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82240A -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82240A
CN111082240A CN201911182447.4A CN201911182447A CN111082240A CN 111082240 A CN111082240 A CN 111082240A CN 201911182447 A CN201911182447 A CN 201911182447A CN 111082240 A CN111082240 A CN 1110822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electrode
charging plug
insulating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824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威
穆晓鹏
张成森
黄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8244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822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82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22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充电插头具有具有支撑部,导电连接结构包括电极部、导电棒及输电元件,电极部设置于绝缘支撑部上,多个电极部间隔设置;导电棒插接于绝缘支撑部中,多个导电棒与多个电极部一一对应设置,导电棒的一端与电极部电性连接;输电元件与导电棒的另一端电性连接。通过导电棒实现电极部与输电元件之间的导电,装配充电插头时,将导电棒插接于导电通道中,导电棒的一端与电极部电性连接,导电棒的另一端与外部的输电元件电性连接,即可轻松实现充电插头导电连接结构的装配,提高拆装效率,建立了高效的导电连接,并且能够满足大电流稳定充电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的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背景技术
充电终端产品是为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充电用的充电装置,其包括机体以及与机体电连接的充电插头,在汽车行驶至指定位置后,通过充电插头与车辆受电座对接,对汽车进行充电、放电等工作。
发明人已知一种充电插头,其采用线缆-端子-圈的充电方式,具体而言,充电插头包括绝缘部及导电连接结构,绝缘支撑部与导电连接结构连接,用于支撑导电连接结构,绝缘支撑部内具有导电通道,导电连接结构包括导电圈及导电端子,导电圈套接于绝缘支撑部上,作为电极,导电端子固定安装于绝缘支撑部的导电通道的内部,导电端子与导电圈电性连接,导电端子的一端连接线缆,该线缆自导电端子沿着导电通道伸出绝缘支撑部,以与其他导电元件导电。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装配充电插头时,需要对应导电圈设置导电端子的位置,同时电缆与导电端子于导电通道的内部连接,从而导致导电连接结构的安装复杂,且不便于维护。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解决如何在保证充电可靠性的情况下,提高导电连接结构的拆装效率的技术问题,进而建立高效的导电连接,且能够满足大电流稳定充电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还具有绝缘支撑部,所述导电连接结构包括:电极部,所述电极部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上,所述电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极部间隔设置;导电棒,所述导电棒插接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中,所述导电棒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棒与多个所述电极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所述电极部电性连接;输电元件,所述输电元件与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为伸出端,所述伸出端位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之外,所述输电元件与所述伸出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伸出端上设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绝缘支撑部抵靠。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部具有套接部,所述套接部具有套接孔,所述套接孔与所述导电棒套接,所述套接部与所述导电棒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套接孔内设有弹性接触件,所述弹性接触件为弹簧触指或弹簧片,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接触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部具有四个,四个所述电极部间隔设置;所述导电棒具有四个,四个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四个所述电极部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每个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输电元件电性连接。
一种充电插头,包括绝缘支撑部及导电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支撑部具有导电通道,所述导电连接结构包括:电极部,所述电极部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上,所述电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极部间隔设置;导电棒,所述导电棒与所述导电通道套接,所述导电棒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棒与多个所述电极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所述电极部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为伸出端,所述伸出端位于所述导电通道的外部;输电元件,所述输电元件与所述伸出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支撑部包括:第一绝缘支撑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具有公头插接部,所述公头插接部内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导电通道; 第二绝缘支撑部,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具有母头插接部,所述母头插接部内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导电通道;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交替设置,所述公头插接部与所述母头插接部插接,所述第一导电通道和所述第二导电通道连通形成所述导电通道;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将多个所述电极部间隔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由上至下贯穿设有轴向连接器,所述轴向连接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的轴向运动;所述轴线连接器的内部形成有供信号线穿入的信号线通道。
