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1943A - 表面安装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表面安装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1943A
CN111161943A CN201910725015.7A CN201910725015A CN111161943A CN 111161943 A CN111161943 A CN 111161943A CN 201910725015 A CN201910725015 A CN 201910725015A CN 111161943 A CN111161943 A CN 111161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ions
mount inductor
lead
winding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250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1943B (zh
Inventor
佐藤晃三
青木干也
青木宽之
北村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1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1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1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1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6Mounting,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not being of the sign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覆盖线圈的卷绕部的底面的本体成为所希望的厚度且具有良好的特性的表面安装电感器。表面安装电感器具备:具有芯部、线圈和磁性体的本体;和一对外部端子。芯部具备:基座部,其具有下表面、与上表面以及侧面;和柱状部,其配置于基座部的上表面,芯部至少在局部区域包含磁性粉。线圈具有卷绕部和一对引出部,上述线圈在基座部之上配置。磁性体内置线圈,覆盖芯部的至少局部,并含有磁性粉。一对外部端子配置于本体的安装面,并分别与一对引出部连接。表面安装电感器在卷绕部的安装面侧的面具有朝向与安装面相反一侧弯曲的弯曲部。

Description

表面安装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安装电感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提出一种线圈封入型磁性部件,其由以下部件构成,即,卷绕部,其是将导线以导线的两端位于外周且在内周相互相连的状态卷绕为两层而形成的;线圈,其具有从卷绕部引出的一对引出部;端子电极,其具有用于与线圈的引出部连接的卡合部;以及本体,其内含线圈和卡合部,是将磁性体粉末和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压成形而形成的。对于该线圈封入型磁性部件而言,线圈的引出部在本体内与端子电极连接,将端子电极从本体的侧面引出,引出的端子电极在本体的底面折弯,从而用作表面安装电感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5779
发明内容
对于以往的表面安装电感器而言,在形状小型化的情况下,有时线圈的卷绕部的底面与本体的安装面间的距离容易变短,不易得到充分的特性。特别是当从安装性的观点考虑在安装面侧设置被称为空有距离(stand off)的凹部的情况下,存在本体的覆盖线圈的卷绕部的底面处的厚度不足而使特性降低的趋势。本发明的一方式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覆盖线圈的卷绕部的底面的本体成为所希望的厚度、且具有良好的特性的表面安装电感器。
表面安装电感器具备:本体和一对外部端子,上述本体具有:芯部、线圈以及磁性体,上述芯部具备:基座部,其具有安装面侧的下表面、与安装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和下表面邻接的侧面;和柱状部,其配置于基座部的上表面,上述芯部至少在局部区域包含磁性粉,上述线圈具备:卷绕部,其使具有绝缘被膜并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平面部的导线在其两端位于外周部且在内周部彼此相连的状态下使内周部表面与柱状部接触,使平面部相互对置而分上下两层卷绕于柱状部而形成;和一对引出部,其从卷绕部朝向基座部的侧面引出,上述线圈配置在基座部之上,上述磁性体内置线圈,覆盖芯部的至少局部,并含有磁性粉,上述一对外部端子配置于本体的安装面,与一对引出部分别连接。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而言,在卷绕部的安装面侧的面具有朝向与安装面相反一侧弯曲的弯曲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使覆盖线圈的卷绕部的底面的本体成为所希望的厚度、且具有良好的特性的表面安装电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安装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侧面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
图4是通过图1的A-A线的截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用于形成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芯部的模具的概略俯视图和概略剖视图。
图6是对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为了对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一对引出部的异形部进行说明而示意性地示出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
图8是为了对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一对引出部的异形部进行说明而示意性地示出的其他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4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4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5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5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6是实施例6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6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8是实施例7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19是实施例7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实施例7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1是实施例8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22是实施例8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3是实施例8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例9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
图25是实施例10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26是实施例10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7是实施例1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的从安装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表面安装电感器;10...本体;11...磁性体;20...线圈;22...卷绕部;24、25...引出部;30...芯部;32...柱状部;34...基座部。
具体实施方式
表面安装电感器具备:具有芯部、线圈和磁性体的本体;以及一对外部端子。芯部具备:基座部,其具有安装面侧的下表面、与安装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和下表面邻接的侧面;和柱状部,其配置于基座部的上表面,芯部至少在局部区域包含磁性粉。线圈具有:卷绕部,其使具有绝缘被膜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平面部的导线在其两端位于外周部且在内周部彼此相连的状态下使内周部表面与柱状部接触,使平面部相互对置而分上下两层卷绕于柱状部而形成;和一对引出部,其从卷绕部朝向基座部的侧面引出,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之上。磁性体内置线圈,覆盖芯部的至少局部,至少含有磁性粉而形成。而且,由芯部、线圈以及磁性体形成本体。一对外部端子配置于本体的安装面,与一对引出部分别连接。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而言,在卷绕部的安装面侧的面具有朝向与安装面相反一侧弯曲的弯曲部。
由于在线圈的卷绕部的安装面侧的面具有弯曲部,所以即便在本体的安装面设置有凹部,对卷绕部的安装面侧的面做覆盖处的基座部也能够维持规定厚度,能够构成具有良好的特性的表面安装电感器。
也可以是,基座部至少具有一个使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一对引出部分别配置为使平面部中一者接近棱线部。平面部接近棱线部,从而引出部的位置稳定。另外,通过仅平面部中一者接近棱线部地引出,从而能够抑制在卷绕部与引出部相连接的连接部分产生过大的应力。
