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9734U - 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19734U CN219419734U CN202320242502.XU CN202320242502U CN219419734U CN 219419734 U CN219419734 U CN 219419734U CN 202320242502 U CN202320242502 U CN 202320242502U CN 219419734 U CN219419734 U CN 219419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contacts
- plug
- socket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配电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插接头包括:第一电路板,其电连接有至少三对导电触片;至少一对导电触片被设置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导电触片被设置为负极极性;插接头壳体,其设有插接头腔室和插接头端口;插接头端口与插接头腔室相通,并且,插接头端口被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倒角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第一电路板固定于插接头腔室内,并且,导电触片显露于插接头端口,以与外部设备的插接座建立电性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的有益效果是:双重防呆确保了插接头与插接座在电连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保障了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电连接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通常在电子产品内两个电气元件之间构成电性连接以实现电能的供给或通讯的传输,因其连接的可靠性和取卸的方便性使之在配电系统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配件。
然而在一些大电流产品中,因电连接组件没有考虑防呆措施或者防呆效果不佳,当插头和插座之间连接错误时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例如高压触电),进而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可以达到不安全不接通的效果,杜绝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插接头,包括:第一电路板,其电连接有至少三对导电触片;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片被设置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片被设置为负极极性;插接头壳体,其设有插接头腔室和插接头端口;所述插接头端口与所述插接头腔室相通,并且,所述插接头端口被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倒角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所述第一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插接头腔室内,并且,所述导电触片显露于所述插接头端口,以与外部设备的插接座建立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触片包括第一触片对、第二触片对、第三触片对以及第四触片对,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二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以及所述第四触片对依次沿着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靠近所述插接头端口的侧边等距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二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三触片对、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二触片对、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二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二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接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插接座,包括:第二电路板,其布设有至少三对导电触点;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点被设置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点被设置为负极极性;插接座壳体,其设有插接座腔室和插接座端口;所述插接座端口与所述插接座腔室相通,并且,所述插接座端口被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倒角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所述第二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插接座腔室内;外部设备的插接头的至少一部分可穿过所述插接座端口插接于所述插接座腔室内,通过所述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建立电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的插接头;以及,如上述的插接座,所述插接头插接于所述插接座,以在所述插接头与所述插接座之间建立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电路板布设至少三对导电触片,并且,将至少一对导电触片设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导电触片设为负极极性,即,在至少三对导电触片中通过对“触片对”进行位置的排布和电极的配置,形成多种不同的插接头,与此对应形成多种插接座,进而实现插接头与插接座之间一一对应的配合关系,达到没有正确连接就不能电路导通的电连接防呆效果。以及,将插接头壳体的插接头端口和插接座壳体的插接座端口设置为相对应的具有至少一个倒角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达到必须正确对接后才能电路导通的结构防呆效果。双重防呆确保了插接头与插接座在电连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保障了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插接头、插接座之间松脱时的情况;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插接头、插接座之间连接时的情况;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中一个方向上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情况;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另外一个方向上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情况;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中一个方向上的结构情况;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另外一个方向上的结构情况;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中一种可选的结构情况;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另外一种可选的结构情况;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座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中一个方向上的结构情况;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座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另外一个方向上的结构情况;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座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中一种可选的结构情况;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座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另外一种可选的结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连接组件;1.