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56847A -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56847A
CN111156847A CN201811321110.2A CN201811321110A CN111156847A CN 111156847 A CN111156847 A CN 111156847A CN 201811321110 A CN201811321110 A CN 201811321110A CN 111156847 A CN111156847 A CN 111156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storage
air inlet
modul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211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惠永安
钟顺林
崔振宇
杨为峰
邓伟
孙伟杰
韩庆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Shangge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Shangge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Shangge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Shangge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211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568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56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568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56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solid heat storag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heaters for heating a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涉及供暖技术领域。车辆包括车厢和蓄热供暖装置,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具有冷风进口和热风出口的蓄热模块,冷风进口连接有进风模块,所述热风出口连接有混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上设有与冷风进口对应的进风阀,混风模块上设有与热风出口对应的高温阀和与车厢上的回风口对应的低温阀,所述蓄热模块具有两处冷风进口和两处热风出口,两处冷风进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进风模块,两处热风出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混风模块。具有两路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可确保流畅地进出风,而且两路通道的截面积相比于单独一路通道更小,因阀片受热膨胀变形所引起的卡滞问题更小,提高了蓄热供暖装置的容错性。

Description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大型客车和公交车在寒冷的冬季需要开启车内的供暖系统,以保证车内乘客乘坐的舒适度。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291578U、授权公告日为2018.05.0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公交汽车电蓄热供暖设备,该电蓄热供暖设备包括回风箱、蓄热箱、送风箱和供电机构,公交汽车内冷空气通过回风口通入回风箱内再输入储热箱内进行加热,储热箱再将加热后的热空气通入送风箱内,由送风箱将热空气通过送风口通入公交车内进行供暖,回风箱内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风通道内设有控制空气进入储热箱内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出风通道内设有控制空气导入送风箱的第二调节风阀,出风通道内还设有将回风口的空气通入出风通道与储热箱输出的空气进行混合的电动调节混风阀,公交汽车内的冷空气通过回风口与储热箱加热的热空气进行混合,进行温度调控再通过送风口进入公交汽车内。
采用上述的电蓄热供暖设备可以实现对车内进行供暖风以及调节送风温度的功能,但是在回风箱内与蓄热箱内部连通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仅设有单通道,如果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中风阀的阀片受热发生膨胀变形,膨胀变形后的阀片与相应通道的尺寸不匹配,容易出现阀片卡滞在通道的内壁上,导致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的非正常封闭,造成无法向车内进行供应暖风,容错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供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果阀片受热膨胀变形卡滞在通道内,造成无法向车内进行供应暖风,容错性差的问题。同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果阀片受热膨胀变形卡滞在通道内,造成无法向车内进行供应暖风,容错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蓄热供暖装置的技术方案是:
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具有冷风进口和热风出口的蓄热模块,所述冷风进口连接有进风模块,所述热风出口连接有混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冷风进口对应的进风阀,混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热风出口对应的高温阀,所述蓄热模块具有两处冷风进口和两处热风出口,两处冷风进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进风模块,两处热风出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混风模块。
