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79139B -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79139B
CN111179139B CN201911185227.7A CN201911185227A CN111179139B CN 111179139 B CN111179139 B CN 111179139B CN 201911185227 A CN201911185227 A CN 201911185227A CN 111179139 B CN111179139 B CN 1111791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vision
data
directory
catalog
lab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852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79139A (zh
Inventor
孙傲冰
滕一帆
段胡胡
刘瑞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Cloud Computing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Cloud Computing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Cloud Computing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Cloud Computing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8522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791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79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9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79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9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预先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系统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接收监管数据;根据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通过本发明,能够提高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的匹配效率。

Description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目前,中国在建的互联网+监管平台上存在多种监管数据的标记方法,如早期的权责清单目录和最新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监管数据需要按照目录清单进行分类,并按分类导入不同的数据库表中。不同的目录体系,由于建设的目标、任务不同,分类的粒度和机制也完全不同,相互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映射关系,导致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的匹配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的匹配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预先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系统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
接收监管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预先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系统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管数据;
标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入库处理模块,用于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存在重名项时,在转换后的标签上添加对应所述重名项的编码。
上述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管理模块,用于执行以下操作至少之一:
对上级监管事项的目录进行初始化、认领、更新、撤销、或查看的操作;
根据完成编制的上级监管事项的目录中被认领的目录,对本级的目录进行对应的增加、删除或修改的操作;
对监管事项的目录进行注册、变更、合并、取消、下放、审核发布、查询或查看的操作;
接收各个单位设定编制的监管事项的目录,并根据业务情况对所述目录进行调整。
上述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数据治理模块,用于对接收模块接收的监管数据进行清洗、集成、以及转换处理,以标注出所述监管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并将标注出的异常数据进行删除。
上述方案中,所述标记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监管数据的原始目录体系;
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一监管目录时,将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并基于转换后的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二监管目录时,直接根据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进行标记。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换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与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之间的相似度;
当所述相似度大于相似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转换成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上述方案中,所述转换模块,还用于当不存在由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的转换规则时,发出提示信息,以
由人工确定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之间的转换方式,并将所述转换方式转换成转换规则进行保存。
上述方案中,所述入库处理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监管数据为投诉举报数据时,将所述投诉举报数据上报至上级单位的投诉举报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监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监管对象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监管对象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失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失信对象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失信对象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监管行为数据时,将所述监管行为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监管行为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知识数据时,将所述知识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知识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执法人员数据时,将所述执法人员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执法人员库。
上述方案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并从区块链网络中获取对应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
计算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