插接头;11.第一电路板;D.导电触点;111.第一触点对;112.第二触点对;113.第三触点对;114.第四触点对;12.导电触片;121.第一触片对;122.第二触片对;123.第三触片对;124.第四触片对;K.通孔;13.插接头壳体;13a.第一绝缘壳体;13b.第一屏蔽壳体;131.插接头腔室;132.插接头端口;C.倒角;2.插接座;21.第二电路板;211.第五触点对;212.第六触点对;213.第七触点对;214.第八触点对;22.插接座壳体;22a.第二绝缘壳体;22b.第二屏蔽壳体;221.插接座腔室;222.插接座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10包括插接头1和插接座2,其中,插接头1电连接其中一个电气元件,插接座2电连接另外一个电气元件,插接头1插接于插接座2,在两电气元件之间建立起电能和/或数据传输的通路。
如图5和图6,插接头1包括第一电路板11,第一电路板11上电连接有至少三对导电触片12。其中,第一电路板11是印刷电路板,其内置有用于实现其目标功能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有与导电触片12数量相当的成对的导电触点D,导电触点D裸露于第一电路板11的表面。导电触片12具有一定弹性,可以通过锡焊的方式电连接于导电触点D,并且,至少一对导电触片12被设置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导电触片12被设置为负极极性,以实现插接头1的目标功能。本申请导电触片12和导电触点D可采用而不限于金、银、铜、铝等材质制造。
如图7和图8,插接头1还包括插接头壳体13,插接头壳体13设有插接头腔室131和插接头端口132,插接头端口132与插接头腔室131相通,并且,插接头端口132被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倒角C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第一电路板11固定于插接头腔室131内,同时,导电触片12显露于插接头端口132,以便于与插接座2建立电连接。
请参阅图5和图6,导电触片12可以包括第一触片对121、第二触片对122、第三触片对123以及第四触片对124,相应地,第一导电层的导电触点D被设置为与第一触片对121、第二触片对122、第三触片对123以及第四触片对124分别相对应的第一触点对111、第二触点对112、第三触点对113以及第四触点对114,第一触点对111、第二触点对112、第三触点对113以及第四触点对114(或者第一触片对121、第二触片对122、第三触片对123以及第四触片对124)依次沿着第一电路板11的靠近插接头端口132的侧边等距分布,第一触片对121电性连接于第一触点对111,第二触片对122电性连接于第二触点对112,第三触片对123电性连接于第三触点对113,以及,第四触片对124电性连接于第四触点对114。
本申请实施例引入“触点对”这样的以“对”作为后缀的技术特征,意指每个“触点对”包含成对设置的两个导电触点D,在第一电路板11中,每个“触点对”中的其中一个导电触点D位于第一电路板11的其中一侧表面,另外一个导电触点D位于第一电路板11的另外一侧表面,成对的两个导电触点D在第一电路板11上相背离且相对设置。并且,成对设置的两个导电触点D均可开设有通孔K,这两个通孔K可以同心设置,用于电性导通成对的两个导电触点D,如此,便可以仅在其中一侧的导电触点D上焊接线缆,节省了线材和插接头壳体13的内部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引入“触片对”这样的以“对”作为后缀的技术特征,意指每个“触片对”包含成对设置的两个导电触片12,在每个“触片对”中,其中一个导电触片12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1的其中一侧表面上的导电触点D,另外一个导电触片12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1的另外一侧表面上的导电触点D,成对的两个导电触片12在第一电路板11上相背离且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导电触片12也可以包括三对、五对甚至更多对,导电触片12的对数越多,则过流越大,为节省篇幅,本申请以四对导电触片12为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出示意性描述,具有其他对数的导电触片12的实施方式具体可参照下述说明,本说明书不作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1的至少一对导电触片12(或者导电触点D)被设置为正极,至少一对导电触片12被设置为负极,本领域技术人员具体可根据实际过流需求设置正极导电触片12的对数和负极导电触片12的对数,以满足不同的电路要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触片对121(或者第一触点对111)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四触片对124(或者第四触点对1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两孔插接头1,满足小电流使用场景;或者,将第一触片对121(或者第一触点对111)、第二触片对122(或者第二触点对112)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三触片对123(或者第三触点对113)、第四触片对124(或者第四触点对1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两孔插接头1,满足大电流使用场景;或者,将第一触片对121(或者第一触点对111)、第三触片对123(或者第三触点对113)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四触片对124(或者第四触点对1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三孔插头,形成双正极插接头1,满足双正极(在一些实施例中也被称为双火线)的使用场景;或者,将第一触片对121(或者第一触点对111)、第三触片对123(或者第三触点对113)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二触片对122(或者第二触点对112)、第四触片对124(或者第四触点对1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具有两对两孔的插接头1,用于构成两条可独立运行的正负极回路;或者,将第一触片对121(或者第一触点对111)、第三触片对123(或者第三触点对113)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二触片对122(或者第二触点对112)设置为负极极性,将第四触片对124(或者第四触点对114)设置为接地,形成四孔插接头1,满足四孔插接头1使用场景;或者,将第一触片对121(或者第一触点对111)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二触片对122(或者第二触点对112)设置为负极极性,将第三触片对123(或者第三触点对113)设置为接地,形成三孔插接头1,满足三孔插接头1使用场景。对于上述“触片对”(或“触点对”)的电极极性配置,还可以根据电气元件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变换、调整,以得到其他合适的布置方式。
