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3334A - 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3334A
CN111053334A CN201910972000.0A CN201910972000A CN111053334A CN 111053334 A CN111053334 A CN 111053334A CN 201910972000 A CN201910972000 A CN 201910972000A CN 111053334 A CN111053334 A CN 1110533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timepiece
end portion
case
w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720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泽幸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53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33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53Flexible straps
    • A44C5/0061Flexible straps essentially made from met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53Flexible stra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84Bracelets in the form of a ring, band or tube of rigid material
    • A44C5/0092Bracelets in the form of a ring, band or tube of rigid material essentially made from met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2Link constructions
    • A44C5/10Link constructions not extensible
    • A44C5/102Link constructions not extensible with links made of one piece with integral connec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2Link constructions
    • A44C5/10Link constructions not extensible
    • A44C5/107Link constructions not extensible with links made of more than two elements including connecting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2C-spring-type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holder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14Suspending devices, supports or stands for time-pieces insofar as they form part of the cas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升耐久性、防水性、相合感的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钟表表带具备:第一表带,其为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第二表带,其为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

Description

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
背景技术
作为钟表表带,可以像专利文献1所述的那样,使用将金属制的表带节连结而构成的金属节表带,或者像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使用皮革表带或树脂表带。
金属节表带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即,由于金属节自身不会发生变形,而仅在金属节的连结部分处进行弯折,因此在将金属节表带佩戴到手腕上时,表带与手腕之间会产生间隙,从而提升相合(fit)感较为困难。
皮革表带或树脂表带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即,虽然由于皮革表带或树脂表带会整体进行弯曲,从而与金属节表带相比更容易提升相合感,但与金属节表带相比,其耐久性、防水性降低,而且也无法获得金属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25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939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为,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
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有:基端部,其被安装于钟表外壳上;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所述中间部以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具备:第一表带,其为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第二表带,其为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连结装置,所述连结装置对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进行连结。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基端部,其被安装于钟表外壳上;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所述中间部以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基端部,其被安装于钟表外壳上;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所述顶端部与所述中间部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大。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中,优选为,所述金属玻璃为以Pt、Au、Ti、Mg、Pd、Zr为基的金属玻璃。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中,优选为,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钟表表带的表面及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形成有沿着所述钟表表带的宽度方向的槽。
