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30837U -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30837U
CN207230837U CN201721231784.4U CN201721231784U CN207230837U CN 207230837 U CN207230837 U CN 207230837U CN 201721231784 U CN201721231784 U CN 201721231784U CN 207230837 U CN207230837 U CN 207230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ntilation
pneumatic membrane
membrane building
exchang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317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ade Newt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23178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30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30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30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属于气膜建筑技术领域,该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包括气膜和支撑基础,还包括通风装置和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埋设在所述支撑基础内,通风管道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进风端与通风装置连通,出风端设置在气膜内部,出风端沿气膜的内侧边方向延伸;加长通风管道的出风端的长度,有效加大出风面积,使新鲜空气能够在气膜内均匀扩散;出风端包括多根管壁上分别布置有多个通风孔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多根第一管道之间通过多根第二管道相连通,呈网状结构;大幅增加排风面积,呈现出网状的气流面,进而达到对气膜内高空和低空区域充分充入空气的效果。大幅改善气膜内的污浊空气。

Description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膜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也称作空气支撑膜结构(Air-Supported Structures),是采用高性能PVC织物涂层建筑膜材按照设计图纸焊接成型,在施工现场展开,四周与地面基础加以锚固形成密闭空间,通过机械系统往室内空间充气后,通过内外空气压差支撑膜体形成整个结构体系,配以钢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进出门系统、照明系统等功能模块成为能抵御风、雪的新型封闭式建筑形式。
气膜建筑广泛应用于文化旅游行业,体育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军事等行业,其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气膜靠内外气压差来支撑整个建筑。由于材料的柔性和结构固有的有效性和弧形的体形,没有受弯受扭和受压的构件;
2、内部无需任何框架或梁柱支撑,跨度可以达到180米;
3、随着大气压的升高,气膜建筑内环境含氧量是递增的,因此气膜内外的气压差不仅不会对人有任何不良的影响,反而会有助于人们从事运动活动或体力工作,通常内外气压差为250Pa,约0.0025个大压(相当于正常建筑1层与9层的气压差)。
但是,目前气膜建筑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气膜建筑自身的结构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空间,其内部通风并不能像传统建筑一样可以通透对流。现有的气膜建筑的通风普遍是采用换风设备,利用一根通风管道埋设在气膜建筑的底部,通风管的两端部分别连通换风设备和气膜内空间。而目前采用一根通风管道只能对气膜内空间的一个角落进行通风,难以满足气膜建筑内的换风要求,因此,对通风管道结构进行改进以满足气膜建筑内的换风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该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具有良好的通气性能,利用通风管道的出风端能够使对气膜内的低空位置进行大范围通风,对气膜建筑内较大范围内通入新鲜空气,改善气膜建筑内的空气质量,满足气膜建筑内的换风要求。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包括气膜和支撑基础,该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还包括通风装置和通风管道;
所述通风装置设置在所述气膜外部;
所述通风管道埋设在所述支撑基础内,所述通风管道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通风装置连通,所述出风端设置在所述气膜内部,所述出风端沿所述气膜的内侧边方向延伸;
所述出风端包括多根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多根所述第一管道之间通过多根第二管道相连通,呈网状结构;
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管壁上分别布置有多个通风孔。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通风孔均匀布置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管壁上。
进一步的,多根所述第一管道自下至上等间隔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多根所述第二管道分别设置在自下至上等间隔平行设置的所述第一管道之间。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管道之间的多根所述第二管道等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每两根所述第一管道及其之间的多根所述第二管道构成一个通气单元,并且,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通气单元中的第二管道的相错位设置。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通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风向能够形成对流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分别采用多根出风管道连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管道的出风端形状与气膜和支撑基础之间围成的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管道设置多根,多个所述出风端之间通过支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的有益效果:
1、由于通风管道的出风端沿气膜的内侧边方向延伸目的是加长通风管道的出风端的长度,有效加大出风面积,使新鲜空气能够在气膜内均匀扩散,进而达到对气膜内换气的作用。
2、出风端包括多根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多根第一管道之间通过多根第二管道相连通,呈网状结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管壁上分别布置有多个通风孔,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大幅增加排风面积,呈现出网状的气流面,进而达到对气膜内高空和低空区域充分充入空气的效果。大幅改善气膜内的污浊空气,为人们健康提供相应的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中,采用两个通风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膜建筑换气结构中,第一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气膜;200-支撑基础;300-通风装置;400-通风管道;410-第一管道;420-第二管道;430-通风孔;440-第一通风单元;450-第二通风单元;460-出风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该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具有良好的通气性能,利用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中呈网状结构的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能够使对气膜100内的高空和低空位置进行大范围通风,对气膜建筑内较大范围内通入新鲜空气,同时,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的通入气膜100内的空气能够形成对流效果,有效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改善气膜建筑内的空气质量,满足气膜建筑内的换风要求。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该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包括;气膜100和支撑基础200,该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还包括通风装置300和通风管道400;
