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1663B -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1663B
CN111211663B CN202010033820.6A CN202010033820A CN111211663B CN 111211663 B CN111211663 B CN 111211663B CN 202010033820 A CN202010033820 A CN 202010033820A CN 111211663 B CN111211663 B CN 1112116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back iron
connecting cylinder
disc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38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1663A (zh
Inventor
陈科
史洪扬
郑红梅
房景仕
郭亚军
殷磊
郑明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03382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116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11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1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1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16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9/0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 H02K49/02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of the asynchronous induction type
    • H02K49/04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of the asynchronous induction type of the eddy-current hysteresis type
    • H02K49/046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of the asynchronous induction type of the eddy-current hysteresis type with an axial airga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9/0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 H02K49/1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of the permanent-magnet type
    • H02K49/102Magnetic gearings, i.e. assembly of gears, linear or rotary, by which motion is magnetically transferred without physical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9/0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 H02K49/1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of the permanent-magnet type
    • H02K49/104Magnetic couplings consisting of only two coaxial rotary elements, i.e. the driving element and the driven element
    • H02K49/108Magnetic couplings consisting of only two coaxial rotary elements, i.e. the driving element and the driven element with an axial air ga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该联轴器包括主动盘和从动盘。主动盘包括连接筒、背铁块、磁圈一以及磁圈二,从动盘包括连接套、背铁盘、背铁套以及磁圈三。连接筒与主动轴固定连接,背铁块嵌入连接筒中。磁圈一固定在连接筒上,磁圈一盖在背铁块上。磁圈二固定在连接筒的端面上,磁圈二与背铁块连接。连接套与从动轴固定连接,连接套上开设环形槽。背铁套套在连接套上,并位于环形槽中。连接套套在连接筒外,使主动轴和从动轴同轴设置。磁圈三分布在背铁盘朝向磁圈二的一侧上,且相邻的两个磁圈三的磁极相反设置。本发明提高联轴器的磁场强度,减槽,减磁漏量,提高协同性,降低联轴器的组装难度,变速形成的涡流增大扭矩,加快联合。