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1385B - 负电压电路 - Google Patents

负电压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1385B
CN111181385B CN201910897526.7A CN201910897526A CN111181385B CN 111181385 B CN111181385 B CN 111181385B CN 201910897526 A CN201910897526 A CN 201910897526A CN 111181385 B CN111181385 B CN 1111813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current
negative voltage
mode
invert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75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1385A (zh
Inventor
白铉
赵炳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81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1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1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1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H02M3/073Charge pumps of the Schenkel-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K17/687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l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H03K17/687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l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in a symmetrical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7/00Modulating pulses with a continuously-variable modulating signal
    • H03K7/08Duration or width modulation ; Duty cycle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H02M3/0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adapted to generate a negative voltage output from a positive voltage sour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负电压电路,所述负电压电路包括:反相器电路,执行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第一双电流电路,基于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充电操作的第一电流,并且基于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充电操作的第二电流;第二双电流电路,基于所述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放电操作的第三电流,并且基于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放电操作的第四电流;负载开关电路,所述负载开关电路将所述反相器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一;以及负载电容器电路,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以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

Description

负电压电路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1月13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8-0139327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以下描述涉及一种适用于射频开关电路的负电压电路。
背景技术
通常,射频(RF)开关装置可能需要负电压来改善隔离特性。负电压可以由负电压电路产生。作为示例,负电压电路可通过负电荷泵实现。
通常,负电压电荷泵可包括反相器和充电电容器。在负电压电荷泵中,负电压电荷泵达到目标电压可能需要的时间和加载电流的幅值可基于反相器的尺寸和充电电容器的尺寸确定。
作为示例,反相器的尺寸越大,可允许流动的电流越大。充电电容器的电容越大,可控制的电荷越多。因此,可更快地达到目标电压并且可加载的大电流。
在通常的负电压电荷泵中,当电荷泵开始操作时以及当输入功率高时需要加载较大的电流。否则,可能不需要加载较大的电流。
然而,在电荷泵的操作期间,当通常的负电压电荷泵被设置为适合于在早期阶段加载的附加电流时,可能消耗相当大的功率。另外,当负电压电荷泵被设置为适合于在正常操作期间加载的较小电流时,初始加载时间可能增加。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是为了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所选择的构思。本发明内容既不意在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作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负电压电路包括:反相器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信号执行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第一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充电操作的第一电流,并且基于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充电操作的第二电流;第二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放电操作的第三电流,并且基于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放电操作的第四电流;负载开关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将所述反相器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一;以及负载电容器电路,连接在所述负电压电路的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并且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
所述反相器电路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与中间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操作;第二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开关元件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互补地操作;以及充电电容器,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充电操作,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放电操作。
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包括:第一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一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以及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一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二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流小于所述第一电流。
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可包括:第二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三电流;以及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二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四电流,其中,所述第四电流小于所述第三电流。
所述负载开关电路可包括:输出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及接地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所述负载电容器电路可包括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的负载电容器,所述负载电容器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
