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3414A - 微波感应器 - Google Patents

微波感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3414A
CN111293414A CN202010218712.6A CN202010218712A CN111293414A CN 111293414 A CN111293414 A CN 111293414A CN 202010218712 A CN202010218712 A CN 202010218712A CN 111293414 A CN111293414 A CN 111293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wave
antenna module
radiation source
feeding
microwave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87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高迪
邹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odi Zou
Original Assignee
Gaodi Z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odi Zou filed Critical Gaodi Zou
Priority to CN20201021871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934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93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3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4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switches
    • F21V23/0442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switches activated by means of a sensor, e.g. motion or photodetectors
    • F21V23/0471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switches activated by means of a sensor, e.g. motion or photodetectors the sensor detecting the proximity, the presence or the movement of an object or a pers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41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using analysis of echo signal for target characterisation; Target signature; Target cross-section
    • G01S7/411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radar refl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5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in level-measurement devices, e.g. for level gauge measur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适于被突出安装于一灯板并能够于所述灯板的一发光面对应的一目标探测空间探测物体活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包括一壳体和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天线模块、一信号处理单元以及一执行单元,其中当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时,形成所述天线模块定向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以对偶的耦合方式发射微波的状态,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耦合于所述天线模块以能够对所述天线模块输出的一探测信号进行处理,其中所述执行单元耦合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以能够基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所述探测信号的处理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从而实现所述微波感应器基于物体活动地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

Description

微波感应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探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尺寸小、安装美观以及具有良好的微波感应性能的微波感应器。
背景技术
微波感应器通过微波天线发射微波并接收该微波的反射以探测覆盖范围内物体的活动。现有的微波感应器主要包括两种微波天线,一种是平板微波天线20P,另一种为柱状微波天线10P。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平板微波天线20P被阐明,其中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包括一平板辐射源21P和一参考地22P,其中所述平板辐射源21P和所述参考地22P相互平行地被间隔设置而于所述平板辐射源21P和所述参考地22P之间形成一辐射缝隙23P。如图2A所示,现有的一种柱状微波天线10P被阐明,其中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包括一柱状辐射源11P和一参考地12P,其中所述参考地12P被设置有一辐射孔121P,其中所述柱状辐射源11P经所述辐射孔121P垂直穿透所述参考地12P而于所述辐射孔121P和所述参考地12P之间形成一辐射缝隙1211P,如此在所述柱状辐射源11P被馈电时,所述柱状辐射源11P能够于所述参考地12P耦合而自所述辐射缝隙1211P以所述柱状辐射源11P为中心轴形成一辐射空间100P,其中所述辐射空间100P为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辐射的微波的覆盖范围。一方面,从结构上来看,由于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所述柱状辐射源11P垂直于所述参考地12P,因此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微波感应器在实际安装中需要占用更大的安装空间,因此相对于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微波感应器来讲,具有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的微波感应器因占用更小的安装空间而备受青睐。另一方面,如图2A所示,其中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所述辐射空间100P于其中心轴分别向所述柱状辐射源11P的两端内凹而具有一探测盲区,其中所述探测盲区为未被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辐射的微波覆盖到的范围,也就是说,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感应器无法探测到在所述探测盲区内的物体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微波感应器相对于具有所述平板微波天线的微波感应器来讲,其工作稳定性较差。
然而,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微波感应器相对于具有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的微波感应器更具有优势。示例地,如图2B所示,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微波感应器在一LED灯板30P上的应用被示意,其中所述LED灯板30P的一面均匀设置有多个LED灯珠31P而于所述LED灯板30P的该面形成一发光面32P,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基于物体活动地控制所述LED灯板30P的照明,现有的微波感应器被应用于所述LED灯板30P,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效的微波探测信号应于所述LED灯板30P的所述发光面32P所对应的空间内辐射。而由于目前的所述LED灯板30P大多采用具有导电性能的铝板制备,为避免具有导电性能的所述LED灯板30P对微波探测信号的屏蔽作用,和从物体活动探测的稳定性的角度出发,理想地,应将作为物体活动探测部件的微波天线置于所述LED灯板30P的所述发光面32P,但无论是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还是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由于相应的所述参考地12P和所述参考地22P的面积大小的最小极值受到限制,也就是说,由于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和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的尺寸大小的限制,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和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于所述LED灯板30P的所述发光面32P的安装势必占用部分的所述LED灯珠31P的安装位或者遮挡部分的所述LED灯珠31P,则将会使得所述LED灯板30P所发出的光线产生暗区。
因此为了实现基于物体活动的探测控制所述LED灯板30P的照明,目前主要通过在不影响所述LED灯板30P的所述LED灯珠31P的排布基础上,于所述LED灯板30P设置一穿孔33P,由于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所述柱状辐射源11P垂直于所述参考地12P,因此相对于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的所述平板辐射源21P来讲,所述柱状辐射源11P能够经所述穿孔33P被延伸穿过所述发光面32P地被安装于所述LED灯板30P的所述发光面32P,从而能够于所述LED灯板30P的发光面32P所对应的空间内形成所述辐射空间100P。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应用场景下,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相对于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更具有安装优势。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受限于所述LED灯板30P的厚度的最薄极限和所述LED灯板30P的所述穿孔33P的大小的最大极值,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所述柱状辐射源11P和所述参考地12P之间的耦合会受到所述LED灯板30P的阻隔,即位于所述LED灯板30P的发光面32P的相应的所述辐射空间100P会因所述LED灯板30P的屏蔽和反射作用而缩小,因此具有所述柱状辐射源11P的微波感应器被应用LED灯板30P对物体活动的探测的稳定性并不理想。另外,由于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双向辐射方向性和所述LED灯板30P的反射作用,位于所述LED灯板30P的与所述发光面32P相对的一面所对应的所述辐射空间100P会被增强,即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于所述LED灯板30P的与所述发光面32P相对的一面的辐射能量被增强,以此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容易受到所述LED灯板30P的所述发光面32P相对的一面所对应的所述辐射空间100P内的金属材质的物体如所述LED灯板30P的金属灯壳或吊顶空间的金属管道的影响,换句话说,由于所述LED灯板30P的与所述发光面32P相对的一面的辐射能量被增强,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探测工作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微波感应器的工作准确性。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的微波感应器内部的电路板或其他电气元件也会对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或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工作产生干扰,从而影响现有的微波感应器的工作准确性。
