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5396A - 通气管路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气管路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95396A CN111095396A CN201880059900.XA CN201880059900A CN111095396A CN 111095396 A CN111095396 A CN 111095396A CN 201880059900 A CN201880059900 A CN 201880059900A CN 111095396 A CN111095396 A CN 1110953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nt line
- ventilation
- sound
- opening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1—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in systems with fluid fl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0—Sound-deadening devices embodied in mach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5/00—Devices or appurtenances for use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ipes or pipe systems
- F16L55/02—Energy absorbers; Noise absorber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2—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resonance effec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5—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using reson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第1通气管路(210)具有成为第1截面积的第1部分(210A)、成为截面积比第1截面积大的第2截面积的第2部分(210B)、以及将第1部分(210A)与第2部分(210B)连接且具有倾斜的内表面(210E)的第3部分(210C)。并且,设置有具有开口部(310)的第2通气管路(220)。开口部(310)位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第1部分(210A)的内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气管路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音装置,在该吸音装置中,多个吸音部中的至少一个吸音部构成为,音量因设置该吸音部而变小的声音的频率与音量因设置其他的吸音部而变大的声音的频率中的至少一部分频率重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36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用于降低声音的构造设置于通气管路时,如果不考虑通气管路的形状而设置该构造,则有时在声音的降低程度变小的部位处设置该构造。在该情况下,从通气管路出来的声音变大。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相比于在将用于降低声音的构造设置于通气管路时不考虑通气管路的形状而设置该构造的情况,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1方案的发明是一种通气管路,其中,该通气管路具备:第1通气管路,声音在该第1通气管路的2个以上的开口之间通过,该第1通气管路具有成为第1截面积的第1部分、成为截面积比所述第1截面积大的第2截面积的第2部分、以及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连接且具有倾斜的内表面的第3部分;以及第2通气管路,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位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的内侧,该第2通气管路使从所述开口部收到的声音在内部反射之后,使声音从所述开口部出来。
第2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呈长方形或椭圆形,所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延伸方向交叉。
第3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或第2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2通气管路配置在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侧。
第4方案的发明在第3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接合。
第5方案的发明在第4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接合面的相反侧的所述第2通气管路对置面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接合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第6方案的发明在第4方案或第5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在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宽度,所述第2通气管路设置于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范围,关于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成为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从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为止的距离的90%以上的长度。
第7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6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在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侧设置有具有开口部的箱体,所述第2通气管路是通过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形成的。
第8方案的发明在第7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箱体形成为长方体状。
第9方案的发明在第8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长方体状的所述箱体具有相互对置的3组外表面,并且,所述箱体的第1面具有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箱体的第1面对置的所述箱体的第2面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接合,其中,所述箱体的第1面为该3组外表面中的具有最大面积的1组外表面中的一方。
第10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9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进气口对置,与和所述进气口对置的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所述一部分连续的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排气口侧形成为与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对置。
第11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10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排气口形成为在铅垂方向上朝下。
第12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11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1通气管路具备的排气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部分的截面积。
第13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12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以所述第1截面积的大小在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截面积中成为最小的方式形成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
第14方案的发明是一种通气管路,其中,该通气管路具备:第1通气管路,声音在该第1通气管路的2个以上的开口之间通过,该第1通气管路具有成为第1截面积的第1部分、排出口、以及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排出口连接且具有倾斜的内表面的第2部分,其中,所述排出口是在所述2个以上的开口内排出气体的开口,所述排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截面积;以及第2通气管路,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位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的内侧,该第2通气管路使从所述开口部收到的声音在内部反射之后,使声音从所述开口部出来。
第15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14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2通气管路具有共鸣频率fr[Hz],在关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透过损耗频谱而透过损耗成为极小且比所述共鸣频率fr小的频率中的最大的频率fma[Hz]下,在将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如下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a1、将频率fma下的波长设为λfma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式(2),其中,所述位置是从所述开口部起在所述频率fma下在与声音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一侧最近的成为声压的极大值的位置,0≤La1≤λfma/4···(2)。
第16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14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所述第2通气管路具有共鸣频率fr[Hz],在关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透过损耗频谱而透过损耗成为极小且比所述共鸣频率fr大的频率中的最小的频率fmb[Hz]下,在将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如下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a2、将频率fmb下的波长设为λfmb时,满足下述式(4),其中,所述位置是从所述开口部起在所述频率fmb下在与声音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一侧最近的成为声压的极大值的位置,λfmb/4≤La2≤λfmb/2···(4)。
第17方案的发明在第1方案至第16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部分和/或所述第3部分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质材料。
第18方案的发明是一种装置,其中,该装置还具备声源和使来自所述声源的声音通过的第4部分的通气管路,所述第4部分的通气管路与第1方案至第17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的通气管路连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方案的发明,相比于在将用于降低声音的构造设置于通气管路时不考虑通气管路的形状而设置该构造的情况,能够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根据第2方案的发明,相比于第2通气管路的开口部的长度方向沿着第1通气管路的延伸方向的情况,能够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根据第3方案的发明,能够防止第2通气管路向第1通气管路的径向上的外侧方向突出。
