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8655A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8655A
CN111148655A CN201880062768.8A CN201880062768A CN111148655A CN 111148655 A CN111148655 A CN 111148655A CN 201880062768 A CN201880062768 A CN 201880062768A CN 111148655 A CN111148655 A CN 111148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vehicle
electrode patterns
bracket
ind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27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野和也
吉田茂树
横山一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48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6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使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后视镜体的组装容易。在后视镜体(20)中,在保持后视镜(22)的后视镜支架(24)设置有指示器(32),在向指示器(32)的通电中,使用电极图案(42、44)。这里,电极图案(42、44)形成于后视镜支架(24)的表面。因此,在后视镜支架(24)中能够无需布置向指示器(32)的配线,从而能够使后视镜体(20)的组装容易。

Description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视觉识别单元辅助乘员的视觉识别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注册实用新型第3191698号公报的后视镜组装件中,在后视镜元件的后方配置有托架板,后视镜元件固定于托架板。另外,在托架板保持有照明模块,在照明模块连接有电线束。
然而,在上述的后视镜组装件中,在组装时,在托架板布置电线束。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组装容易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本公开的第1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备:后视镜,辅助乘员的视觉识别;保持体,保持上述后视镜,并且在表面设置有配线图案;以及动作部,经由上述配线图案通电而进行动作。
第2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1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保持体设置有连接部,上述配线图案经由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动作部或者车身侧连接。
第3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1或者第2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连接部容纳上述动作部,并且上述配线图案与上述动作部连接。
第4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2或者第3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上述连接部具备从上述保持体向车辆前侧或者车辆后侧延伸突出的部分,并在上述延伸突出的部分形成上述配线的导线部。
在本公开的第1形态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后视镜保持于保持体。另外,通过经由配线图案向动作部通电,从而动作部进行动作。
这里,配线图案设置于保持体的表面。因此,能够简化配线向动作部的布置,从而能够使组装容易。
在第2形态中,在保持体设置有连接部,配线图案延伸配置于连接部的表面,并经由连接部与动作部或者车身侧连接。因此,能够使组装更容易。
在第3形态中,在连接部容纳动作部,并且配线图案与动作部连接。因此,能够使动作部与配线图案的连接容易,从而能够使组装更容易。
在第4形态中,连接部具备从上述保持体向车辆前侧或者车辆后侧延伸突出的部分,并在上述延伸突出的部分形成上述配线的导线部。因此,能够使动作部或者车身侧与配线图案的连接更加容易,从而使后视镜的组装更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后视镜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后视镜的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后视镜的后视镜支架的主要部位的主视图。
图3B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后视镜的后视镜支架的主要部位的背面图。
图4A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后视镜的后视镜支架的接头部的剖视图。
图4B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后视镜的后视镜支架的凹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图1中,用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车门后视镜10,在图2中,用车宽度方向外侧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示出车门后视镜10的主要部位。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OUT表示车宽度方向外侧,用箭头UP表示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设置有作为支承部件的支板(stay)12,支板12支承于车辆的车门(前车门)的外侧。在支板12设置有收纳机构(省略图示),收纳机构的转动体能够绕上下方向转动。