所述通风装置300设置在所述气膜100外部;通风装置300用以通过通风管道400向气膜100内部提供新鲜空气。
所述通风管道400埋设在所述支撑基础200内,所述通风管道400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通风装置300连通,所述出风端设置在所述气膜100内部,所述出风端沿所述气膜100的内侧边方向延伸;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沿气膜100的内侧边方向延伸目的是加长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的长度,加大出风面积,使新鲜空气能够在气膜100内均匀扩散,进而达到对气膜100内换气的作用。
所述出风端包括多根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多根所述第一管道410之间通过多根第二管道420相连通,呈网状结构;所述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的管壁上分别布置有多个通风孔430。利用通风装置300通过通风管道400由出风端中的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向气膜100内部提供新鲜空气。
这里设置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呈网状结构的目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增加排风面积,呈现出网状的气流面,进而达到对气膜100内充分充入空气的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多个所述通风孔430均匀布置在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的管壁上。
通风孔430均匀化布置的目的是:
1、增加出风面积,提升气膜100内的新鲜空气通入的范围。
2、使出风端的空气通入更加均匀。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设置在靠近气膜100内侧壁的位置。目的是较大程度增加气膜100内的可利用空间,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活动范围以及其他设施的安装。当然,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402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状况设置在气膜100内的位置,以便于对需要的区域进行通风。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多根所述第一管道410自下至上等间隔平行设置。目的是,在气膜100内区域的空间上增加通风的高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气膜100内的低空区域进行换气。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多根所述第二管道420分别设置在自下至上等间隔平行设置的所述第一管道410之间。
具体实施时,多根所述第一管道410分别水平布置,多根所述第二管道420分别竖直布置,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的作用是:利用多根第一管道410自下至上对不同高度区域进行水平送风,利用多根第二管道420自下至上对不同高度区域进行竖直送风,同时,结合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呈网状的结构,其排除的气流同样呈网状,能够实现对气膜100内空间的全面覆盖,进而实现对气膜100内空间的全方位通风。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管道410之间的多根所述第二管道420等间隔设置。多根第二管道420等间隔设置的作用是产生均匀送风的效果。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每两根所述第一管道410及其之间的多根所述第二管道420构成一个通气单元,并且,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通气单元中的第二管道420的相错位设置。目的是错开上下相邻的两排第二管道420的通风路径,优化通风效果,使第二管道420通风的覆盖区域大幅提升。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相邻两个所述通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风向能够形成对流作用。具体实施时,为了方便描述,以相邻两个所述通气单元中底部的通风单元为第一通风单元440,上部的通风单元为第二通风单元450,其中,第一通风单元440中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上的通风孔430均朝向上方倾斜吹风;第二通风单元450中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上的通风孔430均朝向下方倾斜吹风;通过设置合理的吹风角度,使第一通风单元440和第二通风单元450吹出的风能够形成对流作用,进而增强气膜100空间内的空气的流通性,有效改善空气环境。
另外,每一个通气单元中的多根第二管道420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通风孔430的朝向,进而使多个第二管道420之间排出的风形成对流作用,增强气膜100空间内的空气的流通性。
请参照图4,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管道410和所述第二管道420分别采用多根出风管道460连接而成(其中,图4中以第一管道结构为例)。多根出风管道460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二通管道连接方式,更便于进行生产、运输以及组装。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通风管道400设置多根,多根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之间通过支架相连接。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可以将多根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相连接,进而增加多根通风管道400之间的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另外,位于最底部的通风管道通过安装架与支撑基础连接,以对通风管道提供支撑力。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形状与气膜100和支撑基础200之间围成的形状相匹配。其目的是进一步增加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在气膜100内的通风区域,实现气膜100内环境的充分通风,已达到空气充分流通的目的。
例如,气膜100和支撑基础200之间围成的形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可以是U形、圆形或者椭圆形,还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多边形,根据上述气膜100和支撑基础200之间围成的多种不同的应用形状,所述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同样可以设置为是U形、圆形或者椭圆形,还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多边形。
之所以使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形状与气膜100和支撑基础200之间围成的形状相匹配,其目的是使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能够充分在气膜100内延伸,进而提供全方位的通风作用,较大程度上改善室内低空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另外,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形状还与气膜100向上隆起的形状相匹配,例如,气膜为弧形的隆起面时,相应的,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也设置为弧形。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以气膜100与支撑基础200的围成的地面形成为长方形为例进行说明,可以设置两根通风管道400,两根通风管道400分别布置在靠近围成的地面的两个长边的一侧,并且,两根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分别沿着地面长边的长度方向延伸,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的延伸长度视实际使用需求而定,通风装置300对应设置两台,分别对两根通风管道400进行空气的输送。两根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分别沿着地面长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布置方式,可以对该气膜100内的大部分区域进行通风,改善空气质量。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在具体安装时,考虑到其长度较长,设置多根安装架,安装架一端与支撑基础200连接,另一端与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连接,多根安装架均匀布置在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的长度方向上,以提供均匀的支撑力,防止该出风端发生变形的状况,保障出风端的正常使用。
