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7905A - 制冰机及冰箱 - Google Patents

制冰机及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7905A
CN111197905A CN201911113697.2A CN201911113697A CN111197905A CN 111197905 A CN111197905 A CN 111197905A CN 201911113697 A CN201911113697 A CN 201911113697A CN 111197905 A CN111197905 A CN 111197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ice
heater
chamber
upper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136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容贤
洪镇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898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00057603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197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7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12Arrangements of compartments additional to cooling compartments; Combinations of refrigerators with other equipment, e.g. sto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04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25C1/243Moulds made of plastics e.g. silic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18Producing ice of a particular transparency or translucency, e.g. by inject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8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heating bodies in contact with the 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冰机及冰箱。所述制冰机包括:上部托盘,形成作为冰腔室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下部托盘,形成作为所述冰腔室的另一部分的下部腔室,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相对旋转;以及上部加热器,位于所述上部托盘的周边,用于向所述上部腔室提供热量,所述上部托盘为非金属材料,由柔性材料形成,所述上部加热器是接收DC电源供给的DC加热器,限定所述上部腔室的所述上部托盘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厚于限定所述下部腔室的所述下部托盘的厚度,在所述上部托盘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部加热器的容纳部,在所述上部加热器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冰腔室重叠。

Description

制冰机及冰箱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制冰机及冰箱。
背景技术
通常,冰箱是用于能够将食物低温储存在由门来遮蔽的内部的储存空间的家用电器。
所述冰箱利用冷气来冷却储存空间内部,从而可以将储存的食物以冷藏或冷冻状态储存。
通常,在冰箱的内部提供用于制冰的制冰机。
所述制冰机被配置成通过将从供水源或水箱供应的水容纳到托盘来制成冰。
并且,所述制冰机被配置成可以通过加热方式或扭转方式来将制成的冰从所述冰托盘移冰。
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自动地供水和移冰的制冰机形成为向上方开口以取出成型的冰。
由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制冰机制出的冰具有新月形状或钻石形状等至少一个表面平坦的表面。
另外,在冰的形状形成为球形的情况下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冰,可以给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感。并且,在储存制出的冰时,也能通过使冰之间接触的面积最小化来使冰凝结最小化。
作为现有文献的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2013-0009332号中设置有制冰机。
现有文献的制冰机包括:上板托盘,形成上部外形;下板托盘,在所述上板托盘的下方选择性地与所述上板托盘打开关闭;多个壳体,在所述上板托盘和下板托盘以半球形状凹入,在所述上板托盘与下板托盘关闭的状态下,在其内部制成球形的冰;以及驱动单元,与所述上板托盘和下板托盘中的至少一个轴结合,以通过旋转来使所述上板托盘与下板托盘分开。
所述上板托盘可以设置有加热器,对上部托盘进行加热以进行移冰。
所述上板托盘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加热器对金属材料的上板托盘进行加热,使得与上板托盘的表面相接的球形冰的一部分融化。
然而,根据现有文献,当上板托盘由金属材料形成时,由于所述上板托盘的导热系数大,因此在加热器的运转时施加到冰中的与上板托盘的加热器相对应地部分的热量大。
因此,冰中的与加热器相对应地部分融化最多。在该情况下,如果关闭所述加热器,则冰中的被所述加热器加热的部分再次冻结到上部托盘的表面,从而产生冰的一部分不透明的现象。
如上所述,在加热器运转之后,冰的不透明现象随着加热器的输出增大而更加严重。
并且,当冰融化一次之后结冰而与上板托盘粘接时,冰不容易从所述上板托盘脱离,从而具有移冰性能降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机,防止因用于移冰的加热器的热量而使冰的一部分融化的现象。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机,将上部加热器的热量均匀地传递到多个冰腔室。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机,防止在移冰过程中上部托盘下垂。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机,防止在移冰过程中上部托盘的一部分被拉长的现象。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机,能够保持上部推出器和上部托盘的上部开口被对齐的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制冰机的冰箱。
根据一方面的制冰机可以包括:上部托盘,形成作为冰腔室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下部托盘,形成作为所述冰腔室的另一部分的下部腔室,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相对旋转;以及上部加热器,位于所述上部托盘周边,用于向所述上部腔室提供热量。
所述上部托盘为非金属材料,由柔性材料形成,所述上部加热器可以是接收DC电源供给的DC加热器。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托盘可以由硅材料形成。
限定所述上部腔室的所述上部托盘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可以厚于限定所述下部腔室的所述下部托盘的厚度。
在所述上部托盘可以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部加热器的容纳部,以使所述上部加热器得热量能够被顺利地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所述上部托盘以及所述下部托盘的接触面,在所述上部加热器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冰腔室重叠。
所述上部加热器可以包括围绕所述上部腔室的圆弧部和与所述圆弧部连接的直线部,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整体。所述圆弧部可以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冰腔室重叠。
所述上部托盘可以包括多个上部腔室,所述上部加热器可以包括圆弧板,以围绕多个上部腔室的每一个。
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上部推出器,包括插入于所述上部腔室的推出销,以将所述冰腔室的冰从所述上部托盘分离;以及上部支撑件,支撑所述上部托盘。
所述上部支撑件可以支撑所述上部托盘的底面。上部托盘包括下部凸起,所述上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下部凸起的下部插槽。
所述下部凸起和所述下部插槽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支撑所述上部托盘的顶面的上部壳体。
所述上部壳体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的顶面接触。
所述上部托盘包括上部凸起,所述上部壳体可以包括上部插槽,所述上部凸起容纳于所述上部插槽。所述上部凸起和所述上部插槽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所述上部支撑件可以包括多个单元引导件,用于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所述每个单元引导件可以设置有引导插槽,由所述上部推出器贯通,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
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上部壳体,具有结合有所述上部加热器的加热器结合部,所述上部壳体的一部分与所述上部托盘的顶面接触。
在所述上部加热器结合于所述加热器结合部的状态下,所述加热器结合部容纳于所述容纳部,所述上部加热器可以与所述容纳部的底面接触。
根据另一方面的制冰机可以包括:上部组件,限定半球形的上部腔室;下部托盘,具有限定半球形的下部腔室的下部托盘;以及上部加热器,向所述上部腔室提供热量。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加热器是DC,所述上部托盘可以由硅材料形成。
所述制冰机可以固定于设置在冰箱的冷冻室中的外壳。
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上部支撑件,与上部托盘的第一面接触以支撑所述第一面。
并且,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上部壳体,与所述上部托盘的第二面接触,并且与所述上部支撑件结合。
所述上部托盘可以包括:形成所述上部腔室的上部托盘主体;以及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部。
所述水平延伸部可以位于所述上部支撑件的一部分和所述上部壳体的一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面可以是所述水平延伸部的顶面,所述第二面可以是所述水平延伸部的底面。
所述上部壳体可以包括与所述水平延伸部的第一面接触的上部板。所述上部板可以包括用于使所述上部托盘主体贯通的开口。
所述上部支撑件可以包括与所述水平延伸部的底面接触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以包括使所述上部托盘主体贯通的开口。
在所述水平延伸部的顶面设置有上部凸起。在所述上部板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部凸起的上部插槽。所述上部凸起和所述上部插槽可以以曲线形状延伸。
所述上部凸起和所述下部凸起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在所述水平延伸部的底面可以设置有下部凸起。所述支撑板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下部凸起的下部插槽。
所述上部凸起和所述下部凸起可以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在所述水平延伸部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有多个上部凸起,并且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有多个下部凸起。
所述上部凸起可以包括:第一上部凸起;以及第二上部凸起,以所述上部腔室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凸起的相反侧。
所述下部凸起可以包括:第一下部凸起;以及第二下部凸起,以所述上部腔室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下部凸起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和所述上部腔室之间的距离可以与所述第二上部凸起和所述上部腔室之间的距离不同。
所述第一下部凸起和所述上部腔室之间的距离可以与所述第二下部凸起和所述上部腔室之间的距离不同。
在所述支撑板可以设置有用于紧固紧固构件的紧固凸台。在所述水平延伸部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紧固凸台贯通的贯通孔。在所述上部板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贯通所述贯通孔的所述紧固凸台的套筒。
所述紧固构件可以紧固于在所述套筒的上方被容纳在所述套筒的所述紧固凸台。
本实施例的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上部推出器,具有上部推出销,在制冰完成之后,所述上部推出销用于使冰从所述上部托盘分离。
所述上部推出器包括推出器主体,上部推出销可以从所述推出器主体延伸。
所述上部支撑件可以还包括用于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的多个单元引导件。所述多个单元引导件可以从所述支撑板向上方延伸。
在所述每个单元引导件贯通有所述推出器主体,并且可以设置有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的引导插槽。
在所述上部壳体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多个单元引导件贯通的多个贯通开口。
在所述上部壳体中,所述上部板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向下方凹入的凹陷部。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可以贯通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开口,贯通所述开口的所述上部托盘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凹陷部内。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可以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凹陷部的容纳部。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可以包括:上部开口;以及沿着所述上部开口的外围延伸的入口壁。
所述入口壁和所述上部托盘主体可以由第一连接肋连接。
相邻的两个入口壁可以由第二连接肋连接。
根据又一方面的冰箱包括:设置有储藏室的箱体;以及利用所述储藏室的冷气来制冰的制冰机,所述制冰机包括:上部托盘,形成冰腔室的一部分;上部支撑件,支撑所述上部托盘的底面一部分;上部壳体,支撑所述上部托盘的顶面一部分;以及上部加热器,用于向所述上部腔室提供热量,所述上部托盘由非金属材料形成,所述上部加热器是DC加热器。
所述上部托盘由非金属材料形成,所述上部加热器可以是DC加热器。所述上部托盘可以由硅材料形成。
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下部托盘,形成所述冰腔室的另一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相对旋转。限定所述上部腔室的所述上部托盘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可以厚于限定所述下部腔室的所述下部托盘的厚度。
根据又一方面的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上部托盘,形成作为冰腔室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下部托盘,形成作为所述冰腔室的另一部分的下部腔室,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相对旋转;上部加热器,位于所述上部托盘周边,用于向所述上部腔室提供热量;上部推出器,包括被插入到所述上部腔室的推出销;以及上部支撑件,支撑所述上部托盘。
所述上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的多个单元引导件。
在所述每个单元引导件贯通有所述上部推出器,并且可以设置有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的引导插槽。
根据又一方面的制冰机可以包括:上部托盘,形成作为冰腔室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下部托盘,形成作为所述冰腔室的另一部分的下部腔室,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相对旋转;上部加热器,位于所述上部托盘周边,用于向所述上部腔室提供热量;上部支撑件,与所述上部托盘的底面接触以支撑所述底面;以及上部壳体,与所述上部托盘的顶面接触,并且与所述上部支撑件结合。
所述上部托盘可以包括:上部托盘主体,形成所述上部腔室;以及水平延伸部,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向水平方向延伸。
所述上部壳体可以包括与所述水平延伸部的顶面接触的上部板。所述上部板可以包括用于使所述上部托盘主体贯通的开口。
所述上部支撑件可以包括与所述水平延伸部的底面接触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以包括使所述上部托盘主体贯通的开口。
可以在所述水平延伸部的顶面形成有上部凸起,在底面形成有下部凸起,在所述上部板形成使所述上部凸起插入的上部插槽,并且在所述支撑板形成有使所述下部凸起插入的下部插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冰箱门开放的状态的图。
图3和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
图13是放大示出图6的上部壳体中的加热器结合部的图。
图14是示出加热器结合于图6的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上部壳体中的与加热器连接的电线的布置的图。
图16是示出组装有上部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
图21和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
图26是用于示出组装有下部组件的状态的沿着图17的D-D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下部加热器结合于图27的下部支撑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在下部组件与上部组件结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下部加热器的电线贯通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30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图30中的制冰完成的状态的图。
图32是在供水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3是在制冰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4是在制冰完成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5是在移冰初始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6是在移冰完成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示例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在向每个附图中的构成要素附加附图标记时,应当注意,即使在不同的附图上显示,相同的构成要素也应当尽可能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时,在判断对相关公知结构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可能影响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描述。
并且,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些术语不用于定义相应构成要素的本质、顺序或序列,而仅用于区分相应构成要素与其它构成要素。应当注意的是,在描述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接通”的情况下,前一构成要素可以直接连接或接通于后一构成要素,然而,还可以理解为在两个构成要素之间还“连接”、“结合”或“接通”有另一构成要素。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冰箱门开放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1可以包括:形成储存空间的箱体2;以及用于开闭所述储存空间的门。