也可以是,基座部至少具有一个使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引出部中一者配置为使平面部中一者接近棱线部,引出部中另一者配置为使平面部中另一者接近棱线部。平面部接近棱线部,从而引出部的位置稳定。另外,一对引出部向相同的方向扭转而引出,从而简化制造工序,生产率提高。
也可以是,基座部至少具有一个使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构成卷绕部的导线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一对引出部具有同导线的与柱状部对置的面邻接的面比导线的与芯部的柱状部对置的面大的异形部,使异形部的与导线的同与柱状部对置的面邻接的面连起的面接近棱线部地配置。平面部接近棱线部,从而引出部的位置稳定。另外,一对引出部未扭转而引出,因此能够抑制在卷绕部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部分产生应力。
也可以是,一对引出部朝向相同的侧面引出而接近棱线部地配置,上述一对引出部的与棱线部接近的接近位置间的距离大于卷绕部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间的距离。能够微调卷绕部的导线的卷绕圈数,从而能够容易得到所希望的电感。
也可以是,一对引出部朝向相同的侧面引出而接近棱线部地配置,上述一对引出部的与棱线部接近的接近位置间的距离小于卷绕部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间的距离。能够微调卷绕部的导线的卷绕圈数,能够容易得到所希望的电感。
也可以是,一对引出部朝向相同的侧面引出而接近棱线部地配置,基座部具有与棱线部对置的其他棱线部,柱状部与比其他棱线部接近一对引出部地配置的棱线部相接近地配置。能够在线圈的卷绕部的周围配置与卷绕圈数对应的厚度的本体,能够容易调整本体内的磁通量的平衡。另外,即便在使形状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线圈的卷绕部从本体的侧面暴露。
也可以是,基座部具有多个使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一对引出部分别接近不同的棱线部地配置。通过调整引出部引出的位置,能够按每1/4匝调整卷绕部的导线的卷绕圈数,能够容易得到所希望的电感。
也可以是,芯部使基座部的下表面和柱状部的与基座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面从本体暴露地配置。在芯部的透磁率比本体的透磁率高的情况下,透磁率高的区域相对变大,即便为相同尺寸也能够提高电感值。
也可以是,卷绕部的与安装面相反一侧的面从本体暴露地配置,在该面上配置有不含有磁性粉的树脂层。能够通过设置与磁通量交叉的不含有磁性粉的层而提高直流叠加特性。
也可以是,基座部具有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能够通过设置与磁通量交叉的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来提高直流叠加特性。
也可以是,柱状部具有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能够通过设置与磁通量交叉的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来提高直流叠加特性。
也可以是,磁性粉包含金属磁性粉,在安装面配置有绝缘性比其他面高的高绝缘区域。通过在安装面配置有高绝缘区域,从而能够提高线圈的卷绕部与外部端子间的绝缘耐压。
也可以是,卷绕部的两个层卷绕圈数互不相同,靠基座部附近侧的层的卷绕圈数相对多。未覆盖于基座部的卷绕部的上层侧的卷绕圈数少,从而能够提高基于本体的卷绕部的密封性。
本说明书中“工序”这个词不仅是指独立的工序,在无法与其他工序明确区别的情况下只要实现该工序的所期望的目的,则也包含于本术语。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对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表面安装电感器进行例示,本发明未被以下所示的表面安装电感器限定。此外,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构件绝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构件。特别是,实施方式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别特定的记载,则不是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只不过是单纯的说明例。此外,各图中对相同位置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考虑到要点的说明或者理解的容易性,为了方便分开示出实施方式,但能够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局部的置换或者组合。对于实施例2以下而言,针对与实施例1共有的事项省略叙述,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特别是,针对基于相同结构的相同作用效果不按每个实施方式依次提及。
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9对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从与安装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观察的概略局部透视立体图,图2是从安装面侧观察的概略局部透视立体图。图3是从侧面观察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局部透视平面图。图4是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通过图1的A-A线的截面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用于形成芯部30的模具的俯视图(A)和剖视图(B)。图6是对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制造工序的局部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7和图8是对一对引出部24、25的异形部28、29进行说明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图9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2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
如图1所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00具备:具有芯部30、线圈20和磁性体11的本体10、以及一对外部端子40、41。芯部30具备基座部34和柱状部32。线圈20具备:由导线以卷绕轴线A为中心卷绕而成的卷绕部22;和从卷绕部22的外周部引出的一对引出部24、引出部25。磁性体11覆盖线圈20和芯部30,至少含有磁性粉而构成。一对外部端子40、41配置于本体10的安装面,与一对引出部24、25电连接。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而言,芯部30、线圈20以及磁性体11一体形成而形成本体10。表面安装电感器100具有由与安装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T、与安装面大致平行且相互大致正交的长度L、以及宽度W限定出来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芯部30的基座部34具有安装面侧的下表面、与安装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和下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另外,基座部34具有:上表面和侧面相接的四个棱线部。芯部30的柱状部32使延伸方向与上表面交叉地配置于基座部34的上表面。柱状部3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长圆或者椭圆。在基座部34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柱状部32的延伸方向交叉并沿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36,形成空有距离(stand off)。与凹部36对应,基座部34的上表面的局部向与安装面侧相反一侧弯曲。在基座部34的与凹部36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一个侧面设置有两个用于收容线圈20的引出部24和引出部25并并使引出部24和引出部25向下表面侧延伸的缺口部38。芯部30由含有磁性粉和树脂的复合材料,是在将基座部34和柱状部32为一体的状态通过加压成形而形成的。芯部30构成为磁性粉的填充率例如为60重量%以上,优选为80重量%以上。作为磁性粉,可使用Fe、Fe-Si-Cr、Fe-Ni-Al、Fe-Cr-Al、Fe-Si、Fe-Si-A、Fe-Ni、Fe-Ni-Mo等铁系的金属磁性粉、其他组成系的金属磁性粉、非晶体等金属磁性粉、表面由玻璃等绝缘体覆盖的金属磁性粉、表面改性的金属磁性粉、纳米级的微小的金属磁性粉末。作为树脂,可使用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线圈20使用具有绝缘被膜并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平面部的导线(所谓的扁平线)。线圈20具有:卷绕部22和从卷绕部22的外周部引出的引出部24、25,配置在基座部34上。卷绕部22是在导线的两端位于外周部且在内周部相互相连的状态下使内周部的表面与柱状部32接触、使平面部相互对置、向柱状部32以上下两层卷绕(所谓的α卷绕)而形成的。引出部24、25从其构成卷绕部22且位于外周部的导线的两端处与之连续地形成,并朝向基座部34的侧面引出。导线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例如为长方形,并由平面部的与长方形的长边对应的线宽和平面部间的与长方形的短边对应的距离亦即厚度来限定。导线形成为其线宽例如为120μm以上且350μm以下,厚度例如为1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另外,导线的绝缘被膜由厚度例如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优选为6μm左右的聚酰胺酰亚胺等绝缘性树脂形成。在绝缘被膜的表面还设置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者热固化性树脂等自粘合成分的自粘合层,其厚度形成为1μm以上且3μm以下。