总的来讲,受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的尺寸的限制,不利于具有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的微波感应器于所述LED灯板30P的安装,因而具有所述平板微波天线20P的微波感应器难以突破在金属材质的所述LED灯板30P地发射微波;而具有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的微波感应器虽然具有能够突破金属材质的所述LED灯板30D地发射微波的优势,但双方向辐射的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具有所述探测盲区,并且双方向辐射的所述柱状微波天线10P容易受所述LED灯板30P的屏蔽作用的影响而使得其所形成的所述辐射空间100P被缩小,因而其探测性能不稳定,另外,现有的两种微波感应器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兼容性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适于被安装于具有一通孔的一灯板,并能够于所述灯板的一发光面对应的目标探测空间内定向地发射微波,即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进行物体活动的探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包括一天线模块,其中所述天线模块包括一柱状辐射源和一参考地,其中所述柱状辐射源被垂直设置于所述参考地并被设置为能够于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时形成所述柱状辐射源延伸突出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的状态,则所述天线模块能够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对应的所述目标探测空间内发射微波而形成一目标辐射空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内凹而形成一探测部,其中所述探测部界定有一发射腔,其中所述天线模块的所述柱状辐射源被设置于所述发射腔,则当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时,所述探测部延伸突出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而形成所述柱状辐射源延伸突出于所述灯板的状态,则所述柱状辐射源能够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对应的所述目标探测空间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探测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壳体,则所述壳体能够密封容置所述天线模块,由此提供一种防尘防水的所述微波感应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通过所述探测部突出安装于所述灯板的方式,能够减小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所占用的空间,避免了所述微波感应器对所述灯板的灯珠安装位产生影响并避免了所述微波感应器遮挡所述灯板的灯珠,从而避免所述灯板的发光产生暗区,有利于维持所述灯板发光的均匀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探测部被偏置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以便于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不影响所述灯板的灯珠排布地被安装于所述灯板的边缘位置,从而保持所述灯板的美观性并避免所述灯板的发光产生暗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参考地于其设置有所述柱状辐射源的一面形成一基础反射面,其中所述柱状辐射源于所述基础反射面对应的空间被设置于所述基础反射面,其中基于所述基础反射面的反射特性,能够形成所述天线模块的定向辐射特性,则所述天线模块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进行物体活动的探测,从而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被应用于定向空间的物体活动的探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基于所述基础反射面的反射特性,使得所述天线模块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发射微波,有利于避免所述微波感应器受所述非目标探测空间内的具有反射特性的如金属壳体等物体的干扰,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的抗干扰能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加强反射板,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能够形成所述探测部被穿过所述加强反射板的状态,其中当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时,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加强反射板的反射特性,形成所述天线模块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辐射方向发射微波的状态,并进一步增强所述天线模块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辐射方向的辐射能量,即有利于提高所述天线模块于向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辐射方向的增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基于所述加强反射板的反射作用,能够避免所述天线模块的工作受所述微波感应器内其他电气元件的干扰,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的抗干扰能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具有一加强基板和弯折延伸自所述加强基板的两侧的两弯折板,其中基于所述加强基板和所述弯折板的反射作用,能够减少由不同材料制成的所述灯板对所述微波感应器的性能和一致性的影响,有利于增强所述微波感应器工作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的适用性和兼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两所述弯折板弯折延伸自所述加强基板以能够配合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加强反射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的状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通过所述加强反射板的可拆卸式设置,使得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兼容安装于非金属材质的灯板和金属材质的灯板,以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的适用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采用对偶的耦合方式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并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发射至少一微波和接收所述微波被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内的至少一物体反射而形成的一反射波,从而基于所述微波和所述反射波之间特征参数的差异输出一探测信号,则所述探测信号为对应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物体活动的响应,从而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基于所述探测信号探测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物体活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信号处理单元和一执行单元,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被耦合于所述天线模块以能够对所述天线模块输出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处理,其中所述执行单元被耦合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以能够基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所述探测信号的处理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如所述执行单元基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所述探测信号的处理生产相应的控制指令或动作而以相应的所述控制指令或动作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则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基于物体活动地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采用对偶的耦合方式,降低了对所述天线模块的尺寸要求,有利于所述天线模块于所述灯板的安装,并有能够避免微波的双向辐射,从而避免形成探测盲区,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探测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采用对偶的耦合方式,避免了所述天线模块的所述柱状辐射源与所述参考地之间的耦合被所述灯板阻隔,从而能够避免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大小受到影响,以能够维持所述微波感应器探测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柱状辐射源包括至少一对对偶耦合极子,其中一对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包括一第一辐射源极和一第二辐射源极,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被对偶耦合设置,以能够基于对偶的耦合方式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而能够避免双方向辐射所形成的探测盲区,有利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探测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具有一第一馈电端并以所述第一馈电端为端地向所述第一馈电端延伸,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具有一第二馈电端并以所述第二馈电端为端地自所述第二馈电端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相对地设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同源馈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自所述第一馈电端沿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对应耦合于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自所述第二馈电端沿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相应位置,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之间对偶的耦合方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以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连线的中点对称设置,即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并以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连线的中点被对称设置,如此以有利于保障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之间以对偶的方式耦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以所述第一馈电端为端,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以所述第二馈电端为端,则在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同源馈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电位与电流呈对偶分布状态而被简化,从而有利于简化所述天线模块的数据处理和提高所述天线模块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基于对