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4457U -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4457U
CN210014457U CN201920079722.9U CN201920079722U CN210014457U CN 210014457 U CN210014457 U CN 210014457U CN 201920079722 U CN201920079722 U CN 201920079722U CN 210014457 U CN210014457 U CN 210014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laminar flow
indoor unit
flow fan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7972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蕾
戴现伟
关婷婷
王永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7972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4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4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4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中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内部限定有空腔,壳体开设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滤尘网,设置于进风口处,配置成对通过进风口进入空腔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及层流风机,设置于空腔内部,配置成利用粘性效应使过滤后的空气形成层流风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吹出。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设置的层流风机通过粘性效应实现层流送风,送风过程噪音小、风量高,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滤尘网的设置可以有效滤除进入空腔的空气中的灰尘,使得层流风机形成的层流风更加洁净,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空气调节装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气设备之一。各种空气调节装置可以在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帮助人们达到一个能够适应的温度。
目前的空调调节装置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空调器以及风扇,由于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一般挂设于房间的天花板上,无需占用房间地面和墙壁的空间,因而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主要采用离心风扇送风,由于离心风扇需要由几十个大体积叶片来提高风压和风量,导致离心风扇噪音很大,并且离心风扇会有较大的风量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噪音小、风量高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使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实现周向出风,避免出风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内部限定有空腔,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滤尘网,设置于进风口处,配置成对通过进风口进入空腔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及层流风机,设置于空腔内部,配置成利用粘性效应使过滤后的空气形成层流风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吹出。
可选地,层流风机包括层流风扇和驱动电机,其中层流风扇包括:多个环形盘片,彼此间隔地平行设置且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多个环形盘片的中心共同形成有进风通道,经过滤尘网过滤的空气通过进风通道进入多个环形盘片之间的间隙;驱动电机配置成:驱动多个环形盘片旋转,以使靠近多个环形盘片表面的空气边界层由内向外旋转移动形成层流风。
可选地,壳体包括上面板和下壳,下壳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底板和两个侧面板,且底板开设有进风口,前面板和两个侧面板开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以调节出风方向。
可选地,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蒸发器,设置于层流风机的周部外侧,配置成对层流风机形成的层流风换热。
可选地,蒸发器的横截面为U型,且U型开口朝向后面板,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挡风涡舌,设置于蒸发器的U型开口处,以加速层流风并使其全部进入蒸发器换热。
可选地,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接水盘,设置于蒸发器下方,以承接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
可选地,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罩壳,罩设于蒸发器和层流风机外侧,且罩壳的周壁开设有与第一出风口对应的第二出风口;以及固定架,配置成将驱动电机与罩壳的顶壁固定。
可选地,层流风扇还包括:驱动圆盘,间隔地平行设置于多个环形盘片的一侧;以及连接件,贯穿驱动圆盘和多个环形盘片,以将多个环形盘片连接至驱动圆盘,驱动电机还配置成:直接驱动驱动圆盘旋转,进而由驱动圆盘带动多个环形盘片旋转。
可选地,驱动圆盘的中心朝向多个环形盘片形成有凹槽,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凹槽中;或者驱动圆盘朝向驱动电机的表面为平面,朝向多个环形盘片的表面具有圆锥状的凸起部,以引导进入层流风扇的空气流动并协助形成层流风。
可选地,多个环形盘片按照以下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设置:多个环形盘片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多个环形盘片中相邻两个环形盘片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大;每个环形盘片均为由中心至边缘逐渐靠近驱动圆盘且向驱动圆盘一侧凸起的弧形盘片。
