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6794A -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6794A
CN111306794A CN202010235365.8A CN202010235365A CN111306794A CN 111306794 A CN111306794 A CN 111306794A CN 202010235365 A CN202010235365 A CN 202010235365A CN 111306794 A CN111306794 A CN 111306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avity
heat exchange
communicated
wat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353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凡
潘同基
李罗标
张上兵
李学研
张华平
岑锦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3536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067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06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67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05Details for water heaters
    • F24H9/001Guiding means
    • F24H9/0015Guiding means in water channels
    • F24H9/0021Sleeves surrounding heating elements or heating pipes, e.g. pipes filled with heat transfer fluid, for guiding heated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 F24H9/18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for water heaters
    • F24H9/183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mbustion heating means, e.g. grates or burners
    • F24H9/183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mbustion heating means, e.g. grates 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与热水设备,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中。由于换热板组装入换热壳内时,通气通道与燃烧腔连通,因此,燃烧腔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中,与第二水腔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内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上还设有第一水腔,且第一水腔围绕燃烧腔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Description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热水设备均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水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水管内的水温上升。然而,燃烧器在对水管加热的同时,也在对壳体加热,导致壳体表面温度升高,严重影响热水设备的使用安全;同时,也导致大量热能损失,从而导致热水设备的热量利用率降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降低设备表面温度,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热量利用率。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水设备,降低设备表面温度,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热量利用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壳内形成燃烧腔与换热腔,所述换热壳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第一水腔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水腔至少部分围设在所述燃烧腔的外围;及换热板组,所述换热板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板组上设有通气通道与第二水腔,所述通气通道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水腔和所述第一出水口水路依次连通。
本发明所述的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中。由于换热板组装入换热壳内时,通气通道与燃烧腔连通,因此,燃烧腔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中,与第二水腔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内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上还设有第一水腔,且第一水腔围绕燃烧腔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吸收后的水会从第一水腔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为用户使用,如此,大大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有利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设备的出水率。