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7893B -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7893B
CN111137893B CN201911146986.2A CN201911146986A CN111137893B CN 111137893 B CN111137893 B CN 111137893B CN 201911146986 A CN201911146986 A CN 201911146986A CN 111137893 B CN111137893 B CN 1111378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enerator
fire
resistant plate
refractory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69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7893A (zh
Inventor
袁志雄
晏才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zhou Huarong Active Carb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gzhou Huarong Active Carb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gzhou Huarong Active Carb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gzhou Huarong Active Carb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469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78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7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7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7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78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30Active carbon
    • C01B32/39Apparatu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属于活性炭生产技术领域,该蓄热室包括氧化室、燃烧器以及并联设置在氧化室下方的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燃烧器位于氧化室内,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内均设置有蓄热体,蓄热体包括耐火砖,耐火砖由多个耐火板单元依次水平拼接而成;耐火板单元包括耐火板本体,相邻耐火板单元插接配合,耐火板本体上开设有通气槽,通气槽设置在耐火板本体的相对两侧,相邻耐火板本体的通气槽围合形成微孔,微孔为竖直设置且贯穿耐火板本体上下两侧;微孔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段、中段和下段,中段为直筒段,上段向上呈扩口状,下段向下呈扩口状,解决了现有蓄热室热交换效果不是很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炭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背景技术
活性炭是一种经特殊处理的炭,将有机原料(果壳、煤、木材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以减少非碳成分(此过程称为炭化),然后与气体反应,表面被侵蚀,产生微孔发达的结构(此过程称为活化)。由于活化的过程是一个微观过程,即大量的分子碳化物表面侵蚀是点状侵蚀,所以造成了活性炭表面具有无数细小孔隙。活性炭炭化过程中,要求温度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而蓄热室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
授权公告号为CN204329042U、授权公布日为2015年05月13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蓄热室,蓄热室内设有炉栅,炉栅上支撑有陶瓷蓄热体。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陶瓷蓄热体虽然比表面积大,导热性能好,但是陶瓷蓄热体上的微孔采用竖直等径设置,有机废气能很快的上下穿过,热交换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提高有机废气与陶瓷蓄热体的接触面积,现有陶瓷蓄热体填充厚度往往设置较厚,如此设置,虽然可以保持较好的热效率,但是会增加设备的整体高度,空间占地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解决了现有蓄热室热交换效果不是很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包括氧化室、燃烧器以及并联设置在所述氧化室下方的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所述燃烧器位于所述氧化室内,所述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内均设置有蓄热体,所述蓄热体包括耐火砖,所述耐火砖由多个耐火板单元依次水平拼接而成;
所述耐火板单元包括耐火板本体,相邻所述耐火板单元插接配合,所述耐火板本体上开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设置在所述耐火板本体的相对两侧,相邻所述耐火板本体的所述通气槽围合形成微孔,所述微孔为竖直设置且贯穿所述耐火板本体上下两侧;