当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与从所述区块链网络获取的哈希一致时,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可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用于引起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建设的目标、任务不同,互联网+监管平台中不同的监管目录在分类的粒度和机制上也完全不同,相互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映射关系,导致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间匹配效率较低。本发明实施例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体系,每一类监管目录对应一种标签体系,相当于在平台上存在了多种标签体系,监管数据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标签体系进行标记,打上分类的标签,然后依照标签进行分类和入库,从而提高了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的匹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系统的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系统的另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录体系与标签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给数据添加标签的过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平台的总体架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应用架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不同目录体系下数据上报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之前,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适用于如下的解释。
1)互联网+(互联网融合):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其他产业(例如工业、金融、商贸、通信、交通、旅游、智慧城市、教育、农业、政务和医疗等)的联合的技术。
例如,“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工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
再例如,“互联网+农业”通过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对地块的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据此提供种植、施肥相关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又例如,“互联网+教育”会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2)互联网+监管平台:又称“互联网+监管”平台,是运行在现有的“数字政府”之上,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新的技术集合(例如云,大数据,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和理念,自上而下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监管体系和系统。它以“数据”为核心,理清监管权责分工和对象,跨层级、跨领域、跨地区打通监管数据,利用各种数据工具和模型实现基于数据的“监管之上的监管”。将监管扩展到“监管的监管”这一全新的维度,目标是打造一个将各项权力置于监管之下,公开、廉洁、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
3)目录清单管理系统:提供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功能,提供上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初始化、认领、更新、撤销、查看等常态化管理维护的功能,支持完成编制的上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进行认领和本级目录清单的常态化管理;提供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注册、变更、合并、取消、下放、审核发布、及信息查询和查看的功能,支持各本级部门依据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省政府规章设定编制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各地市部门依据市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设定编制市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并实现根据市级业务情况调整目录的动态化管理。
4)监管大数据中心:即依据国家“互联网+监管”数据标准规范,整合归集各部门各类监管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构建的“互联网+监管”数据中心,包括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库、监管对象信息库、执法人员信息库、监管行为信息库、投诉举报信息库、信用信息库、第三方平台及重点企业信息库、知识库,和基于基础库建设的专题库和主题库,实现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数据的归集共享和充分利用。
5)数据归集:即将下一级的监管大数据中心的数据,从其数据中心归集到上一级数据中心的过程。
6)数据匹配:即在数据归集过程中,对于数据按照数据清单目录,该分成哪一类,添加标签的过程。
7)效能评估:即按照数据匹配后入库的准确性就行评价的过程。
发明人在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在进行数据分类时,通常仅关注数据分类方法唯一的情况下,系统该如何运作;而并不关注对于同一数据并行使用多种分类目录的场景。
然而,很多应用场景下存在针对同一数据并行使用多种不同的分类体系,例如,中国在建的互联网+监管平台上存在多种监管数据的分类方法,利用相关技术提供的数据分类方法来进行监管数据分类时,监管数据并不一定能被正确分类,此外,也会存在分类信息缺失的问题。
对此,考虑将监管目录转换映射到不同的标签体系,将监管数据与转换后的标签体系进行匹配,给监管数据打上分类标签,然后依照标签进行分类和入库,故可以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系统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如: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如: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接收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根据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
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能够提高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的匹配效率。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设备的示例性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设备可以实施为服务器或服务器集群。下面,将说明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设备实施为服务器时的示例性应用。
参见图1A,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系统100的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为实现监管数据的分类和入库,数据提交单位400(示例性示出了数据提交单位400-1和数据提交单位400-2)通过网络300连接数据库800,数据库800与服务器200连接,服务器200还与上级单位600连接。
如图1A所示,服务器200首先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体系,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体系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如: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和对应第二监管目录(如: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数据提交单位400的工作人员利用终端500的图形界面510(示例性示出了终端500-1的图形界面510-1和终端500-2的图形界面510-2)登陆系统,通过网络300将各自的监管数据发送至数据库800进行保存。服务器200从数据库800中获取监管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获取的监管数据进行标记。随后,服务器200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按照其类别信息上报至上级单位600对应的主题数据库700中(示例性示出了主题数据库700-1和主题数据库700-2),从而实现了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下的分类和入库。
本发明实施例也可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可以包括区块链底层平台、平台产品服务层以及应用服务层。
区块链底层平台可以包括用户管理、基础服务、智能合约以及运营监控等处理模块。其中,用户管理模块负责所有区块链参与者的身份信息管理,包括维护公私钥生成(账户管理)、密钥管理以及用户真实身份和区块链地址对应关系维护(权限管理)等,并且在授权的情况下,监管和审计某些真实身份的交易情况,提供风险控制的规则配置(风控审计);基础服务模块部署在所有区块链节点设备上,用来验证业务请求的有效性,并对有效请求完成共识后记录到存储上,对于一个新的业务请求,基础服务先对接口适配解析和鉴权处理(接口适配),然后通过共识算法将业务信息加密(共识管理),在加密之后完整一致的传输至共享账本上(网络通信),并进行记录存储;智能合约模块负责合约的注册发行以及合约触发和合约执行,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某种编程语言定义合约逻辑,发布到区块链上(合约注册),根据合约条款的逻辑,调用密钥或者其它的事件触发执行,完成合约逻辑,同时还提供对合约升级注销的功能;运营监控模块主要负责产品发布过程中的部署、配置的修改、合约设置、云适配以及产品运行中的实时状态的可视化输出,例如:告警、监控网络情况、监控节点设备健康状态等。