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的形状的调整,如以弯折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的形状,在维持所述第二辐射源极自所述第二馈电端沿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线长要求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自所述第一馈电端沿所述第一辐射源极的线长要求的同时,所述天线模块的尺寸能够被进一步减小,即在保障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之间以对偶的方式耦合的同时,有利于所述微波感应模块被小型化设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基于对偶的耦合方式,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同源馈电,则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之间能够产生耦合的尺寸要求被降低,对应所述第二辐射源极自所述第二馈电端沿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线长要求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自所述第一馈电端沿所述第一辐射源极的线长要求被降低,有利于减小所述天线模块的尺寸,从而有利于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小型化设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的尺寸能够被小型化设置,有利于减小所述微波感应器于所述灯板安装所需的所述通孔的大小,并能够在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时避免产生光斑和暗影,有利于扩大所述微波感应器的使用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进一步被接地,以降低所述天线模块的阻抗,则所述天线模块的品质因数(即Q值)被提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的抗干扰能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拨码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具有一容纳腔并向所述容纳腔延伸有一包围件,其中所述包围件隔离所述容纳腔地形成一隔离腔,其中所述拨码装置被深入地设置于所述隔离腔以避免被误操作,从而防止所述微波感应器的使用安全。
为实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微波感应器,适于被安装于具有一通孔的一灯板,其中所述灯板的一发光面对应的空间形成一目标探测空间,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包括:
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一容纳腔并自所述容纳腔内凹而形成有一探测部,其中所述探测部于所述容纳腔界定有一发射腔;和
一天线模块,其中所述天线模块包括一参考地和至少一对对偶耦合极子,其中所述参考地于其设置有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的一面形成有一基础反射面,基于所述基础反射面的反射作用,所述对偶耦合极子以对偶的方式耦合而在所述基础反射面至所述对偶耦合极子方向定向形成一目标辐射空间,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并形成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延伸至所述探测部的所述发射腔的状态,如此以当所述微波感应器经所述通孔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时,所述探测部延伸突出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而形成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突出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的状态,则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在所述基础反射面至所述对偶耦合极子方向定向形成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进而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接收所述微波的反射而探测物体的活动,并基于物体的活动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加强反射板,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于被所述探测部穿过的状态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则所述加强反射板的对应于所述探测部的一面形成一加强反射面,其中基于所述加强反射面的反射作用,使得所述天线模块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并增强所述天线模块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辐射能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具有一加强基板和弯折延伸自所述加强基板的两侧的两弯折板,其中所述加强基板被设置有一穿孔以允许所述探测部穿过而形成所述加强反射板被所述探测部穿过的状态,其中两所述弯折板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而形成所述加强反射板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以相互卡合的方式与所述壳体形成可拆卸的连接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一对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包括一第一辐射源极和一第二辐射源极,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具有一第一馈电端并以所述第一馈电端为端地自所述第一馈电端延伸,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具有一第二馈电端并以所述第二馈电端为端地自所述第二馈电端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在小于等于λ/4的距离范围内相互靠近,其中λ与所述天线模块的激励信号频率相对应的波长参数,其中当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同源馈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自所述第一馈电端沿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对应耦合于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自所述第二馈电端沿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相应位置,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之间对偶的耦合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电性耦合于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的一电路单元,其中所述电路单元包括一振荡电路和一混频检波电路,其中所述振荡电路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而作为一激励信号馈源,其中所述混频检波电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和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其中当所述振荡电路被供电时,所述振荡电路作为一激励信号馈源而输出一激励信号,其中所述对偶耦合极子被所述激励信号激励而以对偶的耦合方式辐射与所述激励信号频率相同的一微波,和接收所述微波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内被反射而形成的一反射波,其中所述混频检波电路基于所述激励信号和所述反射波对应的反射波信号的频率差异输出一探测信号,则所述探测信号为对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内的物体活动的响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振荡电路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而于其馈极输出一馈电信号和于其地极被接地以作为所述激励信号馈源,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一馈电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二馈电端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如此以当所述振荡电路被供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所述振荡电路同源馈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馈电件和一第二馈电件,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一馈电端经所述第一馈电件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二馈电端经所述第二馈电件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具有一基础源极臂和自所述基础源极臂向所述参考地延伸的一弯折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馈电件向远离所述第二馈电件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馈电脚,并经所述第一馈电脚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向远离所述第一馈电件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馈电脚,并经所述第二馈电脚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固定座,其中所述固定座延伸形成有一分隔单元并由所述分隔单元分隔界定有两固定槽,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被固定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并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轴对称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固定座包括一扩展部,其中所述扩展部延伸形成有多个馈电脚定位块,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延伸自所述扩展部的一第一分隔件,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馈电脚和所述第二馈电脚之间,并与多个所述馈电脚定位块夹持支撑所述第一馈电脚和所述第二馈电脚,以维持所述第一馈电脚和所述第二馈电脚之间位置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固定座进一步包括延伸自所述扩展部的一凸部,其中所述凸部延伸形成有多个馈电件定位块,其中所述分隔单元进一步包括延伸自所述凸部的一第二分隔件,其中所述第二分隔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二馈电件之间,并与多个所述馈电件定位块夹持支撑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二馈电件,以维持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二馈电件之间位置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包围所述第一馈电件而形成有一电磁屏蔽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与所述第二馈电件电性相连而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延伸有一第一导电臂和一第二导电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臂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其中所述第二导电臂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馈电件电性相连而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以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连线的中点被点对称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