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0323B - 转子以及马达 - Google Patents

转子以及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0323B
CN111200323B CN201911125393.8A CN201911125393A CN111200323B CN 111200323 B CN111200323 B CN 111200323B CN 201911125393 A CN201911125393 A CN 201911125393A CN 111200323 B CN111200323 B CN 1112003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rotor
axial direction
plate
thi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253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00323A (zh
Inventor
中原康晶
白石刚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00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0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00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03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02K1/2773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consisting of tangentially magnetized radial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06Magnetic cores, or permanent magne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kew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09Magnetic cores comprising lamination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fastened by caul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转子以及马达,该转子以中心轴线为基准沿轴向延伸,具备多个磁铁和多个磁铁孔,多个磁铁孔具有在俯视时沿径向延伸的开口,多个磁铁孔沿轴向贯通并且在内部配置有磁铁,磁铁的磁极面朝向周向的任意方向,转子铁芯具有多个第一薄板铁芯和多个第二薄板铁芯,第一薄板铁芯具有环状的第一内板部、多个第一外板部、多个第一内侧连结部以及第一外侧连结部。第二薄板铁芯具有环状的第二内板部和多个第二外板部。第二薄板铁芯沿轴向层叠,在第二薄板铁芯的轴向两侧分别配置有第一薄板铁芯,第一外板部与第二外板部在轴向上重叠,第一内板部与第二内板部在轴向上重叠,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一个第二薄板铁芯中,在第二内板部与第二外板部之间仅存在树脂。

Description

转子以及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子以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辐条型的转子的马达(例如,专利文献1)。
这样的转子例如是一体型层叠转子,具有一体型薄板铁芯。该一体型薄板铁芯具有环状连结部和多个薄板铁芯片部。多个薄板铁芯片部在环状连结部的外周侧沿周向排列。各个薄板铁芯片部通过支承部与环状连结部连结。各个薄板铁芯片部配置为介于多个薄板铁芯片的层叠构造的规定位置,并与薄板铁芯片连结。相邻的薄板铁芯片部之间配置有永久磁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245451公报
然而,在这样的转子中,在一体型薄板铁芯中,多个薄板铁芯片部全部通过支承部与环状连结部连结。由此,从某个薄板铁芯片部通过支承部流到环状连结部的磁通流向位于上述薄板铁芯片部的周向两旁的薄板铁芯片部。即,磁通发生短路,从而产生磁特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磁特性的转子以及马达。
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子以中心轴线为基准沿轴向延伸,其中,该转子具备:多个磁铁;以及转子铁芯,其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薄板铁芯构成,具有在内部配置有所述磁铁的多个磁铁孔,所述磁铁的磁极面朝向周向的任意方向,所述磁铁孔具有在俯视时沿径向延伸的开口,所述磁铁孔沿轴向贯通所述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具有多个第一薄板铁芯与多个第二薄板铁芯,所述第一薄板铁芯具有:环状的第一内板部;多个第一外板部,它们配置于所述第一内板部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多个第一内侧连结部,它们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与所述第一外板部;以及第一外侧连结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外板部的径向外侧,在周向上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外板部彼此,所述第二薄板铁芯具有:环状的第二内板部;以及多个第二外板部,它们配置于所述第二内板部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所述第二薄板铁芯沿轴向层叠,在所述第二薄板铁芯的轴向两侧分别配置有所述第一薄板铁芯,所述第一外板部与所述第二外板部在轴向上重叠,所述第一内板部与所述第二内板部在轴向上重叠,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一个所述第二薄板铁芯中,在所述第二内板部与所述第二外板部之间仅存在树脂。
根据例示的本发明的转子以及马达,能够提高磁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从上部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部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芯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薄板铁芯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薄板铁芯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仰视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上表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薄板铁芯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二薄板铁芯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对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马达A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马达A具有转子1、定子2、壳体3、第一轴承41以及第二轴承42。另外,马达A具有检测转子1的旋转位置的传感器单元5。
壳体3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并在内部收纳转子1和定子2。定子2固定于壳体3的内周面。定子2通过固定于壳体的内侧而中心轴线(中心轴线C1)与壳体3一致。
