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3289A -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3289A
CN111213289A CN201880066458.3A CN201880066458A CN111213289A CN 111213289 A CN111213289 A CN 111213289A CN 201880066458 A CN201880066458 A CN 201880066458A CN 111213289 A CN111213289 A CN 1112132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 pin
vehicle
slider
charg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64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3289B (zh
Inventor
本宫正宏
宫崎隆之
市川宪治
竹内广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kam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urakam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kami Corp filed Critical Murakam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13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3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3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32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7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pin shap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44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gear tee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锁定销驱动机构(60)具有马达(44)、前级齿轮(56)、圆形齿轮(64)、进给丝杠(46)、滑动件(48)。进给丝杠(46)以与圆形齿轮(64)同轴的方式固定于圆形齿轮(64)。锁定销(36)搭载于滑动件(48)。锁定销的中心轴线(36a)以及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46a)与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14a)分别平行地配置。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14a)与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46a)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1)设定得比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14a)与锁定销的中心轴线(36a)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2)大。

Description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锁定销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车辆插座是在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中装备于该车辆的充电口,以便将推进用电力从外部电源设备以接触充电方式向车载的蓄电装置(是指二次电池、其他具有蓄电功能的所有元件和装置)充电。即,外部电源设备的充电电缆的顶端的充电连接器以插脱(插拔)自由的方式与车辆插座连接,从外部电源设备依次经由充电电缆、充电连接器、车辆插座等而进行向车载蓄电装置的充电。在车辆插座设置有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以便防止充电连接器在充电中误脱落。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用于以电动的方式锁定车辆插座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上锁,即,使连接不脱开),另外,用于解锁该连接(脱锁,即,使连接脱开)。通过使适当的结构的锁定移位件(锁定销等)向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可逆移位来进行锁定、解锁。即,锁定移位件在锁定位置卡合于车辆插座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部分而无法解除车辆插座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状态(锁定状态)。另外,锁定移位件在解锁位置从车辆插座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部分退避而能够解除车辆插座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状态(解锁状态)。
作为以往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4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这些专利文献1~4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均作用于在充电连接器配置的锁扣(搭扣)而使得在充电中不误解除锁扣状态(搭扣锁上的状态)。对于锁扣,从外周侧使该锁扣的爪与在车辆插座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合突起(锁扣卡合部)卡合而对充电连接器相对于车辆插座的连接状态进行锁扣(即,锁上搭扣,无法将充电连接器从车辆插座拔出)。通过操作(按压)在充电连接器设置的锁扣解除按钮(锁扣解除操作部),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由此,锁扣的爪从卡合突起脱开,因此,能够将充电连接器从车辆插座拔出。
专利文献1~4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具有锁定销(锁定移位件)和锁定销驱动机构。锁定销驱动机构在进行充电时以电动的方式使锁定销在锁定销的轴向上突出而使锁定销向与锁扣的背面接近的位置(锁定位置)移位。由此,即使在充电中锁扣解除按钮被误操作,锁扣也碰到锁定销而无法向外周方向退避,锁扣无法从卡合突起脱开。即,充电连接器与车辆插座之间的连接状态被锁定。另外,锁定销驱动机构在充电结束后以电动的方式使锁定销在锁定销的轴向上缩回而使锁定销向从锁扣的背面退避了的位置(解锁位置)移位。由此,通过操作锁扣解除按钮而使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并从卡合突起脱开,将充电连接器从车辆插座拔出。即,充电连接器与车辆插座之间的连接状态被解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926173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09098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18693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120421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锁定销相对于充电连接器相对于车辆插座的插脱方向(相当于沿着车辆插座的至少顶端部处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配置姿势中存在各种形态。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中,锁定销的轴线相对于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朝向横向直角方向地配置。另外,在专利文献2、3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中,锁定销的轴线相对于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朝向纵向直角方向地配置。另外,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中,锁定销的轴线相对于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朝向平行的方向地配置。
充电连接器的锁扣在充电连接器的顶端部的轴正交截面中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部上部。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锁定销的配置姿势中,为了使锁定销在该宽度方向上移位而到达锁扣的位置,必然需要锁定销是纵长的构件,且需要增大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的锁定销的位移量。另外,在专利文献2、3所记载的锁定销的配置姿势中,在靠近车辆插座的顶端的位置,将锁定销的轴线配置在纵向方向上,使锁定销在纵向方向上移位。其结果,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纵向的尺寸必然在靠近该车辆插座的顶端的位置变大。因此,于在靠近该车辆插座的顶端的位置无法确保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纵向的配置空间较宽的情况下,无法采用该配置姿势。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锁定销的配置姿势中,难以产生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锁定销的配置姿势中的上述问题。然而,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锁定销驱动机构需要使用凸轮的复杂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与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同样地具有相对于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朝向平行的方向地配置锁定销的轴线的构造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本发明解决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中的上述问题,无需凸轮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锁定销驱动机构。另外,本发明用于解决随着无需凸轮而产生的新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设置于供充电连接器插脱自由地连接的车辆插座,锁定所述充电连接器与所述车辆插座连接起来的状态,其中,该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具有如下这样的结构:所述充电连接器和所述车辆插座具有阻止或容许与所述车辆插座连接起来的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拔出的锁扣装置,所述锁扣装置具有设置到所述充电连接器的锁扣以及锁扣解除操作部、和设置到所述车辆插座的外周面的锁扣卡合部,对于所述锁扣装置,通过在所述充电连接器与所述车辆插座连接起来的状态下,使所述锁扣从所述车辆插座的外周侧与所述锁扣卡合部卡合,从而阻止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拔出,通过从该状态起操作所述锁扣解除操作部而所述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从而所述卡合被解除而容许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拔出,所述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具有锁定销和锁定销驱动机构,对于所述锁定销驱动机构,通过以电动的方式使所述锁定销在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上突出,从而将所述锁定销配置于与所述锁扣的背面接近的预定的锁定位置而阻止所述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通过从该状态起以电动的方式使所述锁定销在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上缩回,从而将所述锁定销配置于从所述锁扣的所述背面退避开的预定的解锁位置而容许所述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所述锁定销驱动机构具有:马达;前级齿轮,其由所述马达驱动;圆形齿轮,其与所述前级齿轮啮合;进给丝杠,其以与所述圆形齿轮同轴的方式固定到所述圆形齿轮;以及滑动件,其与所述进给丝杠螺纹结合,所述锁定销搭载于所述滑动件,所述进给丝杠和所述锁定销相对于所述车辆插座的位置关系设定成:所述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分别与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平行,并且,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比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大。