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具备通过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而被一体地成型的钟表外壳及钟表表带。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钟表表带为,具备与所述钟表外壳一体地形成的第一表带及第二表带的部件。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连结装置,所述连结装置对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进行连结。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基端部,其以与所述钟表外壳连续的方式而形成;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所述中间部以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基端部,其以与所述钟表外壳连续的方式而形成;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所述顶端部与所述中间部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大。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钟表表带由与所述钟表外壳一体地形成的单根表带构成。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表带具有:基端部,其以与所述钟表外壳连续的方式而形成;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所述中间部以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钟表外壳具备被形成为环状的外壳主体、和与所述外壳主体一体地形成的表盘。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优选为,所述金属玻璃为,以Pt、Au、Ti、Mg、Pd、Zr为基的金属玻璃。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优选为,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在本公开内容的钟表用外装部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钟表表带的表面及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形成有沿着所述钟表表带的宽度方向的槽。
本公开内容的钟表具备:钟表外壳;第一表带,其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的单一部件构成,且被安装于所述钟表外壳上;第二表带,其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的单一部件构成,且被安装于所述钟表外壳上。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本公开内容的钟表具备钟表外壳和钟表表带,所述钟表表带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的单一部件构成,且被安装于所述钟表外壳上。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本公开内容的钟表具备通过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而被一体地成型的钟表外壳及钟表表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手腕佩戴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概要立体图。
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5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侧视图。
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剖视图。
图8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手腕佩戴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9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10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11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12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概要立体图。
图13为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概要剖视图。
图14为表示变形例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变形例的钟表的概要立体图。
图16为表示变形例的钟表的手腕佩戴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17为表示变形例的钟表的手腕佩戴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2而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钟表1为,具有对机芯进行收纳的钟表外壳101和被安装于所述钟表外壳101上的钟表表带10的手表。另外,被收纳于钟表外壳101内的机芯既可以为具备水晶振子、电池、电机、轮系、指针等的水晶式机芯,也可以为具备发条、擒纵轮、擒纵叉、轮系、指针等的机械式机芯。并且,也可以在钟表外壳101中对不具备指针的数码显示装置进行收纳。
钟表外壳101可以使用不锈钢、黄金、白金、钛等在钟表中所使用的一般材质的钟表外壳。并且,钟表外壳101也可以由与下文中叙述的钟表表带10同样的金属玻璃来构成。
钟表表带10具备被安装于钟表外壳101的12点钟侧的第一表带11、和被安装于钟表外壳101的6点钟侧的第二表带12。
第一表带11为,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第二表带12与第一表带11相同,为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此处,单一部件意思是指由一张板材所构成的部件,而并非为像金属节表带那样对多个金属制的表带节进行连结的部件。即,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分别由被形成为带状的一张平板而构成。
作为构成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金属玻璃,可以使用以Pt、Au、Ti、Mg、Pd、Zr为基的金属玻璃。具体而言,可以使用以Zr55Al10Ni5Cu30、Mg65Cu25Al10、Pt60Cu18P22、Au65Cu15.5Ag7.5Si17、Ti43Zr2Hf5Cu42Ni7Si1(atm%)作为组成的金属玻璃。另外,虽然在通常情况下,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只需由相同的组成的金属玻璃构成即可,但也可以在第一表带11和第二表带12中使用不同组成的金属玻璃。
这些金属玻璃具有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特性。此外,金属玻璃优选为具有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的范围的特性。并且,构成钟表表带10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厚度尺寸或宽度尺寸根据将钟表1佩戴于手腕上时所需的保持力而被设定。例如,在于钟表外壳101中收纳有机芯的钟表1的重量为150~250g左右的情况下,以使钟表1相对于手腕的保持力成为0.8~5.0kg的范围的方式,来对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厚度尺寸、宽度尺寸进行设定。
金属玻璃制的钟表表带10中需要以上这种特性的理由如下。
在弹性模量低于30GPa的情况下,钟表表带10容易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钟表外壳101紧贴在手腕上进行固定的力会降低。因此,存在钟表1从手腕上脱离的可能性。
在弹性模量高于70GPa的情况下,由于钟表表带10难以发生弹性变形,因此难以沿着手腕对所述钟表表带10进行佩戴,从而佩戴感下降。
另一方面,当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的范围时,能够在确保对钟表1进行固定的力的同时,使钟表表带10适当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还能够提升佩戴感。
在弹性极限低于2%的情况下,与结晶性金属同样地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在使用过程中对钟表表带10施加力等的情况下,钟表表带10发生断裂。此外,在使钟表表带10沿着手腕而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有时会发生塑性变形,并且不会恢复至原样。
在弹性极限高于20%的情况下,弹性范围变得较大,从而实施锻造、冲压等塑性加工会变得困难。例如,即使以与通常的结晶金属相同的方式进行压入也会通过回弹而恢复至原始的形状,从而会增加加工负荷,除此以外,也无法获得由塑性加工实现的尺寸精度。