参见图1B,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系统101的另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数据提交单位400(示例性示出了数据提交单位400-1和数据提交单位400-2)通过网络300连接区块链网络900(示例性示出了区块链网络900包括的节点910-1、节点910-2和节点910-3)和数据库800,区块链网络900以及数据库800与服务器200连接,服务器200又与上级单位600连接。
如图1B所示,数据提交单位400的工作人员在将监管数据提交给数据库800进行存储的同时,将对应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发送给区块链网络900进行存储。服务器200在从数据库800获取监管数据的同时,向区块链网络900请求对应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在接收到区块链网络900返回的哈希后,服务器200判断监管数据的哈希与从区块链网络900返回的哈希是否一致,以确定所获取的监管数据是否可信。当两者一致时,服务器200才执行后续的监管数据的分类和入库步骤。
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2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服务器2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10、存储器250、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20和用户接口230。服务器2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240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240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24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2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240。
处理器210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例如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用户接口230包括使得能够呈现媒体内容的一个或多个输出装置231,包括一个或多个扬声器和/或一个或多个视觉显示屏。用户接口23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入装置232,包括有助于用户输入的用户接口部件,比如键盘、鼠标、麦克风、触屏显示屏、摄像头、其他输入按钮和控件。
存储器250可以是可移除的,不可移除的或其组合。示例性的硬件设备包括固态存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等。存储器250可选地包括在物理位置上远离处理器210的一个或多个存储设备。
存储器250包括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 mory),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 y)。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250旨在包括任意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250能够存储数据以支持各种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程序、模块和数据结构或者其子集或超集,下面示例性说明。
操作系统251,包括用于处理各种基本系统服务和执行硬件相关任务的系统程序,例如框架层、核心库层、驱动层等,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网络通信模块252,用于经由一个或多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220到达其他计算设备,示例性的网络接口220包括:蓝牙、无线相容性认证(WiFi)、和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
呈现模块253,用于经由一个或多个与用户接口230相关联的输出装置231(例如,显示屏、扬声器等)使得能够呈现信息(例如,用于操作外围设备和显示内容和信息的用户接口);
输入处理模块254,用于对一个或多个来自一个或多个输入装置232之一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输入或互动进行检测以及翻译所检测的输入或互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可以采用软件方式实现,图2示出了存储在存储器250中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255,其可以是程序和插件等形式的软件,包括以下软件模块:转换模块2551、接收模块2552、标记模块2553、入库处理模块2554、管理模块2555和数据治理模块2556,这些模块是逻辑上的,因此根据所实现的功能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或进一步拆分。将在下文中说明各个模块的功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可以采用硬件方式实现,作为示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是采用硬件译码处理器形式的处理器,其被编程以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例如,硬件译码处理器形式的处理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 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 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其他电子元件。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设备实施为服务器时的示例性应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
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将结合图3示出的步骤进行说明。
在步骤S301中,服务器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体系,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体系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
这里,所述第一监管目录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是指互联网+监管平台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分类目录。互联网+监管平台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监管目录。示例的,所述第一监管目录可以是权责清单目录、权责清单调整目录等,所述第二监管目录可以是监管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目录清单等。
所述权责清单目录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各种行政许可;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对节约能源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对违反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等各种行政处罚;对省、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等各种行政奖励;对内、外资项目免税确认,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等各种行政确认;以及创业投资企业备案,重大项目稽查和监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等其他权力。
所述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包括各个单位设定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例如版权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交通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工商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人社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以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等。
示例的,国家版权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包括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监管;对擅自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或者分支机构,或者擅自从事著作权集体管理活动的监管;对地方软件登记办事机构设立审批的监管;以及对政府机关和企业使用正版软件情况的监管等。
可以理解的,权责清单目录是以“权责清单”为核心进行数据的组织和归集,而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是以“监管事项”为核心进行数据的组织和归集,由于两者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同,分类的粒度和机制也不相同,导致两者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映射关系。例如,权责清单目录下的某一监管数据可能在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下找不到对应的类别,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的匹配效率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分别针对权责清单目录和监管事项目录清单进行转换映射,以生成对应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和对应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
