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6921A -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6921A
CN111146921A CN202010049685.4A CN202010049685A CN111146921A CN 111146921 A CN111146921 A CN 111146921A CN 202010049685 A CN202010049685 A CN 202010049685A CN 111146921 A CN111146921 A CN 1111469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dy
base
vcm motor
layer base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496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煌杰
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Yixun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496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69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6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69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包括上下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所述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均包括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内设置有多条导电体,导电体A两端头分别向底座本体A的上下表面延伸形成触点和垂直于底座本体下表面设置的插片;所述底座本体中部设置有镂空的用于安装VCM马达镜头的调节腔,以及呈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调节腔A周围的多个通槽。通过使用模具冲压3D金属电路结合注塑机进行分层注塑,有效避免由加装柔性电路板所带来的工艺繁琐,效率低,甚至连接的面板变形等问题,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VCM马达领域,尤其涉及VCM马达中用于固定整个VCM马达并实现为线圈供电的底座,具体涉及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背景技术
VCM马达又称音圈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并实现直线型及有限摆角的运动。利用来自永久磁钢的磁场与通电线圈导体产生的磁场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有规律的运动的装置。因为音圈马达是一种非换流型动力装置。主要组成的部件较为简单,线圈,弹簧,磁铁,以及一些固定结构。具体按照自上而下的功能分区可以分为壳体,与壳体相互扣合实现整个音圈马达的固定结构的底座,安装在壳体与底座之间的用于摄像的镜头,固定镜头的载体,分别将载体与载体连接的上弹簧和下弹簧,部分将下弹簧连接在底座上,最终通过在镜头载体圆周侧设置线圈,通过对线圈通电和设置在线圈周围的用磁场作用实现镜头在音圈马达中进行轴向和/或径向的微小移动,以实现调焦和/或防抖,以提高摄像的成像质量。
其中,底座起到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最简单的固定作用,这是任何结构的音圈马达底座都能够实现的基本作用。其二,是将用于控制音圈马达动作的控制板的电信号传输到线圈中,以及安装在音圈马达内的霍尔传感器中,使得线圈和霍尔传感器都能够正常通电进行工作,以实现镜头的精准调焦和防抖,这是底座需要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由于音圈马达的尺寸非常小,在内部设置实体电路是不现实的,现有技术中多采用PCB板实现,对于多回路的电路采用柔性电路连接,实现空间的多回路导通。柔性电路虽能实现在音圈马达在微小空间内实现多回路导通,但是柔性电路板的加工和安装工作非常繁琐,复杂,实际安装作业过程中需要多个岗位进行配合组装作业,效率低,对于安装精度非常高,不能实现高精度、高效率制造的兼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VCM马达底座中需要借助柔性电路板来实现VCM马达中的位于不同空间层级的多个电路回路的导通,由于柔性电路板客观上存在制造和安装工艺繁琐,对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实际安装效率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通过使用模具冲压3D金属电路结合注塑机进行分层注塑,然后通过分层注塑成型的上层底座与下层底座进行扣合,使两个不同层级的电路板面物理上结合在一起,但是注塑在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中的电路能够独自通电导通,形成一个具有互不影响的3D电路双层底座结构,有效避免由加装柔性电路板所带来的工艺繁琐,效率低,甚至连接的面板变形影响后续焊接等问题,有效解决在VCM马达机械冲击试验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导致出现功能不良问题。