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9785B -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9785B
CN111219785B CN201811429351.9A CN201811429351A CN111219785B CN 111219785 B CN111219785 B CN 111219785B CN 201811429351 A CN201811429351 A CN 201811429351A CN 111219785 B CN111219785 B CN 1112197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lower shell
filter screen
inlet gril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293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9785A (zh
Inventor
朱方
许真鑫
孙卫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293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197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19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9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9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9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所述空调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卡接固定件和过滤网,所述进风格栅通过卡接固定件与所述过滤网可拆卸连接;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由下壳体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下壳体、第二下壳体和第三下壳体,所述第一下壳体位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一侧,所述第二下壳体位于远离所述进风格栅一侧,所述第三下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体和所述第二下壳体之间,所述出风环与所述第三下壳体相连接。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具有出风量大、能耗低、便于安装和拆卸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设备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空调生产制造技术日趋成熟,生产厂家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烈。通常,一个空调器需由数百个部件装配而成,在空调器的生产过程中,各部件的强度和装配方式是影响空调器生产的关键因素。若部件装配方式过于繁琐,将降低空调器的装配速度,影响生产效率,增大空调器生产成本。
一般的,对于吸顶式空调器而言,其进出风结构主要包括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进风装置通常由进风格栅、过滤网组成,出风装置主要由出风口和与出风口相连通的导风装置构成。在使用过程中,空调的进出风结构具有持续的气流通过,这使得空调的进出风结构,尤其是进风装置,如过滤网等极易累积灰尘、发生脏堵,因此,空调的进出风结构通常需与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定期将空调的进出风结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洗。由于空调的进出风结构的功能和结构属性决定了这两者在使用过程中需反复拆装,因此,空调进出风结构拆卸的便利性是衡量空调的进出风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的主要因素。
此外,在地球能源日益稀缺、能源价格日趋上涨的今天,提供一种更加节能的空调无疑将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以来、持续努力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
申请人通过早期技术研究,提出了申请号为CN201620993587.5的专利申请,该专利提供了一种天花机的回风面板,如图1所示,它包括边框和中部的回风栅格,回风栅格包括多条竖向筋和多条横向筋,上述的竖向筋和横向筋交织成多个矩形单元,每个矩形单元内设有相互交叉的两条对角线筋。该天花机的回风面板能提高强度、减少回风阻力、增大回风量。
此外,申请人还提出了申请号为CN 201721239415.X的专利申请,该专利提供了一种天花机连接安装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面板、盖板和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一端与面板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盖板连接,所述的面板设置面板卡扣,所述的连接件一端通过面板卡扣连接在面板上,所述的盖板上设置盖板卡扣,所述的连接件另一端通过盖板卡扣连接在盖板上。本发明提供的连接件连接形式,装配牢固,不需要使用螺钉固定,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并且所述的卡扣结构能有效地防止盖板脱落,提高安装效率。
但申请人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回风栅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回风面板的机械强度、减少了回风阻力、增大了回风量,且通过所述天花机连接安装结构的设置,使得回风栅格便于拆装,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第一:近年来,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仅对过滤网进行拆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消费者希望能够对空调的进出风结构进行更加彻底的清洗,但对于现有空调器的进出风结构,普通用户通常无法对其进行快速拆装与清洗。第二:电能消耗过高,消费者强烈希望能够进一步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因此,提供一种能耗低、出风量大,便于安装和拆卸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空调进出风结构能耗高、安装和拆卸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所述空调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卡接固定件和过滤网,所述进风格栅通过卡接固定件与所述过滤网可拆卸连接;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由下壳体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下壳体、第二下壳体和第三下壳体,所述第一下壳体位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一侧,所述第二下壳体位于远离所述进风格栅一侧,所述第三下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体和所述第二下壳体之间,所述出风环与所述第三下壳体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下壳体、第二下壳体和第三下壳体为环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下壳体远离所述进风格栅的一侧与风机相连通,所述第二下壳体上设有过风孔,所述过风孔为多个呈环形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下壳体上的通孔,所述第三下壳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内径,使得所述第三下壳体的内周边缘位于所述过风孔的外围;所述第三下壳体的内侧设有环状间隙,所述环状间隙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壳体上的过风孔相连通,所述环状间隙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环上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下壳体上的过风孔和所述第三下壳体内侧的环状间隙共同构成了所述下壳体上的出风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环包括出风环主体和在所述出风环主体的中心处设置的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环主体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外侧面设置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设置,在所述外侧板上设置导向限位件,所述导向限位件设置在外侧板上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在底板上设置卡扣装置,所述导向限位件与第三下壳体上设置的固定部限位固定,所述卡扣装置与第三下壳体的外侧壁卡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包括滤网本体和位于所述滤网本体外围的第一外周框架和第二外周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固定件包括导向连接面、第一卡接面、第二卡接面和第三卡接面,所述第三卡接面与所述第一卡接面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连接面的两端,所述第二卡接面与所述第三卡接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面与所述第一卡接面垂直设置,所述导向连接面设置在所述卡接固定件远离所述进风格栅的一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进风格栅靠近所述过滤网的一侧设有圆环状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进风格栅的底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二侧面的内径大于所述过滤网的外径,所述进风格栅的底面和第二侧面构成一侧敞口的圆柱形容纳腔,所述过滤网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限位件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呈向下的倾斜状设置,所述导向板一端与所述外侧板的上平面平齐,所述导向板的另一端与底壁连接,所述底壁的另一端与止挡板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所述底壁、所述止挡板与所述外侧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板、底壁和止挡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壁,所述止挡板的下端伸出所述底壁。