另外,本方案将燃烧腔设置在换热壳内,一方面不需要额外设置独立的燃烧室,减少热水设备的零部件,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燃烧器和换热器连接的气密性,提高热水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发明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腔包括相连通的换热部与降温部,所述换热部位于所述换热腔的外围,所述降温部位于所述燃烧腔的外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部包括第一进水段与第一出水段,所述第一进水段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段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降温部包括第一包围段、连通段和第二包围段,所述第一进水段、所述第一包围段、所述连通段、所述第二包围段和所述第一出水段水路依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包括相适配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水腔分为第一水分体腔与第二水分体腔,且所述第一水分体腔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均包括所述换热部与所述降温部,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水分体腔和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所述第二水分体腔,所述第二水分体腔也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外壳与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且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一外壳合围形成所述第一水分体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外壳与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合围形成所述第二水分体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内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出水管内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第一水分体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围板与第二围板,所述第一围板围在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周边,所述第二围板围在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周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二进水管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内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出水管内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均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腔包括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二进水段、降温段、第三水分体腔和第二出水段,所述降温段位于所述换热板组上靠近所述燃烧腔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水段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水段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组包括两个以上换热板、进水结构及出水结构,两个以上所述换热板间隔层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通道,所述第二水腔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所述进水结构上设有所述进水通道、及两个以上第二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与每个所述第二水腔分别通过对应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结构上设有所述出水通道、及两个以上第二出水口,所述出水通道与每个所述第二水腔分别通过对应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热水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本发明所述的热水设备,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换热器,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中。由于换热板组装入换热壳内时,通气通道与燃烧腔连通,因此,燃烧腔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中,与第二水腔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内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上还设有第一水腔,且第一水腔围绕燃烧腔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吸收后的水会从第一水腔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为用户使用,如此,大大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有利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设备的出水率。另外,本方案将燃烧腔设置在换热壳内,一方面不需要额外设置独立的燃烧室,减少热水设备的零部件,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燃烧器和换热器连接的气密性,提高热水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一视角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另一视角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结构一视角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结构另一视角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换热板组,110、换热板,111、通气通道,112、第二水腔,1121、第二进水段,1122、第二出水段,1123、第三水分体腔,1124、降温段,113、第二阻流槽,114、第一连接板,115、第二连接板,120、进水结构,121、进水通道,122、第二进水口,123、第一泄压口,124、第三进水管,130、出水结构,131、出水通道,132、第二出水口,133、第二泄压口,134、第三出水管,140、支撑凸起,150、第五围板,151、第一泄压通道,160、第六围板,161、第二泄压通道,200、换热壳,210、燃烧腔,220、第一壳体,221、第一外壳,222、第一内壳,223、第一进水管,2231、第一开口,224、第一出水管,2241、第二开口,225、第一围板,226、第二围板,227、第一阻流槽,228、安装孔,229、观察孔,230、第二壳体,231、第二外壳,232、第二内壳,233、第二进水管,2331、第三开口,234、第二出水管,2341、第四开口,235、第三围板,236、第四围板,240、第一进水口,250、第一出水口,260、第一固定件,270、第二固定件,280、第一水腔,281、换热部,2811、第一进水段,2812、第一出水段,282、降温部,2821、第一包围段,2822、连通段,2823、第二包围段,283、第一水分体腔,284、第二水分体腔,290、换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100及换热壳200。换热壳200内形成燃烧腔210与换热腔290,换热壳20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腔280和第一出水口250。第一水腔280至少部分围设在燃烧腔210的外围。换热板组100至少部分位于换热腔290内,换热板组100上设有通气通道111与第二水腔112,通气通道111与燃烧腔210连通,第一进水口240、第二水腔112和第一出水口250水路依次连通。
