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2481B -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2481B
CN111212481B CN201911227079.0A CN201911227079A CN111212481B CN 111212481 B CN111212481 B CN 111212481B CN 201911227079 A CN201911227079 A CN 201911227079A CN 111212481 B CN111212481 B CN 1112124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heme
layers
antenna ports
indication information
dc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270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2481A (zh
Inventor
苏立焱
杨育波
李超君
布莱恩·克拉松
成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12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2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2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2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898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 H04L25/03929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with layer mapping, e.g. codeword-to layer desig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6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the signals being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frequencies
    • H04L5/10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the signals being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frequencies with dynamo-electric generation of carriers; with mechanical filters or de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a scrambling c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涉及通信领域,能够解决系统DCI配置灵活性低和可靠性低的问题。其方法为: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用于短传输时间间隔sTTI系统中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发送。

Description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可以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成倍地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发射机和接收机上同时使用多天线用来建立多个并行的传输信道,可以提升带宽利用率而不会降低相关功率有效性。其中,每个天线端口可以传输一个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可以根据RS得到相应的天线端口的信道估计,用于该天线端口上传输的数据解调。每个天线端口对应一组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用来发射RS。发射机在将一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等操作后得到一个码字,对该码字进行加扰、调制、层映射、变换预编码以及预编码之后,映射到物理资源,在一个或多个子帧上进行数据传输。其中,预编码是使用预编码矩阵将传输层映射到天线端口的过程。
为了支持多传输层的下行传输,LTE中引入了传输模式(Transmission Mode,TM)9,支持最多8个传输层(layer),最多8个天线端口(port)下行传输。由于传输层数是可以动态变化的,传输的UE特定的参考信号的数目也会随之变化,因此UE特定的参考信号的结构会动态地发生变化。基站(Evolved NodeB,eNB)需要在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将传输层数通知给UE,以便UE获知当前子帧使用的UE特定的参考信号的结构,以及PDSCU如何映射到UE。具体而言,基站可以通过DCI格式2C传输多层传输所需的动态信息,包括天线端口、扰码标识(Scrambling Identity,SCID)和传输层数指示信息。其中,在收发端都存储有若干张预定义的表格,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指示UE应该查找哪张表格,再通过DCI中承载的1ˉ4比特指示表格中的一组具体参数。可见,多传输层下行传输的性能依赖天线端口、扰码ID和传输层数指示信息的表格。目前,LTE系统为各种场景共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3比特天线端口、扰码ID和传输层数指示信息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011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021
表2 4比特天线端口、扰码ID和传输层数指示信息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022
表3 1比特天线端口、扰码ID和传输层数指示信息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023
上述LTE的TM9中支持最多8个天线端口,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系统都支持如此多的天线端口,例如LTE支持的短传输时间间隔(shor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TTI)系统。此时,表1和表2中存在大量的value是不能被sTTI系统支持的,也就是说,对于非8天线端口的系统来说,表1和表2中存在冗余场景,从而导致天线端口、扰码ID和传输层数指示信息的比特数过多,DCI中也会承载不必要的信息,降低了DCI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能够解决系统DCI配置灵活性低和可靠性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接收DCI的可以是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UE。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存储有指示信息与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关系表,当终端设备接收到指示信息时,可以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时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每个天线端口传输一个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参考信号得到该天线端口的信道估计,用于该天线端口上传输的数据解调。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存储的表可以为本申请新配置的表,新配置的表中包括新增的方案,相对于现有的表来说,本申请新配置的表更为灵活,可以提升DCI的传输可靠性,以及系统的传输效率。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发送DCI。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发射器,用于发送DCI。
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指示信息指示方案m或方案n,方案m和方案n中层数均为2,方案m中的天线端口与方案n中的天线端口不同。现有的表1、表2和表3中,只有一个码字使能时,如果层数为2,对应的天线端口为一种可能,而本申请配置的方案中,层数为2时,不同的方案中的天线端口不同,由于终端设备在使用每种天线端口资源时的传输效率不完全相同,因此基站可以更为灵活地为UE指示天线端口资源,这样,基站可以选择传输效率最高的天线端口资源为UE进行服务,进而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下七个方案,其中: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第三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第四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y和w;第六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第七方案中,层数为4,天线端口为x、y、z和w;其中,方案m包括第四方案中的层数以及天线端口,方案n包括第五方案中的层数以及天线端口。这七个方案组成的新配置的表,相对于现有的表来说,删除了sTTI系统中不会支持的指示信息与其对应的方案,且增加了第四方案和第五方案,对于基站来说,基站对天线端口的可选项增多,基站可以选择传输效率最高的天线端口资源为UE进行服务,进而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指示信息占用的比特数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3,且指示信息指示层数为第一层数或第二层数,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不等。该设计相对于现有的表1和表2来说,新配置表中指示信息占用的比特数减少,DCI的信令开销降低,不同的方案可以对应不同的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多包括以下四个方案,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案,其中: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第二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第三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第四方案中,层数为4,天线端口为x、y、z和w;其中,在第一层数与第二层数不等的情况下,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为四个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的层数。该设计相对于现有的表1和表2来说,四种方案共四种层数和天线端口的组合,四种方案时新配置的表最多需要2比特的指示信息,在降低DCI的信令开销的同时,PDCCH中用于承载DCI的比特数降低,PDCCH中就有更多的比特为编码后的冗余比特,冗余比特数越多,DCI的传输可靠性越高。该设计相对于现有的表3来说,表3中的方案仅对应的层数为2,该设计中的层数包括1-4,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指示信息更为灵活地为UE指示传输数据时的层数。由于UE在使用不同层数传输数据时的传输效率不完全相同,因此,基站可以选择传输效率最高的传输数据的层数对UE进行服务,以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终端设备仅有一个码字处于使能状态时,指示信息指示方案p或方案q,方案p和方案q中层数均为1,方案p中的扰码标识与方案q中的扰码标识不同;或,指示信息指示方案r或方案s,方案r和方案s中的层数均为2,方案r中的扰码标识与方案s中的扰码标识不同。