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具有出风量大、能耗低、便于安装和拆卸的优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空调进出风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天花机的回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天花机连接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进风格栅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进风格栅的另一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进风格栅的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进风格栅的另一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进风格栅的又一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卡接固定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卡接固定件的第一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卡接固定件的第二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卡接固定件的第三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卡接固定件的第四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接固定件的第五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中结合部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中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出风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出风环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出风环的第一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壳体连接环第二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壳体连接环第三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4为图22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第三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空调的进出风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风格栅,101-进风孔,102-格栅,103-第一侧面,104-第二侧面,105-加强筋,106-第一连接部,107-螺钉柱,108-第二连接部,109-第三连接部,110-第四连接部,111-支撑部,2-卡接固定件,201-导向连接面,2011-螺钉孔,202-第一卡接面,2021-第一卡接部,203-第二卡接面,2031-第二卡接部,204-第三卡接面,2041-第三卡接部,2042-卡扣部,3-下壳体,31-第一下壳体,311-导向槽,32-第二下壳体,321-插入槽,322-支撑台,33-第三下壳体,331-外侧壁,332-固定部,4-过滤网,41-第一横梁,411-主梁体,412-加强梁,42-滤网本体,43-第二横梁,44-缺口,45-卡接部,46-第一外周框架,47-第二外周框架,5-出风环,501-出风环主体,502-出风口,503-底板,504-外侧板,505-内侧板,506-导向限位件,507-卡扣装置,508-加强槽,509-加强肋,510-止挡板,511-导向板,512-第一连接壁,513-卡固肋,514-第一支撑壁,515-第二连接壁,516-第二支撑壁,517-卡钩,518-封板,519-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3-26所示,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所述空调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1、卡接固定件2和过滤网4,所述进风格栅1和过滤网4通过所述卡接固定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网4包括滤网本体42和位于所述滤网本体42外围的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位于所述过滤网4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位于所述过滤网4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均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的轴线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或滤网本体42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径,使得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侧边缘凸出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侧边缘。将所述过滤网4所在平面记为第一平面,将所述过滤网4的中轴线所在方向记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通过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设置,能够增强所述过滤网4在第一平面内的强度;通过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的设置,能够增强所述过滤网4在第一方向上的强度,使得所述过滤网4具有较高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4内设有第一横梁41、第二横梁43和滤网本体42,所述滤网本体42呈褶皱状设置在所述过滤网4内,所述第一横梁41沿一个方向在所述过滤网4内延伸,所述第二横梁43沿另一个方向在所述过滤网4内延伸,所述第一横梁41和第二横梁43相交叉,所述第一横梁41和第二横梁43之间具有夹角。将所述滤网本体42设置为褶皱状,使得所述滤网本体42的进风面积增大,利于进风;同时使得灰尘通过所述滤网本体42所受到的阻力增大,难以通过所述滤网本体42进入空调器内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梁41包括主梁体411和加强梁412,所述主梁体411为条状结构,所述加强梁412位于所述主梁体411与所述滤网本体42相交的两侧,所述加强梁412沿所述滤网本体42与所述第一横梁41的交线延伸,所述加强梁412具有与所述滤网本体42一致的褶皱状结构。所述主梁体411的设置利于所述第一横梁41强度的提高,申请人在使用过程中还发现:空调器在进风过程中,由于滤网本体42为可变形的软质材料,因此所述滤网本体42与支撑结构的连接处是所述滤网本体42受力最大的地方,最易发生破损,而本实施例所述加强梁412的褶皱状结构使得所述第一横梁41能够对所述滤网本体42、尤其是对所述第一横梁41与滤网本体42的连接处实现有效的支撑,使得所述滤网本体42的使用寿命可延长两倍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横梁43沿所述滤网本体42的褶皱状结构延伸,以在支撑所述滤网本体42的同时与所述第一横梁41相交,同时对所述第一横梁41进行支撑。所述第二横梁43的设置使得所述过滤网4的受力更加均匀,利于所述过滤网4强度的提高和使用寿命的延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侧边缘设有缺口44,与所述缺口44对应的,在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表面上设有卡接部45,所述缺口44和卡接部45被配置为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侧边缘环设有多个所述缺口44,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表面上环设有多个所述卡接部45,所述缺口44和卡接部45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缺口44、卡接部45和卡接固定件2的设置,使得所述过滤网4与进风格栅1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优选的,所述卡接部45为楔形结构,所述卡接部45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一侧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格栅1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过滤网4通过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的设置,使得所述过滤网4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一横梁41和第二横梁43的设置使得所述过滤网4的机械强度进一步升高。此外,通过将所述滤网本体42设置为褶皱状结构,不但提高了所述过滤网4的通风量,还提高了所述过滤网4对灰尘的拦截能力。
实施例2
如图3-7所示,一种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1具有圆形的底面,所述底面上分布有多个进风孔101,所述进风孔101的分布密度自所述底面的边缘向中心逐渐升高,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边缘的单个所述进风孔101的面积小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单个所述进风孔101的面积,相邻的进风孔101之间通过格栅102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孔101的分布密度为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上的单位面积内所述进风孔101的总面积。