另一方面,当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时,钟表表带10难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从而也不会发生塑性变形等,进而能够防止成型加工时的负荷的增加或尺寸精度的下降等。
在硬度低于Hv300的情况下,钟表表带10易于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伤。在硬度高于Hv500的情况下,钟表表带10表面加工变得困难,从而装饰性降低。因此,能够施加给钟表表带10的装饰要素会被限制。
另一方面,当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时,能够防止钟表表带10发生损伤,并且,还能够提升装饰性,从而减少装饰要素的限制。
当钟表表带10的产品保持力低于0.8kg时,无法对钟表1进行保持,从而钟表1有可能会脱落。而当钟表表带10的产品保持力高于5.0kg时,会使钟表表带10发生变形且难以佩戴于手腕上。
另一方面,当产品保持力为0.8kg以上且5.0kg以下时,能够防止钟表1的脱落,从而能够提升向手腕的佩戴性。
金属玻璃制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可以通过使用金属模具的成型加工而成型。作为使用金属模具的成型加工,可以使用注塑成型加工及铸造加工、和利用过冷液状态的加工方法。作为利用过冷液状态的加工方法,可以列举出锻造加工、拉拉拔成型加工、挤出成型加工、冲压加工等。由于金属玻璃具有高转印性,因此,通过在对各自为单一部件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进行加工成型时,还预先在金属模具中形成带表面的装饰,从而还能够同时对表面装饰进行加工。
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分别形成为带状、即细长的平板状,且具备:基端部111、121,其被安装于钟表外壳;顶端部112、122,其为与基端部111、1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中间部113、123,其被设置于基端部111、121及顶端部112、122之间。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基端部111、121上形成有供生耳杆插穿的贯穿孔。因此,能够使用生耳杆而将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安装于钟表外壳101的表耳102上,并且能够采用与金属节类型的带或皮革表带、树脂表带相同的带连结结构。
在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顶端部112、122上,设置有能够对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进行连结的连结装置130。连结装置130由被固定于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上的顶端部112、122的永磁铁131、132构成。永磁铁131、132通过磁力而对顶端部112、122彼此进行固定。即,如图2所示,连结装置130通过永磁铁131、132的磁力而以可拆装的方式对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进行连结。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构成钟表表带10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分别由利用金属玻璃所构成的单一部件而形成,因此,与金属节类型的带相比,能够提升相合感。即,由于由金属节所构成的带仅在各片的连结部分处进行弯曲,因此,使得手腕和钟表表带的各金属节之间易于产生间隙,从而在佩戴于手腕上时的相合感有限。与此相对,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使用了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的低弹性模量的金属玻璃,因此在将钟表1佩戴于手腕上时,所述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会沿着手腕而柔软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提升相合感。并且,在金属节表带中,由于需要进行金属节的连结作业,因此提高生产率较为困难,但是由于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分别为单一部件,因此与金属节表带相比而能够很容易地提高生产率。
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由于由金属玻璃构成,因此与皮革表带或树脂表带相比而能够提升耐久性、防水性,还可以获得金属感。
此外,由于金属玻璃即使与结晶性合金相比也能够提高硬度,因此其难以被划伤。因此,还能够防止由于划伤而损坏钟表表带10的外观。例如,Pt合金的硬度为Hv50以上且Hv100以下,与此相对,以Pt为基的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400以上且Hv500以下。因此,能够提供高强度的钟表表带10,所述高强度的钟表表带10由于能够将金属玻璃制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硬度设定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的高等级,且弹性极限也为2%以上,因此难以被划伤,并且也难以在使用中发生断裂或塑性变形,进而难以损坏。
由于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通过金属玻璃的金属模具加工成型而制造出,因此能够形成装饰性优异的表带。特别是由于金属玻璃具有高转印性,因此能够通过在金属模具中预先形成装饰用的图案,从而在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金属模具加工成型时还同时实施表面装饰加工,进而能够同时提高生产率及装饰性。
由于金属玻璃与结晶性金属相比融点较低,从而由铸造所实施的制造较为容易,因此能够提升生产率。
由于金属玻璃的强度较高,因此能够使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薄壁化,从而也能够使钟表表带10轻量化。
由于金属玻璃的热传导率较低,因此在将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佩戴于手腕上时,感觉到冷的情况较少。因此,能够防止钟表表带10刺激到佩戴者的冷觉而给佩戴者带来不快。
由于金属玻璃的弹性变形区较大,因此其具备柔软度,从而难以被划伤。因此,能够防止在摘下钟表1等的情况下,损伤到钟表表带10的情况。
由于金属玻璃的凝固收缩度较小,因此由铸造所引发的形状变化较小,从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铸造。
由于金属玻璃能够形成为粘性较低的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即、过冷却液体状态,因此能够对其进行粘弹性加工。即,由于金属玻璃能够通过加热而形成为过冷却液体的状态,因此能够进行由加热加工而实现的高变形率加工,并且还能够实现纳米级的高精度转印。因此,还能够在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表面上实施细小的装饰,并且能够在金属模具成型加工时实现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高精度修整,因此能够减轻修整作业,从而能够大幅地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金属玻璃没有晶界,因此在对表面进行研磨修整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研磨性,从而能够消除因晶界而引发的起伏。
通过利用具有以上那样的特性的金属玻璃来制造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从而能够提供与金属节表带或皮革表带、树脂表带相比而各种特性更优异的钟表表带10。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3所示,作为连结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的连结装置而也可以使用连结装置140,所述连结装置140在第一表带11的端部上形成突起141,在第二表带12上沿着带12的长度方向而形成有多个供所述突起141卡合的卡合孔142,通过使所述突起141卡合到任意一个卡合孔142中,从而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对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进行连结。当使用该连结装置140时,能够根据各佩戴者的手腕的粗细来对连结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时的钟表表带10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相合感。