所述负载开关电路的所述输出开关和所述负载开关电路的所述接地开关中的每者可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和二极管中的一种。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负电压电路包括:反相器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信号执行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第一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充电操作的第一电流,并且基于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充电操作的第二电流;第二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放电操作的第三电流,并且基于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放电操作的第四电流;负载开关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将所述反相器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一;负载电容器电路,连接在所述负电压电路的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并且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以及操作模式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输出端子处的所述负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和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
所述反相器电路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与中间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操作;第二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互补地操作;以及充电电容器,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充电操作,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放电操作。
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可包括:第一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一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以及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一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二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流小于所述第一电流。
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可包括:第二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三电流;以及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二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四电流,其中,所述第四电流小于所述第三电流。
所述负载开关电路可包括:输出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接地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所述负载电容器电路可包括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的负载电容器,所述负载电容器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
所述操作模式控制电路可被配置为:将所述输出端子处的所述负电压与第一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并且将所述输出端子处的所述负电压与第二参考电压进行比较,所述第一参考电压和所述第二参考电压具有彼此不同的电压电平;产生作为异相信号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和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启动模式和所述正常操作模式。
所述操作模式控制电路可包括:比较电路,被配置为产生在所述负电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时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在所述负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参考电压时从高电平转变为低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反相电路,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反相,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负载开关电路的所述输出开关和所述接地开关中的每者可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和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负电压电路包括:振荡器,被配置为提供驱动信号;第一双电流电路,被配置为基于启动模式供应第一电流以执行充电操作,并且基于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第二电流以执行所述充电操作;第二双电流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启动模式供应第三电流以执行放电操作,并且基于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第四电流以执行所述放电操作;以及操作模式控制电路,包括迟滞比较器和反相电路,所述迟滞比较器被配置为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反相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被提供至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和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以控制所述启动模式和所述正常操作模式。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在负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一参考电压时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在所述负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二参考电压时从高电平转变为低电平。
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其他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载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载开关电路的另一电路图;
图5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操作模式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6是图5中的操作模式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7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启动模式和正常操作模式;
图8示出了负电压电路的针对图7中的启动模式的操作时序图;
图9是负电压电路的针对图7中的正常操作模式的操作时序图;以及
图10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电路的应用的示意图。
在整个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除非另有描述或规定,否则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理解为指示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结构。附图可不按照比例绘制,并且为了清楚、说明及便利起见,可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变化、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对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洁,可省略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按照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局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仅仅是为了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
尽管可在此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将不受这些术语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提及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还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且将不被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列举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全部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公开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诸如在常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其在相关领域的背景和本公开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除非在此明确地定义,否则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分正式的意义。