一种充电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插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实现了电极部-导电棒-输电元件的导电方式,具体而言,本申请通过设置导电棒来实现电极部与输电元件之间的导电,装配充电插头时,将导电棒插接于绝缘支撑部的导电通道中,导电棒的一端与电极部电性连接,导电棒的另一端与外部的输电元件电性连接,即可轻松实现充电插头导电连接结构的装配,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长时间调节导电棒与电极部间的相对位置,同时,将与输电元件的连接位置从导电通道内移至导电通道之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在保证充电可靠性的情况下,提高导电连接结构的拆装效率的技术问题,进而建立了高效的导电连接,并且能够满足大电流稳定充电的需求。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充电插头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支撑部和第二绝缘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充电插头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支撑部和第二绝缘支撑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充电插头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支撑部、第二绝缘支撑部、末端绝缘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充电插头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充电插头一种实施例中导电元件与电极部之间的导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充电插头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仅用于体现导电元件、电极部、及线缆);
图10为本发明充电插头一种实施例中电极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第一绝缘支撑部,110-第一绝缘支撑部A,120-第一绝缘支撑部B,130-第一本体,140-公头插接部,141-第一导电通道,150-第二插接部,151-第一穿孔;
200-第二绝缘支撑部,210-第二绝缘支撑部A,220-第二绝缘支撑部B,230-第二本体,240-母头插接部,241-弧入部,250-第二导电通道,260-第二穿孔,270-限位部;
300-电极部,310-电极本体,320-安装孔,330-套接孔,340-套接部,350-弹性接触件,361-电极部A,362-电极部B,363-电极部C,364-电极部D;
400-导电元件,410-导电棒,411-伸出端,412-台阶部,420-线缆插接部,421-线缆穿孔;
500-轴向连接器,510-螺母;
600-末端绝缘部,610-导向面;
700-导电通道,710-导电通道A,720-导电通道C,730-导电通道D;
800-输电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公开一种充电插头,该充电插头通过与设于电动车辆上的充电插座建立电连接,即可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
图5为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充电插头的爆炸图。充电插头主要包括第一绝缘支撑部100、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多个电极部300、导电元件400、输电元件800等部件,其中,通过电极部300、导电元件400、以及输电元件800形成的电连接结构形成导电回路,通过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交替设置,以将多个电极部300间隔开,以满足充电时的绝缘要求。
图1为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剖视图,图3为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装配后的剖视图。第一绝缘支撑部100为绝缘件,其具有公头插接部140,公头插接部140内设有至少两个供导电元件400穿入的第一导电通道141。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也为绝缘件,其具有母头插接部240,母头插接部240内设有至少两个供导电元件400穿入的第二导电通道250。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交替设置,公头插接部140与母头插接部240插接,第一导电通道141和第二导电通道250形成导电通道700。电极部300具有多个,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将多个电极部300间隔开,以满足绝缘要求。导电元件400穿入对应的导电通道700后、与对应的电极部300电连接,进而形成导电通路,正负两个电极部300之间的导电通路即可形成导电回路。
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通过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交替插接设置,公头插接部140与母头插接部240插接后形成导电通道,二者的插接位置处将形成多个绝缘面,进而提高绝缘效果,能够满足大电流的充电要求。
导电元件400的一端与电极部300电性连接,导电元件400的另一端与输电元件800电性连接,以形成导电通路。导电元件400优选为导电棒410,本实施例实现了电极部-导电棒-输电元件的导电方式,通过设置导电棒410来实现电极部300与输电元件800之间的导电,装配充电插头时,将导电棒410插接于由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形成的导电通道700中,导电棒410的一端与电极部300电性连接,导电棒410的另一端与外部的输电元件800电性连接,即可轻松实现充电插头导电连接结构的装配,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长时间调节导电棒410与电极部300间的相对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在保证充电可靠性的情况下,提高导电连接结构的拆装效率的技术问题,进而建立了高效的导电连接,并且能够满足大电流稳定充电的需求。
导电棒410与输电元件800电性连接的一端为导电棒410的伸出端411,伸出端411优选地位于第一绝缘支撑部100或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之外,输电元件800与伸出端411电性连接,这样,将导电棒410与输电元件800的电性连接位置从导电通道700内移至导电通道700之外,进一步有利于提高导电连接结构的拆装效率。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充电插头,电极部300至少为两个,这两个电极部300的电极相反,相应的,导电棒410的数量也至少为两个。以充电插头具有两个电极部300为例,则导电棒410也为两个,其中一个导电棒410与正的电极部300电连接,另一个导电棒410与负的电极部300电连接,外部输电元件800与导电棒410对应、且与导电棒410的一端电连接,以此形成一个导电回路,便于充电。对应的,绝缘部至少需要两个,分别为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以将两个电极部300分隔开,实现绝缘。