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内部限定有空腔,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滤尘网,设置于进风口处,配置成对通过进风口进入空腔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及层流风机,设置于空腔内部,配置成利用粘性效应使过滤后的空气形成层流风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吹出。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层流风机通过粘性效应实现层流送风,送风过程噪音小、风量高,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滤尘网的设置可以有效滤除进入空腔的空气中的灰尘,使得层流风机形成的层流风更加洁净,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壳体包括上面板和下壳,下壳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底板和两个侧面板,且底板开设有进风口,前面板和两个侧面板开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以调节出风方向。蒸发器,设置于层流风机的周部外侧,配置成对层流风机形成的层流风换热。蒸发器的横截面为U型,且U型开口朝向后面板,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挡风涡舌,设置于蒸发器的U型开口处,以加速层流风并使其全部进入蒸发器换热。U型的蒸发器和挡风涡舌与三个第一出风口对应设置,使得换热后的层流风均可以直接通过三个第一出风口吹出,减少风量损失;实现周向出风,避免出风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部件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正面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部件爆炸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按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中滤尘网卡入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中滤尘网脱出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层流风扇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层流风扇的送风原理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层流风扇的速度分布和受力分布图;
图18是驱动圆盘具有凹槽的层流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层流风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8中层流风扇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8中层流风扇的剖视图;
图22是驱动圆盘具有圆锥状凸起部的层流风扇与驱动电机的连接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层流风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多个环形盘片间距渐变的层流风扇与驱动电机的连接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层流风扇与驱动电机的另一视角的连接示意图;
图26是图24中层流风扇的多个环形盘片间距渐变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
图27是多个环形盘片内径渐变的层流风扇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图27中层流风扇的多个环形盘片内径渐变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
图29是环形盘片为弧形盘片的层流风扇的多个环形盘片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同一纵截面上的内外径连线的圆心角示意图;以及
图30是图29中的圆心角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设置的层流风机通过粘性效应实现层流送风,送风过程噪音小、风量高,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滤尘网的设置可以有效滤除进入空腔的空气中的灰尘,使得层流风机形成的层流风更加洁净,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部件爆炸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下壳31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正面剖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一般性地可以包括:壳体310、滤尘网700以及层流风机110。
其中,壳体310,其内部限定有空腔,壳体310上开设有进风口330和第一出风口32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310整体呈长方体状,包括上面板313和下壳312,下壳312包括:前面板311、后面板315、底板314和两个侧面板316。底板314开设有进风口33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底板314中心开设有圆形的进风口330。前面板311和两个侧面板316开设有第一出风口321,第一出风口321处设置有导风板323,以调节出风方向。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口321可以设置有三个,以实现三面出风。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有其他数量的第一出风口321,例如设置有一个第一出风口321,以实现单面出风;设置有两个第一出风口321,以实现两面出风;或者设置有四个第一出风口321,以实现四面出风,即360°出风。