此外,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优选采用水平布置方式,具有较易于安装的特点,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状况采用倾斜等布置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膜建筑换气结构,利用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沿气膜100的内侧边方向延伸;并且该出风端的管壁长度方向布置有多个通风孔430,利用通风装置300通过通风管道400由出风端向气膜100内部提供新鲜空气。
由于通风管道400的出风端包括多根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多根第一管道410之间通过多根第二管道420相连通,呈网状结构;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的管壁上分别布置有多个通风孔430。利用通风装置300通过通风管道400由出风端中的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向气膜100内部提供新鲜空气。呈网状结构的第一管道410和第二管道420作用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增加排风面积,呈现出网状的气流面,进而达到对气膜100内充分充入空气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包括气膜和支撑基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装置和通风管道;
所述通风装置设置在所述气膜外部;
所述通风管道埋设在所述支撑基础内,所述通风管道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通风装置连通,所述出风端设置在所述气膜内部,所述出风端沿所述气膜的内侧边方向延伸;
所述出风端包括多根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多根所述第一管道之间通过多根第二管道相连通,呈网状结构;
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管壁上分别布置有多个通风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风孔均匀布置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管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第一管道自下至上等间隔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第二管道分别设置在自下至上等间隔平行设置的所述第一管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管道之间的多根所述第二管道等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两根所述第一管道及其之间的多根所述第二管道构成一个通气单元,并且,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通气单元中的第二管道的相错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通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风向能够形成对流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分别采用多根出风管道连接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的出风端形状与气膜和支撑基础之间围成的形状相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设置多根,多个所述出风端之间通过支架相连接。
CN201721231784.4U 2017-09-25 2017-09-25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Active CN207230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31784.4U CN207230837U (zh) 2017-09-25 2017-09-25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31784.4U CN207230837U (zh) 2017-09-25 2017-09-25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30837U true CN207230837U (zh) 2018-04-13

Family

ID=61863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31784.4U Active CN207230837U (zh) 2017-09-25 2017-09-25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308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5958A (zh) * 2019-11-25 2020-02-25 马人欢 空气对流式气膜建筑
CN111101601A (zh) * 2019-12-11 2020-05-05 深圳约顿科技有限公司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CN114963377A (zh) * 2022-06-03 2022-08-30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厂 一种封闭煤场的内部通风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5958A (zh) * 2019-11-25 2020-02-25 马人欢 空气对流式气膜建筑
CN110835958B (zh) * 2019-11-25 2021-11-26 岳伟 空气对流式气膜建筑
CN111101601A (zh) * 2019-12-11 2020-05-05 深圳约顿科技有限公司 无风道充气膜结构
CN114963377A (zh) * 2022-06-03 2022-08-30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厂 一种封闭煤场的内部通风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30837U (zh)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US20120131857A1 (en) Inflatable Enclosure
JP2010019074A (ja) エアサポート構造物を効果的に加圧および通気する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4620903B (zh) 大跨度通风型日光温室
KR101779695B1 (ko) 지열을 이용한 자연순환 방식 에어하우스
CN207350665U (zh) 零能耗自然风负压抽吸排气装置
CN209295284U (zh) 一种窗体安装结构
CN113789988B (zh) 一种用于冰壳景观建筑施工和温度调节的充气膜结构
CN207674700U (zh) 定风量均匀送风口
CN207230834U (zh) 气膜建筑换气结构
CN103718886B (zh) 具有两个独立调控种植区的立体种植大棚
CN105545016B (zh) 一种便携式户外检修屋
CN207070693U (zh) 一种工厂化食用菌出菇房加湿、新风二合一系统
CN109937717A (zh) 大直径立筒仓渗流通风控温系统
CN206094383U (zh) 一种地铁站通风空调环控系统
CN210352566U (zh) 一种羊舍通风装置
CN208724502U (zh) 一种多功能双层框架结构的穹顶温室
CN111927148B (zh) 一种复合房屋建筑
JP3704671B2 (ja) 半二重空気膜構造物
CN206118588U (zh) 一种锯齿连栋温室大棚结构
CN110506639A (zh) 环保型猪舍
CN209243930U (zh) 气膜吸附式送风通道结构
CN208001662U (zh) 一种大跨度温室大棚的拱架
CN206651122U (zh) 一种农业设施大棚
CN216146853U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温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1

Address after: 313013 No. 66, Lian Xi Road, Nanxun Town, Nanxun City,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made the Newt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 168, Lai Shi King cour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Tan 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