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轴技术领域的一种联轴器,尤其涉及一种混合联轴器,还涉及该联轴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联轴器是指联接两轴或轴与回转件,在传递运动和动力过程中一同回转,在正常情况下不脱开的一种装置。联轴器有时也作为一种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被联接机件承受过大的载荷,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同步式永磁联轴器磁能利用率较低,所提供的扭矩有限。而涡流式永磁联轴器无法实现同步耦合,也无法实现较为精确的转速控制。并且,该联轴器盘式同步结构与桶式涡流结构的连接方式使得磁能相互加强,有效提高磁能利用率,减少磁漏。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联轴器存在组装难、磁漏较多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混合联轴器,其用于联接主动轴和从动轴,其包括:
主动盘,其与主动轴连接,且包括连接筒、多块背铁块、分别与多块背铁块对应的多个磁圈一以及分别与多个磁圈一对应的多个磁圈二;连接筒与主动轴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多块背铁块等间距设置并嵌入在连接筒的外壁中,且端部延伸至连接筒的端面上;多个磁圈一等间距固定在连接筒的外壁上,每个磁圈一盖在对应的背铁块上;多个磁圈二等间距设置,并固定在连接筒远离主动轴的一端的端面上;每个磁圈二与对应的背铁块连接,且沿着连接筒的径向伸出连接筒端面的部分的长度与对应的磁圈一的厚度相等;相邻的两个磁圈一的磁极相反设置,每个磁圈一与对应的磁圈二相互靠近的两个部分的磁极相反;以及
从动盘,其与从动轴连接,且包括连接套、背铁盘、背铁套以及分别与多个磁圈二对应的多个磁圈三;连接套与从动轴同轴设置并通过背铁盘间接固定连接;连接套的外壁上开设与从动轴同轴设置的环形槽;连接套套在连接筒外,使主动轴和从动轴同轴设置且每个磁圈一能收容在连接套中;背铁盘固定在连接套的端面上;背铁套套在连接套上,并位于环形槽中;多个磁圈三均匀分布在背铁盘朝向磁圈二的一侧上,且相邻的两个磁圈三的磁极相反设置;每个磁圈三与对应的磁圈二相对设置,且靠近的两部分的磁极相反,并预留出一段预设间隙。
本发明通过设置主动盘和从动盘,主动盘中连接筒与主动轴连接,其磁圈一和磁圈二分别固定在连接筒的外壁和端面上,并且通过背铁块进行磁性连接,从动盘的连接套与从动轴连接,同时背铁套和背铁盘分别固定在连接套的外壁和端面上,磁圈三布置在背铁盘的盘面上,这样在主动盘和从动盘组装时,只需要控制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的距离就可以快速地进行安装,而且在组装主动盘或者从动盘时,只需进行简单的安装固定即可,并最后将主动盘插入从动盘中就可以完成组装,另外,由于磁圈一和磁圈二通过背铁块进行磁性连接,这样可以使得合成的磁强度更大,使磁圈二和磁圈三之间的作用力更大,解决了现有的联轴器存在组装难、磁漏较多的技术问题,得到了组装简单、减少磁漏,同时使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的协同性更好的技术效果。此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式联轴器,结合同步式永磁联轴器和涡流式永磁联轴器的特点。在正常工作负载下,主动轴与从动轴同步运作,速度可精确控制。在超载工况下,涡流式性能与同步式性能叠加,可获得交强的瞬时扭矩。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磁圈二和磁圈三具有相同的外轮廓,并均呈扇形;磁圈二沿着连接筒的径向伸出连接筒端面的部分与磁圈一具有相同的截面,且所述截面与连接筒的端面平行。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背铁块的宽度小于磁圈一的宽度,背铁块的长度大于磁圈一的长度,磁圈一与磁圈二之间预留一段预设间距。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磁圈一呈弧形,并贴合在连接筒的外壁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磁圈三与对应的磁圈二之间的预设间隙为2-4mm。
进一步地,每个磁圈三与对应的磁圈二之间的预设间隙为3mm。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有磁圈一在连接筒的外壁上的投影总面积占投影面所在柱面的面积的70%-90%;
所有磁圈二在连接筒的端面上的投影面位于同一个圆环面一上,且总投影面积占所述圆环面一的面积为70%-90%;
所有磁圈三在背铁盘的端面上的投影面位于同一个圆环面二上,且总投影面积占所述圆环面二的面积为70%-90%。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磁圈一在连接筒的轴向上延伸至连接筒靠近主动轴的端面上,磁圈三在连接套的径向上不延伸出背铁盘。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连接套为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套,背铁套沿着连接套的轴向延伸至连接套靠近主动轴的端面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混合联轴器的组装方法,其用于组装上述任意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包括以下步骤:
一、组装主动盘:
先在连接筒上开设呈阵列排布且与分别与多块背铁块对应的多个嵌入孔,再将每块背铁块嵌入在对应的嵌入孔中;
将每个磁圈一盖在对应的背铁块上,并与连接筒的外壁贴合;
将所有磁圈二固定在连接筒的端面上,并令每个磁圈二与背铁块相连,使每个磁圈一通过对应的背铁块与对应磁圈二磁性连接;
二、组装从动盘:
将背铁套套在连接套上,并位于环形槽中;
将所有磁圈三均匀分布在背铁盘朝向磁圈二的一侧上,且相邻的两个磁圈三的磁极相反设置;
三、将主动盘和从动盘组合:
将连接套套在连接筒外,使主动盘和从动盘同轴设置且每个磁圈一能收容在连接套中;
令每个磁圈三与对应的磁圈二相对设置,且靠近的两部分的磁极相反,并预留出一段间隙。
相较于现有的联轴器,本发明的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混合联轴器,其主动盘和从动盘分别连接主动轴和从动轴,从而实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无刚性联接,当从动轴负载高于联轴器负载极限时,联轴器物理结构不会发生损坏。其中,主动盘的磁圈一和磁圈二分别固定在连接筒的外壁和端面上,并且两者之间通过对应的背铁块进行磁性连接,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整个联轴器的磁场强度,减少磁漏量。从动盘的背铁套和背铁盘分别固定在连接套的外壁和端面上,磁圈三布置在背铁盘的盘面上,这样在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进行组装时,磁圈二与对应的磁圈三相对设置,而且由于这两者之间靠近的部分的磁极相反,从而产生吸引力,使得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形成连接作用。同时,由于磁圈一通过其对应的背铁块会与对应的磁圈二产生磁性连接,这样就会可以使得合成的磁强度更大,使磁圈二和磁圈三之间的作用力更大,可以向主动轴和从动轴提供瞬时高扭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耦合所形成的力矩,使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连接更强,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的协同性。
同时,由于在主动盘和从动盘组装时,只需要控制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的距离就可以快速地进行安装,而且在单独组装主动盘或者从动盘时,只需进行简单的安装固定即可,并最后将主动盘插入从动盘中就可以完成组装,从而降低联轴器的组装难度,提高组装效率,同时也能够在拆分时提高拆分效率,方便联轴器的使用。
在本发明中,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无直接接触的连接,因此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就无振动传递,这样可以使转动时的噪音比较小,避免振动传递造成主动轴和从动轴的失衡,同时由于不采用机械连接结构,也就没有摩擦,并且不需要进行润滑,方便联轴器的使用。此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式联轴器,结合同步式永磁联轴器和涡流式永磁联轴器的特点。在正常工作负载下,主动轴与从动轴同步运作,速度可精确控制。在超载工况下,涡流式性能与同步式性能叠加,可获得交强的瞬时扭矩。
同时,在相对应的一组磁圈一、磁圈二之间,其形成的磁场方向与转动方向相切,从而为主动盘和从动盘提供转动同步扭矩。在主动轴带动从动轴转动并同步转动时,磁圈二和磁圈三的配合作用会使主动盘和从动盘同步转动,为这两者提供同步扭矩的作用,而这个过程中磁圈一会通过背铁块与磁圈二联合,使磁场强度大大增加。而且,在相邻的两个磁圈一之间,其形成的磁场方向与转动方向平行,这样在主动盘和从动盘发生相对转动时,会产生涡流。例如,当主动轴和从动轴中的一者出现转速过快或过慢时,即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转动不同步,尤其是在汽车等装置怠速或减速时,主动轴的转速发声改变并与从动轴的转速不同步,而这时主动盘和从动盘之前所存在的同步扭矩不足,从而产生主动轴和从动轴相对转动。此时,磁圈一会产生涡流,该涡流形成的扭矩非常大,从而增强原本的平衡扭矩,能够很快使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的相对转速降低至零并同步转动,进而能够使联轴器的总体扭矩大大增加,并能够提高联轴器的复位速度,加快变速,使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联合更加稳定,而且加快联轴器的联合速度,并降低联轴器的反应时间,提高主动轴和从动轴的同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混合联轴器与主动轴、从动轴连接后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混合联轴器的主动盘与主动轴连接后的一种立体图;
图3为图2中的主动盘与主动轴连接后的另一种立体图;
图4为图1中的混合联轴器的从动盘与主动轴连接后的立体图;