电路单元被设置于所述参考地的与所述基础反射面相对的一面,则所述基础反射面阻隔于所述电路单元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其中所述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一信号处理单元和一执行单元,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被耦合于所述天线模块以能够对所述天线模块输出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处理,其中所述执行单元被耦合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以能够基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所述探测信号的处理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屏蔽罩,其中所述屏蔽罩被罩设于所述参考地的设置有所述电路单元的一面以避免所述天线模块受所述电路单元和所述电路板的干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信号放大模块和至少一滤波模块,其中所述信号放大模块对所述天线模块输出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至少一级放大处理,其中所述滤波模块对放大后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输出有效的所述探测信号至所述执行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供电单元,其中所述供电单元导电连接于所述天线模块、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以及所述执行单元,以分别为所述天线模块、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以及所述执行单元的工作提供电能输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一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相适配的一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天线模块、所述信号处理单元、所述执行单元以及所述供电模块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拨码装置,其中所述上壳体向所述容纳腔延伸有一包围件,其中所述包围件隔离所述容纳腔而形成一隔离腔,其中所述拨码装置深入于所述隔离腔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从而形成所述拨码装置深入于所述壳体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接线单元,其中所述接线单元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上壳体被设置有与所述接线单元相适配的接线槽,以供所述接线单元穿过所述接线槽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上壳体被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经多个安装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孔地被安装于所述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探测部被偏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即所述探测部的两边缘分别与所述壳体两边缘之间的距离不相等,以能够便于所述微波感应器于所述灯板的边缘位置的安装,从而确保所述微波感应器安装的美观性并避免所述灯板的发光产生暗区。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平板微波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现有的一种柱状微波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现有的一种柱状微波天线于一LED灯板的应用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侧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爆炸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结构框图示意图。
图8A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使用示意图,其示意了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一长条形灯板的状态。
图8B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使用示意图,其示意了所述微波感应器被安装于一圆形灯板的状态。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一天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所述天线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所述天线模块的第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微波感应器的所述天线模块的第二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形变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竖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说明书附图之图3至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一微波感应器200被阐明,如图3至图8B所示,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适于被安装于具有通孔33的一灯板30,其中所述灯板30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灯珠31而形成所述灯板30的一发光面32,其中所述发光面32对应的空间形成一目标探测空间300,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包括一壳体40和一天线模块10,其中所述壳体40具有一容纳腔401并内凹而形成一探测部411,其中所述探测部411于所述容纳腔401界定有一发射腔402,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包括一参考地12和垂直设置于所述参考地12的一柱状辐射源11,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401并形成所述柱状辐射源11被容置于所述探测部411的所述发射腔402的状态,其中所述柱状辐射源11包括至少一对对偶耦合极子,其中当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经所述通孔33被安装于所述灯板30时,所述探测部411延伸突出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而形成所述柱状辐射源11突出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的状态,则所述柱状辐射源11能够以对偶的耦合方式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对应的所述目标探测空间300内发射微波而形成一目标辐射空间100,进而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能够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接收所述微波的反射而能够探测物体的活动,并基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物体活动控制所述灯板30的发光照明。
特别地,如图4所示,其中所述探测部411优选地被偏置于所述壳体40,即所述探测部411的两边缘分别与所述壳体40的两边缘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具体地,设所述探测部411的一边缘与所述壳体40的一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1,设所述探测部411的另一边缘与所述壳体40的另一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1小于L2,从而形成所述探测部411被偏置地设置于所述壳体40的状态,以此便于所述微波感应器200于所述灯板30的边缘位置的安装,从而确保所述微波感应器200于所述灯板30安装的美观性并避免所述灯板30的发光产生暗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L1也可以被设置为大于L2,也就是说,本发明对所述探测部411于所述壳体40的偏置位置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为,其中所述灯板30设置有所述灯珠31的一面发光而形成所述发光面32,即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为所述灯板30的工作面,相对应地,在实际应用中,人体通常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对应的空间进行活动,因此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对应的空间形成所述目标探测空间300,换句话说,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相对的一面所对应的空间为天花板或墙体结构,即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相对的一面所对应的空间内无人体活动的存在,为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一非目标探测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通过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所述探测部411突出安装于所述灯板30的方式,使得所述天线模块10的所述柱状辐射源11能够突出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地发射微波,即所述天线模块10能够突破所述非目标探测空间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300工作。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所述天线模块10受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相对的一面所对应的所述非目标探测空间内的一些金属结构如金属板或金属管道的影响,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的所述参考地12于其设置有所述柱状辐射源11的一面形成一基础反射面121,其中基于所述基础反射面121的反射特性,形成所述天线模块10的定向辐射特性,换句话说,其中通过所述基础反射面121的反射作用,使得所述天线模块10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300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即所述天线模块10能够定向地以对偶耦合的方式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300即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所对应的空间内发射微波,其中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为所述天线模块10所发射的微波能够覆盖的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通过所述基础反射面121对所述柱状辐射源11所发射的微波的反射作用,使得所述天线模块10向所述参考地12的辐射能量被反射,从而避免所述天线模块10受所述非目标探测空间300内的其他金属结构如金属板或金属管道的影响,进而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抗干扰性能。