有益效果:在蓄热模块的两处冷风进口和两处冷风出口位置分别连接各自的进风模块和出风模块,相当于蓄热供暖装置具有两路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风模块上与冷风进口对应设有进风阀,混风模块上对应热风出口对应设有高温阀,即使其中一侧的通道因进风阀或出风阀卡滞而封闭,另一侧的通道也可以确保流畅地进风、出风,而且两路通道的截面积相比于单独一路通道的截面积更小,相应地,设置在通道内的进风阀和出风阀的阀片尺寸也更小,受热时小尺寸的阀片所引起的膨胀变形比大尺寸的阀片变形量更小,因阀片受热膨胀变形所引起的卡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容错性。
进一步的,为了简化结构,所述蓄热模块包括蓄热箱和设置在蓄热箱内的蓄热单元,所述蓄热单元上或者相邻蓄热单元之间设有气流通道,所述蓄热单元的相背两侧分别设有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两处冷风进口均设置在进风腔室上,两处热风出口均设置在出风腔室上。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装置的规整度,所述两处冷风进口对称布置在进风腔室的两侧,两处热风出口对称布置在出风腔室的两侧。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加工装配,所述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分别设置在蓄热单元的前侧和后侧,两处冷风进口和/或两处热风出口设置在蓄热单元的左右两侧。进风腔室的两冷风进口朝向以及出风腔室的两热风出口分别与蓄热模块中的蓄热单元位置错开,避免了因蓄热单元的辐射传热导致温度升高而损坏周围的线束,提高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蓄热箱与车厢的对应回风口连通,所述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蓄热箱前侧的前回风口连通室和设置在蓄热箱后侧的后回风口连通室,前回风口连通室和后回风口连通室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与车厢上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回风口分别连接的装置前进风口和装置后进风口,进风模块连接在后回风口连通室与进风腔室之间,混风模块的两个混风进口分别连接在前回风口连通室和出风腔室上。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在蓄热箱中固定蓄热单元,提高蓄热箱的箱体结构强度,所述蓄热箱包括上箱壁和下箱壁,蓄热单元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于上箱壁和下箱壁固定连接。蓄热单元与蓄热箱的上、下箱壁固定连接并共同形成了桁架结构,从而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蓄热单元在蓄热箱中连接可靠,便于在蓄热单元和下箱壁之间进行焊接连接,所述相邻蓄热单元之间设有气流通道,蓄热单元包括蓄热体和设在蓄热体外周的筒体,下箱壁上开设有焊接操作孔,焊接操作孔的孔沿与筒体的底部焊接固定。从下箱壁的下侧向上伸入焊接操作孔中进行焊接,将蓄热单元的筒体底部与下箱壁的焊接操作孔的孔沿焊接固定,能够减小相邻蓄热单元之间的间距,实现蓄热装置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为了在焊接操作时能对蓄热单元在下箱壁上进行初定位,所述下箱壁上设有沉槽,所述焊接操作孔开设在沉槽的槽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技术方案是:
车辆包括车厢和设置在车厢上的蓄热供暖装置,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具有冷风进口和热风出口的蓄热模块,所述冷风进口连接有进风模块,所述热风出口连接有混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冷风进口对应的进风阀,混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热风出口对应的高温阀和与车厢上的回风口对应的低温阀,所述蓄热模块具有两处冷风进口和两处热风出口,两处冷风进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进风模块,两处热风出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混风模块。
有益效果:在蓄热模块的两处冷风进口和两处冷风出口位置分别连接各自的进风模块和出风模块,相当于蓄热供暖装置具有两路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风模块上与冷风进口对应设有进风阀,混风模块上对应热风出口对应设有高温阀,即使其中一侧的通道因进风阀或出风阀卡滞而封闭,另一侧的通道也可以确保流畅地进风、出风,而且两路通道的截面积相比于单独一路通道的截面积更小,相应地,设置在通道内的进风阀和出风阀的阀片尺寸也更小,受热时小尺寸的阀片所引起的膨胀变形比大尺寸的阀片变形量更小,因阀片受热膨胀变形所引起的卡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容错性。
进一步的,为了简化结构,所述蓄热模块包括蓄热箱和设置在蓄热箱内的蓄热单元,所述蓄热单元上或者相邻蓄热单元之间设有气流通道,所述蓄热单元的相背两侧分别设有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两处冷风进口均设置在进风腔室上,两处热风出口均设置在出风腔室上。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装置的规整度,所述两处冷风进口对称布置在进风腔室的两侧,两处热风出口对称布置在出风腔室的两侧。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加工装配,所述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分别设置在蓄热单元的前侧和后侧,两处冷风进口和/或两处热风出口设置在蓄热单元的左右两侧。