该设计可以为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多用户调度的情况配置表,在该表中,可为多用户指示不同的扰码的前提下,更灵活地为终端设备指示传输数据的层数,使得终端设备可支持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下八个方案,其中: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扰码标识为0;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扰码标识为1;第三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扰码标识0;第四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扰码标识为1;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扰码标识为0;第六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扰码标识为1;第七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第八方案中,层数为4,天线端口为x、y、z和w;其中,方案p包括第一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方案q包括第二方案或第四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或,方案p包括第二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方案q包括第一方案或第三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方案r包括第五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方案s包括第六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在该设计中,网络设备在进行多用户调度时,在为不同的终端设备指示不同的扰码标识的前提下,为不同的终端设备指示的传输数据的层数可以不同。由于终端设备在不同层数传输数据时的传输效率不完全相同,基站可以更为灵活的指示传输数据的层数,那么基站就可以选择传输效率最高的传输数据的层数为终端设备进行服务,以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频域资源;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接收DCI的可以是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UE。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存储有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频域资源的对应关系,当终端设备接收到指示信息时,可以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时使用的频域资源,终端设备可以在指示信息对应的频域资源上接收下行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存储的对应关系可以为本申请新配置的计算公式,相对于现有的表来说,本申请新配置的计算公式更为灵活,可以提升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发送DCI。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处理器,用于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发射器,用于发送DCI。
在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资源指示值RIV对应的指示信息为6比特信息,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包括64种方案,资源指示值RIV的取值范围为0~63,其中,当RIV取值为11m+n时(其中m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5;n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10,且当m等于5时,n不等于9和10),指示信息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为m+1个短资源块组SRBG,其中每个SRBG包含4或5个虚拟资源块VRB或物理资源块PRB,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索引为2*n。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资源指示值RIV的计算公式如下:
RIV=11*(L-1)+RBstart/2
其中RBstart为基站为UE分配的频率资源的起始VRB或PRB的索引2*n,L为分配的连续SRBG个数,L=m+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资源指示值RIV对应的指示信息为6比特信息,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包括64种方案,资源指示值RIV的取值范围为0~63。其中,当RIV取值为6m+n时(其中m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0;n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5,且当m等于10时,n不等于4和5),指示信息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为n+1个短资源块组SRBG,其中每个SRBG包含4或5个虚拟资源块VRB或物理资源块PRB,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索引为2*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资源指示值RIV的计算公式如下:
RIV=3*RBstart+L-1
其中RBstart为基站为UE分配的频率资源的起始VRB或PRB的索引2*m,L为分配的连续SRBG个数,L=n+1。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网络设备和/或终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五方面以及第六方面中的至少一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五方面以及第六方面中的至少一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该方法可以为:接收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接收DCI的可以是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UE。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存储有指示信息与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关系表,当终端设备接收到指示信息时,可以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时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每个天线端口传输一个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参考信号得到该天线端口的信道估计,用于该天线端口上传输的数据解调。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存储的表可以为本申请新配置的表,新配置的表中包括新增的方案,相对于现有的表来说,本申请新配置的表更为灵活,可以提升DCI的传输可靠性,以及系统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长度为2或3符号的sTTI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码字到传输层到天线端口的映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端口间等效信道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M9中至多8个UE特定的参考信道到RE的映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向UE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长度为2符号的sTTI系统中一种可能的DMRS的资源配置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向UE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向UE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示例地给出了部分与本申请相关概念的说明以供参考。如下所示:
时频资源:在LTE中,时频资源被划分成时间维度上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OFDM)或单载波频分复用多址(Single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SC-FDMA)符号,和频率域维度上的子载波。最小的资源粒度称为一个资源单位(Resource Element,RE),表示时间域上的一个时域符号和频率域上的一个子载波组成的时频格点。LTE系统中典型的时频资源基于结构是15KHz的子载波间隔、大约70us的时域符号时长以及4到6us左右的循环前缀时长,每1ms包含14个符号。
调度的时间单位:LTE系统中业务的传输是基于基站调度的,上层的数据包在物理层进行调度时被划分成以传输块为单位的小数据包,调度的时间单位一般是一个子帧,时长为1ms(由于传输时间间隔TTI与子帧的物理意义基本一致,也可以将TTI和子帧混用)。一个子帧可以包括两个时隙,一个时隙可以包括7个时域符号。LTE演进系统中还可以存在更短的调度的时间单位,比如以一个时隙甚至2或3个时域符号为单位的调度方式,一般称短于1ms的调度的时间单位为sTTI。
调度流程:一般地,基站在控制信道(比如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DCCH)或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shortened PDCCH,sPDCCH))上发送控制信息(比如DCI),该控制信息指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中传输TB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进程号和调度信息,该调度信息包括被调度TB的资源分配信息(即所使用的时频资源)、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and Coding Scheme,MCS)索引等控制信息。
空分复用:LTE系统可通过MIMO技术成倍地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在MIMO系统中,发射机和接收机同时使用多天线用来建立多个并行的传输信道,即继时频域资源外,又通过多天线引入空域资源,可以提供很高的宽带利用率而不会降低相关功率有效性。换句话说,可以在有限的宽带上提供很高的数据速率而不会大比例降低覆盖,这通常被称为空分复用。空分复用主要用于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数据被分为多个流,多个流同时发送。
TB:从媒体介入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发往物理层的数据是以TB的形式组织的。一个TB对应一个数据块,该数据块会在一个TTI内发送,同时也是HARQ重传的单位。如果UE不支持空分复用,则一个TTI至多会发送一个TB;如果UE支持空分复用,则一个TTI至多会发送2个TB。
码字(CodeWord,CW):一个码字是对在一个TTI上发送的一个TB进行CRC插入、码块分割并为每个码块插入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信道编码、速率匹配之后,得到的数据码流。每个码字与一个TB相对应,因此一个UE在一个TTI至多发送2个码字。码字可以看作是带出错保护的TB。
传输层:对1个或2个码字CW进行加扰和调制之后得到的调制符号进行层映射后,会映射到至多4个传输层。每层对应一条有效的数据流。传输层的个数,即层数被称为“传输阶”或“传输秩”。传输秩是可以动态变化的。可以将码字到层的映射可以看作是将一个码字等分成N份,每份放入独立的1层的过程。这里的N等于一个码字需要映射到的层数。
预编码:预编码是使用预编码矩阵将传输层映射到天线端口(antenna port)的过程。预编码矩阵是R×P的矩阵,其中R为传输秩,P为天线端口数。图2为码字到传输层到天线端口的映射示意图。
天线端口:为逻辑上的概念,即一个天线端口可以是一个物理发射天线,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发射天线的合并(若是这种情况,一个天线端口到多个物理天线之间又存在一级“预编码”)。但UE不会区分这两种情况,即UE的接收机不会去分解来自同一个天线端口的信号。这是由于从UE的角度来看,只需将发射端的天线端口到物理天线的映射、发射端到接收端的物理天线间的空口信道、接收端的物理天线到天线端口的映射,这三者看成一个等效信道即可,如图3所示。其中,收发双方的天线端口是统一的。即基站和UE都有相同的天线端口的标识。例如基站在port7发送一层数据,就意味着UE在port7接收这一层数据。
TB、码字、传输层和天线端口之间的关系可以为:TB数=码字数≤传输层数≤天线端口数。
下面再介绍一下参考信号RS。