卷绕部22形成为,内周部表面与芯部30的柱状部32的表面相接。另外,在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情况下,卷绕部22的卷绕方向从引出部24起朝向引出部25右旋卷绕。在卷绕部22的与芯部30的基座部34相接的下表面,形成有向卷绕部22的上表面侧突出的弯曲部26。即,弯曲部26向与靠芯部30的基座部34侧相反一侧弯曲。图1中,以导线分上下两层卷绕的卷绕部22中仅下层的下表面具有弯曲部26,但也可以是,下层的下表面和下层的上表面弯曲而形成有弯曲部26,而且,也可以是,下层的下表面、下层的上表面以及上层的下表面弯曲而形成弯曲部26,另外,也可以是,下层的下表面、下层的上表面、上层的下表面以及上层的上表面弯曲而形成弯曲部26。另外,如图4所示,在卷绕部22中上层和下层相接触或者相对置的区域中,至少局部具有上层侧的导线和下层侧的导线相互以嵌套状配置的曲折面。此外,图4是图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通过A-A线且与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即,对于卷绕部22而言,在与卷绕轴线A平行的截面中,在上层和下层相接触或相对置的区域的至少局部,具有因上层侧或者下层侧中一侧的导线与上层侧或者下层侧中另一侧的导线的多个部分相接触或者相对置而形成的边界面。另外,该边界面也可以形成于与卷绕轴线A平行且通过A-A线的截面以外的任意的截面的局部,例如也可以形成于卷绕部22的卷绕方向或者远离卷绕轴线A的方向的局部。
线圈20的一对引出部24、25双方均从卷绕部22的外周朝向基座部34的设置有两个缺口部38的侧面34A引出。该侧面34A具有由于设置有两个缺口部38而突出的部分34A1、凹陷的部分34A2、以及将突出的部分34A1和凹陷的部分34A2连接的部分34A3,但由突出的部分34A1的表面、凹陷的部分34A2的表面、以及将突出的部分34A1和凹陷的部分34A2连接的部分34A3的表面构成一个侧面,另外,由基座部34的上表面和突出的部分34A1的表面相接的棱线部、基座部34的上表面和凹陷的部分34A2的表面相接的棱线部、以及基座部34的上表面和将突出的部分34A1与凹陷的部分34A2连接的部分34A3的表面相接的棱线部构成一个棱线部R。此时,一对引出部24、25,以卷绕轴线A为原点的引出部24的引出方向和引出部25的引出方向间的角度差为90度以下。
另外,一对引出部24、25中,引出部24从卷绕部22的上层引出,引出部25从卷绕部22的下层引出。引出部24从与卷绕部22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逆时针以大致90°扭转而引出。引出部25从与卷绕部22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顺时针以大致90°扭转而引出。即,一对引出部24、25使导线的平面部H的一者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地配置。图1中,对于一对引出部24、25而言,导线的与柱状部32接触一侧的平面部、即、与位于卷绕部22的外周部的导线的配置于内侧的平面部连起的平面部,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地配置。与位于卷绕部22的外周部的导线的配置于内侧的平面部相连的平面部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地配置,从而两个引出部朝向基座部34的侧面的中心部扭转,在卷绕部22与一个引出部间的连接部、和卷绕部22与另一个引出部间的连接部之间,施加沿着卷绕部22的卷绕方向绕紧的方向的力,可抑制卷绕部22的卷绕鼓起。另外,图1中,与距卷绕部22的距离无关,一对引出部24、25的中心间的距离几乎相同地设定。即,一对引出部24、25被引出为,与基座部34的棱线部R接触的接触位置处的线宽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L1和卷绕部22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L2大致相同。并且,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那样,一对引出部24、25在设置于基座部34的缺口部38收容并折回,向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延伸。另外,一对引出部24、25也可以形成为线宽和厚度与卷绕部22的导线的线宽和厚度相同,也可以形成为一对引出部24、25中至少一者,线宽和厚度与卷绕部22的导线的线宽和厚度不同。图1中,形成有线宽比卷绕部22的导线宽且厚度比卷绕部22的导线薄的异形部28、29。异形部28、29使与导线的平面部H中一者连起的面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地配置。异形部28、29形成为,在与基座部34的棱线部R接近的位置处,线宽如成为卷绕部22的导线的线宽的例如1.4倍以上那样,例如为168μm以上且490μm以下,厚度如成为卷绕部22的导线的厚度的例如50%左右那样,例如为5μm以上且75μm以下。通过在引出部24、25的端部形成有异形部28、29,从而其厚度比卷绕部22的导线的厚度薄,使引出部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而向安装面侧折弯变得更加容易。另外,引出部24、25的线宽比卷绕部22的导线的线宽宽,因此能够使与基座部34的棱线部R接触的接触部分较长而使折弯位置稳定,并且能够更加提高与外部端子40、41连接的连接可靠性。
磁性体11覆盖线圈20、芯部30的柱状部32以及芯部30的基座部34的至少上表面而形成。此时,磁性体11也覆盖引出部24、25和基座部34的缺口部38。磁性体11是对含有磁性粉和树脂的复合材料进行加压成形而形成的。复合材料的磁性粉的填充率例如为60重量%以上,优选为80重量%以上。作为磁性粉,使用Fe、Fe-Si-Cr、Fe-Ni-Al、Fe-Cr-Al、Fe-Si、Fe-Si-A、Fe-Ni、Fe-Ni-Mo等铁系的金属磁性粉、其他组成系的金属磁性粉、非晶体等金属磁性粉、表面由玻璃等绝缘体覆盖的金属磁性粉、表面改性的金属磁性粉、纳米级的微小的金属磁性粉末。作为树脂,使用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磁性体11的复合材料和构成芯部30的复合材料也可以使用相同组成的材料。另外,磁性体11中的磁性粉的填充率也可以比芯部30中的磁性粉的填充率低。而且,由线圈20、芯部30以及磁性体11形成本体10。
如图2所示,在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安装面侧,且在与形成于线圈20的卷绕部22的下表面的弯曲部26对应的位置,沿宽度W方向贯通形成有凹部36,成为空有距离。在隔着凹部36的两侧的区域,分别配置有线圈20的一对引出部24、25,并配置有分别与该一对引出部24、25连接的一对外部端子40、41。并且,在本体10的除配置有外部端子40、41的区域以外的表面形成有外装树脂(未图示)。外装树脂包含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或者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也可以还包含包括硅、钛等的填料。
外部端子40、41分别覆盖在安装面侧配置的引出部24、25地配置。外部端子40、41例如通过镀敷形成,由镍形成的第1层和形成在第1层上并由锡形成的第二层。此外,外部端子40、41形成于图2中隔着凹部36的两侧的区域整个面,但也可以是形成得比隔着凹部36的两侧的区域小。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端子40、41的表面形成于与在本体10的安装面形成的外装树脂的表面相同的面。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与外部端子40、41的外装树脂相接的侧面侧延伸至形成于本体10的安装面的外装树脂上地形成。
图3是从引出部24、25引出的一侧的侧面方向观察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局部透视平面图。如图3所示,基座部34局部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侧面暴露,引出部24、25覆盖于磁性体11。引出部24从卷绕部22的上层引出,在导线的卷绕部22的外周部处,折弯为使处于内侧的平面部与基座部34相接,并向基座部34的下表面延伸地配置。引出部25从卷绕部22的下层引出,在导线的卷绕部22的外周部处,折弯为使处于内侧的平面部与基座部34相接,并向基座部34的下表面延伸地配置。在向基座部34的下表面延伸的引出部24、25上分别配置有外部端子40、41。在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安装面侧形成有凹部36,在卷绕部22的下表面的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弯曲部26。卷绕部22具有弯曲部26,从而即便形成有凹部36,也由于在卷绕部22的下表面侧具有足够的厚度地配置有包含磁性粉的基座部34,所以能够显示出良好的磁特性。
对于图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0而言,柱状部3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长圆或者椭圆,但也可以是圆形状、矩形状、多边形状等。图1中,导线成为导线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的扁平线,但厚度方向的侧面也可以不是直线,而是半圆、半椭圆等曲线。
接下来,对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制造方法例如包含芯部形成工序、线圈形成工序、异形部形成工序、引出部配置工序、成形/固化工序、外装树脂形成工序、外装树脂除去工序、以及外部端子40、41形成工序。
芯部形成工序