根据本发明,无需凸轮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锁定销驱动机构。在此,在锁定销驱动机构中,为了获得使锁定销移位所需要的驱动力,存在要将圆形齿轮形成为大径而增大减速比的要求。不过,在如本发明这样将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即,圆形齿轮的中心轴线)与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了的情况下,若将圆形齿轮形成为大径,则产生圆形齿轮与车辆插座的外筒干涉这样的新的问题。如果将锁定销和圆形齿轮配置于向外周方向远离车辆插座的外筒的位置,则能够在不使圆形齿轮与车辆插座的外筒干涉的情况下将该圆形齿轮形成为大径。不过,在车辆插座中心轴线与锁定销之间的距离由标准确定的情况下,无法采用这样的配置。另外,通过增大马达与圆形齿轮之间的齿轮级数来替代将圆形齿轮形成为大径,能够获得为了使锁定销移位所需要的驱动力。不过,若如此设置,则齿轮级数增加而结构变得复杂。因此,在本发明中,将进给丝杠和锁定销相对于车辆插座的位置关系设定成,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比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大。由此,能够在不使圆形齿轮与车辆插座的外筒干涉的情况下将该圆形齿轮形成为大径。其结果,将圆形齿轮和与圆形齿轮啮合的前级齿轮之间的减速比设定得较大而能够减少马达与圆形齿轮之间的齿轮级数,因此,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锁定销的电动驱动机构。此外,专利文献1~4所记载的锁定销驱动机构具备正齿轮或蜗轮作为圆形齿轮,但在这些圆形齿轮的配置中,即使将圆形齿轮形成为大径,也不产生圆形齿轮与车辆插座的外筒干涉的问题。圆形齿轮与车辆插座的外筒干涉的问题是在本申请发明的圆形齿轮的配置中初次产生的问题。另外,根据本发明,锁定销和进给丝杠配置于非同轴上,因此,与锁定销和进给丝杠配置于同轴上的情况不同,能够使锁定销移位成与进给丝杠交错(即,是锁定销与进给丝杠的轴向的局部的区域相互重叠的状态)。由此,能够进行缩短锁定销、滑动件以及进给丝杠的组合零部件的全长的设计,因此,能够在锁定销和进给丝杠的轴向上缩小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尺寸。其结果,即使是在沿着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用于配置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空间较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配置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本发明能够设为,将所述锁定销以朝向与从所述滑动件朝向所述圆形齿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式搭载于所述滑动件。由此,能够使锁定销不与圆形齿轮干涉地配置该锁定销。
本发明能够设为,在所述锁定销的中心轴线在所述圆形齿轮的面内通过这样的位置配置所述锁定销。由此,与在锁定销的中心轴线在圆形齿轮的面之外通过这样的位置配置锁定销的情况相比,锁定销与进给丝杠之间的轴线间距离变短。由此,能够缩小滑动件的与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因此,能够小型地构成滑动件。进而,也能够将所述锁定销配置于所述锁定销的直径整体在所述圆形齿轮的面内通过这样的位置。由此,能够使锁定销与进给丝杠之间的轴线间距离更短而使滑动件的与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的截面更小。因而,能够更小型地构成滑动件。
本发明能够设为,在与所述车辆插座、所述锁定销以及所述进给丝杠各自的中心轴线正交的1个平面中,这3个中心轴线的位置排列在1根直线上。假设将车辆插座与锁定销之间的轴线间距离和锁定销与进给丝杠之间的轴线间距离分别保持在固定值,并将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的位置配置为自连结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和锁定销的中心轴线的直线上偏离。此时,车辆插座与进给丝杠之间的轴线间距离必然比将该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的位置配置到该直线上的情况短。其结果,圆形齿轮接近车辆插座的外筒而易于干涉。为了避免该干涉,需要将圆形齿轮设为小径。由此,将车辆插座、锁定销以及进给丝杠各自的中心轴线排列于1根直线上的做法可以说有利于使圆形齿轮大径化。
本发明能够设为,所述前级齿轮是与所述马达直接连结起来的齿轮。由此,仅1个前级齿轮介于马达与圆形齿轮之间,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锁定销的电动驱动机构。本发明能够设为所述前级齿轮和所述圆形齿轮均是正齿轮。由此,能够将马达的旋转轴配置为与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以及输送齿轮的中心轴线平行,因此,能够将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整体上构成为扁平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充电连接器与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车辆插座连接并锁定了该连接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2是从正面右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立体图。以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表示手动操作件,以解锁位置表示锁定销。省略该装置中的与车辆插座外筒之间的安装部的图示。
图3A是图2所示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主视图。
图3B是该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3C是该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4是图3B的A-A向视剖切端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下外壳单体的俯视图,表示该下外壳的内表面。
图7A是图5所示的上外壳单体的仰视图,表示该上外壳的内表面。
图7B是该上外壳单体的俯视图,表示该上外壳的外表面。
图8A是图5所示的操作把手单体的俯视图。
图8B是该操作把手单体的仰视图。
图9A是图5所示的旋转轴单体的主视图。
图9B是该旋转轴单体的后视图。
图9C是该旋转轴单体的俯视图。
图9D是该旋转轴单体的仰视图。
图9E是该旋转轴单体的右侧视图。
图10A是组装图5所分别表示的操作把手和旋转轴而构成的手动操作件的主视图。
图10B是该手动操作件的俯视图。
图10C是该手动操作件的左侧视图。
图10D是该手动操作件的右侧视图。
图11A是图5所示的滑动件单体的主视图。
图11B是该滑动件单体的后视图。
图11C是该滑动件单体的俯视图。
图11D是该滑动件单体的仰视图。
图11E是该滑动件单体的左侧视图。
图11F是该滑动件单体的右侧视图。
图12A是组装图5所分别表示的滑动件和锁定销而构成的锁定移位件的主视图。
图12B是该锁定移位件的后视图。
图12C是该锁定移位件的俯视图。
图12D是该锁定移位件的左侧视图。
图12E是该锁定移位件的右侧视图。
图13是图2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以拆掉上外壳和操作把手后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表示未组装操作把手的旋转轴单体的旋转角度范围。表示旋转轴被机械地卡定到解锁位置的状态。
图14是图3A的B-B向视剖切端面图,表示手动操作件的旋转角度范围。
图15A是图3A的B’-B’向视剖切端面图,表示手动操作件进行了锁定操作后的状态。
图15B是图3A的B’-B’向视剖切端面图,表示手动操作件进行了解锁操作后的状态。
图16A是从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观察图1的车辆插座的图,表示在与车辆插座、锁定销以及进给丝杠各自的中心轴线正交的1个平面中这3个中心轴线的位置排列于1根直线上的状态。
图16B是图16A的C-C向视剖切端面图(车辆插座的下侧部分省略图示)。
图17A是图2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以拆掉上外壳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表示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移位到锁定位置后的状态。
图17B是图17A的D-D向视剖切端面图。
图17C是在图17B中叠加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而表示的图,表示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的位置关系。
图18A是图2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以拆掉上外壳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表示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移位到解锁位置后的状态。
图18B是图18A的E-E向视剖切端面图。
图18C是在图18B中叠加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而表示的图,表示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的位置关系。
图19A是图2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以拆掉上外壳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表示通过手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移位到锁定位置后的状态。
图19B是图19A的F-F向视剖切端面图。
图19C是在图19B中叠加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而表示的图,表示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的位置关系。
图20A是图2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的以拆掉上外壳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表示通过手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移位到解锁位置后的状态。
图20B是图20A的G-G向视剖切端面图。