图4表示了LTE版本10中支持至多8层传输(在LTE的TM 9中,对应8个天线端口:port 7-14)的UE特定的参考信号的结构。可以看出,每个RB对(包括12子载波×14时域符号)中包含了24个RE。根据频域位置的不同,8个参考信号可以分成2组,每组包含4个参考信号,如图4所示,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0/1/4/6(对应天线端口7/8/11/13)为一组,DMRS 2/3/5/7(对应天线端口9/10/12/14)为另一组。同一组内的参考信号占用相同的RE资源,彼此之间是通过不同的正交覆盖码(Orthogonal CoverCode,OCC)来区分的。OCC应用于同一子帧上的频域位置相同(使用相同的子载波)但时域位置不同(不同的OFDM符号)的4个RE上。不同组的参考信号占用不同的RE资源,因此与另一组参考信号互不干扰。
对于使用TM 9的多个UE,如果使用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ingle User-MIMO,SU-MIMO),则不同UE对应的DMRS是通过不同的频域资源(不同UE分配了不同的RB)进行区分的,而同一UE的不同天线端口间的多个DMRS是通过不同的频域资源(不同组的天线端口使用不同的子载波)和不同的OCC(同组的天线端口使用不同的OCC)进行区分的;如果使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 User-MIMO,MU-MIMO)(此时只能使用天线端口7和8),则2个UE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不同的UE对应的DMRS是通过不同的OCC和扰码nSCID组合进行区分的。TM9可以支持至多8层的SU-MIMO传输和至多4层的MU-MIMO。
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网络架构可以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Base Station,BS)设备,也可称为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在2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基地无线收发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和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3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节点B(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在4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在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在5G通信系统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eNB、新无线节点B(New Radio NodeB,gNB),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Unit)和新无线控制器等。
终端设备,可以是可移动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是不可移动的终端设备,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该设备主要用于接收或者发送业务数据。用户设备可分布于网络中,在不同的网络中用户设备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终端,移动台,用户单元,站台,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无线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设备,手持设备,膝上型电脑,无绳电话,无线本地环路台等。该用户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部分)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音和/或数据。
在一个示例中,基站可以通过如图6所示的结构实现。图6示出了一种基站的通用硬件架构。图6所示的基站可以包括室内基带处理单元(building baseband unit,BBU)和远端射频模块(remote radio unit,RRU),RRU和天馈系统(即天线)连接,BBU和RRU可以根据需要拆开使用。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基站200还可以采用其他通用硬件架构,而并非仅仅局限于图6所示的通用硬件架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RRU可以通过天馈系统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等。
在一个示例中,终端设备700可以通过如图7所示的结构实现。以终端设备700为手机为例,图7示出了手机的通用硬件架构进行说明。图7所示的手机可以包括:射频(radioFrequency,RF)电路710、存储器720、其他输入设备730、显示屏740、传感器750、音频电路760、I/O子系统770、处理器780、以及电源7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所示的手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者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显示屏740属于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显示屏74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741和触摸面板742。且手机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者更少的部件。尽管未示出,手机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功能模块或器件,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处理器780分别与RF电路710、存储器720、音频电路760、I/O子系统770、以及电源790均连接。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子系统770分别与其他输入设备730、显示屏740、传感器750均连接。其中,RF电路7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780处理。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RF电路710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等。存储器7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7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7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其他输入设备7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手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显示屏7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手机的各种菜单,还可以接受用户输入。传感器750可以为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或者其他传感器。音频电路760可提供用户与手机之间的音频接口。I/O子系统770用来控制输入输出的外部设备,外部设备可以包括其他设备输入控制器、传感器控制器、显示控制器。处理器780是手机7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7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720内的数据,执行手机7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电源790(比如电池)用于给上述各个部件供电,优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7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等功能。
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为:在LTE演进系统中,为了降低收发时延,网络设备可能为终端设备配置sTTI传输,此时对于现有LTE表格,某些配置无法被应用在sTTI系统中,如果将现有表格应用在sTTI系统中,DCI中将承载不需要的信息,DCI占用的比特数也过多,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sTTI系统支持多传输层的下行传输设计了新的传输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ID的指示信息的表格,可以降低DCI中的比特负载。或是在现有的表格中,用其他可能的配置方式代替不可能的配置方式,以增加系统的配置参数的灵活性,提升系统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短TTI的数据传输,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为4.5G和5G通信系统。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以网络设备为基站,终端设备为UE为例说明。
基站向UE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可以如图8所示,包括:
801、基站生成DCI,DCI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下行传输数据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
在基站和UE中,可以预先配置有多张表,如上述表1、表2和表3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下面实施例中提及到的表4、表5、表6和表7中的至少一个。其中表4、表5、表6和表7为本申请新配置的表,新配置的表中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两个或三个组成的方案中,包括本申请新增的方案,即DCI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方案可以为本申请新增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在步骤704之后会对新配置的表分别进行说明。
802、基站发送DCI。
803、UE接收DCI。
804、UE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
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指示UE应该查找的表。当UE接收到DCI时,UE可以根据DCI中的指示信息确定该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的动态信息,包括使用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中的至少一个,以便根据该动态信息对基站下行传输的参考信息号进行信道估计,进而对该天线端口上下行传输的数据进行解调。
在时间长度为2符号的sTTI系统中,一种可能的DMRS配置可以如图9所示。图9表示1个RB包括的时频格点,该RB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域符号,频域上占用12个子载波。图9中阴影部分示出了基站在该1个RB上为UE1和UE2分配的承载DMRS的RE的资源映射。UE1和UE2在一个码字下均使用2层支持空分复用,采用不同的port对UE1和UE2进行区分。此时,sTTI系统中,时域符号从传统的LTE系统中的14个变成了2个,那么在sTTI系统中,时域上无法支持4个RE长度的OCC,进而导致sTTI系统同时支持的天线端口最大为4个,此时,现有的表1和表2中涉及天线端口11-14的配置就会全部失效,基站就不可为UE调度涉及天线端口11-14的配置,那么表1和表2中涉及天线端口11-14的方案就不需配置。
另外,由于sTTI系统相比传统的LTE系统,出于降低DMRS开销的考虑,一个RB中,DMRS的频域密度低于常规的TTI中RMRS的频域密度,频域DMRS的个数从3个减至2个,导致DMRS干扰消除的能力下降,即在基站同时调度多个用户时,DMRS越少,UE通过DMRS估计出的信道越不准确,信道估计的性能就越差,进一步地,若此时基站同时发送两个承载在相同时、频以及天线端口通过扰码区分的准正交DMRS,则这两个DMRS之间的相互干扰相比于常规TTI会更严重,导致下行数据传输的性能越差。因此,在sTTI系统中,基站应该尽量不采用非正交多用户复用的方式对UE进行调度,基站就不需要使用扰码区分和复用不同的UE。那么,对于现有的表1和表2,在不采用非正交多用户复用的方式对UE进行调度时,表1和表2中涉及nSCID的方案不需要配置。