换句话说,其中通过所述基础反射面121对所述柱状辐射源11所发射的微波的反射作用,使得所述天线模块10能够定向地以所述参考地12向所述柱状辐射源11的方向发射微波,即所述天线模块10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300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兼容性和适用性,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进一步包括一加强反射板50,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50被所述探测部411穿过和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40并具有一加强反射面510,其中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加强反射面510的反射作用,使得所述天线模块10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300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并增强所述天线模块10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辐射能量,即增强所述天线模块10于所述参考地12向所述柱状辐射源11方向的增益,从而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增益。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通过所述加强反射板50的所述加强反射面510的反射作用,所述天线模块10于所述柱状辐射源11向所述参考地12方向的辐射能量被所述加强反射板50反射,则所述天线模块10于所述参考地12向所述柱状辐射源11方向的辐射能量被增强,从而所述天线模块10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辐射能量被增强。
还可以理解的是,其中基于所述加强反射板50的所述加强反射面510的反射作用,在增强所述天线模块10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辐射能量的同时,所述基础反射面121的与形成有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的空间的辐射能量能够被进一步抑制,对应抑制副瓣的能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抗干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可以被突出于所述灯板30也可以被突出安装于其他安装结构如天花板、车厢板以及墙体等结构,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当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安装于金属材质的安装结构时,由于金属材质对微波的反射作用,可以直接形成所述天线模块10的定向辐射的特性,因此在此类金属材质的安装结构的应用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可以不设置有所述加强反射板50,也就是说,在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安装于此类金属材质的安装结构时,可以无需安装所述加强反射板50。然而,在一些非金属材质的安装结构中,如木质天花板、墙体或塑料制安装结构的应用中,所述加强反射板50的设置能够加强所述天线模块10的定向辐射的特性,并能够避免所述天线模块10的工作受此类安装结构的所述非目标探测空间内的金属结构的干扰,也就是说,在此类非金属材质的安装结构的应用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可以包括所述加强反射板50以确保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工作的稳定性。
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50于所述壳体40的设置,使得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能够兼容地安装于金属材质的安装结构或非金属材质的安装结构,以此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安装兼容性和适用性。
应该理解的是,其中当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安装于金属材质的所述灯板30时,金属材质的所述灯板30可以进一步对所述天线模块10所发射的微波具有一反射作用,从而能够增强所述天线模块10的定向辐射特性,也就是说,其中当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安装于金属材质的所述灯板30时,金属材质的所述灯板30形成一应用反射板,以能够增强所述天线模块10的定向辐射特性。还应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不仅可以被安装于所述灯板30,还可以被安装于灯具的灯壳或者所述灯板30的旁边,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另外,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不仅可以被应用于灯具,也可以被应用于其他电气设备,本发明对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应用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50具有一加强基板51和弯折延伸自所述加强基板51的两侧的两弯折板52,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50形成有所述加强反射面510并被设置有一穿孔511以便于所述探测部411能够被穿过所述加强反射板50,其中两所述弯折板52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40而形成所述加强反射板50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40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50的两所述弯折板52以相互卡合的方式形成与所述壳体40之间可拆卸的状态,即所述加强反射板50以相互卡合的方式与所述壳体40形成可拆卸连接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通过所述加强基板51和两所述弯折板52的反射作用,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例如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应用于灯具时,能够减少由不同材料制成的所述灯具的灯板对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性能和一致性的影响,有利于增强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工作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适用性和兼容性。
还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50的两所述弯折板52弯折延伸自所述加强基板51,以此两所述弯折板52能够更好地配合所述壳体40而形成所述加强反射板50和所述壳体40之间可拆卸连接的状态。
特别地,在本发明的这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采用对偶的耦合方式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即所述对偶耦合极子以对偶耦合的方式发射微波而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从而避免所述天线模块10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内凹而产生探测盲区,进而维持所述微波感应器工作的稳定性。
应该理解为,本发明的所述天线模块10可以包括多对所述对偶耦合极子,本发明对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的数量不作限制。
具体地,其中一对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包括一第一辐射源极111和一第二辐射源极112,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具有一第一馈电端1111并以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为端地自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延伸,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具有一第二馈电端1121并以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为端地自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和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在小于等于λ/4的距离范围内相互靠近,其中λ与所述天线模块的激励信号频率相对应的波长参数,其中当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和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被同源馈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自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沿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对应耦合于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自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沿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相应位置,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对偶的耦合方式。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进一步包括电性耦合于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的一电路单元13,其中所述电路单元13包括一振荡电路131和一混频检波电路132,其中所述振荡电路131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而作为一激励信号馈源,其中所述混频检波电路132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131和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其中当所述振荡电路131被供电时,所述振荡电路131作为一激励信号馈源而输出一激励信号,其中所述对偶耦合极子被所述激励信号激励而以对偶的耦合方式辐射与所述激励信号频率相同的一微波,和接收所述微波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内被反射而形成的一反射波,其中所述混频检波电路132基于所述激励信号和所述反射波对应的反射波信号的频率差异输出一探测信号,则所述探测信号为对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内的物体活动的响应,以此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能够基于所述探测信号探测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物体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电路单元13被设置于所述参考地12的与所述基础反射面121相对的一面,则所述基础反射面121阻隔于所述电路单元13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则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向所述电路单元13方向的辐射能量被所述基础反射面121反射,有利于形成所述天线模块10定向辐射的特性并有利于增强所述天线模块10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辐射能量,从而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增益。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加强反射面510进一步地阻隔于所述电路单元13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从而进一步地维持所述天线模块10定向辐射的特性,和进一步地增强所述天线模块10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辐射能量。