车门后视镜10具备作为外周体的保护盖14,保护盖14安装于收纳机构的转动体。在保护盖14的车辆后侧设置有构成车身侧的保护盖体16,保护盖体16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车辆前侧固定于收纳机构的转动体。在保护盖体16的车辆前侧设置有作为遮盖部件的保护盖罩(省略图示),保护盖罩的外周与保护盖体16的外周嵌合,并遮盖保护盖体16的车辆前侧。由此,保护盖14能够绕上下方向转动并支承于支板12,并能够通过收纳机构向展开位置和收纳位置转动。
在保护盖体16形成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容纳部18,容纳部18在车门后视镜10的展开位置向车辆后侧敞开。在容纳部18内容纳有后视镜体20,后视镜体20的整周和车辆前侧被保护盖体16遮盖。
如图2所示,在后视镜体20的车辆后侧部分设置有作为视觉识别单元和光学部件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后视镜22,后视镜22的表面(车辆后侧的面)向保护盖体16的车辆后侧露出(参照图1)。将作为透光部的透明的玻璃板用于后视镜22,在玻璃板的背面(车辆前侧的面)设置有反射层,并且在反射层的玻璃板侧的面形成有镜面(均省略图示)。由此,车辆的乘员(特别是驾驶员)通过后视镜22辅助车辆后侧的视觉识别。
在后视镜体20的车辆前侧部分设置有作为保持体的树脂制并且大致矩形板状的后视镜支架24。在图3A中,用从车辆后侧观察的主视图示出后视镜支架24,在图3B中,用从车辆前侧观察的背面图示出后视镜支架24。
如图2所示,在后视镜支架24的外周部安装有框状的边缘部24A,边缘部24A配置于后视镜支架24的整周上,遮盖遍及后视镜22的整周的外周部分。由此,后视镜22的车辆前侧被后视镜支架24遮盖,并保持于后视镜支架24。
如图2、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后视镜支架24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安装孔24B,安装孔24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另外,在后视镜支架24的安装孔24B的周边部分,从后视镜支架24的车辆前侧面到车辆后侧面设置有作为卡止部的多个挤压板26A和多个卡合爪26B,挤压板26A和卡合爪26B在安装孔24B的周向上交替配置。
挤压板26A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弹性移动,卡合爪26B从后视镜支架24向车辆前侧突出形成。另外,如图3B所示,在后视镜支架24的车辆前侧的面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肋26C和大致矩形状(大致“U”字型)的肋26D。肋26C与安装孔24B同轴,并包围挤压板26A的周围,肋26D形成于肋26C的车宽度方向的两侧和上侧,并包围卡合爪26B。对于后视镜支架24而言,通过肋26C、26D将形成有挤压板26A和卡合爪26B的部分(安装孔24B的周边部分)加强。
在后视镜支架24的安装孔24B的车辆前侧设置有角度调整机构(省略图示)的保持部,保持部形成有被挤压板26A弹性挤压并且将卡合爪26B卡止的卡合部(省略图示)。由此,在保持部安装有后视镜支架24。另外,在保护盖体16(参照图1)的车辆后侧安装有角度调整机构的车辆前侧部分,角度调整机构能够与保持部一体地使后视镜支架24相对于上下方向和车宽度方向倾斜移动。由此,后视镜体20(包括后视镜22和后视镜支架24在内)支承于保护盖体16,并通过角度调整机构相对于上下方向和车宽度方向倾斜移动。
如图2所示,在后视镜体20设置有作为加热体的片状的加热器28。加热器28使用有通过通电而发热并且随着温度上升而电阻值增加的作为半导体元件的电阻体(省略图示),为所谓的PTC加热器。加热器28配置于后视镜22与后视镜支架24之间,并粘贴在后视镜22的背面。
另外,在后视镜支架24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并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设置有连接孔24C,连接孔24C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形成。在加热器28的车辆前侧的面安装有未图示的接头,接头插入配置于连接孔24C。在接头连接有未图示的连接器,在连接器电连接有将构成布置部件的多个配线捆扎而成的线束30(参照图3B)的一端。由此,加热器28与线束30内的配线电连接。
在线束30的另一端部侧,从保护盖体16与保护盖罩之间布置收纳机构的轴心部分,并与车辆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由此,加热器28被控制装置控制而进行动作,由此将后视镜22加热,并抑制后视镜22的表面的模糊。
在后视镜体2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上侧的部分设置有作为动作部和显示部的指示器32,指示器32构成所谓的盲点监测(BSM)系统。在指示器32设置有作为标志的规定花纹的标记32A,标记32A在后视镜22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上侧的部分没有设置后视镜22的反射层(镜面)而形成为光能够透过。
指示器32具备作为发光部的大致矩形箱状的光源盒34,在光源盒34内设置有作为光源的LED(省略图示)。另外,在光源盒34的车辆后侧面的上侧部分设置有光能够透过的照明部34A,照明部34A在后视镜22的车辆前侧与标记32A对置。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照明部34A形成有标记32A,而在后视镜22的与照明部34A对应的区域未设置反射层。