具体的,在所述圆形的底面的径向上,单个所述进风孔101的面积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边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一端逐渐增大。对应的,所述格栅102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边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进风孔101的面积即为所述进风孔101在垂直于所述底面方向上的横截面积;所述格栅102的横截面积即为所述格栅102在垂直于所述底面方向上的横截面积。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底面的径向上,单个所述进风孔101的面积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边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一端逐渐增大至一定程度后,单个所述进风孔101的面积为一定值,不再增大。对应的,所述格栅102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边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一端呈阶梯状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所述进风格栅1通过在其底面上设置大小不一,分布密度自所述底面的边缘向中心逐渐升高的进风孔101,使得所述进风格栅1的进风量从所述进风格栅1的边缘向中心逐渐增大,在所述进风格栅1上形成了中间进风量大、边缘进风量小的进风形式;同时,由于相邻的进风孔101之间通过格栅102进行连接,所述进风孔101的设置,使得位于所述进风格栅1边缘的格栅102的横截面积较大、强度较高,位于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格栅102的横截面积较小、对进风的影响较小。
在实际使用过,空调器的进风口主要依靠其中心区域实现进风,而其边缘部分为主要受力连接区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长期受风力作用破裂、损坏。本申请所述进风格栅1的这种结构设置使得进风格栅1的边缘进风量小、强度较高,中心区域进风量大,强度相对较低,因此不但可以确保所述进风格栅1的进风量能够满足需求,而且强度较高,此外,所述进风孔101在所述进风格栅1上中间密集规则分布、边缘稀疏分布的形式,较现有进风格栅而言,美观程度更高、更利于市场推广。
实施例3
如图3-7所示,一种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1具有圆形的底面,所述底面上分布有多个进风孔101,所述进风孔101的分布密度自所述底面的边缘向中心逐渐升高,单个所述进风孔101的面积自所述底面的边缘向中心逐渐增大,相邻的进风孔101之间通过格栅102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风孔101的形状为三角形,更加优选的,所述进风孔101的形状为等边三角形。将所述进风孔101的形状设置为三角形,可有效提高所述进风孔101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所述进风格栅1的稳定性和强度。
进一步的,在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边缘的区域,所述进风孔101随机分布;在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区域,所述进风孔101均匀的设置在一个等边多边形内。优选的,在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中心的区域,所述进风孔101均匀的设置在一个等边五边形或六边形内。所述进风孔101的这种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进风格栅1的强度和美观程度。
实施例4
如图3-7所示,一种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边缘设置有垂直于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第一侧面103。所述第一侧面103的设置使得所述进风格栅1的边缘与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结合更加紧密,使得灰尘不易进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面103位于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和第一侧面103能够形成一个容纳腔,将所述过滤网4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内,使得所述空调进风格栅1与空调室内机的其他部件结合更加紧密。
更进一步的,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第二侧面104,所述第二侧面104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二侧面104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侧面103的半径,且所述第二侧面104用于与所述过滤网4配合连接。
更进一步的,在靠近所述第二侧面104圆心的一侧设有加强筋105,优选的,所述加强筋105沿所述第二侧面104的径向设置,更加优选的,在所述第二侧面104的内侧均匀间隔设有多个加强筋105。所述加强筋105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二侧面104的机械强度更高。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侧面104的内侧还设有凸起状的支撑部111,所述支撑部111被配置为对所述过滤网4的外侧边缘进行支撑。
实施例5
如图3-7所示,一种进风格栅,在所述进风格栅1与过滤网4相连接的一侧设有卡接固定件2,对应的,在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过滤网4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06和第三连接部109,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和第三连接部109为垂直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的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09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配合连接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06为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设有通孔的矩形凸起。
更加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06为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设有矩形通孔的矩形凸起。在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装配时,所述卡接固定件2上的凸起状第二卡接部2031将卡入所述第一连接部106的通孔内,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接部2031为条状凸起。因此,将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内的通孔设置成矩形通孔,一方面,使得所述第二卡接部2031易于卡入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内,另一方面,使得所述第二卡接部203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6的连接更加紧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连接部109为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设有通孔的半圆柱形或拱桥状凸起。
所述进风格栅1通过所述连接部实现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可拆卸连接。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对所述进风格栅1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
如图3-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08和第四连接部110,所述进风格栅1还通过第二连接部108和第四连接部110实现其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08为垂直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上的U形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108的开口侧位于靠近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一侧。将所述第二连接部108设置为U形凸起,通过所述U形凸起的开口侧边对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一侧进行支撑与固定,一方面,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108对所述卡接固定件2进行有效限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所述第二连接部108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之间的接触弹性,允许所述第二连接部108和卡接固定件2具有一定的变形程度,避免所述第二连接部108和卡接固定件2在使用过程中被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连接部110为垂直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上的立体直角状凸起,所述第四连接部110包括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和第三止档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三止档部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止档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三止档部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一垂直部、第二垂直部和第三垂直部,在所述第四连接部110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一侧形成向远离所述卡接固定件2一侧凹陷的立体直角。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螺钉柱107,所述螺钉柱107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和第三连接部109之间,所述螺钉柱107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具有底座。所述底座的设置,使得所述螺钉柱107的强度更高。