根据第4方案的发明,相比于第2通气管路的外表面未与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接合的情况,能够使第1通气管路中的气体的流动更加顺利。
根据第5方案的发明,相比于第2通气管路对置面与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距离大于第2通气管路的接合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情况,能够使第1通气管路中的气体的流动更加顺利。
根据第6方案的发明,相比于第2通气管路设置在第1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的情况,能够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根据第7方案的发明,通过将箱体设置于第1通气管路的内侧,能够减小从第1通气管路出来的声音。
根据第8方案的发明,相比于以长方体状以外的形状形成箱体的情况,在箱体的制造时容易成形。
根据第9方案的发明,相比于3组外表面中的具有最大的面积的1组外表面所包含的外表面未与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接合的情况,能够使第1通气管路中的气体的流动更加顺利。
根据第10方案的发明,相比于第2通气管路的开口部位于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中的与进气口对置的内表面侧的情况,能够使相对于在第1通气管路中流动的气体的阻力更加小。
根据第11方案的发明,从排气口漏出的声音沿地面或地板的方向行进,相比于排气口在铅垂方向上朝上的情况,能够减小排气口周边的声音。
根据第12方案的发明,相比于第1通气管路的排气口的面积小于第1部分的截面积的情况,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通气管路的流路阻力。
根据第13方案的发明,相比于第1截面积的大小在第1通气管路的截面积中不为最小的情况,使声音容易集中于第2通气管路的开口部。
根据第14方案的发明,相比于在将用于降低声音的构造设置于通气管路时不考虑通气管路的形状而设置该构造的情况,能够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根据第15方案的发明,相比于不满足0≤La1≤λfma/4这样的关系的情况,能够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根据第16方案的发明,相比于不满足λfmb/4≤La2≤λfmb/2这样的关系的情况,能够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根据第17方案的发明,相比于在第2部分和/或第3部分的内表面不设置多孔质材料的情况,能够提高通气管路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根据第18方案的发明,相比于在将用于降低声音的构造设置于通气管路时不考虑通气管路的形状而设置该构造的情况,能够提高具备通气管路的装置中的声音的降低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废弃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从图1的箭头II方向观察废弃处理装置的情况下的图。
图3A是从图2的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察管状构件的内部的情况下的图。
图3B是示出通气管路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4是图3A的IV-IV线处的第1通气管路、第2通气管路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通气管路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6是示出通气管路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7是简化显示图6所示的通气管路的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通气管路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9是箱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不同频率的驻波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B是示出不同频率的驻波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C是示出通气管路距排气口的距离与频率的驻波的声压分布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D是示出通气管路距排气口的距离与频率的驻波的声压分布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通气管路的透过损耗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说明消声(隔音)原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是说明消声(隔音)原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4是说明消声原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通气管路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16是示出通气管路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废弃处理装置的结构的图。
在废弃处理装置3设置有装置主体3A。并且,在该装置主体3A的上部设置有用于装载废弃的纸介质14的介质装载部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通过介质装载部13进行纸介质14的处理的情况作为一例来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废弃处理装置3不限于进行纸介质14的废弃处理,也能够进行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或CD(Compact Disc)等其他种类的记录介质的废弃处理。
在装置主体3A的内部设置有对介质装载部13上的纸介质14进行检测的传感器17。并且,在介质装载部13的下方设置有进行纸介质14的废弃处理的废弃处理部4。并且,在废弃处理部4的下方设置有收容由废弃处理部4产生的废弃物的收容容器5。
废弃处理部4对纸介质14进行处理,使得无法重新使用纸介质14。具体而言,废弃处理部4使用通过马达M而旋转的旋转刀4A,将纸介质14切断而对纸介质14进行处理。
并且,在废弃处理装置3设置有将介质装载部13上的纸介质14送出的送出辊11a、11b。并且,设置有将由送出辊11a、11b送出的纸介质14向废弃处理部4输送的输送辊15a、15b。
并且,在废弃处理装置3中,在装置主体3A的后侧设置有用于将装置主体3A内的空气向装置主体3A的外部输送的通气管路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通气管路100中流动空气(气体的一例)的情况,但在通气管路100中也可以流动空气以外的其他气体。
图2是从图1的箭头II方向观察废弃处理装置3的情况下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废弃处理装置3中,如上所述,在装置主体3A的后侧设置有通气管路100。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3A的后侧设置有管状构件(排气管)110,该管状构件110的内部成为通气管路10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3A的内部,设置有作为局部通气管路的主体内通气管路90(第4部分的通气管路的一例),该主体内通气管路90与通气管路100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未图示的风扇,从废弃处理装置3的内部向外部依次排出空气。此时,该空气通过主体内通气管路90、通气管路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废弃处理装置3排出的空气通过通气管路100,由此,将该空气所包含的悬浮物去除。此外,空气通过通气管路100,由此从废弃处理装置3出来的声音(噪音)变小(详细后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用通气管路100对由废弃处理装置3产生的声音(由成为声源的马达M等产生的声音)进行消声的情况作为一例来说明,但利用通气管路100消声的声音没有特别限定。
当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管路100时,能够进行杂音(500-3000Hz的频率)的消声。此外,能够进行非意图且自然产生的声音的消声。具体而言,例如,能够进行马达声音、移动的部件的摩擦声音、碰撞声音等的消声。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消声”不仅是指消除声音这样的概念,还包括减小声音这样的概念。
图3A是从图2的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察管状构件110的内部的情况下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管状构件110的内部成为通气管路100。该通气管路100由第1通气管路210和第2通气管路220构成。
第1通气管路210从位于管状构件110的上端部的进气口111起,形成至位于管状构件110的下端部的排气口112。
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设置有具有开口部310的长方体状的箱体30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箱体300的内部空间成为第2通气管路220。第2通气管路220配置为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
当像这样通过箱体300构成第2通气管路220、并且该箱体300为长方体状时,容易制造箱体300,容易进行第2通气管路220的设置。
在排气口112设置有过滤器113。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过滤器113来去除从废弃处理装置3排出的空气所包含的臭味、尘埃、纸粉等悬浮物。
第1通气管路210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排气口112以成为铅垂方向下方的方式配置。
铅垂方向下方是指,排气口112朝向的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小于45度的状态。另外,优选相对于铅垂方向的角度为10度以内,在该情况下,排气口112成为朝向大致正下方的状态。
当排气口112被配置成在铅垂方向上朝下时,从排气口112漏出的声音容易沿地面或地板的方向行进,排气口112的周边的声音不容易变大。
箱体300具有开口部310,通过该开口部310,声音进入箱体300的内部。然后,进入到箱体300的内部的声音如图中箭头3B所示那样朝向远离开口部310的方向移动,并且,被箱体300的内部反射并再次朝向开口部310。然后,该声音从开口部310出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由第1通气管路210和第2通气管路220形成管道耦合模式。由此,声音被封入到第1通气管路210内,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出来的声音变小。
如图3A所示,第1通气管路210具备截面积小的第1部分210A、以及截面积比该第1部分210A大的第2部分210B。
换言之,第1通气管路210具备成为第1截面积的第1部分210A、以及成为截面积比该第1截面积大的第2截面积的第2部分210B。
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上述“截面积”是指,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与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面的截面积。
另外,根据第1通气管路210的形状,也设想空气的流动方向根据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场所而不同。在该情况下,将空气的流速最大的空气的主要流动方向设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这里,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确认例如通过将多个小型的传感器三维地配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来进行。然后,将流速最大的部位处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设为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轴向)大体一致,上述“截面积”也可以说是第1通气管路210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面的截面积。
