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1601A -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1601A
CN111101601A CN201911289098.6A CN201911289098A CN111101601A CN 111101601 A CN111101601 A CN 111101601A CN 201911289098 A CN201911289098 A CN 201911289098A CN 111101601 A CN111101601 A CN 111101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pipe
membrane
film body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890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宁
孙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ot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o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ot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o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890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016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01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16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Extraordinary structures, e.g. with suspended or cantilever parts supported by masts or tower-like structures enclosing elevators or stairs;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elastic stabil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风道充气膜结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包括:气膜本体,气膜本体与地面之间形成膜内腔体;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送风管位于膜内腔体内,以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通风装置还包括回风口,回风口与膜内腔体连通,膜内腔体内的气体经回风口回到通风设备处理后重新经送风管进入膜内腔体;软连接件,通风装置通过软连接件连接到气膜本体上,以实现通风装置与气膜本体之间的密封。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膜结构存在风道开设难度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膜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气膜建筑的送风回风大多是通过地下挖风道实现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地区或具有特殊功能的场馆,需要在地面设置保温层或者其他功能性原因,这样在地下挖风道就会对场馆的功能造成影响。此外,在地下挖风道难度大,人工成本高。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气膜结构存在风道开设难度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风道充气膜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膜结构存在风道开设难度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包括:气膜本体,气膜本体与地面之间形成膜内腔体;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送风管位于膜内腔体内,以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通风装置还包括回风口,回风口与膜内腔体连通,经回风口回到通风装置处理后,重新经送风管进入膜内腔体;软连接件,通风装置通过软连接件连接到气膜本体上,以实现通风装置与气膜本体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地,通风装置包括连接头,连接头由通风装置的主体部向上伸出,送风管安装在连接头上。
进一步地,通风装置位于膜内腔体内的侧面具有回风口且连接有送风管,送风管沿气膜本体的内壁面向远离回风口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送风管的形状与气膜本体的内壁面的形状相适配,以使送风管的各个位置与气膜本体的内壁面之间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气膜本体具有吊点,送风管焊接在吊点处,以使送风管沿气膜本体的内壁面延伸。
进一步地,送风管上具有开孔,开孔为多个,多个开孔沿送风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送风管远离回风口的一端具有送风口。
进一步地,送风管为软送风管。
进一步地,无风道充气膜结构还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置在软送风管内,以防止送风管变形。
进一步地,送风管的材质与气膜本体的材质相同;和/或软连接件的材质与气膜本体的材质相同。
进一步地,送风管的延伸端位于气膜本体的内壁面的顶部;或者送风管的延伸端经过气膜本体的内壁面的顶部向气膜本体的另一侧继续延伸;或者送风管的延伸端沿气膜本体的内壁面的侧壁横向延伸,以使送风管绕气膜本体的周向延伸至气膜本体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通风装置还包括多个风口开闭件,送风管内和/或回风口处设置有风口开闭件,以调节通风装置进行送风操作和/或回风操作。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包括气膜本体、通风装置和软连接件,气膜本体与地面之间形成膜内腔体;通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送风管位于膜内腔体内,以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通风装置还包括回风口,回风口与膜内腔体连通,经回风口回到通风装置处理后,重新经送风管进入膜内腔体;通风装置通过软连接件连接到气膜本体上,以实现通风装置与气膜本体之间的密封。