另外,作为连结装置,也可以不在钟表表带10上设置所述突起141和所述卡合孔142,而是通过在钟表表带10的一方的表带的顶端部固定永磁铁,在从另一方的表带的顶端部至中间部的表面部上固定强磁性体(例如以Fe和Co为基底的部件)、或者固定永磁铁的方式来构成。在该连结装置中,通过利用磁力而将一方的表带的永磁铁固定于另一方的表带上,从而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对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进行连结。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对将一方的表带的永磁铁固定于另一方的表带的位置进行变更,因此也能够根据各佩戴者的手腕的粗细来对连结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时的钟表表带10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相合感。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而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2进行说明。钟表2具有被安装于钟表外壳101上的钟表表带20。钟表表带20以具备一端被安装于钟表外壳101的表耳102上的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的方式而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同样地,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也由具有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材料特性的金属玻璃的单一部件构成。因此,金属玻璃的具体示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各自沿着各表带21、22的长度方向而进行弯曲。即,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具有:基端部211、221,其被安装于钟表外壳101上;顶端部212、222,其为与基端部211、221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213、223,其被设置于基端部211、221及顶端部212、222之间。中间部213、223以从基端部211、221朝向顶端部212、222弯曲的方式而被形成。
因此,如图5所示,在从侧面对钟表2进行观察时,钟表外壳101、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以成为大致C字形状的方式而被形成。
此时,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即使在像女性或孩童那样手腕W较细的用户佩戴钟表表带20的情况下,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也会发生挠曲而展开,并在顶端部212、222间产生间隙。因此,在手腕W较粗的用户佩戴钟表表带20的情况下,各表带21、22会进一步发生挠曲而展开,顶端部212、222间的间隙也会变宽。如此,在佩戴时,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沿着手腕W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弯曲,并通过欲恢复至原始的形状的弹性力而使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紧贴在手腕W上,从而使得钟表2被稳定地佩戴于手腕W上。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分别由金属玻璃制的单一部件构成,因此能够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由于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已预先被弯曲,因此能够以缠绕到手腕W上的方式进行佩戴。由于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为与结晶性金属相比而弹性模量较低、弹性极限较高的金属玻璃制,因此在将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佩戴于手腕W上的情况下,会沿着手腕W而柔软地弯曲。因此,如图5所示,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和手腕W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从而能够使钟表表带20紧贴在手腕W上,进而能够提升相合感。
并且,由于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的顶端部212、222间的间隔会根据佩戴者的手腕W的粗细被调整,因此能够吸收掉手腕W的粗细的不同。因此,能够设为通过准备一个种类的长度尺寸的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而即使手腕W的粗细不同也能够进行佩戴的、均码的钟表表带20,从而无需准备长度尺寸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第一表带21及第二表带22,进而能够减少带的种类,降低成本。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6至8而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3进行说明。钟表3具备钟表用外装部件300,所述钟表用外装部件300具有钟表外壳301及钟表表带30。钟表用外装部件300由具有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材料特性的金属玻璃而一体地构成。金属玻璃的具体示例与各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10、20相同。
钟表外壳301具备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302、和在外壳主体302内被一体成型的表盘303。此外,钟表表带30具备被安装于钟表外壳301的12点钟侧的第一表带31、和被安装于钟表外壳301的6点钟侧的第二表带32。因此,钟表用外装部件300为,外壳主体302、表盘303、第一表带31和第二表带32通过金属玻璃而被一体成型的部件。
如图7所示,在钟表外壳301的外壳主体302的表面侧的开口处安装有表镜305,在外壳主体302的背面侧的开口处安装有后盖306。此外,在表盘303上形成有供机芯350的指针轴351插穿的贯穿孔303A。并且,在表盘303上,还一体地形成有作为表盘的构成要素的时间字符、标志、刻度等。
钟表外壳301内的空间通过被一体形成于外壳主体302上的表盘303而被划分为两个空间。因此,在对钟表3进行组装的情况下,机芯350从钟表外壳301的背面侧配置到钟表外壳301内,并将指针轴351插入到贯穿孔303A中。然后,将时针、分针、秒针等各个指针352安装到于表盘303的表面侧露出的指针轴351上。在此之后,将表镜305及后盖306安装到钟表外壳301的外壳主体302上,从而完成钟表3的组装。