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充电所需的导电回路,灵活设置第一绝缘支撑部100、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以及电极部300的数量,适用性强。
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形成两路导电回路的具体实现方式,参照图1至图4,沿着导电棒410插入导电通道700的方向,定义导电棒410起始插入的一端为充电插头的前端,相对的另一端则为末端。第一绝缘支撑部10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一绝缘支撑部100上分别形成有四个第一导电通道141,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上分别形成有四个第二导电通道250,电极部300的数量为四个、且设于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之间,末端的电极部300设于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上。这样,第一导电通道141和第二导电通道250一共形成四个导电通道700,图4中的视图由于剖切位置原因,仅显示出其中三个导电通道700。导电棒410的数量为四个,分别插设于其中一个导电通道700后与对应的电极部300电连接,正负两个电极部300形成回路,共形成两个导电回路。
也就是说,由第一导电通道141和第二导电通道250形成的导电通道700并不都是贯穿所有的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为了便于具体描述,将两个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定义为第一绝缘支撑部A 110和第一绝缘支撑部B 120,将两个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定义为第二绝缘支撑部A 21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将四个电极部300定义为电极部A 361、电极部B 362、电极部C 363、以及电极部D 364,将四个导电通道700定义为导电通道A 710、导电通道B(未标示)、导电通道C 720、以及导电通道D 730。参照图3、图4、图7至图9,导电通道A 710由第一绝缘支撑部A 110上的第一导电通道141组成,导电通道A 710与电极部A 361连通,其中一个导电棒410穿入导电通道A 710后与电极部A 361电连接。导电通道B由第一绝缘支撑部A 110上的第一导电通道141和第二绝缘支撑部A 210上的第二导电通道 250组成,导电通道B与电极部B 362连通,其中一个导电棒410穿入导电通道B后与电极部B 362电连接。导电通道C 720由第一绝缘支撑部A 110上的第一导电通道141、第二绝缘支撑部A 210上的第二导电通道250、第一绝缘支撑部B 120上的第一导电通道141组成,导电通道C 720与电极部C 363连通,其中一个导电棒410穿入导电通道C 720后与电极部C363连通。导电通道D 730由第一绝缘支撑部A 110上的第一导电通道141、第二绝缘支撑部A210上的第二导电通道250、第一绝缘支撑部B 120上的第一导电通道141、以及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上的第二导电通道250组成,导电通道D 730与电极部D 364连通,其中一个导电棒410穿入导电通道D 730后与电极部D 364电连接。通过上述四个导电通道700、电极部300以及导电棒410之间的配合,即可形成两个导电回路。
对于位于末端的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形成于其内的第二导电通道250可不必贯通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使得导电棒410与电极部D 364电连接的同时,该导电棒410又不会从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内脱落,末端的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的闭口结构对导电棒410起到阻挡作用。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充电插头,第一绝缘支撑部100、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电极部300同轴设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利于减小体积。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对电极部300起到安装限位、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利于提高绝缘效果,满足大电流充电的需求。根据应用场景以及充电需求,可以灵活选择第一绝缘支撑部100、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电极部300的数量,以形成所需的导电回路数量,适用性强。
电极部300优选为闭环结构,有利于提高导电效率、并且安全可靠。
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包括第一本体130,第一本体130上设有公头插接部140,公头插接部140的内部形成第一导电通道141。公头插接部140位于第一本体130的两侧,以便于与其相邻的第二绝缘支撑部200插接。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包括第二本体230,第二本体230相对两侧设有母头插接部240,第二本体230和母头插接部240的内部形成第二导电通道250。公头插接部140插设于第二导电通道250内,实现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插接连接,同时实现第一导电通道141与第二导电通道250的连通,以便于导电棒410的穿入。第一导电通道141与第二导电通道250之间的插接可以采用过盈配合,以提高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4和图5,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由上至下(也即由前端至末端)贯穿设有轴向连接器500,轴向连接器500用于限制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轴向运动,进一步提高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的连接可靠性。
具体的,轴向连接器500为长条杆状结构,参照图1,第一绝缘支撑部100上设有第二插接部150,第二插接部15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穿孔151,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上形成有第二穿孔260,第二插接部150插设于第二穿孔260内,第一穿孔151与第二穿孔260连通,轴向连接器500同时穿设于第一穿孔151和第二穿孔260内内,贯穿所有的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在轴向连接器500的两端拧紧螺母510,以将同轴设置的多个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紧固,该连接结构简单、可靠、且便于安装。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稳固性,轴向连接器500的数量可以具有多个,本实施例中,轴向连接器500具有四个,并且沿圆周对称分布,以为充电插头提供均匀的轴向力。图6中的爆炸图,为了视图的简洁性,仅示出了其中一个轴向连接器500。
