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6594A -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6594A
CN111206594A CN202010067338.4A CN202010067338A CN111206594A CN 111206594 A CN111206594 A CN 111206594A CN 202010067338 A CN202010067338 A CN 202010067338A CN 111206594 A CN111206594 A CN 111206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vertical
internal
vertical supporting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73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勇
丁正全
孙启东
原文奎
罗章波
邹春华
贾世涛
周丁恒
温晓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 Ltd CRC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 Ltd CR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 Ltd CRC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6733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065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06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65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所述竖向支护体为中空结构;向各竖向支护体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向相邻的竖向支护体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以使所述邻接支护结构与内部支护结构一体受力;多个竖向支护体连成闭合环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能够对基坑进行支护,施工质量好并且具有较高的支护强度和较强的抗变形能力。

Description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坑支护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明挖基坑是从地表向下开挖形成的露天基坑,在挖掘基坑之前,需要在待挖基坑区域的外围浇筑形成竖向的环形地连墙或灌注桩进行支护,避免周围土层横向移动而产生塌陷。
以地连墙为例,传统的地连墙在形成过程中,需要预先在待挖基坑的外围开挖支护槽,并在支护槽内填充泥浆,然后在泥浆中放置钢筋笼,采用泥浆下灌注混凝土的方式形成地连墙。上述实现方式存在支护槽易塌陷、地连墙表面不平整、地连墙易漏筋、分段浇筑的地连墙之间的缝隙易漏水等问题,导致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不易保证,可靠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
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所述竖向支护体为中空结构;
向各竖向支护体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
向相邻的竖向支护体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以使所述邻接支护结构与内部支护结构一体受力;多个竖向支护体连成闭合环状。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多个竖向支护体围成闭合环状,能够抵抗外围土层的横向力;在竖向支护体内设置内部支护结构,能够提高竖向支护体的强度;向相邻的竖向支护体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以使邻接支护结构与内部支护结构一体受力,其强度、刚度、抗变形能力大大增加,远大于单个竖向支护体,而且省去了制作泥浆和灌注泥浆的过程,进一步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也避免泥浆原料污染环境,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护装置围设在待挖基坑外围的俯视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护装置围设在待挖基坑外围的竖向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相邻两个矩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另一种相邻两个矩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