并且,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气管路210具备将第1部分210A与第2部分210B连接的第3部分210C。
第3部分210C具有相对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轴向(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的内表面210E。更具体而言,具有随着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使第3部分210C的宽度扩宽的内表面210E。
另外,相对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轴向(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内表面210E的倾斜角度θ优选为60°以下。
这里,在不设置倾斜的内表面210E而如图3B(示出通气管路100的其他结构例的图)所示那样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截面)不连续变化的情况下,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不连续变化的部位处,声阻抗变得不连续,因此,在该截面积不连续变化的部位处产生声波的反射。补充说明的话,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不连续变化的情况下,成为在与外部相连的排气口112和截面积不连续的部位这两个部位处声波的反射变强的系统。
在该情况下,反射部位具有两个,反射的波腹波节与存在单一的反射部位的系统的情况相比变得复杂,波腹与波节的声压差变小的情况较多。
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设置有倾斜的内表面210E且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E成为连续变化面的情况下),抑制了阻抗急剧地变化(声阻抗连续地变化)。在该情况下,难以引起连续变化面上的声波的反射(设置有倾斜的内表面210E的部位处的声波的反射),声波的反射变大的部位仅成为与外部相连的排气口112。而且,在该情况下,波腹与波节清楚地出现。
此外,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不连续地变化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截面积不连续的部位处产生旋涡等,导致空气难以顺利流动。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连续地变化的情况下,抑制了旋涡的产生,空气更加顺利地流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210A位于比第2部分210B靠近进气口111的一侧,第2部分210B位于比第1部分210A靠近排气口112的一侧。
此外,第1部分210A的截面积小于排气口112的面积。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口112的面积大于第1部分210A的截面积。
并且,在比第1部分210A靠进气口111侧的位置,设置有截面积比该第1部分210A大的上游侧部分210D。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设置有第1部分210A的部位的截面积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中成为最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形成截面积小的第1部分210A,在此设置第2通气管路220,由此在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汇集更多的声音,提高开口部310处的集音性。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形成截面积小的第1部分210A、并且在此设置箱体300(第2通气管路220)的情况下,与在截面积大的部分处设置箱体300的情况相比,实现箱体300的小型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210A的截面积成为最小,使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位于截面积成为最小的该第1部分210A。由此,与使开口部310位于截面积不是最小的部位相比,开口部310中的集音性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在截面积大的第2部分210B和第3部分210C,扩宽空间,容易进行各种构件的设置。
例如,在第2部分210B和第3部分210C,能够在宽面积范围内配置由聚氨酯等构成的多孔质状的吸音构件。由此,能够提高吸音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口112变大,还能够设置面积大的臭味过滤器。由此,能够提高去除空气所包含的臭味的消臭性能。
此外,在第3部分210C,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倾斜(设置有倾斜的内表面210E),降低了由第1部分210A与第2部分210B之间的间隙反射的声音。
另外,箱体300的主体部分(开口部310以外的部位)也可以位于第1部分210A以外。
具体而言,例如,箱体300的主体部分也可以位于第3部分210C侧。更具体而言,在图3A中,箱体300朝比开口部310靠图中上侧的方向延伸,但也可以将箱体300设置为,箱体300朝比开口部310靠图中下侧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个箱体300,但在频率互不相同的多种声音进入第1通气管路210的情况下,也可以与频率分别对应地设置多个箱体300(第2通气管路220)。
另外,箱体300的全长(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全长,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上的全长)根据要消声的声音的频率而改变,在与频率分别对应地设置多个箱体300的情况下,设置全长互不相同的多个箱体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装置主体3A(参照图1)的声音通过第1通气管路210。然后,当声音通过第1通气管路210时,进行该声音的消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装置主体3A的空气通过第2部分210B。在第2部分210B设置有过滤器113,利用该过滤器113来去除空气所包含的悬浮物(粉体)、臭味。
这里,第2部分210B的截面积大于第1部分210A的截面积,在第2部分210B处,与第1部分210A相比,空气的流速变小。由此,与空气的流速大的情况相比,更加有效地利用过滤器113进行悬浮物、臭味的去除。
图4是图3A的IV-IV线处的第1通气管路210、第2通气管路220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废弃处理装置3的进深方向上,第1通气管路210的宽度局部地扩宽。具体而言,在第2部分210B、第3部分210C处,第1通气管路210的宽度扩宽。
此外,如图4所示,箱体300(第2通气管路220)配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侧。由此,抑制了第2通气管路220从管状构件110的外周面突出。
这里,第2通气管路220不限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也可以配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外部。
更具体而言,关于第2通气管路220的主体部分(开口部310以外的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比第1通气管路210靠外侧(比管状构件110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箱体300固定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换言之,箱体30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的一部分接合。补充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通气管路220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的一部分接合。
这样,当采用第2通气管路220的外表面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接合的结构时,成为第2通气管路220靠近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的形状,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更加顺利(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流路阻力变小)。
第2通气管路220具备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接合的接合面220A。并且,第2通气管路220在与该接合面220A相反的一侧具备通气管路对置面220B。
并且,如图4所示,箱体300以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的方式设置。换言之,第2通气管路220以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的方式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管路对置面220B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的距离L1(第1通气管路210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L1)小于第2通气管路220的接合面22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2(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2)。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距离L1大于长度L2的情况相比,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更加顺利。
补充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通气管路220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配置,由此,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积变大(第2通气管路220所占据的面积变小),流路阻力变小。
并且,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1部分210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210S到另一端210T的范围内设置有第2通气管路220。
具体而言,第1部分210A在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宽度。而且,
第2通气管路220配置于从第1部分210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210S到另一端210T的范围内。
此外,关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成为第1部分210A的宽度方向上的从一端210S到另一端210T的距离的90%以上的长度。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比于第2通气管路220仅设置于第1部分210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的情况、以及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从一端210S到另一端210T的距离的90%的情况,声音容易通过开口部310而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的内部。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在图3A中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相互对置的关系的一端210S与另一端210T之间的距离等同。更具体而言,位于第1部分210A的内表面上的一端210S与另一端210T之间的距离和开口部310的长轴的长度等同,其中,该另一端210T隔着第1部分210A而位于与一端210S相反的一侧且同样位于内表面上。
这里,“等同”是指,开口部310的长轴的长度为一端210S与另一端210T之间的距离的90%以上。
此外,如图3A所示,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形成为长方形状。并且,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与第1通气管路210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交叉(正交)。