示例的,可以将权责清单目录下的某一特定项目,例如,“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转换为标签“招标投标、违法违规”;将“对省、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转换为标签“先进、表彰”,如此,可以将权责清单目录转换映射成对应的标签体系。
示例的,可以将国家版权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包括的“对地方软件登记办事机构设立审批的监管”转换成标签“软件、审批”;将“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监管”转换成标签“著作权”,如此,可以将国家版权局编制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转换映射成对应的标签体系。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权责清单目录或者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中存在重名项时,服务器可以在转换后的标签中添加所述重名项的编码,以区分不同上下层级关系的标签。
在步骤S302中,服务器接收监管数据。
这里,服务器可以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所述数据提交单位并非特指某一固定的单位,而是指向上级单位提交监管数据的单位,数据提交单位可以按照任意的目录体系来提交监管数据。
示例的,当市场监管局向省监管数据中心提交监管数据时,市场监管局就是数据提交单位。
示例的,当市交通局向省监管数据中心提交监管数据时,市交通局就是数据提交单位。
示例的,当省监管数据中心向国家监管数据中心提交监管数据时,省监管数据中心就是数据提交单位。
示例的,市场监管局可以按照权责清单目录来提交监管数据,也可以按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来提交监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在接收到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后,对监管数据进行治理,删除所述监管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如:脏数据、无效数据、以及重复数据)等,并检查经过治理的监管数据的数据质量。也就是说,确定经过治理后的监管数据中是否还存在不完整(有缺失值)、不一致、数据异常等问题,这些异常情况会降低数据的质量。因此,在将监管数据进行标记入库前,需要对监管数据进行包括清洗、集成、转换等处理,以标注出所述监管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并删除所述异常数据,从而提高监管数据的质量。当然,当监管数据的数据质量不满足质量要求时,也可以向数据提交单位发出告警消息,请求数据提交单位重新提交监管数据;当监管数据的数据质量满足质量要求时,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后续的分类和入库处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也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并向区块链网络请求对应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判断监管数据的哈希与从区块链网络返回的哈希是否一致,以基于区块链网络不可篡改的特性来验证监管数据是否可信。当监管数据的哈希与从区块链网络返回的哈希不一致时,确定所获取的监管数据已被篡改,监管数据不可信,服务器发出告警信息,并删除所获取的监管数据;当监管数据的哈希与从区块链网络返回的哈希一致时,确定所获取的监管数据未被篡改,监管数据可信,服务器执行后续的分类和入库步骤。
在步骤S303中,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参见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示出的步骤S303可以通过图4示出的步骤S3031至步骤S3033实现,将结合各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S3031:服务器确定所述监管数据的原始目录体系。
这里,服务器在接收到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后,可以根据监管数据中包含的目录体系信息直接确定所述监管数据的原始目录体系,所述原始目录体系可以包括权责清单目录和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等。
步骤S3032: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一监管目录时,将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并基于转换后的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这里,当服务器确定出监管数据对应的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一监管目录(如:权责清单目录)时,而监管数据待上报的上级单位对应的目标目录体系为第二监管目录(如: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两者不一致,需要将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并基于转换后的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示例的,市级数据提交单位向省监管数据中心上报监管数据,服务器在接收到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时,确定监管数据对应的原始目录体系,假设服务器确定出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按照旧的权责清单目录的分类方式提交监管数据,而省监管数据中心按照最新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分类方式对监管数据进行分类,两者的目录体系不一致。因此,服务器首先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旧的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与最新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之间的相似度,并将旧的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转换成相似度大于相似度阈值的最新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随后服务器基于转换后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对监管数据进行分类。
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首先确定出监管数据对应的元数据,利用确定出的元数据与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进行匹配,从而给监管数据打上匹配的标签,基于标签实现监管数据的分类。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服务器找不到由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的转换规则时,服务器可以发出告警消息,并由人工确定从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向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的转换方式,并将所述转换方式转换成转换规则进行保存。
步骤S3033: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二监管目录时,直接根据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进行分类。
这里,当服务器确定出监管数据对应的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二监管目录(如: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时,而监管数据待上报的上级单位对应的目标目录体系也为第二监管目录,即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时,可以直接根据所述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进行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当监管数据待上报的上级单位对应的目标目录体系为权责清单目录时,服务器在确定出监管数据对应的原始目录体系为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时,将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并基于转换后的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分类。
示例的,当省监管数据中心采用较旧的权责清单目录进行监管数据分类时,而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按照最新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分类方式提交监管数据,当服务器确定出监管数据对应的原始目录体系为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与待上报的省监管数据中心采用的权责清单目录不一致,服务器将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对应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并基于转换后的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分类,如此,实现了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之间的相互匹配。