上述的换热器,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240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112中。由于换热板组100装入换热壳200内时,通气通道111与燃烧腔210连通,因此,燃烧腔210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111中,与第二水腔112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112内流入第一出水口250中,并从第一出水口250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200上还设有第一水腔280,且第一水腔280围绕燃烧腔210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112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280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200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吸收后的水会从第一水腔280流入第一出水口250中,并从第一出水口250处输出,为用户使用,如此,大大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有利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设备的出水率。另外,本实施例将燃烧腔210设置在换热壳200内,一方面不需要额外设置独立的燃烧室,减少热水设备的零部件,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燃烧器和换热器连接的气密性,提高热水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水腔280至少部分围设在燃烧腔210的外围应理解为:第一水腔280一部分围设在燃烧腔210的外围,一部分伸出燃烧腔210、并伸至换热腔290的外围。同时,第一水腔280围设在燃烧腔210的外围有两种方式:一、第一水腔280在换热器上为一个相互连通的空间,该空间将燃烧腔210包围;二、第一水腔280在换热器上分为两个以上不连通的空间,这些空间组合后,将燃烧腔210包围。
还需说明的是,燃烧腔210在换热壳200内的形成方式可为:换热壳200为一体式结构,在换热壳200内进行腔体加工,使得燃烧腔210为换热壳200的中空部分;或者,换热壳200为若干侧板相互拼接、并通过焊接而成,燃烧腔210为若干侧板相互合围形成的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水腔280包括相连通的换热部281与降温部282,换热部281位于换热腔290的外围。降温部282位于燃烧腔210的外围。由此可知,当水从第一进水口240进入第一水腔280内时,水会在换热部281与降温部282之间流动,此时,流入换热部281内的水环绕在换热腔290的外围,并与换热腔290内的高温烟气进行换热;而流入降温部282内的水环绕在燃烧腔210的外围,并对换热器的外壳进行换热,使得换热器的壳体温度降低,如此,本实施例将第一水腔280分隔为不同部分,使得流入的水实现不同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水口240、换热部281、降温部282和第一出水口250之间的连通关系可有多种,本实施例只需保证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腔280和第一出水口250水路依次连通即可。比如:第一进水口240、换热部281、降温部282和第一出水口250依次连通;或者,第一进水口240、降温部282、换热部281和第一出水口250依次连通;又或者,第一进水口240与第一出水口250均与降温部282连通,且换热部281呈U形回流连通在降温部282上;再或者,第一进水口240与第一出水口250均与换热部281连通,且降温部282呈U形回流连通在换热部281上。
具体地,第一进水口240与第一出水口250均与换热部281连通,且降温部282呈U形或者近似U形回流连通在换热部281上。如此,避免进出水管直接连通在降温部282对应的位置上,导致进出水管易发生高温爆裂。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与图6,换热部281包括第一进水段2811与第一出水段2812。第一进水段2811与第一进水口240连通。第一出水段2812与第一出水口250连通。降温部282包括第一包围段2821、连通段2822和第二包围段2823。第一进水段2811、第一包围段2821、连通段2822、第二包围段2823和第一出水段2812水路依次连通。如此,本实施例将第一水腔280设计为多段空间,有效延长第一水腔280内的流动路径,增加水在第一水腔280内的停留时间。
具体地,请参考图5,第一进水段2811与第一出水段2812并列间隔设置,第一包围段2821与第二包围段2823则分别位于燃烧腔210的相对两侧。同时,第一包围段2821与第二包围段2823均相对连通段2822成夹角设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第一包围段2821与第二包围段2823分别与连通段2822的角度为90°或者近似9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换热壳200上设有第一阻流槽227,第一阻流槽227的侧壁伸入换热部281内或者降温部282内内。由此可知,在换热壳200上向换热部281内或者降温部282内凹陷形成第一阻流槽227,伸入换热部281内或者降温部282内的第一阻流槽227的侧壁形成阻流结构,改变水在换热部281内或者降温部282内的流动路径,延长水在换热部281内或者降温部282内的停留时间,使得水与热气具有足够时间进行热传递,如此,有利于提高水热设备的热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换热壳200包括相适配的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第一水腔280分为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分体腔284,且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分体腔284均包括换热部281与降温部282,第一壳体22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分体腔283和第一出水口250,第二壳体230上设有第二水分体腔284,第二水分体腔284也分别与第一进水口240、第一出水口250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壳20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一体式壳体结构。