定子2包围转子1的径向外侧。即,定子2与转子1在径向上对置。在俯视时,定子2呈大致圆环状,作为沿轴向穿过该大致圆环状的中心的轴线的定子2的中心轴线与中心轴线C1一致。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线圈22以及绝缘件23。定子2与转子1对置,并包含多个线圈22。
线圈22通过将导线卷绕于包覆定子铁芯21的外表面的绝缘件23的外周而形成。线圈22引出有导线的端部,导线的端部从定子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经由导线向线圈22提供电力,由此定子铁芯21被励磁。例如,马达A的线圈22分为三相(U、V、W)。而且,对各相提供相位错开的正弦波形的电流。因此,导线具有能够分别向三相提供电流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三相的组具有两组。
转子1具有轴11、转子铁芯12以及未图示的磁铁。轴11呈沿中心轴线C1延伸的圆柱状。即,转子1以中心轴线C1为基准沿轴向延伸。轴11经由第一轴承41与第二轴承42被壳体3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转子1能够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相对于定子2进行旋转。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的数量为14个。即,转子1的磁极的数量为14个。另外,磁铁的数量以及磁极的数量不限定为上述数量。
转子铁芯12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薄板铁芯构成。转子铁芯12位于轴11的径向外侧,并直接固定于轴11。具体而言,轴11通过压入而固定于转子铁芯12。另外,不限于压入,例如也可以通过基于粘接剂的粘接来进行固定。参照图4,转子铁芯1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磁铁孔126。在从轴向观察时,磁铁孔126的开口部的外形呈沿径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磁铁孔126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磁铁孔126分别配置有磁铁。即,转子1具备多个磁铁以及具有磁铁孔126的转子铁芯12。本实施方式的马达A具有所谓的辐条型的转子。磁铁孔126具有在俯视时沿径向延伸的开口,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12,并且在内部配置有磁铁。即,在俯视时,磁铁孔126沿径向延伸。在从轴向观察时,各个磁铁以径向外侧作为长度方向延伸。各个磁铁的磁极面(N极、S极)朝向周向。即,磁铁的磁极面朝向周向的任意方向。
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在这里由球轴承构成。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分别上下配置,并将轴11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轴承例如也可以由套筒轴承构成。
传感器单元5具有传感器轭51、传感器磁铁52、传感器罩53以及旋转传感器54。传感器轭51是大致圆筒状的部件。传感器轭51由磁性材料构成。传感器轭51具有筒状的内壁部511、筒状的外壁部512以及顶板部513。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部511和外壁部512呈圆筒状。传感器轭51的内壁部511的内侧面固定于轴11的外周面。由此,传感器轭51固定于轴11。
外壁部512位于内壁部511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包围内壁部511。即,传感器轭51为双重圆筒形状。顶板部513呈将内壁部511的上端部和外壁部512的上端部连接起来的圆环状。
传感器磁铁52呈圆环状。传感器磁铁52保持于传感器轭51。例如,传感器磁铁52从径向外侧嵌合于外壁部512。由此,传感器磁铁52经由传感器轭51间接地固定于轴11。另外,传感器磁铁52也可以直接固定于轴11。
旋转传感器54与传感器磁铁52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旋转传感器54例如是霍尔IC,并设置有多个。旋转传感器54检测传感器磁铁52的磁通的变化。根据检测到的磁通的变化,在对马达A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等(省略图示)中计算转子1的旋转位置。另外,旋转传感器54也可以与传感器磁铁52隔着间隙在轴向上对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了使用霍尔IC的传感器,但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广泛采用旋转变压器等能够检测转子1的旋转的传感器。
图2是从上部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时的立体图。图3是从下部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时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芯12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薄板铁芯71的俯视图。如图2~4所示,转子铁芯12具有多个第一薄板铁芯61与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第二薄板铁芯71沿轴向层叠。第一薄板铁芯61分别配置于沿轴向层叠的第二薄板铁芯71的轴向上侧以及下侧。即,第二薄板铁芯71的轴向两侧分别配置有第一薄板铁芯61。换句话说,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在轴向上由第一薄板铁芯61夹持。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的下部层叠有多个第一薄板铁芯61。
如图5所示,第一薄板铁芯61具有第一内板部62、多个第一外板部63以及第一内侧连结部65。
第一内板部62为大致环状的部位。第一内板部62在中央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轴孔122。轴11通过第一轴孔122而直接或间接固定于第一内板部62。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外板部63为大致扇型。各个第一外板部63配置于第一内板部62的径向外侧。各个第一外板部63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即,多个第一外板部63沿周向排列。第一外板部63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外板部63的数量与磁铁的数量相同。即,第一外板部63的数量为14个。
第一内侧连结部65连接第一内板部62与第一外板部63。第一内侧连结部65从第一内板部6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外板部6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各个第一外板部6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内侧连结部65连接。第一内侧连结部65的周向的宽度大致恒定。第一内侧连结部65的周向的宽度小于第一外板部63的周向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侧连结部65的数量与第一外板部63的数量相同。即,各个第一外板部63经由第一内侧连结部65与第一内板部62连接。