图20C是在图20B中叠加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而表示的图,表示手动操作件的锁定主动面、手动操作件的解锁主动面、滑动件的锁定被动面、滑动件的解锁被动面的位置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对将本发明适用到依据IEC标准“IEC62196TYPE1”和SAE标准“SAE J1772”的交流普通充电用系统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此,对于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以下存在简称为“致动器装置”的情况),“正面”是指,在该致动器装置搭载到车辆的姿势下在正面观察锁定销的顶端的面。另外,对于该致动器装置,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是指以该致动器装置的所述“正面”为基准的方位。另外,对于该致动器装置的各构成零部件,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是指该各构成零部件搭载到该致动器装置的姿势(即,图5所示的各构成零部件的姿势)下的以该致动器装置的所述“正面”为基准的方位。
图1表示将充电连接器与车辆插座连接而锁定了该连接的状态。若打开配设到车身的充电端口盖(未图示),则充电端口12暴露于外部。在充电端口12固定配设有充电用的车辆插座14。另一方面,在与外部电源设备(未图示)连接起来的充电电缆16的顶端配设有充电连接器18。充电连接器18以在沿着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的方向上插脱自由的方式与车辆插座14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设备依次经由充电电缆16、充电连接器18、车辆插座14向车载充电器(未图示)供给交流电压。该交流电压被该车载充电器转换成直流电压,向车载二次电池供给该直流电压而进行该车载二次电池的充电。
在车辆插座14与充电连接器18之间配置有用于阻止或容许与车辆插座14连接起来的充电连接器18的拔出的锁扣装置20。即,锁扣装置20具有:锁扣22和锁扣解除操作部24(按钮),其设置到充电连接器18;和锁扣卡合部26(卡合突起),其设置到车辆插座14的外周面。对于锁扣装置20,在充电连接器18与车辆插座14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利用弹簧力使锁扣22的爪22a从车辆插座14的外周侧与锁扣卡合部26卡合,从而阻止充电连接器18从车辆插座14拔出。另外,若从该锁扣起来的状态起克服弹簧力而按压锁扣解除操作部24且锁扣22向外周方向退避,则该卡合被解除(锁扣被解除)而容许充电连接器18的拔出。
在车辆插座14设置有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28,以便防止在充电中锁扣解除操作部24被误操作而充电连接器18脱落。致动器装置28构成为,通常以电动的方式进行锁定动作和解锁动作,但为了紧急用也能够以手动的方式进行锁定动作和解锁动作。因而,在例如在充电结束后由于致动器装置28的故障等而无法以电动的方式使致动器装置28从锁定状态切换成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手动的方式从锁定状态切换成解锁状态。由此,能够从车辆插座14拆卸充电连接器18。另外,也设想产生如下情况:在为了进行充电而将充电连接器18与车辆插座14连接起来时,由于致动器装置28的故障等而无法以电动的方式使致动器装置28从解锁状态切换成锁定状态。若产生这样的故障,则充电装置无法检测到锁定完成,因此,不开始充电。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以手动的方式从解锁状态切换成锁定状态,也能够使充电装置检测到锁定完成而开始充电。
致动器装置28载置于车辆插座14的外筒(壳体)34的上表面,利用螺纹固定(螺纹固定部位未图示)安装并固定于外筒34。锁定销36从致动器装置28的正面突出。锁定销36配置成,能够从在车辆插座14的前端的凸缘14b形成的锁定销出入孔15(参照图16A)相对于车辆插座14与充电连接器18之间的连接部分30出入。致动器装置28以电动的方式锁定与车辆插座14连接起来的充电连接器18(即,使连接不脱开),另外,以电动的方式解锁与车辆插座14连接起来的充电连接器18(即,使连接脱开)。即,致动器装置28在充电连接器18与车辆插座14连接起来之后且在充电开始前,以电动的方式使锁定销36在充电连接器18的插脱方向(即,沿着车辆插座14的外筒34的中心轴线14a的方向)上突出。由此,致动器装置28将锁定销36配置于与锁扣22的背面接近的锁定位置(即,图1所示的位置)。其结果,即使锁扣解除操作部24被误操作,由于锁扣22与锁定销36抵接,因此,也阻止锁扣22向外周方向退避。因而,锁扣22与锁扣卡合部26之间的卡合不脱开,无法从车辆插座14拔出充电连接器18。另外,在充电结束后,以电动的方式使锁定销36在充电连接器18的插脱方向上缩回,从而将锁定销36配置于从锁扣22的背面退避的解锁位置(在此,图16B所示的锁定销36的顶端面未从车辆插座14的顶端面突出的位置)。由此,若按压锁扣解除操作部24,则锁扣22向外周方向退避而锁扣22与锁扣卡合部26之间的卡合脱开。其结果,能够从车辆插座14拔出充电连接器18。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随后论述的进给丝杠46(图5)的中心轴线46a分别与充电连接器18的插脱方向平行地配置。
将致动器装置28的整体的外观表示在图2、图3A~图3C中。致动器装置28具有外壳32。外壳32的俯视形状整体上是大致四边形形状。致动器装置28具有在外壳32的内部液密地收纳有随后论述的手动驱动机构68(图5)的局部(即,配置于外壳32的内部的部分)和随后论述的电动驱动机构60(图5)的构造。在外壳32的外部空间以暴露的方式配置有手动驱动机构68的操作把手40。外壳32构成固定部。固定部是相对于车辆插座14不动的部分,将随后论述的手动操作件38、锁定移位件54等各可动部支承成能够移位。在外壳32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利用螺纹固定等将致动器装置28固定于车辆插座14的外筒34的固定部位(未图示)。在外壳32的正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锁定销突出孔33。锁定销36以能够移位的方式从锁定销突出孔33突出。即,锁定销36以能够在沿着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的方向上移位的方式配置于外壳32内。锁定销36的该移位方向是与外壳32的正面正交的方向且是充电连接器18的插脱方向。锁定销36的顶端部从外壳32的正面朝向前方(即,图3A的纸面的近前方向)突出。锁定销36被以电动或手动的方式驱动,而向相对于外壳32突出来的锁定位置(即,图1、图17A~图17C、图19A~图19C所示的位置)和缩进来的解锁位置(图2、图3A~图3C、图16B、图18A~图18C、图20A~图20C所示的位置)移位。在外壳32的上表面配置有手动操作件38的操作把手40。操作把手40配置成,能够通过手动操作相对于外壳32在绕与外壳32的上表面正交的旋转轴线38a的方向上旋转。操作把手40能够相对于其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即,图2、图3A~图3C所示的位置)向绕旋转轴线38a的左右两方向旋转预定角度。在此,图2、图3A~图3C所示的操作把手40的中间位置是操作把手40未指示锁定、解锁中的任一者的手动操作的中立位置。若将操作把手40向右旋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锁定销36向锁定位置突出。若将操作把手40向左旋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锁定销36向解锁位置缩进。
将图3B的A-A向视位置的剖切端面构造表示在图4中。在此,该A-A向视位置是通过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轴线38a且与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正交的平面的位置。外壳32由沿着上下一分为二而成的上外壳32A和下外壳32B构成。即,外壳32是通过在整周上将上外壳32A和下外壳32B的对接面彼此粘接且进行螺纹固定来使两者一体化而构成的。在外壳32的内部空间42收纳有马达44(直流马达)、进给丝杠46、滑动件48、旋转轴50等。在滑动件48搭载有锁定销36。由滑动件48和锁定销36形成的组装零部件构成锁定移位件54。马达44的旋转轴线44c、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旋转轴线)46a、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分别在与图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相互平行地配置。进给丝杠46被马达44驱动而可逆旋转。滑动件48与进给丝杠46螺纹结合。在下外壳32B的内周面以在沿着进给丝杠46的旋转轴线46a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滑动件收纳空间90。滑动件48的下部以在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延伸方向上滑动自由的方式收纳于滑动件收纳空间90。滑动件48的上表面48c和下表面48d配置于上外壳32A与下外壳32B的相对面之间,分别松缓地抵接支承于该相对面。若驱动马达44,则进给丝杠46旋转。与此相伴,锁定移位件54在阻止了绕旋转轴线46a的方向的旋转的状态下根据进给丝杠46的旋转方向而向前方向或后方向沿着旋转轴线46a直线移动。这样一来,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销36向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移位。
在图4中,旋转轴50的下端部50a旋转自由地收纳并支承于在下外壳32B的内周面形成的凹处32Bb。旋转轴50的上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贯通在上外壳32A形成的贯通孔32Aa而向上外壳32A的上方的外部空间突出。在贯通孔32Aa中,在上外壳32A与旋转轴50之间配置有橡胶制的密封件55(O形密封圈)。由此,外壳32的内部空间42相对于外部空间液密地隔离。在旋转轴50的上端部以螺钉52固定安装有操作把手40。由旋转轴50和操作把手40形成的组装零部件构成手动操作件38。若从外壳32的外部通过手动操作使操作把手40向绕旋转轴线38a的方向的任意的方向(即,锁定方向或解锁方向)转动,则旋转轴50在内部空间42向同方向旋转。在旋转轴50的配置到内部空间42的部位,以朝向滑动件48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另一方面,在滑动件48以朝向旋转轴50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和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根据手动操作件38的操作而相互卡合。即,若转动操作把手40,则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与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卡合,在沿着进给丝杠46的旋转轴线46a的方向上推压锁定移位件54。由于其推压力,进给丝杠46不自锁而是空转,向沿着旋转轴线46a的方向(即,锁定方向或解锁方向)输送锁定移位件54。进给丝杠46的导程角设定成不自锁的角度。这样一来,通过手动操作使锁定销36向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移位。
