的期间获取到的一个或多个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摘要(S13、S25)。信息处理装置2经由因特网3将所生成的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服务器4(S15B、S27)。
服务器4当从分析装置EDX1、EDX2接收到分析结果摘要时(S35B),构建分析结果DB并将该分析结果DB保存到存储装置5(S36)。虽然省略图示,但是服务器4在浏览器中显示分析结果DB中储存的多个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测定数据一览)。
在图10的序列图中,服务器4构成为:当从分析装置EDX2的信息处理装置2接收到测定数据的转送的请求时,立即将该请求发送到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而且,分析装置EDX1构成为:当接收到来自服务器4的请求时,与分析摘要的发送相分别地,立即将测定数据发送到服务器4。据此,分析装置EDX2的用户不用等待下一次的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就能够获取想要的测定数据。
另一方面,在图7的序列图中,分析装置EDX1的信息处理装置2在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将测定数据发送到服务器4,从而欠缺如图10那样的即时性,但是能够减轻服务器4的负荷。
像这样,根据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系统,服务器4构建表示多个分析装置EDX的各个分析装置EDX中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由此,与构建分析装置EDX的测定数据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的结构(参照图11)相比能够将构建数据库所需的存储装置5的容量抑制得小。因而,能够避免存储装置5的容量不足,结果是能够抑制分析系统100的运用成本的增加。
另外,由于在分析结果摘要中示出各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概要,因此用户通过从服务器4下载分析结果摘要,能够立即获知测定数据中的特定的定量值。因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析系统100中,各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经由服务器4对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信息处理装置2发送浏览请求,由此还能够浏览其它的分析装置EDX的测定数据。因而,用户能够根据需要来确认测定数据的详细内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析系统100中,设为经由服务器4进行两个分析装置EDX之间的测定数据的交换的结构,由此,通过服务器4在浏览器中显示从一个分析装置EDX上传的测定数据,能够使除该一个分析装置EDX以外的其它的分析装置EDX浏览该测定数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分析装置例示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分析装置即使是除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以外的装置,也能够应用进行试样的分析且具有与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的功能的分析装置。
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9)

1.一种分析系统,在该分析系统中多个分析装置与服务器被进行了通信连接,其中,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其进行试样的测定;以及
信息处理装置,其对由所述装置主体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具有用于存储所述测定数据和所述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第一存储部,基于所述第一存储部中存储的所述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所述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具有第二存储部,所述服务器构建储存有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保存到所述第二存储部,
所述服务器构成为:针对所述多个分析装置公开所述数据库中储存的多个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
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所述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所述测定数据的所述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包括第一分析装置和第二分析装置,所述第一分析装置和所述第二分析装置分别具有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
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当从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中选择所述第一分析装置的所述测定数据时,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对所选择的所述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
所述服务器向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通知来自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所述浏览请求,
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当被所述服务器通知所述浏览请求时,从所述第一存储部读出被进行了所述请求的所述测定数据并发送到所述服务器,
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测定数据。
2.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由表示各所述测定数据的所述分析结果的概要的文档数据构成。
3.根据权利请求2所述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文件大小与所述测定数据的文件大小相比较小。
4.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的各分析装置的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构成为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分析结果摘要,
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当接收到所述浏览请求时,在下一次发送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向所述服务器发送被进行了所述请求的所述测定数据。
5.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的各分析装置的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构成为每隔规定的发送周期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分析结果摘要,
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当接收到所述浏览请求时,在下一次发送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发送定时之前向所述服务器发送被进行了所述请求的所述测定数据。
6.一种分析装置,能够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所述分析装置具备:
装置主体,其进行试样的测定;以及
信息处理装置,其对由所述装置主体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具有用于存储所述测定数据和所述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存储部,基于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所述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所述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具有储存从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的多个所述分析装置发送的多个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针对所述多个所述分析装置公开所述多个所述分析结果的一览,