滤尘网700,设置于进风口330处,配置成对通过进风口330进入空腔的空气进行过滤。滤尘网700的设置可以有效滤除进入空腔的空气中的灰尘,使得层流风机110形成的层流风更加洁净,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并且,滤尘网700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和进风口330的形状匹配设置,例如,在进风口330为圆形时,滤尘网700也可以为圆形,且滤尘网700的直径可以大于或等于进风口330的直径,从而保证通过进风口330进入空腔的空气全部都被滤尘网700过滤。层流风机110,设置于空腔内部,配置成利用粘性效应使过滤后的空气形成层流风并通过第一出风口321吹出。层流风机110通过粘性效应实现层流送风,送风过程噪音小、风量高,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还可以包括:蒸发器381,设置于层流风机110的周部外侧,配置成对层流风机110形成的层流风换热。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蒸发器381的横截面为U型,且U型开口朝向后面板315。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还包括:挡风涡舌800,设置于蒸发器381的U型开口处,以加速层流风并使其全部进入蒸发器381换热。本实施例的挡风涡舌800设置有两个,可以恰好封闭蒸发器381的U型开口,避免层流风吹向空腔其他区域。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涡舌80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前面板311和两个侧面板316设置有第一出风口321,U型的蒸发器381和挡风涡舌800与三个第一出风口321匹配设置,既能够保证从第一出风口321吹出的风均经过蒸发器381换热;也能够使换热后的层流风均可以直接通过三个第一出风口321吹出,减少风量损失。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出风口321设置有一个时,设置的蒸发器381可以为平板状,单面换热后单面出风;在第一出风口321设置有四个时,设置的蒸发器381可以为框状,四面换热后四面出风。
此外,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还可以包括:接水盘390,设置于蒸发器381下方,以承接蒸发器381产生的冷凝水。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还可以包括:罩壳520和固定架350。其中,罩壳520罩设于蒸发器381和层流风机110外侧,且罩壳520的周壁开设有与第一出风口321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2。罩壳520可以不具有底壁,避免影响层流风机110进风。罩壳52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引导层流风机110产生的层流风的流动方向。罩壳520周壁上的第二出风口322与第一出风口321对应设置,层流风机110产生的层流风先经过蒸发器381换热,然后依次经过第二出风口322和第一出风口321吹出。层流风机110包括层流风扇100和驱动电机20,固定架350配置成将驱动电机20与罩壳520的顶壁固定。
如图3至图6所示,滤尘网700可以通过磁圈710吸挂于进风口330处。为了实现吸附,滤尘网700的边缘可以由铁磁性物质制成。具体地,底板314可以包括本体部314a和第一延伸部314b,其中本体部314a的内边缘斜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延伸部314b,第一延伸部314b的上边缘限定有进风口330。磁圈710可以套设于第一延伸部314b的外侧,将滤尘网700吸挂于第一延伸部314b的内侧。滤尘网700底部可以设置有拉手720,以便于用户将滤尘网700拆下清洗。滤尘网700挂设于底板314的第一延伸部314b内侧,可以实现隐形不可见,提升吸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整体美观度;此外,滤尘网700通过磁铁吸附原理进行设置,非常便于用户取下清洁或安装,避免用户在抽拉滤尘网700过程中将灰尘抖落在空气中或者地上,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度。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部件爆炸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下壳312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按钮740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按钮74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中滤尘网700卡入状态的正面剖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是图7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中滤尘网700脱出状态的正面剖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7至图14所示,滤尘网700还可以通过弹簧730和按钮740设置于进风口330处。
具体地,底板314可以包括本体部314a、第一延伸部314b和第二延伸部314c,其中本体部314a的内边缘斜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延伸部314b,第一延伸部314b的上边缘向内延伸形成有第二延伸部314c。第二延伸部314c的内边缘限定有进风口330,第一延伸部314b开设有按压孔314d,且按压孔314d的上端开至第一延伸部314b的上边缘。具体地,按压孔314d设置有两个,且相对于第一延伸部314b的中心呈中心对称。本体部314a的内边缘竖直向上延伸形成有固定部314e,弹簧730的一端与固定部314e固定,另一端与按钮740背面固定。如图9和图10所示,按钮740可以包括按压部741、卡入部742和连接部743,其中连接部743设置于按压部741背侧。具体地,连接部743可以为十字型,弹簧730的另一端即是与连接部743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弹簧730和按钮740处于无人按压的自然状态时,按钮740在按压孔314d中露出,以便于用户按压。按钮740的形状和位置均与按压孔314d对应设置,以使按钮740可以在按压孔314d中顺利地进行往复运动。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弹簧730和按钮740处于无人按压的自然状态时,按钮740的卡入部742的顶端与第二延伸部314c可以形成有间隙,以将滤尘网700卡入。由于按压孔314d和对应的按钮740均设置有两个,且相对于第一延伸部314b的中心呈中心对称,两个卡入部742的顶端均与第二延伸部314c形成有间隙,将滤尘网700卡入两处呈中心对称的间隙,可以保证一定的稳定度。并且,滤尘网700的大小需要注意可以卡入两端的间隙,而不会因过小或过大无法卡入。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用户按压按钮740的按压部741时,第二延伸部314c的下方没有卡入部742阻挡,滤尘网700可以轻松脱出。滤尘网700底部可以设置有拉手720,以在用户操作按钮740的同时轻松掌握滤尘网700。滤尘网700卡入于底板314的第二延伸部314c和卡入部742的顶端之间,可以实现隐形不可见,提升吸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整体美观度;此外,滤尘网700通过卡入间隙的方式进行设置,通过按压按钮740即可轻松取下清洁或安装,避免用户在抽拉滤尘网700过程中将灰尘抖落在空气中或者地上,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度。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中层流风扇100的空气循环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中层流风扇100的送风原理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中层流风扇100的速度分布和受力分布图。图18是驱动圆盘30具有凹槽32的层流风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层流风扇10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8中层流风扇100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18中层流风扇100的剖视图。