通风装置的设置可以向膜内腔体中通风、回风或者进行气体循环,以为气膜本体提供支撑力,同时气体循环可以保证膜内腔体内空气的含量,进而保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将送风管设置在膜内腔体内,无需在地面的下方开设风道来送风,节省了风道开设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安装的难度。此外通风装置上设置有回风口,回风口与膜内腔体连接以将膜内腔体的空气排出,进而保证膜内腔体内的气压维持在人体适应的范围,还能使得膜内腔体中的气体循环,以保证膜内腔体中的氧气含量。软连接件的设置使得通风装置与气膜本体的连接处可以得到良好的密封,减小了通风装置与气膜本体的连接处漏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无风道充气膜结构的气密性。软连接件由于是软材质的易变形,进而便于与气膜本体和通风装置二者不同材质的结构进行连接,进而可以有效保证软连接件、气膜本体和通风装置三者之间的密闭性,大大增加了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中无风道充气膜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的通风装置与气膜本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气膜本体;20、地面;30、膜内腔体;40、通风装置;41、送风管;411、送风口;42、回风口;43、风口开闭件;44、连接头;50、软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气膜结构存在风道开设难度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如图1至图4所示,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包括气膜本体10、通风装置40和软连接件50,气膜本体10与地面20之间形成膜内腔体30;通风装置40包括送风管41,送风管41位于膜内腔体30内,以通过送风管41进行送风,通风装置40还包括回风口42,回风口42与膜内腔体30连通,经回风口42回到通风装置40处理后,重新经送风管41进入膜内腔体30;通风装置40通过软连接件50连接到气膜本体10上,以实现通风装置40与气膜本体10之间的密封。
通风装置40的设置可以向膜内腔体30中通风、回风或者进行气体循环,以为气膜本体10提供支撑力,同时气体循环可以保证膜内腔体30内空气的含量,进而保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将送风管41设置在膜内腔体30内,无需在地面20的下方开设风道来送风,节省了风道开设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安装的难度。此外通风装置40上设置有回风口42,回风口42与膜内腔体30连接以将膜内腔体30的空气排出,进而保证膜内腔体30内的气压维持在人体适应的范围,还能使得膜内腔体30中的气体循环,以保证膜内腔体30中的氧气含量。软连接件50的设置使得通风装置40与气膜本体10的连接处可以得到良好的密封,减小了通风装置40与气膜本体10的连接处漏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无风道充气膜结构的气密性。软连接件50由于是软材质的易变形,进而便于与气膜本体10和通风装置40二者不同材质的结构进行连接,进而可以有效保证软连接件50、气膜本体10和通风装置40三者之间的密闭性,大大增加了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工作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风装置40放置在地面20上,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结构件将通风装置40架设起来,以便于密封通风装置40的四周。
如图4所示,通风装置40包括连接头44,连接头44由通风装置40的主体部向上伸出,送风管41安装在连接头44上。连接头44的设置便于通风装置40向送风管41内送风,避免送风管41变形的风险,以增加送风管41送风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头44是钢性连接头,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形状,在将送风管41安装到连接头44上,可以减少送风管41的变形。连接头44向上伸出一定的高度后再将送风管41安装到连接头44上也便于对送风管41的固定。
如图1所示,软连接件50直接连接到气膜本体10和通风装置40的顶面,避免雨水流入到通风装置40内,减少外部环境对膜内腔体30和通风装置40的影响,同时软连接件50还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减少外部环境与膜内腔体30的热交换,以维持气膜本体10围成的膜内腔体30处环境的稳定。
实施例一
可选地,气膜本体10的底部边缘开设有洞口,通风装置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洞口内。
如图1所示,通风装置40位于膜内腔体30内的侧面具有回风口42且连接有送风管41,送风管41沿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向远离回风口42的方向延伸。通风装置40位于膜内腔体30的侧面具有回风口42且与送风管41连接,进而使得通风装置40可以为膜内腔体30进行通风。将送风管41沿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向远离回风口42的方向延伸,可以避免送风管41刚刚将新鲜空气送到膜内腔体30内,就从回风口42出去了,以避免新鲜空气的浪费。这样设置大大增加了气体流动的周期,以到达膜内腔体30的气体充分换气的效果,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将通风装置40的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膜内腔体30内,使得通风装置40送出的风直接就进入到膜内腔体30内。而由于送风管41和连接头44均在膜内腔体30内,不会受外部冷空气或热空气的影响,而不需对送风管41进行保温,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送风管41和连接头44均位于膜内腔体30内的环境,送风管41和连接头44内的气体不会产生冷凝,可以避免送风管41和连接头44处产生冷凝水,减少冷凝水回流至通风装置40的主体部内,减少了冷凝水对通风装置40内的电器件的影响,以使通风装置40稳定工作。
此外,由于本申请中的连接头44与通风装置40的主体部一体成型,二者之间无缝连接,且送风管41和连接头44的连接处位于膜内腔体30内,不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下雨天也不会有水经送风管41与连接头44之间的缝隙回流至通风装置40的主体部中,大大增加了通风装置40工作的稳定性。
可选地,送风管41的形状与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形状相适配,以使送风管41的各个位置与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之间距离相等。这样设置可以减少送风管41对膜内腔体30中的设备和用户产生干涉,大大增加了膜内腔体30中可供用户使用的空间,增加了空间利用率。
具体的,气膜本体10具有吊点,送风管41焊接在吊点处,以使送风管41沿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延伸。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管41相对于地面20更靠近气膜本体10,这样使得送风管41不会影响用户在膜内腔体30中的运动。将送风管41焊接到气膜本体10上,进而使得气膜本体10被支撑起来时送风管41同时也被架设起来,不用再单独将送风管41架设起来,大大增加了架设送风管41的便利性,节省人工成本。