图1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图2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电路的电路图。
参照图1和图2,负电压电路可包括反相器电路210、第一双电流电路221、第二双电流电路222、负载开关电路230和负载电容器电路240。
反相器电路210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执行作为互补操作的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例如,驱动信号SPWM可以是重复高电平和低电平的脉冲信号、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和振荡信号中的任意一种。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驱动信号SPWM将被称为PWM信号。
第一双电流电路221可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与第一操作电压(例如,VDD)端子之间,以在充电操作期间根据启动模式和正常操作模式为反相器电路210的充电操作供应不同的电流。作为示例,在启动模式下,可供应可高于第二电流I2的第一电流I1,而在正常操作模式下,可供应可低于第一电流I1的第二电流I2。作为示例,第一操作电压VDD(漏极电源电压)可以是+2.5伏特的电压。
第二双电流电路222可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与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之间,以在放电操作期间根据启动模式和正常操作模式允许用于反相器电路210的放电操作的不同的电流流动。作为示例,在启动模式下,可供应可高于第四电流I4的第三电流I3,而在正常操作模式下,可供应可低于第三电流I3的第四电流I4。作为示例,第二操作电压VSS(源极电源电压)可以是0伏特的电压。然而,这仅仅是示例,第二操作电压VSS可以是除了0伏特之外的电压。
负载开关电路230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将反相器电路210的输出节点No连接到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OUT和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之一。
负载电容器电路240可连接在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OUT与地之间,以使输出端子OUT处的负电压VNEG稳定。
参照图2,与图1中示出的负电压电路相比,根据示例的负电压电路还可包括操作模式控制电路250。
操作模式控制电路250可根据输出端子OUT处的负电压VNEG产生相应的第一控制信号SC1和第二控制信号SC2,并且可基于相应的第一控制信号SC1和第二控制信号SC2控制第一双电流电路221和第二双电流电路222。
在本公开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表示相同的元件,下面的描述将关注不同之处。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和图2更详细地描述反相器电路210。反相器电路210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MP1、第二开关元件MN1和充电电容器C10。
在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一开关元件MP1可连接在第一双电流电路221与中间节点Nm之间,并且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执行开关操作。
第二开关元件MN1可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的中间节点Nm与第二双电流电路222之间,并且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执行与第一开关元件MP1互补的开关操作。作为示例,在充电操作期间,第一开关元件MP1可进入导通状态,而第二开关元件MN1可进入截止状态。在放电操作期间,第一开关元件MP1可进入截止状态,而第二开关元件MN1可进入导通状态。
充电电容器C10可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的中间节点Nm与反相器电路210的输出节点No之间,并且可在第一开关元件MP1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充电操作并且可在第二开关元件MN1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放电操作。
第一双电流电路221可包括第一启动模式开关MP11和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P12。作为示例,第一启动模式开关MP11和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P12中的每者可以是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晶体管,但不限于此。第一启动模式开关MP11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第一启动模式开关MP11的尺寸大于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P12的尺寸,以供应可高于由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P12产生的第二电流I2的第一电流I1。
第一启动模式开关MP11可连接在第一操作电压(例如,VDD)端子与反相器电路210的第一开关元件MP1之间,并且可在启动模式下的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将第一电流I1供应至反相器电路210。
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P12可以与第一启动模式开关MP11并联连接,并且可在正常操作模式下的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将可低于第一电流I1的第二电流I2供应至反相器电路210。
作为示例,当第一电流I1高于第二电流I2时,可在启动模式下执行更高速充电。
第二双电流电路222可包括第二启动模式开关MN11和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N12。作为示例,第二启动模式开关MN11和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N12中的每者可以是NMOS晶体管,但不限于此。第二启动模式开关MN11可以是MOS晶体管,第二启动模式开关MN11的尺寸大于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N12的尺寸,以供应可高于第四电流I4的第三电流I3。
第二启动模式开关MN11可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的第二开关元件MN1与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之间,并且可在启动模式下的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在反相器电路210与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之间供应可高于第四电流I4的第三电流I3。
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MN12可以与第二启动模式开关MN11并联连接,并且可在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在反相器电路210与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之间供应可低于第三电流I3的第四电流I4。
作为示例,当第三电流I3高于第四电流I4时,可在启动模式下执行更高速放电。
负载开关电路230可包括输出开关SW31和接地开关SW32。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输出开关SW31可以是NMOS晶体管,并且接地开关SW32可以是PMOS晶体管。
输出开关SW31可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的输出节点No与输出端子OUT之间,以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在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作为示例,当第一开关元件MP1进入导通状态时,接地开关SW32可在充电操作期间与第一开关元件MP1的操作同步进入导通状态。当反相器电路210的第二开关元件MN1进入导通状态时,输出开关SW31可在放电操作期间与反相器电路210的第二开关元件MN1的操作同步进入导通状态。
负载电容器电路240可包括负载电容器Cout。负载电容器Cout可连接在输出端子OUT与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之间。在示例中,负载电容器Cout可连接在输出端子OUT与地之间,以使输出端子OUT处的负电压VNEG稳定。
在非限制性示例中,负载开关电路230的输出开关SW31和接地开关SW32中的每者可包括MOS晶体管和二极管之一,这将参照图3和图4进行描述。
图3是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载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参照图3,负载开关电路230的输出开关SW31可包括NMOS晶体管MN,NMOS晶体管MN具有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的输出节点No与输出端子OUT之间的漏极和源极。NMOS晶体管MN可响应于输入到NMOS晶体管MN的栅极的驱动信号SPWM在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负载开关电路230的接地开关SW32可包括PMOS晶体管MP,PMOS晶体管MP具有连接在反相器电路210的输出节点No与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之间的漏极和源极。PMOS晶体管MP可响应于输入到PMOS晶体管MP的栅极的驱动信号SPWM在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图4是根据示例的负载开关电路的另一电路图。