图6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L”形支护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两个支护管形成“L”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相邻的两个圆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另一种相邻的两个圆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相邻矩形支护管之间设置注浆防水结构的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支护管内设置有内部支护结构和邻接支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相邻支护管之间设置有顶部水平挡板和竖向挡板的竖向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支护管内设置有内部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上设置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开口的两侧设置竖向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之间设置邻接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内设置内部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内设置竖向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两侧竖向挡板之间设置内部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现有技术中在地连墙内部施作基坑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支护装置内部以顺作法施作基坑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支护装置内部以逆作法施作基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待挖基坑;11-地面;12-未开挖土体;13-结构顶板;14-结构底板;
2-支护管;21-榫头;22-榫槽;23-第一弯折件;24-第二弯折件;25-止水层;26-开口;27-回填空间;
3-内部支护结构;31-素混凝土填充层;
4-邻接支护结构;
51-顶部水平挡板;52-竖向挡板;
6-地连墙;61-内墙;
7-素混凝土垫层;
8-封水加固层;
9-原状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用于施作支护装置,以对待挖基坑进行支护。待挖基坑可以是明挖基坑,也可以为盖挖基坑。其中,明挖基坑是从地面向下挖掘形成的,不对顶部施作封闭结构。盖挖基坑是由地面向下开挖一定深度后,将顶部封闭形成顶盖,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支护装置设置在待挖基坑的外围,能够阻止外围土层横向移动甚至塌陷。本实施例提供的施工方法既适用于对明挖基坑进行支护,又适用于对盖挖基坑进行支护。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101、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
竖向支护体为中空结构,可以为倒挂井壁,即:从地面向下开挖的过程中,边挖边在挖开区域的周围施作井壁结构,作为竖向支护体。或者,竖向支护体也可以为支护管,可以为预制的,在工厂内预先制作完成,运输到施工场地。或者,竖向支护体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竖向支护结构。本实施例仅以预制的支护管为例,对施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实现方式应用于倒挂井壁等竖向支护体。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护装置围设在待挖基坑外围的俯视剖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护装置围设在待挖基坑外围的竖向剖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待挖基坑1的外围地面11竖直向下插入多个支护管2,多个支护管2围成闭合环状。
上述支护管2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支护管2的口径可以根据作业区域地层的性质及待挖基坑的深度等因素进行设定。支护管2的长度可以根据施工条件及待挖基坑的深度等因素进行设定,可以沿竖直方向插设一根支护管2,或者,在同一个位置依次向下插设多根支护管2,实现分节拼装。
支护管2向下插打的过程可采用静压、振冲、沉井等方式,在支护管2的底端设置刃脚,便于向下钻动土体。在向下插打支护管2的过程中,支护管2内的土层可通过机械、人工等方式开挖至设计标高。
步骤102、向各竖向支护体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
向支护管2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3,内部支护结构3可以单独受力,也可以与刚性的支护管2接触形成组合联合受力,具有较高的强度。
步骤103、向相邻的竖向支护体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以使邻接支护结构与内部支护结构一体受力。
向相邻的支护管2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4,邻接支护结构4将相邻的内部支护结构3连接在一起。各支护管2对应的内部支护结构3和邻接支护结构4连接成一体,其强度大于单个内部支护结构3的强度,也大于单个邻接支护结构4的强度,更大于单个支护管2的强度。
采用上述三个步骤使得各支护管2在待挖基坑的外围围成闭合环状结构。各支护管2围成的闭合环状结构可以为矩形、正方形、圆形等,具体可根据待挖基坑的形状进行设定。图2展示的各支护管2围成矩形环状结构。
一种实现方式:先执行步骤101向地层中依序插打全部支护管2,各支护管2围成闭合环状。在全部支护管2插打完毕后,分别施作内部支护结构3和邻接支护结构4。
另一种实现方式:先执行步骤101向地层中插打至少三个支护管2,然后可以在已经插打好的支护管2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以及在相邻的支护管2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施作内部支护结构的过程可以与插打其余支护管2的过程同时进行,能够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例如:先插打1号、2号和3号支护管,然后对1号、2号和3号支护管施作内部支护结构以及邻接支护结构。在对1号、2号和3号支护管施作内部支护结构以及邻接支护结构的同时,可以插打4号、5号和6号支护管,各操作并行执行,能够大幅度缩短施工工期,甚至可以缩短至传统方案工期的近二分之一。