详细地,所述箱体2通过隔板形成上下分隔的储存空间,并且,可以在上部形成冷藏室3,在下部形成冷冻室4。
在所述冷藏室3和冷冻室4的内部可以提供抽屉、搁板、筐体等收纳构件。
所述门可以包括遮蔽所述冷藏室3的冷藏室门5和遮蔽所述冷冻室4的冷冻室门6。
所述冷藏室门5可以由左右侧成对的门构成并通过转动来开闭。所述冷冻室门6可以构成为能够以抽屉式拉出推入。
当然,所述冷藏室3和冷冻室4的配置和所述门的形式可以根据冰箱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各种种类的冰箱而不限于此。
例如,所述冷冻室4和所述冷藏室3可以左右配置,或者,所述冷冻室4还可以位于所述冷藏室3的上侧。
在所述冷冻室4可以设置有制冰机100。所述制冰机100用于将供应的水制成冰,可以生成球形的冰。
在所述制冰机100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有冰盒102,在制出的冰从所述制冰机100移冰之后储存于所述冰盒102。
所述制冰机100和冰盒102还可以以容纳于单独的外壳101的状态安装在所述冷冻室4的内部。
用户可以通过打开所述冷冻室门6并靠近所述冰盒102来获取冰。
作为另一例,所述冷藏室门5可以设置有饮水机(dispenser),用于从外部提取净化的水或制出的冰。
在所述制冰机100生成的冰或在所述制冰机100生成并储存于冰盒102的冰通过移送装置被移送到所述饮水机,从而用户可以从饮水机获得冰。
下面,参照附图对制冰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3和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3至图5,所述制冰机100可以包括上部组件110和下部组件200。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相对于所述上部组件110旋转。作为一例,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上部组件110。
所述下部组件200在与所述上部组件110接触的状态下,可以与所述上部组件110一起生成球形冰。
即,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形成用于生成球形冰的冰腔室111。所述冰腔室111实质上是球形的腔室。
需要明确的是,本发明中的“球形或半球形”不仅包括几何上完整的球或半球的形状,而且还包括几何上与完整的球或半球相似的形状。
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形成分开的多个冰腔室111。
下面,举例说明由所述上部组件110和下部组件200形成三个冰腔室111的情形,并且,需要明确的是,冰腔室111的数量不受限制。
在由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形成所述冰腔室111的状态下,水可以通过供水部190被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
所述供水部190结合于所述上部组件110,并将从外部供应的水引导到所述冰腔室111。
在制冰之后,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沿着正向旋转。此时,在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之间形成的球形冰可以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和下部组件200分离。
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驱动单元180,以使所述下部组件200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组件110旋转。
所述驱动单元180可以包括:驱动马达;以及用于将所述驱动马达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动力传递部。所述动力传递部可以包括一个以上齿轮。
所述驱动马达可以是能够双向旋转的马达。因此,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双向旋转。
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上部推出器300,以使冰能够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分离。
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使紧贴于所述上部组件110的冰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分离。
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包括:推出器主体310;以及多个上部推出销320,从所述推出器主体310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上部推出销32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冰腔室111相同数量。
在所述推出器主体310的两端可以设置有分离防止凸起312,在所述推出器主体310与后述的连接单元350结合的状态下,用于防止其与所述连接单元350分离。
作为一例,一对分离防止凸起312可以从所述推出器主体310向相反方向凸出。
在所述上部推出销320贯通所述上部组件110而被引入到所述冰腔室111内的过程中,可以按压所述冰腔室111内的冰。
由所述上部推出销320按压的冰可以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分离。
并且,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下部推出器400,以分离紧贴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冰。
所述下部推出器400可以通过按压所述下部组件200来从所述下部组件200分离紧贴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冰。作为一例,所述下部推出器400可以固定于所述上部组件110。
所述下部推出器400可以包括:推出器主体410;以及从所述推出器主体410凸出的多个下部推出销420。所述下部推出销42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冰腔室111相同数量。
在用于移冰的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正向旋转过程中,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力可以传递到所述上部推出器300。
为此,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连接所述下部组件200和所述上部推出器300的连接单元350。所述连接单元35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连杆。
作为一例,当所述下部组件200正向旋转时,在所述连接单元350的作用下,所述上部推出器300下降,从而所述上部推出销320可以按压所述冰腔室111的冰。
相反,当所述下部组件200逆向旋转时,在所述连接单元350的作用下,所述上部推出器300上升而使所述上部推出器300返回到原始位置。
下面,进一步对上部组件110和下部组件200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上部组件110可以包括形成冰腔室111的一部分的上部托盘150,所述冰腔室111用于制冰。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托盘150限定所述冰腔室111的上侧部分。
所述上部组件11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位置的上部支撑件170。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支撑件170可以支撑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下侧,以限制下侧移动。
所述上部组件11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位置的上部壳体120。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位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下侧。
如上所述,在上下方向上对齐的上部壳体120、上部托盘150以及上部支撑件170可以由紧固构件紧固。
即,通过紧固构件的紧固,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120。
作为一例,所述供水部190可以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120。
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冰腔室111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00。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通过感测所述上部托盘150的温度来间接地感测所述冰腔室111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安装于所述上部壳体120。当所述上部托盘150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120时,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接触。
另外,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包括下部托盘250,所述下部托盘250形成用于制冰的所述冰腔室111的另一部分。作为一例,所述下部托盘250限定所述冰腔室111的下侧部分。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下侧的下部支撑件270。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下部壳体210,所述下部壳体21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上侧。
所述下部壳体210、下部托盘250以及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由紧固构件紧固。
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用于启动/关闭所述制冰机100的开关600。当用户将所述开关600操作为启动状态时,能够通过所述制冰机100制冰。
即,当启动所述开关600时可以反复地执行如下过程:制冰过程,向所述制冰机100供应水,利用冷气来制冰;以及移冰过程,旋转所述下部组件200以分离冰。
相反,当将所述开关600操作为关闭状态时,不能通过所述制冰机100制冰。作为一例,这种所述开关600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壳体120。
<上部壳体>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参照图6和图7,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在所述上部托盘150被固定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冷冻室4内的外壳101。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上部板121。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以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与所述上部板121的底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所述上部板121。
在所述上部板121可以设置有用于贯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的开口123。
作为一例,在所述上部托盘150位于所述上部板121的下侧的状态下,当所述上部托盘150固定于所述上部板121时,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所述开口123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
或者,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通过所述开口123暴露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而不是通过所述开口123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
所述上部板121可以包括向下方凹入而形成的凹陷部122。所述开口123可以形成于所述凹陷部122的底部122a。
因此,贯通所述开口123的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位于由所述凹陷部122形成的空间。
在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设置有用于结合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的加热器结合部124,以进行移冰,所述上部加热器用于加热所述上部托盘150。
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板121。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可以位于所述凹陷部122的下侧。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500的一对安装肋128、129。
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在图7中的箭头B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以面向彼此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位于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之间。
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板121。
所述上部板121可以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结合的多个插槽131、132。
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多个插槽131、132。
所述多个插槽131、132可以包括:第一上部插槽131;以及第二上部插槽132,以所述开口123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的相反侧。
所述开口123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和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之间。
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可以在图7中的箭头B方向上隔开。
所述多个第一上部插槽131可以在与箭头B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箭头A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上隔开而排列,但并不限于此。
并且,所述多个第二上部插槽132可以在所述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箭头A方向是与多个冰腔室111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因此,可以增加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的长度。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因此,可以增加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的长度。
当所述每个上部插槽131、132的长度增加时,可以增加插入于所述每个上部插槽131、132的凸起(形成于上部托盘)的长度,从而能够增大所述上部托盘150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结合力。
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和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可以不同。作为一例,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可以形成为短于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
当从所述开口123观察所述每个上部插槽131、132时,所述每个上部插槽131、132可以以向所述开口123的外侧凸出的形状呈圆弧。
所述上部板121可以还包括用于插入后述的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紧固凸台的套筒133。
所述套筒133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可以从所述上部板121向上方延伸。
作为一例,多个套筒133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板121。所述多个套筒133可以在所述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并且,多个套筒133可以在箭头B方向上排成多列。
多个套筒133中的一部分套筒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上部插槽131之间。
多个套筒133中的另一部分套筒可以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上部插槽132之间,或者,配置成面向两个第二上部插槽132之间的区域。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使得所述下部组件200能够旋转。
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可以以图7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在所述每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上可以形成有第一铰链孔137。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可以从所述上部板121向下方延伸。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沿着所述上部板121的外围垂直地延伸的垂直延伸部140。所述垂直延伸部140可以从所述上部板121向上方延伸。
所述垂直延伸部14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结合钩140a。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通过所述结合钩140a与所述外壳101钩结合。
所述供水部190可以结合于所述垂直延伸部140。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向所述垂直延伸部140的外侧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延伸部142。
所述水平延伸部142可以设置有向外部凸出的螺纹紧固部142a,以将所述上部壳体120螺纹紧固于所述外壳101。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侧面外围部143。所述侧面外围部143可以从所述水平延伸部142向下方延伸。
所述侧面外围部143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外围。即,所述侧面外围部143起到防止所述下部组件200暴露到外部的作用。并且,所述侧面外围部143能够使冷气在所述冰腔室111的周边停滞的时间增加。
以上,以所述上部壳体120紧固于所述冷冻室4内的单独的外壳101进行了说明,但是,与此不同,所述上部壳体120还可以直接紧固于形成所述冷冻室4的壁。
<上部托盘>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侧视图。
参照图8至图10,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由作为非金属材料的柔性材料形成,使得其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之后可以恢复到原始形状。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由硅材料形成。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上部托盘150由硅材料形成时,在移冰过程中,即使因外力而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形状变形,所述上部托盘150也能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因此,尽管反复制冰,也能形成球形的冰。