图5将致动器装置28分解成各构成零部件来表示。构成外壳32的上外壳32A和下外壳32B分别由一体成形品构成,该一体成形品由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等彼此相同的强化树脂材料形成。上外壳32A和下外壳32B通过利用粘接剂粘接对接面的整周且利用螺钉41螺纹固定整周的4个部位,从而被一体化而构成外壳32。在外壳32的内部空间42收纳有马达44、齿轮56、复合齿轮58、锁定移位件54、旋转轴50、印刷基板57等。马达44、齿轮56、复合齿轮58构成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向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可逆移位的电动驱动机构60。另外,马达44、齿轮56、复合齿轮58、滑动件48构成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销36向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可逆移位的锁定销驱动机构62。齿轮56和复合齿轮58分别由一体成形品构成,该一体成形品由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等强化树脂材料形成。齿轮56(小齿轮)被插入马达44的马达轴45而直接连结。复合齿轮58构成为同轴地配置圆形齿轮64和进给丝杠46。齿轮56和圆形齿轮64都由正齿轮构成,相互啮合。齿轮56相对于圆形齿轮64构成唯一的前级齿轮,配置于马达44与圆形齿轮64之间。滑动件48由一体成形品构成,该一体成形品由POM(聚醛)等树脂形成。滑动件48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滑动件48而形成的内螺纹115。滑动件48利用内螺纹115与进给丝杠46螺纹结合,根据进给丝杠46的旋转方向而沿着进给丝杠46前进、后退。滑动件48如与图4相关地进行了说明那样,以无法在绕进给丝杠46的旋转轴线46a的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收纳于内部空间42。锁定销36由不锈钢等金属的直棒(在此是直圆棒)构成。锁定销36的后端部插入滑动件48的正面下部的锁定销插入孔66而锁定销36固定于滑动件48。由此,滑动件48和锁定销36被组装成一体而构成锁定移位件54。此时,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在滑动件48的内螺纹115的正下方位置与内螺纹115的中心轴线(即,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平行地配置。通过以上的配置,若驱动马达44,则马达轴45的旋转借助齿轮56和圆形齿轮64向进给丝杠46传递,根据进给丝杠46的旋转方向,滑动件48沿着进给丝杠46前进或后退。并且,通过滑动件48前进而锁定销36向突出来的锁定位置移位,通过滑动件48后退而锁定销36向缩进来的解锁位置移位。其移位动作以锁定销36与进给丝杠46相互交错而过的方式(即,如图16B等所示,以锁定销36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与进给丝杠46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区域相互重叠的状态)进行。
在图5中,利用螺钉52组装操作把手40和旋转轴50而构成手动操作件38。操作把手40和旋转轴50均由一体成形品分别构成,该一体成形品由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等强化树脂材料形成。通过手动操作将手动操作件38向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参照图3B)可逆移位操作。手动操作件38(具有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和滑动件48的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构成手动驱动机构68。手动驱动机构68通过手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向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可逆移位。在下外壳32B的正面以向内部空间42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圆孔74。在圆孔74收纳配置有橡胶制的密封件76(O形密封圈)。在下外壳32B的正面,与圆孔74同轴地嵌入固定有密封件压紧件78。由此,密封件76被保持于圆孔74。在密封件压紧件78的面的中心部贯通形成有锁定销突出孔33。锁定销36贯通锁定销突出孔33、密封件76的中心孔、外壳32的圆孔74而液密地插入内部空间42(参照图16B)。在印刷基板57配置有从致动器装置28的外部向马达44供给驱动电力的电路。即,在印刷基板57上,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配设有马达连接端子80a、80b,在另一端配设有连接器连接端子(未图示),沿着长度方向配设有使两端子之间连接的配线。在该另一端以包围连接器连接端子的方式安装有密封件82。密封件82以液密地堵塞在下外壳32B形成的连接器插入口32Bc(图6)的方式嵌入安装于连接器插入口32Bc。马达连接端子80a、80b分别插入马达44的端子44a、44b。与车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驱动电路(未图示)连接起来的配线的端部的连接器插入并连接于连接器连接端子。
针对图5的构成零部件的主要的零部件,说明详细结构。
《下外壳32B(图6)》
将下外壳32B的内表面构造表示在图6中。在下外壳32B的内部空间42形成有马达收纳空间84、齿轮收纳空间86、轴承92a、92b、圆形齿轮收纳空间88、滑动件收纳空间90、凹处32Bb、连接器插入口32Bc等。在马达收纳空间84收纳保持有马达44的下部。在齿轮收纳空间86中以不与齿轮收纳空间86的周围壁面接触的方式收纳配置有齿轮56。在轴承92a、92b轴支承复合齿轮58的轴向的两端部的下表面。在圆形齿轮收纳空间88以不与圆形齿轮收纳空间88的周围壁面接触的方式收纳配置有圆形齿轮64的下部。在滑动件收纳空间90以沿着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长度方向滑动自由的方式收纳配置有与进给丝杠46螺纹结合起来的滑动件48的下部。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壁面90a(前端面)、90b(后端面)构成锁定移位件止挡件。即,在锁定移位件54的电动操作时,滑动件48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90b抵接而使锁定移位件54机械地卡定于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其中,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卡定锁定移位件54的锁定方向的移位,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b卡定锁定移位件54的解锁方向的移位。凹处32Bb收纳旋转轴50的下端部50a而将旋转轴50的下端部50a支承成旋转自由。在连接器插入口32Bc嵌入安装有印刷基板57的密封件82。在下外壳32B的周缘部整周形成有与上外壳32A之间的对接面32Bd。在对接面32Bd的整周上,在4个部位的角部分别形成有螺纹孔32Be。上外壳32A与下外壳32B之间的连结用的螺钉41分别拧入螺纹孔32Be。
《上外壳32A(图7A、图7B)》
将上外壳32A的内表面构造表示在图7A中。在上外壳32A的内部空间42形成有马达收纳空间94、轴承95a、95b、圆形齿轮收纳空间96、两根轨道98、贯通孔32Aa等。在马达收纳空间94收纳保持有马达44的上部。在轴承95a、95b轴支承复合齿轮58的轴向的两端部的上表面。在圆形齿轮收纳空间96以不与圆形齿轮收纳空间96的周围壁面接触的方式收纳配置有圆形齿轮64的上部。两根轨道98与滑动件48的上表面轻轻地抵接而将滑动件48支承成滑动自由(参照图4)。旋转轴50的上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贯穿于贯通孔32Aa。在上外壳32A的周缘部整周形成有与下外壳32B之间的对接面32Ab。在对接面32Ab的整周上,在4个部位的角部分别形成有螺钉通孔32Ac。在螺钉通孔32Ac分别插入上外壳32A和下外壳32B之间的连结用的螺钉41。将上外壳32A的外表面构造表示在图7B中。在上外壳32A的上表面的贯通孔32Aa的周围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环状壁100。环状壁100包围贯通孔32Aa并与贯通孔32Aa同轴地形成(图4)。环状壁100以旋转自由的方式收纳于操作把手40的下表面的环状槽101(图8B)(参照图4)。在环状壁100的外周以与环状壁100一体的方式在周向上以预定长度形成有手动操作件止挡件形成凸部102。手动操作件止挡件形成凸部102以在绕旋转轴线38a的方向上能够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接下来说明的操作把手40的手动操作件侧凹部105(图8B)相互嵌合。由此,手动操作件止挡件形成凸部102限制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角度范围。手动操作件止挡件形成凸部102的周向的两端部构成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其中,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构成锁定方向的止挡件,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b构成解锁方向的止挡件。
《操作把手40(图8A、图8B)》
将手动操作件38的操作把手40的俯视构造表示在图8A中。在操作把手40以从其俯视中央部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手柄40a。在操作把手40的俯视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插入螺钉52的螺钉插入孔40b。将操作把手40的下表面构造表示在图8B中。在操作把手40的下表面形成有环状槽101,上外壳32A的上表面的环状壁100(图7B)旋转自由地收纳于该环状槽101。构成环状槽101(即,位于环状槽101的外周)的外周侧的壁面104的周向的一部分区域被切除而构成手动操作件侧凹部105。手动操作件侧凹部105的周向(绕旋转轴线38a的方向)的两端部105a、105b相对于旋转轴线38a(即,以旋转轴线38a为中心)配置于与上外壳32A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图7B)相同的径向位置。这两端部105a、105b构成根据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方向而与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抵接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其中,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a构成锁定方向的抵接面。另外,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b构成解锁方向的抵接面。在绕旋转轴线38a的方向上,手动操作件止挡件形成凸部102(图7B)的周向的长度设定为比手动操作件侧凹部105的周向的长度短。由此,手动操作件止挡件形成凸部102和手动操作件侧凹部105配置成以在绕旋转轴线38a的方向上能够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的方式相互嵌合起来的状态(参照图14)。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a、105b相对于旋转轴线38a的径向位置配置于比旋转轴50的直径靠外周侧的位置。由此,操作把手40的旋转被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卡定时的力在距作为其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38a比较远的位置由操作把手40承受。因而,能够防止在操作把手40被强行地操作时过大的力施加于操作把手40而操作把手40破损。另外,操作把手40的旋转被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卡定时的力由操作把手40承受,不会施加于旋转轴50。因而,能够防止在操作把手40被强行地操作了时在旋转轴50产生较大的扭转而旋转轴50破损。在操作把手40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旋转轴插入孔40c,旋转轴50的上端部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插入该旋转轴插入孔40c。
《旋转轴50(图9A~图9E)》