层流风机110包括层流风扇100和驱动电机20。其中层流风扇100包括:多个环形盘片10,彼此间隔地平行设置且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多个环形盘片10的中心共同形成有进风通道11,经过滤尘网700过滤的空气通过进风通道11进入多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隙。驱动电机20还配置成驱动多个环形盘片10旋转,以使靠近多个环形盘片10表面的空气边界层13由内向外旋转移动形成层流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层流风扇100的多个环形盘片10均与底板314平行设置,即进风通道11垂直于底板314。进风通道11的入口可以正对进风口330,且优选地,两者的形状和大小匹配设置。
具体地,驱动电机20驱动多个环形盘片10旋转,以使多个环形盘片10与彼此之间的空气接触并相互运动,进而使靠近多个环形盘片10表面的空气边界层13因粘性效应被旋转的多个环形盘片10带动由内向外旋转移动形成层流风。多个环形盘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有多个排风口12,每个排风口12均能够实现360°送风。
如图15所示,层流风扇100还可以包括:驱动圆盘30和连接件。其中驱动圆盘30间隔地平行设置于多个环形盘片10的一侧。连接件,贯穿驱动圆盘30和多个环形盘片10,以将多个环形盘片10连接至驱动圆盘30。如图18所示,连接件可以是连接片40。驱动电机20还可以配置成:直接驱使驱动圆盘30旋转,进而由驱动圆盘30带动多个环形盘片10旋转。也就是说,上文中提到的驱动电机20配置成驱动多个环形盘片10旋转是依赖于驱动电机20先带动驱动圆盘30旋转,再由驱动圆盘30带动多个环形盘片10旋转。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圆盘30的半径和多个环形盘片10的外径相同,可以均设置在一定的范围,例如170㎜至180㎜,从而对层流风扇100横向的占用体积进行约束,配合限定环形盘片10的数量和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对层流风扇100纵向的厚度进行约束,可以有效约束层流风扇100的整体占用体积。需要说明的是,环形盘片10的内径指的是其内圆周的半径;外径指的是其外圆周的半径。上述环形盘片10外径的具体数值仅为例举,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5所示,多个环形盘片10的中心共同形成有进风通道11,以使层流风扇100外部的空气进入。多个环形盘片10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有多个排风口12,以供层流风吹出。空气边界层13由内向外旋转移动形成层流风的过程是离心运动,因而离开排风口12时的速度要大于进入进风通道11时的速度。层流风扇100的排风口12与进风通道11进口处的压力差为风压。层流风扇100的送风原理主要来源于尼古拉·特斯拉发现的“特斯拉涡轮机”。特斯拉涡轮机主要利用流体的“层流边界层效应”或者“粘性效应”实现对“涡轮盘片”做功的目的。本实施例的层流风扇100通过驱动电机20驱使驱动圆盘30,驱动圆盘30带动多个环形盘片10高速旋转,各环形盘片10间隔内的空气接触并发生相互运动,则靠近各环形盘片10表面的空气边界层13因受粘性剪切力τ作用,被旋转的环形盘片10带动由内向外旋转移动形成层流风。
图17示出的就是空气边界层13受到的粘性剪切力分布τ(y)和速度分布u(y)的示意图。空气边界层13受到的粘性剪切力实际上是各环形盘片10对空气边界层13产生的阻力。图17中的横坐标轴指的是空气边界层13的的移动方向上的距离,纵坐标轴指的是空气边界层13在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ve为空气边界层13内每一点的气流速度,δ为空气边界层13的厚度,τw为环形盘片10表面处的粘性剪切力。τ(y)和u(y)中的变量y指的是空气边界层13在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截面的高度,L为环形盘片10内圆周的某一点与环形盘片10表面某一点之间的距离。则τ(y)是在该距离L处,空气边界层13截面的高度为y时受到的粘性剪切力分布;u(y)是在该距离L处,空气边界层13截面的高度为y时的速度分布。
如图18至图21所示,驱动圆盘30的中心可以朝向多个环形盘片10形成有凹槽32,驱动电机20可以固定设置于凹槽32中。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图22是驱动圆盘30具有圆锥状凸起部31的层流风扇100与驱动电机20的连接示意图,图23是图22中层流风扇10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2和图23中的层流风扇100的驱动圆盘30朝向驱动电机20的表面为平面,朝向多个环形盘片10的表面具有圆锥状的凸起部31,以引导进入层流风扇100的空气流动并协助形成层流风。
驱动圆盘30的主要作用在于固定承接驱动电机20,并与多个环形盘片10通过连接件实现连接,以在驱动电机20驱使驱动圆盘30旋转时带动多个环形盘片10旋转。对于图22和图23所示的层流风扇100,由于驱动圆盘30朝向驱动电机20的表面为平面,驱动电机20固定设置于驱动圆盘30的平面一侧。而图22和图23所示的层流风扇100的驱动圆盘30朝向多个环形盘片10的表面具有圆锥状的凸起部31,可以有效引导通过进风通道11进入层流风扇100的空气进入各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隙,进而提高形成层流风的效率。
图24是多个环形盘片10间距渐变的层流风扇100与驱动电机20的连接示意图,图25是图24中层流风扇100与驱动电机20的另一视角的连接示意图,图26是图24中层流风扇100的多个环形盘片10间距渐变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
如图24和图25所示,层流风扇100的连接件还可以为连接杆60。连接杆60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均匀间隔地贯穿驱动圆盘30和多个环形盘片10,以保证驱动圆盘30和多个环形盘片10的连接关系稳固,进而保证在驱动电机20驱使驱动圆盘30旋转时,驱动圆盘30可以稳定地带动多个环形盘片10旋转,提高层流风扇100的工作可靠性。随着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大,会有效提升层流风扇100的风量,使得层流风扇100的出风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变化量相同,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增大的数值相同。