图5为图1中的混合联轴器的从动盘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主动轴 8 磁圈二
2 从动轴 9 连接套
3 主动盘 10 背铁盘
4 从动盘 11 背铁套
5 连接筒 12 磁圈三
6 背铁块 13 环形槽
7 磁圈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联轴器,其用于联接主动轴1和从动轴2。其中,该混合联轴器包括主动盘3和从动盘4。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轴1和从动轴2非混合联轴器的部件,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主动轴1和从动轴2作为混合联轴器的部件,并且可以分别与主动盘3和从动盘4进行连接。
请参阅图2以及图3,主动盘3与主动轴1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主动轴1可以直接成型在主动盘3上。主动盘3作为主动轴1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连接筒5、背铁块6、磁圈一7以及磁圈二8。连接筒5与主动轴1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主动轴1与连接筒5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还可以与连接筒5直接一体成型。背铁块6的数量为多块,多块背铁块6等间距设置并嵌入在连接筒5的外壁中,并且端部延伸至连接筒5的端面上。在安装背铁块6时,可以先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开设多个嵌入孔,再将背铁块6固定在嵌入孔。在固定时,可以将背铁块6焊接于嵌入孔中,也可以直接粘接在嵌入孔中。磁圈一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磁圈一7分别与多块背铁块6对应。多个磁圈一7等间距固定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每个磁圈一7盖在对应的背铁块6上。具体而言,磁圈一7的底面可以与背铁块6贴合,这样在磁圈一7在安装后,磁圈一7与背铁块6吸在一起。磁圈二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磁圈二8分别与多个磁圈一7对应。多个磁圈二8等间距设置,并固定在连接筒5远离主动轴1的一端的端面上。每个磁圈二8与对应的背铁块6连接,并且沿着连接筒5的径向伸出连接筒5端面的部分的长度与对应的磁圈一7的厚度相等。相邻的两个磁圈一7的磁极相反设置,每个磁圈一7与对应的磁圈二8相互靠近的两个部分的磁极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磁圈一7呈弧形,并贴合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所有磁圈一7环绕的中心轴实际上与连接筒5的中心轴重合,即能够与主动轴1的中心轴重合。背铁块6的宽度小于磁圈一7的宽度,背铁块6的长度大于磁圈一7的长度。磁圈一7与磁圈二8之间预留一段预设间距,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磁圈一7甚至可以延伸并直接连到磁圈二8上。磁圈一7在连接筒5的轴向上延伸至连接筒5靠近主动轴1的端面上。磁圈二8沿着连接筒5的径向伸出连接筒5端面的部分与磁圈一7具有相同的截面,而且截面与连接筒5的端面平行。
请参阅图4以及图5,从动盘4与从动轴2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从动轴2可以直接成型在从动盘4上。其中,从动盘4包括连接套9、背铁盘10、背铁套11以及多个磁圈三12。连接套9与从动轴2同轴设置并通过背铁盘10间接固定连接,其与连接筒5相配套。连接套9套在连接筒5外,使主动轴1和从动轴2同轴设置且每个磁圈一7能收容在连接套9中。连接套9的外壁上开设环形槽13,环形槽13与从动轴2同轴设置。背铁套11套在连接套9上,并位于环形槽13中。连接套9为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套,例如采用铜套或者铝套。背铁套11沿着连接套9的轴向延伸至连接套9靠近主动轴1的端面上。而且,磁圈三12在连接套9的径向上不延伸出背铁盘10。
多个磁圈三12均匀分布在背铁盘10朝向磁圈二8的一侧上,其可以通过粘贴等方式固定在背铁盘10的盘面上。多个磁圈三12分别与多个磁圈二8对应,相邻的两个磁圈三12的磁极相反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磁圈二8和磁圈三12具有相同的外轮廓,并均呈扇形。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相对设置,且靠近的两部分的磁极相反,并预留出一段预设间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磁圈一7、磁圈二8、磁圈三12均可采用磁瓦,而且磁圈一7的厚度方向为磁瓦的径向,磁圈二8、磁圈三12的厚度方向为磁瓦的轴向。