更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振荡电路131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而于其馈极输出一馈电信号和于其地极被接地以作为所述激励信号馈源,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于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于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地极,如此以当所述振荡电路131被供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和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被所述振荡电路131同源馈电。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当所述振荡电路131被供电时,所述振荡电路131作为一激励信号馈源而输出一激励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被所述激励信号激励而以对偶的耦合方式发射与所述激励信号频率相同的所述微波,和接收所述微波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内被反射而形成的所述反射波,其中所述混频检波电路132基于所述激励信号和所述反射波对应的反射波信号的频率差异输出所述探测信号,则所述探测信号为对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内的物体活动的响应,以此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能够基于所述探测信号探测所述目标辐射空间100的物体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馈电件14和一第二馈电件15,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于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经所述第一馈电件14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于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经所述第二馈电件15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地极。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这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其中基于对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形状的调整,如以弯折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形状,在维持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线长要求的同时,所述天线模块10的尺寸能够进一步地被减小,即在保障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以对偶的方式耦合的同时,有利于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小型化设置。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这一优选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具有自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延伸的一基础源极臂1112和自所述基础源极臂1112向所述参考地12延伸的一弯折臂1113,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具有自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延伸的一基础源极臂1122和自所述基础源极臂1122向所述参考地12延伸的一弯折臂1123,即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被一次弯折以减小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分别平行于所述参考地12的方向所对应的尺寸,从而减小所述天线模块10的尺寸,有利于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小型化设置。
可以理解的,在发明的这一优选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被一次弯折以减小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分别平行于所述参考地12的方向所对应的尺寸,从而减小所述天线模块10的尺寸,有利于减小所述微波感应器200于所述灯板30安装所需的所述通孔33的尺寸,并且能够在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被安装于所述灯板30时避免产生光斑和暗影,有利于扩大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使用范围。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这一优选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为平行结构以能够平行传输馈电,有利于减少输入的回波损耗,还能够减少用铜轴馈电的复杂工艺,有利于降低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生产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可以通过导电焊接或激光点焊的方式形成与所述第二馈电件15之间电性连接的状态,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之间的距离较小,为了便于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和所述振荡电路131的电性耦合,其中所述第一馈电件14向远离所述第二馈电件15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馈电脚141,并经所述第一馈电脚141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15向远离所述第一馈电件14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馈电脚154,并经所述第二馈电脚154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地极。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第一馈电脚141和所述第二馈电脚154可以分别由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一次弯折形成,也可以多次弯折形成,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对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工作的性能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工作稳定性,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进一步包括一固定座17,其中所述固定座17延伸形成有一分隔单元171并由所述分隔单元171分隔界定有两固定槽170,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分别被固定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170并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轴对称的状态。
应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固定座17能够固定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位置,以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的所述基础源极臂1112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所述基础源极臂1122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能够保持所述天线模块10工作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固定座包括一扩展部172,其中所述扩展部172延伸形成有多个馈电脚定位块1721,其中所述分隔单元171包括延伸自所述扩展部172的一第一分隔件1711,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件171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馈电脚141和所述第二馈电脚154之间,并与多个所述馈电脚定位块1721夹持支撑所述第一馈电脚141和所述第二馈电脚154,以维持所述第一馈电脚141和所述第二馈电脚154之间位置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固定座17进一步包括延伸自所述扩展部172的一凸部173,其中所述凸部173延伸形成有多个馈电件定位块1731,其中所述分隔单元171进一步包括延伸自所述凸部173的一第二分隔件1712,其中所述第二分隔件171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之间,并与多个所述馈电件定位块1731夹持支撑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以维持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之间位置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固定座17具有一“凸”形横截面,以此所述固定座17为一“凸”形结构,以能够与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结构相适配,从而能够固定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天线模块10的第一种变形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15包围所述第一馈电件14而形成有一电磁屏蔽腔150,如此在所述第二馈电件15被接地的状态下降低所述第二馈电件15与所述第一馈电件14之间的耦合对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耦合的影响,和屏蔽外界电磁辐射对所述第一馈电件14的干扰,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抗干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通过所述第二馈电件15包围所述第一馈电件14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经所述第一馈电件14被馈电,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经所述第二馈电件15被馈电时,有利于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之间以对偶的方式形成耦合。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电性相连而被电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地极,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馈电件15而被接地,则在本发明的这一优选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均被接地,即所述柱状辐射源被接地以降低所述天线模块10的阻抗,则所述天线模块10的品质因数(即Q值)被提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抗干扰能力。
具体地,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15延伸有一第一导电臂151和一第二导电臂152,其中所述第一导电臂151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馈电件14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其中所述第二导电臂152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馈电件15电性相连而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地极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以所述第一馈电端1111和所述第二馈电端1121连线的中点被点对称设置。则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结构相同,有利于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能够以对偶的耦合方式发射微波,并有利于所述天线模块10的实际生产。