在后视镜支架24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上侧的部分形成有作为安装部和连接部的大致矩形箱状的凹部36,凹部36向车辆后侧敞开。在凹部36内容纳有光源盒34,光源盒34的照明部34A朝向车辆后侧。由此,光源盒34夹在并保持于后视镜22与后视镜支架24之间。另外,在向光源盒34内的LED通电并点亮LED后,通过照明部34A将后视镜22的标记32A照亮,从而在后视镜22的表面(车辆后侧的面)以规定颜色(例如,红色或者橙色等LED的发光色)显示标记32A。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后视镜支架24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并且上侧的部分形成有作为连接部的接头部38。在图4A中,用从车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的剖视图示出后视镜支架24的接头部38,在图4B中,用上方观察的剖视图示出后视镜支架24的凹部36。
在接头部38,在后视镜支架24成对地设置有大致矩形板状的突出部40,突出部40在隔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相互平行,并从后视镜支架24向车辆前侧延伸突出。另外,在后视镜支架24的突出部40之间,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贯通孔40A,贯通孔40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
这里,在后视镜支架24的一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后侧的面),成对地设置有作为配线图案的电极图案42、44。在后视镜支架24的表面蒸镀(金属蒸镀)导电性金属材料而将电极图案42、44形成为薄膜带状。
电极图案42、44上下配置于后视镜支架24的上侧周边部分,电极图案42、44在车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对于电极图案42、44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而言,一个向贯通孔40A的周边部的上侧延伸配置,并且另一个向贯通孔40A的周边部的下侧延伸配置。另外,如图4A所示,电极图案42、44的车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从贯通孔40A的周边部分经由内面向一对突出部40的各自的对置面延伸配置,电极图案42、44的延伸配置前端部分为导线部42A、44A。导线部42A、44A形成于突出部40的相互对置的面,并且形成为到达至突出部40的突出前端的表面。
对于电极图案42、44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而言,一个(电极图案44)向凹部36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周边部延伸配置,并且另一个(电极图案42)向凹部36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周边部延伸配置。另外,如图4B所示,电极图案42、44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延伸配置端部从凹部36的周边向侧面延伸配置,并且向凹部36的底面36A延伸配置,电极图案42、44的延伸配置前端部分为导线部42B、44B。对于导线部42B、44B而言,在凹部36的底面36A,一个为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另一个为车宽度方向的外侧。
在指示器32的光源盒34成对地设置有金属制板簧状的接头46,对于接头46而言,在光源盒34的车辆前侧的面(底面),一个与导线部42B对置,另一个与导线部44B对置。另外,一对接头46与光源盒34内的LED电连接。由此,通过光源盒34容纳于后视镜支架24的凹部36内,从而一个接头46与导线部42B抵接,并且另一个接头46与导线部44B抵接,LED与电极图案42、44分别电连接。
如图3B和图4A所示,接头部38的一对突出部40插入于连接器48。如图4A所示,在连接器48成对地设置有金属制板簧状的接头48A,对于接头48A而言,一个与导线部42A抵接,另一个与导线部44A抵接。另外,一对接头48A与线束30内的配线电连接,接头48A经由线束30与设置于车辆的BSM系统的控制装置电连接。
在BSM系统的控制装置连接有检测存在于车辆的死角(乘员能够视觉识别的范围外的区域)的障碍物(例如,其他的车辆)的未图示的检测装置。指示器32在由检测装置检测到障碍物后通过BSM系统的控制装置而进行动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车门后视镜10中,后视镜体20通过角度调整机构而倾斜移动,从而调整后视镜体20中的后视镜22的表面的朝向。另外,在后视镜体20设置有加热器28,从加热器28的控制装置经由线束30向加热器28通电,电阻体发热,从而将后视镜22加热。由此,抑制后视镜22的表面(车辆后侧的面)模糊。
并且,在后视镜体20设置有指示器32,在检测装置在车辆的死角没有检测到障碍物的情况下,不从BSM系统的控制装置向指示器32通电。因此,指示器32的LED为非点亮状态,标记32A为非显示。另外,在由检测装置检测到在车辆的死角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下,从BSM系统的控制装置经由线束30向指示器32的LED通电。通过点亮LED,从而照亮后视镜22的标记32A,并点亮显示标记32A。由此,乘员确认标记32A的发光,并识别在车辆的死角存在障碍物这一情况。
这里,在后视镜体20的后视镜支架24设置有电极图案42、44。因此,能够无需布置从后视镜支架24的车辆前侧(与后视镜22相反的一侧)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指示器32的配线,从而能够减少后视镜体20的组装工时,并能够使后视镜体20的组装作业容易。作为结果,能够使车门后视镜10的组装作业容易。并且,能够无需后视镜支架24的向车辆前侧的指示器32的配线,因此能够降低车门后视镜10的部件成本。并且,在后视镜支架24固定电极图案42、44,因此即使后视镜体20通过角度调整机构而倾斜移动,也能够限制电极图案42、44相对于后视镜支架24移动。
另外,为了布置指示器32的配线,需要在后视镜支架24形成用于卡止配线的多个钩扣等,但由于无需配线的布置,从而无需在后视镜支架24形成钩扣。因此,将后视镜支架24树脂成型时的金属模的形状变得简单,因此能够抑制后视镜支架24的制造成本。