将含有磁性粉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填充于能够形成柱状部32和基座部34的模具的型腔内。模具200具备图5所示那样的型腔230,上述型腔230具有:例如具有用于形成基座部34的形状、深度的第1部分210;和设置于第1部分210的底面,并具有用于形成柱状部32的形状、深度的第2部分220。在模具内将复合材料加热为树脂的软化温度以上的温度(例如60℃以上且150℃以下)的状态,以1t/cm2以上且10t/cm2以下左右的压力在数秒钟以上且数分钟以下期间,进行加压而使芯部成形。接下来,施加树脂的固化温度以上的温度(例如,100℃以上且220℃以下)而使其固化,得到具有平板状的基座部34和配置在基座部34上的柱状部32,并在基座部34的四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形成有两个缺口部的芯部。此外,也存在未使树脂完全固化而半固化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只要通过调整温度(例如100℃以上且220℃以下)和固化时间(例如1分钟以上且60分钟以下),半固化为所希望的状态即可。
线圈形成工序
通过对得到的芯部的柱状部卷绕导线,形成具有卷绕部和从该卷绕部引出的一对引出部的线圈。作为导线,使用具有绝缘被膜且截面为长方形的扁平线。卷绕部形成为导线的两端位于外周且在内周相互相连地以两层卷绕。另外,卷绕部使扁平线的宽度方向与柱状部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使扁平线的一个平面部与柱状部对置地向柱状部卷绕而形成。由此,得到安装有线圈的芯部。
异形部形成工序
在线圈的一对引出部,通过将端部压变形,从而在末端部形成有比卷绕部的导线的线宽宽且厚度薄的异形部。
引出部配置工序
线圈的一对引出部双方均朝向芯部的基座部34的形成有两个缺口部的侧面引出,导线的平面部中一者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地配置。一对引出部从芯部的基座部34的上表面朝向侧面方向向互不相同方向扭转并引出。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而言,在线圈的卷绕部22的外周部处使配置于内侧的平面部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地扭转并引出。与距卷绕部22的距离无关,一对引出部的中心间的距离几乎相同地设定。该一对引出部经由在芯部的基座部34设置的缺口部向芯部的安装面侧折弯,并配置于芯部的下表面。
成形/固化工序
如图6所示那样,就安装有线圈20的芯部30而言,使基座部34的下表面与模具300的型腔的底面对置地,收容于在底面具有凸部320的模具300的型腔310,并使基座部34的下表面和模具300的型腔的底面接触。在收容了安装有该线圈的芯部的模具300的型腔内填充含有磁性粉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在模具300内将复合材料加热至树脂的软化温度以上的温度(例如60℃以上且150℃以下)的状态下,以100kg/cm2以上且500kg/cm2以下左右进行加压,进一步加热至树脂的固化温度以上的温度(例如100℃以上且220℃以下)并成形/固化,从而线圈和芯部由磁性体覆盖,通过线圈、芯部以及磁性体形成本体。此外,固化也可以在成形后进行。
通过该成形/固化工序,在本体的安装面形成凹部(间距),与凹部对应地在基座部34的下表面和线圈的卷绕部22的安装面侧形成有弯曲部26。
在使填充于模具的含有磁性粉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加压/成形/固化时,在加热至复合材料的树脂、导线的绝缘被膜和自粘合层的软化温度以上的温度(例如60℃以上且150℃以下)的状态下以100kg/cm2以上且500kg/cm2以下左右进行加压,加热至复合材料的树脂的固化温度以上的温度(例如100℃以上且220℃以下)并成形/固化,由此线圈的卷绕部22的上层和下层间的边界面通过相互以嵌套状曲折的面形成。此外,该曲折的面也可以形成于线圈的卷绕部22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触或相对置的区域的局部。
外装树脂形成工序
接下来,在得到的本体的整个表面形成外装树脂。外装树脂通过将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或者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涂覆于表面,通过浸渍等方式施加,并使其固化而形成。
外装树脂除去工序
从形成有该外装树脂的本体上,除去形成有外部端子40、41的位置的外装树脂和导线的绝缘被膜。外装树脂和绝缘被膜的除去使用激光、喷砂处理、研磨等物理方法来进行。
外部端子形成工序
在除去了外装树脂的部分,通过镀敷而形成外部端子40、41。外部端子40、41通过在暴露于表面的磁性粉上和线圈的引出部上镀敷生长而形成。通过镀敷生长,例如形成由镍形成的第1层,接下来在第1层上形成由锡形成的第二层。
图7是为了对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一对引出部24、25的异形部进行说明而示意性地示出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图7中,在一对引出部24、25的端部,形成有比导线的线宽宽且比导线的厚度薄的异形部28、29,从异形部28、29的中途开始,在基座部34的缺口部的位置处折弯而使异形部28、29向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延伸。开始形成异形部28、29的根部S在基座部34的上表面侧处侧面与线圈的卷绕部22间延伸。
图8是为了对实施例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的一对引出部24、25的异形部配置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而示意性地示出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图8中,在一对引出部24、25的端部,形成有比导线的线宽宽且比导线的厚度薄的异形部28、29,在开始形成异形部28、29的根部S的部分,在基座部34的缺口部处折弯而使异形部28、29向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延伸。通过在异形部的根部S折弯,从而容易在导线的线宽、厚度不同的位置处折弯引出部24、25,减少折弯时的应力,因此能够使基座部34的厚度较薄。由此,能够使卷绕部22的上下的磁路的厚度相同,得到更均匀的磁通量,得到良好的磁特性。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2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2而言,一对引出部24、25除了与在位于卷绕部22的外周部的导线的外侧配置的平面部连起的平面部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地配置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2而言,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一对引出部24、25双方均从卷绕部22的外周朝向基座部34的设置有两个缺口部38的侧面34A引出,但引出部24从与卷绕部22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顺时针以大致90°扭转地引出。引出部25从与卷绕部22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逆时针以大致90°扭转而引出。即,一对引出部24、25使导线的平面部H中一者与基座部34的棱线部R相接地配置。
引出部24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顺时针以大致90°扭转地引出,引出部25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逆时针以大致90°扭转地引出,因此一对引出部24、25相互反向扭转而引出,从而可抑制在引出部产生过度的应力。
(实施例2)
参照图10对实施例2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4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04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概略局部透视立体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4而言,引出部25除了使与在位于卷绕部22的外周部的导线的外侧配置的平面部相连的平面部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配置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4而言,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一对引出部24、25双方均从卷绕部22的外周朝向设置有基座部34的两个缺口部38的侧面34A引出,但引出部24从与卷绕部22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逆时针以大致90°扭转地引出。引出部25从与卷绕部22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逆时针以大致90°扭转地引出。即,一对引出部24、25向相同的方向扭转地引出。由此,引出部中一者使平面部中一者接近棱线部R地配置,引出部中另一者使平面部中另一者接近棱线部R地配置。一对引出部24、25向相同的方向扭转而引出,从而简化制造工序,生产率提高。
对于图10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4而言,一对引出部24、25从与卷绕部22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逆时针以大致90°扭转地引出,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从卷绕部侧观察绕顺时针以大致90°扭转地引出。
(实施例3)