因此,对于sTTI系统,通过上述说明,可以将表1和表2在考虑上述说明后进行删减,若将表1、表2和表3中每个Value称为指示信息,Value对应的Message中的信息称为一个方案,则可将表1和表2中涉及天线端口11-14的方案删除,并将表1和表2的方案中的nSCID=0以及nSCID=1的参数配置删除,表2中涉及OCC为4的方案删除,得到表1和表2删减后新的表。
以对表1进行删减为例,对于sTTI系统,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那么表1在删减后可以如表4所示。
表4 3比特天线端口和传输层数的指示信息
指示信息(Value) 方案(Message)
0 1layer,port x
1 1layer,port y
2 2layers,ports x,y
3 3layers,ports x,y,z
4 4layers,ports x,y,z,w
5 Reserved
表4中x、y、z和w表示天线端口的标识,这里之所以采用x、y、z和w表示对表1中的方案删减后的方案中的天线端口,是由于天线端口的标识即ports标识与发送参考信号的位置严格一一对应,即现有LTE系统中的ports标识7-10隐含着该ports标识对应的DMRS必须在一个子帧的每一个时隙中发送,且位于时隙的最后两个符号上。而sTTI系统中的DMRS位于sTTI内,也就是说,当sTTI不处于一个时隙的最后两个符号时,其对应的DMRS也必然不在一个时隙的最后两个符号发送。所以,sTTI中DMRS对应的ports表示不能再称为ports标识7-10。
表1中的方案为Reserved时可称为冗余信息,虽然表5中只示出了指示信息为5时,其方案为Reserved的一种情况,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将表1中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方案中删除与扰码ID相关的方案,这样被删除的方案就会为Reserved,增加了多个冗余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冗余信息的占比就会相应增加。可以理解的是,如果UE检测基站发送的DCI中的指示信息时发生错误,是由于UE将基站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误检为第二指示信息(非冗余信息),那么UE将无法正确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下行数据;如果UE检测基站发送的DCI中的指示信息时发生错误,是由于UE将基站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误检为冗余信息,那么UE会识别出发生了误检,会对第一指示信息再次进行解调,因此,指示信息中冗余信息的占比越高,UE越可能正确检测该指示信息,这样就会使得下行控制信息DCI的传输可靠性越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在对表1进行删减得到上述表4后,还可以在表4中新增可能出现的其它方案。由于上述表4中层数为2layers时,天线端口为ports x,y,那么还可以增加层数为2layers时,天线端口为其它的两个端口的情况,那么可以采用指示信息指示新的层数以及对应的天线端口。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指示信息指示方案m或方案n,方案m和方案n中的层数可以均为2,方案m中的天线端口与方案n中的天线端口不同。
例如下表5中Value为3和4时对应的方案为新增的方案。
表5 3比特天线端口和传输层数的指示信息
Value Message
0 1layer,port x
1 1layer,port y
2 2layers,ports x,y
3 2layers,ports x,z
4 2layers,ports y,w
5 3layers,ports x,y,z
6 4layers,ports x,y,z,w
7 Reserved
需要说明的是,表5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七个方案以及一个保留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5,其中: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
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y和w;
第六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七方案中,层数为4,天线端口为x、y、z和w。
应用表5,上述方案m可以对应包括第四方案中的层数以及天线端口,方案n可以包括第五方案中的层数以及天线端口。
也就是说,步骤701中基站生成的DCI中的指示信息即Value为3时,指示UE下行传输数据使用的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那么步骤704中,UE就可根据表5以及DCI中的指示信息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时的层数和天线端口。DCI中的指示信息为4时同理。
这样一来,基站和UE在存储有新增方案的表5时,通过DCI中指示信息的指示,基站就可以更为灵活地为UE指示天线端口资源,例如表5中层数为2时,天线端口可以有3种情况可选。由于UE在使用每种天线端口资源时的传输效率不完全相同,因此基站可以更为灵活地为UE指示天线端口资源,这样,基站可以选择传输效率最高的天线端口资源为UE进行服务,进而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本申请还可以对表4再进一步进行删减且不增加新的方案,使得DCI中的指示信息占用的比特数减少,降低DCI的信令开销。
在一个示例中,DCI的指示信息占用的比特数可以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3,且指示信息指示层数为第一层数或第二层数,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不同。也就是说,基站和UE中存储的表中,不同的方案可以对应不同的层数,相应地,不同的层数对应不同的天线端口。
例如将表4中方案为“1layer,port 8”删除,那么表4就可以更新为如表6所示。
表6 2比特指示信息
Value Message
0 1layer,port x
1 2layers,ports x,y
2 3layers,ports x,y,z
3 4layers,ports x,y,z,w
需要说明的是,DCI中的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可以至多包括表6中的四个方案,至少包括表6中的两个方案,对照表6,其中: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4,天线端口为x、y、z和w。
应用表6,在第一层数与第二层数不等的情况下,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可以为该四个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的层数。例如第一层数为1,第二层数可以为2或3或4。
另外,本申请配置的表6相对于现有的表1和表2来说,DCI中的指示信息只占用了2比特,降低了DCI的信令开销。PDCCH中用于承载DCI的比特数降低,PDCCH中就有更多的比特为编码后的冗余比特,冗余比特数越多,DCI的传输可靠性越高。
本申请配置的表6相对于现有的表3来说,表3中的方案仅对应的层数为2,本申请配置的表6中的层数包括1-4,对于基站来说,基站可以通过指示信息更为灵活地为UE指示传输数据时的层数。由于UE在使用不同层数传输数据时的传输效率不完全相同,因此,基站可以选择传输效率最高的传输数据的层数对UE进行服务,以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本申请还可以为基站和UE的多用户调度的情况配置表,在该表中,可为多用户指示不同的扰码的前提下,更灵活地为UE指示传输数据的层数,使得UE可支持MU-MIMO的场景。
在一个示例中,当UE仅有一个码字处于使能状态时,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方案p或方案q,方案p和方案q中层数均为1,方案p中的扰码标识与方案q中的扰码标识不同;或,指示信息指示方案r或方案s,方案r和方案s中的层数均为2,方案r中的扰码标识与方案s中的扰码标识不同。
例如表7是为多用户调度配置的表。
表7 3比特指示信息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21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31
需要说明的是,表7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八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7,其中: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扰码标识为0;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扰码标识为1;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扰码标识0;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扰码标识为1;
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扰码标识为0;
第六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扰码标识为1;
第七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八方案中,层数为4,天线端口为x、y、z和w。
应用表7,上述方案p可以包括第一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方案q可以包括第二方案或第四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
或,上述方案p可以包括第二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方案q可以包括第一方案或第三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
上述方案r可以包括第五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方案s可以包括第六方案中的层数、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标识。
举例来说,以方案p和方案s为例,基站在进行多用户调度时,基站为UE1发送指示信息Value为0,指示UE1下行传输数据时的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扰码标识为0,基站为UE2发送指示信息Value为5,指示UE下行传输数据时的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扰码标识为1,这样基站在进行多用户调度时,在为UE1和UE指示不同的扰码标识的前提下,为UE1和UE2指示的传输数据的层数不同。由于UE在不同层数传输数据时的传输效率不完全相同,基站可以更为灵活的指示传输数据的层数,那么基站就可以选择传输效率最高的传输数据的层数为UE进行服务,以提升系统的传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表4、表5、表6以及表7中的天线端口x和天线端口y对应的RS承载在相同的一组RE上,两个端口通过不同的正交叠加码区分;天线端口z和天线端口w对应的RS承载在相同的一组RE上,两个端口通过不同的正交叠加码区分。
这样区分天线端口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当基站期望在某一时频资源上只调度一个用户且使用2层传输时,可以为其分配天线端口x和y(例如表3中的Value 2),这样承载天线端口z和w的RS的RE可以释放出来用于传输该用户的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当基站期望在某一时频资源上调度两个用户,每个用户使用2层传输,且两个用户靠不同天线端口区分时,基站为一个用户分配天线端口x和z,另一个用户分配天线端口y和w(例如表3中的Value 3和4),这样不需要额外信令通知,每个用户就都知道承载天线端口x、y、z和w的RS的所有RE均被RS占用,即需要接收的下行数据不会在这些RE上发送。这种方案降低了物理信令,或者说下行控制信息的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表4、表5、表6以及表7中的x的值可以为107,y的值可以为108,z的值可以为109,w的值可以为110。
通过以上说明,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存储有本申请新配置的表,新配置的表中包括新增的方案,相对于现有的表来说,对于sTTI系统,本申请新配置的表更为灵活,可以提升DCI的传输可靠性,以及系统的传输效率。
此外,基站还可以通过DCI向某个UE指示下行传输使用的频率资源。基站指示频率资源的方式共有三种,称为类型0,类型1和类型2,其中类型2中,基站可以为用户指示连续的多个虚拟资源块(Virtual Resource Block,VRB)或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Block,PRB)。在该类型的资源分配中,基站为UE分配的资源由一个资源指示值(ResourceIndication Value,RIV)来表示。通过RIV,UE可以推导出基站为其分配的频率资源的起始RB(记为RBstart)以及连续分配的VRB或PRB的长度(记为M)。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M小于或等于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41