进风腔室的两冷风进口朝向以及出风腔室的两热风出口分别与蓄热模块中的蓄热单元位置错开,避免了因蓄热单元的辐射传热导致温度升高而损坏周围的线束,提高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蓄热箱与车厢的对应回风口连通,所述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蓄热箱前侧的前回风口连通室和设置在蓄热箱后侧的后回风口连通室,前回风口连通室和后回风口连通室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与车厢上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回风口分别连接的装置前进风口和装置后进风口,进风模块连接在后回风口连通室与进风腔室之间,混风模块的两个混风进口分别连接在前回风口连通室和出风腔室上。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在蓄热箱中固定蓄热单元,提高蓄热箱的箱体结构强度,所述蓄热箱包括上箱壁和下箱壁,蓄热单元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于上箱壁和下箱壁固定连接。蓄热单元与蓄热箱的上、下箱壁固定连接并共同形成了桁架结构,从而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蓄热单元在蓄热箱中连接可靠,便于在蓄热单元和下箱壁之间进行焊接连接,所述相邻蓄热单元之间设有气流通道,蓄热单元包括蓄热体和设在蓄热体外周的筒体,下箱壁上开设有焊接操作孔,焊接操作孔的孔沿与筒体的底部焊接固定。从下箱壁的下侧向上伸入焊接操作孔中进行焊接,将蓄热单元的筒体底部与下箱壁的焊接操作孔的孔沿焊接固定,能够减小相邻蓄热单元之间的间距,实现蓄热供暖装置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为了在焊接操作时能对蓄热单元在下箱壁上进行初定位,所述下箱壁上设有沉槽,所述焊接操作孔开设在沉槽的槽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中车厢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中蓄热供暖装置(去掉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中蓄热供暖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中蓄热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车厢、10-车顶、100-第一回风口、101-第二回风口、102-出风口、104-侧风道、2-蓄热模块、20-蓄热箱、200-第一回风舱、201-第二回风舱、202-上箱壁、203-下箱壁、205-进风腔室、206-出风腔室、208-沉槽、209-焊接操作孔、21-蓄热单元、4-U形通道、40-第三侧通道、400-进风阀片、5-F形通道、50-第一侧通道、500-低温阀片、51-第二侧通道、510-高温阀片、52-混风通道、53-风阀驱动电机、54-同步转轴、55-主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车辆包括车厢1和设置在车厢1上的蓄热供暖装置,车厢1的顶部中间位置处设有前后间隔布置的第一回风口100和第二回风口101,第一回风口100和第二回风口101均为形状大小相同的长方形,车顶10靠近左右两侧的边缘位置处设有前后连通的侧风道104,在车顶10上介于第一回风口100和第二回风口101之间且对应左右两侧风道104位置处分别设有左右两个出风口102,左右两个出风口102分别与左右侧风道104连通。蓄热供暖装置分别对应第一回风口100、第二回风口101以及左右两出风口102设置在车顶10,通过第二回风口101向蓄热供暖装置中通入车内的冷空气,经过蓄热供暖装置的加热升温,冷空气变成热空气从蓄热供暖装置输出,并与通过第一回风口100进入的冷空气混合形成温度适宜的暖风,混合后的暖风通过左右两出风口102进入侧风道104中向车内供暖。
如图2至图4所示,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中间位置的蓄热模块2,本实施例中蓄热模块2的外形轮廓呈长方体,蓄热模块2包括蓄热箱20和蓄热单元21,如图5至图8所示,蓄热单元21包括外形呈圆筒状的筒体以及填充在筒体内部的蓄热体,蓄热箱20包括水平设置上箱壁202和下箱壁203,上箱壁202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圆通孔,圆通孔的尺寸略大于蓄热单元21的筒体外径,以供蓄热单元21的上端部伸出上箱壁202的对应圆通孔,下箱壁203上开设有用于容纳蓄热单元21的沉槽208,在下箱壁203上焊接固定蓄热单元21时通过沉槽208对蓄热单元21进行初定位,在沉槽208的槽底上对应上箱壁202的圆通孔也开设有多个焊接操作孔209,但是焊接操作孔209的尺寸略小于蓄热单元21的筒体外径,确保蓄热单元21的筒体底部中间部分与下箱壁203的焊接操作孔209对应,以供操作人员从下箱壁203的下方将蓄热单元21的筒体底部焊接固定在下箱壁203的焊接操作孔209的孔沿位置处,并且还能够减小相邻蓄热单元21之间的间距,有助于实现蓄热供暖装置的小型化。通过上下两处连接将蓄热单元21固定在蓄热箱20中,一方面蓄热单元21分别与蓄热箱20的上、下箱壁固定连接共同形成了桁架结构,从而保证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蓄热单元21固定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因连接不牢靠带来振动、异响等问题。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省去蓄热单元的筒体,将蓄热体直接固定在蓄热箱中,蓄热体本身为空心结构,蓄热体上具有通孔,蓄热体的通孔形成供空气流通的气流通道,冷空气进入蓄热模块内通过蓄热体的通孔时受热升温变成热空气,从而实现供暖。
在蓄热箱20的上箱壁202和下箱壁203之间以及各蓄热单元21的筒体外周壁之间形成了供空气流通的气流通道,并通过蓄热单元21的筒体外周壁对气流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升温。蓄热箱20的上、下箱壁之间位于蓄热单元21的前侧和后侧位置还分别设有出风腔室206和进风腔室205,进风腔室205的左右两侧开口为冷风进口,出风腔室206的左右两侧开口为热风出口,并且在出风腔室206中间位置设有将出风腔室206左右两部分一分为二的分隔板,冷风通过冷风进口进入进风腔室205内,向前流动并在蓄热单元21的加热作用下变成热风,热风进入出风腔室206并经过热风出口排出蓄热箱20外。此外,进风腔室205的冷风进口朝向与蓄热模块2中的蓄热单元21位置错开,避免了因蓄热单元21的辐射传热导致温度升高而损坏周围的线束,提高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壳体内位于蓄热模块2的前后两侧位置预留有第一回风舱200和第二回风舱201,第一回风舱200形成设置在蓄热箱20前侧的前回风口连通室,第二回风舱201形成设置在蓄热箱20后侧的后回风口连通室。第一回风舱200和第二回风舱201的下侧面开设有与车顶10的第一回风口100和第二回风口101对应的下舱口,并且第一回风舱200和第二回风舱201的下舱口的形状大小与车顶10的第一回风口100和第二回风口101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一回风舱200的下舱口形成与车厢的第一回风口100连接的装置前进风口,第二回风舱201的下舱口形成与车厢的第二回风口101连接的装置后进风口。通过相应的连接结构将第一回风舱200和第二回风舱201的下舱口分别密封连接在车顶10的第一回风口100和第二回风口101位置。