当邻接支护结构4施作完成之后,可以对支护管2围设的空间区域进行挖掘施工,形成待挖基坑。待挖基坑的施工过程可参照已有技术。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以支护管作为竖向支护体为例,多个支护管围成闭合环状,能够抵抗外围土层的横向力;在支护管内设置内部支护结构,内部支护结构能够进行独立支护或与支护管联合支护,提高支护强度;向相邻的支护管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以使邻接支护结构与内部支护结构一体受力,各邻接支护结构与内部支护结构连接在待挖基坑的外侧形成闭合环状,其强度、刚度、抗变形能力大大增加。
另外,若支护管是在工厂预制好的,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施工,相比于传统方案中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地连墙的方案能够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而且省去了制作泥浆和灌注泥浆的过程,进一步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也避免泥浆原料污染环境,更加环保。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也解决了传统方案中支护槽易塌陷、地连墙表面不平整、地连墙易漏筋、水下浇筑混凝土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上述支护装置及施工方法的实现方式进行优化。
相邻的支护管2之间设置有防水结构,以使支护管2外围地层中的水不能向内渗入待挖基坑1内,提高防水性能,进而解决了传统方案中分段浇筑的地连墙之间的缝隙易漏水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几种防水结构的实现方式:
一种实现方式: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相邻两个矩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另一种相邻两个矩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如图4和图5所示,在支护管2的外壁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榫头21和向内凹陷的榫槽22,榫头21和榫槽22的延伸方向均与支护管2的长度方向一致,也即榫头21和榫槽22各自从支护管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榫头21和榫槽22之间的配合形成防水结构。
图6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L”形支护管的结构示意图。榫头21和榫槽22在支护管2上的位置可以根据各支护管2的排布形状进行设定。以图2和图6所示的各支护管2围成矩形为例,位于矩形长边或短边上的支护管2,其上设置的榫头21和榫槽22处于相对的位置,即:榫头21和榫槽22之间的夹角为180°;位于矩形顶角处的支护管,其上设置的榫头21和榫槽2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图4和图5展示的是位于矩形长边或短边上的支护管2,图6和图7展示了位于矩形顶角处的支护管2。
上述步骤101中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支护管,具体可以为:依次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相邻的第一竖向支护体和第二竖向支护体,第二竖向支护体中的榫头插入第一竖向支护体中的榫槽内。图4和图5中左侧的支护管2作为第二竖向支护体,右侧的支护管2作为第一竖向支护体。
以图4中的两个支护管2为例,先将左侧的支护管2插打入地层中。在插打右侧支护管2时,先将右侧支护管中的榫槽22对准左侧支护管2中的榫头21,使得榫头21插入榫槽22内,再将右侧的支护管2插打入地层中。榫头21和榫槽22的配合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两个支护管2插打完毕之后形成挤密,榫头21与榫槽22之间的通道是弯折的,能够对液体在该通道内的流动进行阻挡,进而达到了较好的管间防水效果。
图4和图5展示的支护管2的横截面为矩形,其一个短边上设置有一个榫头21,另一个短边上设置有榫槽22,如图4所示。或者,其一个短边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榫头21,另一个短边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榫槽22,如图5所示。根据支护管2的尺寸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榫头21和榫槽22。
图6和图7展示的位于顶角处的支护管2为“L”型结构,榫头21与榫槽22之间的夹角为90°。
另一种实现方式: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两个支护管形成“L”形结构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也可以采用两个矩形的支护管2构成上述“L”形结构,替代上述方案。这两个支护管2之间也通过榫头21和榫槽22配合。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榫头21和榫槽22之间设置止水条,加强防水。止水条可以为橡胶条,也可以为发泡密封条等。
另一种实现方式:支护管2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圆形,支护管2的侧壁设置有上述榫头和榫槽,可参照上述内容。支护管2向地层中插打的方式也可参照上述内容。