进一步地,换热板组100上还设有均与第二水腔112连通的进水通道121与出水通道131。第二水分体腔284与第一进水口240通过进水通道121连通,第二水分体腔284与第一出水口250通过出水通道131连通。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水腔280分为两个不连通的空间: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分体腔284,通过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分体腔284组合,将燃烧腔210包围,使得燃烧器对换热壳200上的热量被第一水腔280内的水充分吸收。同时,第二水分体腔284分别通过进水通道121、出水通道131,与第一进水口240、第一出水口250对应连通,如此,保证第二水分体腔284内有充足水流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相适配应理解为: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的尺寸大小相匹配,即,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合起时,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能装入换热板组100,并在换热板组100前形成燃烧腔210。
可选地,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配合方式为卡箍方式、卡扣方式、螺栓连接、焊接或者其他方式。
具体地,换热壳200还包括第一固定件260与第二固定件270,第一固定件260套在第一壳体220、第二壳体230的一端,第二固定件270套在第一壳体220、第二壳体230的另一端。同时,第一壳体220、第二壳体230、第一固定件260及第二固定件270均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此外,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呈凹状结构。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第一壳体220包括第一外壳221与第一内壳222。第一内壳222设置在第一外壳221上,且第一内壳222与第一外壳221合围形成第一水分体腔283。由此可知,在第一水分体腔283的制作中,先在第一内壳222或者第一外壳221上制作对应的空间,制作后,再将第一内壳222连接在第一外壳221上,如此,即可形成第一水分体腔283。
可选地,第一内壳222在第一外壳221的安装方式为焊接、螺栓连接、铆接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第二壳体230包括第二外壳231与第二内壳232,第二内壳232设置在第二外壳231上,且第二内壳232与第二外壳231合围形成第二水分体腔284。由此可知,在第二水分体腔284的制作中,先在第二内壳232或者第二外壳231上制作对应的空间,制作后,再将第二内壳232连接在第二外壳231上,如此,即可形成第二水分体腔284。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7,第一壳体220上设有与第一进水口240连通的第一进水管223和与第一出水口250连通的第一出水管224。第一进水管223内设有第一开口2231。第一出水管224内设有第二开口2241。第一开口2231与第二开口2241均与第一水分体腔283连通。如此,通过第一进水管223,使得水分别能进入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腔112中,保证热水设备稳定运行。同时,通过第一出水管224,使得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腔112中水稳定输出,保证热水设备稳定供水。
具体地,换热板组100上还设有均与第二水腔112连通的进水通道121与出水通道131。进水通道121通过第一进水管223与第一进水口240连通,出水通道131通过第一出水管224与第一出水口250连通。
可选地,第一进水管223与第一出水管224在第一壳体220上的安装方式为焊接、螺纹连接、一体成型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第一壳体220上还设有第一围板225与第二围板226。第一围板225围在第一进水管223的周边。第二围板226围在第一出水管224的周边。如此,通过第一围板225与第二围板226,对第一进水管223与第一出水管224而言,分别形成一道防护结构。通过该防护结构,有效防止第一进水管223与第一出水管224直接暴露在热气中,而发生腐蚀。
可选地,第一围板225与第二围板226在第一壳体220上的安装方式为焊接、螺纹连接、一体成型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与图7,第二壳体230上设有与第一进水口240连通的第二进水管233和与第一出水口250连通的第二出水管234,第二进水管233内设有第三开口2331,第二出水管234内设有第四开口2341,第三开口2331与第四开口2341均与第二水分体腔284连通。如此,通过第二进水管233,使得水稳定进入第二水分体腔284中。同时,通过第二出水管234,使得第二水分体腔284中水稳定输出。
具体地,换热板组100上还设有均与第二水腔112连通的进水通道121与出水通道131。第二进水管233通过进水通道121与第一进水口240连通,第二出水管234通过出水通道131与第一出水口250连通。
可选地,第二进水管233与第二出水管234在第二壳体230上的安装方式为焊接、螺纹连接、一体成型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6,第二壳体230上还设有第三围板235与第四围板236。第三围板235围在第二进水管233的周边。第四围板236围在第二出水管234的周边。如此,通过第三围板235与第四围板236,对第二进水管233与第二出水管234而言,分别形成一道防护结构。通过该防护结构,有效防止第二进水管233与第二出水管234直接暴露在热气中,而发生腐蚀。
可选地,第三围板235与第四围板236在第二壳体230上的安装方式为焊接、螺纹连接、一体成型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换热板组100包括两个以上换热板110、进水结构120及出水结构130,两个以上换热板110间隔层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形成通气通道111,第二水腔112设置在换热板110上,进水结构120上设有进水通道121、及两个以上第二进水口122,进水通道121与每个第二水腔112分别通过对应第二进水口122连通,出水结构130上设有出水通道131、及两个以上第二出水口132,出水通道131与每个第二水腔112分别通过对应第二出水口132连通。
由此可知,将换热板110间隔层叠设置,并在换热板110内设置第二水腔112,使得每个换热板110的第二水腔112并列间隔;接着,分别通过进水结构120与出水结构130,使得进水通道121、出水通道131分别与每个第二水腔112连通,如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水通入进水通道121中,再由第二进水口122将水流入每个第二水腔112中,并由出水通道131集中输出,使得水顺利完成流通。由于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形成与燃烧腔210连通的通气通道111,因此,使得第二水腔112与通气通道111之间仅隔着换热板110的表面,增大第二水腔112与通气通道111之间的传热面积,极大提高热水设备的传热效率,从而使得设备的出水率更高。