蓄热模块2上位于左右两侧面位置的两处冷风进口正对设置,并且冷风进口靠近第二回风舱201,在蓄热模块2的冷风进口和第二回风舱201之间连接有U形通道4,U形通道4形成连接在后回风口连通室与进风腔室205之间进风模块;蓄热模块2上位于左右两侧面位置的两处热风出口也正对设置,并且热风出口靠近第一回风舱200,在蓄热模块2的热风出口与第一回风舱200之间连接有F形通道5,F形通道5形成两个混风进口分别连接在第一回风舱200和出风腔室206上的混风模块。其中F形通道5包括两个平行的第一侧通道50和第二侧通道51以及连接在第一侧通道50和第二侧通道51同侧位置的混风通道52,第一侧通道50、第二侧通道51以及混风通道52共同形成了F形结构。
在F形通道5的第一侧通道50和第二侧通道51以及U形通道4上与蓄热模块2连接的第三侧通道40中分别设有低温阀、高温阀和进风阀。本实施例中,低温阀、高温阀和进风阀均包括相应的阀片和固定在阀片中间位置的转轴,低温阀、高温阀和进风阀的阀片均由不锈钢金属板制成,防止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高温导致阀片被烧损。三个阀的转轴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同轴设置,并且三个阀的转轴为一根同步转轴54,同步转轴54依次贯穿在第一侧通道50、第二侧通道51以及第三侧通道40中。低温阀片500、高温阀片510和进风阀片400分别对应固定设置在同步转轴54上,其中高温阀片510的板面平行于进风阀片400的板面,高温阀片510的板面垂直于低温阀片500的板面,当同步转轴54转动时,高温阀片510与进风阀片400的行程同步,而高温阀片510与低温阀片500的行程相反。
在蓄热模块2左右两侧位置的冷风进口和热风出口位置分别对称设置两组U形通道4(进风模块)和两组F形通道5(混风模块),相当于蓄热供暖装置具有两路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即使其中一侧的通道因阀片卡滞而封闭,另一侧的通道也可以确保流畅地进风、出风,而且两路通道的截面积相比于单独一路通道的截面积更小,相应地,设置在通道内的阀片尺寸也更小,受热时小尺寸的阀片所引起的膨胀变形比大尺寸的阀片变形量更小,因阀片受热膨胀变形所引起的卡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容错性。
在F形通道5的第一侧通道50的前侧壁上设有风阀驱动电机53,风阀驱动电机53工作带动同步转轴54转动,同步转轴54上的低温阀片500、高温阀片510和进风阀片400分别进行开启或关闭动作。仅需将风阀驱动电机53与相应的控制模块通信连接,即可实现对第一侧通道50、第二侧通道51和第三侧通道40的风量同步精确控制,降低了接线连接操作的难度,简化了整个蓄热供暖装置的结构同时还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在F形通道5的混风通道52的末端设有主风机55,通过主风机55将热风和冷风混合后温度适宜的暖风鼓入车厢1的左右两侧风道104内,经过侧风道104对车内进行风暖加热。本实施例中,主风机55采用外转子后倾式离心风机,无蜗壳,通过无极变频调速控制,电压等级与车辆的电压等级相匹配,为整个蓄热供暖装置提供空气流动动力并控制送风量达到设定值。在F形通道5的混风通道52内壁上设有混风温度传感器,混风温度传感器采用高精度三针脚PT100型热电阻传感器,通过混风温度传感器来实时检测送入车内暖风的温度,如果检测到温度过高或过低将对控制模块发出调节信号,控制模块根据调节信号对蓄热供暖装置的第一侧通道50中的冷风量和第二侧通道51中的热风量进行调节以使混风通道52内的暖风达到设定温度。其中控制模块中使用高性能ARM处理器,控制程序采用先进的PID算法,保证送入车内暖风的温度精度处于±1℃内。
使用时,首先,对蓄热供暖装置进行充电(蓄热阶段),蓄热供暖装置上自带有与车辆相匹配的充电枪以及充电线缆,充电时蓄热模块2中的电加热模组发热,电加热模组发出热量不断释放到蓄热单元21中,当蓄热单元21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电路自动断开,蓄热阶段结束;然后,需要向车内供暖风时(风暖阶段),先确保蓄热供暖装置的第二侧通道51中的高温阀片510和第三侧通道40中的进风阀片40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侧通道50中的低温阀片500处于开启状态,开启主风机55进行冷风循环,之后才通过风阀驱动电机53带动高温阀片510和进风阀片400同步开启,车内冷空气依次经过第二回风口101进入蓄热供暖装置的第三侧通道40、蓄热模块2以及第二侧通道51中,经加热后的热风与第一侧通道50内的冷风进行混合形成暖风,为了满足车内对风暖温度的要求,通过测温模块检测到混风通道52内的暖风温度,向控制模块发出相应的调节信号,控制模块根据调节信号控制风阀驱动电机53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由于低温阀片500与高温阀片510的行程相反,即低温阀片500的开启角度越小高温阀片510的开启角度越大,当低温阀片500完全关闭时高温阀片510完全打开,对热风量和冷风量进行比例调节以满足设定温度。最后,关闭蓄热供暖装置时(关闭阶段),先通过风阀驱动电机53关闭蓄热供暖装置的第三侧通道40和第二侧通道51,同时开启第一侧通道50,确保主风机55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停机,防止热空气在通道内堆积带来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2,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如背景技术引用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蓄热模块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布置形式,蓄热模块中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分别设置在蓄热箱的前侧位置,进风腔室位于蓄热箱的前侧面的右侧位置,出风腔室位于蓄热箱的前侧面的左侧位置,两处冷风进口设置在进风腔室的前侧面,两处热风出口也设置在出风腔室的前侧面上,两处冷风进口和两处热风出口开口朝向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蓄热模块中蓄热箱的两处冷风进口的开口朝前设置在进风腔室的前侧面上,蓄热箱的两处热风出口的开口朝后设置在出风腔室的后侧面上。或者,蓄热模块中蓄热箱的两处冷风进口的开口朝上设置进风腔室的上侧面,蓄热箱的两处热风出口的开口朝上设置在出风腔室的上侧面。