又一种实现方式: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相邻的两个圆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另一种相邻的两个圆形支护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视图。如图9和图10所示,相邻两个支护管2的横截面为圆形。在支护管2的侧壁设有向外伸出第一弯折件23和第二弯折件24,第一弯折件23和第二弯折件24朝向相反方向弯折。第一弯折件23和第二弯折件24各自沿支护管2的长度方向,从支护管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一个支护管2上的第一弯折件23用于与相邻支护管2上的第二弯折件24插接在一起,构成防水结构。对于各支护管2围成矩形环状的方案,位于矩形长边或短边上的支护管2,其上设置的第一弯折件23和第二弯折件24相对设置,即:二者之间的夹角为180°;位于矩形顶角处的支护管2,其上设置的第一弯折件23和第二弯折件24之间的夹角为90°。
图9和图10中,第一弯折件23和第二弯折件24为近似直角“U”形,二者插接在一起,形成防水结构。一个第一弯折件23和一个第二弯折件24构成一对弯折件。图9中,相邻两个支护管2之间设置有一对弯折件,两个支护管2的下方为基坑,相当于这一对弯折件处于远离基坑的位置;图10中,相邻两个支护管2之间设置有两对弯折件。在支护管2内进行切割形成邻接支护结构4时,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结构;在基坑内对支护管2进行切割形成邻接支护结构4时,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结构。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第一弯折件23和第二弯折件24之间设置止水条,加强防水。止水条可以为橡胶条,也可以为发泡密封条等。
上述防水结构位于多个支护管连成一体的结构内,便于更好地铺设外贴式止水带等防水加强措施,提高管间防水效果。
另一种实现方式: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护装置中一种相邻矩形支护管之间设置注浆防水结构的视图。如图11所示,相邻两个支护管2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两个支护管2之间通过注浆形成止水层25,止水层25沿支护管2的长度方向从支护管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填满两个支护管2之间的间隙,以达到较好的防水的效果。注浆的方式可采用已有技术来实现,本实施例不作具体说明,也不做限定。或者,止水层25沿支护管2的长度方向从地下水位上一定范围延伸至基坑底相对隔水地层一定范围,若距离相对隔水地层较远时也可以考虑悬挂式防水方式。
在上述步骤101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支护管之后,在相邻的两个支护管2之间进行注浆形成止水层25,该止水层25贯通各支护管2的两端以封闭相邻两个支护管2之间的间隙。
止水层25能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还能够兼做地层加固层,提高支护性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上述支护装置和施工方法进行优化,尤其是对内部支护结构3的施作方法进行优化。
一种内部支护结构3的具体实现方式:内部支护结构3为预制内部支护件,为在工厂预制好的,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施工,吊装入支护管2内。预制内部支护件的长度可根据支护管2的长度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贯通支护管2长度方向的两端。或者,预制内部支护件的顶部低于支护管2,以使预制内部支护件的顶部与支护管2的顶部之间形成回填空间27,可回填沙子、土体、碎石等回填物质。预制内部支护件的底端高于支护管2,以使预制内部支护件的底端与支护管2的底端之间形成有预留空间,该预留空间从下向上填充有原状土9、封水加固层8和素混凝土垫层7。相当于一根支护管2内从下向上依次填充有:原状土9、封水加固层8、素混凝土垫层7、预制内部支护件和回填物质。
上述步骤102向各支护管2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具体为将预制内部支护件置入支护管2内,该预制内部支护件沿支护管2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将预制内部支护件置入支护管2内之后,还包括:在预制内部支护件与支护管2之间浇筑混凝土,填满预制内部支护件与支护管2之间的间隙,使二者连成一体,达到共同受力的效果,提高支护强度。
或者,在支护管2的内壁设有沿周向分布的支护件定位凸起,预制内部支护件的外壁设有定位凹槽。将预制内部支护件置入各支护件定位凸起围设的空间内,以使各支护件定位凸起插入预制内部支护件上的定位凹槽内,以对预制内部支护件进行定位。
以上两种实现方式都能够达到预制内部支护件自身受力,或者与支护管2共同受力的效果,能够提高支护强度。
另一种内部支护结构3的具体实现方式: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支护管内设置有内部支护结构和邻接支护结构的示意图,图12为支护管的横截面视图。如图12所示,内部支护结构3为现浇筑形成的混凝土内部支护件。具体的,在支护管2插打完毕后,将预制好的内部支护钢筋笼置入支护管2内,然后向支护管2内浇筑混凝土,与内部支护钢筋笼形成内部支护结构3。内部支护结构3填满支护管2内的空间,以使混凝土、钢筋笼和支护管2连成一体,共同受力。或者,内部支护结构3与支护管2的一侧管壁留有一定空间,以便于在该空间内对管壁进行切割以施作邻接支护结构等操作。
另外,在施作内部支护结构3之前,先在内部支护结构3的下方依次施作素混凝土垫层7和封水加固层8,封水加固层8的下方为原状土9,如图2所示。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上述支护装置和施工方法进行优化,尤其是对邻接支护结构4的施作方法进行优化。
对于上述步骤103向相邻的支护管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首先,切割相邻两个支护管2相对的侧壁形成开口。然后,在两个支护管2的相对开口之间置入顶部水平挡板和侧壁竖向挡板(简称:竖向挡板)。顶部水平挡板位于相对开口的顶部,竖向挡板分布在两个支护管2截面中心连线两侧的开口边缘处,与两个支护管2的截面中心连线平行。之后,在两个支护管2截面中心连线两侧的竖向挡板之间浇筑邻接混凝土,邻接混凝土与内部支护结构连成一体。邻接混凝土的顶端可以与竖向挡板顶端齐平,也可以低于竖向挡板的顶端。