具体地,进水结构120与出水结构130均贯穿每个换热板110,并通过焊接方式与每个换热板110连接。其中,进水结构120与出水结构130可为多根管件结构,也可为一根完整管件结构。当进水结构120与出水结构130均为多根管件结构时,管件与管件之间相互密封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管件与管件之间密封连通应理解为管件一端与管件一端的密封连接,避免水从管件与管件连接处发生渗漏。密封连通的方式可为焊接、套管连接、粘接等方式。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换热板110上设有第二阻流槽113。第二阻流槽113的侧壁伸入通气通道111内。由此可知,在换热板110上向通气通道111内凹陷形成第二阻流槽113,伸入通气通道111内的第二阻流槽113的侧壁形成阻流结构,改变水在第二水腔112内的流动路径,延长水在第二水腔112内的停留时间,使得水与热气具有足够时间进行热传递,如此,有利于提高水热设备的热利用率。同时,在换热板110上设置第二阻流槽113,使得换热板110表面凹凸不同,从而利于增加换热板110的抗压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换热板110的两侧面中至少一面设有支撑凸起140。支撑凸起140支撑在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换热板110有两种状态:一、换热板110一侧设有支撑凸起140;二、换热板110两侧均设有支撑凸起140。当换热板110一侧设有支撑凸起140时,在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支撑凸起140一端连接在一侧换热板110上,支撑凸起140另一端抵触在另一侧换热板110上,如此,提高换热板110与换热板110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通气通道111的空间稳定;当换热板110两侧均设有支撑凸起140时,换热板110层叠分布中,一侧的支撑凸起140与另一侧的支撑凸起140抵触配合。
具体地,请参考图4,支撑凸起140为多个,多个支撑凸起140在换热板110上间隔分布。同时,支撑凸起140呈圆柱形。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换热板110的两侧面均设有支撑凸起140。在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一侧的支撑凸起140与另一侧的支撑凸起140抵触配合。如此,在换热板110的两侧面均设置支撑凸起140,使得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具有足够空间,以便更多热气进入通气通道111中。
可选地,支撑凸起140在换热板110上安装方式为焊接、一体成型、螺纹连接等。其中,一体成型方式可为挤压、铸造、压铸等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换热板110上设有第五围板150。第五围板150围在进水结构120的周边,且第五围板150贯穿换热板110。在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两侧的第五围板150相互抵触配合。如此,当两个换热板110层叠分布时,两侧的第五围板150一端与第五围板150一端紧紧抵触,对进水结构120而言,形成一道防护结构。通过该防护结构,有效防止进水结构120直接暴露在热气中,而导致进水结构120发生腐蚀。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第五围板150内设有与第二水腔112连通的第一泄压通道151。进水结构120上设有两个以上第一泄压口123。进水通道121与第一泄压通道151通过第一泄压口123连通。如此,在第五围板150内设置第一泄压通道151,减小第二进水口122处的压力,使得水更容易通过第二进水口122,而进入第二水腔112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进水结构120包括两个以上第三进水管124。第三进水管124与换热板110一一对应设置,且贯穿换热板110。在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两侧的第三进水管124相互密封连通,并形成进水通道121,第二进水口122与第一泄压口123均设置在第三进水管124内。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进水结构120由两个以上的第三进水管124组成,并形成进水通道121。同时,将单个的第三进水管124连接在换热板110上,使得每层换热板110的第二水腔112由对应的第三进水管124供水。此外,本实施例将第三进水管124贯穿换热板110,可保证换热板110与换热板110层叠时,第三进水管124一端与第三进水管124一端密封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进水管124一端与第三进水管124一端密封连通应理解为:第三进水管124一端与第三进水管124一端的密封连接,避免水从第三进水管124与第三进水管124连接处发生渗漏。密封连通的方式可为焊接、套管连接、粘接等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换热板110上设有第六围板160。第六围板160围在出水结构130的周边,且第六围板160贯穿换热板110。在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两侧的第六围板160相互抵触配合。如此,当两个换热板110层叠分布时,两侧的第六围板160一端与第六围板160一端紧紧抵触,对出水结构130而言,形成一道防护结构。通过该防护结构,有效防止出水结构130直接暴露在热气中,而导致出水结构130发生腐蚀。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8,第六围板160内设有与第二水腔112连通的第二泄压通道161。出水结构130上设有两个以上第二泄压口133。出水通道131与第二泄压通道161通过第二泄压口133连通。如此,在第六围板160内设置第二泄压通道161,减小第二出水口132处的压力,使得水更容易通过第二出水口132,而进入第二水腔112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出水结构130包括两个以上第三出水管134。第三出水管134与换热板110一一对应设置,且贯穿换热板110。在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两侧的第三出水管134相互密封连通,并形成出水通道131,第二出水口132与第二泄压口133均设置在第三出水管134内。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出水结构130由两个以上的第三出水管134组成,并形成出水通道131。同时,将单个的第三出水管134连接在换热板110上,使得每层换热板110的第二水腔112由对应的第三出水管134供水。此外,本实施例将第三出水管134贯穿换热板110,可保证换热板110与换热板110层叠时,第三出水管134一端与第三出水管134一端密封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出水管134一端与第三出水管134一端密封连通应理解为:第三出水管134一端与第三出水管134一端的密封连接,避免水从第三出水管134与第三出水管134连接处发生渗漏。密封连通的方式可为焊接、套管连接、粘接等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第二水腔112包括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二进水段1121、降温段1124、第三水分体腔1123和第二出水段1122。降温段1124位于换热板组100上靠近燃烧腔210的一侧。第二进水段1121与第一进水口240连通,第二出水段1122与第一出水口250连通。如此,当水进入第二水腔112中时,首先从第二进水段1121流入降温段1124,由于降温段1124靠近燃烧腔210一侧分布,因此,流入的水先降低燃烧环境的温度,使得水温升高,升高后的水再流入第三水分体腔1123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的换热效率,而且还降低燃烧环境温度,使得换热器表面温度降低。同时,将第二水腔112分为多段,且蛇形分布,大大增长第二水腔112的路径,有利于增加水在换热板110内的停留时间,提高水热设备的传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水腔112的型材方式可直接在换热板组100上直接钻孔;也可由两块换热板110相互拼合、焊接,使得两个块换热板110之间形成第二水腔112。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第三水分体腔1123为多个,多个第三水分体腔1123间隔并列设备,且多个水分腔依次连通,位于两端的第三水分体腔1123分别与第二进水段1121、第二出水段1122连通,如此,保证水在第二水腔112内具有足够传热时间。