有效解决多线路的导电体无法在注塑过程中一体成型问题,通过使用一体3D电路双层底座结构,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可以实现产品自动化组装,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及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包括上下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当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扣合在一起后形成一体结构的底座用于实现固定VCM马达并成为包括线圈,以及霍尔传感器等带电工作的原器件通电回路的一部分。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所述上层底座包括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A,所述底座本体A内设置有多条导电体A,导电体A两端头分别向底座本体A的上下表面延伸形成触点A和垂直于底座本体A下表面设置的插片A;所述底座本体A中部设置有镂空的用于安装VCM马达镜头的调节腔A,以及呈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调节腔A周围的多个通槽。底座本体A是采用注塑工艺一次成型的一体型结构,在注塑之前,首先将按照预先设计的导电体A利用模具精准冲压成3D形状,再置入注塑模具中固定,最后注塑成型为底座本体A,预先设计的经过模具精准冲压成型的3D导电体A就固定在底座本体A中,唯有同一根导电体A的两个端头分别位于底座本体A的上下表面形成用于通电焊接或者插接的触点A和插片A。同理,下层底座包括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B,底座本体B内设置有多条导电体B,导电体B两端头分别向底座本体B的上下表面延伸形成触点B和垂直于底座本体B下表面设置的插片B;所述底座本体B与所述通槽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OIS防抖线圈的绕线柱。底座本体B与底座本体A采用同样的方法实现将实现通过模具精准冲压成3D形状的导电体B注塑到底座本体B中,最终只保留触点B和插片B用于与VCM马达中相邻的通电元件电连接。一般而言位于底座本体A和底座本体B下方的插片A和插片B用于连接控制VCM马达的接入端电路板,触点A是用于连接下弹簧片,触点B则是为OIS防抖线圈供电。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供电方式以及连接方式并非本申请需要阐明并保护的内容,只是为了更进一步的便于理解本申请中采用将导电体A和导电体B注塑到底座本体A和底座本体B中形成独立的可通电回路的一部分,用于替代现有的安装柔性电路板来实现通电的方式所带来的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好的安装便捷性。然而本申请所提供的双层底座能够实现替代现有的供多条电路回路连通的柔性电路板,且无需额外安装任何导电机构或者元件即可实现。安装方便,连接可靠。同时,本申请在位于上层的底座本体A和位于下层的底座本体B内均设置有多条导电体A和导电体B,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导通的电路数量而具体设定,且可以根据实际VCM马达形状结构灵活调整用于连接的触点A和/或触点B的位置,对于不同形状结构设置的VCM马达都能够兼容,实用性强。同时,由于本申请采用独立的双层结构设置,能够满足VCM马达中不同层级的电路连接需求。譬如,现有VCM马达中用于防抖的OIS防抖线圈是设置在底座上,但是用于实现镜头调焦的感应电磁线圈又是设置在镜头载体的外圆周的位置,一般通过弹簧片或者弹片4角加装悬丝作为导体连通导电,那么位于不同层级的结构采用同一平面设计的电路,譬如现有的PCB板在VCM马达这一狭小空间内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又不得不借助柔性电路板来连接实现。采用柔性电路板实现供电的弊端在背景技术部分已经详细阐明,在此就不做赘述。然而采用两层相互扣合而又分别内置有导电材料用于替代现有外置的柔性电路板且无需额外安装,实现多回路的电路连通供电,在安装工艺上实现了明显简化,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可靠性。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设置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底座本体A内设置的多条导电体A构成包括连通为调节镜头焦距的电磁线圈电路和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电磁线圈产生霍尔效应的传感电路。导电体A的实际作用于现有技术中心的柔性电路板中的导电排线作用相同,譬如当需要导通一个电路回路,那么采用柔性电路板中排线数为两根,同理,本申请中亦只需注塑在底座本体A内的导电体A也是两根,只是采用本申请中的导电体A能够更加灵活的在底座本体A设置用于连接或者焊接的触点A的位置,通过预设导电体A的尺寸,形状即可实现,相较与现有柔性电路板连接点的局限性更加灵活,对于装配连接的要求更低,且连接效果更加可靠。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设置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底座本体B上对称设置有四个绕线柱,所述每个绕线柱上均设置有OIS防抖线圈,所述任一OIS防抖线圈的两端端头均分别通过与设置在绕线柱两旁与独立的触点B电连接的接线柱A和接线柱B连通,并通过设置在底座本体B内的导电体B实现与对应的插片B连通。绕线柱的作用是用于提供OIS防抖线圈缠绕的环境,所述接线柱A和接线柱B是分别对应的两根导电体B和插片B,这样设置后,任一一组OIS防抖线圈就只需要通过线圈两端连接的两个触点B对应的一组插片B与对应的脉冲信号提供的控制板插接即可,无需繁琐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安装省时、省力、高效、可靠。