参照图4,负载开关电路230的输出开关SW31可包括第一二极管D31,第一二极管D31具有连接到反相器电路210的输出节点No的阴极以及连接到输出端子OUT的阳极。第一二极管D31可根据输出节点No处的电压与输出端子OUT处的电压之间的差在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负载开关电路230的接地开关SW32可包括第二二极管D32,第二二极管D32具有连接到反相器电路210的输出节点No的阳极以及连接到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的阴极。第二二极管D32可根据输出节点No处的电压与第二操作电压(例如,VSS)端子处的电压之间的差在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图5是根据示例的操作模式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6是图5中的操作模式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参照图5,操作模式控制电路250可将输出端子OUT处的负电压VNEG与第一参考电压Vref1和第二参考电压Vref2进行比较,以产生作为异相信号的第一控制信号SC1和第二控制信号SC2,并且将第一控制信号SC1和第二控制信号SC2提供至如图1所示的第一双电流电路221和第二双电流电路222,从而控制启动模式和正常操作模式,其中,第一参考电压Vref1和第二参考电压Vref2具有彼此不同的电压电平。操作模式控制电路250可基于相应的第一控制信号SC1和第二控制信号SC2分别控制图1中示出的第一双电流电路221和第二双电流电路222。
参照图5和图6,操作模式控制电路250可包括比较电路251和反相电路252。
比较电路251可产生在负电压VNEG大于或等于第一参考电压Vref1时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在负电压VNEG小于或等于第二参考电压Vref2时从高电平转变为低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SC1。在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一参考电压Vref1可高于第二参考电压Vref2。
作为示例,第一控制信号SC1的从低到高的转变可基于第一参考电压Vref1,并且第一控制信号SC1的从高到低的转变可基于第二参考电压Vref2。因此,比较电路251可用作迟滞比较器。
反相电路252可使第一控制信号SC1反相,以产生第二控制信号SC2。
图7示出了根据示例的启动模式和正常操作模式。
参照图7,根据示例的负电压电路可在初始驱动时执行启动模式,然后可随后执行正常操作模式。
参照图6和图7,当负电压VNEG小于第二参考电压Vref2时可执行启动模式,并且当负电压VNEG大于第一参考电压Vref1时可执行正常操作模式。
图8是负电压电路的针对图7的启动模式的操作时序图的示例,图9是负电压电路的针对图7的正常操作模式的操作时序图的示例。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7和图8描述负电压电路的针对启动模式的操作。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驱动信号SPWM可以是重复高电平和低电平的方波。第一开关元件MP1和第二开关元件MN1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重复地进入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
充电电容器C10的左侧电压C10(L)(中间节点Nm处的电压)可在充电操作期间升高,例如,从零伏特(0V)升高到2.5V,并且在放电操作期间可下降,例如,从2.5V下降到0V。作为示例,可通过第一电流I1在短时间段内执行从0V到+2.5V的充电,第一电流I1可以是相对高的电流。
充电电容器C10的右侧电压C10(R)(输出节点No处的电压)可在充电操作期间升高,例如,从-2.5V升高到0V,并且可在放电操作期间下降,例如,从0V下降到-2.5V。作为示例,可通过第三电流I3在短时间段内执行从0V到-2.5V的放电,第三电流I3可以是相对高的电流。
输出开关SW31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在充电操作期间进入截止状态(即,断开),并且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在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即,连接)。接地开关SW32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在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即,接地),并且可响应于驱动信号SPWM在放电操作期间进入截止状态(即,断开)。
因此,负载电容器Cout的电压可从0V快速地转换为-2.5V的负电压。
除了下面提及的各种差异之外,参照图9描述的负电压电路的针对正常操作模式的操作可以与参照图8描述的操作相同。
图8与图9之间的差异之一在于:充电电容器C10的左侧电压C10(L)和右侧电压C10(R)中的每者在启动模式下的上升速度可高于充电电容器C10的左侧电压C10(L)和右侧电压C10(R)中的每者在正常操作模式下的上升速度(例如,高两倍)。
另一差异在于:充电电容器C10的左侧电压C10(L)和右侧电压C10(R)中的每者在启动模式下的下降速度可高于充电电容器C10的左侧电压C10(L)和右侧电压C10(R)中的每者在正常操作模式下的下降速度(例如,高两倍)。
因此,输出端子处的电压在启动模式下可更快地达到负电压,然后可执行正常操作模式以保持负电压。
图10是根据示例的负电压电路的应用的示意图。
参照图10,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电路200可应用于射频(RF)开关装置10。
除了负电压电路200之外,RF开关装置10还可包括射频开关电路20、控制电路50和正电压电路100,控制电路50被配置为控制正电压VPOS和负电压VNEG的供应,正电压电路100被配置为产生正电压VPOS。
图10仅示出了应用负电压电路200的示例,但不限于此。
如上所述,根据示例,可在初始启动模式下供应高电流以执行高速启动,并且可在正常操作模式下供应比初始启动模式下供应的电流低的电流以降低功耗。因此,可减少启动模式的时间以更快地达到正常操作模式。
虽然本公开包括具体示例,但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在这些示例中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在此描述的示例将仅被理解为描述性意义,而非出于限制的目的。在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将被认为可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的类似的特征或方面。如果以不同的顺序执行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和/或通过其他组件或它们的等同物替换或添加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则可获得合适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由具体实施方式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并且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的全部变化将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公开中。

Claims (18)

1.一种负电压电路,所述负电压电路包括:
反相器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信号执行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
第一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充电操作的第一电流,并且基于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充电操作的第二电流;
第二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放电操作的第三电流,并且基于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放电操作的第四电流;
负载开关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将所述反相器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一;以及
负载电容器电路,连接在所述负电压电路的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并且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反相器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中间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操作;
第二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互补地操作;以及
充电电容器,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输出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充电操作,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放电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包括:
第一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一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以及