具体地,请参考图7,第三水分体腔1123为三个,三个第三水分体腔1123间隔设置,且三个第三水分体腔1123依次连通,形成或者近似成蛇形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连有第一连接板114与第二连接板115。第一连接板114与第二连接板115分别位于换热板110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板114、第二连接板115、及相邻两个换热板110之间围成通气通道111。如此,通过第一连接板114与第二连接板115,保证换热板110与换热板110之间稳定连接,提高换热板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第一连接板114、第二连接板115及相邻两个换热板110围成的通气通道111具有两个开口,一开口用于朝向燃烧腔210,一开口用于排出热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换热壳200上设有与燃烧腔210连通的安装孔228与观察孔229,第一安装孔228用于安装点火针与反馈针。
具体地,安装孔228与观察孔229均设置在第一壳体22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一种热水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换热器。
上述的热水设备,采用以上的换热器,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240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112中。由于换热板组100装入换热壳200内时,通气通道111与燃烧腔210连通,因此,燃烧腔210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111中,与第二水腔112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112内流入第一出水口250中,并从第一出水口250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200上还设有第一水腔280,且第一水腔280围绕燃烧腔210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112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280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200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吸收后的水会从第一水腔280流入第一出水口250中,并从第一出水口250处输出,为用户使用,如此,大大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有利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设备的出水率。另外,本实施例将燃烧腔210设置在换热壳200内,一方面不需要额外设置独立的燃烧室,减少热水设备的零部件,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燃烧器和换热器连接的气密性,提高热水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
可选地,热水设备可为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形成燃烧腔(210)与换热腔(290),所述换热壳(20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腔(280)和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一水腔(280)至少部分围设在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及
换热板组(100),所述换热板组(10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290)内,所述换热板组(100)上设有通气通道(111)与第二水腔(112),所述通气通道(111)与所述燃烧腔(210)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二水腔(112)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水路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腔(280)包括相连通的换热部(281)与降温部(282),所述换热部(281)位于所述换热腔(290)的外围,所述降温部(282)位于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281)包括第一进水段(2811)与第一出水段(2812),所述第一进水段(281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段(2812)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所述降温部(282)包括第一包围段(2821)、连通段(2822)和第二包围段(2823),所述第一进水段(2811)、所述第一包围段(2821)、所述连通段(2822)、所述第二包围段(2823)和所述第一出水段(2812)水路依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200)包括相适配的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所述第一水腔(280)分为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分体腔(284),且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均包括所述换热部(281)与所述降温部(282),所述第一壳体(22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二壳体(230)上设有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也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20)包括第一外壳(221)与第一内壳(222),所述第一内壳(222)