在所述上部托盘150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向所述上部托盘150施加外力而使所述上部托盘150自身变形,则所述上部托盘150不能再恢复到原始的形状。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形状变形之后,将无法生成球形的冰。
即,不能反复生成球形冰。
相反,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上部托盘150具有能够恢复到原始的形状的柔性材料时,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并且,当所述上部托盘150由硅材料形成时,可以防止所述上部托盘150因后述的上部加热器提供的热量而熔化或热变形。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冰腔室111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152的上部托盘主体151。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限定多个上部腔室152。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上部腔室152可以限定第一上部腔室152a、第二上部腔室152b以及第三上部腔室152c。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包括形成独立的三个上部腔室152a、152b、152c的三个腔室壁153,并且三个腔室壁153可以形成为一体并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上部腔室152a、第二上部腔室152b以及第三上部腔室152c可以排成一列。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腔室152a、第二上部腔室152b以及第三上部腔室152c可以以图9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排列。图9的箭头A方向是与图7的箭头A方向相同的方向。
所述上部腔室152可以形成为半球形。即,球形的冰中的上部可以由所述上部腔室152形成。
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侧可以形成有上部开口154。所述上部开口154可以与所述上部腔室152连通。
作为一例,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形成有三个上部开口154。
冷气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被引导到所述冰腔室111。
并且,水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流入到所述冰腔室111。
在移冰过程中,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被引入到所述上部腔室152。
在所述上部推出器300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被引入的过程中,为了使所述上部托盘150中的所述上部开口154周边部的变形最小化,可以在所述上部托盘150设置有入口壁155。
所述入口壁155沿着所述上部开口154的外围配置,并且可以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向上方延伸。
所述入口壁155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因此,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穿过所述入口壁155的内侧空间而贯通所述上部开口154。
在所述上部推出器300被引入到所述上部开口154的过程中,可以沿着所述入口壁155的外围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一连接肋155a,以防止所述入口壁155的变形。
所述第一连接肋155a可以连接所述入口壁155和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作为一例,所述第一连接肋155a可以与所述入口壁155的外围和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外表面形成为一体。
多个第一连接肋155a可以沿着所述入口壁155的外围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与所述第二上部腔室152b和第三上部腔室152c相对应的两个入口壁155可以通过第二连接肋16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肋162也用作防止所述入口壁155的变形。
在与三个上部腔室152a、152b、152c中的任意一个相对应的入口壁155可以设置有供水引导件156。
所述供水引导件156可以形成于与形成在中央的所述第二上部腔室152b相对应的入口壁155,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供水引导件156可以从所述入口壁155朝向越向上侧越远离所述第二上部腔室152b的方向倾斜。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还包括第一容纳部160。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加热器结合部124可以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
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设置于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因此,还可以理解为所述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
所述第一容纳部160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上部腔室152a、152b、152c的形状。所述第一容纳部160可以由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顶面向下方凹入来形成。
所述第一容纳部160可以位于比所述上部开口154更低的位置。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还包括容纳有所述温度传感器500的第二容纳部161(或者可以称为传感器容纳部)。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容纳部161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所述第二容纳部161可以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底部向下方凹入而形成,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第二容纳部161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上部腔室之间。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第一上部腔室152a和第二上部腔室152b之间。
因此,可以防止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00之间产生干涉。
在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部161的状态下,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腔室壁153可以包括垂直壁153a和曲线壁153b。
所述曲线壁153b可以朝向越向上侧越远离所述上部腔室152的方向呈圆弧。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外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延伸部164。作为一例,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沿着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端边缘的外围延伸。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与所述上部壳体120和所述上部支撑件170接触。
作为一例,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底面164b(或可以称为“第一面”)可以与所述上部支撑件170接触,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顶面164a(或可以称为“第二面”)可以与所述上部壳体120接触。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上部壳体120和所述上部支撑件170之间。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包括用于分别插入所述多个上部插槽131、132的多个上部凸起165、166。
所述多个上部凸起165、166可以包括:第一上部凸起165;以及第二上部凸起166,以所述上部开口154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可以插入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插入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和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顶面164a向上方凸出。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和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在图9中的箭头B方向上隔开。图9的箭头B方向是与图7的箭头B方向相同的方向。
所述多个第一上部凸起165可以在所述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但并不限于此。
并且,所述多个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并且,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上部凸起165、166不仅使所述上部托盘150与所述上部壳体120结合,而且,在制冰过程或移冰过程中,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变形。
此时,当所述上部凸起165、166形成为曲线形状时,在所述上部凸起165、166的长度方向上的与所述上部腔室152的间隔相同或几乎相同,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变形。
作为一例,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水平方向变形最小化,从而能够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被拉长而塑性变形。如果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塑性变形,则制冰时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不能位于准确位置,因此冰形状不像球形。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还包括多个下部凸起167、168。所述多个下部凸起167、168可以插入于后述的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下部插槽。
所述多个下部凸起167、168可以包括:第一下部凸起167;以及第二下部凸起168,以所述上部腔室152为基准,位于第一下部凸起167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和第二下部凸起168可以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底面164b向下方凸出。
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可以以所述水平延伸部164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的相反侧。所述第二下部凸起168可以以所述水平延伸部164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垂直壁153a隔开而配置。所述第二下部凸起168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曲线壁153b隔开而配置。
所述多个下部凸起167、168也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通过在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顶面164a和底面164b分别形成凸起165、166、167、168,来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水平方向上的变形。
在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设置有用于使后述的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紧固凸台贯通的贯通孔169。
作为一例,多个贯通孔169可以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
多个贯通孔169中的一部分贯通孔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上部凸起165或相邻的两个第一下部凸起167之间。
多个贯通孔169中的另一部分贯通孔可以配置在两个第二下部凸起168之间,或者,可以配置成面向两个第二下部凸起168之间的区域。
<上部支撑件>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
参照图11和图12,所述上部支撑件170可以在制冰过程中支撑所述上部托盘150,在移冰过程中防止所述上部托盘150下垂。
所述上部支撑件170可以包括与所述上部托盘150接触的支撑板171。
作为一例,所述支撑板171的顶面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水平延伸部164的底面164b接触。
在所述支撑板171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贯通的板开口172。因此,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贯通所述板开口172的状态下,所述上部托盘150的水平延伸部164可以安置于所述支撑板171。
在所述支撑板171的边缘可以设置有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外围壁174。作为一例,所述外围壁174可以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侧面外围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所述外围壁174的顶面可以与所述上部板121的底面接触。
所述支撑板171可以包括多个下部插槽176、177。
所述多个下部插槽176、177可以包括使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插入的第一下部插槽176和使所述第二下部凸起168插入的第二下部插槽177。
多个第一下部插槽176可以在所述支撑板171中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并且,多个第二下部插槽177可以在所述支撑板171中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所述下部插槽176、177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下部凸起167、168插入于所述下部插槽176、177的状态,使所述水平延伸部164支撑于所述支撑板171,因此防止在移冰过程中所述水平延伸部164被拉长,由此能够防止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下垂现象。
所述支撑板171可以还包括多个紧固凸台175。所述多个紧固凸台175可以从所述支撑板171的顶面向上方凸出。
所述每个紧固凸台175可以贯通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贯通孔169,以被引入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套筒133内部。
在所述紧固凸台175被引入到所述套筒133内部的状态下,所述紧固凸台175的顶面可以位于与所述套筒133的顶面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更低的高度。
作为一例,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紧固构件可以是螺栓(图3的B1)。所述螺栓B1可以包括主体部和形成为大于主体部的直径的头部。所述螺栓B1可以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上方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
在所述螺栓B1的主体部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过程中,当所述头部接触于所述套筒133的顶面或所述头部接触于所述套筒133的顶面和所述紧固凸台175的顶面时,可以完成所述上部组件110的组装。
所述上部支撑件170可以还包括用于引导与所述上部推出器300连接的连接单元350的多个单元引导件181、182。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以图12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配置。
所述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从所述支撑板171的顶面向上方延伸。所述每个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与所述外围壁174连接。
所述每个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引导件插槽183。
在所述上部推出器300的推出器主体310的两端贯通所述引导件插槽183的状态下,所述连接单元350可以与所述推出器主体310连接。
因此,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当旋转力由所述连接单元350传递到所述推出器主体310时,所述推出器主体310可以沿着所述引导件插槽183上下移动。
所述上部托盘150的水平延伸部164安置于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支撑板171,因此,能够防止在将所述推出器主体310的按压力传递到移冰过程中附着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冰的过程中,所述上部托盘150向下方下垂。
<上部加热器结合结构>
图13是放大示出图6的上部壳体中的加热器结合部的图,图14是示出加热器结合于图6的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图15是示出上部壳体中的与加热器连接的电线的布置的图。
参照图9、图13至图15,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加热器容纳槽124a。
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凹陷部122的底面一部分向上方凹入来形成。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可以沿着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开口123的外围延伸。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是导线类型的加热器。因此,可以弯曲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并弯曲为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形状相对应,以将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是接收DC电源供给的DC加热器。可以启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以进行移冰。
对于所述上部加热器148而言,与使用AC加热器的情况相比,当使用DC加热器时,加热器的输出更低。
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时,冰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内表面)分离。
如果所述上部托盘150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使用了AC加热器,则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能够顺利地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152,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冰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
由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导热系数高且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大,因此,冰中的与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相对应的部分融化。