参照图11对实施例3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6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06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概略局部透视立体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6而言,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构成线圈的导线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线宽与厚度之比近似为1的近似正方形;在一对引出部24、25,将导线的同与芯部的柱状部32对置的面邻接的面压变形,而形成有导线的同与芯部的柱状部32对置的面邻接的面的线宽比导线的与芯部的柱状部32对置的面的厚度大的异形部28A、29A;以及异形部28A、29A的与导线的同与芯部的柱状部32对置的面邻接的面连起的面接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6而言,在一对引出部24、25未形成扭转,因此未在引出部产生过度的应力,异形部28A、29A和基座部34的棱线部R的接触位置更加稳定。
(实施例4)
参照图12对实施例4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08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08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概略局部透视立体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8而言,除了使一对引出部24、25与基座部34的棱线部R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的间隔L1比卷绕部22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间隔L2大地配置引出部24、25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此处,接触位置的间隔L1是基座部34的棱线部R处的一对引出部24、25的线宽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卷绕部22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的间隔L2是卷绕部22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导线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08而言,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一对引出部24、25双方均从卷绕部22的外周朝向基座部34的设置有两个缺口部38的侧面34A引出,但将一对引出部24、25以以如下方式引出并配置,即,一对引出部24、25的线宽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L1从卷绕部22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部分亦即卷绕部22的端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按照距卷绕部22的距离而逐渐变大。由此,能够通过微调卷绕部22的匝数来调低电感值。
图13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10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0而言,除了使一对引出部24、25与基座部34的棱线部R相接触的接触位置的间隔L1比卷绕部22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间隔L2小地配置引出部24、25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0而言,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同样,一对引出部24、25双方均从卷绕部22的外周朝向基座部34的设置有两个缺口部38的侧面34A引出,但将一对引出部24、25分别以如下方式引出并配置,即,使一对引出部24、25的线宽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L1从卷绕部22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部分亦即卷绕部22的端部朝向基座部34的棱线部R,按照距卷绕部22的距离而逐渐变小。由此,能够通过微调卷绕部22的匝数来调高电感值。
(实施例5)
参照图14对实施例5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12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12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概略局部透视立体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2而言,除了一对引出部24、25分别朝向基座部34的不同的棱线部R引出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2而言,在芯部30的基座部34的侧面34A和与侧面34A正交的侧面34B分别形成有用于收容线圈20的引出部24、25并使引出部24、25向下表面侧延伸的缺口部38A、38B。而且,对于一对引出部24、25而言,引出部24朝向基座部34的侧面34B引出,引出部25朝向基座部34的侧面34A引出,引出部24和引出部25分别接近基座部34的相互正交的棱线部R地配置。此时,一对引出部24、25使导线的平面部中一者接近各自的棱线部R地配置。另外,此时,一对引出部24、25使以卷绕轴线A为原点的引出部24的引出方向与引出部25的引出方向间的角度差成为90度以上。而且,一对引出部24、25分别在缺口部38A、38B收容并折回,且向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延伸。
通过将一对引出部24、25朝向基座部34的相互正交的棱线部R引出,能够按每1/4匝来变更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圈数。
图15是表示实施例5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14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4而言,在芯部30的与基座部34的对置的侧面34A、34C正交并相互对置的侧面34B、34D上,分别形成有用于收容线圈20的引出部24、25并使引出部24、25向下表面侧延伸的缺口部38B、38D。而且,对于一对引出部24、25而言,引出部24朝向基座部34的侧面34B引出,引出部25朝向基座部34的侧面34D引出,引出部24和引出部25分别接近基座部34的相互对置的棱线部R地配置。此时,一对引出部24、25使导线的平面部中一者接近各自棱线部R地配置。另外,此时,一对引出部24、25使以卷绕轴线A为原点的引出部24的引出方向与引出部25的引出方向间的角度差成为90度以上且180度以下左右。而且,一对引出部24、25在各自缺口部38B、38D收容并折回,向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延伸。
通过使一对引出部24、25朝向基座部34的相互对置的棱线部R引出,从而能够按每1/2匝变更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圈数。图15中,一对引出部24、25沿表面安装电感器114的长度L方向引出,但也可以沿宽度W方向引出。
(实施例6)
参照图16对实施例6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16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16的概略剖视图,且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16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16除了芯部的柱状部32A的与第1基座部34A相反一侧的端面在本体10的表面暴露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6而言,在柱状部32A的透磁率比磁性体11和基座部34A高的情况下,使柱状部32A延伸至表面安装电感器116的上表面,从而透磁率高的区域变大,例如电感值提高。
换言之,表面安装电感器116构成为具备本体10,上述本体10具有:芯部,其具有以相同的复合材料、相同的加压条件形成的柱状部32A和第1基座部34A;线圈,其具有卷绕部22;以及磁性体11,其覆盖卷绕部22。对于柱状部32A而言,上端面从表面安装电感器116的上表面暴露,并在表面安装电感器116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延伸。第1基座部34A与柱状部32A的下端面连续并以凸缘状形成。线圈的卷绕部22由使平面部与柱状部32A对置地卷绕的导线形成,配置于第1基座部34A的上表面侧。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6而言,卷绕部22的上表面和侧面被比芯部透磁率低的磁性体11覆盖。
图17是表示实施例6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18的概略剖视图。图17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18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18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芯部的柱状部32B的与第1基座部34A相反一侧的端面在本体10的表面暴露;以及芯部具有凸缘状的第2基座部34B,上述第2基座部34B具有与柱状部32B的端面连续的上表面,具有比端面大且比第1基座部34A小的面积,并以比柱状部32B的高度薄的厚度形成。通过具有第2基座部34B,从而在形成卷绕部22时,第2基座部34B成为卷绕部22中上层侧的引导部,能够使卷绕部22的形成更高效、更容易。