所述微孔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段、中段和下段,所述中段为直筒段,所述上段向上呈扩口状,所述下段向下呈扩口状。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耐火板本体一侧固定有插块,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插块相适配的插槽,在所述插块和所述插槽的配合下,相邻所述耐火板本体依次水平拼接。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微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微孔均布在相邻所述耐火板本体之间;
所述插块和所述插槽分别设置在相邻所述微孔之间。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蓄热体还包括炉盘、套筒和底盘;
所述第一蓄热室和所述第二蓄热室内壁均设置有环形第一承台,所述炉盘支撑在所述第一承台上,所述套筒下端支撑在所述炉盘上表面,上端与所述底盘下表面接触;
所述炉盘和所述底盘均为格栅板,所述耐火砖支撑在所述底盘上方。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蓄热体还包括耐火球,所述耐火球容纳在所述套筒内,所述耐火球直径大于所述炉盘和所述底盘的格栅孔宽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蓄热室和所述第二蓄热室内壁均设置有第二承台,所述第二承台为环形且位于所述第一承台上方,所述第二承台围设在所述套筒的顶部外侧,所述第二承台上表面与所述套筒顶面齐平;
所述底盘支撑在所述第二承台上表面和所述套筒顶面。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底盘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耐火球通过所述通孔放入到所述套筒中;
所述通孔四周边缘开设有容纳槽,所述通孔内塞有用于封闭所述通孔的堵头,所述堵头头部容纳在所述容纳槽内,以使所述堵头顶面与所述底盘上表面齐平;
所述堵头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贯穿所述堵头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微孔的上段、下段均为圆台状且均包括大口径一端和小口径一端,所述上段和所述下段的所述小口径一端均与所述中段连接。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氧化室在靠近所述第二蓄热室一侧设置有检修口。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耐火球为高铝质或莫来石陶瓷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二室蓄热式燃烧炉设计,经过第一蓄热室换热后的有机废气以较高的温度进入到氧化室反应,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氧化后的高温气体经第二蓄热室排出。气体从下往上穿过微孔时,由于微孔上段向下呈缩口状,下段向上呈缩口状,因此气体会在微孔下段逗留时间较长,接触面积较大,使得气体与耐火板本体发生热交换,便于气体快速受热,由于微孔下段向上呈缩口状,中段为直筒段,因此气体在进入到微孔下段时,气体流速将会变快,进入到微孔上段后,流速才会变慢下来,因此微孔下段和上段是发生热交换的主要场所,在微孔下段和上段中,气体与耐火板本体接触面积较大,逗留时间较长,因此热交换效果较好。同样的,气体从上往下穿过微孔时,由于微孔上段向下呈缩口状,下段向上呈缩口状,因此气体会在微孔上段逗留时间较长,使得气体与耐火板本体发生热交换,便于气体快速受热,在此过程中,微孔下段和上段同样是发生热交换的主要场所,在微孔下段和上段中,气体与耐火板本体接触面积较大,逗留时间较长,因此热交换效果较好。炉盘和底盘的设置,主要起支撑作用,将炉盘和底盘设置成格栅板,可以有效减少气体阻力,以便气体上下顺利流动。气体通过炉盘或底盘进入到套筒中后,会均匀分布在耐火球四周,接触面积较大,换热速度较快。第一承台和第二承台均起定位和支撑作用,使得蓄热体整体支撑在第一承台和第二承台上方,稳定性较好,使蓄热体较好的填充在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蓄热室的结构;
图2是图1中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第二承台的结构;
图3是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套筒、炉盘和底盘之间的配合结构;
图4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耐火砖的结构;
图5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相邻耐火板单元的拼接结构;
图6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耐火板单元的结构;
图7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耐火板单元的结构。
图中,1、氧化室;2、燃烧器;3、检修口;4、第一蓄热室;5、第二蓄热室;6、蓄热体;61、耐火砖;611、耐火板单元;6111、耐火板本体;6112、插块;6113、插槽;6114、通气槽;62、底盘;63、耐火球;64、套筒;65、堵头;66、炉盘;67、通孔;68、容纳槽;7、进气口;8、排气口;9、第一承台;10、第二承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如图1-7所示,包括氧化室1、燃烧器2以及并联设置在氧化室1下方的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顶部均与氧化室1连通,燃烧器2位于氧化室1内,氧化室1、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内壁均设置有耐火保温材料制成的耐火层。氧化室1在靠近第二蓄热室5一侧设置有检修口3,以便观察和检修蓄热室。第一蓄热室4底部设置有进气口7,第二蓄热室5底部设置有出气口。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内均设置有蓄热体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二室蓄热式燃烧炉设计,经过第一蓄热室4换热后的有机废气以较高的温度进入到氧化室1反应,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氧化后的高温气体经第二蓄热室5排出。