在相对应的一组磁圈一7、磁圈二8之间,其形成的磁场方向与转动方向相切,从而为主动盘3和从动盘4提供转动同步扭矩。在主动轴1带动从动轴2转动并同步转动时,磁圈二8和磁圈三12的配合作用会使主动盘3和从动盘4同步转动,为这两者提供同步扭矩的作用,而这个过程中磁圈一7会通过背铁块6与磁圈二8联合,使磁场强度大大增加。而且,在相邻的两个磁圈一7之间,其形成的磁场方向与转动方向平行,这样在主动盘3和从动盘4发生相对转动时,会产生涡流。例如,当主动轴1和从动轴2中的一者出现转速过快或过慢时,即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转动不同步,尤其是在汽车等装置怠速或减速时,主动轴1的转速发声改变并与从动轴2的转速不同步,而这时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前所存在的同步扭矩不足,从而产生主动轴1和从动轴2相对转动。此时,磁圈一7会产生涡流,该涡流形成的扭矩非常大,从而增强原本的平衡扭矩,能够很快使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间的相对转速降低至零并同步转动,进而能够使联轴器的总体扭矩大大增加,并能够提高联轴器的复位速度,加快变速,使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联合更加稳定,并降低联轴器的反应时间,提高主动轴1和从动轴2的同步性。
另外,对本实施例的组装混合联轴器进行组装,并且组装过程如下。
1、先在连接筒5上开设呈阵列排布且与分别与多块背铁块6对应的多个嵌入孔,再将每块背铁块6嵌入在对应的嵌入孔中。在设置嵌入孔时,可以在生产连接筒5时直接成型在连接筒5上,即在制造连接筒5的模具中进行设置。而在嵌入背铁块6时,背铁块6可以卡在嵌入孔中,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安装。
2、将每个磁圈一7盖在对应的背铁块6上,并与连接筒5的外壁贴合。在安装时,可以提前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预留出安装线,而后将磁圈一7按照安装线进行固定。磁圈一7的轴向与连接筒5的轴向平行,即与主动轴1的轴向平行。
3、将所有磁圈二8固定在连接筒5的端面上,并令每个磁圈二8与背铁块6相连,使每个磁圈一7通过对应的背铁块6与对应磁圈二8磁性连接。所有磁圈二8环绕的中心轴与连接筒5的中心轴重合,这样所有磁圈一7与所有磁圈二8的中心轴重合。这样设置的结果就是,磁圈一7就会加强磁圈二8的磁场,两者之间通过对应的背铁块6进行磁性连接,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整个联轴器的磁场强度,减少磁漏量。
4、将背铁套11套在连套9上,并位于环形槽13中。在具体安装时,背铁套11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连接套9的外壁上。在本实施例中,背铁套11的厚度与环形槽13的槽深相同。
5、放置每个磁圈三12至背铁盘10的盘面上,使得所有磁圈三12在背铁盘10的投影面位于同一个扇面上,所有磁圈三12所围绕的中心轴与连接套9的中心轴重合,此时磁圈三12的中心轴也与从动轴2的中心轴重合。
6、将连接套9套在连接筒5外,使主动盘3和从动盘4同轴设置且每个磁圈一7能收容在连接套9中。连接套9此时与连接筒5相互限制,而磁圈二8与磁圈三12能够相互作用,使得连接套9和连接筒5相互限位,形成无刚性的固定作用。
7、令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相对设置,且靠近的两部分的磁极相反,并预留出一段间隙。磁圈三12与磁圈二8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同时由于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之间具有磁性并相互吸引,从而使得连接筒5、连接套9相对固定,进而使主动轴1和从动轴2联接。
相较于现有的联轴器,本实施例的混合联轴器具有以下优点。
该混合联轴器,其主动盘3和从动盘4分别连接主动轴1和从动轴2,从而实现主动轴1和从动轴2的无刚性联接,当从动轴2负载高于联轴器负载极限时,联轴器物理结构不会发生损坏。其中,主动盘3的磁圈一7和磁圈二8分别固定在连接筒5的外壁和端面上,并且两者之间通过对应的背铁块6进行磁性连接,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整个联轴器的磁场强度,减少磁漏量。从动盘4的背铁套11和背铁盘10分别固定在连接套9的外壁和端面上,磁圈三12布置在铁盘10上,这样在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间进行组装时,磁圈二8与对应的磁圈三12相对设置,而且由于这两者之间靠近的部分的磁极相反,从而产生吸引力,使得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间形成连接作用。同时,由于磁圈一7通过其对应的背铁块6会与对应的磁圈二8产生磁性连接,这样就会可以使得合成的磁强度更大,使磁圈二8和磁圈三12之间的作用力更大,可以向主动轴1和从动轴2提供瞬时高扭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间耦合所形成的力矩,使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的连接更强,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间的协同性。