以图12的视图角度来看,分别对左侧支护管2的右侧壁和右侧支护管2的左侧壁进行切割,形成开口。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相邻支护管之间设置有顶部水平挡板和竖向挡板的竖向剖视图。如图13所示,然后在开口的顶部设置顶部水平挡板51,以对上部未开挖土体12进行支护。在开口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竖向挡板52,用于对外围土层进行阻挡和支护。(图13为横截面视图,图13中位于上下两侧的竖向挡板52在实际施工中并不是上下方向设置,而是位于相邻两个支护管竖直中心线所构成平面的两侧)。在竖直方向上,竖向挡板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按照切割开口的顺序,边切割边设置竖向挡板52。
在布设好竖向挡板52之后,在两侧的竖向挡板52之间放置钢筋笼,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邻接混凝土,作为邻接支护结构4。邻接支护结构4与内部支护结构连成一体,共同受力,提高支护强度。
切割支护管2并施作竖向挡板52的过程可以与支护管2的插打过程同步进行,即在施工过程中,在对已插打完毕的支护管2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4的同时,可以同步插打其余的支护管2。或者,也可以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施作邻接支护结构4。
以图4所示的矩形支护管2为例,对其施作内部支护结构3和邻接支护结构4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支护管内设置有内部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图4所示的工序执行完毕后,向支护管2内吊装置入预制内部支护件作为内部支护结构3。
预制内部支护件与两个支护管2相对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作业空间。在该作业空间内可设置切割设备以及升降设备,通过升降设备带动切割设备上下移动,以对支护管2进行上下切割。切割后形成的开口26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上设置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开口的两侧设置竖向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切割开口的过程中,在顶部设置水平挡板,在水平挡板的下方可以边切割边设置竖向挡板52,设置在开口26的两侧。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之间设置邻接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在竖向挡板52设置完毕后,可以在两侧的竖向挡板52之间设置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形成邻接支护结构4。
然后,在支护管2与内部支护结构3、邻接支护结构4之间的空隙内注入素混凝土,形成素混凝土填充层31。素混凝土填充层31可填满支护管2与内部支护结构3、邻接支护结构4之间的空隙,以使内部支护结构3、邻接支护结构4能够与支护管2连成一起,联合受力,提高支护强度。
以图11所示的矩形支护管2为例,对其施作内部支护结构3和邻接支护结构4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内设置内部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在图11所示的工序执行完毕后,向支护管2内吊装置入预制内部支护件作为内部支护结构3。
预制内部支护件与两个支护管2相对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作业空间。在该作业空间内可设置切割设备以及升降设备,通过升降设备带动切割设备上下移动,以对支护管2进行上下切割,形成的开口。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支护管内设置竖向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在切割开口的过程中,可以边切割边设置竖向挡板52,设置在开口的两侧。并将两个支护管2之间的土体和止水层去除。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护装置中在两侧竖向挡板之间设置内部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在竖向挡板52设置完毕后,可以在两侧的竖向挡板52之间设置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形成邻接支护结构4。
然后,也在支护管2与内部支护结构3、邻接支护结构4之间的空隙内注入素混凝土,形成素混凝土填充层。素混凝土填充层可填满支护管2与内部支护结构3、邻接支护结构4之间的空隙,以使内部支护结构3、邻接支护结构4能够与支护管2连成一起,联合受力,提高支护强度。
上述图4至图20均为支护管2的横截面视图。
当支护管2为圆形时,其施作内部支护结构和邻接支护结构的具体过程可参照上述矩形支护管2的内容。
实施例五
采用上述任一方式完成了支护装置的施作之后,可以对待挖基坑进行挖掘施工。
图21为现有技术中在地连墙内部施作基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1所示,传统方案中,由于地连墙6的内侧表面不平整等问题,需要在地连墙6的内侧设置竖向的内墙61,在内墙61的内部以逆作法施作基坑支撑结构,包括:梁、板、柱等结构。图21仅为一种逆作法的示例,除了逆作法之外,现有技术中也存在顺作法施作基坑支撑结构,同样也需要在地连墙6的内侧设置竖向的内墙61。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支护装置内部以顺作法施作基坑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支护装置内部以逆作法施作基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和图23所示,采用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采用内部支护结构或内部支护结构与支护管2形成的组合结构代替地连墙6,不存在表面平整等问题,而且各内部支护结构与邻接支护结构连成一体共同受力,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不再需要设置内墙61,直接在支护管2的内部施作基坑支撑结构即可,缩短了施工进程,提高了施工效率。