第一外侧连结部66为环状的部位。第一外侧连结部66位于第一外板部63的径向外侧。第一外侧连结部66在周向上连接各个第一外板部6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即,各个第一外板部6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一外侧连结部66连接。换句话说,第一外侧连结部66在周向上连接相邻的第一外板部63彼此。第一外侧连结部66与第一外板部63是一体的。第一外板部63在径向外侧的端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外板凹部67。
第一内板部62具有多个第一突起部64。第一突起部64从第一内板部6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一突起部64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周向上,各个第一突起部64位于相邻的第一外板部63之间。各个第一突起部64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内侧连结部65之间。即,第一突起部64与第一内侧连结部65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突起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小。
第一突起部64与第一内侧连结部65的周向之间分别构成有第一内侧空隙124。第一突起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磁铁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之间构成有第二内侧空隙125。
参照图6,第二薄板铁芯71具有第二内板部72、第二外板部73以及第二内侧连结部75。第二内板部72为大致环状的部位。第二内板部72在中央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二轴孔123。轴11通过第二轴孔123,并直接或间接与第二内板部72固定。在层叠第一薄板铁芯61与第二薄板铁芯71时,第二轴孔123与第一轴孔122在轴向上重叠。第一轴孔122与第二轴孔123构成供轴通过的一个贯通孔(即,轴孔121)。
第二外板部73配置于第二内板部72的径向外侧,并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即,多个第二外板部73沿周向排列。第二外板部73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第二外板部73在径向外侧的端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二外板凹部77。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与磁铁的数量相同。即,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为14。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与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外板部63的数量相同。在层叠第一层叠铁芯与第二层叠铁芯时,第二外板部73与第一外板部63在轴向上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薄板铁芯71具有两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两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分别配置于以中心轴线为基准而对称的位置。换句话说,两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以中心轴线为基准分别配置于在周向上错开180度的位置。第二内侧连结部75从第二内板部72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与第二外板部7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即,至少一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在径向上连接第二内板部72与第二外板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只有两个第二外板部73经由第二内侧连结部75与第二内板部72连结。
第二内板部72具有多个第二突起部74。第二突起部74从第二内板部7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突起部74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周向上,各个第二突起部74位于相邻的第二外板部73之间。换句话说,在周向上,至少一个第二外板部73位于相邻的第二突起部74之间。第二内侧连结部75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突起部74之间。
如上所述,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沿轴向层叠。在这里,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周向分别以规定角度旋转并沿轴向层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分别以将360度除以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或磁铁的数量而得到的值的角度进行旋转,并沿轴向层叠。如上所述,外板部的数量以及磁铁的数量为14。因此,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分别以将360度除以14而得到的值的角度进行旋转并层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作为一组沿轴向配置多个。层叠的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个数例如可以与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相同。而且,层叠的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一组沿轴向堆积有多个,从而能够构成一个转子铁芯12。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子铁芯12具有14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一组以及6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一组。在该情况下,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轴向的位置不同,并且在周向上也分别错开将360度除以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或者磁铁的数量而得到的值的角度。换句话说,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内侧连结部75在轴向上位置不同,并且在周向上也错开将360度除以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或者磁铁的数量而得到的值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组第二薄板铁芯71的各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彼此在轴向上不重叠。在从轴向观察时,各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与第一内侧连结部65在轴向上重叠。即,第二内侧连结部75分别与第一内侧连结部65的任意一个在轴向上重叠。