在步骤S304中,服务器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
这里,服务器在确定出监管数据所属的类别信息后,将监管数据上报至上级单位对应的主题数据库中。
示例的,当服务器确定出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为投诉举报数据时,将所述投诉举报数据上报至省监管数据中心的投诉举报库中。
示例的,当服务器确定出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为监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监管对象数据上报至省监管数据中心的监管对象库中。
示例的,当服务器确定出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为失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失信对象数据上报至省监管数据中心的失信对象库中。
示例的,当服务器确定出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为监管行为数据时,将所述监管行为数据上报至省监管数据中心的监管行为库中。
示例的,当服务器确定出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为知识数据时,将所述知识数据上报至省监管数据中心的知识库中。
示例的,当服务器确定出市级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为执法人员数据时,将所述执行人员数据上报至省监管数据中心的执法人员库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将监管目录转换映射成不同的标签体系,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标签体系进行标记,给监管数据打上分类的标签,随后依照标签进行分类和入库,从而提高了监管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的匹配效率。进一步的,在转换后的多种标签体系之间建立相互映射关系,通过相互映射和不断的人工参与制定转换规则,提高监管数据分类的效率。
下面继续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255实施为软件模块的示例性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存储在存储器250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255中的软件模块可以包括:转换模块2551、接收模块2552、标记模块2553、入库处理模块2554、管理模块2555和数据治理模块2556。
所述转换模块2551,用于预先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系统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所述接收模块2552,用于接收监管数据;所述标记模块255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和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所述入库处理模块2554,用于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模块2551,还用于当所述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存在重名项时,在转换后的标签上添加对应所述重名项的编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管理模块2555,用于执行以下操作至少之一:对上级监管事项的目录进行初始化、认领、更新、撤销、或查看的操作;根据完成编制的上级监管事项的目录中被认领的目录,对本级的目录进行对应的增加、删除或修改的操作;对监管事项的目录进行注册、变更、合并、取消、下放、审核发布、查询或查看的操作;接收各个单位设定编制的监管事项的目录,并根据业务情况对所述目录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数据治理模块2556,用于对接收模块接收的监管数据进行清洗、集成、以及转换处理,以标注出所述监管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并将标注出的异常数据进行删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记模块2553,还用于确定所述监管数据的原始目录体系;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一监管目录时,将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并基于转换后的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第二监管目录时,直接根据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进行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模块2551,还用于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权责清单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与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之间的相似度;当所述相似度大于相似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转换成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模块2551,还用于当不存在由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的转换规则时,发出提示信息,以由人工确定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之间的转换方式,并将所述转换方式转换成转换规则进行保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库处理模块2554,还用于当所述监管数据为投诉举报数据时,将所述投诉举报数据上报至上级单位的投诉举报库;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监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监管对象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监管对象库;当所述监管数据为失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失信对象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失信对象库;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监管行为数据时,将所述监管行为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监管行为库;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知识数据时,将所述知识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知识库;当所述监管数据为执法人员数据时,将所述执法人员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执法人员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2552,还用于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并从区块链网络中获取对应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计算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当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与从所述区块链网络获取的哈希一致时,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可信。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中未尽的技术细节,可以根据图3-7任一附图的说明而理解。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在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的示例性应用。
目前,中国在建的“互联网+监管”平台上存在多种监管数据的标记方法,如早期的权责清单目录和最新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监管数据需要按照目录清单进行分类,并按分类导入不同的数据库表中。然而,不同的目录清单系统,由于建设的目标、任务不同,分类的粒度和机制也完全不同,相互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映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将监管目录转换映射到不同的标签系统,相当于在平台上存在了多套标签体系,一组数据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标签体系分别进行标记,打上分类的标签,然后依照标签来进行分类和入库,从而提高数据间匹配的效率。此外,通过在附加的多套标签体系之间建立相互映射关系,通过相互映射和不断的人工参与标准反馈,提高分类的效率。