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设置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底座本体A的下表面至少对称设置有两个下立柱,所述底座本体B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立柱匹配插接的定位孔。设置下立柱以及与下立柱对应匹配插接的定位孔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装配效率,快速对准,定位装配,保证装配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设置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底座本体A下表面一体连接有一个或者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插片A的插块,底座本体B下表面一体连接有一个或者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插片B的插块;
当底座本体A或底座本体B上设置的插块为一个时所述插片A或插片B间隔固定在插块同一侧壁;
当底座本体A或底座本体B上设置的插块为多个时所述插片A或插片B一一对应的固定在间隔设置的插块同一侧壁;
所述底座本体B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底座本体A上连接的插块的通孔。由于插片A和插片B都是与VCM马达的外围电路,即控制电路板连接通电的,为了方便连接,采用插片插接的方式是最为简单的,设置插块的目的是增加强度,保证插接的可靠性,避免因插片A和插片B强度不足而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出现。插块的设置可以设置成一排或者多排,任一排上设置多个互不连接的插片A或插片B。当然,由于VCM马达的构造不尽相同,单一的成排设置的插块极有可能不适用或者不便于VCM马达底座的设计,因此可以将单一的插块与插片A或插片B连接,这样会更加的灵活。具体的设置位置以靠近底座边缘下表面为优,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得知,在其他便于连接VCM马达外围电路的位置设置亦是可以实现通电的,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上层底座与下层底座斜向俯视的爆炸图;
图2是上层底座与下层底座斜向仰视的爆炸图;
图3是上层底座斜向仰视结构图;
图4是上层底座斜向俯视结构图;
图5是上层底座的俯视图;
图6是设置在上层底座中的上层电路俯视图;
图7是图6的主视图;
图8是下层底座立体结构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设置在下层底座中的下层电路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主视图。
图中:1-上层底座;11-通槽;12-调节腔A;13-上立柱;14-下立柱;15-底座本体A;
2-上层电路;21-触点A;22-导电体A;23-插片A;
3-下层底座;31-底座本体B;32-调节腔B;33-绕线柱;34-定位孔;35-接线柱A;36-接线柱B;
4-下层电路;41-触点B;42-导电体B;43-插片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说明书附图1-11所示出的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包括上下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3;当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3扣合在一起后形成一体结构的底座用于实现固定VCM马达并成为包括线圈,以及霍尔传感器等带电工作的原器件通电回路的一部分。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所述上层底座1包括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A15,所述底座本体A15内设置有多条导电体A22,导电体A22两端头分别向底座本体A15的上下表面延伸形成触点A21和垂直于底座本体A15下表面设置的插片A23;所述底座本体A15中部设置有镂空的用于安装VCM马达镜头的调节腔A12,以及呈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调节腔A12周围的多个通槽11。底座本体A15是采用注塑工艺一次成型的一体型结构,在注塑之前,首先将按照预先设计的导电体A22利用模具精准冲压成3D形状,再置入注塑模具中固定,最后注塑成型为底座本体A15,预先设计的经过模具精准冲压成型的3D导电体A22就固定在底座本体A15中,唯有同一根导电体A22的两个端头分别位于底座本体A15的上下表面形成用于通电焊接或者插接的触点A21和插片A23。冲压成3D形状的意思是将所述导电体A22在纵向平面内冲压成不同层次的结构,具体如图8示出的导电体A22的纵向结构轮廓。由于导电体A22被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A15包裹,只有两端头设置的触点A21和插片A23外露于底座本体A15上下表面,因此在对导电体A22进行冲压过程中,要保证触点A21和插片A23在纵向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底座本体A15的厚度。