将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轴50的从各种方向观察的构造表示在图9A~图9E中。旋转轴50的下端部50a以旋转自由的方式收纳支承于下外壳32B的凹处32Bb(图6)。旋转轴50的上端部50b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插入操作把手40的下表面的旋转轴插入孔40c(图8B)。在旋转轴50的顶面的中心部形成有供操作把手40的固定用的螺钉52(图5)拧入的螺纹孔50c(图9C)。在旋转轴50的轴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外方鼓出来的鼓出部50d。鼓出部50d在旋转轴50收纳到外壳32的内部空间42时被松缓地夹在上外壳32A与下外壳32B之间(参照图4)。由此,抑制旋转轴50相对于外壳32的轴向(上下方向)的移位。在旋转轴50上,在鼓出部50d与下端部50a之间的一侧面以向侧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如前述那样,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与在滑动件48形成的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图5)卡合而根据手动操作件38的手动操作将锁定移位件54向锁定方向或解锁方向输送。说明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的结构。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具有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106和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108这两根突部。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106和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108以在绕旋转轴线38a的方向和沿着旋转轴线38a的方向这正交的两个方向上相互错开位置的方式突出配置。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106和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108各自的顶端的相对面106a、108a配置为在绕旋转轴线38a的方向上彼此相对且在沿着旋转轴线38a的方向上错开。另外,相对面106a、108a构成为相互朝外倾斜的倾斜面。面106a构成向锁定方向输送锁定移位件54的锁定主动面,面108a构成向解锁方向输送锁定移位件54的解锁主动面。
《手动操作件38(图10A~图10D)》
将利用螺钉52组装旋转轴50和操作把手40而构成的手动操作件38的从各种方向观察的构造表示在图10A~图10D中。图10A~图10D以手动操作件38位于其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38M(中立位置)时的姿势表示。此时,操作把手40的手柄40a向正面侧(即前方)突出,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106和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108)向右方突出,手动操作件侧凹部105配置于操作把手40的背面侧。
《滑动件48(图11A~图11F)》
将滑动件48的从各种方向观察的构造表示在图11A~图11F中。滑动件48整体上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在滑动件48的左侧面48e以向侧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如前述那样与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卡合,向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传递手动操作件38的操作。说明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的结构。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具有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111和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113这两根突部。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111和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113以在滑动件48的移位方向和与该移位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相互错开位置的方式突出配置。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111的相对面111a与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113的相对面113a配置为在滑动件48的移位方向上彼此相对且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面111a构成供锁定主动面106a抵接而被向锁定方向推压的锁定被动面。面113a构成供解锁主动面108a抵接而被向解锁方向推压的解锁被动面。此外,在滑动件48以贯通前端面48a与后端面48b间的方式形成有与进给丝杠46螺纹结合的内螺纹115。前端面48a构成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图6)抵接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锁定方向的抵接面)。后端面48b构成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b(图6)抵接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解锁方向的抵接面)。而且,滑动件48形成为以下状态:两个锁定销插入孔66、67在内螺纹115的正下方位置排列到与内螺纹115的轴线平行的直线上(参照图16B)。在两个锁定销插入孔66、67之间的位置形成有一对相对的爪117、117。在爪117、117之间形成有空间118。另外,在滑动件48的下表面48d的左右两侧,沿着滑动件48的移位方向在全长上分别形成有轨道119。滑动件48在使轨道119与下外壳32B的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底面抵接了的状态下在滑动件收纳空间90滑动。
《锁定移位件54(图12A~图12E)》
将组装滑动件48和锁定销36而构成的锁定移位件54的从各种方向观察的构造表示在图12A~图12E中。将锁定销36从锁定销36的后端侧插入滑动件48的锁定销插入孔66(图12A),并通过爪117、117之间的空间118(图12C、图11C)通过。然后,将锁定销36的后端的细径部36c(图5、图16B)压入里侧的锁定销插入孔67(图12B、图16B)。由此,锁定销36组装于滑动件48。在锁定销36的轴向的中途位置形成有向外方鼓出来的鼓出部36b(图12C、图5、图16B)。在将锁定销36组装到滑动件48的状态下,爪117、117与鼓出部36b的前端的台阶部卡合(图12C)。由此,锁定销36不会从滑动件48脱出或相对于滑动件48晃动,稳定地保持该组装后的状态。
图5的致动器装置28能够以例如以下步骤装配。
(1)将马达轴45安装于齿轮56。
(2)使滑动件48与进给丝杠46螺纹结合。
(3)将安装有齿轮56的马达44、复合齿轮58以及滑动件48的组合零部件、旋转轴50分别收纳配置于下外壳32B的各预定位置。
(4)将印刷基板57的一端的马达连接端子80a、80b插入马达44的端子44a、44b。将印刷基板57的另一端的密封件82嵌入安装于下外壳32B的连接器插入口32Bc(图6)。由此,印刷基板57被组装于下外壳32B侧。
(5)将密封件76嵌入下外壳32B的正面的圆孔74并安装密封件压紧件78。
(6)将锁定销36从锁定销36的后端部插入锁定销突出孔33并压入到抵接为止。
(7)在下外壳32B的周缘部整周的对接面32Bd涂敷粘接剂。
(8)使上外壳32A盖在下外壳32B上。此时,旋转轴50的上部从上外壳32A的贯通孔32Aa向外部空间突出。
(9)将螺钉41分别插入上外壳32A的四角的螺钉通孔32Ac,拧入下外壳32B的螺纹孔32Be并紧固。由此,上外壳32A和下外壳32B被连结。
(10)将密封件55嵌入旋转轴50的向外部空间突出的上部,将操作把手40载置于旋转轴50的上端,利用螺钉52固定旋转轴50和操作把手40,连结旋转轴50和操作把手40。根据以上步骤,致动器装置28被装配成图2、图3A~图3C的状态。
对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范围进行说明。图13表示针对致动器装置28拆掉操作把手40和上外壳32A的状态。此时,由上外壳32A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图7B)与操作把手40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a、105b(图8B)彼此的抵接带来的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角度范围的限制未起作用。因此,在图13中,若使旋转轴50向左旋方向转动而将锁定移位件54向解锁方向输送(随后论述进行输送的结构),则由滑动件48的后端面构成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b与由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后端面构成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b抵接而锁定移位件54的输送被卡定。图13表示此时的状态。此时,旋转轴50相对于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38M的旋转角度是33度。若从该状态起对旋转轴50进一步向左旋方向强行地进行操作,则不合理的力施加于旋转轴50与滑动件48彼此的卡合部(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和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而该卡合部有可能破损。此次,若将旋转轴50向右旋方向转动而将锁定移位件54向锁定方向输送(随后论述进行输送的结构),则由滑动件48的前端面构成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a与由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前端面构成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抵接而锁定移位件54的输送被卡定。此时,旋转轴50相对于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38M的旋转角度同样地是33度。若从该状态起对旋转轴50进一步向右旋方向强行地进行操作,则不合理的力施加于旋转轴50与滑动件48彼此的卡合部(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与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而该卡合部有可能破损。
相对于此,图14表示安装有操作把手40和上外壳32A的状态的致动器装置28中的上外壳32A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与操作把手40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a、105b的位置关系。此外,图14表示图3A的B-B向视位置的剖切端面,表示操作把手40位于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38M的状态。操作把手40能够向锁定方向旋转到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a与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抵接卡定为止。另外,操作把手40能够向解锁方向旋转到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b与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b抵接卡定为止。直到这些抵接卡定为止的旋转角度相对于中间位置38M向锁定方向、解锁方向都是29度。锁定方向的旋转角度29度是锁定移位件54足以到达锁定位置而施加了由锁定销36进行的锁定的角度。另外,解锁方向的旋转角度29度是锁定移位件54足以到达解锁位置而解除了由锁定销36进行的锁定的角度。由此,在对手动操作件38进行了操作时,在锁定移位件54到达了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之后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90b(图13)抵接而被卡定之前,手动操作件38与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102b抵接而被卡定。因而,即使手动操作件38被强行地操作,不合理的力也不会施加于锁定移位件54与手动操作件38彼此的卡合部(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0和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2),能够防止该卡合部的破损。图15A、图15B表示图3A的B’-B’向视位置的剖切端面。其中,图15A表示手动操作件38被向锁定方向操作而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a与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抵接卡定了的状态。另外,图15B表示手动操作件38被向解锁方向操作而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b与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b抵接卡定了的状态。