具体的,当前“互联网+监管”平台要建立以“监管事项”为核心的数据组织和归集方法,而原有的平台上的数据是以“权责清单”为核心进行数据组织和归集的,当前的“互联网+监管”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与原有的“权责清单目录”并不完全匹配,且存在不完全的映射关系。如何将两套系统标记的数据自动建立关联,是当前各级“互联网+监管”平台面临的挑战。从实际来看,“权责清单”和“监管事项目录”并没有完全矛盾,可以同时保留两套分类方法,或者只保留其中的一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两套目录清单之间的映射关系,逐步提高“互联网+监管”数据的自动化标记和分类的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是建立在平台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分类目录的基础上,以应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1)通过将目录体系转化成分类标签,可以对同一数据使用不同的标签体系进行标记;
2)监管数据可以选择已有的分类目录中任意一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标记),不需要全部分类清楚;
3)支持不同分类目录间存在不完全的映射关系;
4)通过不断完善不同分类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逐步建立不同目录系统间标签的转换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支持多种目录体系数据标签的“互联网+监管”平台,其中,目录体系转换成标签体系的过程包括以下关键要素:
1、目录体系:即用来对“互联网+监管”数据进行分类的目录体系,如“权责清单”目录体系,或者“监管事项清单”目录体系。
2、标签体系:即从目录体系转换而成的标签体系。示例的,参见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录体系与标签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示意图,如图5所示,标签可以通过其编码,指示标签间的层级关系。如标签“T131”的目录编码为“A1B3C1”,从而可以方便地与目录建立映射。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目录中存在重名的项,但也可以通过附加上项的编码转换为标签,以区分不同上下层级关系的标签。标签的编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显示或者不显示。
示例的,参见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给数据添加标签的过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以对同一数据添加不同的标签,例如可以对数据DATA1添加标签T131和标签H251。
3、目录清单管理系统:即对目录体系和标签体系进行管理的系统,包括了目录与清单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目录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建设的平台,包括以下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1、“互联网+监管”平台:包括了围绕“互联网+监管”的数据采集、存储、目录管理、数据匹配、数据上报和应用的系统。它以“数据”为核心,理清监管权责分工和对象,跨层级、跨领域、跨地区打通监管数据,利用各种数据工具和模型实现基于数据的“监管之上的监管”。对于用户提交的数据,“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1)数据提交单位可以按照原有的目录体系(权责清单目录体系)提交数据;
(2)平台收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治理,检查数据质量;
(3)平台将数据转换成新的目录体系(“互联网+监管”清单目录体系)分类的数据;
(4)平台将数据按转换后的目录体系(“互联网+监管”清单目录体系)上报给上级单位。
2、目录清单管理系统:记录了目录转化成标签的方法,记录了不同目录体系间的映射规则,记录了数据和目录之间的匹配规则。目录清单管理系统在收到用户上传的数据后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1)收到用户上传的数据后,可以根据其现有的目录体系自动匹配其分类目录体系;
(2)根据需要上传目标的目录体系,确定是否需要对目录体系进行转化,若需要转换,则导入两种不同目录体系之间的转换规则;
(3)利用转换规则,将原有数据的分类标签转换成新的目录的标签,根据新标签,确定数据新的分类方法,并按新的分类方法上传数据;
(4)对于不存在转换规则的数据,系统进行提示,由人工确认其转换方法,并将转换方法转换成转换规则存入系统。
示例的,参见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来自下一层级监管业务系统的数据要上传到“互联网+监管”平台上的临时库中,其数据资源包含了业务相关的数据,以及至少对应一种已经匹配的数据分类方法(目录体系)。
2、平台取出临时库中的监管数据与目录清单管理系统的存有的目录体系进行匹配,可根据监管数据中包含的目录体系信息直接找出其原始的目录分类的方法,如目标的目录体系和原始的分类体系一致,则不用再进行转换,直接贴上对应的标签写入准备上传到上一级平台的主题库中。
3、如果目标的目录体系与原始的目录体系不一致,则触发目录体系的标签转换方法,将原有的标签转化为新的标签,并同时将数据和两种标签写入待上传的数据主题库中。
4、平台如果找不到原始数据的标签体系,则转人工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初始化,贴上标签后,再确认是否需要转换。
5、平台如果找不到原始的数据的目录体系与目标的目录体系之间的标签的映射规则,也可以发出报警,并报人工进行确认,待规则确认后再上传到待上传的数据主题库中。
6、平台在将数据进行上报前,对全部的数据及其标签进行再次验证,即确定所有待上报的数据是否均已添加上标签,若发现某些数据未添加上标签,则将这些未添加上标签的数据再次报人工进行审核。
7、待所有数据均确认完毕后,数据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上报到上一级的平台中。
参见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平台的总体架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互联网+监管”平台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公共支撑层、业务应用层、以及门户层组成。下面分别对各层进行具体说明。
1、基础设施层
平台充分利用政务外网和政务云平台的基础环境和各项支撑能力,为省或地市级“互联网+监管”平台提供计算资源、存储空间、网络传输、安全防护和容灾备份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及能力,并通过政务外网实现省级平台和省直部门/地市监管系统互联互通。
2、数据资源层
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任务驱动、主题汇聚”的原则,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共享交换、汇聚归集、关联整合,形成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库、监管对象基础信息库、执法人员信息库、监管行为信息库、监管事项投诉举报信息库、失信企业(人员)信息库、互联网重要舆情及第三方信息库和知识库(包括法律法规库、案例库、预案库、规则库、风险特征库等)以及在基础库之上的专题库、主题库等数据库,通过构建“互联网+监管”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治理、数据安全保障和大数据分析,通过导入政务大数据中心基础资源库(人口、法人、信用和自然资源地理空间信息库)为监管业务系统提供权威、全面的数据资源,并利用政务大数据中心在数据分析、挖掘等支撑能力,为相关监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3、公共支撑层
对于“互联网+监管”项目涉及的公共性的支撑功能模块,采用集约化原则,统一接入“云上”资源平台的公共支撑平台已有支撑系统,如:统一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等等,有效推动项目的快速实施部署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4、业务应用层
建设执法监管系统、风险预警系统、综合分析系统等应用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以及监管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可预警,推动事中事后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5、门户层
依托地方政务服务网、微信小程序和省政务协同办公平台作为对外服务门户和工作门户入口,构建“互联网+监管”系统服务界面和工作界面,面向地方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信息展示、互动交流、数据推送、投诉举报等服务。
通过建设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与国家系统的互通互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架构可概括为“11223”:“1”张清单,编制一张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1”个监管大数据中心,联通、归集、整合、共享各地区各部门监管信息,提供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2”个系统界面,即服务界面和工作界面;“2”个支撑体系,包括标准规范支撑体系、安全和运维支撑体系;“3”个应用系统,包括执法监管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示例的,参见图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应用架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互联网+监管”业务系统包括执法监管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下面对各个系统进行具体说明。
1、执法监管系统
执法监管系统包含了监管事项目录管理、双随机一公开、非现场监管、联合监管、信用监管、移动监管和投诉举报处理等模块,通过监管事项梳理,提炼出监管事项清单,形成监管事项清单库,结合执法对象库和执法人员库,满足双随机一公开的业务需求,同时,结合联合监管、信用监管、移动监管、非现场监管等模板实现一体化的监管业务的开展和实现对监管的“监管”。