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221)上,且所述第一内壳(222)与所述第一外壳(221)合围形成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230)包括第二外壳(231)与第二内壳(232),所述第二内壳(232)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231)上,且所述第二内壳(232)与所述第二外壳(231)合围形成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连通的第一进水管(223)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的第一出水管(224),所述第一进水管(223)内设有第一开口(2231),所述第一出水管(224)内设有第二开口(2241),所述第一开口(2231)与所述第二开口(2241)均与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20)上还设有第一围板(225)与第二围板(226),所述第一围板(225)围在所述第一进水管(223)的周边,所述第二围板(226)围在所述第一出水管(224)的周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3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连通的第二进水管(233)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的第二出水管(234),所述第二进水管(233)内设有第三开口(2331),所述第二出水管(234)内设有第四开口(2341),所述第三开口(2331)与所述第四开口(2341)均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腔(112)包括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二进水段(1121)、降温段(1124)、第三水分体腔(1123)和第二出水段(1122),所述降温段(1124)位于所述换热板组(100)上靠近所述燃烧腔(210)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水段(112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连通,所述第二出水段(1122)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
10.一种热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010235365.8A 2020-03-30 2020-03-30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Pending CN1113067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5365.8A CN111306794A (zh) 2020-03-30 2020-03-30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5365.8A CN111306794A (zh) 2020-03-30 2020-03-30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6794A true CN111306794A (zh) 2020-06-19

Family

ID=71155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35365.8A Pending CN111306794A (zh) 2020-03-30 2020-03-30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0679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2643A (zh) * 2021-11-23 2022-01-14 李军 一种燃烧换热翅片管及其水换热器
CN115789783A (zh) * 2022-11-20 2023-03-14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热交换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2643A (zh) * 2021-11-23 2022-01-14 李军 一种燃烧换热翅片管及其水换热器
CN115789783A (zh) * 2022-11-20 2023-03-14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新风系统的热交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51312B2 (en) Condensing gas water heater,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plate
CN111306794A (zh)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CN105953407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A2433065A1 (en) Fuel cell insulating heat exchanger
KR20120045249A (ko) 플레이트 접합형 열교환기
CN106016688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2132900U (zh)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WO2017206305A1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8511184U (zh) 燃气热水器
CN215114158U (zh) 导流装置及换热器
CN212132901U (zh) 换热板组与换热器
KR101144459B1 (ko) 응축형 열교환기
KR20100060864A (ko) 열교환기
CN112146475B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214148357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113137751A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燃烧换热设备
CN112945000A (zh) 导流装置及换热器
CN219283617U (zh) 燃气设备
CN219066943U (zh) 电池液冷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KR200285948Y1 (ko) 열교환기
CN210374735U (zh) 一种板式热交换单元及三通热交换器
CN215491208U (zh) 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和净水机
CN216868846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
CN219589166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14666237U (zh) 换热装置及换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