如后所述,两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周向两侧的空间填充有树脂81。如后所述,在未通过第二内侧连结部75连接的第二内板部72与第二外板部73之间的空间填充有树脂81。即,在配置于轴向两侧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内侧连结部75的轴向之间并且第二内板部72与第二外板部73的径向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树脂81。由此,未通过第二内侧连结部75连接的第二内板部72与第二外板部73连结,并且位于轴向上的第一内侧连结部75彼此连结,从而能够使第一薄板铁芯61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连结变得牢固。
第一薄板铁芯61分别配置于上述一组第二薄板铁芯71的轴向上侧以及下侧。即,第二薄板铁芯71沿轴向层叠,并被一对第一薄板铁芯61从轴向两侧夹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组第二薄板铁芯71的轴向上侧以及下侧各配置有一个第一薄板铁芯61。
进而,位于转子铁芯12的轴向最下侧的电磁钢板为第一薄板铁芯61。即,在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多个第一薄板铁芯61配置于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轴向下侧。即,第一薄板铁芯61进一步层叠于一对第一薄板铁芯61的轴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薄板铁芯61位于转子铁芯12的最下段并进行层叠。
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内板部62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内板部72在轴向上重叠。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突起部64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突起部74在轴向上重叠。在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内板部62彼此在轴向上重叠。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突起部64彼此在轴向上重叠。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内板部72彼此在轴向上重叠。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突起部74彼此在轴向上重叠。
在周向上,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外板部63的位置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外板部73的位置相同。即,各个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外板部63与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外板部73在轴向上重叠。在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一薄板铁芯61彼此的第一外板部63在轴向上重叠。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外板部73彼此在轴向上重叠。
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内侧连结部75分别与周向的位置相同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内侧连结部65在轴向上重叠。一组第二薄板铁芯71中的除了位于轴向的上下端的第二薄板铁芯71之外,第二内侧连结部75与第一内侧连结部65在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一组第二薄板铁芯71中的位于轴向的上下端的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内侧连结部75与分别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内侧连结部65在轴向上重叠。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内侧连结部65与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周向两侧分别构成有作为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12的贯通孔的第一内侧空隙124。如后所述,第一内侧空隙124的内部填充有树脂81。
在从轴向观察时,磁铁与第一突起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径向之间以及磁铁与第二突起部7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径向之间构成有第二内侧空隙125。第二内侧空隙125是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12的贯通孔。如后所述,第二内侧空隙125的内部填充有树脂81。
第一薄板铁芯61与第二薄板铁芯71例如通过铆接而固定。在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内板部62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内板部72中进行铆接。同样地,在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外板部63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外板部73中也进行铆接。在第一内板部62与第二内板部72中,可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多处进行铆接,也可以沿环状进行铆接。而且,在第一外板部63与第二外板部73中,可以在所有外板部中进行铆接,也可以仅在沿周向排列的外板部中的几个外板部进行铆接。另外,第一薄板铁芯61与第二薄板铁芯71也可以通过粘接或激光焊接进行固定。
同样地,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二薄板铁芯71彼此中,例如通过铆接而固定。在第二薄板铁芯71彼此中,在轴向上重叠的第二内板部72彼此以及在轴向上重叠的第二外板部73彼此也通过铆接而固定。在第二内板部72中,可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多处进行铆接,也可以沿环状进行铆接。而且,在第二外板部73中,可以在所有第二外板部73中进行铆接,也可以仅在沿周向排列的第二外板部73中的几个第二外板部73进行铆接。另外,第二薄板铁芯71彼此也可以通过粘接或激光焊接进行固定。
在周向上,第一薄板铁芯61的各个第一磁铁孔的位置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各个第二磁铁孔的位置相同。因此,通过组合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磁铁孔与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磁铁孔,构成了内侧面沿轴向延伸的磁铁孔126。转子铁芯12的各个磁铁孔126分别收纳有磁铁。
如上所述,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外板部63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二外板部73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转子铁芯12在外侧面具有与磁铁孔126连通并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外侧开口部127。外侧开口部通过配置为沿轴向夹持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外侧连结部66而在轴向上划分为多个。在将磁铁插入磁铁孔126时,第一外侧连结部66与磁铁在径向上对置或者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磁铁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朝向径向外侧移动。