同时,由于在主动盘3和从动盘4组装时,只需要控制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的距离就可以快速地进行安装,而且在单独组装主动盘3或者从动盘4时,只需进行简单的安装固定即可,并最后将主动盘3插入从动盘4中就可以完成组装,从而降低联轴器的组装难度,提高组装效率,同时也能够在拆分时提高拆分效率,方便联轴器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间无直接接触的连接,因此在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就无振动传递,这样可以使转动时的噪音比较小,避免振动传递造成主动轴1和从动轴2的失衡,同时由于不采用机械连接结构,也就没有摩擦,并且不需要进行润滑,方便联轴器的使用。此实施例所涉及的混合式联轴器,结合同步式永磁联轴器和涡流式永磁联轴器的特点。在正常工作负载下,主动轴与从动轴同步运作,速度可精确控制。在超载工况下,涡流式性能与同步式性能叠加,可获得交强的瞬时扭矩。
同时,在相对应的一组磁圈一7、磁圈二8之间,其形成的磁场方向与转动方向相切,从而为主动盘3和从动盘4提供转动同步扭矩。在主动轴1带动从动轴2转动并同步转动时,磁圈二8和磁圈三12的配合作用会使主动盘3和从动盘4同步转动,为这两者提供同步扭矩的作用,而这个过程中磁圈一7会通过背铁块6与磁圈二8联合,使磁场强度大大增加。而且,在相邻的两个磁圈一7之间,其形成的磁场方向与转动方向平行,这样在主动盘3和从动盘4发生相对转动时,会产生涡流。例如,当主动轴1和从动轴2中的一者出现转速过快或过慢时,即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转动不同步,尤其是在汽车等装置怠速或减速时,主动轴1的转速发声改变并与从动轴2的转速不同步,而这时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前所存在的同步扭矩不足,从而产生主动轴1和从动轴2相对转动。此时,磁圈一7会产生涡流,该涡流形成的扭矩非常大,从而增强原本的平衡扭矩,能够很快使主动盘3和从动盘4之间的相对转速降低至零并同步转动,进而能够使联轴器的总体扭矩大大增加,并能够提高联轴器的复位速度,加快变速,使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联合更加稳定,而且加快联轴器的联合速度,并降低联轴器的反应时间,提高主动轴1和从动轴2的同步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联轴器,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细化。其中,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之间的预设间隙为d,d的取值范围为2-4mm。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距离d的取值越小越好,但是当距离d的取值过低时,尤其是当距离d的取值低于2mm时,此时混合联轴器的制造成本会大大提高,这是因为磁圈二8与对应的磁圈三12由于距离过低时而吸到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之间的预设间隙d为3mm,此距离d大小还可以在3mm上下,此时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之间的距离d根据联轴器的具体尺寸进行设定。例如,在磁圈二8与对应的磁圈三12的磁性较大时,距离d应适应性增大,而在磁圈二8与对应的磁圈三12的磁性较小时,距离d应适应性降低。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联轴器,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细化。具体而言,所有磁圈一7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的投影总面积占投影面所在柱面的面积的70%-90%。所有磁圈二8在连接筒5的端面上的投影面位于同一个圆环面一上,且总投影面积占圆环面一的面积为70%-90%;所有磁圈三12在背铁盘10的端面上的投影面位于同一个圆环面二上,且总投影面积占圆环面二的面积为70%-9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这些面积占比,其数值越大,混合联轴器的使用性能越好。但是,当面积占比大于90%时,会使间隙过小,这样不利于联轴器工作时的散热,进而导致各个磁圈磁性的消退。同样,当面积占比小于70%时,会使间隙过大,这样会使联轴器联接作用力过小,达不到联接主动轴1和从动轴2的效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应用于实施例1-3中所提供的任意一种混合联轴器中。其中,该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组装主动盘3:
先在连接筒5上开设呈阵列排布且与分别与多块背铁块6对应的多个嵌入孔,再将每块背铁块6嵌入在对应的嵌入孔中;
将每个磁圈一7盖在对应的背铁块6上,并与连接筒5的外壁贴合;
将所有磁圈二8固定在连接筒5的端面上,并令每个磁圈二8与背铁块6相连,使每个磁圈一7通过对应的背铁块6与对应磁圈二8磁性连接;
二、组装从动盘4:
将背铁套11套在连接套9上,并位于环形槽13中;
将所有磁圈三12均匀分布在背铁盘10朝向磁圈二8的一侧上,且相邻的两个磁圈三12的磁极相反设置;
三、将主动盘3和从动盘4组合:
将连接套9套在连接筒5外,使主动盘3和从动盘4同轴设置且每个磁圈一7能收容在连接套9中;