这样,在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与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情况下,与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情况相比,消声效果变高,从第1通气管路210出来的声音变小。
这里,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与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是指,以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与如下方向重叠的方式形成开口部310,该方向相对于与空气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成为小于45度的角度。另外,如果开口部310的长度方向为与和空气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则更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10成为长方形状,但不限于长方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等其他的形状。
如图3A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的箱体300具备处于相互对置的关系且相同大小的第1侧壁301、第2侧壁302。此外,箱体300具备处于相互对置的关系且相同大小的第3侧壁303、第4侧壁304。
并且,如图4所示,箱体300具备处于相互对置的关系且相同大小的第5侧壁305、第6侧壁306。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箱体300具有相互对置的3组侧壁。
第1侧壁301、第2侧壁302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第3侧壁303、第4侧壁304沿着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第5侧壁305、第6侧壁306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3组侧壁中的具有最大的面积的1组侧壁(第5侧壁305、第6侧壁306)分别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换言之,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长方体状的箱体300具有相互对置的3组侧壁(外表面),并且,该3组的侧壁中的具有最大的面积的1组侧壁所包含的一个侧壁即第5侧壁305具有开口部310。
并且,与该第5侧壁305对置的关系的第6侧壁306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参照图4)接合。
由此,相比于将具有最大的面积的上述1组侧壁(外表面)以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交叉的关系配置的情况(相比于以与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关系配置的情况),空气更加顺利地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300的最大的面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空气容易流动。
图5是示出通气管路100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在该结构例中,截面积小的第1部分210A与截面积大的第2部分210B相比,设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靠近排气口112的一侧。
而且,与上述同样,在第1部分210A设置有第2通气管路220及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此外,在第2部分210B设置有过滤器113。
在该结构例中,开口部310也位于向开口部310的集音性能变高的第1部分210A,并且,在空气的流速变小的第2部分210B设置有过滤器113。
图6是示出通气管路100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在上述中,说明了第1通气管路210以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但第1通气管路210也可以沿着水平方向配置,或者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及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换言之,也可以以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朝向横向(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或者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第1通气管路210。
在图6所示的结构例中,第1通气管路210沿着水平方向配置,排气口112朝向横向。
此外,在该结构例中,设置有面向第1通气管路210的第1壁部210G和第2壁部210H。更具体而言,由管状构件110的一部分构成第1壁部210G,由管状构件110的另一部分构成第2壁部210H。
第1壁部210G形成为,其一部分位于进气口111的对置部位且朝向排气口112延伸。此外,第2壁部210H位于第1壁部210G的对置部位。
并且,在该结构例中,第2通气管路220设置在第2壁部210H侧。换言之,箱体300与第2壁部210H接合。
补充说明的话,在该结构例中,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210X的一部分(标号6A所示的部分)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进气口111对置。
并且,与和进气口111对置的该一部分连续的、内表面210X中的位于排气口112侧的部分(位于比标号6A所示的部分靠排气口112侧的部分)(标号6B所示的部分)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对置。
在该结构例的情况下,成为在空气的流动较慢的部位处设置有第2通气管路220(箱体300)的形状,抑制了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大。
补充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气管路210成为L字状并弯曲。而且,成为在该弯曲的部分的内侧(弯曲的部分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设置有第2通气管路220的形状,抑制了第1通气管路21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大。
此外,在该结构例的情况下,碰撞到第2通气管路220的空气减少,也抑制了附着物(由空气所包含的尘埃等构成的附着物)向构成第2通气管路220的箱体300的附着。
并且,在空气被加热的情况下,当在第1壁部210G侧设置有箱体300时,箱体300升温,当箱体300例如由不耐热的材料形成时,箱体300可能发生变形。
与此相对,如该结构例那样,当在第2壁部210H侧设置有箱体300时,相比于在第1壁部210G侧设置有箱体300的情况,抑制了箱体300的升温。
并且,在该结构例中,在第1壁部210G的内表面的大致整个面的范围内设置有多孔质材料400。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部分210A、第2部分210B(图6中未图示)及第3部分210C设置有多孔质材料400。这里,作为该多孔质材料400,例如举出聚氨酯、无纺布、玻璃棉等。
多孔质材料400的高频区域的吸音特性优异。与此相对,第2通气管路220的低频的吸音特性优异。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管路100中,吸音特性在宽频带内提高。
另外,多孔质材料400也可以设置于第2壁部210H侧,也可以设置于第1壁部210G侧及第2壁部210H侧这两侧。此外,也可以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表面的整个面的范围内设置多孔质材料400。
此外,在图6所示的结构例中,设置有全长(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2个箱体300,能够进行频率互不相同的多种声音的消声。
另外,与上述同样,这2个箱体300分别具有的开口部310位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第1部分210A。
并且,在该结构例中,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箱体300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抑制空气直接朝向箱体300的空气引导构件6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空气引导构件600,使空气朝向箱体300的侧方移动,抑制了空气直接朝向箱体300。由此,抑制了空气的流动被箱体300限制,空气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更加顺利地移动。
另外,第2通气管路220不限于上述箱体300那样的构件,也可以通过将树脂的片材弯折等而形成由该片材围成的空间,将该空间作为第2通气管路220。
此外,第2通气管路220不限于箱体300,也可以利用筒状体等的内部空间来形成。
图7是简化显示图6所示的通气管路100的图。参照图7以后的图,对消声的原理详细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图6所示的通气管路100相同的结构的通气管路100中的消声的原理进行说明,但在图3A、图3B、图4、图5所示的通气管路100中,也同样通过以下说明的消声的原理进行消声。
此外,在图7中,将管状构件110中的设置有排气口112的一侧设为直线状,省略上述第1部分210A、第2部分210B、第3部分210C等的图示。此外,在图7中,仅设置有一个箱体300(第2通气管路220)。
此外,图8是图7所示的通气管路100的示意性立体图,图9是箱体300的示意性立体图。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通气管路210由截面长方形状的直管部16和从直管部16弯曲的截面长方形状的弯曲部18构成。另外,弯曲不限定于弯曲角为π/2(90°)的情况,而是指具有5°以上的弯曲角的情况。
在直管部16的一个端部设置有排气口112,另一个端部与弯曲部18连接。在弯曲部18的一个端部设置有进气口111,另一个端部与直管部16的另一个端部连接。
第1通气管路210(管状构件110)在特定的频率下共鸣,作为气柱共鸣体发挥功能。
第2通气管路220(箱体300)配置在直管部16的内部且直管部16的底面16a上。此外,第2通气管路220呈长方体形状。并且,第2通气管路220作为气柱共鸣体发挥功能。这样,第2通气管路220优选是针对声波(入射声音)的共鸣体。
第2通气管路220具有开口部310。开口部310是供声音入射或放射的开口。开口部310配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侧(具体而言,直管部16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L字状且筒形状的第1通气管路210及第2通气管路220构成的构造,使(1)第1通气管路210的固有的共鸣模式、及(2)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以及(3)第2通气管路220的背面长度(背面距离)最佳化而配置。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2通气管路220配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得到(i)因气柱共鸣引起的透过损耗的峰值、以及(ii)作为后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基本原理的因管道耦合模式(非共鸣)引起的透过损耗的峰值。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上述(1)~(3)的参数最佳化而得到因非共鸣引起的峰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像这样发现非共鸣的峰值,不仅发现因共鸣引起的透过损耗,还发现非共鸣的透过损耗,由此,得到宽频带的透过损耗。
参照图10A~图10D及图11,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基本原理的机制的管道耦合模式详细进行说明。
图10A及图10B是示出在图7所示的通气管路100中形成的不同频率的驻波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0C及图10D分别是示出图10A及图10B所示的距通气管路100的排气口(开口端)112的距离与频率的驻波的声压分布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1是示出图10A及图10B所示的通气管路100的透过损耗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在图10A及图10B中,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进气口111设置有声源(扬声器)26。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从设置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进气口111的声源26传播的声音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流动而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直管部16的排气口112放射。利用设置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外部的麦克风28等测定装置,对从排气口112放射的声音进行测定。