本发明的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该蓄热供暖装置除了应用在车辆上,还可以供家庭取暖使用。
本发明的蓄热供暖装置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与本发明的使用蓄热供暖装置的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蓄热供暖装置的各具体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9)

1.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具有冷风进口和热风出口的蓄热模块,所述冷风进口连接有进风模块,所述热风出口连接有混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冷风进口对应的进风阀,混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热风出口对应的高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模块具有两处冷风进口和两处热风出口,两处冷风进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进风模块,两处热风出口分别连接有各自的混风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模块包括蓄热箱和设置在蓄热箱内的蓄热单元,所述蓄热单元上或者相邻蓄热单元之间设有气流通道,所述蓄热单元的相背两侧分别设有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两处冷风进口均设置在进风腔室上,两处热风出口均设置在出风腔室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处冷风进口对称布置在进风腔室的两侧,两处热风出口对称布置在出风腔室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分别设置在蓄热单元的前侧和后侧,两处冷风进口和/或两处热风出口设置在蓄热单元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供暖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蓄热箱前侧的前回风口连通室和设置在蓄热箱后侧的后回风口连通室,前回风口连通室和后回风口连通室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与车厢上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回风口分别连接的装置前进风口和装置后进风口,进风模块连接在后回风口连通室与进风腔室之间,混风模块的两个混风进口分别连接在前回风口连通室和出风腔室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箱包括上箱壁和下箱壁,蓄热单元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于上箱壁和下箱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蓄热单元之间设有气流通道,蓄热单元包括蓄热体和设在蓄热体外周的筒体,下箱壁上开设有焊接操作孔,焊接操作孔的孔沿与筒体的底部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箱壁上设有沉槽,所述焊接操作孔开设在沉槽的槽底。
9.车辆,包括车厢和设置在车厢上的蓄热供暖装置,蓄热供暖装置包括具有冷风进口和热风出口的蓄热模块,所述冷风进口连接有进风模块,所述热风出口连接有混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冷风进口对应的进风阀,混风模块上设有与所述热风出口对应的高温阀和与车厢上的回风口对应的低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供暖装置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供暖装置相同。
CN201811321110.2A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Pending CN1111568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21110.2A CN111156847A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21110.2A CN111156847A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56847A true CN111156847A (zh) 2020-05-15

Family

ID=70554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21110.2A Pending CN111156847A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56847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171A (en) * 1980-11-26 1985-12-03 Nippon Soken, Inc. Heating system for automobiles with heat storage tank
CN101385187A (zh) * 2006-04-19 2009-03-11 Temic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用于能量储存器的热交换器
CN101508307A (zh) * 2009-03-25 2009-08-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双压电先导阀的轨道车辆防滑放风阀
US20110214838A1 (en) * 2010-03-02 2011-09-08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4290561A (zh) * 2014-09-11 2015-01-2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电动汽车排风热回收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热泵空调系统