如图7和图8,插接头壳体1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绝缘壳体13a和第一屏蔽壳体13b,第一绝缘壳体13a和第一屏蔽壳体13b均内设有腔室,第一绝缘壳体13a部分收容于第一屏蔽壳体13b的腔室内,围合形成上述插接头腔室131。第一电路板11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并固定于第一绝缘壳体13a的腔室内,以使第一绝缘壳体13a对第一电路板11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所述插接头端口132由第一绝缘壳体13a的腔口围合形成,导电触片12上相离于第一电路板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绝缘壳体13a的腔室内,显露于插接头端口132。通过第一绝缘壳体13a与第一屏蔽壳体13b共同围合形成的插接头腔室131可提供给第一电路板11、导电触片12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确保通电功能的同时可减少热损,降低发生短路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插接头1的安全性、可靠性。
如图9和图10,基于上述插接头1,本申请提供的插接座2可以包括第二电路板21。第二电路板21同样可以是印刷电路板,其内置有用于实现其目标功能的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同样设置有与导电触片12数量相当的成对的导电触点D,导电触点D裸露于第二电路板21的表面,并且至少一对导电触点D被设置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导电触点D被设置为负极极性。
如图11和图12,插接座2还包括插接座壳体22,插接座壳体22设有插接座腔室221和插接座端口222,插接座端口222与插接座腔室221相通,并且,插接座端口222被设置为与插接头端口132相适配的具有至少一个倒角C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可避免插接头1与插接座2连接错误,在结构上实现防呆。第二电路板21固定于插接座腔室221内,同时,导电触点D显露于插接座端口222。外部设备的插接头1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插接座端口222插接于插接座腔室221内,通过第二电路板21的导电触点D与第二电路板21建立电连接(如图2)。
如图9和图10,第二电路板21的导电触点D被设置为与第一触片对121、第二触片对122、第三触片对123以及第四触片对124分别相对应的第五触点对211、第六触点对212、第七触点对213以及第八触点对214,第五触点对211、第六触点对212、第七触点对213以及第八触点对214依次沿着第二电路板21的靠近插接座端口222的侧边等距分布,其中,第五触点对211用于电性连接第一触片对121,第六触点对212用于电性连接第二触片对122,第七触点对213用于电性连接第三触片对123,以及,第八触点对214用于电性连接第四触片对124。
在第二电路板21的每个“触点对”中,其中一个导电触点D位于第二电路板21的其中一侧表面,另外一个导电触点D位于第二电路板21的另外一侧表面,成对的两个导电触点D在第二电路板21上相背离且相对设置。第二电路板21的“触点对”的排布间距和电极极性被设置为与第一电路板11的“触片对”的排布间距和电极极性一一对应(即“一对一”)的映射关系,以在插接头1与插接座2在插接时实现电连接防呆,确保电性连接的安全可靠。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21的至少一对“触点对”被设置为正极,至少一对“触点对”被设置为负极。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五触点对211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八触点对2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可与上述两孔插接头1配合使用的两孔插接座2,以满足小电流使用场景;或者,将第五触点对211、第六触点对212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七触点对213、第八触点对2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可与上述两孔插接头1配合使用的两孔插接座2,满足大电流使用场景;或者,将第五触点对211、第七触点对213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八触点对2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可与上述双正极(在一些实施例中也被称为双火线)插接头1配合使用的双正极插接座2;或者,将第五触点对211、第七触点对213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六触点对212、第八触点对214设置为负极极性,形成可与上述具有两对两孔的插接头1配合使用的两对两孔插接座2,用于与插接头1构成两条可独立运行的正负极回路;或者,将第五触点对211、第七触点对213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六触点对212设置为负极极性,将第八触点对214设置为接地,形成可与上述四孔插接头1配合使用的四孔插接座2,满足四孔插接的使用场景;或者,将第五触点对211设置为正极极性,将第六触点对212设置为负极极性,将第七触点对213设置为接地,形成可与上述三孔插接头1配合使用的三孔插接座2,满足三孔插接的使用场景。对于插接座2的“触点对”的电极极性配置,同样可以根据电气元件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变换、调整,以得到其他合适的布置方式。
本申请通过将插接头1的“触片对”以及插接座2的“触点对”根据需要实现的功能配置为“一对一”的映射关系,使得插接头1的“触片对”的数量、位置、极性等参数与插接座2的“触点对”的数量、位置、极性等参数一一对应,进而实现插接头1与插接座2之间一一对应的搭配关系,通过不少于三对的“触片对”和“触点对”,得到多对“插接头1-插接座2”的搭配组合,使得相对应的插接头1与插接座2之间可以实现电路的导通,相反,不相配对的插接头1与插接座2之间无法实现电路的导通,以此达到有效规避当其中一个电气元件具有多个外形结构相同的插接头1(或插接座2)而使得另外一个电气元件的插接座2(或插接头1)接错的现象,实现电连接防呆。在实际应用中,当插接头1没有插接于与之对应的插接座2内之后,因插接头1的“触片对”的布置形式与其当前所插接的插接座2的“触点对”的布置形式不相匹配,因此,在插接头1与插接座2之间无法实现电路导通,插接头1与插接座2没有形成回路,实现了电连接防呆,达到了不安全不接通的目的。如图3和图4,本申请以上述两孔插接座2和两孔插接头1之间的连接为例,因插接头1的第一触片对121被设置为正极,第四触片对124被设置为负极,那么,只有第五触点对211被设置为正极、第八触点对214被设置为负极的两孔插接座2才能与之配对形成回路,而其他布置形式的“触点对”的插接座2均无法与该两孔插接座2准确配对以实现电路导通,从而实现电连接防呆。
如图11和图12,插接座壳体2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绝缘壳体22a和第二屏蔽壳体22b,第二绝缘壳体22a和第二屏蔽壳体22b均内设有腔室,第二绝缘壳体22a的腔室与第二屏蔽壳体22b的腔室连通,围合形成上述插接座腔室221。第二电路板21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并固定于第二绝缘壳体22a的腔室内,以使第二绝缘壳体22a对第二电路板21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所述插接座端口222设置于第二屏蔽壳体22b上远离于第二绝缘壳体22a的末端的端口,第二电路板21的导电触点D显露于插接座端口222。通过第二绝缘壳体22a与第二屏蔽壳体22b共同围合形成的插接座腔室221,可提供给第二电路板21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确保通电功能的同时可减少热损,降低发生短路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插接座2的安全性、可靠性。