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所述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所述测定数据的所述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当从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中选择其它的所述分析装置的所述测定数据时,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对所选择的所述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以及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其它的所述分析装置的所述测定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当被所述服务器通知对自己的所述分析装置中的所述测定数据的所述浏览请求时,从所述存储部读出被进行了所述请求的所述测定数据并发送到所述服务器。
8.一种服务器,能够与多个分析装置进行通信连接,其中,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包括进行试样的测定的装置主体和对由所述装置主体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构成为:基于所述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所述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具有存储部,所述服务器构建储存有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保存到所述存储部,
所述服务器构成为针对所述多个分析装置公开所述数据库中储存的多个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
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所述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所述测定数据的所述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包括第一分析装置和第二分析装置,所述第一分析装置和所述第二分析装置分别具有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
所述服务器向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通知来自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浏览请求,所述浏览请求是对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从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中选择的所述第一分析装置的所述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
所述服务器接收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当被所述服务器通知所述浏览请求时从所述第一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存储部读出的被进行了所述请求的所述测定数据,以及
所述服务器向第二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发送所述测定数据。
9.一种分析系统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在所述分析系统中多个分析装置与服务器被进行了通信连接,在所述信息处理方法中,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具有用于存储试样的测定数据和所述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的第一存储部,所述服务器具有第二存储部,
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的各个分析装置基于所述第一存储部中存储的所述分析结果来生成表示所述分析结果的概要的分析结果摘要,并将该分析结果摘要发送到所述服务器;以及
所述服务器构建从所述多个分析装置发送的多个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存储到所述第二存储部,
所述服务器针对所述多个分析装置公开所述数据库中储存的多个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
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由将所述测定数据的文件名与各所述测定数据的所述分析结果摘要对应起来得到的数据构成,
所述多个分析装置包括第一分析装置和第二分析装置,所述第一分析装置和所述第二分析装置分别具有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和第二信息处理装置,
所述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装置当从所述分析结果摘要的一览中选择所述第一分析装置的所述测定数据时,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对所选择的所述测定数据的浏览请求;
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装置通知来自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装置的所述浏览请求;
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当被所述服务器通知所述浏览请求时,从所述第一存储部读出被进行了所述请求的所述测定数据并发送到所述服务器;以及
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装置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测定数据。
CN201911201786.2A 2018-11-30 2019-11-29 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Active CN111307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4803A JP7143743B2 (ja) 2018-11-30 2018-11-30 分析システム、分析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18-224803 2018-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7848A CN111307848A (zh) 2020-06-19
CN111307848B true CN111307848B (zh) 2023-09-08

Family

ID=68699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01786.2A Active CN111307848B (zh) 2018-11-30 2019-11-29 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6673B2 (zh)
EP (1) EP3663765B1 (zh)
JP (1) JP7143743B2 (zh)
CN (1) CN1113078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38072B2 (ja) 2021-03-15 2024-08-21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データ出力方法
US20220341899A1 (en) * 2021-04-22 2022-10-27 Shimadzu Corporation Analyzer and analysis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16860A2 (en) * 1999-08-27 2001-03-08 Iris Bio Technologies, In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for genetic analysis
EP1145149A2 (en) * 1998-11-13 2001-10-17 Cellomics, Inc. Methods and system for efficient collection and storage of experimental data
JP2006309465A (ja) * 2005-04-27 2006-11-09 Sense It Smart Corp 歯科健康管理システム、口腔内情報解析装置、歯科疾患解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85885A (ja) * 2007-10-02 2009-04-23 Olympus Corp プログラムバージョン管理方法、サーバ、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JP2009169888A (ja) * 2008-01-21 2009-07-30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センサノード、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測定データの通信方法
KR20150009106A (ko) * 2013-07-15 2015-01-26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요약 데이터를 생성하는 서버 및 방법, 그리고 시스템
CN107076682A (zh) * 2014-05-15 2017-08-18 斯格瑞公司 用于测量、表征和分析周期性结构的x射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89588B2 (en) * 2000-01-19 2006-08-08 Reynolds And Reynolds Holdings, Inc. Performance pat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changing data among systems using different data formats