如上所述,多个第一薄板铁芯61层叠并配置于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磁铁的轴向下侧的部位与多个第一外侧连结部66在径向上对置或者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磁铁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朝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且,如后所述,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被树脂81覆盖。根据上述结构,在将转子铁芯12配置于模具内,注入熔融的树脂并使其硬化时,容易使模具紧贴于转子铁芯12的外周面。其结果,树脂不进入到转子铁芯12的外周面与模具之间,从而抑制了多余的树脂附着于转子铁芯12的表面。而且,能够将磁铁的轴向下侧的部位的多个第一外侧连结部66作为用于隔断树脂的支承部使用。由此,转子1不具有刚性较弱的较薄的树脂部,从而能够提高转子1整体的刚性。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使多个第二薄板铁芯71一边沿周向旋转规定的角度一边沿轴向进行层叠,因此能够减小层叠时的各个薄板铁芯的公差而导致的尺寸误差。其结果,能够提高转子铁芯12的尺寸精度。
而且,磁铁的至少一部分从磁铁孔126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磁铁孔126的轴向下侧的开口部以及外侧开口部的至少任意一个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从外侧开口部露出。因此,磁铁直接与定子在径向上对置。其结果,转子1与定子之间的磁通容易流动,从而与树脂覆盖磁铁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扭矩。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的俯视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的仰视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的上表面的局部放大图。图9放大并示出了图7中用圆圈包围的部位。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的局部剖视图。树脂81覆盖转子铁芯12的至少一部分。树脂81具有上侧树脂82、下侧树脂87以及连结树脂91。
下侧树脂87覆盖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的端面。下侧树脂87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下孔871以及沿轴向贯通的多个第二下孔872。轴通过第一下孔871。多个第二下孔872在第一下孔871的径向外侧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上侧树脂部82覆盖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上侧的端面。上侧树脂部82具有上侧环状部83与外侧树脂部86。上侧树脂覆盖位于轴向最上侧的第一薄板铁芯61中的第一内板部62的上表面以及第一突起部64的上表面。即,上侧环状部83与位于轴向最上侧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内板部在轴向上重叠。
外侧树脂部86从上侧树脂部8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侧树脂部86覆盖位于轴向最上侧的第一薄板铁芯61的第一内侧连结部65的上表面以及第一外板部63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外侧树脂部86的覆盖第一外板部63的部位的周向的宽度与第一外板部63的周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即,外侧树脂部86的覆盖第一外板部63的部位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树脂部86不覆盖第一外板部63的全部,而是覆盖第一外板部63的一部分。即,位于轴向最上侧的第一薄板铁芯61具有从树脂81露出的部位与被外侧树脂部86覆盖的部位。
连结树脂部91在轴向上连接上侧树脂部82与下侧树脂部87。下侧树脂部87覆盖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如上所述,第二内侧空隙125分别位于磁铁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突起部64的径向之间以及磁铁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二突起部74的径向之间。第二内侧空隙125与第一内侧空隙124连通。连结树脂部91配置于第一内侧空隙124与第二内侧空隙125的内部。换句话说,连结树脂部91分别覆盖第一突起部64以及第二突起部74的周向两侧的侧面。由此,第一内侧连结部65与第二内侧连结部75被树脂81覆盖,从而能够增加转子铁芯12的刚性。
连结树脂部91具有第一连结部92和第二连结部93。
第一连结部92覆盖第一突起部64、第二突起部74以及第一突起部64与第二突起部74的周向两侧的侧面。换句话说,第一连结部92覆盖第一内板部62和第二内板部72的外侧面。第一连结部92从上侧树脂部82延伸至下侧树脂部87。第一连结部92是填充于第一空隙内的树脂81的周向的另一侧的侧面的一部分。
第二连结部93从转子铁芯12的轴向上侧的端部延伸至轴向下侧的端部。第二连结部93从第一连结部9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与第一连结部92在周向上相邻。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外板部63、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外板部73、第一连结部92以及第二连结部93构成内侧面的一部分,该内侧面构成磁铁孔126。即,第一连结部92、第二连结部93、第一外板部63以及第二外板部73构成内壁的至少一部分,该内壁构成磁铁孔126。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0中,纸面的近前侧为径向外侧,纸面的里侧为径向内侧。如图10所示,第一连结部92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树脂肋94。第一树脂肋94从第一连结部92的下端部朝向轴向上侧延伸。即,第一连结部92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树脂肋94。第一树脂肋94的轴向的长度例如是第一连结部92的轴向的尺寸的1/2~2/3。由此,相比于第一树脂肋94的长度与第一连结部92的长度相同的情况,能够减少使用的树脂的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第一树脂肋94的周向的宽度随着从轴向上侧朝向下侧而逐渐变小。由此,在通过使用树脂的注塑成型来形成第一树脂肋94时,能够容易卸下模具。
第二连结部93具有朝向周向一侧突出的第二树脂肋95。第二树脂肋95从第二连结部93的下端部朝向轴向上侧延伸。即,第二连结部93具有向周向一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二树脂肋。第二树脂肋95的长度例如是第二连结部93的轴向的尺寸的1/2~2/3。由此,相比于第二树脂肋95的长度与第二连结部93的长度相同的情况,能够减少使用的树脂的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树脂肋95的长度与第一树脂肋94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二树脂肋95的径向的宽度随着从轴向上侧朝向下侧而逐渐变小。由此,在通过使用树脂的注塑成型来形成第二树脂肋95时,能够容易卸下模具。