令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相对设置,且靠近的两部分的磁极相反,并预留出一段间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 一种混合联轴器,其用于联接主动轴(1)和从动轴(2),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主动盘(3),其与主动轴(1)连接,且包括连接筒(5)、多块背铁块(6)、分别与多块背铁块(6)对应的多个磁圈一(7)以及分别与多个磁圈一(7)对应的多个磁圈二(8);连接筒(5)与主动轴(1)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多块背铁块(6)等间距设置并嵌入在连接筒(5)的外壁中,且端部延伸至连接筒(5)的端面上;多个磁圈一(7)等间距固定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每个磁圈一(7)盖在对应的背铁块(6)上;多个磁圈二(8)等间距设置,并固定在连接筒(5)远离主动轴(1)的一端的端面上;每个磁圈二(8)与对应的背铁块(6)连接,且沿着连接筒(5)的径向伸出连接筒(5)端面的部分的长度与对应的磁圈一(7)的厚度相等;相邻的两个磁圈一(7)的磁极相反设置,每个磁圈一(7)与对应的磁圈二(8)相互靠近的两个部分的磁极相反;以及
从动盘(4),其与从动轴(2)连接,且包括连接套(9)、背铁盘(10)、背铁套(11)以及分别与多个磁圈二(8)对应的多个磁圈三(12);连接套(9)与从动轴(2)同轴设置并通过背铁盘(10)间接固定连接;连接套(9)的外壁上开设与从动轴(2)同轴设置的环形槽(13);连接套(9)套在连接筒(5)外,使主动轴(1)和从动轴(2)同轴设置且每个磁圈一(7)能收容在连接套(9)中;背铁盘(10)固定在连接套(9)的端面上;背铁套(11)套在连接套(9)上,并位于环形槽(13)中;多个磁圈三(12)均匀分布在背铁盘(10)朝向磁圈二(8)的一侧上,且相邻的两个磁圈三(12)的磁极相反设置;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相对设置,且靠近的两部分的磁极相反,并预留出一段预设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磁圈二(8)和磁圈三(12)具有相同的外轮廓,并均呈扇形;磁圈二(8)沿着连接筒(5)的径向伸出连接筒(5)端面的部分与磁圈一(7)具有相同的截面,且所述截面与连接筒(5)的端面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背铁块(6)的宽度小于磁圈一(7)的宽度,背铁块(6)的长度大于磁圈一(7)的长度,磁圈一(7)与磁圈二(8)之间预留一段预设间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磁圈一(7)呈弧形,并贴合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之间的预设间隙为2-4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之间的预设间隙为3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有磁圈一(7)在连接筒(5)的外壁上的投影总面积占投影面所在柱面的面积的70%-90%;
所有磁圈二(8)在连接筒(5)的端面上的投影面位于同一个圆环面一上,且总投影面积占所述圆环面一的面积为70%-90%;
所有磁圈三(12)在背铁盘(10)的端面上的投影面位于同一个圆环面二上,且总投影面积占所述圆环面二的面积为70%-9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磁圈一(7)在连接筒(5)的轴向上延伸至连接筒(5)靠近主动轴(1)的端面上,磁圈三(12)在连接套(9)的径向上不延伸出背铁盘(1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联轴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套(9)为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套,背铁套(11)沿着连接套(9)的轴向延伸至连接套(9)靠近主动轴(1)的端面上。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合联轴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一、组装主动盘(3):
先在连接筒(5)上开设呈阵列排布且与分别与多块背铁块(6)对应的多个嵌入孔,再将每块背铁块(6)嵌入在对应的嵌入孔中;
将每个磁圈一(7)盖在对应的背铁块(6)上,并与连接筒(5)的外壁贴合;
将所有磁圈二(8)固定在连接筒(5)的端面上,并令每个磁圈二(8)与背铁块(6)相连,使每个磁圈一(7)通过对应的背铁块(6)与对应磁圈二(8)磁性连接;
二、组装从动盘(4):
将背铁套(11)套在连接套(9)上,并位于环形槽(13)中;
将所有磁圈三(12)均匀分布在背铁盘(10)朝向磁圈二(8)的一侧上,且相邻的两个磁圈三(12)的磁极相反设置;
三、将主动盘(3)和从动盘(4)组合:
将连接套(9)套在连接筒(5)外,使主动盘(3)和从动盘(4)同轴设置且每个磁圈一(7)能收容在连接套(9)中;
令每个磁圈三(12)与对应的磁圈二(8)相对设置,且靠近的两部分的磁极相反,并预留出一段间隙。