第一本体130和第二本体230优选为圆盘状结构,母头插接部240的外周壁内缩于第一本体130和第二本体230的外周壁,电极部300环设于母头插接部240的外周,第一本体130和第二本体230对电极部300起到安装限位作用。优选的,电极部300的外周壁、第一本体130的外周壁、第二本体230的外周壁处于同一圆周面上,以便于充电插头整体插入与其对接的充电插座内部,便于使用操作。
电极部30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包括电极本体310,电极本体310为圆环状结构,电极本体310上形成有安装孔320和套接孔330。安装孔310用于与母头插接部240插接,以实现将电极部300安装于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之间。套接孔330与导电通道700连通,使得导电棒410经过导电通道700穿入后,能够与套接孔330连通,进而实现导电棒410与电极部300之间的电连接。
参照图9,为了清晰表示导电棒410与电极部300之间的导电连接结构,图9中仅对电极部300、导电棒410以及输电元件800做了剖面处理,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未做剖面处理,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和第二绝缘支撑部200组装后的剖视图可参照图4。套接孔330内设有弹性接触件350,弹性接触件350可以为弹簧触指或弹簧片,导电棒410与弹簧触指或弹簧片电连接,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在需要大电流充电时,优选弹簧触指,如果不考虑电流大小,可以选用弹簧片。
进一步的,参照图1和图10,母头插接部240具有朝向母头插接部240的中心方向弧入的弧入部241,电极本体310具有朝向安装孔320的中心方向弧出的套接部340,导电孔形成于套接部上,弧入部241与套接部340卡接,使得安装孔320与母头插接部240插接后,二者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使电极部300的安装结构更加可靠稳固,提高充电电流的稳定性。
对于同一个第二绝缘支撑部200而言,其两侧的弧入部241交错设置,那么位于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两侧的电极部300上的两个套接孔330也交错设置,以便于不同的导电棒410穿入后能够与对应的电极部300电连接。第一绝缘支撑部100、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以及电极部300的层状、间隔布置形式,结构紧凑、绝缘效果好、并且能够满足大电流的充电要求。
进一步的,参照图1,第二本体230上靠近弧入部241处设有限位部270,限位部270与套接孔330正对,导电棒410的末端限位于限位部270内。导电棒410经导电通道700、套接孔330与电极部300电连接后,限位部270使得导电棒410的末端不会发生偏移,使导电棒410与电极部300之间的电连接更加可靠。本实施例中,限位部270为开口处具有导向结构的圆孔,导电棒410的末端能够正好抵靠在该圆孔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末端绝缘部600,参照图5和图6,电极部D 364位于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和末端绝缘部600之间,末端绝缘部600的外周壁具有导向面610。末端绝缘部600一方面使得电极部D 364的安装结构更加可靠,另一方面,导向面610便于充电插头插入充电插座内,便于操作使用。
末端绝缘部600与第二绝缘支撑部B 220之间的固定连接结构优选采用轴向连接器500一同实现,也即,轴向连接器500的末端贯穿末端绝缘部600,实现一体化结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轴向连接器500的内部形成有供信号线(未图示)穿入的信号线通道(未标示),信号线的一端贯穿轴向连接器500后从末端绝缘部600露出形成触点,当充电插头与电动车辆上的充电插座对接后,充电插头上的触点与充电插座上的触点正好接触,从而建立起具有该充电插头的充电终端与电动车辆之间的信号连接,以便数据传输。
轴向连接器500即起到紧固第一绝缘支撑部100、第二绝缘支撑部200、以及末端绝缘部600的作用,还起到保护信号线的作用。
参照图8和图9,设于导电棒410一端的伸出端411具有线缆插接部420,线路插接部420的内部形成有供输电元件800穿入的线缆穿孔421,输电元件800穿入线缆穿孔421内、与导电棒410电连接。线缆插接部420位于第一绝缘支撑部A 110的同一侧,多根输电元件800直接在该侧接入即可,便于输电元件800的快速接入。通过输电元件800、导电棒410、环状电极部300的顺次连接形成导电通路,通过导电棒410的插接即可形成高效的导电连接,并且插接过程简单,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本实施例多个电极部300、多个第一绝缘支撑部100、多个第二绝缘支撑部200同轴设置,导电棒410沿与电极部300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导电棒410位于由电极部300所形成的闭环结构内部。这样,导电棒410不外露,充分利用充电插头整体的内部结构,利于减小体积、并且更加安全可靠。
伸出端上设有台阶部,台阶部与第一绝缘支撑部或第二绝缘支撑部抵靠,本实施例中,台阶部与第一绝缘支撑部抵靠,导电元件插入导电通道时,通过台阶部与第一绝缘支撑部之间的抵靠,可保证导电元件插入到位后能够正好与电极部电性连接,提高安装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还具有绝缘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结构包括:
电极部,所述电极部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上,所述电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极部间隔设置;
导电棒,所述导电棒插接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中,所述导电棒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棒与多个所述电极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所述电极部电性连接;
输电元件,所述输电元件与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为伸出端,所述伸出端位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之外,所述输电元件与所述伸出端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出端上设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绝缘支撑部抵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具有套接部,所述套接部具有套接孔,所述套接孔与所述导电棒套接,所述套接部与所述导电棒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接孔内设有弹性接触件,所述弹性接触件为弹簧触指或弹簧片,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接触件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具有四个,四个所述电极部间隔设置;