当以这种方式使冰的一部分融化时,在关闭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之后,冰中的被所述上部加热器148融化的部分将再次粘附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从而产生冰变得不透明的现象。
即,在冰的外围形成与上部加热器148相对应的形状的不透明的带。
并且,当在冰的融化的状态下结冰而再次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结合时,在之后的上部推出器的移冰过程中,冰不能容易地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的可能性高。
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用加热器的输出本身低的DC加热器,并且上部托盘150由非金属材料的硅材料形成,因此,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热量减少且所述上部托盘150本身的热传导率也降低。
由于热量不集中在冰的局部且少量的热量缓慢地施加到冰,因此,不仅能够有效地从所述上部托盘分离冰,而且还能防止在冰的外围形成不透明的带。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配置成围绕多个上部腔室152的外围,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多个上部腔室152中的每一个。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与分别形成所述多个上部腔室152的多个腔室壁153的每一个的外围接触。此时,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位于比所述上部开口154低的位置。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在所述凹陷部122凹入,因此,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可以被外壁124b和内壁124c限定。
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深度,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向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的外侧凸出。
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一部分向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外侧凸出,因此,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接触。
在外壁124b和内壁124c中的一个以上可以设置有防脱离凸起124d,以防止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
作为一例,图13中示出了在内壁124c设置有多个防脱离凸起124d的情形。
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可以从所述内壁124c的端部朝向所述外壁124b凸出。
此时,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的凸出长度可以形成为所述外壁124b和内壁124c的间隔的1/2以下,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插入不被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妨碍,并且防止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易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
如图14所示,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被分为上部圆弧部148c和上部直线部148d。
即,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包括圆弧部和直线部,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圆弧部和直线部相对应地,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被分为上部圆弧部148c和上部直线部148d。
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是沿着所述上部腔室152的外围配置的部分,并且是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地弯曲的部分。
所述上部直线部148d是连接与每个上部腔室152相对应的上部圆弧部148c的部分。
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可以包括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与多个上部腔室152中的最外围两侧的第一上部腔室152a和第三上部腔室152c相对应。
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可以由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连接。即,上部直线部148d可以分别与一个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两端连接。
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长度形成为长于所述每个上部直线部148d的长度。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两端连接的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实质上可以平行地配置。
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之间的距离R2小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曲率半径的两倍(2*R1)。
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之间的距离R2越大所述上部直线部148d越远离所述上部腔室152,由此,所述上部直线部148d的热量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152所需的时间较长。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之间的距离R2小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曲率半径的两倍,由此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和所述上部腔室152之间的间隔减小,从而能够使所述上部直线部148d的热量迅速地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152。
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之间的距离R2可以形成为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曲率半径R1。
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之间的距离R2越小,在所述上部直线部148d和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边界部位处的弯曲量越大,因此不仅断线的可能性高,而且热量还可能不必要地集中在相邻的两个上部腔室之间。
然而,如本实施例,如果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148d之间的距离R2形成为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曲率半径R1,则能够防止如上所述的问题。
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可以还包括第二上部圆弧部148f,所述第二上部圆弧部148f与第二上部腔室152b相对应,所述第二上部腔室152b位于所述多个上部腔室152中的最外围两侧的第一上部腔室152a和第三上部腔室152c之间。
作为一例,一对第二上部圆弧部148f可以隔开而配置。这是因为,所述每个第二上部圆弧部148f需要通过两侧的上部直线部148d来与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连接。
所述第二上部圆弧部148f的长度可以短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148e的长度。上部直线部148d可以与所述第二上部圆弧部148f的两侧连接。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位于比所述上部开口154更低的位置,因此,以直线连接上部圆弧部148c的隔开的两个点的的线可以贯通所述上部腔室152。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中的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很有可能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因此,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可以配置成与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接触。
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底面上可以设置有贯通开口124e。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时,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124e。作为一例,所述贯通开口124e可以位于面向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的部分。
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地弯曲时,因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张力增大而可能断线,并且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很有可能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
然而,如本实施例,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形成贯通开口124e的情况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124e,从而减小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张力,并防止上部加热器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的现象。
如图15所示,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在并列配置的状态下,可以穿过形成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加热器通过孔125。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在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下侧,因此,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可以向上方延伸而穿过所述加热器通过孔125。
穿过所述加热器通过孔125的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可以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器129a。
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可以与第二连接器129c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129c连接有以与所述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相对应的方式连接的两根电线129d。
在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上部板121可以设置有所述上部加热器148、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第二连接器129c以及引导电线129d的第一引导部126。
作为一例,图15中示出了所述第一引导部126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
所述第一引导部126从所述上部板121的顶面向上方延伸,并且上端部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弯曲。
因此,所述第一引导部126的上侧的弯曲的部分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向上侧方向移动。
所述电线129d弯曲为大致诸如“U”形状以防止与周边结构产生干涉之后,可以被引出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外侧。
所述电线129d以弯曲一次以上的状态延伸,因此,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线129d的位置的电线引导件127、128。
所述电线引导件127、128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的第一引导件127和第二引导件128。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所述第二引导件128可以在与所述电线129d的弯曲方向相对应的方向上弯曲,以使弯曲的电线129d的损伤最小化。
即,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第二引导件128分别可以包括曲线部。
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第二引导件128中的一个以上可以包括朝向另一个引导件延伸的上部引导件127a,以限制位于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所述第二引导件128之间的电线129d向上侧方向移动。
图16是示出组装有上部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参照图14和图16,在将上部加热器148结合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加热器结合部124的状态下,可以使所述上部壳体120、所述上部托盘150以及上部支撑件170彼此结合。
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一上部凸起165插入到上部壳体120的第一上部插槽131。并且,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二上部凸起166插入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第二上部插槽132。
然后,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一下部凸起167插入到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第一下部插槽176,使所述上部托盘的第二下部凸起168插入到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第二下部插槽177。
此时,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紧固凸台175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贯通孔169而容纳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套筒133内。在该状态下,可以将所述螺栓B1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上方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
在所述螺栓B1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状态下,所述螺栓B1的头部的位置高于所述上部板121。
相反,所述铰链支撑件135、136的位置低于所述上部板121,因此,在所述下部组件200旋转的过程中,可以防止上部组件110或连接单元350与所述螺栓B1的头部产生干涉。
在组装所述上部组件110的过程中,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多个单元引导件181、182通过位于所述上部壳体120中的所述上部板121的两侧的贯通开口(图6的139a、139b)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
所述上部推出器300贯通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的所述单元引导件181、182的引导件插槽183。
因此,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在位于所述上部板121的上侧的状态下下降并且被引入到所述上部腔室152的内部,从而使所述上部腔室152的冰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
当组装完所述上部组件110时,结合有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容纳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一容纳部160。
在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底面160a接触。
如本实施例,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凹入形状的加热器结合部124并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接触的情况下,能够使从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热量最小化。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成与所述上部腔室15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顺利地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15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上部圆弧部148c可以与所述上部腔室15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的曲率半径R1形成为小于所述上部腔室152的半径R5。
在所述上部托盘150支撑于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位于比所述支撑板170更低的位置。
<下部壳体>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组件的立体图,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参照图17至图19,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包括下部托盘250。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一起形成所述冰腔室111。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下部支撑件270。在所述下部托盘250安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状态下,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一起旋转。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位置的下部壳体210。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围绕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下侧。
所述连接单元350可以结合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
所述连接单元350可以包括:第一连杆352,接收所述驱动单元180的动力,用于旋转所述下部支撑件270;以及第二连杆356,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连接,从而在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旋转时,用于将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上部推出器300。
所述第一连杆352和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由弹性构件360连接。作为一例,所述弹性构件360可以是螺旋弹簧。
所述弹性构件3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35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连接。