JP2002148268A (ja) * 2000-11-09 2002-05-22 Shimadzu Corp 分析装置の測定データ管理装置
JP4423276B2 (ja) 2001-02-23 2010-03-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システム及び分析条件データベース蓄積方法
WO2002068963A1 (fr) 2001-02-23 2002-09-06 Hitachi, Ltd. Systeme d'analyse
US20030105811A1 (en) 2001-05-02 2003-06-05 Laborde Guy Vachon Networked data stores for measurement data
JP2006105800A (ja) 2004-10-06 2006-04-20 Shimadzu Corp 分析システム、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る情報集合体、及び該情報集合体を格納した記録媒体
JP2006277424A (ja) * 2005-03-30 2006-10-12 Sysmex Corp 分析システム、データ処理装置、測定装置、及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JP2008039504A (ja) 2006-08-03 2008-02-21 Shimadzu Corp 分析装置
US20110219022A1 (en) * 2010-03-03 2011-09-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maintenance system
JP5658501B2 (ja) * 2010-07-27 2015-01-28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分析システム、検体分析装置、管理装置、及び検体分析装置の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45149A2 (en) * 1998-11-13 2001-10-17 Cellomics, Inc. Methods and system for efficient collection and storage of experimental data
WO2001016860A2 (en) * 1999-08-27 2001-03-08 Iris Bio Technologies, In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for genetic analysis
JP2006309465A (ja) * 2005-04-27 2006-11-09 Sense It Smart Corp 歯科健康管理システム、口腔内情報解析装置、歯科疾患解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85885A (ja) * 2007-10-02 2009-04-23 Olympus Corp プログラムバージョン管理方法、サーバ、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JP2009169888A (ja) * 2008-01-21 2009-07-30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センサノード、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測定データの通信方法
KR20150009106A (ko) * 2013-07-15 2015-01-26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요약 데이터를 생성하는 서버 및 방법, 그리고 시스템
CN107076682A (zh) * 2014-05-15 2017-08-18 斯格瑞公司 用于测量、表征和分析周期性结构的x射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36673B2 (en) 2022-12-27
JP2020085827A (ja) 2020-06-04
EP3663765A1 (en) 2020-06-10
CN111307848A (zh) 2020-06-19
US20200174983A1 (en) 2020-06-04
EP3663765B1 (en) 2025-01-08
JP7143743B2 (ja)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onnors et al. Application of handheld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 to geochemical analysis
Brightman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pton thick fraction and the nature of obscuration for active galactic nuclei in the Chandra Deep Field South
Mullaney et al. Defining the intrinsic AGN infrared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measuring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infrared output of composite galaxies
CN111307848B (zh) 分析系统、分析装置、服务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Zhao et al. The properties of the AGN torus as revealed from a set of unbiased NuSTAR observations
CN206074453U (zh) 激光诱导击穿系统
Szlachetko et al. Communicati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atter probed with a single femtosecond hard x-ray pulse
TW201224439A (en) Portabl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system with modularized reference data
CN104246481B (zh) 分析结果的提供系统及分析结果的提供方法
US8140500B2 (en) Spectral measurement with assisted data analysis
Gandhi et al. Constraints on light bending and reflection from the hard X-ray background
Holder et al. On the system stability and calibration of the image plate/scanner system for plasma diagnosis at the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US20050226373A1 (en) Portable x-ray fluorescence using machine source
Mazzolari et al. Heavily obscured AGN detection: A radio versus X-ray challenge
Valan et al. Thermal components in the early X-ray afterglows of GRBs: likely cocoon emission and constraints on the progenitors
Valan et al.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blackbody components in the X-ray spectra of GRBs
Baronchelli et al. Inferring Compton-thick AGN candidates at z> 2 with Chandra using the> 8 keV rest-frame spectral curvature
Baker et al. Scintillator efficiency study with MeV x-rays
Flanagan et al. X-ray Source Characteristics from July 2020 SGEMP Experiments at the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Manso et al. The RISEN Project—A Novel Concept for Real-time on-site Forensic Trace Qualification
JP6745621B2 (ja) 放射線分析装置、及び放射線分析方法
JP7238366B2 (ja) 分析システム
Wolstenholme Summary of ISO/TC 201 Standard: ISO 16129‐: 2012–Surface chemical analysis—Procedures to assess the day‐to‐day performance of a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
Ippoliti et al. XRFitProc: A novel web‐based x‐ray fluorescence fitting system
JP7325849B2 (ja) ピーク同定解析プログラム及び蛍光x線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