参照图1-7,蓄热体6包括耐火砖61、炉盘66、套筒64、耐火球63和底盘62,耐火砖61、底盘62、套筒64和炉盘66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均为圆筒状,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内径相同。耐火砖61为圆盘状且直径分别与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的内径相同,炉盘66和底盘62的直径分别与耐火砖61直径相同,以使耐火砖61、炉盘66和底盘62分别与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内壁紧贴。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内壁均固定有环形第一承台9和环形第二承台10,第一承台9和第二承台10分别沿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圆周内表面设置。炉盘66支撑在第一承台9上,套筒64下端支撑在炉盘66上表面,上端与底盘62下表面接触。为实现套筒64的精准定位,可以在炉盘66上表面开设一圈与套筒64相适配的环槽,以使炉盘66下端插设在环槽内。第二承台10位于第一承台9上方,第二承台10围设在套筒64的顶部外侧,第二承台10上表面与套筒64顶面齐平。底盘62支撑在第二承台10上表面和套筒64顶面。
参照图1-7,为了气体能上下快速流动,减少运动阻力,具体的,炉盘66和底盘62均为格栅板且均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耐火砖61支撑在底盘62上方,具体的,底盘62盖设在套筒64上表面,以使耐火砖61稳定支撑在底盘62上表面。耐火球63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耐火球63均容纳在套筒64内,耐火球63为高铝质或莫来石陶瓷质。为防止耐火球63从套筒64上下两端跑出,具体的,耐火球63直径大于炉盘66和底盘62的格栅孔宽度。底盘62中部开设有通孔67,耐火球63通过通孔67放入到套筒64中。通孔67四周边缘开设有容纳槽68,通孔67内塞有用于封闭通孔67的堵头65,堵头65头部容纳在容纳槽68内,以使堵头65顶面与底盘62上表面齐平,便于耐火砖61水平放置在底盘62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耐火球63具有耐高温、抗蠕变性能好、耐压、强度高等优点,耐高温度为1790℃左右,将耐火球63放置在套筒64中,使其作为蓄热室的填料,具有耐磨损,导热率和热容量大,蓄热效率高,热稳定性好,温度剧变时不易破裂等优点。炉盘66和底盘62的设置,主要起支撑作用,将炉盘66和底盘62设置成格栅板,可以有效减少气体阻力,以便气体上下顺利流动。气体通过炉盘66或底盘62进入到套筒64中后,会均匀分布在耐火球63四周,接触面积较大,换热速度较快。第一承台9和第二承台10均起定位和支撑作用,使得蓄热体6整体支撑在第一承台9和第二承台10上方,稳定性较好,使蓄热体6较好的填充在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内。施工时,先将套筒64放入到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中,以使套筒64支撑在炉盘66上,然后通过通孔67放入耐火球63,使耐火球63填满套筒64内部空间,然后塞上堵头65,盖上底盘62,再在上面放置耐火砖61。为便于气体穿过,具体的,堵头65上开设有穿孔,穿孔贯穿所述堵头的上下两侧,穿孔设置有多个,多个穿孔均布在堵头65表面。
参照图1-7,耐火砖61由多个耐火板单元611依次水平拼接而成。耐火板单元611包括耐火板本体6111,相邻耐火板单元611插接配合。为了多个耐火板单元611拼接成一整体,具体的,耐火板本体6111一侧固定有插块6112,另一侧开设有与插块6112相适配的插槽6113,在插块6112和插槽6113的配合下,相邻耐火板本体6111依次水平拼接。插块6112和插槽6113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插块6112和插槽6113均布在耐火板本体6111的相对两侧。相邻耐火板本体6111的插块6112和插槽6113位置一一对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拼接时,只需将插块6112插设在相邻耐火板本体6111上的插槽6113中,使其拼接成一体即可。在拼接过程中,需根据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的形状和面积大小进行拼接,为填满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可对耐火板本体6111进行切削,或在耐火板本体6111四周边缘适当留出一段空隙。
参照图1-7,耐火板本体6111上开设有通气槽6114,通气槽6114设置在耐火板本体6111的相对两侧,具体的,插块6112和插槽6113分别与通气槽6114位于耐火板本体6111的同一侧。相邻耐火板本体6111的通气槽6114围合形成微孔,微孔为竖直设置且贯穿耐火板本体6111的上下两侧。微孔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段、中段和下段,中段为直筒段,上段向上呈扩口状,下段向下呈扩口状。具体的,微孔的上段、下段均为圆台状且均包括大口径一端和小口径一端,上段和下段的小口径一端均与中段连接。微孔设置有多个,多个微孔均布在相邻耐火板本体6111之间,插块6112和插槽6113分别设置在相邻微孔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体从下往上穿过微孔时,由于微孔上段向下呈缩口状,下段向上呈缩口状,因此气体会在微孔下段逗留时间较长,接触面积较大,使得气体与耐火板本体6111发生热交换,便于气体快速受热,由于微孔下段向上呈缩口状,中段为直筒段,因此气体在进入到微孔下段时,气体流速将会变快,进入到微孔上段后,流速才会变慢下来,因此微孔下段和上段是发生热交换的主要场所,在微孔下段和上段中,气体与耐火板本体6111接触面积较大,逗留时间较长,因此热交换效果较好。同样的,气体从上往下穿过微孔时,由于微孔上段向下呈缩口状,下段向上呈缩口状,因此气体会在微孔上段逗留时间较长,使得气体与耐火板本体6111发生热交换,便于气体快速受热,在此过程中,微孔下段和上段同样是发生热交换的主要场所,在微孔下段和上段中,气体与耐火板本体6111接触面积较大,逗留时间较长,因此热交换效果较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包括氧化室(1)、燃烧器(2)以及并联设置在所述氧化室(1)下方的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所述燃烧器(2)位于所述氧化室(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室(4)和第二蓄热室(5)内均设置有蓄热体(6),所述蓄热体(6)包括耐火砖(61),所述耐火砖(61)由多个耐火板单元(611)依次水平拼接而成;