换言之,表面安装电感器118构成为具备本体10,上述本体10具有:芯部,其具有以相同的复合材料、相同的加压条件形成的柱状部32B、第1基座部34A和第2基座部34B;线圈,其具有卷绕部22;以及磁性体11,其覆盖卷绕部22。对于柱状部32B而言,上端面从表面安装电感器118的上表面暴露,在表面安装电感器118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延伸。第1基座部34A与柱状部32A的下端面连续,以凸缘状形成。第2基座部34B具有与柱状部32B的上端面连续的上表面,具有比柱状部32B的端面大且比第1基座部34A小的面积,并以比柱状部32B的高度薄的厚度以凸缘状形成。线圈的卷绕部22由使平面部与柱状部32B对置地卷绕的导线形成,在第1基座部34A的上表面与第2基座部34B之间配置。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8而言,卷绕部22的侧面被比芯部透磁率低的磁性体11覆盖。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8而言,构成为,第2基座部34B以平板状形成,卷绕部22的最外周面与第2基座部34B的厚度方向的侧面可形成大致共面。由此,形成本体10的复合材料的填充性提高。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18的变形例而言,卷绕部22的最外周面也可以配置于比第2基座部34B的侧面靠内侧,也可以配置于外侧。
(实施例7)
参照图18对实施例7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20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20的概略剖视图,且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20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20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芯部的柱状部32A的与基座部34相反一侧的端面在本体10的表面暴露;线圈的卷绕部22的上表面在本体10的表面暴露;以及具备覆盖柱状部32A的端面、卷绕部22的上表面和本体10的上表面且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层12。通过具备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层12,从而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被该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层12遮挡,成为所谓的场磁路构造,直流叠加特性更加提高。
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层12由不含有磁性粉的树脂形成,但也可以取代磁性粉而含有二氧化硅填料、氧化铝填料、非磁性的陶瓷填料等。由此,表面安装电感器120的强度更加提高。此外,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层12也可以通过形成公知的绝缘膜来配置。
图19是表示实施例7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22的概略剖视图。图19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22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22除了基座部34C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通过具备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基座部34C,从而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被该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基座部34C遮挡,成为所谓的场磁路构造,直流叠加特性更加提高。
基座部34C由不含有磁性粉的树脂形成,但也可以取代磁性粉而含有二氧化硅填料、氧化铝填料、非磁性的陶瓷填料等。由此,表面安装电感器122的强度更加提高。图19中,基座部34C整体为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但也可以是,例如通过贯通柱状部32的下端面和基座部34C地形成与柱状部32的下端面的面积相同或者比柱状部32的下端面的面积小或者比柱状部32的下端面的面积大的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或者在基座部34C的上侧部分形成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或者在基座部34C的下侧部分形成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由此形成为基座部34C的局部区域实质不含有磁性粉,剩余的区域含有磁性粉。
具备基座部34C的芯部例如像以下那样制造。模具具备能够形成柱状部和平板状的基座部的图5所示那样的型腔,型腔具备:具有用于形成基座部的形状、深度的第1部分;和设置于第1部分的底面、并具有用于形成柱状部的形状、深度的第2部分,将含有磁性粉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填充于型腔的第2部分内。接下来,在该模具的型腔的第1部分内填充含有二氧化硅填料、氧化铝填料、非磁性的陶瓷填料等填料以及树脂的非磁性复合材料。于是,使用模具而成形。由此,制造芯部,上述芯部具有:形成有不包含磁性粉的区域的基座部、和含有磁性粉和树脂并与基座部一体形成的柱状部。
图20是表示实施例7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24的概略剖视图。图20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24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24除了柱状部32C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通过具备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柱状部32C,从而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被该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基座部32C遮挡,成为所谓的场磁路构造,直流叠加特性更加提高。
柱状部32C由不含有磁性粉的树脂形成,但也可以取代磁性粉而含有二氧化硅填料、氧化铝填料、非磁性的陶瓷填料等。由此,表面安装电感器124的强度更加提高。图20中,柱状部32C整体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但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形成沿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从而柱状部32C的局部区域实质上不含有磁性粉,剩余的区域含有磁性粉。
具备柱状部32C的芯部例如像以下那样制造。模具具备具有能够形成柱状部和平板状的基座部的图5所示那样的型腔,上述型腔具备:用于形成基座部的形状、深度的第1部分;设置于第1部分的底面、并具有用于形成柱状部的形状、深度的第2部分,将含有二氧化硅填料、氧化铝填料、非磁性的陶瓷填料等填料和树脂的非磁性复合材料填充于型腔的第2部分内。接下来,在该模具的型腔内的第1部分内填充含有磁性粉和树脂的复合材料。于是,使用模具而成形。由此,制造芯部,上述芯部具有:形成有不包含磁性粉的区域的柱状部、和含有磁性粉和树脂并与柱状部形成一体的基座部。
(实施例8)
参照图21对实施例8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26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26的概略剖视图,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26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26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芯部含有的磁性粉包含金属磁性粉;和在芯部的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的部分区域形成有金属磁性粉的含量比基座部34的其他区域少、或者不包含金属磁性粉的高绝缘区域34D。通过在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具备高绝缘区域34D,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卷绕部22与配置于安装面侧的外部端子40、41之间的绝缘耐压。
对于高绝缘区域34D的金属磁性粉的含量少的芯部而言,例如,通过使树脂的含量变多,从而形成高绝缘区域34D。另外,也可以是,在高绝缘区域34D的金属磁性粉的含量少的芯部的情况下,包含具有绝缘性的填料。并且,对于不包含高绝缘区域34D的金属磁性粉的芯部而言,例如,通过仅由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或者取代金属磁性粉而包含二氧化硅填料、铁氧体填料等具有绝缘性的填料和树脂的绝缘材料,形成高绝缘区域34D。
具备高绝缘区域34D的芯部例如像以下那样制造。模具具备型腔,上述型腔具备:具有能够形成柱状部和平板状的基座部的图5所示那样的用于形成基座部的形状、深度的第1部分;和设置于第1部分的底面、并具有用于形成柱状部的形状、深度的第2部分,将含有金属磁性粉和树脂的金属磁性材料填充于型腔内的第2部分和第1部分的底面侧。接下来,在该模具的型腔内的第1部分的上表面侧内填充树脂的含有比例变多的金属磁性材料、仅由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或者取代金属磁性粉而含有二氧化硅填料、铁氧体填料等具有绝缘性的填料和树脂的绝缘材料。于是,使用模具而成形。由此,制造如下芯部,上述芯部具有:在安装面侧形成有高绝缘区域的基座部、和含有金属磁性粉和树脂并与基座部一体地形成的柱状部。