实施例7
如图8-13所示,一种卡接固定件,所述卡接固定件2设置在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所述卡接固定件2与所述进风格栅1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固定件2包括导向连接面201、第一卡接面202、第二卡接面203和第三卡接面204,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两端,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面203设置在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之间,所述第二卡接面203与所述第三卡接面204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面203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垂直设置,所述导向连接面201设置在所述卡接固定件2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为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凸起的面,优选的,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为向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凸起的曲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连接面201远离所述第二卡接面203的一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导向连接面201靠近所述第二卡接面203一端的宽度。所述导向部的设置便于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与空调器内下壳体3的快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固定件2通过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一侧的连接部实现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固定件2与所述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卡接固定件2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的边缘。所述连接部的结构已在实施例4和5中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更加优选的,所述进风格栅1的边缘均匀间隔设置有4-8个所述卡接固定件2。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上设有螺钉孔2011,优选的,所述导向连接面201具有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凹陷的凹陷部,所述螺钉孔2011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所述螺钉孔2011的内陷式设置,能够使得所述螺钉孔2011内螺钉不凸出于所述导向连接面201,进而避免所述螺钉孔2011内螺钉对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产生不利影响。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所述导向连接面201和第一卡接面202上,设有与所述螺钉孔2011相连通的豁口,所述豁口的设置,使得装配时,工人能够通过所述豁口与所述螺钉孔2011内的螺钉直接接触,便于螺钉的快速拆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接面202上设有第一卡接部2021,所述第一卡接部2021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面202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一侧。所述第一卡接部2021为向远离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一侧设置的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接面203上具有凸起状的第二卡接部2031,所述第二卡接部2031靠近所述第三卡接面204的一侧和远离所述第三卡接面204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卡接面203本体之间具有间隙,便于所述第二卡接部2031产生弹性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上设有卡扣部2042和第三卡接部2041,所述第三卡接部2041位于所述第三卡接面204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一侧边缘,所述第三卡接部2041为向远离所述第二卡接面203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三卡接面204的柱状凸起。所述卡扣部2042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一侧凹陷于所述第三卡接面204内,使得所述卡扣部2042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一侧与所述第三卡接部204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卡扣部2042的两侧与所述第三卡接面204本体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所述卡扣部2042产生弹性变形,所述卡扣部2042被配置为与所述过滤网4外侧边缘的卡接部45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扣部2042为楔形凸起,所述卡扣部2042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一侧逐渐增大。
更加优选的,所述卡扣部2042为内部中空的楔形凸起,所述卡扣部2042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一侧具有开口。将所述卡扣部2042设置为内部中空的楔形凸起,一方面,能够在确保所述卡扣部2042的机械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用量,另一方面,能够在确保所述卡扣部2042的机械强度的前提下,提高所述卡扣部2042的弹性变形能力。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之间设有加强连接面,所述加强连接面分别与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相交,所述加强连接面的设置,能够使得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受力更加均衡、结构更加稳定,可提高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强度。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7的基础上,对所述进风格栅1和卡接固定件2的装配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的,如图3-13所示,一种空调的进出风结构,所述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1、卡接固定件2和过滤网4,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设有卡接固定件2,所述进风格栅1通过所述卡接固定件2与所述过滤网4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06和第三连接部109,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和第三连接部109为垂直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的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09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配合连接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08和第四连接部110,所述进风格栅1还通过第二连接部108和第四连接部110实现其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08为垂直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上的U形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108的开口侧位于靠近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连接部110为垂直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上的三维空间直角状凸起,所述第四连接部110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部、第二垂直部和第三垂直部,所述第一垂直部和第二垂直部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垂直部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平行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垂直部、第二垂直部和第三垂直部,在所述第四连接部110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一侧形成向远离所述卡接固定件2一侧凹陷的直角。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螺钉柱107,所述螺钉柱107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和第三连接部109之间,所述螺钉柱107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具有底座。所述底座的设置,使得所述螺钉柱107的强度更高。