具体的,送风管41上具有开孔,开孔为多个,多个开孔沿送风管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开孔的设置使得新鲜空气可以被送到不同的位置,以使新鲜空气充斥到膜内腔体30的多个位置,进而使得膜内腔体30中不易出现局部缺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无风道充气膜结构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1所示,送风管41远离回风口42的一端具有送风口411。这样设置使得大部分新鲜空气向远离回风口42的位置,进而使得新鲜空气可以在膜内腔体30中进行循环后才会流入到回风口42中,以保证膜内腔体30中的各个位置均可以流入新鲜空气。同时还避免了新鲜空气刚从送风口411送出,就被回风口42吸走了,达到充分通风换气的效果。
具体的,送风管41为软送风管。软送风管的重量较轻,进而使得在送风管41为气膜本体10充气时,并不会增加支撑气膜本体10的气压,使得膜内腔体30的气压仍是适宜人体活动的气压,以保证膜内腔体30的用户运动的舒适性。此外,软送风管便于与气膜本体10连接,直接将软送风管与气膜本体10焊接在一起即可。
可选地,无风道充气膜结构还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置在软送风管41内,以防止送风管41变形。支撑结构的设置可以防止送风管41在风压的作用下变形,增加了送风管41工作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送风管41在送风时产生的噪音。支撑结构可以是弹簧结构,支撑结构的大小与送风管41的直径的大小相适配,避免在送风管41送风的过程中,将支撑结构从送风管41中吹出。
可选地,送风管41的材质与气膜本体10的材质相同;和/或软连接件50的材质与气膜本体10的材质相同。这样设置便于将送风管41和软连接件50焊接到气膜本体10上,以使送风管41和软连接件50与气膜本体10之间连接的更紧密,减少漏气。
可选地,送风管41的延伸端位于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顶部;或者送风管41的延伸端经过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顶部向气膜本体10的另一侧继续延伸;或者送风管41的延伸端沿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侧壁横向延伸,以使送风管41绕气膜本体10的周向延伸至气膜本体10的另一侧。送风管41的送风口411位于延伸端处,将延伸端设置在气膜本体10内壁面的顶部可以增加送风管41的送风的范围,进而使得送风管41在送风的时候使得新鲜的空气可以送到气膜本体10的另一侧,以保证膜内腔体30内的空气的流动和交换。
送风管41沿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进行延伸可以减少送风管41占据的运动空间,以避免送风管41与用户之间发生干涉,避免对用户的运动造成不便,同时还可以减少用户对送风管41进行压迫导致送风管41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气膜本体10的另一侧是指气膜本体10与通风装置40相对的一侧,这样,在新鲜空气送到另一侧,而在通风装置40所在的一侧进行回风,进而使得另一侧的空气可以流动到通风装置40所在的一侧,以实现了膜内腔体30的空气的流动。
如图2所示,通风装置40还包括多个风口开闭件43,送风管41内和/或回风口42处设置有风口开闭件43,以调节通风装置40进行送风操作和/或回风操作。风口开闭件43的设置使得通风装置40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工作,例如,在待建无风道充气膜结构时,需要在气膜本体10与地面20之间进行充气,以通过气压来使得气膜本体10支撑起来,此时就需要将回风口42处的风口开闭件43关闭,避免膜内腔体30中的气体流出,以快速的将气膜本体10支撑起来,实现快速搭建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在膜内腔体30中有用户进行运动时,需要保证膜内腔体30中的氧气的含量,此时就需要将送风管41和回风口42处的风口开闭件43均打开,以实现膜内腔体30的空气的流动。当膜内腔体30不再有用户运动时,仅需要维持膜内腔体30的气压即可,此时就不需要对膜内腔体30进行送风了,将送风管41和回风口42处的风口开闭件43均闭合,仅需维持膜内腔体30压力即可。
可选地,风口开闭件43可以是百叶窗结构、开闭门结构。仅需保证风口开闭件43能实现打开闭合的功能,且能实现良好的密封性即可。
具体的,通风装置40还包括消音结构,消音结构安装在回风口42处。这样在无风道充气膜结构进行回风时,可以降低噪声,使得用户在膜内腔体30内的环境更舒适。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进入到膜内腔体30的结构不同。
如图4所示,气膜本体10有两个洞口,一个洞口供送风管41穿过,另一个洞口与回风口42对齐,以将膜内腔体30内的气体从回风口42排出。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通风装置40还包括回风管。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装置40还包括回风管,回风管安装在回风口处。与实施例一的效果类似,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膜本体(10),所述气膜本体(10)与地面(20)之间形成膜内腔体(30);
通风装置(40),所述通风装置(40)包括送风管(41),所述送风管(41)位于所述膜内腔体(30)内,以通过所述送风管(41)进行送风,所述通风装置(40)还包括回风口(42),所述回风口(42)与所述膜内腔体(30)连通,所述膜内腔体(30)内的气体经所述回风口(42)回到所述通风装置(40)处理后,重新经所述送风管(41)进入所述膜内腔体(30);
软连接件(50),所述通风装置(40)通过所述软连接件(50)连接到所述气膜本体(10)上,以实现所述通风装置(40)与所述气膜本体(10)之间的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40)包括连接头(44),所述连接头(44)由所述通风装置(40)的主体部向上伸出,所述送风管(41)安装在所述连接头(44)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40)位于所述膜内腔体(30)内的侧面具有所述回风口(42)且连接有所述送风管(41),所述送风管(41)沿所述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向远离所述回风口(42)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41)的形状与所述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所述送风管(41)的各个位置与所述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之间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膜本体(10)具有吊点,所述送风管(41)焊接在所述吊点处,以使所述送风管(41)沿所述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管(41)上具有开孔,所述开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开孔沿所述送风管(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送风管(41)远离所述回风口(42)的一端具有送风口(4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41)为软送风管,所述无风道充气膜结构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软送风管内,以防止所述送风管(41)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管(41)的材质与所述气膜本体(10)的材质相同;和/或