采用相同的设置,下层底座3包括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B31,底座本体B31内设置有多条导电体B42,导电体B42两端头分别向底座本体B31的上下表面延伸形成触点B41和垂直于底座本体B31下表面设置的插片B43;所述底座本体B31与所述通槽11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OIS防抖线圈的绕线柱33。底座本体B31与底座本体A15采用同样的方法实现将实现通过模具精准冲压成3D形状的导电体B42注塑到底座本体B31中,最终只保留触点B41和插片B43用于与VCM马达中相邻的通电元件电连接。一般而言位于底座本体A15和底座本体B31下方的插片A23和插片B43用于连接控制VCM马达的接入端电路板,触点A21是用于连接下弹簧片,触点B41则是为OIS防抖线圈供电。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供电方式以及连接方式并非本申请需要阐明并保护的内容,只是为了更进一步的便于理解本申请中采用将导电体A22和导电体B42注塑到底座本体A15和底座本体B31中形成独立的可通电回路的一部分,用于替代现有的安装柔性电路板来实现通电的方式所带来的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好的安装便捷性。然而本申请所提供的双层底座能够实现替代现有的供多条电路回路连通的柔性电路板,且无需额外安装任何导电机构或者元件即可实现。安装方便,连接可靠。同时,本申请在位于上层的底座本体A15和位于下层的底座本体B31内均设置有多条导电体A22和导电体B42,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导通的电路数量而具体设定,且可以根据实际VCM马达形状结构灵活调整用于连接的触点A21和/或触点B41的位置,对于不同形状结构设置的VCM马达都能够兼容,实用性强。同时,由于本申请采用独立的双层结构设置,能够满足VCM马达中不同层级的电路连接需求。譬如,现有VCM马达中用于防抖的OIS防抖线圈是设置在底座上,但是用于实现镜头调焦的感应电磁线圈又是设置在镜头载体的外圆周的位置,一般通过弹簧片作为导体连通供电,那么位于不同层级的结构采用同一平面设计的电路,譬如现有的PCB板在VCM马达这一狭小空间内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又不得不借助柔性电路板来连接实现。采用柔性电路板实现供电的弊端在背景技术部分已经详细阐明,在此就不做赘述。然而采用两层相互扣合而又分别内置有导电材料用于替代现有外置的柔性电路板且无需额外安装,实现多回路的电路连通供电,在安装工艺上实现了明显简化,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可靠性。
所述底座本体A15内设置的多条导电体A22构成包括连通为调节镜头焦距的电磁线圈电路和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电磁线圈产生霍尔效应的传感电路。导电体A22的实际作用于现有技术中心的柔性电路板中的导电排线作用相同,譬如当需要导通一个电路回路,那么采用柔性电路板中排线数为两根,同理,本申请中亦只需注塑在底座本体A15内的导电体A22也是两根,只是采用本申请中的导电体A22能够更加灵活的在底座本体A15设置用于连接或者焊接的触点A21的位置,通过预设导电体A22的尺寸,形状即可实现,相较与现有柔性电路板连接点的局限性更加灵活,对于装配连接的要求更低,且连接效果更加可靠。所述底座本体B31上对称设置有四个绕线柱33,所述每个绕线柱33上均设置有OIS防抖线圈,所述任一OIS防抖线圈的两端端头均分别通过与设置在绕线柱33两旁与独立的触点B41电连接的接线柱A35和接线柱B36连通,并通过设置在底座本体B31内的导电体B42实现与对应的插片B43连通。绕线柱33的作用是用于提供OIS防抖线圈缠绕的环境,所述接线柱A35和接线柱B36是分别对应的两根导电体B42和插片B43,这样设置后,任一一组OIS防抖线圈就只需要通过线圈两端连接的两个触点B41对应的一组插片B43与对应的脉冲信号提供的控制板插接即可,无需繁琐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安装省时、省力、高效、可靠。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底座本体A15的下表面至少对称设置有两个下立柱14,所述底座本体B31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立柱14匹配插接的定位孔34。设置下立柱14以及与下立柱14对应匹配插接的定位孔34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装配效率,快速对准,定位装配,保证装配的精准性和可靠性。所述底座本体A15下表面一体连接有一个或者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插片A23的插块,底座本体B31下表面一体连接有一个或者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插片B43的插块;当底座本体A15或底座本体B31上设置的插块为一个时所述插片A23或插片B43间隔固定在插块同一侧壁;当底座本体A15或底座本体B31上设置的插块为多个时所述插片A23或插片B43一一对应的固定在间隔设置的插块同一侧壁;所述底座本体B31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底座本体A15上连接的插块的通孔。由于插片A23和插片B43都是与VCM马达的外围电路,即控制电路板连接通电的,为了方便连接,采用插片插接的方式是最为简单的,设置插块的目的是增加强度,保证插接的可靠性,避免因插片A23和插片B43强度不足而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出现。插块的设置可以设置成一排或者多排,任一排上设置多个互不连接的插片A23或插片B43。当然,由于VCM马达的构造不尽相同,单一的成排设置的插块极有可能不适用或者不便于VCM马达底座的设计,因此可以将单一的插块与插片A23或插片B43连接,这样会更加的灵活。具体的设置位置以靠近底座边缘下表面为优,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得知,在其他便于连接VCM马达外围电路的位置设置亦是可以实现通电的,在此不做赘述。