被一体形成于钟表外壳301上的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具有:基端部311、321,其以与钟表外壳301连续的方式形成;顶端部312、322,其为基端部311、321的相反侧的端部;中间部313、323,其被设置于基端部311、321及顶端部312、322间。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20同样地,中间部313、323以从基端部311、321朝向顶端部312、322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如图7所示,与钟表表带20同样地,在从侧面对钟表3进行观察时,钟表外壳301和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以成为大致C字形状的方式而被形成。因此,如图8所示,在将钟表3佩戴到佩戴者的手腕上的情况下,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沿着佩戴者的手腕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使得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紧贴在手腕上,从而钟表3被稳定地佩戴到手腕上。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钟表表带30的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20同样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并且,由于利用金属玻璃而使构成钟表表带30的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外壳主体302和表盘303一体地成型,因此能够提升钟表用外装部件300的强度及外观设计性。
即,在像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2那样,分体地构成钟表外壳101和钟表表带20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当对钟表外壳101和钟表表带20的连接部施加较大的力时,生耳杆与表耳102脱离或者发生变形。与此相对,在钟表3中,由于钟表外壳301和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一体地成型,因此即使对钟表外壳301、第一表带31及第二表带32的连接部施加较大的力,也能够通过钟表用外装部件300整体来承受该力。并且,由于表盘303被一体地成型于外壳主体302上,因此与环状的普通的钟表外壳相比,表盘303还可以作为抑制外壳主体302的变形的加强板而发挥功能,从而能够提升钟表外壳301的强度。因此,能够大幅地提高钟表用外装部件300的强度。
此外,由于钟表外壳301、表盘303、钟表表带30由相同的金属玻璃而构成,因此能够提升钟表3的外观设计的统一感,并且还能够提升高级感。
并且,由于钟表外壳301和钟表表带30被一体地成型,因此钟表外壳301和钟表表带30的连结部的构造的限制较少,从而能够提升设计性。例如,存在当通过生耳杆对钟表外壳和钟表表带进行连结时,要在钟表外壳上形成表耳102等的限制,从而也限制了连结构造或形状。与此相对,当钟表外壳301和钟表表带30为一体时,这样的限制较少,从而尤其能够采用设计性优异的连结构造,进而能够提升钟表3的外观设计性。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9而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4进行说明。钟表4具备钟表用外装部件400,所述钟表用外装部件400具有钟表外壳401和钟表表带40。钟表用外装部件400由具有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材料特性的金属玻璃而一体地构成。金属玻璃的具体示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
钟表外壳401由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402构成。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表盘403与外壳主体402分体地被形成,但也可以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地被形成为一体。
钟表表带40由从钟表外壳401的6点钟侧起连续地形成的单根表带41而构成。因此,钟表用外装部件400为,利用金属玻璃而使外壳主体402和表带41一体地成型的部件。
表带41具有:基端部411,其与钟表外壳401连续;顶端部412,其为与基端部411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413,其被设置于基端部411及顶端部412间。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20、30同样地,中间部413以从基端部411朝向顶端部412弯曲的方式形成。
表带41的顶端部412被延长至钟表外壳401的12点钟侧的附近,但是以与钟表外壳401分离的方式而配置。因此,在从侧面对钟表4进行观察时,钟表外壳401和表带41以成为大致C字形状的方式而形成。
表带41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即使在像女性或孩童那样手腕较细的用户佩戴钟表表带40的情况下,在表带41的顶端部412和钟表外壳401之间也会产生间隙。因此,在手腕较粗的用户佩戴钟表表带40的情况下,表带41的顶端部412和钟表外壳401的间隔会变宽。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钟表外壳401及表带41通过金属玻璃而被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起到与所述第二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由于表带41被预先弯曲,因此能够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20、30同样地,以缠绕到手腕的方式进行佩戴。此时,由于表带41为与结晶性金属相比而弹性模量较低、弹性极限较高的金属玻璃制,因此在将表带41佩戴到手腕的情况下,会沿着手腕柔软地弯曲,从而不会在其与手腕之间产生间隙,进而能够使钟表表带40紧贴在手腕上。因此,能够提升钟表表带40的相合感。
由于表带41的顶端部和钟表外壳401的间隔可以根据佩戴者的手腕的粗细来调整,因此能够吸收掉手腕的粗细的不同。因此,能够设为即使手腕的粗细不同也能够进行佩戴的均码的钟表表带40,从而无需准备表带41的长度尺寸不同的多个种类的钟表用外装部件400,进而能够降低成本。
由于钟表表带40仅由一个表带41构成,而无需将表带连结到钟表外壳401的12点钟侧,因此对钟表外壳401的设计的限制变少,从而还能够提升钟表4的外观设计性。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虽然钟表用外装部件400的表带41连结到了在钟表外壳401的6点钟侧,但也可以将表带41连结到12点钟侧。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0而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钟表5进行说明。钟表5具备钟表用外装部件500,所述钟表用外装部件500通过将钟表外壳501和钟表表带50一体形成而成。钟表用外装部件500由具有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材料特性的金属玻璃而一体地构成。金属玻璃的具体示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
钟表外壳501由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502而构成。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表盘503与外壳主体502分体地形成,但也可以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被形成为一体。
钟表表带50具备从钟表外壳501的12点钟侧起连续地形成的第一表带51、和从钟表外壳501的6点钟侧起连续地形成的第二表带52。因此,钟表用外装部件500为,利用金属玻璃而使外壳主体502、第一表带51和第二表带52一体地成型的部件。