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一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二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
其中,所述第二电流小于所述第一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包括:
第二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三电流;以及
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二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四电流,
其中,所述第四电流小于所述第三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负载开关电路包括:
输出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以及
接地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负载电容器电路包括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的负载电容器,所述负载电容器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负载开关电路的所述输出开关和所述负载开关电路的所述接地开关中的每者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和二极管中的一种。
8.一种负电压电路,所述负电压电路包括:
反相器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信号执行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
第一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充电操作的第一电流,并且基于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充电操作的第二电流;
第二双电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启动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放电操作的第三电流,并且基于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用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放电操作的第四电流;
负载开关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将所述反相器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一;
负载电容器电路,连接在所述负电压电路的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并且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以及
操作模式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输出端子处的所述负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和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反相器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中间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操作;
第二开关元件,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互补地操作;以及
充电电容器,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中间节点与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充电操作,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执行所述放电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包括:
第一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操作电压端子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一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以及
第一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一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充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第二电流供应至所述反相器电路,
其中,所述第二电流小于所述第一电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包括:
第二启动模式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启动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三电流;以及
第二正常操作模式开关,与所述第二启动模式开关并联连接,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的所述放电操作期间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进入导通状态,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供应所述第四电流,
其中,所述第四电流小于所述第三电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负载开关电路包括:
输出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放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接地开关,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电路的所述输出节点与所述第二操作电压端子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操作期间进入导通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负载电容器电路包括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子与地之间的负载电容器,所述负载电容器被配置为使所述输出端子处的负电压稳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操作模式控制电路被配置为:
将所述输出端子处的所述负电压与第一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并且将所述输出端子处的所述负电压与第二参考电压进行比较,所述第一参考电压和所述第二参考电压具有彼此不同的电压电平;
产生作为异相信号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以及
向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和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启动模式和所述正常操作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操作模式控制电路包括:
比较电路,被配置为产生在所述负电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时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在所述负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参考电压时从高电平转变为低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反相电路,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反相,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负载开关电路的所述输出开关和所述接地开关中的每者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和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17.一种负电压电路,所述负电压电路包括:
振荡器,被配置为提供驱动信号;
反相器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执行充电操作和放电操作;
第一双电流电路,被配置为基于启动模式供应第一电流以执行所述充电操作,并且基于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第二电流以执行所述充电操作;
第二双电流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启动模式供应第三电流以执行所述放电操作,并且基于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供应第四电流以执行所述放电操作,其中,所述反相器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与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之间;
负载开关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将所述反相器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负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的操作电压端子之一;以及