2、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包含了风险模型管理、风险分析研判、风险核查处置和风险黑产知识图谱等模块,风险预警引擎通过风险建模,形成各种业务类型的风险模型,对各维度的风险数据采集、分析、比对,通过风险预警平台为业务部门提供风险预警、风险态势、深度情报等风险研判服务。并通过风险展示系统对各部门、各地区、各监管类型的展示,便于监管业务的开展。
3、综合分析系统
综合分析系统包含了监管执法可视化展示、评价分析、监管事件跟踪分析、监管效能评估等模块,基于监管业务基础库信息,通过监管数据服务为业务部门和执法人员提供综合监管信息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引擎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撑。
参见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不同目录体系下数据上报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其展示了在不同分类目录体系下,数据从源头原始的数据库,经地方到省再到国家的“互联网+监管”平台的上报过程,其中包含了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之间进行匹配,并上传到采用不同目录体系的数据库的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用户可以按照任意的数据分类目录来提交数据,无需事先按所有的分类都分类好;
2)目录清单管理系统维护了多种数据目录及其转换成标签的方法,将目录转化为多级的标签,提高了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映射的灵活性,且利用标签映射的方式更加直观;
3)通过建立不同目录体系间的映射方式,或者不同标签体系间的映射方式,实现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进行分类;
4)允许不同目录体系间不完全的对应,通过引入人工操作的方式,不断补充映射关系的空白;
5)解决了同一平台或系统同时存在多种数据目录分类体系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可执行指令,当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将引起处理器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例如,如图3、4或7示出的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 PROM、闪存、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也可以是包括上述存储器之一或任意组合的各种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执行指令可以采用程序、软件、软件模块、脚本或代码的形式,按任意形式的编程语言(包括编译或解释语言,或者声明性或过程性语言)来编写,并且其可按任意形式部署,包括被部署为独立的程序或者被部署为模块、组件、子例程或者适合在计算环境中使用的其它单元。
作为示例,可执行指令可以但不一定对应于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可以可被存储在保存其它程序或数据的文件的一部分,例如,存储在超文本标记语言(H TML,Hyper TextMarkup Language)文档中的一个或多个脚本中,存储在专用于所讨论的程序的单个文件中,或者,存储在多个协同文件(例如,存储一个或多个模块、子程序或代码部分的文件)中。
作为示例,可执行指令可被部署为在一个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在位于一个地点的多个计算设备上执行,又或者,在分布在多个地点且通过通信网络互连的多个计算设备上执行。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用户可以按照任意的数据分类目录来提交数据,无需事先按所有的分类都分类好;
2)目录清单管理系统维护了多种数据目录及其转换成标签的方法,将目录转化为多级的标签,提高了数据在不同目录体系间映射的灵活性,且利用标签映射的方式更加直观;
3)通过建立不同目录体系间的映射方式,或不同标签体系间的映射方式,实现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进行分类;
4)允许不同目录体系间不完全的对应,通过引入人工操作的方式,不断补充映射关系的空白;
5)解决了同一平台或系统同时存在多种数据目录分类体系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预先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系统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其中,所述第一监管目录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不一致;
接收监管数据,并确定所述监管数据的原始目录体系、以及目标目录体系;
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一监管目录、所述目标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二监管目录时,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之间的相似度;当所述相似度大于相似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转换成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基于转换后的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当不存在由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的转换规则时,发出提示信息,以由人工确定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之间的转换方式,并将所述转换方式转换成转换规则进行保存;
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二监管目录、所述目标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二监管目录时,直接根据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包括:
当所述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存在重名项时,在转换后的标签上添加对应所述重名项的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执行以下操作至少之一:
对上级监管事项的目录进行初始化、认领、更新、撤销或查看的操作;
根据完成编制的上级监管事项的目录中被认领的目录,对本级的目录进行对应的增加、删除或修改的操作;
对监管事项的目录进行注册、变更、合并、取消、下放、审核发布、查询或查看的操作;
接收各个单位设定编制的监管事项的目录,并根据业务情况对所述目录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监管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清洗、集成、以及转换处理,以标注出所述监管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并将标注出的异常数据进行删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包括: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投诉举报数据时,将所述投诉举报数据上报至上级单位的投诉举报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监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监管对象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监管对象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失信对象数据时,将所述失信对象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失信对象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监管行为数据时,将所述监管行为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监管行为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知识数据时,将所述知识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知识库;
当所述监管数据为执法人员数据时,将所述执法人员数据上报至所述上级单位的执法人员库。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监管数据,包括:
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提交单位提交的监管数据,并从区块链网络中获取对应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
计算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
当所述监管数据的哈希与从所述区块链网络获取的哈希一致时,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可信。
7.一种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预先将互联网+监管平台中的监管目录转换成标签系统,以至少形成所述标签系统中对应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以及对应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其中,所述第一监管目录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不一致;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管数据;