并且,在后视镜支架24中,电极图案42、44中的一个导线部42A、44A设置于突出部40,并在突出部40安装与线束30连接的连接器48。另外,在后视镜支架24中,电极图案42、44中的另一个导线部42B、44B形成于凹部36的内面(底面36A),并在凹部36容纳指示器32的光源盒34。因此,能够使电极图案42、44向连接器48(线束30)和指示器32的连接作业容易,从而能够使后视镜体20的组装作业更容易,并能够使车门后视镜10的组装作业更容易。
另外,电极图案42、44设置于后视镜支架24的表面,因此能够在后视镜支架24的树脂成型后,在后视镜支架24形成电极图案42、44。因此,当未在后视镜体20安装指示器32的情况下,可以不将电极图案42、44形成于后视镜支架24。由此,能够抑制虽然没有安装指示器32,但是也在后视镜支架24设置电极图案42、44这一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后视镜支架24的制造成本。并且,电极图案42、44能够沿着后视镜支架24的表面的凹凸形成,因此无需用于设置电极图案42、44的后视镜支架24的表面形状的变更。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动作部和显示部,以发光显示标记32A的指示器32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动作部和显示部并不局限于标记32A,可以发光显示作为方向指示器的标志(转向灯)或者表示加热器28的工作的标志,也可以发光显示其他的标志。另外,动作部并不局限于标志的发光显示,也可以是朝向车辆外侧照射光的照明装置或者加热器2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视镜支架24的车辆后侧的面形成了电极图案42、44。然而,即使在表面存在凹凸,也能够形成电极图案42、44,因此电极图案42、44(配线图案)也可以形成于后视镜支架24(保持体)的车辆前侧的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了后视镜22的后视镜体20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使用作为动作部的电致变色防眩后视镜(EC后视镜)。EC后视镜反射透过了电致变色层的光。另外,向EC后视镜通电而使其进行动作,由此电致变色层的光的透过率降低,从而能够获得防眩功能。
在与加热器28一起设置EC后视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配线图案设置于后视镜支架24的周边部分,使得在加热器28的周边部外侧与EC后视镜电连接,由此,能够简化设置EC后视镜时的配线的布置,从而能够使组装容易。
日本申请2017-205254的公开通过参照而将其整体导入至本说明书中。
与具体地并且分别记载了通过参照而导入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的情况相同,通过参照而将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导入至本说明书中。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备:
后视镜,辅助乘员的视觉识别;
保持体,保持所述后视镜,并且在表面设置有配线图案;以及
动作部,经由所述配线图案通电而进行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体设置有连接部,所述配线图案经由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动作部或者车身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接部容纳所述动作部,并且所述配线图案与所述动作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具备从所述保持体向车辆前侧或者车辆后侧延伸突出的部分,并在所述延伸突出的部分形成所述配线图案的导线部。
CN201880062768.8A 2017-10-24 2018-10-11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Pending CN1111486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5254A JP2019077312A (ja) 2017-10-24 2017-10-24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17-205254 2017-10-24
PCT/JP2018/037986 WO2019082678A1 (ja) 2017-10-24 2018-10-11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8655A true CN111148655A (zh) 2020-05-12

Family

ID=66247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2768.8A Pending CN111148655A (zh) 2017-10-24 2018-10-11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77312A (zh)
CN (1) CN111148655A (zh)
WO (1) WO20190826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5206B2 (ja) 2020-12-25 2024-04-10 美里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8515A (ja) * 1999-05-11 2000-11-21 Yoshimitsu Suda 自動車の注意喚起装置
US20020171954A1 (en) * 2001-05-21 2002-11-21 Bonardi Timothy A.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construction