第一表带51及第二表带52具有:基端部511、521,其与钟表外壳501连续;顶端部512、522,其为与基端部511、521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513、523,其被设置于基端部511、521及顶端部512、522间。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30同样地,中间部513、523以成为从基端部511、521朝向顶端部512、522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第一表带51及第二表带52的顶端部512、522被设为,与中间部513、523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大的厚壁部。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钟表表带50的第一表带51及第二表带52具备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30同样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并且,由于将第一表带51及第二表带52的顶端部512、522设为厚壁部,因此能够使内置有机芯的钟表外壳501的重量与第一表带51及第二表带52的顶端部512、522的重量之差,与钟表表带30相比而较小。因此,能够提升将钟表5佩戴到手腕上时的稳定感。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1而对第六实施方式的钟表6进行说明。钟表6具备钟表用外装部件600,所述钟表用外装部件600通过将钟表外壳601和钟表表带60一体地形成而成。钟表用外装部件600由具有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材料特性的金属玻璃而一体地构成。金属玻璃的具体示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
钟表外壳601由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602构成。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表盘603与外壳主体602分体地形成,但也可以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被形成为一体。
钟表表带60具备:从钟表外壳601的12点钟侧起而连续地形成的第一表带61、和从钟表外壳601的6点钟侧起而连续地形成的第二表带62。因此,钟表用外装部件600为利用金属玻璃而使外壳主体602、第一表带61、第二表带62一体地成型的部件。
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具有:基端部611、621,其与钟表外壳601连续地被形成;顶端部612、622,其为与基端部611、621相反一侧的端部;以及中间部613、623,其被设置于基端部611、621及顶端部612、622间。与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20、30、40同样地,中间部613、623以从基端部611、621朝向顶端部612、622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在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的表面上,形成有沿着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的宽度方向而设置的多个槽63。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的宽度方向为,在各表带61、62的表面上,相对于从基端部611、621起朝向顶端部612、622的长度方向而正交的方向。
槽63沿着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的长度方向而大致等间隔地被形成,通过该槽63,从而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各自被设为容易发生弯曲的结构。
第六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钟表表带60的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具备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30同样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并且,由于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在表面上形成有槽63,因此能够使各带61、62很容易地发生弯曲。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将钟表表带60佩戴到手腕上时的相合感。
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虽然在钟表表带60中,在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的表面上形成了槽63,但也可以像图12所示的钟表6的钟表表带60B那样,在第一表带61B及第二表带62B的背面上形成槽64。并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在第一表带61及第二表带62的表面及背面这两面上形成槽63、64。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13而对第七实施方式的钟表7进行说明。钟表7具备钟表用外装部件700,所述钟表用外装部件700通过将钟表外壳701和钟表表带70一体地形成而成。钟表用外装部件700由具有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材料特性的金属玻璃而一体构成。金属玻璃的具体示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
钟表外壳701由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702构成。另外,表盘既可以与外壳主体702分体地形成,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钟表表带70具备:被安装于钟表外壳701的12点钟侧的第一表带71、和被安装于钟表外壳701的6点钟侧的第二表带72。因此,钟表用外装部件700为,利用金属玻璃而使外壳主体702、第一表带71、第二表带72一体地成型的部件。
在第一表带71及第二表带72的表面及背面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半球状的凸部73、74。表面及背面上的各凸部73、74在第一表带71及第二表带72的长度方向及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分别以预定的间距进行配置。此外,表面的凸部73和背面的凸部74在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以偏移半个间距的方式来配置。
第七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70,由于在第一表带71及第二表带72的表面及背面这两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73、74,因此能够在确保各表带71、72的强度的同时,使表带71、72很容易地发生弯曲。此外,由于钟表表带70上形成有半球状的凸部73、74,因此能够设为外观设计性优异的钟表表带。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均包括于本发明内。
作为钟表表带的设计,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如图14所示,在具备第一表带81及第二表带82的金属玻璃制的钟表表带80上形成多个孔83。通过使用具有孔形成用的突起部的金属模具,从而能够在进行第一表带81及第二表带82的金属模具加工成型时,同时形成孔83。
通过在钟表表带80上形成孔83,从而能够使钟表表带轻量化,且还能够提升透气性及设计性。
此外,如图15所示,关于构成钟表表带85的第一表带86及第二表带87,也可以以沿着各表带86、87的长度方向而使宽度尺寸增减的方式来构成。另外,在表带86、87上也形成有孔88。
通过使钟表表带85的宽度尺寸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钟表表带轻量化,并且还能够提升透气性及设计性。
第一表带及第二表带顶端部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像图16所示的钟表表带90那样,以使宽度尺寸随着趋向于顶端而减小的方式来形成第一表带91及第二表带92的顶端部911、921。此时,各顶端部911、921具有以相互不干涉的方式而相对于第一表带91及第二表带92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地形成的倾斜面911A、921A,且各倾斜面911A、921A以相互对置并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这样的钟表表带90能够使各表带91、92的顶端部911、921在表带91、92的长度方向上重叠。因此,钟表表带90接触到佩戴者的手腕的面积会扩大,从而能够提升钟表的保持力。