所述卡接固定件2与所述进风格栅1装配时,首先将所述卡接固定件2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一侧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的连接部上,然后将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第三卡接部2041插入所述第三连接部109内,将所述第一卡接部2021远离所述第二卡接面203的一端卡入所述第四连接部110的直角状凹陷部内,然后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按压所述卡接固定件2,将所述第二卡接部2031的卡勾卡扣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6的通孔内,将所述第一卡接面202远离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一侧边缘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08的开口侧,最后,在所述螺钉孔2011内插入螺钉,通过螺钉将所述螺钉孔2011与所述螺钉柱107固定连接,进而实现所述进风格栅1和卡接固定件2的稳定连接。
反之,沿相反的顺序执行,首先拧开连接所述螺钉孔2011和所述螺钉柱107的螺钉,然后按压所述第二卡接部2031的卡勾,将其从所述第一连接部106内拔出,向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109一侧移动所述卡接固定件2,将所述第三卡接部2041从所述第三连接部109内拔出,将所述第一卡接部2021从所述第四连接部110内拔出,即可快速完成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拆卸。
由此可以看出,所述卡接固定件2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装配快速、便捷,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且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推广。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8的基础上,对所述过滤网4和进风格栅1的装配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的,如图3-17所示,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所述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1、卡接固定件2和过滤网4,所述进风格栅1和过滤网4通过所述卡接固定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进风格栅1具有圆形的底面,在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设有圆环状第二侧面104,所述第二侧面104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面104的内径大于所述过滤网4的外径,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和第二侧面104构成一侧敞口的圆柱形容纳腔,所述过滤网4能够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设有凸起状的支撑部111,所述支撑部111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上设有多个支撑部111,所述支撑部111沿一圆形均匀间隔分布,优选的,所述支撑部111沿一个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径的圆均匀间隔分布。
优选的,在垂直于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方向上,所述支撑部11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高度相等。
进一步的,当所述过滤网4容纳在所述支撑部111所围成的圆内时,所述过滤网4的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表面能够与所述支撑部111远离所述第二侧面104的侧面相贴合,所述过滤网4通过所述支撑部111进行限位。
具体的,所述过滤网4和进风格栅1进行装配时,首先将所述过滤网4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设有第二侧面104的一侧,且所述过滤网4设有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一侧与所述进风格栅1设有连接部的一侧相邻,然后调整所述过滤网4的位置,使得所述过滤网4的第二外周框架47位于由所述支撑部111所在的圆内,此时,所述过滤网4的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表面将与所述支撑部111远离所述第二侧面104的侧面紧密贴合,进而实现所述过滤网4在平行于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方向上的限位,避免所述过滤网4在平行于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方向上产生晃动。进一步,由于所述支撑部11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高度相等,当所述过滤网4的第二外周框架47位于由所述支撑部111所在的圆内时,所述过滤网4的第一外周框架46靠近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侧面将与所述支撑部111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的一端紧密贴合,即所述过滤网4将通过所述支撑部111支撑在所述进风格栅1上,避免所述过滤网4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运动,使得所述过滤网4设有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一侧与所述进风格栅1设有连接部的一侧相连接。
然后,将所述过滤网4与卡接固定件2卡接在一起,避免所述过滤网4向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运动,实现所述过滤网4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可拆卸连接。
通过过滤网4与进风格栅1的装配过程可以看出:所述过滤网4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装配结构简单,装配过程快速、便捷,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9的基础上,对所述过滤网4和卡接固定件2的装配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的,如图3-17所示,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所述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1、卡接固定件2和过滤网4,所述进风格栅1和过滤网4通过所述卡接固定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网4包括位于其外围的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位于所述过滤网4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位于所述过滤网4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均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的中轴线与所述进风格栅1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径,使得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侧边缘凸出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侧边缘。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在轴向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在轴向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侧边缘设有缺口44,与所述缺口44对应的,在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表面上设有卡接部45,所述缺口44和卡接部45被配置为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的外侧边缘环设有多个所述缺口44,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外表面上环设有多个所述卡接部45,所述缺口44和卡接部45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缺口44、卡接部45和卡接固定件2的设置,使得所述过滤网4与进风格栅1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优选的,所述卡接部45为楔形凸起,所述卡接部45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一侧逐渐减小。