则RIV=N(M-1)+RBstart;否则RIV=N(N-M+1)+N-1-RBstart,其中N是系统下行传输所能使用的最大PRB或VRB数。
在sTTI系统中,每一个sTTI由于时域资源变短,所以为了保证可承载的数据量不与sTTI的时域长度等比缩小,基站为用户分配的频域资源增加。这导致资源指示类型2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具体来说,类型2指示的不再是连续的多个VRB或PRB,而是连续的多个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 Group,RBG)。这一改动使得原有的RIV计算公式需要重新设计。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可以应用于sTTI系统,以网络设备为基站,终端设备为UE为例,如图10所示,该方法包括:
101、基站生成DCI,DCI中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都存在有指示信息与基站使用的频域资源的计算方式。当基站确定将要对UE进行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频域资源时,基站生成DCI,DCI中携带指示信息,指示信息即为RIV的比特信息,UE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该RIV与频域资源之间的关系,即计算公式为本申请新配置的公式,即基站将会根据新的计算方式获取RIV,UE也会根据新的计算方式推导出频域资源。在步骤104之后将会对该计算方式进行说明。
102、基站发送DCI。
103、UE接收DCI。
104、UE根据DCI中的指示信息,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
UE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后,UE就可以在该频域资源上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
为了适应sTTI系统,对于指示信息与频域资源的关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RIV对应的指示信息可以为6比特信息,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包括64种方案,RIV的取值范围即为0~63,每个RIV对应的方案包括基站为UE分配的频率资源的起始VRB或PRB的索引以及连续的SRBG个数。假设基站为UE分配的频域资源包括m+1个短资源块组(Short ResourceBlock Group,SRBG),其中每个SRBG包含4或5个VRB或PRB,频域资源的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的索引为2n,则基站可以通过计算公式:11m+n(其中m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5;n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10,且当m等于5时,n不等于9和10)得到RIV的值,该RIV的值对应的指示信息指示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为m+1个SRBG,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的索引为2*n。
通过上述说明,在一个示例中,RIV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RIV=11*(L-1)+RBstart/2
其中RBstart为基站为UE分配的频率资源的起始VRB或PRB的索引2*n,L为分配的连续SRBG个数,L=m+1。
当UE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时,UE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表示的RIV的值推导出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L,以及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的索引RBstart。UE可以通过RIV/11的值m和余数n得到L的值以及2*n的值,即得到分配的连续SRBG个数以及起始VRB或PRB的索引。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指示信息可以为6比特信息,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包括64种方案,RIV的取值范围即为0~63,每个RIV对应的方案包括基站为UE分配的频率资源的起始VRB或PRB的索引以及连续的SRBG个数。假设纪姿含为UE分配的频域资源包括n+1个SRBG,其中每个SRBG包含4或5个VRB或PRB,频域资源的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的索引为2*m,则基站可以通过计算公式:6m+n(其中m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n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5,且当m等于10时,n不等于4和5)得到RIV的值,该RIV的值对应的指示信息指示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为n+1个SRBG,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的索引为2*m。
通过上述说明,在一个示例中,RIV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RIV=3*RBstart+L-1
其中RBstart为基站为UE分配的频率资源的起始VRB或PRB的索引2*m,L为分配的连续SRBG个数,L=n+1。
当UE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时,UE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表示的RIV的值推导出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频域资源L,以及起始位置对应的VRB或PRB的索引RBstart。UE可以通过RIV/6的值m和余数n得到L的值以及2*m的值,即得到分配的连续SRBG个数以及起始VRB或PRB的索引。这样,在sTTI系统中,当基站为用户分配的频域资源增加,类型2指示连续的多个RBG时,基站和UE之间可以通过上述计算方式为用户分配频域资源,以提升DCI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由于预编码是层到天线端口的映射,当一层映射到多个天线端口时,预编码可以是一个向量,当多层映射到更多的天线端口时,预编码可以是一个矩阵。在基于公共参考信号(Common Reference Signal,CRS)进行信道估计时,用户只能根据CRS估计出原始信道,此时UE需要知道基站的预编码,才能知道下行传输时数据所经历过的所有变换,并一一做逆变换获得原始数据。
因此,上述DCI包括的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预编码指示(下面表格中的Bit fieldmapped to index),该预编码指示用于基站向某个UE指示下行传输使用的预编码,该预编码根据传输层数可以为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用户在接收到预编码指示后,根据当前下行传输中使能的码字数量,以及预定义的表格确定基站在下行传输中使用的预编码。在现有LTE系统中,对于两天线端口的UE,若基站使能了1个码字,则只能使用2层发射分集,或基于预编码的1层传输;若基站使能了2个码字,则只能使用2层传输。如下表8所述:
表8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51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61
对于4天线端口的UE,若基站使能了1个码字,则只能使用4层发射分集,或基于预编码的1、2层传输;若基站使能了2个码字,则只能使用3、4层传输。如下表9所述:
表9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62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71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81
其中M layer,TPMI=N(M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4;N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15)使用的预编码根据下表10算出。
表10天线端口码本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82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91
其中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92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93
是矩阵Wn的第s列。
在sTTI系统的下行传输中,只允许使能1个码字,但可以使用的最大层数与其天线端口数相同,因此上述表8和表9中2个码字使能的情况下,预编码指示与message的对应关系将不被使用。因此在sTTI系统中码字的这一改动使得原有的预编码表格需要重新设计。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可以应用于sTTI系统,以网络设备为基站,终端设备为UE为例,如图10A所示,该方法包括:
10A1、基站生成DCI,DCI中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预编码。
该指示信息也可以称为预编码指示。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中都存在有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当基站确定将要对UE进行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预编码时,基站生成DCI,DCI中携带指示信息,UE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预编码。
该预编码与指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在步骤10A4后将会说明。
10A2、基站发送DCI。
10A3、UE接收DCI。
10A4、UE根据DCI中的指示信息,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预编码。
UE确定基站下行传输数据时使用的预编码,以及接收下行数据后,UE就可以基于该预编码对下行传输的数据进行解调。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一个最大支持2天线端口传输用户的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可以如表11所示:
表11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194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1
需要说明的是,表11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10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11,其中:
第一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分集;
第二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2
第三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3
第四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4
第五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5
第六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PMI)上报的预编码,若上报的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2,则预编码使用PMI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的第一列并乘以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6
第七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若上报的RI=2,则预编码使用PMI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的第二列并乘以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7