CN202010033820.6A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Active CN1112116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3820.6A CN111211663B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3820.6A CN111211663B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1663A CN111211663A (zh) 2020-05-29
CN111211663B true CN111211663B (zh) 2020-12-29

Family

ID=70789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3820.6A Active CN111211663B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116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1748B (zh) * 2020-09-15 2022-05-20 胜利油田物华化工厂 一种反应釜磁力联轴器的扭矩增高机构
CN112332634B (zh) * 2020-11-16 2021-08-0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永磁盘式联轴器限矩装置
CN112366918B (zh) * 2020-11-16 2022-03-18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阵列电磁永磁混合调速装置
CN113098231B (zh) * 2021-04-30 2022-05-17 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筒式结合型永磁偶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3803A (ja) * 1996-02-29 1997-09-05 Nippon Seiko Kk 高速回転機器用制動装置
CN101931308B (zh) * 2009-06-22 2012-09-26 余亚莉 一种筒型传动轴永磁耦合装置
DE102017202082A1 (de) * 2017-02-09 2018-08-09 Zf Friedrichshafen Ag Vorrichtung zur stufenlosen Dämpfung rotatorischer Relativbewegungen
CN107579645A (zh) * 2017-10-25 2018-01-12 诸暨和创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限矩型永磁联轴器
CN109831087B (zh) * 2019-04-15 2023-08-08 金陵科技学院 一种新型复合永磁涡流调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1663A (zh) 2020-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1663B (zh) 一种混合联轴器及其组装方法
EP1893883B1 (en) Rotational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EP1893880B1 (en) Rotational coupling device
US7732959B2 (en) Rotational coupling device
KR101827223B1 (ko) 마그네틱 커플링
EP2002138B1 (en) Rotational coupling device
KR20090041899A (ko) 무정류자 모터의 회전자
WO2013114921A1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回転子を有する羽根車システム
KR20160066843A (ko) 계자권선형 구동모터의 회전자
CN110649784B (zh) 一种盘式永磁涡流联轴器
US4918830A (en) Method of preparing a permanent magnet DC machine
CN111193378B (zh) 一种永磁离合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06379858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
CN113067451B (zh) 一种背铁开槽的盘式永磁传动装置
CN112821716B (zh) 一种筒式混合磁性联轴器
CN212231321U (zh) 一种永磁涡流联轴器
CN212304926U (zh) 转子、电机及电机驱动设备
CN218216855U (zh) 转子、定子、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5928170U (zh) 一种驱动轮总成及常闭式永磁缓速器
US20230089075A1 (en) Brake
CN112134437A (zh) 一种永磁涡流联轴器
CN112039242A (zh) 转子、电机及电机驱动设备
CN113531000A (zh) 一种驱动轮总成及常闭式永磁缓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