所述软连接件(50)的材质与所述气膜本体(10)的材质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管(41)的延伸端位于所述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顶部;或者
所述送风管(41)的延伸端经过所述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顶部向所述气膜本体(10)的另一侧继续延伸;或者
所述送风管(41)的延伸端沿所述气膜本体(10)的内壁面的侧壁横向延伸,以使所述送风管(41)绕所述气膜本体(10)的周向延伸至所述气膜本体(10)的另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道充气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40)还包括多个风口开闭件(43),所述送风管(41)内和/或所述回风口(42)处设置有所述风口开闭件(43),以调节所述通风装置(40)进行送风操作和/或回风操作。
CN201911289098.6A 2019-12-11 2019-12-11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Pending CN1111016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9098.6A CN111101601A (zh) 2019-12-11 2019-12-11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9098.6A CN111101601A (zh) 2019-12-11 2019-12-11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1601A true CN111101601A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23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89098.6A Pending CN111101601A (zh) 2019-12-11 2019-12-11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0160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0714A (en) * 1984-11-02 1986-05-27 Manville Service Corporation Heat insulating tarpaulin
CN201739138U (zh) * 2010-08-02 2011-02-09 北京约顿气膜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膜建筑用组合充气装置
CN202032686U (zh) * 2011-03-07 2011-11-09 上海三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环境气氛进行控制的系统
CN106284666A (zh) * 2016-09-22 2017-01-04 深圳市博德维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气膜建筑及其送风管道结构
CN207230837U (zh) * 2017-09-25 2018-04-13 谭宁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0714A (en) * 1984-11-02 1986-05-27 Manville Service Corporation Heat insulating tarpaulin
CN201739138U (zh) * 2010-08-02 2011-02-09 北京约顿气膜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膜建筑用组合充气装置
CN202032686U (zh) * 2011-03-07 2011-11-09 上海三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环境气氛进行控制的系统
CN106284666A (zh) * 2016-09-22 2017-01-04 深圳市博德维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气膜建筑及其送风管道结构
CN207230837U (zh) * 2017-09-25 2018-04-13 谭宁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9536A (zh) 吊顶式空调内机安装方法及吊顶式空调
CN105241044A (zh) 一种用于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风道以及气膜建筑
CN107366978A (zh) 天花机
WO2018054337A1 (zh) 气膜建筑及其送风管道结构
CN106149884A (zh) 一种双层压差气承式膜结构
JP2010054167A (ja) 空気調和装置付きテント装置
CN111101601A (zh)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CN107559961A (zh) 天花机
CN106356735A (zh) 一种用于高压室排气扇自动控制的装置
CN1522354B (zh) 内镶式空调室外机
JP2010156133A (ja) 覆工コンクリートの養生装置及び養生方法
CN205566944U (zh) 一种机柜背板空调
CN107366977A (zh) 天花机
CN110424541A (zh) 膜建筑房屋
CN207262546U (zh) 天花机
CN206094383U (zh) 一种地铁站通风空调环控系统
KR20150082144A (ko) 무동력 댐퍼 엘보우를 이용한 공동주택 및 다중시설 건물의 세대별 환기시스템
CN216382953U (zh) 换电站用管道连接结构、包含其的风控调温装置和换电站
JPH05231100A (ja) トンネル用通気仕切り
CN106677461A (zh) 一种集成吊顶
CN207815507U (zh) 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KR20200112250A (ko) 에어컨 실외기 냉각장치
KR200372207Y1 (ko) 에어돔용 실내공기 배출 환기구
CN206207575U (zh) 一种风管机
CN205245476U (zh) 一种用于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风道以及气膜建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