所述导电棒具有四个,四个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四个所述电极部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每个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输电元件电性连接。
7.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支撑部及导电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支撑部具有导电通道,所述导电连接结构包括:
电极部,所述电极部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上,所述电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极部间隔设置;
导电棒,所述导电棒与所述导电通道套接,所述导电棒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棒与多个所述电极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电棒的一端与所述电极部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棒的另一端为伸出端,所述伸出端位于所述导电通道的外部;
输电元件,所述输电元件与所述伸出端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撑部包括:
第一绝缘支撑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具有公头插接部,所述公头插接部内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导电通道;
第二绝缘支撑部,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具有母头插接部,所述母头插接部内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导电通道;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交替设置,所述公头插接部与所述母头插接部插接,所述第一导电通道和所述第二导电通道连通形成所述导电通道;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将多个所述电极部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由上至下贯穿设有轴向连接器,所述轴向连接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绝缘支撑部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部的轴向运动;
所述轴线连接器的内部形成有供信号线穿入的信号线通道。
10.一种充电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头。
CN201911182447.4A 2019-11-27 2019-11-27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Pending CN1110822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2447.4A CN111082240A (zh) 2019-11-27 2019-11-27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2447.4A CN111082240A (zh) 2019-11-27 2019-11-27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82240A true CN111082240A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11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82447.4A Pending CN111082240A (zh) 2019-11-27 2019-11-27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822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60132A1 (de) * 2020-06-24 2021-12-30 Webasto SE Fahrzeugeinheit, bodeneinheit und verfahren zum laden einer batterie eines elektrofahrzeug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60132A1 (de) * 2020-06-24 2021-12-30 Webasto SE Fahrzeugeinheit, bodeneinheit und verfahren zum laden einer batterie eines elektrofahrzeug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38170A3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2021082585A (ja) 電気プラグコネクタ用のコンタクトキャリア及びそのプラグコネクタ
CN206412597U (zh)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CN111082240A (zh)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US2753534A (en) Electrical plug and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s carried by resilient insulation
KR20240004846A (ko) 단자 연결 구조
WO2006086347A2 (en) Power adapter
CN211126163U (zh) 一种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结构、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US20020055289A1 (en) Wire connecting connector
CN111029834B (zh) 一种充电插头及充电终端
CN111416228B (zh) 电缆快速拆接用耦合器
JP4435163B2 (ja) トライアキシャルバルクヘッドコネクタ
WO2022203159A1 (ko) 고압 전력용 커넥터
CN111916924A (zh) 线路对接连接器、线路绝缘及耐压检测方法
CN214625627U (zh) 一种防火花电连接器
CN208873972U (zh) 一种防水插座
CN110556758B (zh) 一种共用线槽的通用连接设备
US10950966B2 (en) Safety stab technology
CN219419734U (zh) 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CN217115050U (zh) 公端连接件、母端连接件及连接件组合
CN210535961U (zh) 用在电瓶车上的大电流耦合器
CN212810623U (zh) 一种插座及其安装在该插座上的插头
CN109193280A (zh) 连接器
CN220341638U (zh) 一种具有接头方向调节结构的插接件
CN216698945U (zh) 一种具有防错结构的插头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