对在车辆插座14搭载有致动器装置28的状态下的各轴线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图16A是表示从充电连接器18的插脱方向观察图1的车辆插座14的状态。图16B表示图16A的C-C向视位置的剖切端面。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以及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分别与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平行地配置。另外,进给丝杠46与锁定销36的位置关系设定成: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与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1比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与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2大。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与锁定销36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d3由标准确定,但设定成d1>d2,因此,能够使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圆形齿轮64的中心轴线)远离车辆插座14的外筒34地配置。因而,能够在不与车辆插座14的外筒34干涉(参照图16B)的情况下使圆形齿轮64形成为大径,因此,能够将圆形齿轮64和与圆形齿轮64啮合的齿轮56(图5)之间的减速比设定得较大。由此,配置于圆形齿轮64与马达44之间的前段齿轮能够仅由1个齿轮56构成,能够简单地构成电动驱动机构60。
在图16A中,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以及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相互平行。另外,在与这3根中心轴线14a、36a、46a正交的平面(图16A的纸面)中,这3根中心轴线14a、36a、46a排列于1根铅垂的直线L1上。假设将车辆插座14与锁定销36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2和锁定销36与进给丝杠46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4分别保持为固定值,偏离直线L1上地配置了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的位置。此时,车辆插座14与进给丝杠46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1必然比将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的位置配置到直线L1上的情况(图16A的配置)短。其结果,圆形齿轮64接近车辆插座14的外筒34而易于干涉。为了避免该干涉,需要将圆形齿轮64设为小径。由此,车辆插座14的中心轴线14a、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以及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排列在1根直线L1上的做法可以说有利于使圆形齿轮64大径化
在图16B中,将锁定销36以朝向与从滑动件48朝向圆形齿轮6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式搭载于滑动件48。因而,能够将锁定销36配置为不与圆形齿轮64干涉。另外,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配置于在圆形齿轮64的面内通过的位置。因而,与锁定销36的中心轴线36a配置于在圆形齿轮64的面之外通过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锁定销36与进给丝杠46的轴线间距离d4变短。由此,能够在与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正交的方向上减小滑动件48的截面,因此,能够小型地构成滑动件48。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销36的直径D的整体配置于在圆形齿轮64的面内通过这样的位置,因此,能够在与进给丝杠46的中心轴线46a正交的方向上使滑动件48的截面更小。因而,能够更小型地构成滑动件48。
分别说明致动器装置28的基于电动操作和手动操作的锁定动作和解锁动作。
《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动作(图17A~图17C)》
将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移位到锁定位置的状态表示在图17A~图17C中。通过从车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驱动电路(未图示)向马达44施加预定的设定时间(即,足够以电动的方式使锁定移位件54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位的时间)的锁定方向的直流电压,执行该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动作。若通过施加该直流电压而驱动马达44,则锁定移位件54被向锁定方向输送,与此相伴,锁定销36从外壳32突出来。在锁定移位件54的输送中,锁定主动面106a与解锁被动面113a相互交错而过,解锁主动面108a与锁定被动面111a相互交错而过。若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a(滑动件48的前端面)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前端面)抵接,则锁定移位件54被机械地卡定(图17A~图17C所示的状态)。在锁定移位件54被机械地卡定到锁定位置之后,随着经过所述设定的施加时间,停止向马达44的通电,锁定移位件54被保持在该卡定的位置。在手动操作件38在该锁定动作的开始之初位于图17A所示的中间位置38M的情况下,在该基于电动的锁定动作中,锁定主动面106a与锁定被动面111a和解锁主动面108a与解锁被动面113a均未卡合(抵接)。即,在图17C中,解锁主动面108a与解锁被动面113a接近,但未抵接。因而,手动操作件38在该基于电动的锁定动作中保持静止于中间位置38M的状态,不旋转。
《基于电动操作的解锁动作(图18A~图18C)》
将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移位到解锁位置的状态表示在图18A~图18C中。通过从车载的端口锁定致动器驱动电路(未图示)向马达44施加预定的设定时间(即,足够以电动的方式使锁定移位件54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位的时间)的解锁方向的直流电压,执行该基于电动操作的解锁动作。若通过施加该直流电压而驱动马达44,则锁定移位件54被向解锁方向输送,与此相伴,锁定销36缩进外壳32。在锁定移位件54的输送中,锁定主动面106a与解锁被动面113a相互交错而过,解锁主动面108a与锁定被动面111a相互交错而过。若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b(滑动件48的后端面)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b(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后端面)抵接,则锁定移位件54被机械地卡定(图18A~图18C所示的状态)。在锁定移位件54被机械地卡定到解锁位置之后,随着经过所述设定的施加时间,停止向马达44的通电,锁定移位件54被保持在该卡定的该位置。在手动操作件38在该解锁动作的开始之初位于图18A所示的中间位置38M的情况下,在该基于电动的解锁动作中,锁定主动面106a与锁定被动面111a和解锁主动面108a与解锁被动面113a均未卡合(抵接)。即,在图18C中,锁定主动面106a与锁定被动面111a接近,但未抵接。因而,手动操作件38在该基于电动的解锁动作中保持静止于中间位置38M的状态,不旋转。如此,在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动作和解锁动作中,手动操作件38不联动动作(从动于该锁定动作或该解锁动作的手动操作件38的动作),因此,手动操作件38的旋转轴50不会在密封件55(图4)上滑动。因而,能够降低电动驱动机构60的负载。另外,若参照图18C而进行说明,则在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动作和解锁动作中,能够在不使手动操作件38联动动作的情况下使锁定销36移位以下的量:该量为锁定主动面106a与解锁主动面108a之间的距离g1加上锁定被动面111a与解锁被动面113a之间的距离g2而得到的距离。因而,即使与使锁定销36向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移位所需要的锁定销36的移位距离相比,将锁定被动面111a与解锁被动面113a(均配置于滑动件48)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短,也能够在电动操作时不使手动操作件38联动动作。由此,能够缩短滑动件48的前后方向(移位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缩短致动器装置28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其结果,能够小型地构成致动器装置28。此外,在图18C中,双点划线36’表示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动作后的锁定销36的位置。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销36的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的移位距离g3设定为比距离g1、g2中的任一个大且比距离g1+g2稍小。
《基于手动操作的锁定动作(图19A~图19C)》
将通过手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移位到锁定位置的状态表示在图19A~图19C中。通过以手动的方式使手动操作件38向锁定方向(右旋方向)旋转来执行该基于手动操作的锁定动作。即,若使手动操作件38向锁定方向旋转,则锁定主动面106a与锁定被动面111a卡合而将锁定移位件54向锁定位置的方向推压输送。与此相伴,锁定销36从外壳32突出来。若锁定移位件54到达锁定位置,则在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a(滑动件48的前端面)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前端面)抵接之前,手动操作件38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a(图8B)与上外壳32A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a(图7B)抵接(图15A的状态)。由此,手动操作件38的进一步的移位被卡定。此时,如图19C所示,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a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a接近,但未抵接。因而,防止不合理的力施加于锁定主动面106a与锁定被动面111a之间而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106或者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111等破损。此外,若从图19A~图19C的状态起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向解锁位置移位,则由于锁定被动面111a对锁定主动面106a的抵接推压,手动操作件38被向中间位置38M推回。即,手动操作件38自动复位到中间位置38M并停止。