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像图17所示的钟表表带95那样,将第一表带96及第二表带97形成为螺旋状,并以在表带96、97的宽度方向上偏离的方式来对各表带96、97的顶端部961、971的位置进行配置。
根据这样的钟表表带95,能够与钟表表带90同样地,使各表带96、97的顶端部961、971在表带96、97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从而能够提升钟表的保持力。
虽然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以使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与钟表外壳101分体地构成,但也可以利用金属玻璃而使钟表外壳101、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一体地形成。即,与钟表外壳101形成为一体的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也可以以在不佩戴时不发生弯曲而是被设置为直线状的方式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只需通过设置永磁铁或突起及孔等的连结装置,而在佩戴到手腕上时使第一表带11及第二表带12发生弯曲,从而进行连结即可。
此外,采用了图6至17所示的、钟表外壳和钟表表带被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的钟表的各结构,也可以适当地采用于图1至5所示的、与钟表外壳分体的钟表表带中。例如,也可以将第一、二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10、20的顶端部112、122、212、222设为与钟表表带50相同的厚壁部。并且,也可以在各钟表表带10、20的表面或背面上,形成槽63、64或凸部73、74。此外,还可以将各钟表表带10、20设为与钟表表带80、85、90、95相同的结构。
并且,作为与钟表外壳分体的钟表表带,也可以像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表带40那样,使用仅被安装于钟表外壳的12点钟侧或6点钟侧中的一方上的单枚类型的钟表表带。
此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钟表外壳和后盖分体地形成,但也可以采用使钟表外壳和后盖一体地形成的一体式的钟表外壳。当采用一体式的钟表外壳时,能够提升防水性能,并且能够消除外壳主体和后盖的连接部分的高低差,因此能够提升佩戴到手腕上时的相合感。另外,在一体式的钟表外壳中,由于是从钟表外壳的表面侧的开口处来对机芯进行配置的,因此需要使表盘以与钟表外壳分体的方式而构成。
作为钟表表带或钟表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只需为以金属玻璃为材料的制造方法即可,并且只需根据所制造的产品的结构等而采用适当的制造方法即可。
此外,使用了所述钟表表带或钟表用外装部件的钟表除了具备显示时刻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备其他功能。例如也可以具备对温度、湿度、气压、紫外线、光等进行测定的环境传感器,从而具备能够通过指针或数码显示装置来对这些环境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指示的功能。此外,也可以具备对佩戴着钟表的佩戴者的身体的活动或体温、血压、心率等进行测定的传感器,从而具备能够通过指针或数码显示装置而对这些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指示的功能。并且,还可以具备与智能手机等其他设备通信的功能,从而具备能够通过指针或数码显示装置而对通信状态或通信内容进行指示的功能。
符号说明:
1…钟表;10…钟表表带;101…钟表外壳;102…表耳;11…第一表带;111…基端部;112…顶端部;113…中间部;12…第二表带;121…基端部;122…顶端部;123…中间部;130…连结装置;131;132…永磁铁;140…连结装置;141…突起;142…卡合孔;2…钟表;20…钟表表带;21…第一表带;211…基端部;212…顶端部;213…中间部;22…第二表带;221…基端部;222…顶端部;223…中间部;3…钟表;30…钟表表带;300…钟表用外装部件;301…钟表外壳;302…外壳主体;303…表盘;303A…贯穿孔;305…表镜;306…后盖;31…第一表带;311…基端部;312…顶端部;313…中间部;32…第二表带;321…基端部;322…顶端部;323…中间部;350…机芯;351…指针轴;352…指针;4…钟表;40…钟表表带;400…钟表用外装部件;401…钟表外壳;402…外壳主体;403…表盘;41…表带;411…基端部;412…顶端部;413…中间部;5…钟表;50…钟表表带;500…钟表用外装部件;501…钟表外壳;502…外壳主体;503…表盘;51…第一表带;511…基端部;512…顶端部;513…中间部;52…第二表带;521…基端部;522…顶端部;523…中间部;6…钟表;60…钟表表带;600…钟表用外装部件;601…钟表外壳;602…外壳主体;603…表盘;60B…钟表表带;61…第一表带;611…基端部;612…顶端部;613…中间部;61B…第一表带;62…第二表带;621…基端部;622…顶端部;623…中间部;62B…第二表带;63…槽;64…槽;6B…钟表;7…钟表;70…钟表表带;700…钟表用外装部件;701…钟表外壳;702…外壳主体;71…第一表带;72…第二表带;73…凸部;74…凸部;80…钟表表带;81…第一表带;82…第二表带;83…孔;85…钟表表带;86…第一表带;87…第二表带;88…孔;90…钟表表带;91…第一表带;911…顶端部;911A…倾斜面;92…第二表带;921…顶端部;921A…倾斜面;95…钟表表带;96…第一表带;961…顶端部;97…第二表带;971…顶端部。

Claims (20)

1.一种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表带,其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且与钟表外壳连接;
第二表带,其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且与所述钟表外壳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
基端部,其与所述钟表外壳连接;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
所述中间部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弯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
基端部,其被安装于钟表外壳上;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
所述顶端部与所述中间部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
基端部,其被安装于钟表外壳上;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
所述顶端部与所述中间部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为,以Pt、Au、Ti、Mg、Pd、Zr为基的金属玻璃。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为,以Pt、Au、Ti、Mg、Pd、Zr为基的金属玻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钟表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10.一种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通过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而被一体地成型的钟表外壳、第一表带及第二表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装置,所述连结装置对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进行连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
基端部,其以与所述钟表外壳连续的方式而形成;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
所述中间部以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
基端部,其以与所述钟表外壳连续的方式而形成;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