在本发明的所述天线模块10的第二种变形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15于所述第一导电臂151和所述第二导电臂152之间被设置有相对的两穿槽153,其中所述第一馈电件14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臂151,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经所述第一导电臂151导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馈电件14,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所述馈极的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一体延伸于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并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臂151而形成与所述第二馈电件15电性连接的状态,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馈电件15而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131的地极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这一变形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均被接地以降低所述天线模块10的阻抗,有利于提高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抗干扰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的所述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可以具有多种形状和尺寸,示例地,在没有背离对偶的耦合原理下,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或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可以被设置为管状结构,也可以被设置为分段式的管状结构,还可以被设置为扁平的杆状结构,并且对应有不同的形状。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也可以包括一介质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可以以微带线形式被承载于所述介质基板的同一面,以便于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的形状尺寸基于微带线工艺易于被实现。
所以应该理解的是,在没有背离对偶的耦合原理下,所述第一辐射源极111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112可以被实施为不同的形状和尺寸;在本发明的所述天线模块10的不同实施方式中,不同实施方式之间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根据本发明揭露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但是在附图中没有指出的所述天线模块10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就是说,所述天线模块10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60,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60,其中所述电路板60包括一信号处理单元61和一执行单元62,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被耦合于所述天线模块10以能够对所述天线模块10输出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处理,其中所述执行单元62被耦合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以能够基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对所述探测信号的处理控制所述灯板30的发光照明,如所述执行单元62被设置基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对所述探测信号的处理生产相应的控制指令或动作而以相应的所述控制指令或动作控制所述灯板30的发光照明,则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能够基于物体活动地控制所述灯板30的发光照明。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进一步包括一屏蔽罩16,其中所述屏蔽罩16被罩设于所述参考地12的设置有所述电路单元13的一面以避免所述天线模块10受所述电路单元13和所述电路板60的干扰。
更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包括至少一信号放大模块611和至少一滤波模块612,其中所述信号放大模块611对所述天线模块10输出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至少一级放大处理,其中所述滤波模块612对放大后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输出有效的所述探测信号至所述执行单元62。
可选地,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可以被实施为一模拟滤波器。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进一步包括一供电单元70,其中所述供电单元70导电连接于所述天线模块10、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以及所述执行单元62,以分别为所述天线模块10、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以及所述执行单元62的工作提供电能输出。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壳体40包括一上壳体41和与所述上壳体41相适配的一下壳体42,其中所述上壳体41和所述下壳体42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401,其中所述天线模块10、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1、所述执行单元62以及所述供电模块70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401。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进一步包括一拨码装置80,其中所述上壳体41向所述容纳腔401延伸有一包围件43,其中所述包围件43隔离所述容纳腔401而形成一隔离腔403,其中所述拨码装置80深入于所述隔离腔403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60,从而形成所述拨码装置80深入于所述壳体40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60的状态,以防止所述拨码装置80被误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进一步包括一接线单元90,其中所述接线单元90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60,其中所述上壳体41被设置有与所述接线单元90相适配的接线槽410,以供所述接线单元90穿过所述接线槽410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60。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接线单元90包括多个接线端子,多个所述接线端子穿过所述接线槽410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60,从而形成所述接线单元90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60的状态。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上壳体41被设置有多个安装孔411,其中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经多个安装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孔411地被安装于所述灯板3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本发明的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所述探测部411于所述灯板30的突出式安装,能够便于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所述天线模块10定向地于所述灯板30的所述发光面32所对应的所述目标探测空间内探测物体的活动,则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能够维持所述灯板30的美观性的同时还能够具有良好的探测性能,特别地,本发明的所述天线模块10采用对偶的耦合方式发射微波,一方面避免了产生探测盲区以能够维持所述微波感应器200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所述天线模块10能够被小型化设置,有利于所述微波感应器200能够被小型化设置以便于所述微波感应器200的安装,并能够维持所述灯板30的发光均匀性。
本领域的技艺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3)

1.一微波感应器,适于被安装于具有一通孔的一灯板,其中所述灯板的一发光面对应的空间形成一目标探测空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一容纳腔并自所述容纳腔内凹而形成有一探测部,其中所述探测部于所述容纳腔界定有一发射腔;和
一天线模块,其中所述天线模块包括一参考地和至少一对对偶耦合极子,其中所述参考地于其设置有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的一面形成有一基础反射面,基于所述基础反射面的反射作用,所述对偶耦合极子以对偶的方式耦合而在所述基础反射面至所述对偶耦合极子方向定向形成一目标辐射空间,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并形成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延伸至所述探测部的所述发射腔的状态,如此以当所述微波感应器经所述通孔被安装于所述灯板时,所述探测部延伸突出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而形成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突出于所述灯板的所述发光面的状态,则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在所述基础反射面至所述对偶耦合极子方向定向形成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进而所述微波感应器能够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接收所述微波的反射而探测物体的活动,并基于物体的活动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加强反射板,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于被所述探测部穿过的状态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则所述加强反射板的对应于所述探测部的一面形成一加强反射面,其中基于所述加强反射面的反射作用,使得所述天线模块能够定向地于所述目标探测空间形成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并增强所述天线模块所形成的所述目标辐射空间的辐射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具有一加强基板和弯折延伸自所述加强基板的两侧的两弯折板,其中所述加强基板被设置有一穿孔以允许所述探测部穿过而形成所述加强反射板被所述探测部穿过的状态,其中两所述弯折板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而形成所述加强反射板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加强反射板以相互卡合的方式与所述壳体形成可拆卸的连接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一对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包括一第一辐射源极和一第二辐射源极,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具有一第一馈电端并以所述第一馈电端为端地自所述第一馈电端延伸,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具有一第二馈电端并以所述第二馈电端为端地自所述第二馈电端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在小于等于λ/4的距离范围内相互靠近,其中λ与所述天线模块的激励信号频率相对应的波长参数,其中当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同源馈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自所述第一馈电端沿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对应耦合于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自所述第二馈电端沿所述第二辐射源极的相应位置,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之间对偶的耦合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电性耦合于所述对偶耦合极子的一电路单元,其中所述电路单元包括一振荡电路和一混频检波电路,其中所述振荡电路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而作为一激励信号馈源,其中所述混频检波电