第二树脂肋95与第一树脂肋94在周向上相邻。在将磁铁插入磁铁孔126时,第一树脂肋94将磁铁朝向径向外侧按压,并且第二树脂肋95将磁铁朝向周向另一侧按压。即,第一树脂肋94与第二树脂肋95按压磁铁。由此,第一树脂肋94与第二树脂肋95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朝向磁铁孔126的对角的方向按压磁铁。其结果,能够抑制磁铁在磁铁孔126的内部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因磁铁与磁铁孔126的内侧面接触而产生的噪音。
如上所述,第一树脂肋94的长度以及第二树脂肋95的长度例如是第二连结部93的轴向的尺寸的1/2~2/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肋94与第二树脂肋95的轴向上侧的端部未到达第一连结部92与第二连结部93的轴向上侧的端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树脂肋94的径向的宽度以及第二树脂肋95的周向的宽度在轴向上不恒定。因此,在将磁铁插入磁铁孔126时,第一树脂肋94与第二树脂肋95成为引导件,从而磁铁能够顺畅地插入磁铁孔126的内部。
外侧树脂部86具有外侧平面部861与外侧连接部862。外侧平面部861位于外侧树脂部86的周向两侧。外侧平面部861从上侧树脂部82的外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外侧连接部862分别位于外侧树脂部86的周向两侧。外侧连接部862连接外侧平面部861与外侧树脂部86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连接部862为倾斜面。然而,外侧连接部862也可以是弯曲面。
上侧树脂部82还具有上侧平面部84以及上侧连接部85。上侧平面部84位于上侧树脂部8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更详细而言,上侧平面部84位于上侧环状部8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周向上,上侧平面部84位于相邻的外侧树脂部86之间。上侧平面部84与外侧平面部861连接。上侧平面部84与外侧平面部861在同一平面上。即,在从轴向观察时,上侧平面部84与一对外侧平面部861为大致U字形。
上侧连接部85连接上侧树脂部82的上表面与上侧平面部8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连接部85为倾斜面。然而,上侧连接部85也可以是弯曲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薄板铁芯71具有两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然而,第二薄板铁芯可以仅具有一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也可以不具有第二内侧连结部75。在该情况下,也优选该第二薄板铁芯沿轴向层叠,并由第一层叠钢板夹持其轴向的上下端。
图11是示出第二薄板铁芯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在第二薄板铁芯71A仅具有一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也优选使该第二薄板铁芯71A在周向上以规定的角度旋转并进行层叠。规定的角度例如是将360度除以第二外板部73的数量或者磁铁的数量而得到的值。而且,优选层叠的第二薄板铁芯71A被第一薄板铁芯61从轴向的两侧夹持。在同一平面上的(即,一个)第二薄板铁芯71A中,第二外板部73与没有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第二内板部72仅通过树脂连接。即,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外板部73中的没有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第二外板部73不与第二内板部72磁连接。因此,没有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第二外板部73彼此的磁通不产生短路。由此,能够提高磁特性。
图12是示出第二薄板铁芯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在第二薄板铁芯71B不具有第二内侧连结部75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也优选使第二薄板铁芯71B在周向上以规定的角度旋转并进行层叠。由此,能够缩小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的尺寸的偏差。而且,优选层叠的第二薄板铁芯71B被第一薄板铁芯61从轴向的两侧夹持。在同一平面上的(即,一个)第二薄板铁芯71B中,第二外板部73与第二内板部72仅通过树脂连接。即,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一个第二薄板铁芯71B中,第二内板部72与第二外板部73之间仅存在树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薄板铁芯71在周向上错开规定的角度并进行层叠。然而,各个第二薄板铁芯71也可以不一定在周向上错开,也可以设规定的角度为0而在轴向上层叠。
也可以是,一组第二薄板铁芯71的各个第二内侧连结部75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第二内侧连结部75在轴向上重叠。而且,只要构成磁铁孔126并构成第一连结部92与第二连结部93,则在轴向上相邻的第一薄板铁芯61与第二薄板铁芯71中,也可以是第一突起部64相对于第二突起部74沿周向错开,并且第一外板部63相对于第二外板部73沿周向错开。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而且,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个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4)

1.一种转子,其以中心轴线为基准沿轴向延伸,其中,
该转子具备:
多个磁铁;以及
转子铁芯,其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薄板铁芯构成,具有在内部配置有所述磁铁的多个磁铁孔,
所述磁铁的磁极面朝向周向的任意方向,
所述磁铁孔具有在俯视时沿径向延伸的开口,所述磁铁孔沿轴向贯通所述转子铁芯,
所述转子铁芯具有多个第一薄板铁芯和多个第二薄板铁芯,
所述第一薄板铁芯具有:
环状的第一内板部;
多个第一外板部,它们配置于所述第一内板部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
多个第一内侧连结部,它们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与所述第一外板部;以及
第一外侧连结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外板部的径向外侧,在周向上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外板部彼此,
所述第二薄板铁芯具有:
环状的第二内板部;以及
多个第二外板部,它们配置于所述第二内板部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
所述第二薄板铁芯沿轴向层叠,
在多个所述第二薄板铁芯的轴向两侧分别配置有所述第一薄板铁芯,
所述第一外板部与所述第二外板部在轴向上重叠,
所述第一内板部与所述第二内板部在轴向上重叠,
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一个所述第二薄板铁芯中,在所述第二内板部与所述第二外板部之间仅存在树脂,
所述转子铁芯具有:
上侧树脂部,其覆盖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上侧的端部;
下侧树脂部,其覆盖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下侧的端部;以及
连结树脂部,其在轴向上连接所述上侧树脂部与所述下侧树脂部,
所述上侧树脂部具有:
上侧环状部,其与位于轴向最上侧的所述第一薄板铁芯的所述第一内板部在轴向上重叠;以及
外侧树脂部,其从所述上侧环状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覆盖位于轴向最上侧的所述第一薄板铁芯的所述第一内侧连结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外板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下侧树脂部覆盖所述磁铁孔的轴向下侧,
所述上侧树脂部与所述磁铁孔在轴向上不重叠,
所述磁铁从所述磁铁孔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配置于轴向两侧的所述第一薄板铁芯的所述第一内侧连结部的轴向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内板部与所述第二外板部的径向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所述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二薄板铁芯分别在周向上错开规定的角度而沿轴向层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角度是将360度除以所述第二外板部的数量而得到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连结树脂部具有:
第一连结部,其覆盖所述第一内板部和所述第二内板部的外侧面;以及
第二连结部,其从所述第一连结部沿径向延伸,
所述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外板部以及所述第二外板部构成内壁的至少一部分,该内壁构成所述磁铁孔,
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树脂肋,
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向周向一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二树脂肋,
所述第一树脂肋和所述第二树脂肋按压磁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一树脂肋的轴向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连结部的轴向的长度的1/2~2/3之间,
所述第二树脂肋的轴向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连结部的轴向的长度的1/2~2/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一树脂肋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变小,
所述第二树脂肋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外侧树脂部的覆盖所述第一外板部的部分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转子,其中,
位于轴向最上侧的所述第一薄板铁芯具有从所述树脂露出的部位和被所述外侧树脂部覆盖的部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上侧树脂部具有:
上侧平面部,其位于所述上侧环状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及
上侧连接部,其连接所述上侧树脂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上侧平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外侧树脂部具有:
外侧平面部,其位于所述外侧树脂部的周向两侧并且从所述上侧树脂部的外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
外侧连接部,其连接所述外侧树脂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外侧平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周向上,所述上侧平面部位于相邻的所述外侧树脂部之间,
所述上侧平面部与相邻的所述外侧平面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上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是倾斜面或弯曲面。
14.一种马达,其具备:
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子;以及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
CN201911125393.8A 2018-11-20 2019-11-18 转子以及马达 Active CN111200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7639A JP2020088987A (ja) 2018-11-20 2018-11-20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18-217639 2018-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0323A CN111200323A (zh) 2020-05-26
CN111200323B true CN111200323B (zh) 2022-10-25

Family

ID=70470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25393.8A Active CN111200323B (zh) 2018-11-20 2019-11-18 转子以及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8288B2 (zh)
JP (1) JP2020088987A (zh)
CN (1) CN111200323B (zh)
DE (1) DE102019217822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77795A2 (en) * 2005-10-24 2007-04-25 The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ermanent magnet pole assembly
JP2009100634A (ja) * 2007-10-19 2009-05-07 Toyota Motor Corp 埋込磁石型モータのロータ
CN202940656U (zh) * 2011-11-10 2013-05-1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3198304A (ja) * 2012-03-21 2013-09-30 Meidensha Corp 永久磁石形回転電機の回転子構造
CN103580326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以及马达
CN104011975A (zh) * 2011-12-23 2014-08-27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电动机的转子叠片组
CN104969444A (zh) * 2012-08-31 2015-10-07 拉彭兰塔理工大学 电机
CN105932800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6208556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转子的制造方法、转子以及马达