第八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8
第九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9
第十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表11实际上是将表8中的两列无删除地合并为一列,该方案具有的好处在于,当基站只能为UE调度1个码字的情况下,使得基站仍然可以使用2层预编码服务用户,不损失预编码选择的灵活性,可以保持系统的传输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一个最大支持2天线端口传输用户的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还可以如表12所示:
表12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010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1
需要说明的是,表12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八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12,其中:
第一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分集;
第二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2
第三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3
第四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4
第五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5
第六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6
第七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7
第八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表12实际上是将表8中的两列合并为一列,且为了保持指示信息为3比特,将原先的三种根据上报PMI确定预编码的方案合并为一种。该方案具有的好处在于当基站只能为用户调度1个码字的情况下,使得基站仍然可以使用2层预编码服务用户,不损失预编码选择的灵活性,可以保持系统的传输效率,且DCI开销保持不变。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一个最大支持4天线端口传输用户的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可以如表13所示:
表13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18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21
需要说明的是,表13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69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13,其中:
第一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分集;
第二至第十七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 0至15;
第十八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十九至第三十四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三十五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三十六至第五十一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 0至15;
第五十二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五十三至第六十八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 0至15;
第六十九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表13实际上是将表9中的两列无删除地合并为一列,该方案具有的好处在于,当基站只能为用户调度2个码字的情况下,使得基站仍然可以使用4层预编码服务用户,不损失预编码选择的灵活性,可以保持系统的传输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一个最大支持4天线端口传输用户的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可以如表14所示:
表14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22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31
其中a0至a7中的每个的取值范围均为0至15的整数,且互不相同,例如a0=0、a1=1、…、a7=7。
需要说明的是,表14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61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14,其中:
第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分集;
第2至第9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 a0至a7
第10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11至第26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27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28至第43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44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45至第60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6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表14实际上是将表8中的两列合并为一列,且为了保持指示信息为6比特,将原先的基于预编码的16种1层传输方案减少至8种。该方案具有的好处在于当基站只能为用户调度1个码字的情况下,使得基站仍然可以使用4层预编码服务用户,不损失预编码选择的灵活性,可以保持系统的传输效率,且DCI开销保持不变。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一个最大支持4天线端口传输用户的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可以如表15所示:
表15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41
其中a0至a7中的每个的取值范围均为0至15的整数,且互不相同,例如a0=0、a1=1、…、a7=7。
需要说明的是,表15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61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15,其中:
第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分集;
第2至第16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 0至15;
第17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18至第26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a0至a7
第27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28至第43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44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45至第60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6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表15实际上是将表8中的两列合并为一列,且为了保持指示信息为6比特,将原先的基于预编码的16种2层传输方案减少至8种。该方案具有的好处在于当基站只能为用户调度1个码字的情况下,使得基站仍然可以使用4层预编码服务用户,不损失预编码选择的灵活性,可以保持系统的传输效率,且DCI开销保持不变。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一个最大支持4天线端口传输用户的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还可以如表16所示:
表16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51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61
其中a0至a7中的每个的取值范围均为0至15的整数,且互不相同,例如a0=0、a1=1、…、a7=7。
需要说明的是,表16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61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16,其中:
第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分集;
第2至第16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 0至15;
第17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18至第34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35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36至第43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a0至a7
第44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45至第60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6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表16实际上是将表8中的两列合并为一列,且为了保持指示信息为6比特,将原先的基于预编码的16种3层传输方案减少至8种。该方案具有的好处在于当基站只能为用户调度1个码字的情况下,使得基站仍然可以使用4层预编码服务用户,不损失预编码选择的灵活性,可以保持系统的传输效率,且DCI开销保持不变。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传输数据只有一个码字时,一个最大支持4天线端口传输用户的指示信息与使用的预编码对应关系的预定义表格还可以如表17所示:
表17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62
Figure BDA0002302541260000271
其中a0至a7中的每个的取值范围均为0至15的整数,且互不相同,例如a0=0、a1=1、…、a7=7。
需要说明的是,表17中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上61个方案,还可以包括其它的方案,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对照表17,其中:
第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分集;
第2至第16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 0至15;
第17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一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18至第34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0至15;
第35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两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36至第5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a0至a7