本申请提供的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电路板布设至少三对导电触片,并且,将至少一对导电触片设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导电触片设为负极极性,即,在至少三对导电触片中通过对“触片对”进行位置的排布和电极的配置,形成多种不同的插接头,与此对应形成多种插接座,进而实现插接头与插接座之间一一对应的配合关系,达到没有正确连接就不能电路导通的电连接防呆效果。以及,将插接头壳体的插接头端口和插接座壳体的插接座端口设置为相对应的具有至少一个倒角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达到必须正确对接后才能电路导通的结构防呆效果。双重防呆确保了插接头与插接座在电连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保障了人身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插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路板,其电连接有至少三对导电触片;
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片被设置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片被设置为负极极性;
插接头壳体,其设有插接头腔室和插接头端口;
所述插接头端口与所述插接头腔室相通,并且,所述插接头端口被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倒角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
所述第一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插接头腔室内,并且,所述导电触片显露于所述插接头端口,以与外部设备的插接座建立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触片包括第一触片对、第二触片对、第三触片对以及第四触片对,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二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以及所述第四触片对依次沿着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靠近所述插接头端口的侧边等距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二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
所述第三触片对、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
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
所述第二触片对、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对、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二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所述第四触片对被设置为接地。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正极极性,所述第二触片对被设置为所述负极极性,所述第三触片对被设置为接地。
9.一种插接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电路板,其布设有至少三对导电触点;
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点被设置为正极极性,至少一对所述导电触点被设置为负极极性;
插接座壳体,其设有插接座腔室和插接座端口;
所述插接座端口与所述插接座腔室相通,并且,所述插接座端口被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倒角的非中心对称的异型口;
所述第二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插接座腔室内;
外部设备的插接头的至少一部分可穿过所述插接座端口插接于所述插接座腔室内,通过所述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建立电连接。
10.一种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插接头;以及,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接座,所述插接头插接于所述插接座,以在所述插接头与所述插接座之间建立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42502.XU CN219419734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42502.XU CN219419734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19734U true CN219419734U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7231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42502.XU Active CN219419734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19734U (zh) |
-
2023
- 2023-01-31 CN CN202320242502.XU patent/CN2194197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1190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 |
US7651344B2 (en) | Power connector carrying larger current | |
CN101257160B (zh) | 薄断面大电流电力连接器 | |
CN104600454B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JP3139733U (ja) | 電源用コネクタ | |
US9306300B2 (en) | Obversely and reversely pluggable connector structure | |
CN104538797B (zh) | 防干扰插头电连接器 | |
US8460009B1 (en) |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pair of circuit boards using a pair of board connectors and an interconnector | |
US943176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elding | |
CN104426043B (zh) | 互换型电连接器 | |
CN107069309A (zh) | 防水正反插电连接器 | |
JP2012209255A (ja) | Usbコネクタ | |
US10615543B2 (en) | Grounding structure for power socket | |
CN103490191B (zh) | 设有usb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 |
CN219419734U (zh) | 插接头、插接座及电连接组件 | |
US20190319405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0270192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TW201820711A (zh) | 電連接器 | |
CN206250421U (zh) | Usb插头连接器 | |
CN109038020A (zh) | 电连接器 | |
CN21293490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26668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911161U (zh) | Usb连接结构 | |
CN205231372U (zh) | 高效防电磁干扰可正反插接式连接器 | |
CN216626283U (zh) | Pcb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