所述弹性构件360向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提供弹性力,以在制冰位置保持所述上部托盘150与所述下部托盘250接触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两侧可以均设有第一连杆352和第二连杆356。
两个第一连杆352中的任意一个连杆与所述驱动单元180连接,以从所述驱动单元180接收旋转力。
所述两个第一连杆352可以通过连接轴(图5的370)连接。
在所述第二连杆356的上端部可以形成有使所述上部推出器300的推出器主体310可以贯通的孔358。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下部板211。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以一部分接触于所述下部板211的底面的状态固定。
在所述下部板211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贯通的开口212。
作为一例,在所述下部托盘250位于所述下部板211的下侧的状态下,当所述下部托盘250固定于所述下部板211时,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可以穿过所述开口212凸出到所述下部板211的上方。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贯通所述下部板211的围绕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14。
所述外围壁214可以包括垂直壁214a和曲线壁215。
所述垂直壁214a是从所述下部板211向上方垂直地延伸的壁。所述曲线壁215是从所述下部板211朝向上方越来越远离所述开口212的呈圆弧的壁。
所述垂直壁214a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第一结合插槽214b。所述第一结合插槽214b可以由所述垂直壁214a的上端向下方凹入来形成。
所述曲线壁215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第二结合插槽215a。
所述第二结合插槽215a可以由所述曲线壁215的上端向下方凹入来形成。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第一紧固凸台216和第二紧固凸台217。
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作为一例,多个第一紧固凸台216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向下方凸出。
所述多个第一紧固凸台216可以以图18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作为一例,多个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凸出。所述多个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以图17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和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在箭头B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长度和第二紧固凸台217的长度可以形成为不同。作为一例,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长度。
第一紧固构件可以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上侧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相反,第二紧固构件可以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下侧紧固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
在所述第一紧固构件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过程中,所述曲线壁215设置有用于移动紧固构件的槽215b,使得所述第一紧固构件不与所述曲线壁215产生干涉。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插槽218。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插槽218。所述插槽218可以位于靠近所述垂直壁214a的位置。
作为一例,多个插槽218可以在图18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所述每个插槽218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插入的容纳槽218a。所述容纳槽218a可以通过所述下部板211的一部分朝向所述曲线壁215凹入来形成。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延伸壁219,在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延伸壁219与所述下部板211的侧面外围一部分接触。所述延伸壁219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以直线形状延伸。
<下部托盘>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图21和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侧视图。
参照图20至图23,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由柔性材料形成,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之后恢复到原始形状。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由硅材料形成。
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由硅材料形成时,在移冰过程中,即使外力施加到所述下部托盘250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形状变形,所述下部托盘250也可以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因此,尽管反复制冰,也能生成球形的冰。
如果所述下部托盘250由金属材料形成,则当向所述下部托盘250施加外力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本身变形时,所述下部托盘250不能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形状变形之后,不能生成球形的冰。
即,不能反复生成球形冰。
相反,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下部托盘250具有能够恢复到原始的形状的柔性材料时,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并且,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由硅材料形成时,能够防止因由后述的下部加热器提供的热量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熔化或热变形。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包括形成作为所述冰腔室111的一部分的下部腔室252的下部托盘主体251。
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限定多个下部腔室252。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下部腔室252可以包括第一下部腔室252a、第二下部腔室252b以及第三下部腔室252c。
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包括形成独立的三个下部腔室252a、252b、252c的三个腔室壁252d,并且,三个腔室壁252d可以形成为一体并形成下部托盘主体251。
所述第一下部腔室252a、第二下部腔室252b以及第三下部腔室252c可以排成一列。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下部腔室252a、第二下部腔室252b以及第三下部腔室252c可以以图20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排列。
所述下部腔室252可以形成为半球形。即,球形的冰中的下部可以由所述下部腔室252形成。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上端边缘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53。所述第一延伸部253可以沿着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外围连续地形成。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延伸部253的顶面向上方延伸的外围壁26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53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延伸,从所述第一延伸部253延伸所述外围壁260,因此,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接触。
并且,所述外围壁260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不产生干涉,可以围绕安置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的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
所述外围壁260可以包括:围绕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垂直壁153a的第一壁260a;以及围绕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曲线壁153b的第二壁260b。
所述第一壁260a是从所述第一延伸部253的顶面垂直地延伸的垂直壁。所述第二壁260b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相对应的形状形成的曲线壁。即,所述第二壁260b可以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253朝向上侧远离所述下部腔室252的方向上呈圆弧。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外围壁260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54。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比所述第一延伸部253位于更高的位置。因此,所述第一延伸部253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形成台阶。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包括用于插入到所述下部壳体210的插槽218的第一上部凸起255。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与所述外围壁260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在与所述第一壁260a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顶面向上方凸出。
多个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以图20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但并不限于此。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延伸为曲线形状。即,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用于插入到后述的下部支撑件270的凸起槽的第一下部凸起257。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可以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底面向下方凸出。
多个第一下部凸起257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和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可以以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上下为基准位于相反侧。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在所述第二延伸部254上可以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56。
多个贯通孔256可以包括:使所述下部壳体210的第一紧固凸台21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256a;以及用于使所述下部壳体210的第二紧固凸台217贯通的第二贯通孔256b。
作为一例,多个第一贯通孔256a可以在图20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并且,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可以在图20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所述多个第一贯通孔256a和所述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可以以所述下部腔室252为基准位于相反侧。
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上部凸起255之间。并且,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两个第一下部凸起257之间。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第二上部凸起258。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以所述下部腔室252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的相反侧。
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与所述外围壁260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在与所述第二壁260b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顶面向上方凸出。
多个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在图20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容纳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容纳槽218a。在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容纳于所述容纳槽218a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曲线壁215接触。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结合的第一结合凸起262。
所述第一结合凸起262可以从所述外围壁260的第一壁260a向水平方向凸出。所述第一结合凸起262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壁260a的侧面上侧部。
所述第一结合凸起262可以包括颈部262a,所述颈部262a的直径小于其他部分。所述颈部262a可以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外围壁214的第一结合插槽214b。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可以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结合的第二结合凸起260c。
所述第二结合凸起260c可以从所述外围壁260的第二壁260b向水平方向凸出。所述第二结合凸起260c可以位于比所述外围壁260的上端部更低的位置。
所述第二结合凸起260c可以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外围壁214的第二结合插槽215a。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第二下部凸起266。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以所述下部腔室252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的相反侧。
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以直线形状延伸。
所述多个第一贯通孔256a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和下部腔室252之间。
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容纳到形成于后述的下部支撑件270的引导槽。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侧面限制部264。所述侧面限制部264在所述下部托盘250与所述下部壳体210和下部支撑件270结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下部托盘25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所述侧面限制部264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向侧面凸出,所述侧面限制部264的上下长度形成为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厚度。
作为一例,所述侧面限制部264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顶面更高的位置,另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底面更低的位置。
因此,所述侧面限制部264的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侧面接触,另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侧面接触。
<下部支撑件>
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图2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图26是用于示出组装有下部组件的状态的沿着图17的D-D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24至图26,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包括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支撑件主体271。
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三个腔室壁252d的三个腔室容纳部272。所述腔室容纳部272可以形成为半球形。
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可以包括下部开口274,在移冰过程中,所述下部开口274用于使所述下部推出器400贯通。作为一例,在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可以与三个腔室容纳部272相对应地设置有三个下部开口274。
沿着所述下部开口274的外围可以设置有用于增强强度的加强筋275。
并且,所述三个腔室容纳部272中的相邻的两个腔室容纳部272可以由连接肋273连接。这种连接肋273可以增强所述腔室容纳部272的强度。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支撑件主体271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壁285。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第二延伸壁286,在所述第一延伸壁285的边缘与第一延伸壁285形成台阶。
所述第二延伸壁286的顶面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延伸壁285更高的位置。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可以安置于所述支撑件主体271的顶面271a,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可以围绕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的侧面。此时,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的侧面接触。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下部凸起257的第一凸起槽287。