《基于手动操作的解锁动作(图20A~图20C)》
将通过手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移位到解锁位置的状态表示在图20A~图20C中。通过以手动的方式使手动操作件38向解锁方向(左旋方向)旋转来执行该基于手动操作的解锁动作。即,若使手动操作件38向解锁方向旋转,则解锁主动面108a与解锁被动面113a卡合而将锁定移位件54向解锁位置的方向推压输送。与此相伴,锁定销36缩进外壳32。若锁定移位件54到达解锁位置,则在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b(滑动件48的后端面)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b(滑动件收纳空间90的后端面)抵接之前,手动操作件38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b(图8B)与上外壳32A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b(图7B)抵接(图15B的状态)。由此,手动操作件38的进一步的移位被卡定。此时,如图20C所示,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b与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b接近,但未抵接。因而,防止不合理的力施加于解锁主动面108a与解锁被动面113a之间而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108或者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113等破损。此外,若从图20A~图20C的状态起通过电动操作使锁定移位件54向锁定位置移位,则由于解锁被动面113a对解锁主动面108a的抵接推压,手动操作件38被推回中间位置38M。即,手动操作件38自动复位到中间位置38M并停止。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圆形齿轮和进给丝杠构成为一体的构件,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使圆形齿轮和进给丝杠构成为单独的零部件,组装两者而使用。另外,圆形齿轮和进给丝杠并不限于由树脂形成,也能够由金属形成。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圆形齿轮与马达之间的前级齿轮的数量设为1个,但并不限于此,前级齿轮也能够由多个齿轮构成。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锁定销的轴直角方向的截面形状设为圆形,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该截面形状设为四边形等其他形状。在该情况下,锁定销的中心轴线是指在该截面形状的重心通过的轴线。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正齿轮彼此的组合构成了圆形齿轮和紧挨着其的之前的前级齿轮的组合,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圆形齿轮和紧挨着其的之前的前级齿轮的组合也能够由圆形齿轮设为蜗轮、前级齿轮设为蜗杆的蜗轮蜗杆构成。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车辆插座的轴直角方向的截面形状设为圆形,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该截面形状设为除了圆形以外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是指在该截面形状的重心通过的轴线。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连结由单独的构件构成的滑动件和锁定销而构成了锁定移位件,锁定移位件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即,通过由同一材料使滑动件和锁定销构成为一体的构件,也能够构成锁定移位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到依据IEC标准“IEC 62196TYPE1”和SAE标准“SAE J1772”的交流普通充电用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依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20234.2”的交流普通充电用系统、具有锁扣装置的其他普通充电系统。另外,只要是具有锁扣装置的系统,就不限于普通充电系统,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快速充电系统、进而适用于组合普通充电用和快速充电用而成的组合连接器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2、车辆的充电端口;14、车辆插座;14a、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14b、凸缘;15、锁定销出入孔;16、充电电缆;18、充电连接器;20、锁扣装置;22、锁扣;22a、爪;24、锁扣解除操作部;26、锁扣卡合部;28、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30、车辆插座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部分;32、外壳(固定部);33、锁定销突出孔;32A、上外壳;32Aa、贯通孔;32Ab、对接面;32Ac、螺钉通孔;32B、下外壳;32Bb、凹处;32Bc、连接器插入口;32Bd、对接面;32Be、螺纹孔;34、外筒;36、锁定销;36a、锁定销的中心轴线;36b、鼓出部;36c、细径部;36’、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销的位置;38、手动操作件;38a、旋转轴线;38M、旋转范围的中间位置(中立位置);40、操作把手;40a、手柄;40b、螺钉插入孔;40c、旋转轴插入孔;41、螺钉;42、外壳的内部空间;44、马达;44a、44b、端子;44c、旋转轴线;45、马达轴;46、进给丝杠;46a、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旋转轴线);48、滑动件;48a、滑动件的前端面(锁定方向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b、滑动件的后端面(解锁方向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抵接面);48c、滑动件的上表面;48d、滑动件的下表面;48e、滑动件的左侧面;50、旋转轴;50a、下端部;50b、上端部;50c、螺纹孔;50d、鼓出部;52、螺钉;54、锁定移位件;55、密封件;56、齿轮;57、印刷基板;58、复合齿轮;60、电动驱动机构;62、锁定销驱动机构;64、圆形齿轮;66、锁定销插入孔;67、锁定销插入孔;68、手动驱动机构;70、手动操作件侧卡合部;72、锁定移位件侧卡合部;74、圆孔;76、密封件;78、密封件压紧件;80a、80b、端子;82、密封件;84、马达收纳空间;86、齿轮收纳空间;88、圆形齿轮收纳空间;90、滑动件收纳空间;90a、滑动件收纳空间的前端面(锁定方向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0b、滑动件收纳空间的后端面(解锁方向的锁定移位件止挡件);92a、92b、轴承;94、马达收纳空间;95a、95b、轴承;96、圆形齿轮收纳空间;98、轨道;100、环状壁;101、环状槽;102、手动操作件止挡件形成凸部;102a、锁定方向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2b、解锁方向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104、构成环状槽的外周侧的壁面;105、手动操作件侧凹部;105a、锁定方向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5b、解锁方向的手动操作件止挡件抵接面;106、锁定主动面形成突部;106a、锁定主动面;108、解锁主动面形成突部;108a、解锁主动面;111、锁定被动面形成突部;111a、锁定被动面;113、解锁被动面形成突部;113a、解锁被动面;115、内螺纹;117、爪;118、爪之间的空间;119、轨道;d1、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2、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d3、由标准确定的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锁定销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d4、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与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g1、锁定主动面与解锁主动面之间的距离;g2、锁定被动面与解锁被动面之间的距离;g3、基于电动操作的锁定销的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的移位距离;D、锁定销36的直径;L1、在与车辆插座、锁定销以及进给丝杠各自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中这些各自的中心轴线排列的直线。

Claims (6)

1.一种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其设置于供充电连接器插脱自由地连接的车辆插座,锁定所述充电连接器与所述车辆插座连接起来的状态,其中,
在该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中具有如下这样的结构:
所述充电连接器和所述车辆插座具有阻止或容许与所述车辆插座连接起来的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拔出的锁扣装置,
所述锁扣装置具有设置到所述充电连接器的锁扣以及锁扣解除操作部、和设置到所述车辆插座的外周面的锁扣卡合部,
对于所述锁扣装置,通过在所述充电连接器与所述车辆插座连接起来的状态下,使所述锁扣从所述车辆插座的外周侧与所述锁扣卡合部卡合,从而阻止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拔出,通过从该状态起操作所述锁扣解除操作部而所述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从而所述卡合被解除而容许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拔出,
所述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具有锁定销和锁定销驱动机构,
对于所述锁定销驱动机构,通过以电动的方式使所述锁定销在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上突出,从而将所述锁定销配置于与所述锁扣的背面接近的预定的锁定位置而阻止所述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通过从该状态起以电动的方式使所述锁定销在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上缩回,从而将所述锁定销配置于从所述锁扣的所述背面退避开的预定的解锁位置而容许所述锁扣向外周方向退避,
所述锁定销驱动机构具有:马达;前级齿轮,其由所述马达驱动;圆形齿轮,其与所述前级齿轮啮合;进给丝杠,其以与所述圆形齿轮同轴的方式固定到所述圆形齿轮;以及滑动件,其与所述进给丝杠螺纹结合,
所述锁定销搭载于所述滑动件,
所述进给丝杠和所述锁定销相对于所述车辆插座的位置关系设定成:
所述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分别与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插脱方向平行,并且,