在图10A及图10B所示的具有1个以上的排气口112的第1通气管路210中,存在由第1通气管路210的尺寸(例如大小及尺寸等)唯一决定的、容易通过的声音(透过声音)的频率及难以通过的声音(透过声音)的频率。
即,第1通气管路210本身如声音的选择过滤器那样动作,通过第1通气管路210来决定过滤器性能。
这是如下现象而引起的: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大小及形状对应的某种特定的频率(图10A中为600Hz,图10B中为1000Hz)或波长的声音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形成稳定的驻波(即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声音尤其容易从第1通气管路210出来。
图10A所示的例子是600Hz的声音的模式(驻波),成为在两侧具有波腹A(Antinode)且在其间具有波节N(Node)的模式。此外,图10B所示的例子是1000Hz的声音的模式(驻波),成为在两侧及其中央具有波腹A且在相邻的波腹A之间具有波节N的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麦克风28沿着第1通气管路210的导波路而测定了声压的绝对值时,将声压的绝对值成为极大的位置(场所)定义为声压的波腹A,将声压的绝对值成为极小的位置(场所)定义为声压的波节N。
图10C及图10D所示的曲线图示出一边将麦克风28的前端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的导波路截面中心附近向第1通气管路210的里侧一厘米一厘米地移动一边测定声压(绝对值)而得到的结果,分别示出600Hz处的测定结果、1000Hz处的测定结果。
在图10C及图10D所示的曲线图中可知,表示声压的极大值的位置是图10A及图10B所示的声压的波腹A的位置,表示声压的极小值的位置是图10A及图10B所示的声压的波节N的位置。
然而,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在多个频率下,形成声音容易从第1通气管路210出来的模式,如图11所示,出现透过损耗成为极小值的频率fm1、fm2(600Hz)、fm3(1000Hz)、…。即,能够将第1通气管路210的共鸣定义为在透过损耗的频率依赖性中具有极小值的频率下产生的共鸣。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可知,针对这样的第1通气管路210,如图12(说明消声(隔音)原理的示意性剖视图)所示,通过设置具有开口部310的第2通气管路220,能够使声音(透过声音)难以从第1通气管路210出来。
这里,仅通过第1通气管路210形成的对于第1通气管路210来说是特有的稳定的模式在设置有第2通气管路220的情况下,状况发生变化。然后,形成通过第1通气管路210和第2通气管路220而产生的稳定模式即管道耦合模式,通过该管道耦合模式而封入声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发现如下效果: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的声音的再放射声音与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返回的声音进行彼此加强的干涉,由此,声音难以进一步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侧出来。
本发明人认识到,为了同时发现上述(i)及(ii)的透过损耗的增大,需要以下的要件。
针对入射到第2通气管路220的声音(入射声音),将从第2通气管路220再放射的声音(再放射声音)相对于入射声音的相位差定义为θ1[rad.],针对形成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声压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极大值,将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或者放射面的位置与声压成为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将入射及再放射声音的波长设为λ,并定义为相位差θ2[rad.]=2π×2L/λ[rad.]时,需要满足下述式(1)。
|θ1-θ2|≤π/2[rad.]···(1)
这里,从第2通气管路220再放射的声音(再放射声音)相对于入射声音的相位差θ1[rad.]的可取范围为0~2π。即,为0≤θ1≤2π。
另外,将相位差θ1的可取范围设为0~2π是因为,如果在相位差θ1为0~2π的范围外的情况下,例如即便在θ1=θs+2nπ(其中,0≤θs≤2π,n:整数)的情况下,θ1也被看作θs,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与θ1=θs同义。
另外,以下,省略相位差的单位[rad.]。
这里,形成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声音的声压是指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形成声压分布的声音的声压,优选为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形成驻波的声音的声压。
此外,声音的波长是指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形成声压分布的声音的波长,例如优选为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大小及形状对应的某种特定的频率或波长的声音的波长,优选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形成同样且稳定的驻波(即,模式),上述波长是形成这种模式的声音的波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是指开口部310的重心位置,第2通气管路220的放射面的位置是指放射面的重心位置。
上述式(1)的根据是基于以下的原理而得到的。
参照图12对该原理详细进行说明。
图1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原理的示意性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在第2通气管路220的情况下,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波被分离为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的声音(入射声音)与直接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透过声音)。
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的声音从第2通气管路220出来而返回到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但此时,在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时与从第2通气管路220出来时,被赋予有限的相位差θ1。具体而言,例如,被赋予依赖于第2通气管路220的背面距离d的相位差θ1=2π×2d/λ。
这里,如图12所示,该相位差θ1能够说是从开口部310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内再从开口部310放射的声音(再放射声音)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处的相位差。另外,开口部310的位置Op被定义为开口部310的开口面的重心位置。
此外,第2通气管路220的背面长度或者背面距离d被定义为从开口部310的开口面的重心位置即开口部310的位置Op到第2通气管路220的端部(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端部)为止的长度。
另一方面,直接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透过声音)由于存在例如由第1通气管路210的构造规定的模式(独立的驻波)、或者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反射的声波与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朝向排气口112流动的声波的干涉,而形成声压的极大值或波腹A、以及极小值或波节N。
在该情况下,直接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透过声音)再次返回而反向通过第2通气管路220。此时,声音进展到成为驻波(模式)的波腹A或极大值的场所,关于从此处返回时产生的相位差θ2,在将成为驻波的波腹A或极大值的场所(第1通气管路210中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或放射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时,成为θ2=2π×2L/λ。
这里,如图12所示,该相位差θ2能够说是不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而返回开口部310的位置Op的声音的相位差。
另外,在图12中,在将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x、将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b时,给出距离L作为距离Lb与距离Lx之差(L=Lb-Lx)。另外,距离L可以说是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往复的距离的一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声压成为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的位置优选为通过第1通气管路210而形成的声音的驻波的波腹A。
此外,如后所述,优选第1通气管路210具有共鸣,在引起共鸣的频率fm中满足上述式(1)。
当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并再次从开口部310出来的声音(再放射声音)与直接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而返回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的声音(被透过声音反射而返回的声音)之间的相位差一致时或者较小时,即,在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之差一致时或者较小时,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返回的声音的振幅变大。在该情况下,声音容易留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透过损耗增加。
这里,优选第2通气管路220是共鸣体,在与第2通气管路220的共鸣频率不同的频率下满足上述式(1)。
此外,优选在满足上述式(1)的声波的频率下,透过损耗成为极大。
该透过损耗大的状态为,在|θ1-θ2|=0的情况下成为最大,随着从此处偏离,透过损耗变小。
另一方面,当|θ1-θ2|的值超过π/2时,与|θ1-θ2|=0的情况相比,难以形成较强的管道耦合模式,因此,也存在透过损耗变小、声音被放大(声音容易从通气管路100出来)的情况。
因此,|θ1-θ2|的值需要限定为π/2以下(即,|θ1-θ2|≤π/2)。
此外,本发明人还认识到,为了同时发现上述(i)及(ii)的透过损耗的增大而满足以下的要件。
具体而言,第2通气管路220具有共鸣频率fr[Hz],在关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透过损耗频谱而透过损耗成为极小的频率fm1、fm2、fm3、…(参照图11)中的比共鸣频率fr小的频率中的最大的频率fma[Hz]下,当将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如下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a1、将频率fma下的波长设为λfma时,需要满足下述式(2),其中,上述位置是从开口部310的位置Op起在频率fma下在与声音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一侧最近的成为声压的极大值(例如,波腹A)的位置。
0≤La1≤λfma/4···(2)
上述式(2)的根据是基于以下的原理而得到的。
参照图13对该原理详细进行说明。
图13是说明消声(隔音)原理的示意性剖视图。
在图13中,也如上所述,当声源26的声音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流动时,从开口部310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并再次从开口部310放射的声音(再放射声音)的相位差θ1与直接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而返回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例如,中心位置)Op的声音的相位差θ2之差较小时,声音容易留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透过损耗增加。