图22是表示实施例8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28的概略剖视图。图22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28的宽度W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横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28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芯部含有的磁性粉包含金属磁性粉;和通过在芯部的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配置有绝缘膜而形成高绝缘区域34E。通过利用绝缘膜形成高绝缘区域,从而能够容易且高效地在芯部的基座部的安装面侧形成高绝缘区域。
图23是表示实施例8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30的概略剖视图。图23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30的宽度W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横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30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芯部含有的磁性粉包含金属磁性粉;和通过在形成有芯部的基座部34的安装面侧的外部端子40、41的区域配置绝缘膜从而形成高绝缘区域34E。通过利用绝缘膜形成高绝缘区域,从而能够容易且高效地在芯部的基座部的安装面侧形成高绝缘区域。另外,能够使形成的高绝缘区域的面积较小,因此生产率提高。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30而言,向安装面侧延伸的一对引出部24、25配置在高绝缘区域34E之上而远离含有金属磁性粉的芯部的基座部。在向安装面侧延伸的一对引出部24、25之上,通过例如镀敷分别形成有外部端子40、41。
(实施例9)
参照图24对实施例9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32进行说明。图24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32的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概略局部透视平面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32中,除了比与一对引出部24、25被引出的一侧的第1直线部38(棱线部R)对置的第2直线部39(其他棱线部R)接近第1直线部38地配置芯部30A的柱状部32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芯部30A的柱状部偏向一对引出部24、25被引出的直线部侧,从而本体内的磁通量平衡更加良好。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32的线圈的卷绕部22而言,一对引出部24、25被引出的基座部34的与第1直线部38相反一侧的第2直线部39附近侧的匝数比第1直线部38附近侧的匝数多1匝。
另外,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32而言,配置柱状部32,使之为,与距芯部的基座部34的第1直线部38和第2直线部39的距离W1、W2相等且经过基座部34的中心的直线L1相比,使距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32的宽度W方向正交的柱状部32的两侧面的距离W3、W4相等且经过柱状部的中心的直线L2,以至少形成线圈的导线的厚度的量接近第1直线部38。由此,卷绕部22的外周部与第1直线部38和第2直线部39之间的最短距离大致相等地配置卷绕部22,表面安装电感器132内的磁通量的平衡良好。另外,可抑制线圈的卷绕部22外周部从本体的侧面暴露。
(实施例10)
参照图25对实施例10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34进行说明。图25是表示表面安装电感器134的概略剖视图。图25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34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截面处的概略剖视图。表面安装电感器134除了以上下两层卷绕的线圈的卷绕部22A中上层侧的卷绕圈数和下层侧的卷绕圈数不同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34而言,线圈的卷绕圈数多那侧与芯部的基座部34相接地配置。即,下层侧的卷绕圈数比上层侧的卷绕圈数多。由于上层侧的卷绕圈数少,所以在形成本体10时,复合材料能够充分绕入,复合材料的填充性提高,得到更良好的磁特性。
图26是表示实施例10的变形例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36的概略剖视图。图26是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36的长度L方向正交、与线圈的卷绕部22的卷绕轴线A平行、且纵向剖切沿宽度W方向延伸的凹部的截面处的概略剖视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36而言,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芯部的柱状部32D形成为外径不同的两层;和以上下两层卷绕的线圈的卷绕部22B中上层侧的卷绕圈数与下层侧的卷绕圈数不同。
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36而言,芯部的基座部34附近侧的柱状部32D的外径较大地形成,从而芯部的强度提高,能够更稳定地卷绕导线。
(实施例11)
参照图27,对实施例11的表面安装电感器140进行说明。图27是从表面安装电感器140的安装面侧观察的局部透视平面图。对于表面安装电感器140而言,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与表面安装电感器100相同地构成,即,在芯部30的基座部34的底面之上,形成有对从引出部24的基座部34的上表面折回的根部部分进行覆盖的第1电极、对引出部24的末端部分进行覆盖的第2电极、对从引出部25的基座部34的上表面折回的根部部分进行覆盖的第3电极、以及对引出部25的末端部分进行覆盖的第4电极,覆盖引出部24、第1电极和第2电极而形成外部端子40,覆盖引出部25、第3电极和第4电极而形成外部端子41。第1电极~第4电极例如通过含有银粉等金属粒子的树脂形成。由此,外部端子40、41与电极和引出部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将形成有本体的安装面的外部端子40、41的部分的外装树脂剥离,在引出部24、25上涂覆含有金属粒子的树脂而形成电极,在它们之上镀敷生长而形成外部端子40、41。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基座部的上表面的形状是具有缺口部的长方形,但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长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另外,也可以是,线圈的卷绕部的卷绕方向从上表面侧观察以左卷卷绕而形成。
并且,在实施例1~实施例11中,也可以是,使线圈的上层和下层上下翻转地配置于芯部的基座部。
而且,在实施例1~实施例10中,也可以是,如图27所示那样,在芯部30的基座部34的底面的凹部36的两侧区域配置一对引出部24、25,在芯部30的基座部34的底面上,形成对从引出部24的基座部34的上表面折回的根部部分进行覆盖的第1电极、对引出部24的末端部分进行覆盖的第2电极、对从引出部25的基座部34的上表面折回的根部部分进行覆盖的第3电极、以及对从引出部25的末端部分进行覆盖的第4电极,在芯部30的基座部34的底面之上,形成对引出部24的第1电极、第2电极进行覆盖的外部端子40、以及对引出部25的第3电极、第4电极进行覆盖的外部端子41。

Claims (14)

1.一种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本体和一对外部端子,
所述本体包含:含有磁性粉的磁性体、至少在局部区域包含磁性粉的芯部以及由具有绝缘被膜并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平面部的导线构成的线圈,
所述一对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本体,
所述磁性体覆盖所述芯部的至少局部和所述线圈,
所述芯部具备:基座部,其具有作为安装面的下表面、与安装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以及与所述上表面以及下表面邻接的侧面;和柱状部,其配置于所述基座部的上表面,
所述线圈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之上,
所述线圈具备:
卷绕部,其是通过使所述导线的平面部与所述柱状部接触,并使所述平面部相互对置地分上下两层卷绕于所述柱状部而形成的,所述卷绕部的两端位于所述卷绕部的外周部,在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部,所述导线为彼此相连的状态;以及
一对引出部,其从所述卷绕部朝向所述基座部的侧面引出,
所述一对外部端子配置于所述本体的安装面,与所述一对引出部分别连接,
在所述卷绕部的安装面侧具有朝向与安装面相反一侧弯曲的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至少具有使一个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
所述一对引出部分别配置为使所述平面部中一者与所述棱线部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至少具有一个使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
所述引出部中一者配置为使所述平面部中一者与所述棱线部相接,
所述引出部中另一者配置为使所述平面部中另一者与所述棱线部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至少具有一个使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
构成所述卷绕部的导线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