所述耐火板单元(611)包括耐火板本体(6111),相邻所述耐火板单元(611)插接配合,所述耐火板本体(6111)上开设有通气槽(6114),所述通气槽(6114)设置在所述耐火板本体(6111)的相对两侧,相邻所述耐火板本体(6111)的所述通气槽(6114)围合形成微孔,所述微孔为竖直设置且贯穿所述耐火板本体(6111)上下两侧;
所述微孔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段、中段和下段,所述中段为直筒段,所述上段向上呈扩口状,所述下段向下呈扩口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火板本体(6111)一侧固定有插块(6112),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插块(6112)相适配的插槽(6113),在所述插块(6112)和所述插槽(6113)的配合下,相邻所述耐火板本体(6111)依次水平拼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微孔均布在相邻所述耐火板本体(6111)之间;
所述插块(6112)和所述插槽(6113)分别设置在相邻所述微孔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6)还包括炉盘(66)、套筒(64)和底盘(62);
所述第一蓄热室(4)和所述第二蓄热室(5)内壁均设置有环形第一承台(9),所述炉盘(66)支撑在所述第一承台(9)上,所述套筒(64)下端支撑在所述炉盘(66)上表面,上端与所述底盘(62)下表面接触;
所述炉盘(66)和所述底盘(62)均为格栅板,所述耐火砖(61)支撑在所述底盘(62)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6)还包括耐火球(63),所述耐火球(63)容纳在所述套筒(64)内,所述耐火球(63)直径大于所述炉盘(66)和所述底盘(62)的格栅孔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室(4)和所述第二蓄热室(5)内壁均设置有第二承台(10),所述第二承台(10)为环形且位于所述第一承台(9)上方,所述第二承台(10)围设在所述套筒(64)的顶部外侧,所述第二承台(10)上表面与所述套筒(64)顶面齐平;
所述底盘(62)支撑在所述第二承台(10)上表面和所述套筒(64)顶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62)中部开设有通孔(67),所述耐火球(63)通过所述通孔(67)放入到所述套筒(64)中;
所述通孔(67)四周边缘开设有容纳槽(68),所述通孔(67)内塞有用于封闭所述通孔(67)的堵头(65),所述堵头(65)头部容纳在所述容纳槽(68)内,以使所述堵头(65)顶面与所述底盘(62)上表面齐平;
所述堵头(65)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贯穿所述堵头(65)的上下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上段、下段均为圆台状且均包括大口径一端和小口径一端,所述上段和所述下段的所述小口径一端均与所述中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室(1)在靠近所述第二蓄热室(5)一侧设置有检修口(3)。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火球(63)为高铝质或莫来石陶瓷质。
CN201911146986.2A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Active CN1111378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6986.2A CN111137893B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6986.2A CN111137893B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7893A CN111137893A (zh) 2020-05-12
CN111137893B true CN111137893B (zh) 2021-10-15

Family

ID=70517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6986.2A Active CN111137893B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37893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6345A (en) * 1997-11-26 1999-12-0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Heat driven acoustic power source coupled to an electric generator
US6880544B2 (en) * 2002-12-10 2005-04-19 Lang Manufacturing Company Rack oven
CN2734757Y (zh) * 2004-04-09 2005-10-19 赵香军 燃气发生炉
CN101993733A (zh) * 2010-11-30 2011-03-30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新型城市固体废弃物热解气化炉
CN102338567A (zh) * 2011-08-29 2012-02-01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沉降室
CN204329042U (zh) * 2014-12-09 2015-05-13 江苏同和涂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蓄热室
WO2015169567A1 (de) * 2014-05-07 2015-11-1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atentwärmespeichers
CN206247474U (zh) * 2016-08-31 2017-06-13 卓卫民 一种取暖炉