图26中横坐标轴shrinking uniform expanding Plate distance increase指的是沿着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左纵坐标轴Mass flow rate指的是风量,右纵坐标轴Pressure rise指的是风压。并且,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变化量相同,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增大或缩小的数值相同。
具体地,图26示出的是在层流风扇100的环形盘片10外径、内径、数量、厚度、驱动电机20的转速均保持不变时,多个环形盘片10间距渐变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如图26所示,在上述提及的各参数均保持不变时,多个环形盘片10中每两个相邻的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变化对风量影响较大,对风压影响很小。当横坐标轴表示的沿着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为正数时,说明多个环形盘片10中每两个相邻的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大;当横坐标轴表示的沿着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为负数时,说明多个环形盘片10中每两个相邻的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
由图26可知,多个环形盘片10中每两个相邻的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变化量为-1㎜、1㎜和2㎜时,层流风扇100的风量和风压均有很大的改善。综合考虑层流风扇100的风量和风压,将多个环形盘片10中每两个相邻的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设置为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大。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层流风扇100的环形盘片10外径为175㎜,环形盘片10内径为115㎜,环形盘片10的数量为8个,环形盘片10的厚度为2㎜,驱动电机20的转速为10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转/分钟),此时综合层流风扇100的风量与风压的全面考虑,可以设置8个环形盘片10中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可以依次设置为:13.75㎜、14.75㎜、15.75㎜、16.75㎜、17.75㎜、18.75㎜、19.75㎜,即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依次增大1㎜。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环形盘片10中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大,实际上是指沿着气流在进风通道11中流动的方向,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图27是多个环形盘片10内径渐变的层流风扇100的局部剖视图,图28是图27中层流风扇100的多个环形盘片10内径渐变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随着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会有效提升层流风扇100的风量,使得层流风扇100的出风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变化量相同,也就是说,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缩小的数值相同。
图28中横坐标轴shrinking uniform expanding Inner radius increase指的是每一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与下方相邻的环形盘片10的内径的变化量,左纵坐标轴Massflow rate指的是风量,右纵坐标轴Pressure rise指的是风压。具体地,图28示出的是在层流风扇100的环形盘片10外径、间距、数量、厚度、驱动电机20的转速均保持不变时,多个环形盘片10内径渐变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如图28所示,在上述提及的各参数均保持不变时,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变化对风量影响较大,对风压影响很小。当横坐标轴表示的每一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与下方相邻的环形盘片10的内径的变化量为正数时,说明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加;当横坐标轴表示的每一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与下方相邻的环形盘片10的内径的变化量为负数时,说明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
由图28可知,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时,层流风扇100的风量有所增加,风压稍有减小;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加时,层流风扇100的风压稍有增加,风量减小很多。因而综合考虑层流风扇100的风量和风压,将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设置为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层流风扇100的环形盘片10外径为175㎜,环形盘片10的间距为13.75㎜,环形盘片10的数量为8个,环形盘片10的厚度为2㎜,驱动电机20的转速为10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转/分钟),此时综合层流风扇100的风量与风压的全面考虑,可以设置每一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与下方相邻的环形盘片10的内径的变化量为-5mm。即8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可以依次设置为:115㎜、110㎜、105㎜、100㎜、95㎜、90㎜、85㎜、80㎜,每一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都比下方相邻的环形盘片10的内径缩小5㎜。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环形盘片10的间距具体指的是相邻两个环形盘片10之间的间距。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实际上是指沿着气流在进风通道11中流动的方向,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逐渐缩小。