US20040114261A1 (en) * 2002-11-28 2004-06-17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Outer mirror device for vehicle
WO2005044649A1 (ja) * 2003-11-10 2005-05-19 Murakami Corporation ヒータミラー
JP2011061059A (ja) * 2009-09-11 2011-03-24 Murata Mfg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2963304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视镜
JP2013049345A (ja) * 2011-08-31 2013-03-14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CN103347737A (zh) * 2011-02-14 2013-10-09 金泰克斯公司 用于外侧车镜的低轮廓光学照明组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5659350A (zh) * 2013-10-09 2016-06-08 株式会社则武 静电电容触摸开关面板
JP2017144782A (ja) * 2016-02-15 2017-08-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視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326Y2 (zh) * 1987-12-04 1993-07-12
JP2005138817A (ja) * 2003-10-17 2005-06-02 Toyoda Gosei Co Ltd 後視鏡装置
KR200491022Y1 (ko) * 2014-08-29 2020-02-10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사이드 미러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8515A (ja) * 1999-05-11 2000-11-21 Yoshimitsu Suda 自動車の注意喚起装置
US20020171954A1 (en) * 2001-05-21 2002-11-21 Bonardi Timothy A.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construction
US20040114261A1 (en) * 2002-11-28 2004-06-17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Outer mirror device for vehicle
WO2005044649A1 (ja) * 2003-11-10 2005-05-19 Murakami Corporation ヒータミラー
JP2011061059A (ja) * 2009-09-11 2011-03-24 Murata Mfg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3347737A (zh) * 2011-02-14 2013-10-09 金泰克斯公司 用于外侧车镜的低轮廓光学照明组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2963304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视镜
JP2013049345A (ja) * 2011-08-31 2013-03-14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CN105659350A (zh) * 2013-10-09 2016-06-08 株式会社则武 静电电容触摸开关面板
JP2017144782A (ja) * 2016-02-15 2017-08-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視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77312A (ja) 2019-05-23
WO2019082678A1 (ja) 2019-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23570B2 (en) Vehicular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blind spot indicator module
US10168021B2 (en) Light guiding device
US11631332B2 (en) Vehicular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blind zone indicator
US10112527B2 (en) Slider window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lighting
US10060594B2 (en) Light guiding device
CN111148655A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JP2006527128A (ja) 照明手段を内蔵したミラー組立体
EP3279036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rearview device
US11453339B2 (en)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multifunction light pipe
JP2019077311A (ja) 車両用視認装置
JP2007513819A (ja) 発光フィルムを一体化したミラーグラスコンポーネント
US20230278498A1 (en) Vehicular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blind spot indicator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