所述顶端部与所述中间部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大。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带及所述第二表带具有:
基端部,其以与所述钟表外壳连续的方式而形成;顶端部,其为与所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中间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顶端部间,
所述顶端部与所述中间部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大。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为,以Pt、Au、Ti、Mg、Pd、Zr为基的金属玻璃。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钟表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18.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具备:
钟表外壳;
第一表带,其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且与所述钟表外壳连接;
第二表带,其由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且与所述钟表外壳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为,以Pt、Au、Ti、Mg、Pd、Zr为基的金属玻璃。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玻璃的硬度为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
CN201910972000.0A 2018-10-17 2019-10-14 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 Pending CN1110533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5555A JP2020062190A (ja) 2018-10-17 2018-10-17 時計バンド、時計用外装部品および時計
JP2018-195555 2018-10-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3334A true CN111053334A (zh) 2020-04-24

Family

ID=68281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72000.0A Pending CN111053334A (zh) 2018-10-17 2019-10-14 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28969B2 (zh)
EP (1) EP3639691A1 (zh)
JP (1) JP2020062190A (zh)
CN (1) CN1110533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02201B1 (en) * 2018-09-11 2023-03-14 Apple Inc. Highly elastic composites and constructions for continuous watch band design
CN112790487A (zh) * 2020-12-28 2021-05-14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腕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12518A (ja) 1999-10-19 2001-04-24 Citizen Watch Co Ltd 腕時計バンド
EP1566110A1 (fr) * 2004-02-20 2005-08-24 Montres Rado S.A. Bracelet à maillons en matériau rigide sur une âme flexible
US7654732B2 (en) * 2007-08-31 2010-02-02 Nike, Inc. Timepiece incorporating wristband contact elements
JP5556277B2 (ja) 2010-03-18 2014-07-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バンド
WO2015079859A1 (ja) * 2013-11-28 2015-06-04 並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腕時計バン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121639A1 (ja) * 2015-01-30 2016-08-04 並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身体装着品、及び該身体装着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身体装着品又は該製造方法を用いて構成された腕時計
JP6394563B2 (ja) 2015-10-21 2018-09-2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WO2017073707A1 (ja) * 2015-10-29 2017-05-04 並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腕時計バンド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腕時計
KR101787322B1 (ko) 2017-05-18 2017-10-17 주식회사 그룬 전자발생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9691A1 (en) 2020-04-22
US20200121036A1 (en) 2020-04-23
JP2020062190A (ja) 2020-04-23
US11528969B2 (en)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72991B1 (en) Flexible band
CN111053334A (zh) 钟表表带、钟表用外装部件以及钟表
KR100758752B1 (ko) 전이 가능한 케이스를 가진 손목시계
US7228716B2 (en) Ornamental ring kit
EP1739510A2 (en) Wristwatch
WO2008112672A2 (en) Watch casing construction incorporating watch band lugs
US7654732B2 (en) Timepiece incorporating wristband contact elements
US20130088943A1 (en) Open-side bracelet with frame for watch
JP7233351B2 (ja) ブレスレットを携行型時計に取り付けるための一体化された棒体
CN111061140A (zh) 钟表壳体以及钟表
CN102540859A (zh) 缠绕式硅胶手表
JP2020064039A (ja) 時計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CN114077186A (zh) 配备有外部元件的表壳
JPH08146357A (ja) モダ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眼鏡テンプル
CN112075729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8455840U (zh) 一种手表壳体组件
US7136326B1 (en) Watch
CN220326973U (zh) 一种智能手表表带结构
CN219845343U (zh) 一种新型表带连接扣结构
CN216434681U (zh) 一种方便内置装饰物的手表
JP2021151407A (ja) バンド及びリスト機器
CN215006268U (zh) 手表
CN215075949U (zh) 老年智能手环
JP3060778B2 (ja) 腕時計型電子機器の導電性部材内蔵型の腕バンド
CN115944149A (zh) 表带和钟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