操作模式控制电路,包括迟滞比较器和反相电路,所述迟滞比较器被配置为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反相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被提供至所述第一双电流电路和所述第二双电流电路,以控制所述启动模式和所述正常操作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负电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在负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一参考电压时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在所述负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二参考电压时从高电平转变为低电平。
CN201910897526.7A 2018-11-13 2019-09-23 负电压电路 Active CN111181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39327A KR102523373B1 (ko) 2018-11-13 2018-11-13 네가티브 전압 회로
KR10-2018-0139327 2018-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1385A CN111181385A (zh) 2020-05-19
CN111181385B true CN111181385B (zh) 2024-02-23

Family

ID=69528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7526.7A Active CN111181385B (zh) 2018-11-13 2019-09-23 负电压电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6898B1 (zh)
KR (1) KR102523373B1 (zh)
CN (1) CN1111813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4216B (zh) * 2022-03-01 2023-06-01 茂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反向電壓的電源轉換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280A (zh) * 2012-06-08 2015-02-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负电压发生器
CN107171548A (zh) * 2017-05-27 2017-09-15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电荷泵电路
CN207200575U (zh) * 2017-07-18 2018-04-06 意法半导体国际有限公司 电荷泵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7074A (en) * 1982-10-07 1985-07-02 Ncr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pass circuit
DE69604702T2 (de) * 1996-02-15 2000-06-15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Negative ladungspumpe für niedrige versorgungsspannung
US20020105312A1 (en) * 2000-11-28 2002-08-08 Jonathan Knight Charge pump based negative regulator with adjustable output current to allow reduction of switching noise
JP3960513B2 (ja) 2001-08-01 2007-08-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チャージポンプ回路および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KR20110106686A (ko) * 2010-03-23 2011-09-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차지 펌프, 그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구동 시스템
JP2015097460A (ja) * 2013-11-15 2015-05-21 株式会社東芝 Dc−dcコンバータ
US9899913B2 (en) * 2014-01-10 2018-02-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ual-mode switching D.C.-to-D.C. convert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9209681B2 (en) * 2014-02-25 2015-12-0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Charge pump initialization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charge pump initializ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10250235B2 (en) * 2015-11-30 2019-04-0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ull-wave charge pump with low-voltage startup
US10340794B1 (en) * 2018-06-21 2019-07-02 Linear Technology Llc Reverse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for high current high voltage charge pump circui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280A (zh) * 2012-06-08 2015-02-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负电压发生器
CN107171548A (zh) * 2017-05-27 2017-09-15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电荷泵电路
CN207200575U (zh) * 2017-07-18 2018-04-06 意法半导体国际有限公司 电荷泵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1385A (zh) 2020-05-19
KR102523373B1 (ko) 2023-04-18
US10566898B1 (en) 2020-02-18
KR20200055556A (ko) 2020-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81165A (en) Ring oscillator
US7667529B2 (en) Charge pump warm-up current reduction
US10211727B1 (en) Circuit for level shifting a clock signal using a voltage multiplier
CN109274263B (zh) 操作用于同时生成正电压和负电压的多级电荷泵电路
US7304530B2 (en) Utilization of device types having different threshold voltages
US7492215B2 (en) Power managing apparatus
US20070001746A1 (en) Selectably boosted control signal based on supply voltage
US8519747B2 (en) Driver and high voltage drive circuit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00244252A1 (en) Level shifter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US11031865B2 (en) Charge pump circuit configured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voltage generation
US10476383B2 (en) Negative charge pump circuit
US7439792B2 (en) High voltage generation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he same
EP1067661A2 (en) Voltage boost circuit
JP5361346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CN111181385B (zh) 负电压电路
CN111669046B (zh) 基于双电荷泵的负电压电路
US7683699B2 (en) Charge pump
CN111667857A (zh) 基于电荷泵的负电压电路
US9270255B2 (en) High voltage driver using low voltage transistor
US8736311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JP2008306597A (ja) レベルシフト回路、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チャージポンプ回路の制御回路
US9502966B2 (en) Pumping circuit
CN110739958B (zh) 电平转换电路
JP4483101B2 (ja) 比較駆動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三角波電圧発生回路
Shabana et al. Design of highly efficient charge pump for energy harvesting RFID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