再进一步地,为方便固定安装下弹簧片,上层底座1上表面还一体成型设置有上立柱13,设置上立柱13的技术效果在于两方面,其一是方便下弹簧片的定位和安装,其二是便于精确定位后的固定。
优选实施例:
本实施例以采用上述记载的双层底座结构对具有4个对称设置在底座上的OIS防抖线圈供电,需要4对独立的电路回路连通;同时,还需要对镜头载体外圆周设置的调焦线圈供电,调焦线圈回路会1对独立连通的回路;以及2对独立连通霍尔传感器的电路回路。那么采用本实施例的双层底座结构具体实现如下:下层底座3上与冲压设置4对,及8条独立的用于分别连通每一个OIS防抖线圈的导电体B42并按照预设的设置方式注塑成型在下层底座3上,形成内置与底座本体B31内的下层电路4,这时可以将该设置在底座本体B31内的8条导电体B42理解成8条相互独立的导线;同时,采用同样的注塑方式将6条独立的导电体A22注塑在底座本体A15内形成用于分别连通调焦线圈和2对霍尔传感器电路回路的上层电路2,底座本体A15和上层电路2构成上层底座1。同样的道理,6条导电体A22可以理解为固定在底座本体A15内定的6条导线,其中两条用于导通调焦线圈,另外两条用于导通2个霍尔传感器,针对每一根导电体A22和导电体B42的两端头设置的位置由具体VCM马达结构设置而定。采用本实施例的设置方式可以按需任一设置触点A21和/或触点B41的位置,不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兼容性好,实用性强。
再将上层底座1与下层底座3扣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双层底座结构,实现多层次,多回路供电,同时无需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柔性电路板或者电路带来实现电路的搭接连通,使得整个VCM马达的设计安装更加简化,装配精度和效率都能得到明显提升。现有技术中因柔性电路板的连接带来的繁琐工艺都将不在存在,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进步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3);
所述上层底座(1)包括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A(15),所述底座本体A(15)内设置有多条导电体A(22),导电体A(22)两端头分别向底座本体A(15)的上下表面延伸形成触点A(21)和垂直于底座本体A(15)下表面设置的插片A(23);所述底座本体A(15)中部设置有镂空的用于安装VCM马达镜头的调节腔A(12),以及呈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调节腔A(12)周围的多个通槽(11);
下层底座(3)包括注塑成型的底座本体B(31),底座本体B(31)内设置有多条导电体B(42),导电体B(42)两端头分别向底座本体B(31)的上下表面延伸形成触点B(41)和垂直于底座本体B(31)下表面设置的插片B(43);所述底座本体B(31)与所述通槽(11)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OIS防抖线圈的绕线柱(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A(15)内设置的多条导电体A(22)构成包括连通为调节镜头焦距的电磁线圈电路和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电磁线圈产生霍尔效应的传感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B(31)上对称设置有四个绕线柱(33),所述每个绕线柱(33)上均设置有OIS防抖线圈,所述任一OIS防抖线圈的两端端头均分别通过与设置在绕线柱(33)两旁与独立的触点B(41)电连接的接线柱A(35)和接线柱B(36)连通,并通过设置在底座本体B(31)内的导电体B(42)实现与对应的插片B(4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A(15)的下表面至少对称设置有两个下立柱(14),所述底座本体B(31)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立柱(14)匹配插接的定位孔(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A(15)下表面一体连接有一个或者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插片A(23)的插块,底座本体B(31)下表面一体连接有一个或者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插片B(43)的插块;
当底座本体A(15)或底座本体B(31)上设置的插块为一个时所述插片A(23)或插片B(43)间隔固定在插块同一侧壁;
当底座本体A(15)或底座本体B(31)上设置的插块为多个时所述插片A(23)或插片B(43)一一对应的固定在间隔设置的插块同一侧壁;
所述底座本体B(31)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底座本体A(15)上连接的插块的通孔。
CN202010049685.4A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Pending CN1111469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9685.4A CN111146921A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9685.4A CN111146921A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6921A true CN111146921A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25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49685.4A Pending CN111146921A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692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2056A (zh) * 2020-06-02 2020-09-25 湖南维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cm弹片及其加工方法