另外,再本实施方式中,在排气口112这样的开口为1个的情况下,声音的流动方向能够定义为从通气管路的内部朝向该开口的方向。
此外,在如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口111、排气口112那样存在多个开口的情况下且在通气管路的内部不存在噪声源等声源26的情况下,在多个开口处分别使用计测用麦克风来测定声压,能够定义为从声压大的开口朝向声压小的开口的方向。
此外,在噪声源的声源26位于通气管路的内部的情况下,能够定义为从声源26朝向各个开口的方向。
这里,如图13所示,当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为容易透过第1通气管路210的透过损耗取极小值的频率fma的声音时,在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通过而流动的声音向开口部310的位置Op侧反射的、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与开口部310的位置Op相比,成为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侧。
另一方面,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频率fma的声音的声压取极小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节N的位置)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相比,成为第1通气管路210的进气口111侧的位置。
因此,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之间的距离La1为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与声压取极小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节N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即λfma/4以下。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比共鸣频率fr靠低频侧的频率fma的声音的消声效果,距离La1被限定为0以上且λfma/4以下,满足上述式(2)。
根据以上内容,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优选位于与波节N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不是波节N的位置)。
另外,如图13所示,距离La1可以说是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往复的距离的一半,但也可以作为距离Lb与距离Lx之差(La1=Lb-Lx)而给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离La1限定为上述式(2)的原因如下。
首先,低频侧的频率fma是比第2通气管路220的共鸣频率低的频率,因此,在频率fma下,相位差θ1(=2d×2π/λfma)比π小。另一方面,通过在距离La1往复而产生的相位差θ2在距离La1=λfma/4时成为π(=2La1×2π/λfma)。由于θ1比π小,因此,为了使|θ1-θ2|的值接近0,需要为La1≤λ/4。
另外,当将第2通气管路220的背面长度(背面距离)定义为d时,优选满足下述式(3)。
d<λfma/4···(3)
从开口部310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并再次从开口部310放射的声音在背面长度d往复。由于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内的声音往复的距离d的相位差θ1与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往复的距离La1的相位差θ2之差较小,因此,可以说优选在La1满足上述式(2)的基础上,第2通气管路220的背面长度d满足上述式(3)。这是将背面长度d限定为上述式(3)的原因。
另外,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优选设置在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起的波长λfma以内的位置。
在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观察时,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位于接近声压取极小值的位置(例如,波节的位置)的一侧,但并非到达该位置。因此,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之间的距离Lx比λfma/2短。即,Lx<λfma/2。
另一方面,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之间的距离Lb作为距离La1与距离Lx之和(Lb=La1+Lx)而被给出。因此,
成为Lb=La1+Lx<λfma/4+λfma/2=3λfma/4<,成为Lb<λfma。
即,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到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为止的距离比λfma短。因此,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可以说优选设置在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起的波长λfma以内的位置。这是其原因。
此外,本发明人也认识到,为了同时发现上述(i)及(ii)的透过损耗的增大而需要满足以下的要件。
具体而言,第2通气管路220具有共鸣频率fr[Hz],在关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透过损耗频谱而透过损耗成为极小的频率fm1、fm2、fm3、…(参照图11)中的比共鸣频率fr大的频率中的最小的频率fmb[Hz]下,当将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与第1通气管路210的如下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a2、将频率fmb下的波长设为λfmb时,优选满足下述式(4),其中,上述位置是从开口部310的位置Op起在频率fmb下在与声音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一侧最近的成为声压的极大值(例如,波腹A)的位置。
λfmb/4≤La2≤λfmb/2···(4)
上述式(4)的根据是基于以下的原理而得到的。
参照图14对该原理详细进行说明。
图14是说明消声原理的示意性剖视图。
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也如上所述,当声源26的声音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流动时,从开口部310进入第2通气管路220并再次从开口部310放射的声音(再放射声音)的相位差θ1与直接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而返回到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例如,中心位置)Op的声音(透过声音被反射而返回的声音)的相位差θ2之差较小时,声音容易留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内部,透过损耗增加。
这里,如图14所示,当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为容易透过第1通气管路210(即透过损耗取极小值)的频率fmb的声音时,在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通过而流动的声音(透过声音)向开口部310的位置Op侧(即声压取极大值)反射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与开口部310的位置Op相比,成为管构造12的排气口112侧。
另一方面,在第1通气管路210流动的频率fmb的声音的声压取极小值的管构造12内的位置(例如,波节N的位置)成为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因此,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之间的距离La2为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与声压取极小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节N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即λfmb/4以上。
此外,如图14所示,声压取极小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节N的位置)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相比,更接近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因此,距离La2为λfmb/2以下。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比共鸣频率fr靠高频侧的频率fmb的声音的消声效果,距离La2被限定为λfmb/4以上且λfmb/2以下,满足上述式(4)。
根据以上内容,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优选位于与波节N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不是波节N的位置)。
另外,如图14所示,距离La2可以说是在第1通气管路210中流动的声音往复的距离的一半,但作为距离Lb与距离Lx之差(La2=Lb-Lx)而被给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离La2限定为上述式(4)的原因如下。
首先,高频侧的频率fmb是比第2通气管路220的共鸣频率高的频率,因此,在频率fmb下,相位差θ1(=2d×2π/λfmb)比π大。
另一方面,通过在距离La2往复而产生的相位差θ2在La2=λfmb/4时成为π(=2La2×2π/λfmb)。由于θ1比π大,因此,为了使|θ1-θ2|的值接近0,需要使θ2大于π,因此,需要为La2≧λ/4。
另一方面,当距离La2比λ/2大时,会超过相邻的声压的波腹,因此,在上述定义的声压的极大值的位置改变。由此,此前定义的La2变得比λfmb/4小,因此不合适,所以需要为La2≤λ/2。
另外,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优选设置在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起的波长λfmb以内的位置。
在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观察时,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位于接近声压取极小值的位置(例如,波节的位置)的一侧,但并非到达该位置。因此,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与声压取极大值的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位置(例如,波腹A的位置)之间的距离Lx比λfmb/2短。即,Lx<λfmb/2。
另一方面,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与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之间的距离Lb作为距离La2与距离Lx之和(Lb=La2+Lx)而被给出。因此,
成为Lb=La2+Lx<λfmb/2+λfma/2=λfmb,成为Lb<λfmb。
即,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到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位置Op为止的距离比λfmb短。
因此,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可以说优选设置在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起的波长λfmb以内的位置。这是其原因。
另外,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分别优选设置在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起的波长λfma及λfmb以内的位置,因此,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可以说优选设置在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起算的波长λ以内的位置。
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优选配置在不是波节N的位置。这里,不是波节N的位置除了不是波节N以外,还指与波节N分开λfma/8或者λfmb/8左右的位置。