图29是环形盘片10为弧形盘片的层流风扇100的多个环形盘片10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同一纵截面上的内外径连线的圆心角示意图,图30是图29中的圆心角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图29中的层流风扇100的每个环形盘片10均为由中心至边缘逐渐靠近驱动圆盘30且向驱动圆盘30一侧凸起的弧形盘片。弧形盘片相较平面盘片可以使得外部空气进入层流风扇100的角度更加符合流体流动,从而更利于外部的空气进入层流风扇100,有效减少风量损失。此外,多个环形盘片10的内径由远离驱动圆盘30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且多个环形盘片10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同一纵截面上的内外径连线形成有圆心角θ。
图30中横坐标轴θ指的是多个环形盘片10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同一纵截面上的内外径连线的圆心角,左纵坐标轴Mass flow rate指的是风量,右纵坐标轴Pressure rise指的是风压。具体地,图30示出的是在层流风扇100的环形盘片10外径、层数、间距、厚度、驱动电机20的转速均保持不变时,圆心角θ与风量和风压的关系示意图。如图30所示,在上述提及的各参数均保持不变时,随着圆心角θ逐渐增大,层流风扇100的风量先增大后减小,而风压有少许上升。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层流风扇100的环形盘片10外径为175㎜,环形盘片10的层数为10层,环形盘片10的间距为13.75㎜,环形盘片10的厚度为2㎜,驱动电机20的转速为10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转/分钟),此时综合风量和风压考虑,多个环形盘片10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同一纵截面上的内外径连线的圆心角θ可以设置为9°至30°。并且如图30所示,在圆心角θ设置为15°时,层流风扇100的风量达到最大值。
本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包括:壳体310,其内部限定有空腔,壳体310上开设有进风口330和第一出风口321;滤尘网700,设置于进风口330处,配置成对通过进风口330进入空腔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及层流风机110,设置于空腔内部,配置成利用粘性效应使过滤后的空气形成层流风并通过第一出风口321吹出。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层流风机110通过粘性效应实现层流送风,送风过程噪音小、风量高,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滤尘网700的设置可以有效滤除进入空腔的空气中的灰尘,使得层流风机110形成的层流风更加洁净,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壳体310包括上面板313和下壳312,下壳312包括:前面板311、后面板315、底板314和两个侧面板316,且底板314开设有进风口330,前面板311和两个侧面板316开设有第一出风口321,第一出风口321处设置有导风板323,以调节出风方向。蒸发器381,设置于层流风机110的周部外侧,配置成对层流风机110形成的层流风换热。蒸发器381的横截面为U型,且U型开口朝向后面板315,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还包括:挡风涡舌800,设置于蒸发器381的U型开口处,以加速层流风并使其全部进入蒸发器381换热。U型的蒸发器381和挡风涡舌800与三个第一出风口321对应设置,使得换热后的层流风均可以直接通过三个第一出风口321吹出,减少风量损失;实现周向出风,避免出风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300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部限定有空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滤尘网,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处,配置成对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空腔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及
层流风机,设置于所述空腔内部,配置成利用粘性效应使过滤后的空气形成层流风并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流风机包括层流风扇和驱动电机,
其中所述层流风扇包括:多个环形盘片,彼此间隔地平行设置且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多个所述环形盘片的中心共同形成有进风通道,经过所述滤尘网过滤的空气通过所述进风通道进入所述多个环形盘片之间的间隙;
所述驱动电机配置成:驱动所述多个环形盘片旋转,以使靠近所述多个环形盘片表面的空气边界层由内向外旋转移动形成层流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上面板和下壳,所述下壳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底板和两个侧面板,且
所述底板开设有所述进风口,
所述前面板和两个所述侧面板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以调节出风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层流风机的周部外侧,配置成对所述层流风机形成的层流风换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横截面为U型,且U型开口朝向所述后面板,
所述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挡风涡舌,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U型开口处,以加速所述层流风并使其全部进入所述蒸发器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盘,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下方,以承接所述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罩壳,罩设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层流风机外侧,且所述罩壳的周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应的第二出风口;以及
固定架,配置成将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罩壳的顶壁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流风扇还包括:驱动圆盘,间隔地平行设置于所述多个环形盘片的一侧;以及连接件,贯穿所述驱动圆盘和所述多个环形盘片,以将所述多个环形盘片连接至所述驱动圆盘,