CN112702841A (zh) * 2020-12-16 2021-04-23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有电子元件的基座及其音圈马达
CN113328586A (zh) * 2021-04-07 2021-08-31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座、潜望式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114422675A (zh) * 2022-01-13 2022-04-29 成都易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弹片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2056A (zh) * 2020-06-02 2020-09-25 湖南维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cm弹片及其加工方法
CN111712056B (zh) * 2020-06-02 2022-07-29 湖南维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cm弹片及其加工方法
CN112702841A (zh) * 2020-12-16 2021-04-23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有电子元件的基座及其音圈马达
CN113328586A (zh) * 2021-04-07 2021-08-31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座、潜望式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113328586B (zh) * 2021-04-07 2022-04-22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座、潜望式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114422675A (zh) * 2022-01-13 2022-04-29 成都易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弹片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6921A (zh)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US4934041A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brushless electric motors
CN109728686B (zh) 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211530987U (zh) 一种vcm马达的双层底座结构
EP1124226A3 (en) Lens drive device,suspension unit for lens driv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1530978U (zh) 一种vcm马达的z轴变焦组件
CN108508568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底座
CN111130244A (zh) 一种全新vcm马达线圈直绕底座结构
CN100483900C (zh) 扁平型转子以及具有该转子的马达
EP0732717B1 (en) Matrix relay
CN216751908U (zh) 一种多功能弹片结构
CN211530878U (zh) 一种全新vcm马达线圈直绕底座结构
JPH0828958B2 (ja) 小型電動機
CN111146919A (zh) 一种具有ois功能的闭环音圈马达
CN113126234A (zh) 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
JP3513623B2 (ja) 固定子
CN218549701U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底座组件
CN218124477U (zh) 双控制器三轴闭环防抖音圈电机
CN215452759U (zh) 一种闭环马达
CN107591289B (zh) 接触器
JP5101935B2 (ja)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ー
KR100430182B1 (ko) 리니어모터용 이동코일장치의 코일결선구조
CN115700968A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底座组件
CN211063498U (zh) 一体式电机驱动器的反装结构
EP0573239A1 (en) Coplanar slid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orning notes

Inventor after: Bai Hua

Inventor before: Lu Huangjie

Inventor before: Bai 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