另外,作为第1通气管路210的管形状,也可以为上述那样的弯曲管形状(L字形状),但没有特别限制。第1通气管路210也可以是直线型的管形状,但第1通气管路210优选是弯曲的。
此外,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作为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或者正六边形等正多边形。
此外,作为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包括等腰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等的三角形、包括菱形及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此外,作为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此外,第1通气管路210的截面形状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中途也可以改变。
此外,在上述中,以在废弃处理装置3设置有通气管路100的情况作为一例而进行了说明,但通气管路100的设置目的地没有特别限制,通气管路100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产业用设备、输送用设备、或者通常的家庭用设备等。
作为产业用设备,例如举出影印机、鼓风机、空调设备、换气扇、泵类以及发电机,除此之外还举出涂布机、旋转机及输送机等发出声音的各种制造设备等。作为输送用设备,例如举出汽车、火车以及飞机等。作为通常的家庭用设备,例如冰箱、洗衣机、干燥机、电视、复印机、微波炉、游戏机、空调、风扇、PC、吸尘器及空气净化器等。
此外,第2通气管路220(箱体300)与第1通气管路210(管状构件11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第2通气管路220相对于第1通气管路210能够装卸。
此外,也可以在第2通气管路220的内部填充玻璃棉等吸音材料。
作为吸音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公知的吸音材料。例如,能够利用:发泡聚氨酯、软质聚氨酯泡沫、木材、陶瓷颗粒烧结材料、苯酚泡沫等发泡材料及包括微小空气的材料;玻璃棉、岩棉、微纤维(3M公司制的Thinsulate等)、地垫、绒毯、熔喷无纺布、金属无纺布、聚酯无纺布、金属棉、毛毡、保温板及玻璃无纺布等纤维类及无纺布类材料;木棉水泥板;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等纳米纤维系材料;石膏板;各种公知的吸音材料。
此外,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整个面或者一个面也可以被吸音原材料覆盖。例如,也可以利用具有数微米~数毫米程度的贯通膜的膜来覆盖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的开口面。
此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具有贯通孔径为0.1~50μm左右且厚度为1~50μm并且开口率为0.01~0.3左右的微细贯通孔的金属膜来覆盖开口部310的开口面。
用于形成第1通气管路210(管状构件110)、第2通气管路220(箱体30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根据设置第1通气管路210、第2通气管路220的环境来选择。
作为用于形成第1通气管路210、第2通气管路220的材料,例如举出铝、钛、镁、钨、铁、钢、铬、铬钼、镍铬钼及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芳酯、聚醚酰亚胺、聚缩醛、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亚胺及三乙酰纤维素等的树脂材料、以及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碳纤维及玻璃纤维强化塑料(GFRP:Glass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等。
此外,也可以组合多种这些材料来使用。
此外,用于形成第1通气管路210(管状构件110)、第2通气管路220(箱体300)的材料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第1通气管路210与第2通气管路220一体成型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第1通气管路210、第2通气管路220的材料优选为相同。
此外,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在第2通气管路220中不限于端部,如图15(示出通气管路100的其他结构例的图)所示,也可以设置在第2通气管路220(箱体300)的中央部(也可以设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
此外,如图16(示出通气管路100的其他结构例的图)所示,第2通气管路220的开口部310也可以设置在第2通气管路220的端部且位于第1通气管路210的排气口112侧的端部。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通气管路100通过共鸣与管道耦合模式的并用而在宽频带得到透过损耗。即,通气管路100实现消声效果的宽频带化。
第2通气管路220这样的由气柱共鸣管构成的构造具有开口部310和封闭空间,成为气柱筒这样的结构。
通常,已知这样的气柱共鸣管的构造引起气柱共鸣现象。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气柱共鸣管的构造设置在第1通气管路210内的情况下,在共鸣频率下,透过损耗增大。
基于上述的管道耦合模式及共鸣的原理,为了在宽频带内增大透过损耗,优选构成为同时发现气柱共鸣频率和管道耦合模式这两方。
由此,发现(i)基于气柱共鸣的透过损耗增大、(ii)基于管道耦合模式的透过损耗增大这样的根据不同原理而实现的2个以上的透过损耗的增大,作为结果,获得宽频带的透过损耗。
本实施方式的构造得到基于管道耦合模式的非共鸣的透过损耗峰值。尤其是当使用管道耦合模式时,与共鸣体相比,实现构造的小型化。并且,如上所述,通过同时并用管道耦合模式和共鸣而在宽频带内得到透过损耗。
虽然详细地参照特定的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范围的范围内能够加以变更和修正。
本申请是基于2017年10月12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即日本特愿2017-198579而完成的,这些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被引入。
标号说明
3…废弃处理装置,100…通气管路,111…进气口,112…排气口,210…第1通气管路,210A…第1部分,210B…第2部分,210C…第3部分,220…第2通气管路,220A…接合面,220B…通气管路对置面,300…箱体,310…开口部,400…多孔质材料,M…马达。
Claims (18)
1.一种通气管路,其中,
该通气管路具备:
第1通气管路,声音在该第1通气管路的2个以上的开口之间通过,该第1通气管路具有成为第1截面积的第1部分、成为截面积比所述第1截面积大的第2截面积的第2部分、以及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连接且具有倾斜的内表面的第3部分;以及
第2通气管路,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位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的内侧,该第2通气管路使从所述开口部收到的声音在内部反射之后,使声音从所述开口部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呈长方形或椭圆形,所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延伸方向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2通气管路配置在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接合面的相反侧的所述第2通气管路对置面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接合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在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宽度,
所述第2通气管路设置于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范围,关于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成为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从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为止的距离的90%以上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在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侧设置有具有开口部的箱体,
所述第2通气管路是通过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箱体形成为长方体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长方体状的所述箱体具有相互对置的3组外表面,并且,所述箱体的第1面具有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箱体的第1面对置的所述箱体的第2面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接合,其中,所述箱体的第1面为该3组外表面中的具有最大面积的1组外表面中的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进气口对置,
与和所述进气口对置的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内表面的所述一部分连续的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排气口侧形成为与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排气口形成为在铅垂方向上朝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1通气管路具备的排气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部分的截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以所述第1截面积的大小在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截面积中成为最小的方式形成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
14.一种通气管路,其中,
该通气管路具备:
第1通气管路,声音在该第1通气管路的2个以上的开口之间通过,该第1通气管路具有成为第1截面积的第1部分、排出口、以及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排出口连接且具有倾斜的内表面的第2部分,其中,所述排出口是在所述2个以上的开口内排出气体的开口,所述排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截面积;以及
第2通气管路,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位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所述第1部分的内侧,该第2通气管路使从所述开口部收到的声音在内部反射之后,使声音从所述开口部出来。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2通气管路具有共鸣频率fr[Hz],
在关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透过损耗频谱而透过损耗成为极小且比所述共鸣频率fr小的频率中的最大的频率fma[Hz]下,
在将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如下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a1、将频率fma下的波长设为λfma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式(2),其中,所述位置是从所述开口部起在所述频率fma下在与声音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一侧最近的成为声压的极大值的位置,
0≤La1≤λfma/4···(2)。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所述第2通气管路具有共鸣频率fr[Hz],
在关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透过损耗频谱而透过损耗成为极小且比所述共鸣频率fr大的频率中的最小的频率fmb[Hz]下,