CN105202819A (zh) * 2014-06-17 2015-12-30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
CN107178821A (zh) * 2017-07-18 2017-09-19 唐山精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低谷电蓄能采暖、消毒、降低pm2.5的装置
CN107848372A (zh) * 2016-01-18 2018-03-27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207291578U (zh) * 2017-07-28 2018-05-01 郑州泰达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公交汽车电蓄热供暖设备
CN209116835U (zh) * 2018-11-07 2019-07-16 郑州尚格新能源有限公司 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171A (en) * 1980-11-26 1985-12-03 Nippon Soken, Inc. Heating system for automobiles with heat storage tank
CN101385187A (zh) * 2006-04-19 2009-03-11 Temic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用于能量储存器的热交换器
CN101508307A (zh) * 2009-03-25 2009-08-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双压电先导阀的轨道车辆防滑放风阀
US20110214838A1 (en) * 2010-03-02 2011-09-08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2189911A (zh) * 2010-03-02 2011-09-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车辆空气调节器
CN105202819A (zh) * 2014-06-17 2015-12-30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
CN104290561A (zh) * 2014-09-11 2015-01-2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电动汽车排风热回收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热泵空调系统
CN107848372A (zh) * 2016-01-18 2018-03-27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7178821A (zh) * 2017-07-18 2017-09-19 唐山精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低谷电蓄能采暖、消毒、降低pm2.5的装置
CN207291578U (zh) * 2017-07-28 2018-05-01 郑州泰达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公交汽车电蓄热供暖设备
CN209116835U (zh) * 2018-11-07 2019-07-16 郑州尚格新能源有限公司 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32026A (en) Cooling system for high temperature battery
KR101649154B1 (ko) 공기유로를 가지는 배터리팩
US9742043B2 (en) Battery pack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1282852B (zh) 车载装置用冷却设备
US10418675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and battery unit
KR20190036729A (ko) 차량용 배터리의 냉각승온시스템
CN110979101A (zh) 带有气候控制的前行李厢的电动化车辆及相应方法
CN203957841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JP2007323810A (ja) 2次電池温度調整装置
CN108470957B (zh)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电池组热管理方法及汽车
CN108666699A (zh) 车辆电池的温度控制装置、具有这种温度控制装置的车辆以及用于控制车辆电池温度的方法
US20160351982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 Energy Store of a Vehicle
CN111156847A (zh) 一种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JP2000059917A (ja) 電動車両搭載電池温度調整装置
CN116194661A (zh) 部件壳体单元和包括部件壳体单元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4505556B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自然风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JPH10162867A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およびバッテリ温調方法
CN109509854A (zh) 一种商用车用电池箱
CN211280548U (zh) 一种分布式采暖系统及电动汽车
JP2006216504A (ja) 電池パックの断熱構造
CN209116835U (zh) 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CN213020138U (zh) 储能集装箱内智能通风降温系统
JP2009272112A (ja) 蓄電装置の温度調節装置
CN106159372B (zh) 电池包温度调节装置
CN211139045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