所述第一凸起槽287可以以曲线形状延伸。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凸起槽287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86。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第一紧固槽286a,贯通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第一紧固凸台216的第一紧固构件B2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槽286a。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紧固槽286a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86。
多个第一紧固槽286a可以在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多个第一紧固槽286a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起槽287之间。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第二紧固凸台217贯通的凸台贯通孔286b。
作为一例,所述凸台贯通孔286b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在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可以设置有贯通所述凸台贯通孔286b的围绕第二紧固凸台217的套筒286c。所述套筒286c可以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圆筒形状。
所述第一紧固构件B2可以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上方贯通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之后,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槽286a。
所述第二紧固构件B3可以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下方紧固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
所述套筒286c的下端可以位于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下端相同高度,或者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下端更低的位置。
因此,在所述第二紧固构件B3的紧固过程中,所述第二紧固构件B3的头部可以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和所述套筒286c的底面接触,或与所述套筒286c的底面接触。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外壁280,所述外壁280以在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外侧隔开的状态下,围绕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方式配置。
作为一例,所述外壁280可以沿着所述第二延伸壁286的边缘向下方延伸。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每个铰链支撑件135、136连接的多个铰链主体281、282。
所述多个铰链主体281、282可以在图24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所述每个铰链主体281、282可以还包括第二铰链孔281a。
所述第一连杆352的轴连接部353可以贯通所述第二铰链孔281a。所述连接轴370可以连接于所述轴连接部353。
所述多个铰链主体281、282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之间的间隔。因此,所述多个铰链主体281、282可以位于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之间。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结合轴283,所述第二连杆35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结合轴283。所述结合轴283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壁280的两面。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结合所述弹性构件360的弹性构件结合部284。所述弹性构件结合部284可以形成能够容纳所述弹性构件360的一部分的空间。所述弹性构件360容纳于所述弹性构件结合部284,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弹性构件360与周边结构产生干涉。
所述弹性构件结合部284可以包括用于卡止所述弹性构件360的下端的卡止部284a。
<下部加热器的结合结构>
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俯视图,图28是示出下部加热器结合于图27的下部支撑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9是示出在下部组件与上部组件结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下部加热器的电线贯通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7至图29,本实施例的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下部加热器296,在制冰过程中,用于向所述下部托盘250施加热量。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在制冰过程中向所述下部腔室252提供热量,使得在所述冰腔室111内冰从上侧部开始冻结。
并且,由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在制冰过程中发热,因此,在制冰过程中,所述冰腔室111内的气泡向下侧移动,当制冰完成时,可以使除了球形冰中的最下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透明。即,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生成实质上透明的球形冰。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是导线类型的加热器。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250接触以向所述下部腔室252提供热量。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接触。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三个腔室壁252d。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结合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加热器结合部290。
所述加热器结合部290可以包括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腔室容纳部272向下方凹入的加热器容纳槽291。
通过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凹入,所述加热器结合部290可以包括内壁291a和外壁291b。
作为一例,所述内壁291a可以形成为环形状,所述外壁291b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内壁291a。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围绕所述内壁291a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下部开口274可以位于所述内壁291a所形成的区域。因此,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的腔室壁252d容纳于所述腔室容纳部272时,所述腔室壁252d可以与所述内壁291a的顶面接触。所述内壁291a的顶面是与半球形的腔室壁252d相对应地呈圆弧的面。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状态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凹入深度,使得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一部分凸出到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外部。
在所述外壁291b和内壁291a中的一个以上可以设置有防脱离凸起291c,以防止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
图27中示出了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设置于所述内壁291a。
所述内壁291a的直径小于所述腔室容纳部272的直径,因此,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组装过程中,所述下部加热器296沿着所述腔室容纳部272的表面移动,并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
即,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从外壁291b的上方朝向所述内壁291a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因此,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优选为形成于所述内壁291a,以防止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过程中,与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产生干涉。
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可以从所述内壁291a的上端部朝向所述外壁291b凸出。
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的凸出长度可以形成为所述外壁291b和内壁291a的间隔的1/2以下。
如图28所示,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状态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被分为下部圆弧部296a和下部直线部296b。
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是沿着所述下部腔室252的外围配置的部分,并且是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地弯曲的部分。
所述下部直线部296b是连接与每个下部腔室252相对应的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的部分。
所述下部圆弧部148c可以包括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与多个下部腔室252中的最外围两侧的第一上部腔室252a和第三上部腔室252c相对应。
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可以由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连接。即,可以在每个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部直线部296b。
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长度形成为长于所述每个下部直线部296b的长度。
连接于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两端的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实质上可以平行地配置。
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小于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曲率半径的两倍(2*R3)。
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越大,所述每个下部直线部296b本身的长度越长,相反,当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长度变短时,从整体观察下部加热器296时,下部加热器296的长度变短。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长度变短时,通过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传递到所述下部腔室252的热量少。
并且,当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变大时,所述下部直线部296b和所述下部腔室252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所述下部直线部296b的热量到达所述下部腔室252所用的时间增加。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小于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曲率半径的两倍,因此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和所述下部腔室252之间的间隔减小,从而能够使所述下部直线部296b的热量迅速地传递到所述下部腔室252。
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可以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曲率半径R3。
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越小,在所述下部直线部296b和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边界部位处的弯曲量越大,因此不仅断线的可能性高,而且热量还可能不必要地集中在相邻的两个下部腔室之间。
然而,如本实施例,如果所述一对下部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形成为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曲率半径R3,则能够防止如上所述的问题。
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可以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下部腔室252b相对应的第二下部圆弧部296e。
作为一例,一对第二下部圆弧部296e可以隔开而配置。这是因为,所述每个第二下部圆弧部296e需要通过两侧的下部直线部296b来与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连接。
所述第二下部圆弧部296e的长度可以短于所述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296d的长度。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中,下部圆弧部296a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的可能性大,因此,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可以配置成与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接触。
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底面上可以设置有贯通开口291d。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291d。作为一例,所述贯通开口291d可以位于面向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的部分。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地弯曲时,因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张力增大而可能断线,并且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很有可能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
然而,如本实施例,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形成贯通开口291d的情况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291d,从而减小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张力,并防止下部加热器296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的现象。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槽293,用于引导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下部加热器296的电源输入端296g和电源输出端296h;以及第二引导槽294,在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引导槽293可以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向箭头B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可以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的端部向箭头A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箭头A方向是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
参照图28,所述第一引导槽293可以从三个腔室容纳部中的除了中央部以外的左右的腔室容纳部中的任意一个延伸。
作为一例,图28中示出了所述第一引导槽293从三个腔室容纳部中的位于左侧的腔室容纳部延伸的情形。即,从左侧的第一下部圆弧部296d延伸的部分可以被容纳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
如图28所示,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电源输入端296g和电源输出端296h可以在并排配置的状态下容纳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电源输入端296g和电源输出端296h可以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器297a。
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可以与第二连接器297b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连接有以与所述电源输入端296g和电源输出端296h相对应的方式连接的两根电线298。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容纳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
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的电线298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的端部通过形成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引出插槽295被引出到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部。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容纳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因此,当所述下部组件200的组装完成时,具有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不暴露到外部的优点。
如上所述,如果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不暴露到外部,则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可以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与周边结构产生干涉,并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分离。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容纳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因此,所述电线298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内,另一部分通过所述引出插槽295位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部。