图22是顺作法施作基坑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3是逆作法施作基坑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对于顺作法施作或逆作法施作,都可以采用上述方案。具体的,支护管2从待挖基坑外围的地面竖直向下土层中,支护管2内设置有内部支护结构3。内部支护结构3的顶部与支护管2顶部之间留有回填空间27。基坑内部的基坑支撑结构包括:结构顶板13、结构底板14等结构。其中,结构顶板13沿水平方向延伸,其顶面与内部支护结构3的顶面齐平或低于内部支护结构3的顶面。结构底板14沿水平方向延伸,其底面与内部支护结构3的底面齐平或高于内部支护结构3的底面。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施工方法能够形成质量好、刚度较大、抗变形能力较强的支护装置,尤其是结合盖挖逆做或顺做时,能更好地控制周边环境变形。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所述竖向支护体为中空结构;
向各竖向支护体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
向相邻的竖向支护体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以使所述邻接支护结构与内部支护结构一体受力;多个竖向支护体连成闭合环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支护结构为预制内部支护件;
向各竖向支护体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包括:
将预制内部支护件置入竖向支护体内,所述预制内部支护件沿竖向支护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预制内部支护件置入竖向支护体内之后,还包括:
在预制内部支护件与竖向支护体之间浇筑混凝土,填满预制内部支护件与竖向支护体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护体的内壁设有沿周向分布的支护件定位凸起;所述预制内部支护件的外壁设有定位凹槽;
将预制内部支护件置入竖向支护体内,包括:
将预制内部支护件置入各支护件定位凸起围设的空间内,以使各支护件定位凸起插入预制内部支护件的定位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各竖向支护体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包括:
将预制好的内部支护钢筋笼置入竖向支护体内;
向竖向支护体内浇筑混凝土与所述内部支护钢筋笼形成所述内部支护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护体侧壁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榫头和向内凹陷的榫槽,所述榫头和榫槽各自沿竖向支护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包括:
依次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相邻的第一竖向支护体和第二竖向支护体,第二竖向支护体中的榫头插入第一竖向支护体中的榫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护体侧壁设有向外伸出第一弯折件和第二弯折件;所述第一弯折件和第二弯折件各自沿竖向支护体长度方向延伸;
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包括:
依次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相邻的第一竖向支护体和第二竖向支护体,第二竖向支护体中的第一弯折件与第一竖向支护体中的第二弯折件插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待挖基坑的外围地层中竖直插入多个竖向支护体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竖向支护体之间进行注浆形成止水层,所述止水层沿竖向支护体长度方向延伸以封闭相邻两个竖向支护体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相邻的竖向支护体之间施作邻接支护结构,包括:
切割相邻两个竖向支护体相对的侧壁形成开口;
在两个竖向支护体相对开口之间置入顶部水平挡板和侧壁竖向挡板,所述侧壁竖向挡板分布在两个竖向支护体截面中心连线的两侧,与两个竖向支护体截面中心连线平行;
在两个竖向支护体截面中心连线两侧的侧壁竖向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与内部支护结构连成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各竖向支护体内施作内部支护结构之前,还包括:
向竖向支护体的底部从下向上依次施作封水加固体和素混凝土垫层。