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进给丝杠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比所述车辆插座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线间距离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其中,
将所述锁定销以朝向与从所述滑动件朝向所述圆形齿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式搭载于所述滑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其中,
在所述锁定销的中心轴线在所述圆形齿轮的面内通过这样的位置配置所述锁定销。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其中,
在与所述车辆插座、所述锁定销以及所述进给丝杠各自的中心轴线正交的1个平面中,这3个中心轴线的位置排列在1根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其中,
所述前级齿轮是与所述马达直接连结起来的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其中,
所述前级齿轮和所述圆形齿轮均是正齿轮。
CN201880066458.3A 2017-10-10 2018-10-02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Active CN111213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7233 2017-10-10
JP2017-197233 2017-10-10
PCT/JP2018/036804 WO2019073854A1 (ja) 2017-10-10 2018-10-02 車両インレット用ポートロ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3289A true CN111213289A (zh) 2020-05-29
CN111213289B CN111213289B (zh) 2021-04-27

Family

ID=66100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6458.3A Active CN111213289B (zh) 2017-10-10 2018-10-02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3606B2 (zh)
JP (1) JP7083354B2 (zh)
CN (1) CN111213289B (zh)
DE (1) DE112018004505T5 (zh)
WO (1) WO201907385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5050A (zh) * 2022-04-14 2022-05-10 天津航天和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弹连接器的对接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22419A1 (de) * 2019-08-21 2021-02-25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Lad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7451302B2 (ja) * 2020-05-27 2024-03-18 株式会社Subaru 充電コネクタ接続判定方法及び充電コネクタ接続判定装置
CN112477656A (zh) * 2020-12-18 2021-03-12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直流充电枪及充电桩
TWI767630B (zh) * 2021-03-24 2022-06-11 宏正自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JP7288204B2 (ja) * 2021-08-17 2023-06-07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直線駆動装置及びロック装置
KR102589749B1 (ko) * 2021-08-25 2023-10-17 주식회사 인팩 전기 자동차의 충전 플러그용 액츄에이터
US11535110B1 (en) * 2021-12-28 2022-12-27 Beta Air,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locking electric aircraft connector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81952A (ja) * 2009-10-05 2011-04-21 Toyota Motor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機構
JP2012209098A (ja) * 2011-03-29 2012-10-25 Tokai Rika Co Ltd 給電プラグロック装置
CN10313280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高电压安全锁感测单传感器线性致动器
JP2014120230A (ja) * 2012-12-13 2014-06-30 Tokai Rika Co Ltd ロック装置
CN104169122A (zh) * 2012-03-14 2014-11-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充电端口控制装置
JP2016085786A (ja) * 2014-10-22 2016-05-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ロック装置
CN105958273A (zh) * 2016-06-23 2016-09-21 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电子锁止装置
CN106961052A (zh) * 2017-04-28 2017-07-18 安费诺汽车连接系统(常州)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插座
CN107196136A (zh) * 2017-06-02 2017-09-22 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基于偏心轮机构的电动汽车充电枪电子锁合装置
CN108028572A (zh) * 2015-07-03 2018-05-11 株式会社乐博特思 致动器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6173B2 (ja) 1976-08-17 1984-06-25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バンク用過電流継電器
CN102709754B (zh) 2012-06-11 2014-05-14 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头插座的锁合装置
JP6178071B2 (ja) 2012-12-13 2017-08-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JP5953221B2 (ja) 2012-12-19 2016-07-2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81952A (ja) * 2009-10-05 2011-04-21 Toyota Motor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機構
JP2012209098A (ja) * 2011-03-29 2012-10-25 Tokai Rika Co Ltd 給電プラグロック装置
CN10313280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高电压安全锁感测单传感器线性致动器
CN104169122A (zh) * 2012-03-14 2014-11-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充电端口控制装置
JP2014120230A (ja) * 2012-12-13 2014-06-30 Tokai Rika Co Ltd ロック装置
JP2016085786A (ja) * 2014-10-22 2016-05-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ロック装置
CN108028572A (zh) * 2015-07-03 2018-05-11 株式会社乐博特思 致动器模块
CN105958273A (zh) * 2016-06-23 2016-09-21 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电子锁止装置
CN106961052A (zh) * 2017-04-28 2017-07-18 安费诺汽车连接系统(常州)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插座
CN107196136A (zh) * 2017-06-02 2017-09-22 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基于偏心轮机构的电动汽车充电枪电子锁合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5050A (zh) * 2022-04-14 2022-05-10 天津航天和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弹连接器的对接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83354B2 (ja) 2022-06-10
US20200398684A1 (en) 2020-12-24
WO2019073854A1 (ja) 2019-04-18
DE112018004505T5 (de) 2020-06-10
US11383606B2 (en) 2022-07-12
JPWO2019073854A1 (ja) 2020-11-05
CN111213289B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3289B (zh)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CN111213291B (zh)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CN111213290B (zh) 车辆插座用的端口锁定致动器装置
EP2903099B1 (en) Power supply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unlocking power supply connector
US9365125B2 (en) Plug connector
US11566691B2 (en) Electromotive drive for motor vehicle applications
WO2011086802A1 (ja)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CN110235316A (zh) 充电连接器用锁定装置、车辆
CN108063335A (zh) 具有一体式杆锁定系统的连接器组装件
EP1024559A2 (en) Handle operated power connector
EP3257693B1 (en) Door latch device
CN111376752A (zh) 车辆
EP3244492B1 (en) Connection set
CN207925798U (zh) 一种充电接口装置
EP3960970A1 (en) Locking device
CN219220045U (zh) 防盗锁保险机构及防盗锁
KR200494858Y1 (ko) 전기차 충전용 커플러
JP2019023401A (ja) ロック装置
CN116149431A (zh) 连接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4421231A (zh) 一种充电连接装置
JPH1178714A (ja)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話機ホルダ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