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和所述对偶耦合极子,其中当所述振荡电路被供电时,所述振荡电路作为一激励信号馈源而输出一激励信号,其中所述对偶耦合极子被所述激励信号激励而以对偶的耦合方式辐射与所述激励信号频率相同的一微波,和接收所述微波于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内被反射而形成的一反射波,其中所述混频检波电路基于所述激励信号和所述反射波对应的反射波信号的频率差异输出一探测信号,则所述探测信号为对所述目标辐射空间内的物体活动的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振荡电路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而于其馈极输出一馈电信号和于其地极被接地以作为所述激励信号馈源,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一馈电端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二馈电端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如此以当所述振荡电路被供电时,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于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被所述振荡电路同源馈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馈电件和一第二馈电件,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一馈电端经所述第一馈电件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于所述第二馈电端经所述第二馈电件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具有一基础源极臂和自所述基础源极臂向所述参考地延伸的一弯折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馈电件向远离所述第二馈电件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馈电脚,并经所述第一馈电脚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馈极,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向远离所述第一馈电件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馈电脚,并经所述第二馈电脚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振荡电路的所述地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固定座,其中所述固定座延伸形成有一分隔单元并由所述分隔单元分隔界定有两固定槽,其中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分别被固定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并形成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轴对称的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固定座包括一扩展部,其中所述扩展部延伸形成有多个馈电脚定位块,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延伸自所述扩展部的一第一分隔件,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馈电脚和所述第二馈电脚之间,并与多个所述馈电脚定位块夹持支撑所述第一馈电脚和所述第二馈电脚,以维持所述第一馈电脚和所述第二馈电脚之间位置的稳定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固定座进一步包括延伸自所述扩展部的一凸部,其中所述凸部延伸形成有多个馈电件定位块,其中所述分隔单元进一步包括延伸自所述凸部的一第二分隔件,其中所述第二分隔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二馈电件之间,并与多个所述馈电件定位块夹持支撑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二馈电件,以维持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二馈电件之间位置的稳定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二馈电件包围所述第一馈电件而形成有一电磁屏蔽腔。
15.根据权利要求6至14中任一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电路单元被设置于所述参考地的与所述基础反射面相对的一面,则所述基础反射面阻隔于所述电路单元和所述第一辐射源极和所述第二辐射源极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6至14中任一所述的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其中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于所述天线模块并包括一信号处理单元和一执行单元,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被耦合于所述天线模块以能够对所述天线模块输出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处理,其中所述执行单元被耦合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以能够基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所述探测信号的处理控制所述灯板的发光照明。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天线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屏蔽罩,其中所述屏蔽罩被罩设于所述参考地的设置有所述电路单元的一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信号放大模块和至少一滤波模块,其中所述信号放大模块对所述天线模块输出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至少一级放大处理,其中所述滤波模块对放大后的所述探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输出有效的所述探测信号至所述执行单元。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供电单元,其中所述供电单元导电连接于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电路板,以分别为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电路板供电。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一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相适配的一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天线模块、所述电路板以及所述供电模块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拨码装置,其中所述上壳体向所述容纳腔延伸有一包围件,其中所述包围件隔离所述容纳腔而形成一隔离腔,其中所述拨码装置深入于所述隔离腔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微波感应器,进一步包括一接线单元,其中所述接线单元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上壳体被设置有与所述接线单元相适配的接线槽,以供所述接线单元被穿过所述接线槽地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所述的微波感应器,其中所述探测部被偏置设置于所述壳体。
CN202010218712.6A 2020-03-25 2020-03-25 微波感应器 Pending CN1112934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8712.6A CN111293414A (zh) 2020-03-25 2020-03-25 微波感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8712.6A CN111293414A (zh) 2020-03-25 2020-03-25 微波感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3414A true CN111293414A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28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8712.6A Pending CN111293414A (zh) 2020-03-25 2020-03-25 微波感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9341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1202A (zh) * 2021-04-27 2021-07-16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半波回折式定向微波探测天线
US11473765B1 (en) * 2021-06-23 2022-10-18 Shenzhen Guanke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amp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1202A (zh) * 2021-04-27 2021-07-16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半波回折式定向微波探测天线
CN113131202B (zh) * 2021-04-27 2024-02-09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半波回折式定向微波探测天线
US11473765B1 (en) * 2021-06-23 2022-10-18 Shenzhen Guanke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amp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900920U (zh) 多普勒微波探测模块和灯具
US20240039147A1 (en) Microwave-Doppler Detecting Module and Device Thereof
CN111293414A (zh) 微波感应器
WO2023143104A1 (zh) 双端馈电式差分天线
CN211698235U (zh) 5.8g高增益微波多普勒探测模块
CN211455939U (zh) 微波感应器
CN111162382A (zh) 微型化微波探测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CN216563519U (zh) 空间交错式一体收发分离微波探测天线
CN111290036A (zh) 高增益微波多普勒探测模块
US20240088545A1 (en) Microwave-Doppler Detecting Module and Device Thereof
JP5692464B2 (ja) デルタ平面パッチアンテナ装置
CN211453984U (zh) 高增益微波多普勒探测模块
CN211875967U (zh) 安装无暗区的微波感应器及其外壳
CN211453983U (zh) 微波多普勒探测模块
CN211453982U (zh) 微波多普勒探测设备
CN217361896U (zh) 半波回折式定向微波探测天线和半波振子编带
CN211150779U (zh) 微型化微波探测装置
EP4084223A1 (en) Half-wave back-folding directional microwave detection antenna
CN211150780U (zh) 微型化微波探测装置
CN211238503U (zh) 微型化微波探测装置
CN211150782U (zh) 微型化微波探测装置
CN218498380U (zh) 缝隙天线和电子设备
CN217427079U (zh) 错位微波探测天线
CN211150781U (zh) 微型化微波探测装置
CN217387527U (zh) 半波回折式定向微波探测天线和半波振子编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106 room 101-1101, building 17, diandaguyuan Industrial Park, mashantou community, Matian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 / F and 3 / F, building 3, 380 Xiangshan Avenue, Luotian community, Yanluo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27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