标记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监管数据的原始目录体系、以及目标目录体系;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一监管目录、所述目标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二监管目录时,确定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之间的相似度;当所述相似度大于相似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转换成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中包括的标签;基于转换后的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当不存在由所述监管数据对应的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转换成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的转换规则时,发出提示信息,以由人工确定所述第一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与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之间的转换方式,并将所述转换方式转换成转换规则进行保存;当所述原始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二监管目录、所述目标目录体系为所述第二监管目录时,直接根据所述第二监管目录的标签体系对所述监管数据进行标记;
入库处理模块,用于将标记后的监管数据进行入库处理。
CN201911185227.7A 2019-11-27 2019-11-27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1791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5227.7A CN111179139B (zh) 2019-11-27 2019-11-27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5227.7A CN111179139B (zh) 2019-11-27 2019-11-27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9139A CN111179139A (zh) 2020-05-19
CN111179139B true CN111179139B (zh) 2023-03-14

Family

ID=70651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85227.7A Active CN111179139B (zh) 2019-11-27 2019-11-27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791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15434B (zh) * 2020-09-28 2023-06-27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舆情存证信息组织跨层级异构授权方法
CN113268700B (zh) * 2021-05-21 2023-05-09 中安万业大数据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慧医疗的互联网+资源管理方法
CN113434552B (zh) * 2021-06-28 2023-07-21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请求的处理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7056495B (zh) * 2023-10-08 2024-01-12 吉奥时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政务咨询自动问答方法与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73964A2 (en) * 1999-06-01 2000-12-07 Whatshotnow.Com, Inc. Business-to-business interface with continuously updateable trend and historical databases
US7516157B2 (en) * 2003-05-08 2009-04-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Relational directory
CN101383028A (zh) * 2008-10-06 2009-03-11 四川正道天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epc物联网的全国商品电子监管方法及其系统
AU2012203280A1 (en) * 2012-06-04 2013-12-19 Lendlease Services Pty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ject Management
CN103679422A (zh) * 2013-11-29 2014-03-26 柳州市锋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危险品运输时的实时数据处理方法
CN104809578A (zh) * 2015-04-30 2015-07-29 四川建设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行政监督管理平台的运行方法
CN104915698B (zh) * 2015-05-04 2018-01-02 南京大学 化学品安全信息快速查询和全周期追踪数码标签系统
CN105701176A (zh) * 2016-01-04 2016-06-22 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整合的方法及装置
CN106296445A (zh) * 2016-08-01 2017-01-04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一种电力客户标签构建方法
US10977290B2 (en) * 2018-01-19 2021-04-13 Accenture Global Solutions Limited Transaction categorization system
CN109711685A (zh) * 2018-12-14 2019-05-03 杨冰之 一种政务大数据处理平台
CN110109998B (zh) * 2019-05-17 2023-05-30 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交易智能整合系统
CN110765337B (zh) * 2019-11-15 2021-04-06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 一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服务提供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9139A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79139B (zh) 互联网+监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66579B (zh) 基于xbrl标准的主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
CN103530354B (zh) 地理信息数据融合系统
CN112687097A (zh) 一种高速公路路段级数据中台系统
CN104657903A (zh) 基于ietm的装备综合保障系统
CN107194573A (zh) 资产资源集中管理方法
CN105740339A (zh) 民政大数据融合管理系统
CN105022769A (zh) 一种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交互系统及其方法
CN112905685B (zh) 一种面向信息化建设的架构管控系统及设备
CN101256605A (zh) 企业权利框架
Covas et al.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data centers location
CN105118005A (zh)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
CN107526804B (zh) 一种铁路投资项目数据统计系统及方法
CN111813770A (zh) 数据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617776A (zh) 一种数据管理系统及方法
Liu et al. Managing data quality of the data warehouse: A chance-constrained programming approach
CN111061679A (zh) 一种基于rete和drools规则的科技创新政策速配的方法和系统
Dai et al. Design and research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mobile edge computing internet
KR20080001246A (ko) 데이터베이스 품질관리 방법
CN115907938A (zh) 金融管理系统
KR100796905B1 (ko) 데이터베이스 품질관리 시스템
KR100792322B1 (ko) 데이터베이스 품질관리 프레임워크
Chen et 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Data Governance Platform Based on Smart Campus Environment
CN113220702A (zh) 一种地楼房权人协同更新系统及其管理平台
CN117521702B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标识编码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