所述一对引出部具有同所述导线的与所述柱状部对置的面邻接的面比所述导线的与芯部的柱状部对置的面大的异形部,使所述异形部的与所述导线的同与所述柱状部对置的面邻接的面连起的面接近所述棱线部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引出部朝向所述基座部的相同的侧面引出而接近所述棱线部地配置,所述一对引出部的与所述棱线部接触的接触位置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卷绕部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引出部朝向所述基座部的相同的侧面引出而接近所述棱线部地配置,所述一对引出部的与所述棱线部接触的接触位置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卷绕部的与引出部连接的连接位置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引出部朝向所述基座部的相同的侧面引出而接近所述棱线部地配置,
所述基座部具有与所述棱线部对置的其他棱线部,所述柱状部比其他棱线部接近所述棱线部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具有多个使上表面和侧面以直线状相接的棱线部,
所述一对引出部分别接近不同的棱线部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部使所述基座部的下表面和所述柱状部的与基座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面从本体暴露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配置为与安装面相反一侧的面从本体暴露,在所述相反一侧的面上具有不含有磁性粉的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具有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状部具有不含有磁性粉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部的所述磁性粉包含金属磁性粉,在所述基座部的安装面配置有绝缘性比其他面高的高绝缘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安装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的两个层卷绕圈数互不相同,靠所述基座部附近侧的层的卷绕圈数相对多。
CN201910725015.7A 2018-11-08 2019-08-07 表面安装电感器 Active CN1111619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837 2018-11-08
JP2018210837A JP2020077790A (ja) 2018-11-08 2018-11-08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1943A true CN111161943A (zh) 2020-05-15
CN111161943B CN111161943B (zh) 2023-06-06

Family

ID=70550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25015.7A Active CN111161943B (zh) 2018-11-08 2019-08-07 表面安装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63025B2 (zh)
JP (1) JP2020077790A (zh)
CN (1) CN1111619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4355A (zh) * 2020-10-09 2022-04-1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1678A (ja) * 2003-02-07 2004-08-26 Nec Tokin Corp 面実装型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27730A (ja) * 2006-02-24 2007-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コイル
US20090231077A1 (en) * 2008-03-17 2009-09-17 Cyntec Co., Ltd. Inductor
CN10185964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东光株式会社 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和表面安装电感器
CN102257582A (zh) * 2008-12-25 2011-11-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组型线圈
US20120188040A1 (en) * 2011-01-21 2012-07-26 Taiyo Yuden Co., Ltd. Coil component
JP2015050387A (ja) * 2013-09-03 2015-03-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7108059A (ja) * 2015-12-11 2017-06-1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CN108735433A (zh) * 2017-04-19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5779A (ja) 2005-12-16 2007-06-28 Sumida Corporation コイル封入型磁性部品
US20080036566A1 (en) * 2006-08-09 2008-02-14 Andrzej Klesyk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s Relating To Same
US9136050B2 (en) * 2010-07-23 2015-09-15 Cyntec Co., Ltd. Magne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723629B1 (en) * 2013-01-10 2014-05-13 Cyntec Co., Ltd. Magnetic device with high saturation current and low core loss
JP2016157751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1678A (ja) * 2003-02-07 2004-08-26 Nec Tokin Corp 面実装型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27730A (ja) * 2006-02-24 2007-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コイル
US20090231077A1 (en) * 2008-03-17 2009-09-17 Cyntec Co., Ltd. Inductor
CN102257582A (zh) * 2008-12-25 2011-11-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组型线圈
CN10185964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东光株式会社 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和表面安装电感器
US20120188040A1 (en) * 2011-01-21 2012-07-26 Taiyo Yuden Co., Ltd. Coil component
JP2015050387A (ja) * 2013-09-03 2015-03-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7108059A (ja) * 2015-12-11 2017-06-1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CN108735433A (zh) * 2017-04-19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4355A (zh) * 2020-10-09 2022-04-1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52367A1 (en) 2020-05-14
CN111161943B (zh) 2023-06-06
US10763025B2 (en) 2020-09-01
JP2020077790A (ja) 2020-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61944B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
CN111161942B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
CN112349479B (zh) 电感器
CN110364334B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
CN112349481B (zh) 电感器
CN112151232B (zh) 电感器
CN112349480A (zh) 电感器
CN112242223B (zh) 电感器
CN111161943B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
CN112562968A (zh)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200312531A1 (en) Inductor
JP2022102391A (ja) インダクタ
CN111755206B (zh) 电感器
CN112652447B (zh) 电感器
US20210035730A1 (en) Inductor
CN113130188A (zh) 电感器
CN113539612A (zh) 线圈装置
CN115708176A (zh) 线圈组件
JP2021193716A (ja) インダクタ
CN113394011A (zh) 电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