更加优选的,所述卡接部45为内部中空的楔形凸起。将所述卡接部45设置为内部中空的楔形凸起,一方面,能够在确保所述卡接部45的机械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用量,另一方面,能够在确保所述卡接部45的机械强度的前提下,提高所述卡接部45的弹性变形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卡扣部2042位于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所述卡扣部2042能够与所述卡接部45相卡接,实现所述卡接固定件2与过滤网4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4和卡接固定件2装配时,所述卡接固定件2沿周向分布在所述过滤网4的外侧,所述过滤网4的卡接部45、缺口44和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卡扣部2042一一对应设置。首先根据实施例8所示,完成所述卡接固定件2与进风格栅1的装配,之后,将所述过滤网4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一侧上方,且所述过滤网4靠近所述第二外周框架47的一侧与所述进风格栅1设有连接部的一侧相邻,然后调整所述过滤网4的位置,使得所述过滤网4的第二外周框架47位于由所述支撑部111所在的圆内,之后旋转所述过滤网4,使得位于所述过滤网4边缘的缺口44、卡接部45和位于所述卡接固定件2上的卡扣部2042重合,此时,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按压所述过滤网4,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卡接部45将沿所述卡扣部2042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运动,迫使所述卡扣部2042向靠近所述第一卡接面202一侧偏转,使得所述卡接部45能够继续向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运动,直至所述卡接部45靠近所述第一外周框架46一侧的表面运动至所述卡扣部2042的端部下方后,所述卡扣部2042不再受外力作用,将向远离所述第一卡接面202一侧偏转,直至回复至自然状态,与所述卡接部45卡接在一起,实现对所述过滤网4的限位,实现所述过滤网4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可拆卸连接。
更进一步的,如图14-15所示,所述空调进出风结构中的过滤网4、卡接固定件2与所述进风格栅1装配完成后,所述空调进出风结构通过所述卡接固定件2实现与空调器的下壳体3之间的装配连接。所述下壳体3通过与所述卡接固定件2对应设置的结合部实现与卡接固定件2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结合部以凹陷状形成在所述下壳体3内,以允许所述导向连接面201通过所述结合部插入到所述下壳体3内。
具体的,所述下壳体3包括第一下壳体31、第二下壳体32和第三下壳体33,所述第一下壳体31位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所述第二下壳体32位于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所述第三下壳体33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体31和所述第二下壳体32之间,所述第三下壳体33与所述第二下壳体3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下壳体31、第二下壳体32和第三下壳体33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外径,使得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外周边缘凸出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外周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结合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体31上的导向槽31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的插入槽321和支撑台322。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内径,使得所述导向槽311和插入槽321和支撑台322能够相互直接接触并连接在一起。具体的,所述导向连接面201能够在所述导向槽311的引导下,插入到所述插入槽321中,所述插入槽321被配置为用来容纳所述导向连接面201,所述支撑台322被配置为与插入所述插入槽321内的导向连接面201相结合,并对所述导向连接面201进行支撑。所述导向槽311朝着所述插入槽321以曲线形状延伸,以允许所述导向连接面201在与所述插入槽321彼此相接触的同时很容易的运动到所述插入槽321中。所述插入槽321为与所述导向连接面201形状相对于的槽状结构,所述支撑台322为设置在所述插入槽321内的凸起。
当用户将所述空调的进风结构与所述下壳体3结合时,只需旋转所述空调的进风结构,使得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导向连接面201滑入所述结合部内,即可实现所述空调进风结构与所述下壳体3的结合;当用户将所述空调进风结构与所述下壳体3拆离时,只需沿相反方向旋转所述空调进风结构,使得所述卡接固定件2的导向连接面201从所述结合部内滑出,即可实现所述空调进风结构与所述下壳体3的分离,简单、快速,便于所述空调进风结构与所述下壳体3的装配和分离。
通过所述空调进风结构的装配过程、以及所述空调进风结构与所述下壳体3的装配过程可以看出:所述空调进风结构的装配结构简单,装配过程快速、便捷,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且能够快速、便捷的与所述下壳体3进行装配,便于所述空调进风结构的安装与拆卸,进而便于用户对所述空调进风结构进行清洗,尤其是对所述过滤网4进行拆卸、清洗、安装。
实施例11
如图18-25所示,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所述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1、卡接固定件2和过滤网4,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由所述下壳体3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5,自所述进风格栅1和过滤网4进入空调内部的空气,经风机和换热器作用后,通过所述下壳体3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5吹出。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3包括第一下壳体31、第二下壳体32和第三下壳体33,所述第一下壳体31位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所述第二下壳体32位于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所述第三下壳体33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体31和所述第二下壳体32之间,所述第三下壳体33与所述第二下壳体3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外径,使得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外周边缘凸出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外周边缘。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下壳体32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与所述风机相连通,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设有过风孔,所述过风孔为多个呈环形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的通孔,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内径,使得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周边缘位于所述过风孔的外围。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侧设有环状的内壳体,通过所述内壳体在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侧形成了环状间隙,所述环状间隙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的过风孔相连通,所述环状间隙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环5上的出风口502相连通。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的过风孔和所述第三下壳体33内侧的环状间隙共同构成了所述下壳体3上的出风通道,经由风机和换热器的风能够通过所述过风孔和所述第三下壳体33内侧的环状间隙输出空调器,之后经由所述出风环5吹出。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环5位于所述进风格栅1的外围。优选的,所述出风环5的底板503与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之间具有高度差。
更加优选的,所述进风格栅1向空调器的外侧凸出于所述出风环5,所述出风环5的底板503与所述进风格栅1底面之间的高度差为2~20cm。
实施例12
如图18-25所示,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所述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由所述下壳体3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5。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环5包括出风环主体501,在所述出风环主体501的中心处设置出风口502,所述出风口502与所述第三下壳体33远离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一侧相连接。所述出风口502与所述第三下壳体33内侧的环状间隙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环主体501包括底板503,在所述底板503的外侧面设置外侧板504,所述外侧板504与所述底板503垂直设置,在所述外侧板504上设置导向限位件506,所述导向限位件506设置在外侧板504上远离所述底板503的一端,在底板503上设置卡扣装置507,所述导向限位件506与第三下壳体33上设置的固定部332限位固定,所述卡扣装置507与第三下壳体33的外侧壁331卡扣连接。
本发明公开的出风环5,通过垂直设置的外侧板504和底板503,在外侧板504上端设置的导向限位件506和在底板503上设置的卡扣装置507形成具有空间高度差的限位结构,实现出风环5相对下壳体3的限位固定,导向限位件506便于对下壳体3上设置的固定部332进行导向并限位,提高本发明装配的便捷性和效率。