此时,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在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中心轴C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所述电线298的一部分也在与所述旋转中心轴C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电线298的另一部分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侧向与所述旋转中心轴C1交叉的方向延伸。
根据这种所述电线298的布置,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几乎没有向所述电线298施加拉伸力,而施加了扭转力(torsion)。
与向所述电线298施加拉伸力的情况相比,在施加所述扭转力的情况下,所述电线298断线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保持位置固定的状态,并向所述电线298施加扭转力,因此,可以防止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损伤,并且防止所述电线298的断线。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电源输入端296g和电源输出端296h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此时,在所述电源输入端296g和电源输出端296h也产生热量,因此,提供到所述第一引导槽293延伸的左侧的腔室容纳部的热量大于提供到其他腔室容纳部的热量。
在该情况下,如果提供到每个腔室容纳部的热量大小不同,则在制冰和移冰完成之后,所制成的球形冰的透明度也可能因冰而异。
因此,在所述三个腔室容纳部中的距离所述第一引导槽293最远的腔室容纳部(例如,右侧腔室容纳部)还可以设置有迂回用容纳槽292,以使每个冰的透明度的差异变大的情形最小化。
作为一例,所述迂回用容纳槽292可以配置成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向外侧延伸并弯曲之后再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连接的形状。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一部分296e追加地容纳于所述迂回用容纳槽292时,可以增大容纳于右侧的腔室容纳部272的腔室壁和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接触面积。
因此,在右侧腔室容纳部272可以追加地设置有用于固定容纳于所述迂回用容纳槽292的下部加热器296的位置的凸起292a。
作为一例,位于右侧的第一下部圆弧部296c的一部分296f可以位于所述迂回用容纳槽292。
参照图29,在所述下部组件200与所述上部组件110的上部壳体120结合的状态下,被引出到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侧的电线298贯通形成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电线贯通插槽138,从而可以向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上方延伸。
在所述电线贯通插槽138可以设置有用于限制贯通所述电线贯通插槽138的电线298的移动的限制用引导件139。所述限制用引导件139以弯曲多次的形状形成,并且,所述电线298可以位于限制用引导件所形成的区域内。
图30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1是示出图30中的制冰完成的状态的图。
图30中示出了上部托盘与下部托盘接触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30,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在上下方向上接触来完成了所述冰腔室111。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接触。
此时,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构件360的弹性力施加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
所述弹性构件360的弹性力通过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来施加于所述下部托盘250,从而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按压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
因此,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接触的状态下,因每个面相互按压而提高了紧贴力。
如上所述,当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之间的紧贴力增大时,由于两个面之间没有缝隙,因此能够防止在制冰完成之后形成沿着球形冰的外围形成薄的带形状的冰。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中的形成所述上部腔室152的腔室壁153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可以厚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中的形成所述下部腔室252的腔室壁253的厚度。
在制冰过程中,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运转时,冰从所述上部腔室152开始冻结。水可以在相变为冰的过程中膨胀。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需要使并从所述上部腔室152侧开始生成并向所述下部腔室252侧增大才能提高所制成的冰的透明度,并且制成具有与冰腔室相同形状的冰。
如果冰的膨胀力施加到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时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变形,则冰不能生成到所述下部腔室252。
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中的形成所述上部腔室152的腔室壁153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厚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中的形成所述下部腔室252的腔室壁253的厚度时,在所述冰的膨胀力作用下,能够使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膨胀最小化。因此,能够使冰从所述上部腔室152侧向下部腔室252侧增大。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安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支撑件主体271的顶面271a。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第二延伸壁286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的侧面接触。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二延伸部254可以安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第二延伸壁286。
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安置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的状态下,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容纳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部空间。
此时,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垂直壁153a配置成面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垂直壁260a,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曲线壁153b配置成面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曲线壁260b。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腔室壁153的外表面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表面隔开。即,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腔室壁153的外表面和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通过所述供水部190供应的水容纳于所述冰腔室111内,当所供应的水的量大于所述冰腔室111的体积时,不能容纳于所述冰腔室111内的水储存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腔室壁153的外表面和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即使所供应的水的量大于所述冰腔室111的体积,也能防止水从所述制冰机100溢出。
另外,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还设置有用于增大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接触面积的加热器接触部251a。
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可以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底面凸出。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可以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底面形成为环形状。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的底面可以是平面。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与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接触的状态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位于比所述下部腔室252的高度的中间点更低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还包括下侧一部分向上方凸出形成的凸部251b。即,所述凸部251b可以配置成朝向所述冰腔室111的内侧凸出。
在所述凸部251b的下侧形成有凹陷部251c,以使所述凸部251b的厚度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实质上相同。
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相同”是表示包括完全相同和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差别地相似的概念。
所述凸部251b可以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面向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下部开口274。
所述凸部251b的直径D1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下部开口274的直径D2。
在向所述冰腔室111供应水的状态下,当向所述冰腔室111供应冷气时,液态的水相变为固态的冰。此时,在水相变为冰的过程中水膨胀,并且水的膨胀力分别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和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另一部分由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包围,而与所述支撑主体271的下部开口274相对应的部分(以下,称为“对应部分”)不被围绕。
如果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形成为完整的半球形,则在所述水的膨胀力施加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中的与所述下部开口274相对应的部分的情况下,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对应部分向所述下部开口274侧变形。
在该情况下,在制冰之前,被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的水以球形存在,但是,在完成冰的生成之后,由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对应部分的变形,因此在球形的冰上生成与因所述对应部分的变形而生成的空间相当的凸起形状的追加的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变形,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形成了凸部251b,以使制成的冰尽可能接近完整的球形。
在这种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制冰之前,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的水不具有球形,但是在完成制冰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凸部251b朝向所述下部开口274侧变形,因此可以生成球形的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部251b的直径D1形成为小于所述下部开口274的直径D2,因此,所述凸部251b可以变形并位于所述下部开口274的内侧。
另外,需要使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有效地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的接触部位,在移冰过程中才能使所述下部托盘250有效地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
因此,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位于比所述上部开口154更靠近所述下部托盘250和所述上部托盘150的接触面的位置。
下面,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制冰过程进行说明。
图32是在供水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3是在制冰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4是在制冰完成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5是在移冰初始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6是在移冰完成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32至图36,首先,下部组件200旋转到供水位置。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供水位置,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隔开。
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可以位于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中心C2相同或相似的高度,但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将为移冰而旋转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方向(以附图为基准,逆时针方向)称为正向,将与其相反方向(顺时针方向)称为逆向。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供水位置,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形成的角度大致可以是8度左右,但并不限于此。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从外部供应的水由所述供水部190引导并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
此时,水可以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多个上部开口154中的一个上部开口被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
在供水完成的状态下,所供应的水的一部分填满所述下部腔室252,并且,所供水的另一部分可以储存在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空间。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腔室152的体积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空间的体积相同。此时,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水可以完全填满所述上部托盘150。当然,所述上部腔室152的体积可以大于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空间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所述下部托盘250不具有用于三个下部腔室252之间相互连通的通道。
如上所述,即使所述下部托盘250不具有用于使水移动的通道,也因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隔开,而在供水过程中,当水填满了特定下部腔室时,水可以沿着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流动到其他下部腔室。
因此,在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多个下部腔室252可以分别填满水。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下部托盘250不具有用于连通下部腔室252的通道,因此在完成制冰之后,能够防止在冰的外围形成凸起形状的追加冰。
在供水完成的状态下,如图33所示,所述下部组件200向逆向旋转。当所述下部组件200向逆向旋转时,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靠近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
此时,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之间的水被分配到所述多个上部腔室152各自的内部。
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完全紧贴时,所述上部腔室152被填满水。
在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接触的状态下的所述下部组件200的位置可以称为制冰位置。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移动到制冰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制冰。
在制冰期间,水的按压力小于用于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凸部251b变形的力,因此,所述凸部251b不变形而保持原始的形状。
当开始制冰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启动。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启动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热量传递到所述下部托盘250。
因此,如果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启动的状态下执行制冰,则在所述冰腔室111内从左上侧开始制冰。
即,在所述冰腔室111内水从所述上部开口154侧开始变成冰。在所述冰腔室111内冰从上侧开始生成,因此,所述冰腔室111内的气泡向下侧移动。
所述冰腔室111形成为球形,因此,根据所述冰腔室111的高度,水平横截面积不同。
因此,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输出可以根据在所述冰腔室111生成的冰的高度变化。
从上侧朝向下侧水平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并在所述上部托盘150和下部托盘250的边界处增大到最大,然后再朝向下侧减小。
在所述冰腔室111中,在冰从上侧朝向下侧生成的过程中,冰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凸部251b的顶面接触。
在该状态下,如果冰持续地生成,则如图34所示,所述凸部251b被按压而变形,当完成制冰时,可以生成球形的冰。
未图示的控制部可以基于由所述温度传感器500感测的温度判断是否完成制冰。
在完成制冰时或完成制冰前,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关闭。