所述驱动电机还配置成:直接驱动所述驱动圆盘旋转,进而由所述驱动圆盘带动所述多个环形盘片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圆盘的中心朝向所述多个环形盘片形成有凹槽,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中;或者
所述驱动圆盘朝向所述驱动电机的表面为平面,朝向所述多个环形盘片的表面具有圆锥状的凸起部,以引导进入所述层流风扇的空气流动并协助形成所述层流风。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环形盘片按照以下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设置:
所述多个环形盘片的内径由远离所述驱动圆盘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缩小;
所述多个环形盘片中相邻两个所述环形盘片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驱动圆盘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增大;
每个所述环形盘片均为由中心至边缘逐渐靠近所述驱动圆盘且向所述驱动圆盘一侧凸起的弧形盘片。
CN201920079722.9U 2019-01-17 2019-01-17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0014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9722.9U CN210014457U (zh) 2019-01-17 2019-01-17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9722.9U CN210014457U (zh) 2019-01-17 2019-01-17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4457U true CN210014457U (zh) 2020-02-04

Family

ID=69312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79722.9U Active CN210014457U (zh) 2019-01-17 2019-01-17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445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2841A (zh) * 2020-08-31 2020-12-0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嵌入机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32842A (zh) * 2020-08-31 2020-12-0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嵌入式空调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2841A (zh) * 2020-08-31 2020-12-0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嵌入机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32842A (zh) * 2020-08-31 2020-12-0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嵌入式空调器
WO2021233181A1 (zh) * 2020-08-31 2021-11-2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嵌入式空调器
CN112032842B (zh) * 2020-08-31 2022-07-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嵌入式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40264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77119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014457U (zh)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91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77123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73A (zh)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19701U (zh)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014458U (zh)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014456U (zh) 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97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401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77122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77150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77121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400A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86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90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58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89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407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404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51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405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95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1442399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