优选的,所述导向限位件506包括导向板511,所述导向板511呈向下的倾斜状设置,所述导向板511一端与所述外侧板504的上平面平齐,所述导向板511的另一端与底壁519连接,所述底壁519的另一端与止挡板510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511、所述底壁519、所述止挡板510与所述外侧板504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板511、所述底壁519、所述止挡板510靠近所述出风口502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壁512,所述止挡板510的下端伸出所述底壁519。该设置公开了一种导向限位件506的具体结构,向下的倾斜状设置的导向板511便于对下壳体3的固定部332进行导向,伸出底壁519下端的止挡板510便于对下壳体3在周向方向进行限位,从而保证了出风环5和下壳体3连接的稳定性和便捷性。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向限位件506的上表面设置加强槽508。具体的,所述加强槽508形成在所述导向板511、所述底壁519、所述止挡板510、所述第一连接壁512之间,该设置一方面便于本发明的加工生产,另一方面增强了导向限位件506的强度,保证了出风环5在装配时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的,在所述加强槽508内设置加强肋509。该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所述导向限位件506的强度,作为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所述的加强肋509可以包括单向的加强肋,也可以包括格栅状的加强肋。
进一步的,在所述外侧板504上设置卡固肋513,所述卡固肋513设置在所述底壁519的下方。该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所述出风环5与下壳体3装配的稳定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变形。
优选的,在所述底板503上设置内侧板505,所述内侧板505设置在所述底板503上靠近所述出风口502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卡扣装置507包括第一支撑壁514和第二支撑壁516,所述第一支撑壁514、所述第二支撑壁516与所述底板5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壁514设置在靠近所述外侧板504的一侧,在所述第一支撑壁514与第二支撑壁516之间设置第二连接壁515,在所述第二支撑壁516远离所述第一支撑壁514的一侧设置卡钩517。该设置公开了一种卡扣装置507的具体结构,保证了所述出风环5与下壳体3限位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壁516上平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支撑壁514上平面的高度,所述第二连接壁515与所述底板503平行设置。该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卡扣装置507的许可变形应力,避免在装配或者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产生变形,影响所述出风环5与下壳体3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支撑壁514、所述第二支撑壁516、所述第二连接壁515的同一侧设置封板518。该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所述卡扣装置507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导向限位件506、所述卡扣装置507均设置多个。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所述导向限位件506与所述卡扣装置507设置的数量相同,优选3~6个,以保证本发明所述出风环5与下壳体3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13
如图18-26所示,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所述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由所述下壳体3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5。
在所述进风格栅1上,将所述进风格栅1的外径记为R1;在所述进风格栅1上做一圆,所述圆为使得所述进风格栅1上的所有进风孔101都位于该圆内的半径最小的圆,将所述圆的半径记为R3。
在所述出风环5上,将所述出风环5的外径记为R4;将所述出风口502的半径记为R2。
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其他结构、尺寸和运行参数不变的情况下,R1、R2、R3和R4之间的关系对出风量和进风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首先,研究发现R3和R1的相对尺寸对进风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具体的,若R1固定不变,在进风过程中,随着R3的增大,所述进风格栅1的进风量也逐渐增大,但当R3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所述进风格栅1的进风量不再随着R3的增大而增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与从所述出风口502中吹出的气流产生了相互影响。因此,本申请对R3和R1的相对尺寸对进风指数W的影响进行研究。其中,进风指数W为所述进风格栅1的当前进风量与当R3等于0.5R1时所述进风格栅1的进风量的比值。通常,进风指数W越大,表示空调的进风量也越大,相应的,出风量也会随之增大,空调的能耗将降低。当进风指数W大于2.5时,实现相同的制冷量,所述空调进出风结构的能耗低于进风指数W为1时能耗的70%,可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在空调的其他结构及尺寸,以及空调器之间各个装配结构尺寸以及装配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进风指数W与R3和R1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数据如下表:
Figure BDA0001882349310000241
Figure BDA0001882349310000251
得到所述进风指数W与R3和R1之间的关系满足公式:
W=-22.2(R3/R1)2+35.6*(R3/R1)-11.25,其中R1和R3均为正数,且R1>R3。
当R3与R1之间的比值R3/R1在0.65~0.95之间时,所述进风指数W大于2.5,故此,本实施例选取R3与R1之间的比值R3/R1在0.65~0.95之间作为最佳比值范围。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R2和R3的相对大小关系对出风量具有较大的影响:通常,若保持R1和R3不变,随着R2的增大,将有利于空调将所述出风口502吹出的空气排出。一般地,所述出风口502处吹出的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存在压强差,从所述出风口502处吹出的空气依靠风机的推动作用和所述压强差的作用从所述出风口502处流出,并与室内空气混合后,达到调节室内空气温度的目的。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空气运动,首先,随着R2的增大,将利于空调内部空气经由所述出风口502排出;其次,随着R2的增大,所述出风口502处空气的压强和受到的风机的作用力将降低,从所述出风口502处吹出的空气在室内的运动距离将降低,不利于所述出风口502处吹出空气与室内空气的充分混合;再者,空气从环形的出风口502吹出时,可产生类似无叶风扇的空气增倍效应,使得位于出风口502内侧和外侧的空气在从出风口502内吹出的空气的带动下,随从出风口502内吹出的空气一起运动,加速室内空气流动,提升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进一步的,这些环形的向空调外部吹出的气流与位于其中心的进风气流进一步相互作用,产生了更加复杂的空气运动现象。这一系列空气运动过程的相互影响,使得R2和R3的相对大小关系对出风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申请对R2和R3的相对大小关系对出风指数P的影响进行研究。其中,出风指数P为当前出风量与当R3/R1=R1/R2=0.8时,所述出风口502的出风量的比值。通常,出风指数P越大,表示空调的出风量越大,空调的室内温度调节效果越好,能耗越低。当出风指数P大于1时,可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在空调的其他结构及尺寸,以及空调器之间各个装配结构尺寸以及装配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出风指数P与R3和R2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数据如下表:
R1(cm) R2(cm) R3(cm) R3/R2 出风指数P
40 41 32 0.78 0.98
40 42 32 0.76 1.04
40 43 32 0.74 1.07
40 44 32 0.73 1.09
40 45 32 0.71 1.10
40 47 32 0.68 1.09
40 50 32 0.64 1.00
40 53 32 0.60 0.89
40 62 32 0.52 0.38
40 65 32 0.49 0.18
得到所述出风指数P与R3和R2之间的关系满足公式:
P=-20.45(R3/R2)2+28.82*(R3/R2)-9.05,其中R2和R3均为正数,且R2>R3。
当R3与R2之间的比值R3/R2在0.64~0.76之间时,所述出风指数P大于等于1,故此,本实施例选取R3与R2之间的比值R3/R2在0.64~0.76之间作为最佳比值范围。
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R4的取值对出风指数P也具有一定影响,当R4与R2之间的差值,即5cm<R4-R2<25cm时,空调的出风量较大。
实施例14
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上述进出风结构,所述进出风结构包括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1、卡接固定件2和过滤网4,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由所述下壳体3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5。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器为吸顶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进出风结构包括:
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进风格栅(1)、卡接固定件(2)和过滤网(4),所述进风格栅(1)通过卡接固定件(2)与所述过滤网(4)可拆卸连接;