在将所述第2通气管路的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1通气管路的如下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a2、将频率fmb下的波长设为λfmb时,满足下述式(4),其中,所述位置是从所述开口部起在所述频率fmb下在与声音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一侧最近的成为声压的极大值的位置,
λfmb/4≤La2≤λfmb/2···(4)。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其中,
在所述第2部分和/或所述第3部分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质材料。
18.一种装置,其中,
该装置还具备声源和使来自所述声源的声音通过的第4部分的通气管路,所述第4部分的通气管路与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管路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98579 | 2017-10-12 | ||
JP2017198579A JP7064307B2 (ja) | 2017-10-12 | 2017-10-12 | 通気管路 |
PCT/JP2018/024710 WO2019073641A1 (ja) | 2017-10-12 | 2018-06-28 | 通気管路および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95396A true CN111095396A (zh) | 2020-05-01 |
CN111095396B CN111095396B (zh) | 2023-09-29 |
Family
ID=66100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9900.XA Active CN111095396B (zh) | 2017-10-12 | 2018-06-28 | 通气管路及废弃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43152B2 (zh) |
JP (1) | JP7064307B2 (zh) |
CN (1) | CN111095396B (zh) |
WO (1) | WO20190736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03089A1 (ja) * | 2018-04-18 | 2019-10-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防音構造体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96040A (ja) * | 1988-05-20 | 1989-11-29 | Sankyo Kogyo Kk | 送気ダクトの共振消音装置 |
JP2007078322A (ja) * | 2005-09-16 | 2007-03-29 | Tostem Corp | 減音機能を有するダクトおよび建物用ダクト型換気装置 |
US20080053749A1 (en) * | 2006-08-29 | 2008-03-06 | Nec Display Solutions, Ltd. | Noise suppress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ise suppression characteristic control method |
CN101819768A (zh) * | 2009-02-25 | 2010-09-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噪声抑制装置和噪声抑制方法 |
WO2010139951A1 (en) * | 2009-06-04 | 2010-12-09 | Dos Santos Nunes Jose Paulo Barnfather | An acoustic attenuator element and an acoustic attenuator for a ventilation duct |
JP2010275916A (ja) * | 2009-05-28 | 2010-12-09 | Toyoda Gosei Co Ltd | 吸気ダクト |
JP2012012986A (ja) * | 2010-06-30 | 2012-01-19 | Tokyo Roki Co Ltd | 消音装置 |
DE202014002816U1 (de) * | 2014-04-02 | 2015-07-03 | Evac Gmbh | Geräuschreduzierte Abwasserabsaugeinrichtung für mobile Vakuumabwassersysteme |
CN105927816A (zh) * | 2016-05-25 | 2016-09-07 | 徐敏锋 | 一种带主动降噪的通风管道装置及降噪方法 |
US9574791B2 (en) * | 2013-04-04 | 2017-02-21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Acoustic dispersing airflow passag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64040U (zh) * | 1978-10-27 | 1980-05-01 | ||
NL8602537A (nl) * | 1986-10-09 | 1988-05-02 | Zwaan Adrianus J | Geluiddempende ventilatieinrichting, in het bijzonder voor een ventilatiedoorvoer in een muur of wand. |
JPH10198385A (ja) * | 1996-12-27 | 1998-07-31 | Nok Megurasutikku Kk | 吸音材 |
JPH11201815A (ja) * | 1998-01-13 | 1999-07-30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騒音反射率及び透過率の予測方法 |
JP4471808B2 (ja) | 2004-10-25 | 2010-06-02 | 株式会社大気社 | 消音器 |
CN102318459A (zh) * | 2011-08-01 | 2012-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风降噪装置和通风降噪系统 |
DE102013215636A1 (de) * | 2013-08-08 | 2015-02-12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Geräuschdämpfer |
US9541301B2 (en) * | 2013-08-23 | 2017-01-10 | Hanon Systems | Silencer for a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JP6516150B2 (ja) | 2014-04-28 | 2019-05-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吸音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114080B2 (en) * | 2018-08-27 | 2021-09-07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Duct sound absorber |
US11322126B2 (en) * | 2018-12-20 | 2022-05-03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Broadband sparse acoustic absorber |
-
2017
- 2017-10-12 JP JP2017198579A patent/JP706430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28 US US16/645,841 patent/US115431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6-28 CN CN201880059900.XA patent/CN11109539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6-28 WO PCT/JP2018/024710 patent/WO20190736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96040A (ja) * | 1988-05-20 | 1989-11-29 | Sankyo Kogyo Kk | 送気ダクトの共振消音装置 |
JP2007078322A (ja) * | 2005-09-16 | 2007-03-29 | Tostem Corp | 減音機能を有するダクトおよび建物用ダクト型換気装置 |
US20080053749A1 (en) * | 2006-08-29 | 2008-03-06 | Nec Display Solutions, Ltd. | Noise suppress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ise suppression characteristic control method |
CN101819768A (zh) * | 2009-02-25 | 2010-09-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噪声抑制装置和噪声抑制方法 |
JP2010275916A (ja) * | 2009-05-28 | 2010-12-09 | Toyoda Gosei Co Ltd | 吸気ダクト |
WO2010139951A1 (en) * | 2009-06-04 | 2010-12-09 | Dos Santos Nunes Jose Paulo Barnfather | An acoustic attenuator element and an acoustic attenuator for a ventilation duct |
JP2012012986A (ja) * | 2010-06-30 | 2012-01-19 | Tokyo Roki Co Ltd | 消音装置 |
US9574791B2 (en) * | 2013-04-04 | 2017-02-21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Acoustic dispersing airflow passage |
DE202014002816U1 (de) * | 2014-04-02 | 2015-07-03 | Evac Gmbh | Geräuschreduzierte Abwasserabsaugeinrichtung für mobile Vakuumabwassersysteme |
CN105927816A (zh) * | 2016-05-25 | 2016-09-07 | 徐敏锋 | 一种带主动降噪的通风管道装置及降噪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E.J. JUAN,ET AL.: "Miniature acoustic guidance system for endotracheal tubes" * |
黄泽淋等: "广州大剧院多功能剧场双层通风管道声学特性"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95396B (zh) | 2023-09-29 |
US11543152B2 (en) | 2023-01-03 |
JP2021012222A (ja) | 2021-02-04 |
US20200200433A1 (en) | 2020-06-25 |
JP7064307B2 (ja) | 2022-05-10 |
WO2019073641A1 (ja) | 2019-04-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93232B2 (en) | Silencing system | |
US11580948B2 (en) | Soundproof system | |
JP6936918B2 (ja) | 防音構造体 | |
EP3839940B1 (en) | Silencing system | |
EP3869497B1 (en) | Soundproof structural body | |
CN112912953A (zh) | 隔音系统 | |
CN111164672B (zh) | 隔音结构体 | |
CN111095396B (zh) | 通气管路及废弃处理装置 | |
US20240003275A1 (en) | Acoustic impedance change structure and air passage type silencer | |
WO2008053867A1 (fr) | Ventilateur centrifuge | |
JP2019132576A (ja) | 消音換気構造 | |
WO2023032618A1 (ja) | 通気路用消音器 | |
CN117099155A (zh) | 带隔音结构的通气路 | |
CN117859172A (zh) | 通气路用消声器 | |
CN118843903A (zh) | 通风型消音器 | |
CN116806352A (zh) | 消音结构体及消音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pplicant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Applicant before: FUJIFILM Corp.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