WO2018015139A1 (en) * 2016-07-21 2018-01-25 Haldor Topsøe A/S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lfur trioxide
CN207300026U (zh) * 2017-10-13 2018-05-01 叶财庆 一种管壳式高温空气预热器用变径换热管
CN109028606A (zh) * 2018-09-06 2018-12-18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变流道金属丝-岩石蓄热式太阳能集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2530B (zh) * 2015-08-31 2019-02-05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烧结矿用多罐式显热回收装置及显热回收方法
US10774973B2 (en) * 2017-11-01 2020-09-15 Jeffrey M. Tanner Pipe liner re-flaring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6345A (en) * 1997-11-26 1999-12-0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Heat driven acoustic power source coupled to an electric generator
US6880544B2 (en) * 2002-12-10 2005-04-19 Lang Manufacturing Company Rack oven
CN2734757Y (zh) * 2004-04-09 2005-10-19 赵香军 燃气发生炉
CN101993733A (zh) * 2010-11-30 2011-03-30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新型城市固体废弃物热解气化炉
CN102338567A (zh) * 2011-08-29 2012-02-01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沉降室
WO2015169567A1 (de) * 2014-05-07 2015-11-1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atentwärmespeichers
CN204329042U (zh) * 2014-12-09 2015-05-13 江苏同和涂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蓄热室
WO2018015139A1 (en) * 2016-07-21 2018-01-25 Haldor Topsøe A/S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lfur trioxide
CN206247474U (zh) * 2016-08-31 2017-06-13 卓卫民 一种取暖炉
CN207300026U (zh) * 2017-10-13 2018-05-01 叶财庆 一种管壳式高温空气预热器用变径换热管
CN109028606A (zh) * 2018-09-06 2018-12-18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变流道金属丝-岩石蓄热式太阳能集热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ependence of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n Sintered Particle Coating Characteristics;Suchismita Sarangi et al.;《Journal of Heat Transfer》;20161108;全文 *
循环蓄热式燃烧炉(RTO);杨峥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0507;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7893A (zh)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3816U (ja) 新型炉頂燃焼熱風炉
US4552530A (en) Ring section baking furnace and procedure for operating same
CN111137893B (zh)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蓄热室
CN202501472U (zh) 一种扁平火焰低NOx燃气燃烧器
CN218478703U (zh) 一种电加热焦炉的加热室结构
CN111547700B (zh) 一种炭素煅烧炉火道结构
CN201954568U (zh) 分区燃烧型燃烧炉
CN211367621U (zh) 一种蓄热室带锥度的顶燃式热风炉
CN210153774U (zh) 多头生物质燃烧器
CN210533031U (zh) 一种石墨电极生产用环式焙烧炉
CN210373477U (zh) 一种蓄热式焚烧炉气体导流结构
CN2344405Y (zh) 一种焦炉的炉体
CN217686584U (zh) 一种具有促燃砖的工业窑炉
CN217275582U (zh) 一种用于砌筑废活性炭再生炉的炉芯异形耐火砖
CN202730165U (zh) 高炉热风炉炉箅子
CN216727291U (zh) 一种颗粒废活性炭的立式再生炉
CN203855632U (zh) 一种采用复合炉衬结构的高温渗碳多用炉
CN215757177U (zh) 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的炉膛结构
CN219861192U (zh) 一种热回收焦炉两分四联火道结构
CN217715932U (zh) 热回收焦炉旋式导流供风组合耐火砖
CN212199116U (zh) 低灰份热回收焦炉组合式布风器
CN212152174U (zh) 一种基于焦化厂用焦炉蓄热室安装用辅助装置
WO2016183850A1 (zh) 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CN202630686U (zh) 一种阳极碳素焙烧炉整体火道墙砌块
CN213515038U (zh) 一种碳素二次焙烧炉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