第52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三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第53至第60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预定义的TPMIa0至a7
第61方案中,预编码方案为四层传输,且使用预编码向量为承载在PUSCH上的最近一次PMI上报的预编码;
表17实际上是将表8中的两列合并为一列,且为了保持指示信息为6比特,将原先的基于预编码的16种4层传输方案减少至8种。该方案具有的好处在于当基站只能为用户调度1个码字的情况下,使得基站仍然可以使用4层预编码服务用户,不损失预编码选择的灵活性,可以保持系统的传输效率,且DCI开销保持不变。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等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1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终端设备11包括:收发单元111、处理单元112和存储单元113。收发单元111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3,图10中的过程103,图10A中的过程10A3,处理单元102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4,图10A中的过程10A4,图10中的过程104;存储单元103可以存储有执行本申请方法步骤803和804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等,该数据包括本申请新配置的表4、表5、表6和表7中的至少一个,和/或存储有执行本申请方法步骤103和104中的应用程序和计算公式等。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以及新配置的表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2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终端设备12包括:处理模块1202和通信模块1203。处理模块1202用于对终端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模块1202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4,图10中的过程104,图10A中的过程10A4,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1203用于支持终端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5中示出的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终端设备12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201,用于存储终端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该程序代码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步骤803和804,图10中的步骤103和104,图10A中的步骤10A3和10A4,该数据包括本申请新配置的表4、表5、表6和表7至表17中的至少一个,和/或存储有执行本申请方法步骤103和104中的应用程序和计算公式等。
其中,处理模块12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1203可以是收发器、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1201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模块1202为处理器,通信模块1203为收发器,存储模块1201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为图13所示的终端设备。
参阅图13所示,该终端设备13包括:处理器1312、收发器1313、存储器1311以及总线1314。其中,收发器1313、处理器1312以及存储器1311通过总线1314相互连接;总线131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4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网络设备14包括:处理单元1401,收发单元1402以及存储单元1403。处理单元1401用于支持网络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1,图10中的过程101,收发单元1402用于支持网络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2,图10中的过程102;存储单元1403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数据,例如存储有步骤801和802的步骤对应的应用程序,以及表4、表5、表6以及表7至表17中的至少一个,和/或存储有步骤101和102的步骤对应的应用程序,以及涉及到的计算公式等。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5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网络设备15包括:处理模块1502和通信模块1503。处理模块1502用于对网络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模块1502用于支持网络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1,图10中的过程101,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1,503用于支持网络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5中示出的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501,用于存储网络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例如存储有步骤801和802的步骤对应的应用程序,以及表4、表5、表6以及表7至表17中的至少一个,和/图10中的步骤101和102对应的应用程序以及涉及到的计算公式等。
其中,处理模块15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1503可以是收发器、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1501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模块1502为处理器,通信模块1503为收发器,存储模块1501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为图16所示的网络设备。
参阅图16所示,该网络设备16包括:处理器1602、收发器1603、存储器1601以及总线1604。其中,收发器1603、处理器1602以及存储器1601通过总线1604相互连接;总线1604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核心网接口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核心网接口设备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下行数据使用一个码字传输时的层数和天线端口,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下方案: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
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y和w;
第六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七方案中,所述层数为4,所述天线端口为x、y、z和w;
其中,x,y,z和w两两不同;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DC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还包括至少一个保留方案。
3.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下行数据使用一个码字传输时的层数和天线端口,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下方案: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
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y和w;
第六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七方案中,所述层数为4,所述天线端口为x、y、z和w;
其中,x,y,z和w两两不同;
发射器,用于发送所述DCI。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设备,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还包括至少一个保留方案。
5.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下行数据使用一个码字传输时的层数和天线端口,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下方案: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
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y和w;
第六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七方案中,所述层数为4,所述天线端口为x、y、z和w;
其中,x,y,z和w两两不同;
收发单元,用于发送所述DCI。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还包括至少一个保留方案。
7.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发射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下行数据使用一个码字传输时的层数和天线端口,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下方案: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
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y和w;
第六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七方案中,所述层数为4,所述天线端口为x、y、z和w;
其中,x,y,z和w两两不同;
控制所述发射器发送所述DCI。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还包括至少一个保留方案。
9.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下行数据使用一个码字传输时的层数和天线端口,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至少包括以下方案:
第一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x;
第二方案中,层数为1,天线端口为y;
第三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y;
第四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x和z;
第五方案中,层数为2,天线端口为y和w;
第六方案中,层数为3,天线端口为x、y和z;
第七方案中,所述层数为4,所述天线端口为x、y、z和w;
其中,x,y,z和w两两不同;
发送所述DCI。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指示信息的指示范围还包括至少一个保留方案。
CN201911227079.0A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Active CN111212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111753 WO2019095334A1 (zh) 2017-11-17 2017-11-17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PCT/CN2017/111753 2017-11-17
CN201780090774.XA CN110622611A (zh)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774.XA Division CN110622611A (zh)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2481A CN111212481A (zh) 2020-05-29