CN107733184A (zh) * 2016-08-10 2018-02-23 株式会社三井高科技 层叠铁芯的树脂注入装置和树脂注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6945A (ja) 1989-06-29 1991-02-18 Yaskawa Electric Mfg Co Ltd 永久磁石形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US5829120A (en) 1993-02-15 1998-11-03 Fanuc,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otor for synchronous motor
JP3224890B2 (ja) 1993-02-15 2001-11-0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同期電動機のロータ
DE102013009115A1 (de) 2012-09-14 2014-03-2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Rotor für eine permanenterregt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dessen Verwendung
US20140103772A1 (en) 2012-10-15 2014-04-17 Rbc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Radially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nd methods thereof
US9882440B2 (en) * 2012-10-15 2018-01-30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Radially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nd methods thereof
JP2014180094A (ja) 2013-03-14 2014-09-25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駆動巻上機
FR3018009B1 (fr) 2014-02-27 2017-10-20 Moteurs Leroy-Somer Ro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JP6385712B2 (ja) * 2014-04-30 2018-09-05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6163409A (ja) * 2015-02-27 2016-09-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KR20160112412A (ko) * 2015-03-19 2016-09-28 주식회사 고아정공 회전자코어를 포함하는 모터의 회전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9983652B (zh) * 2016-11-30 2021-06-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77795A2 (en) * 2005-10-24 2007-04-25 The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ermanent magnet pole assembly
JP2009100634A (ja) * 2007-10-19 2009-05-07 Toyota Motor Corp 埋込磁石型モータのロータ
CN202940656U (zh) * 2011-11-10 2013-05-1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4011975A (zh) * 2011-12-23 2014-08-27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电动机的转子叠片组
JP2013198304A (ja) * 2012-03-21 2013-09-30 Meidensha Corp 永久磁石形回転電機の回転子構造
CN103580326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以及马达
CN104969444A (zh) * 2012-08-31 2015-10-07 拉彭兰塔理工大学 电机
CN105932800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6208556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转子的制造方法、转子以及马达
CN107733184A (zh) * 2016-08-10 2018-02-23 株式会社三井高科技 层叠铁芯的树脂注入装置和树脂注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7822A1 (de) 2020-05-20
CN111200323A (zh) 2020-05-26
US20200161913A1 (en) 2020-05-21
US11108288B2 (en) 2021-08-31
JP2020088987A (ja)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52258B1 (ko) 모터
US7323801B2 (en) Axial air-gap electronic motor
JP4706339B2 (ja)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US9130441B2 (en) Brushless DC motor
US20160020653A1 (en) Motor
US7723877B2 (en) Motor
CN108028587B (zh) 永久磁铁同步电动机、永久磁铁同步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及空调机
JP5741826B2 (ja) モータ
US20030160533A1 (en)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having positioning ring for securing salient poles in place
CN110971034B (zh) 马达
WO2017221702A1 (ja)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EP4113794A1 (en) Motor
CN111200323B (zh) 转子以及马达
US20190190360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or, rotor, and motor
CN111200322B (zh) 转子以及马达
US20210281139A1 (en) Motor
JP2020010539A (ja) ロ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11228218B2 (en) Stator, motor and air blowing device
CN112910147A (zh)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5034072B2 (ja) 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085670A1 (en) Motor
CN115995897A (zh) 磁铁埋入型马达
CN115336140A (zh) 马达
JP2023040667A (ja) モータ
CN112018914A (zh) 转子和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