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由下壳体(3)形成的出风通道和出风环(5),所述下壳体(3)包括第一下壳体(31)、第二下壳体(32)和第三下壳体(33),所述第一下壳体(31)位于靠近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所述第二下壳体(32)位于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一侧,所述第三下壳体(33)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体(31)和所述第二下壳体(32)之间,所述出风环(5)与所述第三下壳体(33)相连接;
在所述进风格栅(1)靠近所述过滤网(4)的一侧设有圆环状第二侧面(104),所述第二侧面(104)与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二侧面(104)的内径大于所述过滤网(4)的外径,所述进风格栅(1)的底面和第二侧面(104)构成一侧敞口的圆柱形容纳腔,所述过滤网(4)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壳体(31)、第二下壳体(32)和第三下壳体(33)为环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与风机相连通,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设有过风孔,所述过风孔为多个呈环形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的通孔,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下壳体(32)的内径,使得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周边缘位于所述过风孔的外围;所述第三下壳体(33)的内侧设有环状间隙,所述环状间隙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的过风孔相连通,所述环状间隙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环(5)上的出风口(502)相连通,所述第二下壳体(32)上的过风孔和所述第三下壳体(33)内侧的环状间隙共同构成了所述下壳体(3)上的出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环(5)包括出风环主体(501)和在所述出风环主体(501)的中心处设置的出风口(5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环主体(501)包括底板(503),在所述底板(503)的外侧面设置外侧板(504),所述外侧板(504)与所述底板(503)垂直设置,在所述外侧板(504)上设置导向限位件(506),所述导向限位件(506)设置在外侧板(504)上远离所述底板(503)的一端,在底板(503)上设置卡扣装置(507),所述导向限位件(506)与第三下壳体(33)上设置的固定部(332)限位固定,所述卡扣装置(507)与第三下壳体(33)的外侧壁(331)卡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4)包括滤网本体(42)和位于所述滤网本体(42)外围的第一外周框架(46)和第二外周框架(4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固定件(2)包括导向连接面(201)、第一卡接面(202)、第二卡接面(203)和第三卡接面(204),所述第三卡接面(204)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连接面(201)的两端,所述第二卡接面(203)与所述第三卡接面(204)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面(203)与所述第一卡接面(202)垂直设置,所述导向连接面(201)设置在所述卡接固定件(2)远离所述进风格栅(1)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限位件(506)包括导向板(511),所述导向板(511)呈向下的倾斜状设置,所述导向板(511)一端与所述外侧板(504)的上平面平齐,所述导向板(511)的另一端与底壁(519)连接,所述底壁(519)的另一端与止挡板(510)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511)、所述底壁(519)、所述止挡板(510)与所述外侧板(504)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板(511)、底壁(519)和止挡板(510)靠近所述出风口(502)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壁(512),所述止挡板(510)的下端伸出所述底壁(519)。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进出风结构。
CN201811429351.9A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Active CN1112197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29351.9A CN111219785B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29351.9A CN111219785B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9785A CN111219785A (zh) 2020-06-02
CN111219785B true CN111219785B (zh) 2021-08-13

Family

ID=70828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29351.9A Active CN111219785B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1978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09407B2 (en) * 2012-12-22 2017-03-28 Homewerks Worldwide, LL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udio equipped fan assembly
CN205909401U (zh) * 2016-06-29 2017-01-25 地球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过滤网和空气净化器
CN107091497A (zh) * 2017-05-10 2017-08-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天井机面板及天井机空调
CN206905239U (zh) * 2017-07-05 2018-01-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688255U (zh) * 2017-12-04 2018-08-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207922399U (zh) * 2018-02-27 2018-09-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进风组件和空调设备
CN108775693A (zh) * 2018-07-06 2018-11-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壳体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9785A (zh) 2020-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91870U (zh) 空调柜机的外壳组件及空调柜机
CN111219785B (zh)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05650742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014457U (zh)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1373539Y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器的面板装置
CN20374439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11041143U (zh) 一种空调进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1395545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980118B (zh) 一种塔扇过滤网安装结构及塔扇
CN209655530U (zh) 一种空调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1706606U (zh) 新型侧回风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0538375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0715435B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结构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CN108775693A (zh) 空调室内机壳体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126102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955568B (zh) 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
CN210717993U (zh) 安装卧式贯流风机的出风风道与空气净化器或新风机
CN208487760U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导风板组件、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08567042U (zh) 空调室内机壳体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0758488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899951A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21005228U (zh) 空调室内机及进风栅
CN213392850U (zh) 一种塔扇用可拆卸的后网
CN219264511U (zh) 一种水洗空气装置
CN216951030U (zh) 一种电梯空调风机用静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