CN111212481B true CN111212481B (zh) 2020-12-25

Family

ID=6653932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774.XA Pending CN110622611A (zh)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201911226129.3A Active CN111212480B (zh)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201911227079.0A Active CN111212481B (zh)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774.XA Pending CN110622611A (zh)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201911226129.3A Active CN111212480B (zh) 2017-11-17 2017-12-13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2502B2 (zh)
EP (1) EP3697161B1 (zh)
JP (1) JP7076548B2 (zh)
CN (3) CN110622611A (zh)
BR (1) BR112020009761A2 (zh)
CA (1) CA3084547A1 (zh)
WO (2) WO20190953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0928A (zh) * 2020-06-16 2021-1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数据流数量的方法、终端及mimo系统
CN113824481B (zh) * 2020-06-19 2023-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4389651B (zh) * 2020-10-21 2023-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688087B (zh) * 2021-03-11 2021-06-04 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阵列控制方法和装置
US20240155606A1 (en) * 2021-07-23 2024-05-09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multi-layer uplink transmission
WO2024073997A1 (en) * 2023-02-14 2024-04-11 Lenovo (Beijing) Ltd. Pusch transmission with two codewor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1101A (zh) * 2010-02-24 2010-08-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2843209B (zh) * 2011-06-22 2015-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24807B (zh) 2011-09-23 2015-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13048401A1 (en) * 2011-09-29 2013-04-04 Intel Corporation Higher order mu-mimo for lte-a
CN102315870B (zh) * 2011-09-30 2017-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
CN103581090B (zh) 2012-07-26 2016-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导频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WO2014047785A1 (en) * 2012-09-25 2014-04-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signaling comp states, and transmission point and user equipment therefor
CN103716132B (zh) * 2012-09-28 2018-08-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处理装置及方法
US20140133395A1 (en) * 2012-11-09 2014-05-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mall cells
WO2016070428A1 (zh) 2014-11-07 2016-05-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Dm-rs信息的指示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WO2016159730A1 (ko) 2015-04-02 2016-10-0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시간구간 감소를 위한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6455066B (zh) * 2015-08-10 2020-05-08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配置下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6470088B (zh) * 2015-08-14 202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Dmrs端口或映射关系的通知、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6470087B (zh) 2015-08-19 2020-06-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Dmrs指示方法、系统、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6973437B (zh) 2016-01-13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设备
US11129152B2 (en) * 2016-02-04 2021-09-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dow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10572195B (zh) 2016-03-25 2020-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端口的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07295671A (zh) * 2016-03-31 2017-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7194022A1 (zh) * 2016-05-13 2017-1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391413B (zh) 2017-08-10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0651963B2 (en) * 2017-08-24 2020-05-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MRS port grou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CI for SPS》;Qualcomm Incorporated;《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7,R1-1613253》;20161119;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36867A1 (en) 2020-04-30
EP3697161A1 (en) 2020-08-19
CN111212481A (zh) 2020-05-29
US10992502B2 (en) 2021-04-27
WO2019095478A1 (zh) 2019-05-23
EP3697161B1 (en) 2022-08-31
EP3697161A4 (en) 2020-12-30
CN111212480B (zh) 2020-12-25
CN111212480A (zh) 2020-05-29
JP7076548B2 (ja) 2022-05-27
BR112020009761A2 (pt) 2020-11-03
CA3084547A1 (en) 2019-05-23
JP2021503838A (ja) 2021-02-12
WO2019095334A1 (zh) 2019-05-23
CN110622611A (zh) 2019-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2481B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995499B (zh) 接收解调参考信号的方法、接收端、芯片、存储介质和通信系统
CN108111272B (zh) 参考信号配置信息的指示方法、基站及终端
US1033359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abling block bundling in LTE-A systems
CN107210857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1344983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8289018B (zh) 一种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以及设备
US9930666B2 (e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MU-MIMO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72052B1 (en) Network node, user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based on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
CN103428777B (zh) 参考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526246A (zh) 数据发送方法、信令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KR20190119917A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461721B2 (en)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o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ggreg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1602346B (zh) 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法、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AU202120329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overhead reduction
KR2022013747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채널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2659488B1 (ko) 네트워크 협력통신을 위한 데이터 반복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13557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채널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13673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7640032A (zh) Dmrs端口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883039A (zh) 一种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的指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