CN202010067338.4A 2020-01-20 2020-01-20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12065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7338.4A CN111206594A (zh) 2020-01-20 2020-01-20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7338.4A CN111206594A (zh) 2020-01-20 2020-01-20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6594A true CN111206594A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82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7338.4A Pending CN111206594A (zh) 2020-01-20 2020-01-20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065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7575A (zh) * 2020-12-17 2021-04-09 南昌工程学院 高流动性软土区域低净空下后建地下室的施工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121037A (ko) * 2004-06-21 2005-12-26 이순호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파일을 이용한 흙막이 구조체 및이의 시공 방법
CN103643682A (zh) * 2013-11-28 2014-03-19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应力空心管桩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4343131A (zh) * 2013-07-27 2015-02-11 廖河山 一种半预制半现浇地下连续墙体及施工工艺
CN107435334A (zh) * 2017-09-10 2017-12-05 沈阳建筑大学 预制地下连续墙横向拼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121037A (ko) * 2004-06-21 2005-12-26 이순호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파일을 이용한 흙막이 구조체 및이의 시공 방법
CN104343131A (zh) * 2013-07-27 2015-02-11 廖河山 一种半预制半现浇地下连续墙体及施工工艺
CN103643682A (zh) * 2013-11-28 2014-03-19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应力空心管桩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7435334A (zh) * 2017-09-10 2017-12-05 沈阳建筑大学 预制地下连续墙横向拼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7575A (zh) * 2020-12-17 2021-04-09 南昌工程学院 高流动性软土区域低净空下后建地下室的施工方法和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0807B2 (en) Method of construction using sheet piling sections
JP2018024982A (ja) 既設杭基礎の補強工法及び補強構造
KR102011321B1 (ko) 변단면 각관을 이용한 환형 기초의 시공방법 및 그 기초
KR102009077B1 (ko) 차수형 주열식 현장타설 말뚝을 이용한 흙막이 벽체의 시공방법
KR20140055639A (ko) 흙막이 겸용 건축빔 구조체의 시공방법 및 그 방법에 의하여 시공된 건축빔 구조체
CN102767180A (zh) 一种静压锚杆桩补强基础施工方法
KR101018282B1 (ko) 지하터널 형성용 구조물 설치방법
KR100531385B1 (ko) 매립형 철골띠장과 슬래브 강막작용을 이용하여 지하외벽의 연속시공이 가능하도록 한 지하 구조물 시공방법
KR100832490B1 (ko) 오버랩원통관과 충진용호스를 이용한 주열식차수벽의 설치공법
CN111535328A (zh) 富水地层中的井筒式地下车库基坑支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2359112A (zh) 利用钢箱桩进行基坑围护的方法
KR20180124795A (ko) 지중 부벽을 구비한 흙막이 구조체 및 이의 시공 방법
KR20210090101A (ko) 타설 막음장치 및 연장 철근을 이용한 연속구조형 슬러리월 시공구조와 방법, 및 그 시공 장치
CN111236952A (zh) 一种全回收装配式矩形顶管工作井钢结构支护装置及其工作井的施工方法
KR101975297B1 (ko) 흙과 물의 유입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항만, 하천, 댐, 콘크리트 건물 공사에 사용되는 다중벽체 시공용 지지파일 및 그 지지파일을 이용한 다중벽체 시공방법
KR101296857B1 (ko) 토압 지지력이 강화된 바닥보를 구비하는 지하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1873023U (zh) 基坑支护装置
JP4486136B2 (ja) ケーソンの接続方法
CN111206594A (zh)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EP1600561A1 (en) Water resistant cast-in-place pile wall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it
CN111119200A (zh) 基坑支护装置
KR20100118482A (ko) 매립형 철골띠장과 슬래브 강막작용을 이용하여 지하외벽의 한 측면이 연속시공이 가능하도록 한 지하 구조물 시공방법
CN109488341B (zh) 一种幕架式暗挖体系的支撑方法及支撑结构
WO2009139510A1 (en)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continuous cut-off wall using overlap casing
KR101835828B1 (ko) 지하외벽용 복합강관 구조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지하외벽의 시공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