当完成制冰时,首先启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以对所述冰进行移冰。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启动时,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从而可以使冰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内表面)分离。
如上所述,所述上部加热器148是DC加热器,所述上部托盘150由硅材料形成,因此,不仅能够通过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来使所述上部托盘150与冰的表面分离,还能防止使冰的局部集中地融化的现象。
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运转设定时间时,关闭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并且,可以通过运转所述驱动单元180来使所述下部组件200向正向旋转。
如图35所示,当所述下部组件200向正向旋转时,所述下部托盘250从所述上部托盘150远离而隔开。
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力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50传递到所述上部推出器300。此时,所述上部推出器300通过所述单元引导件181、182下降,从而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将所述上部推出销320引入到所述上部腔室152内。
在移冰过程中,在所述上部推出销320按压冰之前,冰可以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即,冰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来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分离。
在该情况下,冰在由所述下部托盘250支撑的状态下,可以与所述下部组件200一起旋转。
或者,也可能存在即使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施加到所述上部托盘150,冰不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分离的情况。
因此,当所述下部组件200正向旋转时,冰可以在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紧贴的状态下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
在该状态下,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穿过所述上部开口154的所述上部推出销320按压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紧贴的冰,由此,使冰可以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的冰可以再次由所述下部托盘250支撑。
在冰由所述下部托盘250支撑的状态下,当所述冰与所述下部组件200一起旋转时,即使不向所述下部托盘250施加外力,冰也可能因自重而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
即使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冰在自重的作用下不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如图36所示,当通过所述下部推出器400按压所述下部托盘250时,冰也可以从下部托盘250分离。
具体而言,在所述下部组件20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下部托盘250与所述下部推出销420接触。
当所述下部组件200持续地向正向旋转时,所述下部推出销420按压所述下部托盘250,从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变形,并且所述下部推出销420的按压力传递到冰,从而可以使冰与下部托盘250的表面分离。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表面分离的冰可以向下方掉落并储存在所述冰盒102中。
在冰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之后,所述下部组件200再次在所述驱动单元180的作用下向逆向旋转。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向逆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下部推出销420与所述下部托盘250隔开时,变形的下部托盘可以恢复到原始的形状。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逆向旋转过程中,旋转力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50传递到上部推出器300,从而使所述上部推出器300上升,所述上部推出销320从所述上部腔室152脱离。
当所述下部组件200到达供水位置时,所述驱动单元180停止,并且,再次开始供水。
根据提出的实施例,将DC加热器用作向上部托盘提供热量的上部加热器,上部托盘由非金属材料形成,因此,不仅能够使所述上部托盘与冰分离,还能防止热量集中到冰的局部而使冰的一部分融化的现象。
作为一例,当所述上部托盘由硅材料形成时,即使反复形成冰,也能防止上部托盘的塑性变形。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所述上部加热器包括围绕上部腔室的圆弧部,因此所述上部加热器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整体。
并且,在所述上部托盘包括多个上部腔室的情况下,由于所述上部加热器包括围绕多个上部腔室的每一个的圆弧部,因此能够将上部加热器的热量均匀地传递到多个冰腔室。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上部托盘由上部支撑件支撑,因此,当上部推出器的推出销插入到上部腔室而按压冰时,能够防止所述上部托盘下垂的现象。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在上部托盘的水平延伸部形成有凸起,在所述上部支撑件设置有使所述凸起插入的插槽,因此防止了在移冰过程中所述水平延伸部被拉长,由此,能够保持上部推出器与上部托盘的上部开口对齐的状态。
并且,引导上部推出器的单元引导件设置于上部支撑件,因此能够使传递到所述上部壳体的上部推出器的移动力最小化,由此能够防止上部壳体的变形。

Claims (13)

1.一种制冰机,其中,包括:
上部托盘,形成作为冰腔室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
下部托盘,形成作为所述冰腔室的另一部分的下部腔室,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相对旋转;以及
上部加热器,位于所述上部托盘的周边,用于向所述上部腔室提供热量,
所述上部托盘为非金属材料,且由柔性材料形成,
所述上部加热器是接收DC电源供给的DC加热器,
限定所述上部腔室的所述上部托盘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厚于限定所述下部腔室的所述下部托盘的厚度,
在所述上部托盘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部加热器的容纳部,
在所述上部加热器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冰腔室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上部加热器包括:
上部圆弧部,围绕所述上部腔室;以及
上部直线部,与所述上部圆弧部连接,
所述上部圆弧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冰腔室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上部托盘包括配置成一列的多个上部腔室,
所述上部加热器包括上部圆弧部,所述上部圆弧部配置成围绕多个所述上部腔室的每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上部圆弧部包括第一上部圆弧部,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围绕多个所述上部腔室中的位于最外围的上部腔室,
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的两侧由一对上部直线部连接,
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的曲率半径的两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一对上部直线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上部圆弧部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中,还包括:
上部推出器,包括插入于所述上部腔室的推出销,以将所述冰腔室的冰与所述上部托盘分离;以及
上部支撑件,支撑所述上部托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上部托盘包括:
上部托盘主体,形成所述上部腔室;
水平延伸部,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向水平方向延伸,并且由所述上部支撑件支撑,
所述上部支撑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用于使所述上部托盘的一部分贯通的开口,并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水平延伸部的底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水平延伸部设置有下部凸起,
所述支撑板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下部凸起的下部插槽,
所述下部凸起和所述下部插槽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上部加热器位于比所述支撑板更靠近所述上部托盘和所述下部托盘的接触面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还包括支撑所述上部托盘的顶面的上部壳体,
所述上部壳体包括上部板,所述上部板具有用于使所述上部托盘的一部分贯通的开口,并且所述上部板与所述水平延伸部的顶面接触,
所述水平延伸部设置有上部凸起,
所述上部板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部凸起的上部插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上部凸起和所述上部插槽在水平方向上呈弧形。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所述上部支撑件包括多个单元引导件,所述单元引导件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
每个所述单元引导件设置有引导插槽,由所述上部推出器贯通所述引导插槽,且所述引导插槽引导所述上部推出器的上下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中,
还包括上部壳体,在所述上部壳体设置有与所述上部加热器结合的加热器结合部,所述上部壳体的一部分与所述上部托盘的顶面接触,
在所述上部加热器结合于所述加热器结合部的状态下,所述加热器结合部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且所述上部加热器与所述容纳部的底面接触。
CN201911113697.2A 2018-11-16 2019-11-14 制冰机及冰箱 Pending CN1111979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42115 2018-11-16
KR20180142115 2018-11-16
KR10-2019-0089841 2019-07-24
KR1020190089841A KR20200057603A (ko) 2018-11-16 2019-07-24 아이스 메이커 및 냉장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7905A true CN111197905A (zh) 2020-05-26

Family

ID=68583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13697.2A Pending CN111197905A (zh) 2018-11-16 2019-11-14 制冰机及冰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58408A1 (zh)
EP (1) EP3653970B1 (zh)
CN (1) CN111197905A (zh)
WO (1) WO20201013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09008B2 (en) 2020-09-30 2023-07-25 Midea Group Co., Ltd. Refrigerator with multi-zone ice mak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90816Y (zh) * 2004-03-02 2005-04-06 黄英哲 制冰盒结构
CN102878744A (zh) * 2011-07-15 2013-0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机
CN103423939A (zh) * 2012-05-16 2013-12-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US20140182325A1 (en) * 2013-01-02 2014-07-03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KR101628876B1 (ko) * 2015-12-18 2016-06-09 주식회사 디알텍 탈부착 방식의 제빙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탈부착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68503A (en) * 1929-04-04 1932-07-26 Jr George H Kennedy Ice tray for mechanical refrigerators
US2941377A (en) * 1956-02-06 1960-06-2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Ice maker
US2941378A (en) * 1957-02-28 1960-06-2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Ice making apparatus
US3143866A (en) * 1961-06-12 1964-08-11 Whirlpool Co Ice cube mold
US3721103A (en) * 1970-06-15 1973-03-20 Olin Corp Method for making hollow ice bodies
US3736767A (en) * 1972-03-06 1973-06-05 Gen Electric Automatic icemaker including reversible mold cavities
US4429550A (en) * 1982-06-16 1984-02-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weep mechanism
US4910974A (en) * 1988-01-29 1990-03-27 Hoshizaki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Automatic ice making machine
US5090210A (en) * 1990-03-12 1992-02-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Control system for ice making apparatuses
JPH05203299A (ja) * 1992-01-23 1993-08-10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自動製氷装置
JP4679766B2 (ja) * 2001-08-15 2011-04-27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製氷器
JP2003114072A (ja) * 2001-10-03 2003-04-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製氷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冷凍冷蔵庫
US6658869B1 (en) * 2002-05-24 2003-12-09 Kenneth L. Thornbrough Microcontroller ice maker
JP4141429B2 (ja) * 2004-09-30 2008-08-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製氷機及び自動製氷機を備えた冷凍冷蔵庫
US7131280B2 (en) * 2004-10-26 2006-11-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ice in a compact ice maker
US8443619B2 (en) * 2008-01-16 2013-05-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ce making unit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KR101519146B1 (ko) * 2008-12-09 2015-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KR101643635B1 (ko) * 2009-10-07 2016-07-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빙방법
JP2011158110A (ja) * 2010-01-29 2011-08-18 Nidec Sankyo Corp 製氷方法および製氷装置
KR102010969B1 (ko) * 2010-12-08 2019-08-14 웅진코웨이 주식회사 제빙기 및 이를 사용한 얼음제조방법
KR101890939B1 (ko) 2011-07-15 2018-08-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KR101850918B1 (ko) * 2011-10-04 2018-05-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및 이를 이용한 얼음 제조 방법
US9151527B2 (en) * 2012-12-13 2015-10-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Molded clear ice spheres
US9470448B2 (en) * 2012-12-13 2016-10-18 Whirlpool Corporation Apparatus to warm plastic side of mold
CN105546898B (zh) * 2016-01-13 2018-05-08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航空发动机吞冰试验用冰雹的制冰模具及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90816Y (zh) * 2004-03-02 2005-04-06 黄英哲 制冰盒结构
CN102878744A (zh) * 2011-07-15 2013-0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机
CN103423939A (zh) * 2012-05-16 2013-12-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US20140182325A1 (en) * 2013-01-02 2014-07-03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KR101628876B1 (ko) * 2015-12-18 2016-06-09 주식회사 디알텍 탈부착 방식의 제빙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탈부착 방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华宇: "《机械加工》", 30 April 1984, 国防工业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58408A1 (en) 2020-05-21
EP3653970A1 (en) 2020-05-20
EP3653970B1 (en) 2021-03-10
WO2020101368A1 (en)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97887B (zh) 制冰机及冰箱
CN111197890B (zh) 制冰机及冰箱
CN113056645A (zh) 冰箱
CN111197905A (zh) 制冰机及冰箱
CN115164501A (zh) 制冰机及具有该制冰机的冰箱
CN111197886B (zh) 制冰机及冰箱
CN111197894B (zh) 制冰机及冰箱
CN111197895B (zh) 制冰机及冰箱
CN111197893A (zh) 制冰机及冰箱
CN113167522B (zh) 冰箱
CN115574519A (zh) 制冰机及冰箱
AU2023202223A1 (en)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